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规程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用地分等规程(精选4篇)

农用地分等规程 篇1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水文

(三)土壤状况

(四)土地资源状况

(五)社会经济状况

二、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5、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依据。

(二)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以全县为单位划分农用地等别,以乡为单位划分农用地级别,并评定级别基准地价。完成全县的农用地分等,完成一个镇的农用地定级估价。

三、工作范围

本次农用地分等的工作范围是全县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的工作范围是苏基镇的农用地。

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1、工作准备,包括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技术准备主要是编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任务书;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课题组,主要由规划院技术人员为主,并聘有关专家任技术顾问,组成海兴县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课题组,同时抽调土地局技术人员,专抓该项工作。

2、收集资料(分等、定级、估价同时进行);

3、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4、确定分等定级估价方法;

5、建立分等指标体系和定级修正模型,并确定因素权重;

6、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7、整理资料;

8、初步绘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因子分值图;

9、外业补充调查;

10、编制分等因素分值图;

11、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并编制综

2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12、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编制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13、划分分等单元并编制农用地分等单元图;

14、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5、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16、查光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

17、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18、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19、计算土地利用等指数

20、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21、计算分等指数;

22、农用地分等并进行校验;

23、设标准样地;

24、定级修正因素分值的计算;

25、编制修正因素分值图;

26、划分定级评价单元并编制农用地定级评价单元图;

27、查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28、计算土地区位修正系数;

29、计算耕作便利修正系数;

30、计算定级指数;

31、划分农用地级别并校验;

32、计算样点地价;

33、计算级别基准地价;

34、编制宗地地价修正系数表和说明表;

35、制图、面积量算、汇总统计、编写报告

五、基础资料和基本图件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要求,此项工作应向海兴县的土地、农业、统计、区划办、气象等部门收集下列有关资料:

(一)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1、气候资料:一月平均温度、七月平均温度、≥0℃积温、≥10℃积温、降水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

2、水文资料:水源类型(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量

3、土壤资料: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表土质地、土层厚度(A+B层)、盐渍化程度、土体构型、土壤侵蚀状况、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等。

4、地形、地貌资料: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坡度等。

5、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资料

1、冬小麦、夏玉米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具体到村)、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等。

2、人均耕地、亩均资金投入、亩均纯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耕作距离、田块分散程度。

4(三)其它有关资料: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与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与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统计年鉴》、农业统计资料、交通图等。

(四)土壤样点资料

本次农用地分等共取土样168个,并进行化验,化验了有机质(%)、碱解氮(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PH值、含盐量(%)六项指标。

(五)定级估价的资料:

1、区位资料、耕作便利资料等;

2、样点投入—产出资料。

六、提交成果

(一)文字成果

1、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报告;

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技术报告。

(二)图件成果

1、各指定作物因素分值系列图;

2、分等评价单元图;

3、冬小麦、夏玉米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4、冬小麦、夏玉米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5、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图;

6、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7、农用地分等指数图;

8、农用地等别图(;

(三)数据成果

1、土壤样点化验结果表;

2、中间过渡图表;

3、等别面积统计表。

七、成果分析与成果应用

(一)成果分析

(二)成果应用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同时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分等定级估价成果进行验证与完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中划分的土地等级它反映了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和土地的收益水平,是土地质量的综合表现。该项工作的实践,标志着农用土地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开始步入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规范轨道。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2、有利于征地制度改革

3、土地整理

4、小城镇建设

5、为农业税费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6、满足了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

农用地分等规程 篇2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土地面积约495万余亩, 耕地面积约9.2万hm2 (2005年10月30日土地变更数据) , 地处陇西黄土高原, 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山区地貌。全县海拔在1400~3700m, 属温带半干旱性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2600h左右, 植被属森林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类型, 森林覆盖率8.8%。

1 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

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分等技术主要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 (国土资源部TD/T 1004-2003) ;《国土资源部2003年度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实施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要求细则》等相关文件等。

榆中县的农用地分等依据甘肃省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 以指定作物的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为基础, 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 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具体工作步骤为:资料收集整理与外业调查、划分分等评价单元、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并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查指定作物的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并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及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及农用地等别指数、农用地等别划分与校验、成果验收整理等。

本次参与分等计算的主要包括耕地92289.11hm2和宜耕未利用地4014.74hm2, 而其他如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由于目前没有耕种数据, 等别判定则依据其自然质量情况和所在区域的平均利用、经济情况与耕地类比得出。

2 农用地分等工作流程

农用地分等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外业补充调查、分等基本参数确定、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划分分等单元、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农用地等指数、农用地等别划分与校验、分等数据库的建立等10个环节。现将主要环节简述如下。

2.1 资料收集整理

资料主要包括土壤资源调查报告, 1∶10万土壤图、1∶10万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农业区划报告等, 在相关资料收集完成后, 利用MAPGIS软件进行土壤图矢量化, 并与土壤图图斑进行对应挂接。

2.2 外业补充调查

榆中县外业补充调查内容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状况及经营状况三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调查是对全县土壤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补充调查, 对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情况进行的核实。

2.3 分等基本参数

榆中县农用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调查主要收集农用地的投入、产出状况数据, 调查以村为单位分层进行。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均匀布点, 按土地条件从优到劣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设置三个样点, 要求每个样点对其所在层次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要具有代表性, 每个样点的投入产出数据能与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调查内容包括样点面积、样点土地质量状况、单产、种子、化肥、劳动力投入等数据。分等基本参数主要有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作物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最大产量及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等6个参数。

2.4 分等指标体系

“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由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证率等诸元素确定。其中主要的有:榆中县有效土层厚度分为4个等级, 灰白土多在100cm以上,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下位厚层漏砂土在土层厚度60~100cm, 砂砾质麻土在60cm以下。榆中县土壤质地以轻壤、中壤为主。榆中县土壤pH值一般在7.9~8.6, 为碱性土壤, 各地变化较小;耕地灌溉分为4个级别, 灌溉水田为充分满足, 水浇地根据其灌溉系统的供水状况分为充分满足、基本满足和一般满足, 旱地由于没有灌溉设施, 定为无灌溉条件。

3 分等结果分析

3.1 等别分布特点及规律

3.1.1 自然质量等别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结果反映农用地自然属性的空间变化规律。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区, 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处较低水平, 全县有80.05%的耕地为自然质量较差的4~6等地, 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和宜耕地, 广泛分布于东北山区和西南部马啣山区, 属无灌溉条件地区。而12等以上自然质量较高的好地仅占1.61%, 主要分布在夏官营镇、和平镇、青城镇和金崖镇等乡镇的黄河沿岸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菜地, 属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的地区,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水热资源丰富, 适种性广, 高产稳产。

3.1.2 农用地利用等别

农用地利用等别结果反映了农用地利用情况的空间分布规律, 其利用程度从中部川区向北部低山区和西南部高山区逐渐降低。9~12等地占参评分等单元总面积的1.59%, 面积较少, 主要分布于青城镇、和平镇、夏官营镇和金崖镇, 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 属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的地区, 其土地利用状况全县最好。5~8等地多分布在夏官营镇、城关镇、定远镇、和平镇、金崖镇和连搭乡等乡镇, 占11.89%。1等地除青城镇外, 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 占61.39%。海拔高、气温低、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和宜耕地, 属无灌溉条件地区。

3.1.3 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等别划分结果反映了农用地投入产出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全县农用地的等别有5个, 从中部川区向北部低山区和西南部高山区逐渐降低, 与可灌溉程度降低趋向一致。其中1等地占84.43%, 海拔高、气温低, 大部分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和宜耕地。夏官营镇、定远镇、金崖镇、和平镇的部分水浇地虽然种植产量较高, 但由于水费、电费等的成本过大, 水土流失严重, 其等别仅为3等地。分布在青城镇的灌溉水田和部分水浇地位于黄河沿岸, 灌溉条件充分满足, 加之种植合理, 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 成为全县等别最高的农用地。

3.2 农用地分等成果与标准粮实际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 自然质量

耕地的实际产量随着其自然质量分的增大而提高, 自然质量最高的土地可以达到500kg的小麦标准粮产量。但同一自然质量水平的耕地产量相差较大, 主要是由于山区地广人稀, 耕作处于广种薄收乃至撂荒的状态, 利用不足, 产量较低, 而川区人口密集, 土地稀缺, 耕地利用充分, 产量较高。

3.2.2 自然质量等指数

耕地的实际产量随着其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增大而提高, 自然质量等最高的土地可以达到500kg的小麦标准粮产量。但自然质量等指数有明显的分段现象, 是由于本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区, 降水量在400mm左右, 灌溉保证情况是影响耕地等别的最重要因素, 而本次分等将耕地灌溉水平划分为充分满足、基本满足、一般满足、和无灌溉条件四级, 计算出的自然质量等也就出现了4级分布。

3.2.3 利用等指数

耕地的实际产量随着其利用等指数的增大而提高, 利用等最高的土地可以达到500kg的小麦标准粮产量。但利用等指数仍可以看出有因灌溉保证情况而分段的现象。利用等指数较大部分, 实际标准粮产量有偏低的趋势, 是由于这部分耕地虽然自然状况较好, 但是由于大部分处于黄河沿岸盆地, 水电费偏高, 而当地农民经济条件差, 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不足, 没有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4 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与意义

1) 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开展农用地定级估价与土地整理工作的基础。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是为农用地转用过程中制定土地征用与征收补偿标准, 为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 为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培育土地市场, 为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农用地, 提供完整科学的土地等级标准体系, 为使分等定级估价发挥效益, 应尽早开展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土地整理前后都应该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

2) 科学评定农用地质量等级, 应该为耕地平衡的实施提供标准和依据, 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

3) 农用地分等的许多中间成果和外业调查表格, 都可以直接为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服务。

4)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5) 为建立农村地籍管理制度打下基础。耕地生产能力是耕地等级的主要外部表现形式之一, 基于农用地等别基础, 建立耕地的生产能力核算指标体系与方法, 揭示耕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 对于监测耕地质量及其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摘要:农用地分等调查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土地研究的重要手段。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调查运用常规地理调查方法, 揭示了榆中县地区土地类型的基本环境、发生机制、分异规律, 以及各个农用地类型的数量、特征、分布和演替规律, 并表注于专题地图。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调查基本摸清了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资源家底, 能够为农用地评价、土地规划与管理、农业综合区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研究,土地类型,农用地分

参考文献

[1]张文秀.资源经济学 (上)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156-160.

[2]邱道持.土地资源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5-95.

[3]孔详斌, 刘灵伟.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 (4) :76-84.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国标实施 篇3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估价规程》(GB/T28406—2012)三项国家标准,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首次发布农用地(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后,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农用地质量等别评定和价格评估的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农用地质量管理和“等级价”体系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项国家标准规定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目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和成果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一步规范我国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和价格评估工作,实现农用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加强农用地资源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据;也是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三项国家标准对下一步更加深入地调查评估我国土地的质量状况和价值情况,提升农用地质量监管水平,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及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和促进农用地规范流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用地分等规程 篇4

1 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 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 导致粮食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 而农田问题有事关系个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因此要重视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主要为数量方面的保护, 忽视了对农田质量、规划等方面的保护, 尤其是对农田附近的生态保护, 导致农田周边环境恶劣, 甚至造成了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并且优于缺乏调查分析, 农田保护区内同样划入了一部分的灾害频发区。同时存在“划劣不划优”“划远不划近”的情况, 而根据国家规定, 经批准的基本农田应补划质量和数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

2 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思路

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首先要统一技术范围, 制定统一的标准耕地制度, 并制定某种农作物, 以此农作物的生产潜力来评定土地质量, 并依据农用地的利用情况, 出产情况, 确定农用地的情况, 从却确定和了解全国农用地的质量、分布以及利用情况。

3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

3.1 基本农田数量的合理确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有助于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 从而有效的区分优质和劣质农田。在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的时候, 应该将出产量较低的劣质农田剔除, 从而保证确定的基本保护农田均是优质农田。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结果为依据, 并结合区内耕地的最低需求量, 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并将此数据作为农田保护基数, 当累计面积等于或大于这个基数时, 该等级范围内的耕地面积就是基本的农田保护面积。并且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属性以及自然条件, 规划内难以保护的耕地或等级较低的耕地作为建筑用地。确定了基本农田面积后, 应逐级分解指标, 不能只依据实际耕种面积, 应以各地区等级较高的农用地区域内的实际耕地面积作为标准, 并根据耕地质量有效的分配。

3.2 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合理确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对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确定有一定帮助, 可以形成农用地质量的等级体系, 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直观的反映出来, 有助于人们对农用地质量分布的掌握, 同时也为合理分布农用保护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为有效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中定性规定转向定量化划分和空间上的落实保护, 应当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理论依据、可行的划定方法以及相关程序进行基本农田的具体范围划定。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包括分等报告、管理数据库以及等别分布图。其中农用地的等别分布图可以在县级农用地利用等别图的基础上进行添加, 首先优先划分高等级农用地为基本农田, 并在图上按105%~110%的比例划出高等级耕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如未达到要求, 则向低等划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真实的反应和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3.3 农田分级管理的实现

我国的相关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则明确指出, 基本农田确定后,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可私自占用、改变用途, 任何关于农田专用以及占用的情况均需报国务院批准, 并应补充相应质量和数量的基本农田。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成果为耕地的质量划分提供了有力依据, 有助于更准确的划分一般保护基本农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及特殊保护基本农田, 并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对不同等级的农田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分等定级成果不仅有助于农田的针对性管理, 同时有助于制定不同等级的不成措施提供依据, 从而促进了农田的真正分级管理的加快实施。有关规定指出应尽快开展相关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工作, 并根据登记进行折算。在不降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将被占用的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和需要补充的耕地的质量、数量进行比较和折算, 以实现基本农田分级管理。等级折算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指的是对不可通过经济技术方法达到占用耕地登记的情况, 应依据不降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标准, 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进行科学的等级折算, 补充相应的耕地面积。另一方面指的是, 优化补充耕地土地开发项目,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项目标准, 从而有效的提升农用地登记, 使补充耕地的等级达到被占用地的登记, 最终实现占多少补多少。

4 结论

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利用的有效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动作的实施已经在全国大力开展, 其成果涵盖了我国的不同区域, 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充分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为我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摘要:为有效的保护耕地, 并稳定农业生产, 应科学合理的对农用地惊醒分等定级。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存在这多个问题, 如注重数量却轻视质量以及护士农田附近的环境保护等。要实现农田的科学管理,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质量评价技术成果是主要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农用地粉等定级工作的思路, 并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 旨在为各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田保护,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建波, 王国强, 王莉, 胡纪鹏.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6) .

[2]李景玉, 郧文聚.切实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为深化改革土地管理奠定基础[J].资源·产业, 2005 (5) .

[3]王鑫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需完善的几个方面[J].中国土地, 2005 (9) .

上一篇:应用文:启事(教案)下一篇:嫁女大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