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2025-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推荐9篇)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阅读和欣赏水平的文章。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呈现的样式有童话诗、童话散文、童话小说、童话寓言等。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编入了不少的童话,所编入的课例无不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对于儿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其它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抓好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童话教学呢?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学习语言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发展相统一的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向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趋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教学与智力发展统一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点,是人对事物的综合认识能力,它的下属概念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学生在学习拼音、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养成听说读写等项能力的过程中,必定要发展上述各种能力。因此,在童话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原则的贯彻落实。

二、注意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综合训练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对于综合训练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效果尤为突出,这是由童话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的。

三、注意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

学科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乃是学校基本的教学原则之一,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强调这一原则。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语言性阅读和文章性阅读的统一。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的,并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这就是披文入情。然后,再推敲这些思想内容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技巧。这两个方面都领会了,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教师要善于分析、认识教材,既要认真发掘教材内部的思想教育因素,又要发掘运用语言的特色,认识它是怎样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感人的形象、说明深刻的道理、抒发高尚的情感。童话的特点更适宜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

四、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总结过这样一条经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条经验揭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辩证关系。课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教材中的童话篇目仅仅是例子,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把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去,自行去阅读;去搜集、去编写,从而扩大学习空间。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充分地得到培养,而这也正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五、表演童话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但从表二可以看出,在教学时让学生表演童话的教师比例只有18%。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了。学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而淡化了学习兴趣。因而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作为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六、改写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配音乐、图像来学习、写书评、给童话配插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做游戏、写童话日记等都是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2

一、巧设悬疑, 让学习内容不再枯燥

高职生有很强的好奇心, 喜欢探索和钻研一些自己不知道或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 如果教师能够在每节课上课前提出一些有悬疑的问题或者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着这些兴趣去学习的话, 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和探讨, 从而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 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课堂的学习。

例如, 在讲授课文“A different school”这一单元时 (凤凰版第一册) , 由于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到高职学校, 且高职和普通中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学校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 从而刺激他们进行探索。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middle school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an you find out?”教师给学生说高职与普通中学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让学生试图找出来。学生来到学校不久, 对学校的好奇心和比较心仍比较强, 对这样的话题非常感兴趣, 也非常想知道除了自己知道的, 还有哪些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设计好了一个悬疑, 当学生探讨完以后, 教师话语一转:“更多答案, 我们可以到课文中去寻找。”这样就完成了课程的导入。

二、还原生活, 让学习内容不再陌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工具, 离开生活是不行的。很多英语内容都是从生活中不断演变而来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的导入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生活的情节或者话题来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内容, 从而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

例如, 在讲授课文“It’s my first day”这一组对话的时候 (凤凰版第三册) ,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As we all know, it is important to wear proper clothing and keep basic hygiene which can make a great impression on the first day at your internship.Who can tell me some tips about it?”教师没有马上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而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人们第一次见面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会怎样说话等, 这些问题都是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对这些事情, 学生都会很轻松地给出相应的答案, 有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这些都是学生长时间保留下来的生活习惯, 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当学生探讨完以后, 教师话题一转说:“看来大家对上述问题都非常熟悉啊, 这说明我们都是喜欢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学, 那么大家想知道更为详细的建议吗?”“想!”学生回答, “学完下面的对话后, 大家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了前期探讨话题的铺垫, 学生再去学习这篇课文就会更加自然, 从而达到课文导入的目的。

三、创建情境, 让学习内容不再抽象

创设真实情境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前, 根据即将上课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与自己的距离不是那么遥远, 课文中的内容也不是那么的抽象, 当学生有这样的心理后, 教师再进行课文的讲解将会更加轻松, 因为学生在心目中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例如, 在讲授课文“A Journey to Hong Kong Disneyland”一文时 (凤凰版第二册) , 由于本文主要讲解的是有关香港迪斯尼乐园的事情, 尽管课文以游记的方式将迪斯尼乐园介绍的非常清晰, 加上很多学生对迪斯尼乐园也并不是太陌生, 但并不能将抽象的语言变具象。为此, 教师在上课前, 可以利用投影仪将迪斯尼乐园的图片或视频投射到投影仪上, 将迪斯尼的真实情景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迪斯尼中游乐设施的视频影像播放给大家, 让大家亲身感受到这些大型娱乐设施的刺激, 激发学生对迪斯尼乐园的兴趣, 并让学生对迪斯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并引导学生说:“Who can tell me where it is?Do you love it?”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对迪斯尼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带着一颗具象的、喜爱的心去学习, 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

总之, 科学的导入对一堂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只有成功地做好导入, 学生才能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 才能吸引他们进一步深入地进行课文的学习。在进行课堂导入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导入的几个原则, 首先要注意导入的悬疑性, 只有有了悬疑, 学生才能自主的进行课文的学习;其次要注意导入的生活化, 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最后要注意导入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所学内容, 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导入,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景东星, 张瑞.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英语导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S4) .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中国分类号:G40—058. 1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教育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价现已成为一种精致、复杂的组织控制工具和管理手段,避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偏离预设的培养目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寻求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没有评价的管理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无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全的管理。同时评价亦被视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开放性的组织学习活动,通过系统地、经常性地运用评价手段进行学习,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价值。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作初浅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启示。

一、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根本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概括和界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功能的认识不同,赋予大学的使命不同,因而对大学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也不同,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具有历史演进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复合性原则。按照知识传授、思想引导、能力培养、性情陶冶、心理调适等复合性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

(2)内涵性原则。内涵性是指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等,形式性是外在表现,评价大学教学质量时更应强调其内涵性。

(3)个性化原则。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灵活性,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形成教师教学的特有风格。

(4)学术性原则。教师采用研究和探索性的方式授课,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

(5)民主性原則。包括学术的民主性、教学内容选择的民主性和教学方式的民主性。

(6)创新性原则。教师要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陈旧思想观念,改革传统落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长远性原则。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看教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什么基础,特别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起到什么作用[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真实全面地收集评价信息,不能凭空臆断,要客观公正在地做出评价结论,不掺杂个人感情。

(2)一致性原则。必须对所有的相同评价对象采取同一标准,对所有的评价对象确定相同的评价时段。

(3)全面性原则。既要全面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又要收集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下结论。

(4)目的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和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5)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既要力求客观和全面,又要符合实际,简便易行[2]。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前瞻式”的,概括性水平不如终结性评价那样高。要重视评教的形成性功能,及时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因势利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年、学期或阶段末进行的覆盖面较大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以对照教学目标、指标体系,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或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回顾式”的,重视的是行为、行动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行为、行动的过程。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两种基本范式。需要明确和澄清的一点是两种评价方法都是科学的方法,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决不能认为定性的方法等于主观思辨或主观臆断。“定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对其质的一定观察或经验做出的对其质的方面的判定。”

随着对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的精确度越来越高,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降低了定性分析的随意性,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有效评价方法。尽管如此,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因素并不能量化或不能很好地量化,用定量评价方法也就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

定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的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是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化,它包括一套价值标准和教育行为规则,是社会关系的比较稳定的、持续的组合。

(3)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根据所选取用于对照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教学效果评价可分为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绝对评价是根据既定的客观标准,把评价对象与这一标准进行对照,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相对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与其所在的同类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以统计学中正态分布原理为依据,一般采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评价结果。

三、结语

教学质量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最为理论化和概念化的主题之一。自有教学活动以来,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同时又是一个内涵日渐弥新、人们津津乐道的时代课题。与普通中小学相对程式化一点的教学活动相比,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建构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既没有明确的外延,内涵也相当的复杂,具有鲜明的模糊性,有许多特征是无法用固定标准来衡量的,这就给理论研究和实际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确定了科学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相信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宽亮.简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原则[J].运城学院学报,2007.

[2]胡绍元.新建师范本科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

商标翻译方法及原则 篇4

关键词:商标;音译;意译;移译;原则

引言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同时又有更多的国内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商标的特征及自己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商标翻译适用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翻译方法

根据Peter Newark 对文本类型的划化,商标应归为呼唤类文本(vocative text )当中的专有名词(proper names )。对于这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它归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注重话语和话语活动功能,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一致。但是要讨论其翻译方法,还要进一步考虑其词义理据(semantic motivation )。商标大致有三个来源:1、来源于专有名词(如:“张小泉”剪刀、Philips 电器);2、来源于普通名词(如:“海鸥”相机、“playboy ”服饰);3、来源于臆造词汇(如:“乐凯”胶卷)。对于第一类商标一般采用音译。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类则常用意译法,如“pearl –珍珠”;第三类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规律,针对一个特定的商标到底应采用那一种译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效果而定。大致来看,商标翻译可采用四种方法:1、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3、音义结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移译法(transference )。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 Tai”、“Konk”、“Shang 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 Companion ”,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5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当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支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二、消毒灭菌原则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0一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j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的性能、作用、4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5.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韵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篇6

语法教学方式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也经历几次变革,从听说教学法的句型操练到交际教学模式到现在的任务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丰富了许多。先介绍几种 语法教学方法,与语法教学模式不同,这里所介绍的语法教学方法指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

(1)归纳和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常用于语法展示。演绎式展示是以教师的直接语法讲解为特点。首先教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举例分析其用法,而归纳是的教学方式则多采用发现性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包含所要学习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或听力或阅读,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语言材料,归纳总结语法使用规则。

相比之下,归纳式语法教学可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语言使用规律可深化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灌输式教学可能带来的弊端。

(2)任务活动法

任务活动法与任务语法教学模式不同,它只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课堂操作未必采用的任务教学的理念。任务活动法的特点是,在对某一语法项目进行训练和应用时采用信息构、调查、讨论、采访、海报、招贴画制作等形式,而不是拘泥于常规的形式训练。

(3)集中讲授法

常规教学中,语法是按照体系分散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与听力、阅读、写作等同时进行。但是,有的老师为了中考和高考的提出了一种“适当集中”的教学法,在课文教学之前集中进行语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曾流行一段时期,对当时的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语法的教学原则有:(1)系统性原则

语法是语言系统的体现,语言教学也必须符合系统性的要求。系统性原则要求语法教学要依据教材中的语法系统,同时也必须符合语法发展的规律,即语法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现代交际的原则,满足交际的需求,而避免一些交际中很少使用为语法而语法的教学设计。

(2)交际性原则

中小学的语法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二是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持,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语言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语法教学应该贯彻交际性原则。在必要的意识增强活动和语法操练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创设交际性语言环境,运用幻灯、动作、实物、图片、表演以及电化等设备,创造真实、半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于活动之中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发展语法技能。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包括一下内容: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语法教学不能只采用归纳的方式,也不能只采用演绎的方式,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以归纳为主,适当演绎。

隐性与显性相结合。语言学习过程本来就是隐性和显性的结合,语法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以隐性教学为主,适当采用显性的教学方式,通过隐性培养语言使用能力,通过显性增强语法意识。

语法与听、说、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法是为听、说、读、写技能服务的,语法教学应该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培养,使语法真正服务于交际。

(4)激励性原则

动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保证,语法教学中动机的激发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法活动中来应该从一下几点入手:

话题选择:话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好奇心。

情景创设:应可能地创设真实的语境,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视觉物体,如图画、幻灯等。活动类型:活动应多一些开放性和交际性,少一些机械性,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个性化:个性化指活动应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情感,个性化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于思想交流之中内化语言规则。

(5)变化性原则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7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 又称发现法、研究法,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 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我在教学《英国的新生》一文时, 设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英国为什么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什么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前一问题的讨论, 因为城市的兴起及新航路开辟, 使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快的发展, 而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处处阻挠, 阻碍了它的发展。通过背景及当时制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明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经历的理解, 就明白了讨论通过这个法案就是为了限制王权。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非常明确, 有利于本课教学目的的完成。

(二) 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 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 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 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逐级推进, 系统安排。如, 我在教学《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一文时, 就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每个版块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探究问题。同时, 在全文学习结束后, 再设置问题: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前两部分内容的理解, 经过深入探讨, 就可能得出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结论来。局部的探讨为全文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全文的探讨是局部探讨的升华, 学生不仅系统地学习, 还能从全文的高度把握每部分的内容。

(三)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历史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 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 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 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教学日本大化改新一目时, 在设置问题时,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古今对比, 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对比, 设置讨论题:日本的大化改新给我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就得出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日本的发展与不断改革, 不断学习有关等答案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老师只是有效地组织和适当地点拨, 完全通过旧知并结合课文得出很好的讨论结果来。

(四) 面向全体学生, 主动发展的原则

拉夫尔。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 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 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 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 确定教学要求时, 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 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设置讨论问题时, 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相应的问题, 应设置层次性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如, 在教学《英国新生》一文时, 在设置问题时, 在理解《权利法案》目的时, 就设置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共经历了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建立共和国?什么时候复辟?什么时候爆发光荣革命?最终推翻国王统治没有?等有梯次的问题, 学生在讨论每个问题时都不难, 然后逐层推进就明白了。全班学生都能理解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效果就很好。

(五) 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英语;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方式,尤其是在英语的教学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推动了英语的教学向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要想使得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的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在运用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便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方可循。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原则

(一)遵循学生便于理解的原则

中职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掌握的英语词汇也是有限的,对于中职英语的课程他们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能消化吸收。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将教材上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息心。因此,在信息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内容展示,要从便于学生理解英语知识的角度出发,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成效。

(二)教学按照主次分明的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即是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英语教育是教学的中心,信息化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是为了更好的为英语的教育活动开展而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采用令学生炫目的课件而忽视了英语知识教学的本质,使得教学结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反而误导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方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课件的选择和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和选择,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便于教师操作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课件的制作和操作水平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的更新,而多数的教师由于学科负担任务重,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上,而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水平的掌握则是缓慢的。为了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学,发挥出其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制作有相关的课件,熟悉操作的步骤,以便在课堂上实现信息化教与传统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并且每隔几年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其教学的方式就会落后于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求,不利于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也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对于信息化的设备和更新的技术都要跟上变革的步伐,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具体应用的方法

(一)运用情景创设方法,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就是用视频播放软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中增强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如《自我介绍》英语口语的练习,教师通过播放日常见面交流的画面,帮助学生对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学习。比如“May I know your name?”“my name is …”“I am from …”等句型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理解句型使用的语境和表达时的语气,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采用语境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

语境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的背景,并能够深刻理解一句话在不同的背景下描述表達不一样的效果。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软件将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使学生了解其语调语气的变化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really!”“really?”同一个词由于符号的不同就会产生了意义上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将电影片段中或是日常交流中有关这个词汇的句子进行比较式的播放,使学生充分理解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达含义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词汇的语境感。

(三)立体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信息化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记忆难懂难以记忆的单词,通过课件展示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习得记忆单词的方法,从而减轻机械式记忆单词的负担。例如,英语单词impossible就可以被拆成I m possible,其汉语意思是由“不可能”变成“我能够”,这样一句富有哲理意义的话就帮助学生深刻的记住了这个单词。而且这个单词的拆分过程通过视频展示出来,也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冲击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丰富了中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学变革的发展,使得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人才。同时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信息技术,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优质课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袁金花.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原则.文理导航[J].2015,(4):40.

[2]傅渝稀.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职业与技术教育[J].2013,(7):85-87.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篇9

论文关键词:英语文化意识;原则;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英语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应遵循平等、同步和兴趣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密不可执因此,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吸收异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在学习异族文化时,应该遵循平等原则一一~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其文化亦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就认为学习英、美国家文化具有优越性。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了解、吸收异族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学会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我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外语学习者要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各种文化都具有合理性和独特性,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都应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吸收营养,取长补短,充实和更新自我,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兀化的新形势。我们重视学习西方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西方文化是尊”。东西方文化应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相互撞击、摩擦、吸收与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推崇某种文化或一味地贬低某种文化,应引导学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识。

2.同步原则

同步原则是指教师在利用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时应与教材的内容保持一致。在讲解英语文化知识时,教师会将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或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诸多问题,更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都讲解文化的差异性,或者把体现文化背景的文章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而应有所侧重和有所针对。比如,教材中如果涉及餐桌礼仪,教师应该把要讲解的文化定位于中、西餐餐桌上的文化习俗的异同比较,而不能把所有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都一股脑儿地抖搂出来。否则,教师讲得杂乱无章,学生学得也含混不清。当然,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广越深就越好,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条件及时间等多种因素。

3.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通过精心设计从课文语言知识导人文化知识的过程,创设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交际环境中,从而产生并保持对它的兴趣,并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很多经典英文歌曲、影视节目、时装、发型、运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建英语角、英语沙龙,开展经典英文电影赏析、英语才艺展示,庆祝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等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匕的文化素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敏感度。

1.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从东西方文化对称呼称谓、致谢答谢、招呼问候、担心关切等方面的习俗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会说:

A:Hello,youlooksicktoday.

B:Yes,I’vegotabadcold.

A:You’dbettergotoseeadoctorassoonasyoucan.

这样的关心和建议在中国非常普遍并且广为接受。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英美国家,如此的关切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因而冷人反感。按西方文化习惯,A只需说“Idohopeyou’llbefeelingbettersoon”孽“Takegoodcareof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话语以示关心即可。 又如,在英语中“teacher”仅表示职业名称,而非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用“Mr/Miss/Mrs+姓”来称呼老师,在大学则用学术职称或学位+姓来称呼教师,也有的教师甚至喜欢学生直呼其名,以融洽气氛。但绝对不会有"Teacher+姓”这类称n乳而汉语中的称谓比较严格,对长辈一般不可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对长辈不尊,而西方则显得随意一些。

其次,比较相同的词汇概念和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无不在词汇上得以体现。词汇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语义和搭配都深深烙上了该语言文化的印迹。英语中有些词的意义与中文一致,但文化含义迥异。比如,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地位、尊严和吉祥的象征,被制成图腾顶礼膜拜。皇帝的身体被尊称为“龙体”,中华民族亦被称为“龙的传火,。逢年过节,人们有舞龙的习俗,以示喜庆,还有“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颇具吉祥和褒奖的成语,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与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却是一种口喷毒火、身长双翼、凶残暴虐的怪兽,在俗语中还被用来指“凶狠的尤’。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因此,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

2.讲解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

此外,详细讲解语言材料在语法概念、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在语法概念方面,英语中的性、数、人称、时、体、态等都有明确的形式标记。在句法方面,英语常常以核心句或词为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汉语句子大多结构松散、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以意合为主。汉语句子被动句较少,反映了中国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体现出英语国家人们重客观、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国家人们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趋向于线性的直接表达方式。文章中一般开头都有主题段,每段有主题句,结尾得出结论。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结构紧凑,逻辑性强。因此,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英语文化意识。

3.观察法

观察法重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敏感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洞察力。语言不仅传达文字内容,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信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风格常常会流露出其社会背景、文化水准、家庭出身等相关信息。因此,应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抓住这些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其次,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身势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虽然身势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但它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明示态度,丰富而准确地表现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流露出其内在的民族文化气息。世界各国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等级制度的群体取向;而西方国家受平行或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倾向于个人取向。所以,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因此,通过细致观察说话者的身势语可以透视其内在的语言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结语

上一篇:监督管理下一篇:写雪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