《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2025-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通用11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1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识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四、教法、学法:

观察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自然情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

(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

1、自己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打记生字,并多读几遍,记下来。

3、小组学习,完成:

A、讨论:课文中讲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

B、小组齐读课文。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质疑解疑。

你还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用.课件演示图片并加以说明:

蝌蚪——春天到来

鱼鳞——两圈为一岁(结合扩展年轮——体现降雨情况)

三叶虫——汪洋一片(三叶虫两亿年前灭绝,背壳分为三个部分,最大70厘米,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朗读指导。

(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小节有几句话?

(2)重点指导2、3、4小节。

比较句子,读出感情(形象、生动,朗朗上口):

a、多么像游动的“逗”。 很像游动的“逗点”。

b、鱼鳞上有一个个圈 。鱼鳞上有很多圈圈。

c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那儿曾是汪洋。

(3)理解并读好第五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大自然的语言是色、香、味、声俱全的语言,我们要怎样才读懂呢?(只有爱学习、善于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用“只要 就能,假如 就 。”造句来理解最后一句话。

(4)朗读练习。

学生试读,指名读,小组读,(均加以评议)齐读。

(5)背诵课文。

(六)全课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哪通过补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扩展练习。

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编儿歌:

白云飘飘是 , 要问大树活几年,

蚂蚁搬家要 。 数数 就知道。

蝌蚪游泳 到, 自然语言不难懂,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2

设计一按“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选读部分, 理清要点———精读一段, 赏析语言”由大到小的思路设计。在上完后, 有几点值得反思。

1. 大海捞针, 无的放矢。

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部分,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 查找与物候相关的信息。这个要求过于宽泛, 缺少指向性, 使学生犹如大海捞针, 随意抓摸, 完全没有顺序可言。

2. 断章取义, 割裂文段。

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内在顺序, 尤其是一篇事理说明性很强的科普文。我按照一篇、一部分、一个段落来讲解, 完全把文章割裂了, 不仅破坏了文章原本的整体性, 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选读一部分”的内容是在7—10段, 而“选取一段精读”却在第一段。这个跳跃性很大, 学生完全被牵着走, 不能从整体上对文本有合适的赏析。

3. 隔靴搔痒, 深入不够。

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现象或者科学道理, 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 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可是我在“理清要点”环节, 只是让学生简要概括影响物候的要素, 然后就让他们分析这几个要素是否能调换。学生能从每段的首句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 但对于具体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比如, “纬度”是如何影响物候的?作者列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但如果不让学生读完文章内容后自己说一遍, 他们是很难理解纬度为什么会影响物候。

在对设计一的反思基础上, 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方案。相对于第一个设计方案, 有几个变动。

1. 长驱直入, 开门见山。

这是篇科普文, 科学性较强, 所以可直接用问题导入:“什么是语言?大自然怎么会说话?”即舍弃一般散文的煽情, 而是简洁扼要, 开门见山, 让学生一开始即感受文本的不同, 且带出第一板块内容。

将了解信息与赏析语言相结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何为大自然的语言。在学生于第一段查找到相应的信息后, 赏析本段优美的语言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从而既解决了对概念的掌握, 又将语言赏析环节一并完成。

2. 紧扣文本, 由表及里, 学以致用。

本文的一大难点是将那些蕴含着大量科学信息的枯燥语言掌握内化。因此我在“理清说明顺序”这一环节增设了一个问题和开展了“学以致用”活动。增设的问题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的吗?”为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必须将文本读透、吃透, 再联系自身的知识积累,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清晰表达出来, 就是对文本知识充分掌握了。“学以致用”环节不再像设计一那样通过图片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受什么影响,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图或者古诗蕴含着哪些物候影响因素。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考察, 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影响物候的因素, 进而理解文章为何如此安排, 理解课文的思路。

设计二虽然有了大的改进, 课堂效果也不错, 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如:

1. 问题不具启发性。

如对文本信息的掌握, 在辨明了什么叫做“物候”“物候学”后, 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应的信息, 于是我设计了“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这个问题非常大, 学生往往无法回答。我这就犯了和设计一样的毛病:无的放矢, 使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方向, 而且不能遵循老师的设想, 推进教学过程。后经修改, 改成了:“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物候哪些其他内容?”这样结合课文内容学生更有目标, 且老师也能相应小结。

2. 课堂容量偏大。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没有让问题具体而深入, 如在第一段精彩段落品文赏析的鉴赏中不透彻。在学生能指出哪句美并说出相应的评价后, 老师应立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韵味美。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我在这一环节显得过于匆忙, 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所获,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纠正。后经反思, 我认为可以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 联系新旧知识, 将内涵挖透彻, 尽情展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让自己的思路在不断地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我选择后者。

摘要: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教师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不断反思进步。作者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优美语言和理清文本的说明顺序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进行了两个教学设计, 设计二是在设计—反思基础上的调整和修改。

论教师教学语言的自然美 篇3

一、教学语言为什么要追求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内容上有什么就说什么,教师要抓住内容的本质,老老实实讲清楚,要以通俗明白为贵,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相接近。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大话,不用现成的公式讲话,也不堆砌形容词。如果过于追求雕琢粉饰,甚至不顾内容的需要,宁可绕上几个小弯,也要把一些事先就想好的成语、典故、形容词硬塞进去,来卖弄知识,这不是华美,不是博学,反而给人以浅薄、幼稚之感。因为教师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本身是个什么样子,就应该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把这个本色之相说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就会出现“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局面。虽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一些辅助手段,以加强表达效果,但决不能以辞害意。此外,口语是一种流动的音符,话一说出,就应立刻被听懂,因为话与话之间的时间差不允许学生耗费太多时间去查阅、回味他不熟悉的字词,也不允许在头脑中反复斟酌每一句话的含义。语言朴素自然,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多用习惯语言、生活语言。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大量使用书面语言,就会使学生听起来感到呆板,枯燥乏味。

二是指语言表达上要以平时与学生交谈、对话的语气、语调为主。教学语言有一种特定的情景性,即近距离双向交流。教师身在学生中间,他不像演讲、播音和戏剧表演那样远距离单向交流,而是需要像平时生活中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告诉身边的人一样,亲切自然。因此,教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要根据内容来定。由于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一般教学语言多用叙述性语气,如和风细吹,溪水顺流,娓娓道来,说话速度不宜太快,声音的轻重缓急起伏不宜过大。需微笑时不宜大笑,需感伤时也不宜大哭。否则,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会使听者生理上受不了,甚至是起鸡皮疙瘩。还有,教师语言腔调上要掌握分寸,如用演讲腔,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在接受教育;如用表演腔,学生会觉得在看戏;如用童话腔,学生会觉得在听故事。这些都会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不亲近自然,所以我们要像在电视上常看到的那种访谈式腔调和语气,亲切自然的像是在和自己的朋友交谈一样。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一种真正和谐的交流气氛,使学生自然进入其境,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容易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

二、教学语言中的不自然现象举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语言不自然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通常分不清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读”,什么时候该“诵”,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一个调子,或者该用甲的方式却用了乙。一般说来,在复述课文内容和提问的时候,应该用“说话”的语气;在朗读课文时,并非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抒情的语调;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则宜用讲话式和交流式;在说课时,顾名思义,应该用“说”和“介绍”的语气。语文课文里面有些是介绍背景、叙述情节场面的部分,本来应该用“说”的方式,而有的老师几乎整堂课毫无变化地都在用“诵”的方式,用抒情的语气(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情),似乎在表演。他们误以为这样才能表现出赞美的感情,其实,这使人听起来感到娇柔做作,很虚假,不亲切。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参加说课比赛时,从头到尾差不多都是照着已写好的稿子,用“背”、“诵”、“读”的语气,很少用“说”的语气,缺少了面对面地交流,增加了演讲的成分,这在解说设计意图时,显得尤其不自然。

教师不明白“说”、“读”、“诵”、“抒情”等方式在语言表达技术要领上的区别。虽然这些方式在相互间的交界处、模糊区确实难以区别,但大体上还是有不同的。一般说来,“说”的语速比较平缓均匀,停顿比较自如灵活,语调的起伏不宜过大,如小溪流水,缓缓流动,略有波纹而不平板;“读”的语速略快于“说”,但其中的快慢要视语意、内容等而定,停顿有规律而流畅,因为表达原文意思的需要,语调、轻重音的变化略大于“说”,如微风吹动小草,掠过池塘。“诵”与“说”的区别较明显,“诵”的语速、语调和轻重音的处理比“说”的变化幅度大,在处理情感强的文字时与“读”的方式几乎可以重叠。“诵”的声音要清楚响亮,要朗声地读,故我们常说“诵读”、“朗读”。但诵读不同的文体,如诗歌、小说(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等,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抒情”是“诵”的方法之一,但它的特点更加明显,“抒情”往往是用在原文情感浓郁、强烈的地方,要视情感的隐显强弱而定。一般其语速、语调和轻重音的处理变化很大,对比比较强烈,还常常可用夸张的语气来渲染、表达内容;加上不同朗诵者个人的理解感受、朗诵风格的不同,效果更加不同,故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区别比较明显。但抒情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抒情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自己必先受感动才能再去感动别人,如果自己都没有受到感动,那就会显得虚假,给人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感觉,这样的抒情无法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但在一些教师的语言中,滥用抒情的现象还是比较多,使人听了很不自在。

三、为什么会出现不自然的现象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第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讲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第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第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四、如何训练语言的自然美

第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

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第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4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忙着搬家的蚂蚁、编队南飞的大雁、神奇的“三叶虫”化石——无不是大自然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执教了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选取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之中,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体裁为诗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小诗,共有九小节:第一小节讲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至八小节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预示着天气变化;蝌蚪游动、大雁南飞昭示着季节更替;大树的年轮、鱼鳞上的圆圈能够推算出树木和鱼儿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帮助我们推知史前地质。课文用平实而又通俗有趣的文字,解释并介绍了大自然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我们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和第一小节呼应。

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析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内容上却具有科普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字、词、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朗读和摸读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分析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部分低视力学生能够借助汉字学习,与全盲学

生在学习过程可以形成互补的局面,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态度,还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现象的诠释者,那样就是一个科学课教师了,而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语言文字之神奇,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还应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还可以怎样表达使意思不变?”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该突显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内容,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外化为书面语言;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理解词语、掌握课文中“反问”的叙述方式。这些做法锤炼了作为学生交际工具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文的这种思想感情应该伴随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伴随着语文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田,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例如:在本节课上,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共有几小节、找出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哪一些自己能够读懂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可以提供低视力学生与盲生互帮互助的机会,让他们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触摸等探究式学习方式,理解“嵌”的意思,认识大树的年轮„„总之,教师应从降低自身的课

堂占有量出发,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基准点,以小组合作为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由以上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应遵照以下原则:

(一)适应教学对象特点的原则。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三)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四)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学具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资料:词语读写。

2、图像文本资料:大自然的语言。

实物教、学具包括:橡皮泥、珠子、改造后的小树干。

低年级盲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习惯具体直观地学习,喜欢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因此我制作了直观形象、表现手法简单明了的powerpoint教学课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录像片、图像画面对比度较大的图片、美秒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图像音频资料,给予盲生以听觉和视觉的综合刺激,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5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6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7

(一)呈现课文第一自然段: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这段话里讲了哪些不同的花?用“——”画出来。什么时候开花?用“”画出来。怎样开花?用“===”画出来。

2.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感受花开的时间和情形。

教师:凌晨四点?

学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教师:五点左右?

学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二)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了……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课文中的一段和修改后的一段,想一想,哪一段写得精彩。

学生:我觉得书上写得精彩多了!修改后都用了九个“花开了”,重复单调。

教师:那么,你们能具体说说书上这样写好在哪里吗?

学生:这么一修改,第一句话中的“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我们很难感受得到。

学生:课文中写得好。它让我感觉到“紫色、艳丽”等词写出了花的色彩;“绽开笑脸、欣然怒放、舒展、含笑一现”写出了花的心情。这些花在我们的眼里美美的,心里乐乐的,读起来自然亲切迷人,竞相开放的花儿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学生:这样写出了花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

学生:这样写使我们得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

面对这样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教学方法有二: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我采用了后一种方法,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做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个性化演读,悟得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师:同学们,你们就是九种花中的一种,请你准备一下,让我们来分享您开放的快乐好吗?

(学生积极准备)

教师:牵牛花,你怎么不说自己开了?偏说自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呢?

学生(牵牛花):那是因为一是我的样子像喇叭,大家不是都叫我喇叭花吗?二是我很高兴,吹喇叭可是喜庆啊!三是不把我的漂亮颜色说清楚,人家怎么知道我有多美哪!

教师:(满脸笑容)你来吹吹看。

(生边读这句话,边做吹喇叭的动作。)

教师:(灿烂地笑)哎呀!吹得还真响真好听呢!

教师:万寿菊,你怎么也不愿说自己开了?爱讲自己欣然怒放啊?那你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万寿菊):开心,非常开心!“欣然”说明我的心情是愉快的。“怒放”说明我开得很起劲!

学生(万寿菊):“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就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教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个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读这句话,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

学生(月光花):老师,我月光花开得与众不同啊!我是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的,你想,当一个人觉得有点累了的时候,如果像我舒展一下身体,该是多么舒服啊!

教师:是啊,那就让我们也一起舒展一下自己的身体吧!(生做舒展的动作)

教师:(还有学生举手)哎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分享自己开放的欣喜啊?那这样,你把自己的这分快乐分享给你的同桌,好吗?

(学生同桌间演读)

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文章所描写的具体情境、具体过程、具体形象中,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以理解具体内容。反映形象思维的语言一定是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重视个性语言的阅读,学生就能学到具体、鲜明、生动的语言。如果教学中我们抓住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及片段,抓住抒情的写作手法,抓住具有修饰语的句子,就能使学生从感受语言之美,进而激起思想情感的共鸣。

三、迁移拓展,激活语言生长的养料

教师:同学们,课文这一自然段对午时花和夜来香开放的描写,作者写得很随意啊。难道它俩真的没有什么比得上其他花吗?如果你是午时花或夜来香,你就甘愿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你说这样公平吗?

学生:不情愿!不公平!

教师:那好,请用心准备,把自己的魅力分享给大家。(旨在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写法介绍午时花和夜来香是怎样开放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创作。相机出示“午时花”和“夜来香”精美图片。)

学生:中午十二点左右,我午时花欣然怒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学生:我,婀娜多姿的午时花在中午十二点左右绽开了笑脸。

学生:我夜来香在晚上八点悄悄绽开酝酿了一天的花瓣。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上了这一自然段学到的和自己平时课外积累的词句,把午时花和夜来香开放的魅力展现出来,用得好,写得美。但是,如果课文把九种花都写得满满的,你们说好吗?

学生:好的。

教师:就是说我们可以不思考了,对吗?

学生:我觉得还是留点空间好,空间给了我们思考的余地,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教师:是呀,作者这样写,不正是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个创新的空间吗?让我们再一次回味朵朵鲜花的争奇斗艳和芬芳迷人。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在这里,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脑中“消极词汇”很快转化为“积极词汇”,让学生模仿课文其他花儿开放的写法,写一写“午时花和夜来香”在不同时间的开花状态,这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要求学生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来描写开花的时间和状态,这是语言材料的迁移。如何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形式、语言材料迁移到新的语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做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最后,“如果课文把九种花都写得满满的,你们说好吗?”这一问,看似多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等方面得以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8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法 属性空间 语义操作

语义网是一种知识表示方法,是一种基于图结构的概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者理解语义和推理常识。但语义网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语义网中节点间关系所表示的语义粒度过大,致使复杂的对象间关系不能用语义网表示,还限制了语义网的推理能力;对于一些语义,单纯使用图结构根本无法有效表示语义间的接近程度。一些已有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义网的这些缺陷。

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的语义网(简称语义图)。意象图式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构具有良好的逻辑性,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所以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语义图使用意象图式提供的粒度更小的语义,叫做原子语义,再把语义网中各节点间的关系用这个原子语义集合统一的方式表示出来,使用属性空间表示各种不可再分的原子对象的语义,并最终将两者统一在基于意象图式的语义操作之下。相比于传统的语义网,我们提出的语义图具有更灵活的语义扩展能力、更强的语义表示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基于数值空间、意象图式的对象语义及对象关系的表示

1.基于数值空间的对象语义的表示。只有原子对象才能够用数值表示其语义。以颜色来举例说明,可以使用基于RGB空间的三元组(R,G,B>表示颜色特征的语义,三元组的每个分量都是取值范围为[0,255]得整数。那么“红色”就表示为<255,0,O>。味觉、空间位置等原子对象与颜色类似,表示其语义的数值空间超过一维。另外一些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原子对象的语义可以直接用单一维度表示。还有少数原子对象的语义在直觉上不能转化为数值,这类对象可以通过选用特定特征将语义转化为数值空间中的点。对于基本形状对象,可以使用形状的边数或是组成这一形状的三角形的个数来表示其语义。基于数值空间的对象语义表示方法有如下特点:

(1)同一数值空间中不同对象语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2)使用数值空间表示语义,但不要求具有同样的维数和取值范围。

当然我们必须知道,有些基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语义表示方法同样也可使用数值表示语义,比如性别男”和“女”,可分别用1和0表示。但在认知语言学中,性别概念涉及复杂的心理模型,就不再属于原子对象。

2.基于意象图式的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的表示。在意象图式中,对象用对象节点来表示,对象间的关系用关系节点和力量-动态节点来表示。节点与节点之间借助有向弧线段来连接。弧的方向就决定了特定关系下对象和其他对象在之间的角色。

在有些时候需要依靠常识来判断获得一些关系所涉及的默认对象。但很多如空间意象图式等的语义需要与各类属性空间结合才能完整表示。还有比如“重复”、“循环”等意象图式的语义必须依靠时间特征才能完整表示。

二、语义图和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和修改

若干个原子语义操作组成的有序序列就被称为语义操作序列。实现一个特定的语义操作序列,就可以实现对应语义图和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和修改,进而完成对应词汇或句子的语义的表示和理解过程。

构建或修改语义图和属性空间的过程还需要确定节点间链接的方向或对象在特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根据对象节点激活强度使关系节点与当前激活强度最高和次高的对象节点相连接确定不同的链接方向。而将语义的表示和理解转化为特定语义操作序列的实现,则使语义图拥有更加灵活的推理能力和更强的语义扩展能力。

三、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语言学发展面临新的趋势,语法的研究正趋于“语境化”在认知语言学中就充分的体现了“语境化”的发展趋势。将基于交际的社会属性归属到语境的范畴,其与语言种系的思想认知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词汇学再次引用到语言学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以认识语言学而论,在构式语法理论内将语境功能充分的进行了展示。意图将意义置于语言学理论体系主导地位的认知语言学,足以显示出对意义的极度重视,既是当前对形式语言理论过度重视的一种批判与矫正,并且“意义”已经打破了语言哲学上的语义真实值,更有学术价值。在某些细节上,一些语言学理论比认知语言学更具有研究价值,但认知语言学的独特意义在于它将这些理论进行了整合,并且集合了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趋势,其特点揭示了认知语言学的成功原因。

总之,在当今理论语言学当中,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拥有自己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新范式。我们在自然语言语义的表示过程中更注重词汇与语义的对应以及语义动态生成的过程。语义图较传统的语义网来说,有着更强的语义表示能力,它把关系节点的语义用意象图式的方法表示了出来,并且利用属性空间表示着其语义的各种属性。由此看来,日后的语义图将更具有灵活推理功能和语义扩展能力,更加适合新一代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纯辉.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探析[J].兰州学刊,2011,15.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八(2)班 授课人:邓春晓

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〇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

2课时

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ài)连翘(qiáo)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ě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

载 zǎi(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载重)(载人)

翘 qiáo(连翘)qiào(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10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教学步骤

1.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字词: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1)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10)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11)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赴美国留学,19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3、通读初知:

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②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③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④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⑤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⑥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⑦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第二部分:

①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②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②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③“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④“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⑤“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第四部分:

①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②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5、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教后感】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克隆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科学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的写法。

教学步骤

导入: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

1、字词:

囊náng胚胎pēitāi蟾蜍chánchú脊椎jǐzhuī两栖gī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2、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

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3、问题探究: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和引资料。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引资料: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4)克隆技术的弊端:

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4、语言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设计 篇11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特征提取;语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12-03

Feature Selection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HEN Pin

(Automation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160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Chinese technology texts are full of the whole Net in the form of electronic text. So,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theme in the information domain. This paper set up a new feature selection model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based on this model, analyses in terms of syntax ,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Key words: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Feature Selection;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1 引言

从50年代的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已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使之能进行高度的信息传递与认知活动。[1]

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及方法[1][2],以及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其自身较强的领域特征,建立了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处理,同时也用于解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同义和相关性问题。

2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很自然会遇到自然语言的各种问题。因此构建一个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3],是我们有效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所在,具有深刻的意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由词汇层特征向量输入、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和概念层特征向量输出等部分组成。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过程如下:首先输入词汇层特征是已经经过预处理后的词汇,包括词性标注、句子编号等等。然后对相同句子编号的词汇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即组块分析。再是利用已经经过处理的语料库中的词汇建立领域概念树,并基于领域概念树进行概念语义分析。最后是语用分析,利用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语境分析。整个模型中,随着语法层面到语义层面再到语用层面,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趋于细化,其精度也随之提高。

图1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3 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因此目前通常采用“分而治之”的原则,来降低完全句法分析的难度,进行部分的句法分析,我们也称之为组块分析。因此,本文结合Abney组块描述体系[4],定义汉语语法基本成分为各组块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用于解决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分类过程中的自然语言问题。

其中,组块标记集如表1所示。

表1 组块标记集

词性标记集如表2所示。

表2 词性标记集

在本论文中,我们分析组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Chunk Analysis base on Part of speech Rule,简称CABPos):

设组块标记(Chunk Sign)记为CS;词性标记(Pos Sign)记为PS;->表示前后标记符,如s->p表示主语组块在谓语组块前;每一个进行语法分析的句子(即词串),记为Seni=ti1ti2…tim,其中seni为第i个句子,tij为第i个句子中的第j个词汇;把每个句子等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分别记为Ti1,Ti2,Ti3;关联词表为RT。

判断规则如下:

4 语义分析

目前,比较成熟的语义分析手段主要有格语法,语义网络,义素分析法,优选语义学和蒙塔格语法等等[6]。本文将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在原有概念树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语义分析。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然语言的同义现象和相关性问题,提高了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4.1 领域概念树

从语义角度上分析,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往往具有强的领域特征。比如说,“禅宗”、“僧人”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强烈的“人文科学-宗教-佛教”领域的词汇色彩;而“中超”、“切尔西”、“角球”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浓郁的“人文科学-体育-足球”领域的词汇色彩。因此,本文在传统概念树基础上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强领域特征构建一个新的语义模型——领域概念树。如图2所示。

图2 领域概念树

4.2 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

向量空间模型是文本分类特征提取中用得最多的特征模型,因为它够简单,而且特征提取的效果也不错。那么在VSM中,如何才能把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反映到特征项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在数学上,词汇层映射到概念层,可用下式表示:

(8)

式中,T0为词汇层特征向量,Ts为概念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

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设概念领域树中各概念词汇集,标记为CDS。

Step1 输入词汇层特征向量:

(9)

式中Fi表示特征向量中的第i个特征项。该特征项函数主要变量是ti、wi和CS(ti),也可以包含其他特征项信息;其中ti是特征词汇;wi是特征词汇的权重,CS(ti)是词汇ti的组块标注。

Step2 对词汇层特征向量中各特征词汇,通过领域概念路径以及组块标注归并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

式中T′i表示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词汇;ci表示归并后Ti概念层次代码标记。

Step3 计算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T′i所对应的概念权重。

式中ρi表示同一概念层特征词汇T′i的概念权重。

Step4 输出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层特征向量:

由此可见,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如果特征项中参数词汇属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某领域层的概念词汇,那么该词汇就能增强它在该领域层的权重系数,极大地解决了同义词等语义问题,提高了分类的精确度。

5 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可以理解为词汇的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本文中,自然语言处理在语义、语用层面上所描述的词汇是基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词汇。因此,本文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提出了一种语境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上来分析,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语用分析过程,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Ts是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r是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ξ是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η是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

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Step1输入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Step2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相似度计算,如公式(16)和(17):

Step3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关联度计算,如公式(18)-(20):

Step4通过实验获得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ξ和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η,取词汇间相似度Simlexical(ti,tj)>ξ和关联度Relaxical(ti,tj)>η的词作为新的特征项。

Step5 输出经过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此算法主要是通过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来判断同一概念层次上词汇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自然语言处理过程的性能,来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6 举例

为了具体说明该方法,以某标题名来举例说明,如下所示:

标题名: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协同理论与法律对策

设t1="计算机",t2="病毒",t3="防治",t4="协同",t5="理论",t6="法律",t7="对策"。B0表示标题名原始特征向量;Bs表示标题名经过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Br表示标题名经过语境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首先语法分析(组块分析):

表3 组块分析结果

然后语义分析:

标题中词汇在领域概念树模型中所对应的概念,如表4所示。

表4

所以该标题名的原始特征向量B0为:

最后语用分析:

词间相似度关系(a=2),如表5所示。

表5 词间相似度

词间关联度关系(K=4),如表6所示。

7 结论

本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构建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使自然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深化。语法层面上,我们利用了基于词性判断规则进行组块分析;语义层面上,则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创建了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概念语义分析;语用层面上,基于概念层上词汇间的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了语境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颖.计算语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春霞,郝天永.汉语自动分词的研究现状与困难[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138-145.

[3]Mladenic D, Grobelnik M.Feature selection for unbalanced class distribution and Na?ve Bayes [A].Proc of 16th Inter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99[C].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9:258-267.

[4]王怡,盖杰,武港山等.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中文文本层次分类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8:151-154.

[5]姚天顺.自然语言理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晓龙.自然语言处理的若干问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7]刘挺.语言模型.哈工大信息检索研究室,2004

[8]Abney Steven, Parsing by Chunks, In: Robert Berwick, Steven Abney and Carol Tenny (eds.), Principle-Based Pars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257-278.

上一篇:我与孙悟空的故事下一篇: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