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期末复习计划(精选4篇)

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1

———— 12月11日--1月4日

一、考试范围: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三

二、具体时间:世界地理

12天

中国地理(无分区)

5天

必修三

5天

整理总结做题

3天

三、具体细节:

(一)、世界地理

1、东亚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日本

朝鲜半岛

2、东南亚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新加坡

3、南亚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一天一地区

气候(齐拉朋齐“雨极”原因、塔尔沙漠形成原因、德干高原降水少的原因)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印度

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原因)

4、中亚

经纬度位置范围

5、西亚

6、北非

6、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

地形 河流 湖泊(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气候

人口经济(中亚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其他:中哈石油管道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 人口经济

了解国家:巴勒斯坦 以色列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

重点国家: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大坝)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南非

7、欧洲西部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英国

法国

德国([注意]鲁尔区的兴衰)意大利

8、欧洲东部北亚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在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成因)

气候(俄罗斯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的原因)

人口经济(东部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

重点国家:俄罗斯

9、北美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美国

10、拉丁美洲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巴西

11、大洋洲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人口经济

重点国家:澳大利亚

12、南极洲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

气候

其他:资源和科研宝地

13、北极

经纬度位置范围

地形河流

气候12、13一天

(二)、中国地理

1、中国位置

经纬度位置:四至点

海陆位置

疆域 领海

三大岛屿半岛

行政区划

2、中国地形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山脉

3、中国气候降水

4、中国河流湖泊及资源

5、中国农业工业及交通

(345我觉得都挺重要滴,就不列举了哈)

(三)、必修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概况

荒漠化原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资源现状

热带雨林的保护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商品粮基地

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流域的综合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2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一点心得。地理的学习,不同于政治历史的文科知识点的背诵应用,也不同于数学化学物理纯理性思维的考察,而是介于文理之间,要在充分理解各章节的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图形计算类题型再加以剖析,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得到答案。尤其是必修一,计算和理解的内容偏多,要求同学们必须熟记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的文科科目,地理的知识点相对少很多。所以,想要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同学们必须要理好各章节的知识点网络。另外,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图形,俗话说,无图不地理,所以,地图对于地理科目来说,是重中之重。在这里,要求同学们,以书上和地图册上的图形为核心,以老师接下来给大家总结的提纲为指导,以平时的练习为辅助,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总结了必修一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网络,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个整体指导作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7、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8、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知道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会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塑造地表形态;

(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能绘制出洋流的模式图。

4、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篇3

通过有效复习完成知识的梳理、系统的归纳、练习,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加深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一定的解题训练,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提高期末考试成绩。

二、复习内容:

地理八年级下册

三、复习课时:

五课时

四、具体要求和安排:

第一阶段:利用课堂教学对单元章节进行知识系统的梳理,分析知识的结构体系,通过理解,把握知识要点,突出知识的重点。

第二阶段:进行全面基础的测试、练习,以各种形式题型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分析。

第三阶段:全面模拟测试,对测试进行针对性训练,及时补漏。

五、知识重点和要求:

第一课时

1.复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北方地区。

2.复习相关的知识结构,完成综合训练。

第二课时

1.南方地区。

2.相关的知识结构,完成《南方地区》综合训练。

第三课时

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我国的海洋国土。

2.知识归纳;完成三章的综合训练。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 篇4

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

3.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云层运动的状况的图像。

4. 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周)报”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3.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 纬度位置是指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三课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个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雨季”。

5. 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

第四课世界气候类型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降水很多,气候湿润,有的地方降水极少,气候干燥,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 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高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性大陆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 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5. 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其后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 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

4.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5.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气温下降约6℃。

第六课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上一篇:2024年校本培训资料11下一篇:qq空间单身的伤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