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空间安全作业培训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空间安全作业培训(精选8篇)

有效空间安全作业培训 篇1

1、目的

为使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熟知有限空间作业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增强预防事故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

3、职责

安环部门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人事总务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统计和通知工作。

4、内容

4.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的对象为: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

4.2未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与有限空间相关的作业。

4.3相关人员的培训记录存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档案。4.4培训内容

4.4.1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有限空间内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使人发生中毒。如: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氰化氢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等;也可能发生中暑、触电、淹溺、掩埋、物体打击等危害。

在对有限空间进行初次气体检测或不确定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 浓度的情况下,进入者必须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等同有效的防护装置;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监护人员必须每2分钟拖动救生绳一次,询问进入者身体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将进入人员拖出;严禁无防护进入抢救。4.4.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2)作业前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作业环境(3)检测气体浓度并如实记录;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小于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小于25PPm)。硫化氢浓度(应小于10 PPm)未经检验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4)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作业人员;(5)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许可证;(6)通风;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有受限空间内,如果进行电焊,切割,燃烧或者油漆作业,必须使用局部的废气排放系统,降低由于这些作业而产生的可燃气体/烟雾的浓度。

如果在受限空间内使用了局部废气排放系统,必须确保排气口要远离主要通风系统的进气口。

通风设备尽可能安装在受限空间的顶部或接近顶部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通风的效率,而且可以避免通风中断;

进入期间的通风不能代替进入之前的吹扫工作;

强制通风设备应持续、有效工作,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

(7)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8)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9)防爆、防氧化的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隔离式呼吸保护器;(10)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应急措施;(11)建立健全照明、通讯系统;(12)配备齐全的人员防护和救援装备;(13)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14)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所有人员应遵守有效空间作业的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b、加强通风。

c、存在可燃性气体的作业场所,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不允许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设备。

d、机械设备的运动、活动、传动装置应设置防护装置。

e、有限空间的坑、井、洼、沟、人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安全标志。f、当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不得强行作业。

g、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半封闭设备内部作业时,应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设置“禁止启动”等警告标志。h、发生事故查明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正确的措施进行急救。4.4.3检测仪器、劳保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掌握以下仪器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气体检测设备 ② 呼吸防护用品 ③ 防坠落用具 ④ 安全器具 ⑤ 警示设施 ⑥ 其他个体防护用品 4.4.4紧急事故的救援

(1)窒息事故的救援

窒息事故者的抢救主要时确保其呼吸畅通,调整事故者的姿势,将患者的头部尽量往上抬,使得颈部紧紧绷直,这样做时,一手放在患者的脖子后面用力抬,一手放在患者额头往外推,这个动作通常使患者的嘴自然张开,如果抬起头使得呼吸畅通,患者开始呼吸,就保证事故者的姿势使其慢慢恢复状态,否则继续进行强制空气进入肺中,如不起作用,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2)硫化氢中毒的救援

由于硫化氢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对人体主要危害呼吸道,可出现流浪、眼泪、眼内异物感、实物模糊、流涕、咽喉灼热、胸闷、恶心、意识模糊。部分可出现心脏损伤,重症者出现闹水肿、或肺水肿等,极高浓度(1000mg/m³)时可在数秒内引起窒息或死亡,此种事故在发现第一时间通知120急救中心,平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CO中毒的救援

对于CO中毒事故者,应迅速,将其转移至现场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观察意识形态,在等待急救车辆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肺中,对于昏迷较深的患者不应立足于就地抢救,而应尽快往医院送,在送往过程中人工呼吸决不可停止。(4)爆炸事故应急救援

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如遇到爆炸时,应面背爆炸点迅速卧倒,如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鼻口,距爆炸中心较近的作业人员,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离现场,防止二次 爆炸发生,当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通往事故的一切电源,马上恢复通风,设法扑灭各种明火及残留火种。

爱德克斯(云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有效空间安全作业培训 篇2

有限空间作业是化工企业中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之一, 但只要在作业之前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频繁不间断地对有限空间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控制, 就能够保障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 避免相关事故发生。

下面笔者就关于有限空间作业的认识、主要危险点以及作业前的准备措施、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借鉴。

有限空间的认识

在化工企业中, 一说起有限空间作业, 很多人认为就是下到储罐内进行检修作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罐作业。其实如此理解有些片面, 有限空间作业不仅局限于下罐作业, 还包括很多其他作业。

从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不难看出, 其指工厂的各种设备内部 (炉、塔釜、罐、仓、池、槽车、管道、烟道等) 和城市 (包括工厂) 的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阀门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设施及场所 (船舱、地下隐蔽工程、密闭容器、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等) , 以及农村储存红薯、土豆、各种蔬菜的井、窖等。通风不良的矿井也应视为有限空间。

由于对有限空间作业概念理解的模糊, 在企业里面经常碰到一些员工进行有限空间作业, 但自己却并不知道, 因此未办理相关作业票, 从而出现违章作业的情况。例如, 有些员工在下到无水的水池底部或进入锅炉烟道进行一些常见作业时, 往往感觉跟有限空间作业没有太大联系, 没有办理作业票, 违章作业, 结果引发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

主要危险点

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 空间内是否存在有毒气体以及可燃气体。在存在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是引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重要原因。

第二, 空间内是否缺氧。如果氧气浓度低于18%, 是坚决不允许人员进入作业的。

第三, 设备是否可靠隔绝。如果没有隔绝或者隔离不彻底都可能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尤其在化工生产当中, 一些塔釜、储罐由于工艺要求, 是相互连通的。这就要求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之前, 必须可靠地使其与其他设备管道隔绝, 不能出现串漏现象。例如采取堵盲板, 切断阀门的方法或者将连接处的法兰盘拆开彻底断开, 做到可靠隔绝。

第四, 进入塔釜罐这样的设备内进行检修时, 要分析这些容器盛装物料的特性。例如化工设备当中有些有毒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 这就会导致容器的最底部可能存在残留的有毒气体。

第五, 气体置换不彻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设备, 由于气体置换得不够充分很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第六, 用惰性气体置换后, 未用新鲜空气置换惰性气体或者置换不够充分。例如, 在化工企业的一些检修作业当中, 需要进入塔釜内进行检修, 常见的是用氮气进行置换可燃气体或者有毒气体。氮气虽然不助燃, 是非常好的阻燃气体, 但是同时氮气也是窒息性气体, 如果用氮气置换完毕后, 不用新鲜空气进行彻底置换氮气的话, 人员进入设备检修势必会发生窒息甚至更严重的事故。

注意事项

任何的危险都是相对的, 只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就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 相关单位及个人必须针对作业内容, 对有限空间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 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维修组、施工单位必须明确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和外部监护人员的职责;不得将进入井下、沟池、管道等有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场所的施工作业项目, 发包给不具备有关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 必须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并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机动车间、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技术交底, 并指派作业监护人。如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和监护人, 严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第三, 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 必须将该有限空间与其他空间进行安全隔离 (如加盲板或拆除一段管线) , 并清洗、置换干净。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 盲板处应挂牌标识。

第四, 在进入有限空间前30 min必须取样分析, 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 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如果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 至少每2 h分析一次, 如发现超标, 应立即停止作业, 迅速撤出人员。

第五, 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确保有限空间内空气良好流通。可采用自然通风, 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 但严禁向有限空间内充氧气。进入有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每次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应安排轮换作业或休息。

第六, 需要进入作业的有限空间内应有足够的照明, 且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有限空间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 V。在潮湿或狭小空间内作业应小于12 V, 所有灯具及电动工具必须符合防潮、防爆要求。

第七, 在进入有腐蚀、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时, 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好适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器具。在特殊情况下, 作业人员可戴长管式面具、空气呼吸器等, 但佩戴长管面具时, 一定要仔细检查其气密性, 同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 吸气口应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口, 并有专人监护。

第八, 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 必须按规定同时办理动火证和履行规定的手续。

第九, 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 必须安排专人监护, 并与进入有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如果出现有人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 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 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联络工作。必须严禁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 以避免伤亡扩大。

第十, 在有限空间作业条件发生变化, 并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 作业人员必须立即撤出;若需要继续作业, 必须重新办理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的审批手续。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篇3

一、定义

有限空间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体积足够大,人能够完全进入;

2、进出口有限或者受到限制;

3、不是设计为长时间占用空间。

二、有限空间的主要特点

1、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易燃气体的积聚和缺氧等;此特点是造成有限空间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毒有害气体中又以硫化氢为常见;所以在进入限空间前首先必须保证该空间内有足够的无害的空气。

2、对于某些有限空间,内部构造的复杂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

三、有限空间事故的特点

1、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概念的陌生,以致于根本无法认清相应空间存在的危害性,这是有限空间事故高发生率的根本原因;

2、监护、救援人员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相应事故的高死亡人数的主要原因,经常发生一人在有限空间内作业发生意外,多名救援人员的进行营救时的死亡事故;

3、适用救援设备的缺失也是导致相应作业人员高死亡率的原因。

四、有限空间分为四类

1、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4、冶金企业非标设备:高炉、转炉、电炉、矿热炉、电渣炉、中频炉、混铁炉、煤气柜、重力除尘器、电除尘器、排水器、煤气水封等。

五、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一)安全隔离

有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堵板)或拆除管道。与有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地封堵。

(二)危害识别要求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有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物料危险特性不了解或未进行清洗置换的不得作业。清洗或置换后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氧含量一般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23.5%。有毒气体(物质)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规定。可燃气体浓度: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体积百分数);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体积百分数)。

2、应采取措施,保持有限空间内空气良好流通。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与大气相同的设施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可采取正压式通风装置强制通风。禁止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三)监测

1、作业前30分钟内,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

2、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4、作业中应定时监测,每2小时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对可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次日开工前,应对有限空间进行监测。

5、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做连续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四)个人防护措施

1、在缺氧或有毒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2、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

3、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防护用品。

4、在粉尘浓度较大,有刺鼻刺眼气味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能够保证个人健康的防护口罩。

5、在产生噪声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耳塞等防噪声护具。

(五)照明及用电安全

1、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24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V。

2、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且漏电保护器应放在有限空间外。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六)安全措施要求

1、在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在有限空间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2、有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在现场实际许可的情况下应建立起逃生通道。

3、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4、作业人员不得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中不得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

5、特殊有限空间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备有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应急用品。

6、严禁作业人员在有毒、窒息环境下摘下防毒面具。

7、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

8、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高处作业应按照《高处作业安全规程》的规定进行,应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

9、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应按照《动火作业安全规程》的规定进行。

10、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器具。作业人员离开有限空间作业点时,应将作业工器具带出。

11、作业结束后,仔细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

(七)监护要求

1、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在有限空间外设有专人监护。

2、进入有限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

3、在风险较大的有限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篇4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2、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3、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4、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5、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7、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①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②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③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④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⑤培训应有记录,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

二、分管安全负责人职责

1、配合负责人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承包商管理、应急管理;

2、对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3、为从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4、制定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及演练工作计划;

5、审批安全有限空间作业许可。

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

1、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核,并做好培训教育记录;

2、定期对劳动防护用品、应急物品进行检查,确保处在完好状态,损坏的及时报公司进行更换;

3、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及时向公司领导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4、检查作业区域是否符合安全作业条件,不符合作业要求的,禁止作业人员进入。

二、作业负责人职责

1、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2、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

3、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三、监护者职责

1、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2、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能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

3、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4、应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落实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暂不进行作业;

5、应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和熟练使用配备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报警装置等,并坚守岗位;

6、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7、现场应携带“作业许可证”并负责保管、记录有关问题。

四、作业者职责

1、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2、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3、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4、严格按照“作业许可证”上签署的任务、地点、时间作业。

5、作业前应检查作业场所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6、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服装、防护器具和使用工具。

7、熟悉应急预案,掌握报警联络方式。

五、禁止以下作业

1、无办理“有限空间作业”手续的作业。

2、与“有限空间作业”手续内容不符的作业。

3、无监护人员的作业。

4、超时作业。

5、不明情况的盲目救护。

六、应急物资

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

七、承包管理

1、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2、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考试试卷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6分)

1、有限空间是(A),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抚养不足的空间。A、封闭或半封闭 B、完全封闭 C、部分封闭 D、密闭

2、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A、B)不是单项选择题? A、氨气 B、一氧化碳 C、氧气 D、二氧化碳

3、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B),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监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B和C易混淆

A、现场位置 B、安全环境 C、指定位置 D、有限空间内

4、下井作业时,(B)氧浓度正常,随着不断向下走,比重大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浓度加大,挤占氧,造成缺氧。

A、井底部 B、井口处 C、井中部 D、井底不管孔处?

5、作业场所氧含量低于(A)时,禁止入内以免造成窒息事故。A 18% B 19%

C 20%

D 21% 为什么ABCD后都没有“、”号了?

6、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C)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A作业负责人 B作业者 C监护者 D生产经营单位

7、在毒性气体浓度高,毒性不明或缺氧的可移动性作业环境中应选用(B)。A 双管式防毒口罩 B 供氧式呼吸器 C 面罩式面具 D 单管式防毒口罩

8、作业前(B)内,应对受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A 20分钟 B 30分钟 C 60分钟 D 120分钟

9、以下有关设备内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B)。A 进入设备前,必须将待检修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安全隔离,并置换、清洗干净。B 在进入设备前必须取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设备内作业。如在设备内作业时间长,也不再需要分析了。C 设备内作业前要切断设备的电动和照明电源,并挂上“有人检修、禁止合闸”的牌子。D 设备内作业,必须设专人进行监护,并与设备内人员保持联系。

10、不属于受限空间监护人职责是(B)

A 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B 进入受限空间监护。

C 当发现异常时,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D 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4分)

1、在人(手)孔工作时,如感觉头晕呼吸困难,必须离开人孔,采取通风措施。

(√)

2、强制通风可将新鲜空气导入到有限空间,增加氧气浓度,降低有毒气体浓度,。

(√)

3、在危险环境以外进行检测,可通过采样泵和导气管将危险气体样品引到检测仪器。(√)

4、当初次进入危险环境进行检测时可直接进行检测。(×)

5、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6、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监护人员只要认知监护就行,不必同作业人员约定联络信号。(×)

7、《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及做与监护无关的事

(√)

8、需要封闭有限空间前,由作业申请部门和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清单作业人数和验收人,现场确认无误后方可封闭。(√)

9、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若非作业人员需要进入空间内,不必办理其他手续,监护人做好记录就行。(×)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知识 篇6

这是一份“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应知应会66条”的规定,内容全面细致。

1.2014年9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 条规定》(第69号令),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第69号令)“五必须五严禁”内容:一 是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是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三是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四是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五是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3.涉及或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 员(简称“有限空间四类人员”)要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的培训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未经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

4.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有限空间作业的班组,每季度 应组织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作业危险预知训练活动,并及时完善作业标准。

5.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称为有

限空间作业。

6.有限空间主要分为三类:即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地上建(构)筑物。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矿井、特殊情况下的围堤和挖掘作业视为有限空间。公司重点管控的“三类有限空间”是指: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涉及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险的有限空间。

7.采用管道送风时,强制通风引风区应设置在远离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异常释放 的区域,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保证风源安全可靠;凡需要通风的有限空间,缺少在线通风设备设施时,应配置专门的风机、风管等通风设施。

8.必须进入缺氧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符合《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规定,作业时应采取机械通风。

9.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 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也就是说可靠切断只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插盲 板,一种为拆取一节管道。除此以外的关阀门、水封等方式均不属于可靠切断的手段。

10.缺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低于19.5%。富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 体积百分比高于23.5%。硫化氢正常状态下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停留时间为8小时。CO含量不超过24ppm(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

11.在缺氧或有毒有害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 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12.配戴长管呼吸器时,应仔细检查气密性,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吸气口应 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口,并有专人监护。

13.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 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

14.进入带有转动设备类的有限空间,必须办理停电手续,切断电源,并在开关 上挂“有人工作、严禁合闸”、“禁止启动”等警示标志。

15.有限空间的坑、洼、沟或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防护栏、盖和警告标志,夜 间应设警示红灯。

16.进入竖型、筒形、圆柱型等不易施救的有限空间及在其内部检维修作业的人 员,必须全部系挂一根可靠牢固的“安全绳”(救命绳),绳端要固定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该“安全绳”(救命绳)不得替代防止高空坠落的安全带。监护人应通过系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保护绳进行沟通。

17.在金属设备内和特别潮湿作业场所电焊作业,要提高电绝缘防护等级(如使 用电绝缘靴、铺设绝缘板等),更换焊条时身体不准靠在导电物体上。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电气设施,包括电动工具、通风、照明设施等应有漏电保护装置。

18.当有限空间为原盛装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容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 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应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

19.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手持行灯必须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在金属容器、潮湿环境、狭小容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内作业,电压

应小于等于12V。

20.硫化氢中毒:硫化氢(H2S)是无色气体,臭鸡蛋味,易溶于水;属窒息性、剧毒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比重比空气大,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等低洼处。

21.CO中毒:CO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相对于氧气)而造成组织缺氧。

22.氮气,正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且通常无毒。空气中氮气含 量过高,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9.5%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23.因设备检修维修或施工作业临时形成的有限空间(如打人孔需进入的管道、围堤、坑洞等),作业前,应在现场设置“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明确告知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包括应当准备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施、应急电话)。

24.有限空间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指:窒息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缺氧、易燃易 爆物质、液体、物料、触电、坠落、旋转设备、高温/低温、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5.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辨识方面内容:

一是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 引起中毒或窒息的危险; 二是可燃气体、液体、固体及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三是液体水位升高或坠入液体储存设施内引起淹溺的危险;

四是固体坍塌引发掩埋或窒息的危险; 五是设备设施转动引发绞伤的危险; 六是潮湿环境引发触电的危险; 七是高处坠落或高处落物的危险;

八是温度、噪音、腐蚀性化学品等其他危险。26.有限空间作业3个方面的危险特性: 一是作业环境情况复杂;

二是危险性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有限空间作业造成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施救不当,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

27.公司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窒息性和易燃易爆气体分 别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煤气(主要有毒成分是C0)、硫化氢(H2S)、甲烷(沼气、H4C)、二氧化硫(S02)、氨气(NH3)、氢气(H2)、氧气(02)等窒息性气体:氮气(N2)、氩气(Ar)、二氧化碳(C02)等。

28.根据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应把有限空间分为 A级、B级、C级、D级进行分级管控和分级审批。

(一)A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多人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分 管生产、设备、工程的厂领导审批;

(二)B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死亡、重伤或较大及以上险肇事故的有限空 间作业;其中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主管生产、设备、工程的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类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可由作业区主管审批;

(三)C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轻微伤害或一般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 已有作业标准的,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无作业标准的,由有限空间所属作业区主管审批;

(四)D级: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已完全确定,并得到有效控制。在不含有以下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前提下可不纳入有限空间管理,但作业前必须制定完善、可靠的作业标准。

1).存在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2).存在或产生可能掩埋进入者的物料; 3).内部结构可能将进入者困在其中; 4).存在已识别出的健康、安全风险。

29.《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不得涂改,如确需修改应经签发人在修改处确 认。各栏目应由相应责任人填写,他人不得代签。有限空间作业许可部门以及许可审批人员,应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公布,并下发执行。

30.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 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31.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19.5%或高于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撤出并清点作业人员,暂时封闭作业现场的出入口,等待通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32.气体检测“四项规定”:一是检测所有可能的危险气体;二是从通风孔处插 入检测探枪;三是检测所有部位(顶部、底部、不规则形状);四是如

果检测到危险气体或蒸气,应进行通风和清洗,之后再次进行测试。

33.检测记录10项内容:测定日期、测定时间、测定地点、测定方法、测定仪 器、测定时的现场条件、测定次数、测定结果、测定人员和记录人员,并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34.涉及易燃易爆气体的有限空间的安全置换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是应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蒸汽清洗;二是作业人员进入或接近前,应当再用新鲜空气通风,并持续检测空间内的氧气含量。

35.氧含量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监测,至少每2h 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

36.从事“三类”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 等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有限空间安全知识考核合格; 二是会使用应急救援器材; 三是具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37.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有限空间作业9字诀)。检测指标包括3个浓度: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38.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9步法:作业前危险辨识、安全准入、安全隔离、安 全置换、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安全监护、安全作业、安全确认。

39.有限空间作业前,要根据安全分析评估,针对有限空间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

方法、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40.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对照“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或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相关内容,针对作业项目、作业内容和作业流程,再次辨识确认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完善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应急措施。

41.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明确应急救援人员及其职责,应急响应和信息沟通方式 方法,并告知所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

4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先采取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蒸汽引射清洗,后强 制通风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禁止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富氧环境下会发生氧中毒和燃烧爆炸。

43.作业方案要按程序审批,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 人员,把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44.所有的有限空间作业均应设专(兼)职安全监护人员,A级、B级有限空间 作业应设专职监护人;监护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清楚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危害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懂急救知识。接受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

45.有限空间作业期间,安全监护人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不间 断联系。监护人在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及作业过程中,监督检

查:作业许可手续合规程度、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情况、设备停送电手续及挂警示牌情况、通往作业现场能源动力介质或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可靠切断或关闭、现场环境安全、通风情况、违章查处和隐患排查、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情况等方面。

46.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 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47.在检修、施工等非常规作业活动临时形成的“三类”有限空间,应当在施工 方案制定阶段,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通过现场书面安全交底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

48.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利用设备设施的孔、洞、门进行自然通风,自然 通风方法无法满足安全需要的,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在特殊情况下,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可靠的呼吸面具。

49.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在有限空间进行高处 作业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需要动火作业的应办理《动火安全证》。

50.有限空间作业前要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督促、指导、监督作业人员清理现场、清点工器具,确认无误后撤离作业现场。

51.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不准”: 一是未经批准不准私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是作业方案未经安全可靠性论证和审批不准作业;

三是涉及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未采取通风和连续监测措施不准作业;

四是未对作业人员履行危险有害因素告知手续不准作业; 五是未经专人对现场安全措施进行确认不准作业; 六是安全监护人员不在现场不准作业; 七是未经过专项培训且合格的人员不准作业; 八是未彻底清理残留物不准作业;

九是应急救援措施和器材准备不到位不准作业; 十是作业人员、工器具清点不清不准封闭出入口。52.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必须”: 一是必须办理安全许可审批手续;

二是必须 采取可靠隔断(隔离)和置换措施; 三是必须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四是必须保持通风设施的正常连续运转; 五是必须佩戴气体监测仪;

六是必须配备通讯联络工具,设置安全监护人并保持联系; 七是必须按照作业标准和单项安全技术措施作业; 八是高处作业的有限空间必须设置逃生和应急救援通道; 九是必须保持出入口畅通; 十是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撤离。53.气体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气体可靠切断(堵盲板或拆取一节 管道、关闭阀门、上安全锁)。

二是作业前吹扫置换、监测合格。

三是作业中连续通风、定时或者连续监测。54.物料掩埋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物料来源可靠隔离(隔断)或 清理彻底。

二是来料系统停电挂牌(就地开关打到零位、挂牌),皮带系统事故拉绳等紧急设施在自锁状态。

三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绳或安全带,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严禁站在料筒、料仓等储料设施下方捅料。

55.易燃易爆物质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易燃易爆物质必须彻底清 理干净且不准存放在作业地点周围。二是作业中连续通风、监测或必要时充水。56.淹溺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液体来源可靠切断(关闭阀门、设 置物理隔断)。二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带或安全绳,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三是酸类环境应使用防护服。57.机械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设备设施必须停电并挂牌,有明显 的断开点,必要时使用工业安全锁;

二是采取防止设备设施转动的硬件措施;

三是作业人员必须从作业地点全部撤离后方可封闭出入口。58.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5种常见的错误认识: 一是没有闻到或看到任何危险, 进入没问题;

二是只探头进去看看,不是真的要进入; 三是很快的进去看一 下;

四是都检查过了,没问题了,可以不用测试仪器; 五是一旦发生什么事,可以屏住呼吸并逃离。

59.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涉险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 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60.有限空间应急用品配置要求: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应为应急人员配备全面 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或救生索和安全梯等。

61.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发生紧急情况应采取的8项措施: 一是呼救或报警; 二是 在进入前等待帮助; 三是等待时打开通风设备; 四是撤离受伤人员; 五是人工通风;

六是尽可能使用救援设备; 七是组织医疗救护;

八是隔离此区域直到找出原因。

62.急救中心电话: 120;消防报警电话: 119;

63.同一有限空间存在多个承包方时,各单位外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

指定专人 对承包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有限空间作业属分包的项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同时参加有限空间所在单位组织的现场书面安全交底。

64.从事“三类”有限空间或在A级有限空间作业的外协人员,必须是在各单位 至少工作3个月以上的人员。

65.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的“四类人员”(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 援人员、作业人员)必须会正确使用C0检测仪、氧气含量分析仪、空气呼吸器、灭火器等监测仪器和应急救援器材。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篇7

为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江苏省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实施办法》等要求,特制定本制度。、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未办理许可证,严禁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3、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有效期不超过24小时。装置全面停车检修期间,经全面检查合格后,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有效时间不超过72小时。、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在有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有限空间相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等工作。、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1)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的审批人应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作业环境交底,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风险及应急计划;必要的安全知识、救护方法;便携式检测仪使用方法、急救方法等。

(2)所有与有限空间相连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质(含氮气)系统,必须用盲板与有限空间隔绝,不得用关闭阀门替代,盲板应挂牌表示;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必须有可视的明显断开点,配电室电源开关应挂有“有人检修、禁止合闸”标示牌,并设有监护;(3)取样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间容积较大时,要对上、中、下各部位分别取样分析。应保证有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含量不超过该介质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体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部门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氧气浓度在19.5%-23.5%(体积)之间,容器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应每隔2小时取样复查一次(特殊情况下,根据实际确定检测频率。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为作业人员佩戴便携式有害气体报警仪),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如不符合上述条件而必须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时,应由作业单位与有限空间所在部门共同制定作业方案,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并在作业前组织模拟演练,确认安全可靠后,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方可作业。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8 小时;(4)分析合格1 小时后作业,应再次分析,确认合格后方可作业;(5)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照明要符合防爆要求,电压在36V 以下(潮湿或狭小空间,电压要求小于等于12V)。要遵守用火、临时用电、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用火应办理"动火证“;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考试试题与答案 篇8

班组:

姓名:

分数:

一、多选择题:

1、为防止受限空间含有易燃气体或蒸发液在开启时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可用惰性气体()清洗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氢气

2、发生下列哪些事项时作业者应及时向监护者报警或撤离受限空间()

A、已经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症状和体征; B、监护者和作业负责人下达了撤离命令;

C、探测到必须撤离的情况或报警器发出撤离警报。

3、监护者(当作业者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在受限空间外负责安全监护的人员的职责是()

A、具有能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持证上岗;

B、准确掌握作业者的数量和身份;

C、在作业者作业期间保证在受限空间外持续监护;适时与作业者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监护者在履行监测和保护职责时,不能受到其他职责的干扰。

D、当发现禁止作业的条件、作业者出现异常行为、受限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等情况时,应命令作业者立即撤离受限空间,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受限空间外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E、对未经许可靠近或者试图进入受限空间者予以警告并劝离,如果未经许可者进入受限空间,应及时通知作业者和作业负责。

4、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

A、硫化氢

B、一氧化碳

C、氧气

D、二氧化碳

E、甲烷

F、二氧化硫

5、进入受限空间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A、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缺氧、富氧的状况; B、空间上部及周边附着物等脱落伤人;

C、被突然出现的介质淹没、埋没; D、电击,高、低温,火灾,烫伤、辐射,噪音等。

6、受限空间作业进入()人及以上的,必须制定应急救援措施。

A、2人

B、3人

C、5人

D、10人

二、填空题

1、凡进入塔、釜、槽、罐、炉、器、机、筒仓、地坑或其他限定空间内进行检修、清理,称为()作业。

2、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

3、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使用()和(),作业照明电压不大于()。

4、为保证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必要时采取()方法,但严禁向内充()。

三、判断题:

1、受限空间作业管理由总经理负责总体协调。

()

2、受限空间的有害环境中空气的氧含量可以低于19%或超过23%。

()

3、作业前,必须将作业的受限空间与其他空间、管道等进行可靠隔离。并视空间情况进行清理、清洗、置换、通风等,可能存在有机物的受限空间,必须检测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

4、受限空间作业时可根据受限空间作业情况,安排作业人员定时轮换,无需在受限空间外部设监护人。

()

5、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好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工作鞋、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

()

6、施救人员必须熟知救援环境、救援技能和方法。不具备救援条件,或不能保证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禁止盲目施救。

()

7、进入金属容器和特别潮湿、工作场地狭窄的非金属容器内作业,照明电压≤220V,需使用电动工具或照明电压>12V时,应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

()

8、作业环境存在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12V的防爆安全行灯,作业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

()

9、受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使用管理规定》。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必须进行危害识别,根据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开工前对全部工作人员交底,检查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后,方可开工。

()

10、受限空间的作业一旦完成,所有作业者及所携带的设备和物品均已撤离,或者在受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了许可所不容许的情况,要终止进入并注销许可。()

四、问答题

1、受限空间作业进入者必须?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通常的安全注意事项: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C

2、ABC

3、ABCDE

4、ABDEF

5、ABCD

6、B

二、填空题(每题8分)

1、凡进入塔、釜、槽、罐、炉、器、机、筒仓、地坑或其他限定空间内进行检修、清理,称为(限定空间内作业)。

2、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3、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作业照明电压不大于(12V)。

4、为保证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方法,但严禁向内充(氧气)。

5、人在氧含量为(19%—21%)空气中,表现正常;例如降到(13%—16%)人会突然晕倒;降到(13%)以下,会死亡。三 判断题

1、ⅹ

2、ⅹ

3、√

4、ⅹ

5、√

6、√

7、ⅹ

8、√

9、√

10、√

四、问答题(每题20分)

1、受限空间作业进入者必须?

答:了解进入作业会遇到的危险。认知遇到各种危险的症状和征兆。明白暴露在危险下的后果。与看护人保持联络。在进入者自行撤离时通知看护人。知道如救生索、呼吸器或制服对安全进出限制空间作业的重要性。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注意避免外来的危险。

不要从事影响作业任务的其它活动。了解意外发生时的标志或征兆。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通常的安全注意事项: 答: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授权,则不要进入任何的密闭空间;

如果你感到恍惚,轻微头晕或不适,马上离开;立即报告所有的危险状况或伤害事故; 在密闭空间工作时,不要移动任何的换气装置;严禁吸烟;随时保持警惕;随时保持精神集中;对各种设备的使用要适当。

3、受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 缺乏知识或自以为是是造成许多限制空间事故的主要原因:

(1)低估了面临的危险;(2)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3)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

上一篇:电工实训方案下一篇:中学生寒假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