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言知识(共10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篇1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桃花源记陶渊明写的 篇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篇3

在两晋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三个名士隐居浔阳,人称“浔阳三隐”。其中一个人称“五柳先生”的在柴桑(今江苏九江西)耕种田地,空闲时赋诗读书,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其乐的生活。他留下120多首诗,其中尤以田园诗最为精彩,因此赢得了中国“田园诗之父”的殊荣。他就是驰名中外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叫陶潜,他的上几代人都在晋朝朝廷为官。曾祖父陶侃坐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传到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艰难。但是,他在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家风熏陶之下,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正所谓“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它不仅知识渊博,才学过人,而且在少年时就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he和)思远翥),立志做出一番“大济于苍生”的功业。

陶渊明也曾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壮志,但现实生活却使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生活的时代盛行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政治极其腐败黑暗。人才的录用晋升采取的是“九品中正”选举法。选择官吏既不问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绩,只看家世出身。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场里大贵族大官僚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他们对门第卑微的下僚趾高气昂,滥施淫威,处于这种世态,出身没落的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实现壮志的机会,他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9岁那年,陶渊明的亲友邻居看陶渊明家里实在太穷,便推荐他去做州里的小官吏。这是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官。不久,因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恶劣作风,辞官回家了。后来州里召他去作文书,他也辞不赴命。

35岁左右,受幻想的`驱使,它曾一度出仕当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看清了桓玄妄图篡位的野心,悔恨不已,又“投冠旋旧墟”了。

大将刘裕起兵杀入建康,杀了桓玄之后,陶渊明迫于生计,在刘裕的麾下当了名参军。可是朝中官场上的黑暗和腐败,使他深深感到与自己的志向和个性格格不入。在一次宴会上,他借酒吐出心中的积怨,抨击官场上明争暗斗、置国家与百姓利益而不顾的丑恶现象,当场吟诗一首:

志意多所耻、不如归田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第二天,陶潜就向刘裕辞了官。

41岁时,陶潜由于家里一贫如洗,为了抚养幼小儿女,陶渊明不得不出任了彭泽县令,官虽不大,但没有朝廷里的官场琐事和虚伪应酬,陶渊明闲暇之余还可饮酒作诗,倒也惬意。可是做县令才80多天,发生了一件事,惹怒了他。这年年底,郡里督邮到县里来巡视,陶渊明穿着便服去见督邮,属吏忙劝道:“县令见督邮必须穿官服,以表恭敬。”陶渊明一听,觉得受了屈辱,生气地说:“我岂能为了区区县令的五斗米俸禄,还要向这种市井小儿折腰,献殷勤!”当天就气愤地辞了官,回家去了,从此就再没有出来做官。

陶渊明辞官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浔阳柴桑。他在自己家门前种下了五棵柳,自称“五柳先生”。从此过上了真正的归田隐居生活。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的是“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贫困日子。但是,他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切身体验到了彻底摆脱腐败官场、污浊世俗的“尘网”“樊笼”,“复得返自然”的欢畅心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时写的光辉杰作。一天晚上,陶渊明劳作一天后倒床熟睡了。梦中他恍恍惚惚感觉到天已大亮,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他划着小船外出捕鱼。小船顺着弯弯曲曲的溪流走了很远,结果迷了路。忽然发现前面一片桃林,桃花盛开,美艳无比,清香怡人。他被眼前奇异的景致迷住了,一路赏去。不知不觉来到了桃林尽头,也正是溪流的源头。这里有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个洞,洞口里闪着亮光。他好奇地下了船,钻入洞中。洞内很狭窄,走着走着,突然眼前开阔明朗起来。只见一个村庄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房屋井然,良田美池,桑竹成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男女老幼衣着奇异,安适自乐。

村里的人都很质朴好客,见他这个陌生人进村,纷纷热情地迎上前去,邀他家中做客。他们杀鸡温酒,待如贵客。交谈中,他方得知村民的先人当年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和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不与外人往来。因此也不知道世上已多少次改朝换代,自秦以后又经历了汉魏晋。村人得知外界的消息后,都感到新奇惊讶。

他在村里住了数日,见这里古风佳俗犹存,民情淳朴可亲,没有繁重徭役,是一个美满的理想王国。他十分喜欢,真想久住此地。无奈日久天长,心生思乡之情,便向村人依依不舍地告辞了。临走时,村人一再叮嘱他切不可将这里的消息对外人讲,他答应了。

在归途中,他为了下次能再来此地,就沿途做了记号。回家后,他向官府报告了世外桃源的情况,官府让他带路派人去寻找。他带着人沿路寻去,可是找来找去,既看不到那片美妙的桃林,也没找到那个神奇的山洞。他心头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他突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梦中的美好情景陶渊明记忆犹新,他便将它记录下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桃花源记》

因梦作诗,这固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是《桃花源记》却真真切切是陶渊明抨击黑暗的社会,渴望像世外桃源那样的理想王国的心迹的再现。

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篇4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篇5

有关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文言文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桃花源记文言文全解析 篇6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1)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2)数(3)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6)异(7)之,复前行,欲穷(8)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9)船,从口入。初(10)极(11)狭,才(12)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13)开朗(14)。土地平旷,屋舍(15)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阡陌(18)交通(19),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0)如外人。黄发(21)垂髫(22),并怡然(23)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24)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5)来问讯(26)。自云先世(27)避秦时乱,率妻子(28)邑人(29)来此绝境(30),不复(31)出焉,遂(32)与外人间隔(33)。问今是何世,乃(34)不知有汉,无论(3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36)所闻,皆叹惋(37)。余(38)人各复延(39)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40)云:“不足(41)为(42)外人道也。”

既(43)出,得(44)其船,便扶(45)向(46)路,处处志(47)之。及(48)郡下,诣(49)太守说如此(50)。太守即(51)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52),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53)士也,闻之,欣然(54)规往(55)。未果(56),寻(57)病终。 后遂无问津(58)者。

三、注释

(1) 缘:沿,沿着。(2) 夹岸:两岸。(3) 数:几。

(4) 英:花。(5)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6) 甚:非常。

(7) 异:感到惊异。(8)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9) 舍:扔。

(10) 初:刚刚。(11) 极:特别。(12) 才:仅仅。

(13) 豁然:开阔的样子。(14) 开朗:开阔而明亮。(15) 舍:房屋。

(16) 俨然:整齐的样子。(17) 属:类。(18) 阡陌:田间小路。

阡:南北走向的叫阡。陌:东西走向的叫陌。(19) 交通:互相通达。

(20) 悉:都。(21)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借指老年人。

(22)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 髫:小孩下垂的短发。

(23) 怡然:愉快的样子。(24) 要:通“邀”,邀请。(25) 咸:都,全。

(26) 问讯:询问消息。(27) 先世:前辈,祖先。(28) 妻子:妻子儿女。

(29) 邑人:同乡。(30)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31) 复:再。

(32) 遂:于是,就。(33) 间隔:隔断,隔绝。(34) 乃:竟,竟然。

(35) 无论:不要说。(36) 具言:陈说,叙说。(37) 叹惋:叹息,惋惜。

(38) 余:其他的。(39) 延:邀请。(40) 语:告诉。

(41) 足:值得。(42) 为:向。(43) 既:已经。

(44) 得:找到。(45) 扶:沿,沿着。(46) 向:原先。

(47) 志:标记。这里指做标记。(48) 及:到。(49) 诣:到……处所。

(50) 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事。(51) 即:马上。(52) 志:标记。

(53) 高尚:高洁。(54) 欣然:兴致勃勃的样子。(55) 规往:打算前往。

规:计划,打算。(56)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57) 寻:不久。(58)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 。津:渡口。

四、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沿着小溪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他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桃花纷纷落下。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就看见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扔下船,从这个小洞走进去。刚开始特别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发现一下子就)开阔敞亮了。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桑竹环绕,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看到渔人,竟十分吃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仔细地回答了他。(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村里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朝时的**,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问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都长叹表示惋惜。其他的人又一一延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开。这里的人告诉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从前的路,到处留下记号。到了武陵郡城,(他)如此这般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当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桃花源),寻找以前做的记号,可不久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没实现,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夹(jiā)岸 缤纷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怡(yí)然 邑(yì)人 遂(suì) 叹惋(wǎn) 诣(yì) 遣(qiǎn) 刘子骥(jì) 问津(jīn)

2.词类活用

① 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②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③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④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⑤ 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⑥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⑦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3.一义多词

① 缘溪行。便扶向路。缘、扶: 沿着。

②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要、延: 邀请。

③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出酒食。悉、咸、皆: 都。

④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道、云:说。

4.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交通互相通达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

无论不要说用作连词,不译鲜美鲜艳美丽食物的味道好

问讯询问消息询问,问候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隔断,隔绝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足不值得不够

开朗开阔而明亮思想、性格、心胸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如此像这样这样

既已经关系连词,既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

扶沿着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缘沿着缘故,缘分

寻不久寻找延邀请延伸,延长

5.本文出现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6.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动词,扔)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7.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 省略句

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c.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d. 问所从来:问(之/渔人)所从来。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简答题

1.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2.概括段意: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三段--写桃花源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找到桃花源。

3.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4.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5.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7.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8.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

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9.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景色?说明了什么?

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宁静优美,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11.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① 为桃花源外如此**黑暗而叹惋;②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好生活的人们。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

1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篇7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再游桃花源文言文翻译 篇8

原文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译文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中间的道路像锦绣织成的,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①明日:第二天。

②踞:蹲坐

③泊:停泊

④弥:更加

⑤可:大约

⑥溯:逆流而上

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美在哪里:

〔1〕环境优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险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幽深(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桃花源记》与《再游桃花源》的对比: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篇9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答:、①(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②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在本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会。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一词多义

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咸 具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一词多义

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咸 具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②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深入探求: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篇10

www.5y

kj.co

m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

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

三、文学常识

a)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

、、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词:

_____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味道)新鲜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交通运输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管(连词)

_____

古义:

今义:这样

_____

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

______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

___

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_____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_____

古义:

今义:口液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局外人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似乎,好像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乐观,畅快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志气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

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_

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

眈眈相向对着

为:捕鱼为业_______

中:中无杂树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______

晋太元中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

(3)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做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__________。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问讯-----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询问

(6)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7)一义多词: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请”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诉”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问()所从来

(9)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或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

名的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初进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写

景的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五、课文分析、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若用五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节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5、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6、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9、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六、课下练习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2)用课文内容,巧对对联: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上联:忧民生痛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满足的样子。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①潜亦无所辞焉()

②未尝有喜愠之色()

8.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www.5y

kj.co

上一篇:大学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心对称图形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