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心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盐中的特级教师朱俊校长曾经在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我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旦遇到困难, 他们的自信心会很容易受到打击。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一) 给学生以成就感。
把“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教师重点在于正确引导, 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 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尤其是对表现得不如别人好的学生更应如此。
(二) 及时多表扬。
作为英语老师, 千万别吝惜几句赞美的话。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受到表扬, 提高学习兴趣。即使学生做得不好, 老师也不要只是严厉地责怪、批评, 而应鼓励他们, 寄予他们期望, 一旦学生做好时, 就及时表扬。尤其学生在讲英语时, 教师最好别去打断, 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错误, 待讲完后, 教师再指出并纠正。这样做, 不干扰学生的说话思路、意念表达, 提高了他们的说话积极性,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习惯和团结互助精神
现在的英语教材比十年前的教材内容要深得多, 也难得多, 单词汇一项就让很多老师、学生头痛。但如果我们能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给他们机会自主学习的话, 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要掌握英语, 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 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作为起始年级, 七年级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老师。老师必须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
(一) 良好的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听老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 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上, 常有学生一听老师示范发音, 就急于开口模仿, 轻声跟讲, 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 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 老师要训练学生静心听。
(二) 良好的说的习惯。
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 大胆开口说英语, 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 这是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
(三) 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 主要是指正确拼读单词, 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 角色朗读有感情。一般新课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 以免一个错, 错一片, 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 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 拿来便朗读, 要先了解内容, 理解含义, 揣摩音调, 然后再朗读。
(四) 良好的写的习惯。
七年级仍有部分学生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英语书写时及时纠正, 不能放任自流。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 斜体行书规范书写, 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随着学习的进展, 教师还要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四、快乐教学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快乐教学就是指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激发兴趣, 营造气氛, 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 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的过程。如何进行快乐教学, 构建快乐课堂, 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 与学生交朋友,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个人的情绪快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快乐, 首先要给学生人格上、精神上的快乐。教师要更新观念,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让课堂出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
(二) 灵活多样的英语趣味教学法, 让学生爱上英语。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在乎的不是你究竟教了多少, 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的。初中学生个性活泼, 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太单一死板, 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五、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加强教学经验总结
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一定是经验加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得失”的思考, 既可以让自己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 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教改后, 广大教师认识到不管用哪种教学模式,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在适合本地、本校实情的基础上, 吸取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 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91-01
外语教学不光涉及到外语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外语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外语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适时施教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外语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使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外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上课期间,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布置练习后,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察看学生的作业情况,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遇有学生“捣乱”时,不要大发雷霆,问一些诸如“为什么就你这样?”之类的问题,更不要如临大致,撇开教学内容,滔滔不绝地训斥一番。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干扰行为。一次上课时,几个学生闲聊,先是低语,后来声音变大,课堂秩序有些乱,微笑着提议:Let‘s select aloud talker will give us a speech next time.学生理解了此句的含义后很快安静下来;另有一次也是有几名学生无心听课,相互闲聊。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带有缺口的圆,学生感到疑惑,纷纷猜测其用意。我解释道:很简单,我累了,意志力又不强,所以没有留下圆满的结局。外语学习不同样是这个道理吗?此后的二十分钟里,教学秩序一直很好。
二、注重实效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但要从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认真进行教法研究,还应该注重五种能力并重培养过程中的学法研究。
1、努力创设“听”的语言环境。在我国,汉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英语是一门外语,我国没有讲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困难重重,障碍多多。因此,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减少障碍,课堂上尽量少讲、不讲汉语,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努力给学生创造听的机会。课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每天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语电视教学,坚持听录音磁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化“说”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达到准确、规范、自如、流利的口语表达,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不同心态,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大胆开口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组成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督促,互相支持,养成多讲多练的好习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请来外籍教师传授口语课,开设英语角,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在真声英语环境中多接触英语本族语,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培养“读”的准确能力。读的准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传授给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对词汇量和短语的辨别、识记和应用能力,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知识,从而克服、解决词汇量不足,背景知识不明等阅读障碍。
4、培养写作能力。写是语言的发展,是对听、说、读的巩固和提高。英文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好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严格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每讲一篇文章都要对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写作技巧、文章结构等进行训练。
三、综合运用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近半年来,我校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起初,学校要求我们英语教师用这种新模式开展教学时,我有着许多的不解。理科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分组讨论-质疑-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理科教师而言,将授课时间控制在14分钟以内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英语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和写四方面的能力。基本每堂英语课上,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与学生开展互动,领着学生操练每趟课必须掌握的知识。让英语教师一堂课的说话时间控制在14分钟以内,我起初怎么也想不通。不知该如何实施,既不能让自己的说话时间超过14分钟,同时又能保证课堂的知识容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备课,不断地修改学案,挖空心思地设计课堂活动和自制教学用具,我成功地开创了英语语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现就我所开设的这堂语法课,谈谈我编写学案的心得和体会。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我在开设这堂语法课前,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编写学案上的。因为一份学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堂课能否顺利且成功地开展。那么,什么样的学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我认为,一份好的学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清晰化原则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更是学生以后复习
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很重视学案的布局。学案只有布局合理,才够清晰,学生看得才不吃力。尽管我是英语教师,平时我的教案全是英语写的。但我的这份学案是夹杂些中文的,尤其是题目的要求,包括活动的指令要求。有时简单的中文要比深奥难懂的英文效果更好,毕竟学生本堂课的重点不是题目的要求和课堂活动的指令。学生没必要将时间花在弄懂这些要求上。
2.方法化原则
一份好的学案应该注意和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本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事被动语态以及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这两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和运用。本堂课都是围绕学案,学生四人一组,通过观察、讨论总结语法知识,然后全班交流检验。整个过程中,我几乎都是“哑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参与者。
3.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学案时,教师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所编写的学案的第一部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内容相对整份学案是最容易的,注意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学案第二部分的活动环节难度很有梯度。活动共有三个环节:对话操练-拼图成句-掷骰子。
1)对话操练比较简单。学案中我给出了对话的模板以及供学生选择的话题,学生只需两人一组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模仿编个简单的对话就可以了,对全体学生都没有难度。
2)拼图成句。我事先准备了三种颜色的卡纸条,在每种颜色的卡纸条上写上一个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粉色的句子容易,黄色的稍难,绿色的最难。然后将每个句子按照句群剪切成许多块,装入信封。课上,学生四人一组,根据我的指令,先重排粉色卡纸条上的句子,然后是黄色,最后是绿色。哪组排的句子全对且速度最快,哪组就获胜。拼图成句一方面相
对对话操练有点难度,另外拼图成句活动中的三个句子也是从易到难的。这既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要求学生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3)掷骰子。我事先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做了15个骰子。筛子的五个面上都分别写上了一个动词,还有一面画的是笑脸(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中有点调节)。学生四人一组,轮流掷骰子,并用所选的动词造一个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掷骰子造句的难度又比拼图成句大了许多,学生既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和所要表达的句子的意思,还得考虑时态和语态。组内其他三名成员边听边帮其纠正所造句子的错误。
4、巩固性原则
在“学案”的最后,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叫做“好‘被’的贝贝啊!”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语篇,用所给动词的适当时态和语态填空。课堂检测试题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体现了基础知识和能力运用相结合,试题的内容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由基础知识的考查到技能的提高安排,层层递进,多角度的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将检测试题时间控制在了五分钟以内,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讲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然后学生纠正错误,上报小组长检测情况,最后教师掌握班级的检测效果。当堂的检测试题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几个月的实验,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舍力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五个纬度的素养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我的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
识,一、运用多样化的小组合作方式,增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兴趣。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以往我在课堂上较多采用的小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2人小组(前后2人或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是4人小组(前后两排共4人为一个小组);虽然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变换小组合作方式,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了不少问题,无论是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仅仅是邻近的几个同学,时间长了,难免学生对相互交流的信息会没有新鲜感,其参与的兴趣也会降低。我想这也是有时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那么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小组的分组方式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在读本书的第三单元描述自己的收藏时,李老师就根据教学的内容,在上课前一天先让学生用纸条写出了上课时自己要带什么样的收藏品,然后根据学生所写的纸条,利用这个表格为学生进行分组,如把收藏石头的学生分为一组,把收藏娃娃的学生分为一组、把收藏昆虫的学生分为一组等,这种分组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有共同收藏爱好的学生来讨论他们的收藏,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展开教学内容埋下了伏笔。在李老师的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小组活动,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得到了提高。在这本书中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分组建议:
Height row: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高度站成一排进行分
组。
Haircut row: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他们头发的长短进行分组。Birthday line-up: 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生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日的月份或日期站成一排,然后进行分组。Colour row.老师既可以根据学生所穿的上衣的颜色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裤子等衣物的颜色进行分组。
分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因为我们学校是大班教学,每班学生有45人左右,在开始尝试这些分组时也出现过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是学生不知道该与谁分为一组的情况,但随着学生对于这些不同分组方式的了解,学生会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不同的伙伴进行交流,提高了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学习心得
(九)运用多样化的游戏,有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儿童外语的时候,游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有效的、趣味化的游戏,可以提高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读本书的每一个章节时,每个教师都能有效的利用一些英语课堂游戏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练习。如在本书第二单元红紫相间的猫中赵老师就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所画的图画,进行链条传画游戏,让学生边传学生的作品边用所学的颜色的单词对这个图画进行描述。在本书第四单元从头到脚中林老师选取了一个读句子画外星人的游戏,趣味性强,而且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些老师所作的游戏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游戏中的语言具有重复性,而且可能会使用基本的语法结构。
(2)游戏中使用的语言目的性强。(3)游戏能在班级里创造亲切感。
在此呢,我从外研社的网站中,截取了一个英语课堂游戏教学实录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是一个综合复习游戏,它很好的体现了我们选择课堂教学游戏的标准。那么我们在选择英语课堂游戏时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该游戏英语所学的语言知识相关。
(2)游戏规则应该容易解释,布置简单,操作简便。(3)班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游戏。(4)游戏应该能让学生开心愉快。
南玉子中心小学 马玲利
英语教学不像我们的母语汉语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伴随我们成长,小学英语依靠每周两个课时的学习时间,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与外国人能基本用英语交流的水平特别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追求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如何把我们的有效教学观融入英语教学中以实现有效教学,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与其他优秀教师的探讨交流,我对英语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方法。就拿我教的五年级来说,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困难的情况,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再去对学生加以抱怨或训斥的话,那很可能导致学生彻底背离英语。对此,我经常在班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及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让他们了解升初中动向,而这两年的升中英语考试趋于考查基础,难度不大,这样就给他们树立了信心,不会觉得目标太遥不可及,只要认真学习,还是有可能在升中考中有所收获的。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关,才能真正地展开教学活动。
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其有效性是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作为英语教师,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认真,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导致有些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做了一些教学反思之后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所以,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寓教于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一堂充满情趣的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喜悦和成就感。当然,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英语歌曲,朗诵比赛,活动剧,听力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们沉浸于美好的语言情境,时而游戏,时而思考,时而激情勃发,在自由自在中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如在教授五年级英语第一单元时,我通过课前上网下载有关各种表情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要学内容的兴趣,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哪种英语教学方式受学生喜爱,哪堂英语课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能力,哪种学习方法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这都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如: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录音机,图片等,开展小组活动,朗读,复述,歌曲演唱,竞赛,英语角等形式来活化课堂,优化教学。
三、关注多元评价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如在每学完新单词后,我都要进行一至两次的听写,并表扬满分同学,对没及格同学要求及时重新默写,而且每一单元都要进行相应的单元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并总结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有效课后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布置作业讲究针对性
教师在选题时,只有将学生的水平层次与知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设计巩固交际语言项目的练习,要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性、规范性;设计巩固语法知识的练习,要重点训练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准确性;设计口语练习,要重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2.布置作业讲究层次性
因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我们五年级学生两级分化,所以作业布置可分为A、B、C类作业,即A类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类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类作业面对学困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机会,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布置作业讲适量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知识的系统归类,而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练习。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原则,做到选材有针对性且题量适中,不可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
4.按时检查作业
作为教师,按时检查作业这一点可以说是作业布置这一教学活动中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教师不去批改检查作业的话,就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合理有效的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学生也不会在作业上花时间。那么不论多么精彩、多么科学的作业设计也就如泡沫一般化为泡影没有实际效用。
本文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的细心、信心和疑心, 用这“五心”去实现初中英语的高效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二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 “爱心”是先决条件
教师的爱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是爱学生。教师只有爱岗敬业, 拥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 一心一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全心全意为了教育这方热土, 才能热爱学生, 对学生有慈爱之心、挚爱之心。反之,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有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又可以使教师对教学产生爱, 爱上教育教学,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 成为教学的中流砥柱。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体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另外, 教师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善思、好问要包容、激励, 像爱迪生的妈妈看到爱迪生孵小鸡时那样循循善诱, 不因爱迪生问一些与学习、课程无关的问题, 而被教师认为智商低下并让其父母将其领回家那样对待好问的学生。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敏而好问、不耻下问。
教师用一颗慈母、严父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 用“爱心”方可谱写教育的新篇。
(二) “耐心”是必要条件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张弛有度、有弹性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留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 用耐心启发学生善思、用耐心等待学生顿悟。
例如, 学生有疑问时给学生“耐心”。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在学生有问题时, 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 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其实, 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权利。如学习8B Unit1 Comic strip时, 卡通对话中有“I have eatenit”等类似的句子, 学生可能要对其结构、用法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千万不可因为是本单元新出现的语法项目而急于给予点拨。这时, 不妨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 让他们探究、体会其用法。此时教师的“耐心”、教师的等待是一种艺术, 学生会在教师的耐心等待过程中结出“硕果”或绽放智慧的火花。
二、学生的“三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一) 细心是学习的基础
学习语言和做任何事情一样, 最需要的是细心。很多学生学习马虎, 如最常见的单词like, 学生容易丢掉一个字母e写成lik;finish doing学生一用则成了finish to do等。为此, 培养学生细心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需求。如学习表示天气的形容词, 教师启发学生细心观察这类词的构成:sun、fog双写辅音字母再加-y, 而其余的直接加-y, 这样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 繁杂且数量多, 很容易忘。如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并进行分类, 不难将其分为AAA型、ABB型、ABA型和ABC型, 将这些动词分为这四大组来记忆, 可以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强化记忆。
(二) 信心是学习的保障
信心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有信心才有动力。信心主要来自于学生本身, 也来自于教师。排除自身因素外, 教师的鼓励也可以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上, 常看到一些学生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无语, 不敢抬头、不敢开口发言, 静静地等待下课。此时, 教师激励的眼神、轻轻的一句“Have a try, please!”, 在学生回答后, 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如“Great!You have done well”等, 都会使他们昂起头、挺起胸去迎接新的挑战, 等待教师的再次肯定, 争取再次表现的机会, 从而, 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 疑心是学习的“翅膀”
有人认为疑心是个贬义词, 不适合在这种场合出现, 怎么能让学生有疑心呢?这里说的疑心是指有疑问的心、会问的心、敢问的心, 简而言之, 就是问题意识, 对知识敢于问“为什么”。
孔子曰:“敏而好问。”学生要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引发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over the years.”句中用了take place, 为什么不用或可不可以用happen呢?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 发现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再如学习marry这个单词时, 学生可能会问“marry可不可with连用?”。如此提出问题, 再进一步思考、讨论或查阅资料, 解决问题, 进而出现顿悟。这就是学习的需要,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構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我们现在所授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再将每大组根据任务的实际需要分成二至八人一组。如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时,可组织二人一组的 pair work,而在进行如讨论,调查,辩论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可采取四人一组的 group work。而在进行如单词竞赛,故事接龙等规模较大的竞赛时,可以采用大组模式。
二、全面选拔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实质上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其学习效果的好坏,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确定各小组的人员后,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学生选出英语学习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又热心愿意帮助别人的同学担任组长。这些组长学生肩负着帮助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目标的重任。尤其是在高一起始阶段每个小组长就是一个小英语老师。到了高二、高三阶段,学生熟悉了合作学习,同时各层次学生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再采用轮流担任的办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性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具趣味性、教育性、多样性、真实性、阶梯性等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教师设计每一次合作学习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面、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有兴趣参与活动,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并且有话可说,也乐意说。学生在口头表达时,经常会出现人称、时态、语法或逻辑上的错误,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对此不必太多虑,也不要一味地去挑剔学生表达中的语言错误,要确保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保持思维和表达的连贯性。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类小组活动,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2、教育性原则。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说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的本质,即任务的教育性原则。以 学习NSEFC Book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为例,在教学完成阅读文章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如果教师仅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袁隆平的生平展开了讨论,在课堂中学生们虽踊跃发言,讨论气氛也很热烈,但讨论后的汇报仅是照着课文上的细节朗读了一下。这样的讨论,实际上只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仅了解文中的信息,却没有深刻领悟到文章的内涵—袁隆平热爱科学、乐于奉献、永不放弃的精神,更谈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更要考虑到问题的教育性意义。因此,在设计拓展性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如果你考试失败了,你会怎么做?”等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也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去思考,从中得到感悟。
3、多样性原则。合作学习的活动的多样性指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和方式的变换。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户外;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业余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师生互动,组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4、真实性原则。活动内容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力求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真实性。如学习Book 1 Unit 4 Earth quake时,在上完课文后学生知道了地震时我们应如何逃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刮台风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每个小组可设想不同的情景,如:如果你在学校读书、如果你一个人在家、如果你在海岛旅游等,应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我们象山是台风的多发地区,这项活动非常具有真实性和实际意义,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的防台风知识。。
5、阶梯性原则。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即教师一声令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讨论,或调查或采访,但学生却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任务的阶梯性原则,新授之后,立刻让学生投入到一些较复杂的交际活动中去,如角色扮演、辩论、叙事、调查、采访等,其结果是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实际运用中张冠李戴,或者更本不知道如何应用,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考虑阶梯性原则,既要考虑学习的层次性系统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做到设计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般在高一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做调查摸底,以便使所设计的问题、话题、任务等的难度能为大多数学生所适用,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任务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问答、转换、扩展等一些简单的重复率较高的活动来达到强化与巩固的目的,而在高级阶段任务时,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句型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如角色扮演、辩论、采访、讨论等一些联系社会实际的任务。如在学习if虚拟条件句时,可让学生先操练与现在(If I were free, I would attend the lecture.)、过去(If I had been free yesterday, I would have attended the lecture.)、将来事实(If I were \ should be\ were to be free, I would attend the meeting.)相反的三种句型,在学生掌握基本用法的基础上,再给他们布置了高级任务:Some students throw rubbish here and there,which makes our school dirty. If you wer e headmaster in our school,what would you do to deal with it?Explain your reasons?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用6-10句子口头表达出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必需利用新知识并滚动以前所学知识,达到既复习又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这些句子达到了80-100字左右,也是高中学生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合作的技能。
有效英语教学问题一直是英语教师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有效复习、有效授课、有效训练、赏识和激励学生以及教师教学反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复习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授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训练是有效教学的标尺,学会赏识和激励学生是有效教学的途径,定期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有效的英语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善于思考,在课堂上多动动脑筋,充分利用45分钟,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理想境界。
复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英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复习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阐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只有紧紧抓住学生们昨天所学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今天的知识,从而引领学生们走向明天的辉煌。
我认为每节课花5到8分钟进行复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每节课结束前明确明天要复习的内容,第二天按照布置的任务进行具体复习。复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例如:词汇的默写、课文段落的背诵或复述、话题简述等。通过复习,夯实了学生学英语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授课就是教师传授知识,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知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要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找到有效的方法之后再去做事,才会省时省力,效率倍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应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整体参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课程了。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合作,更要教会学生,引领学生自觉合作。我在课堂上经常利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如英语单词接龙比赛,或者举行绕口令、猜谜、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时,可组织二人一组的pair work;在进行如讨论、调查、辩论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可采取四人一组的group work;而在进行如单词竞赛、故事接龙等规模较大的竞赛时,可以采用大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引导,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探索知识,积极去思维,指导他们在不同的情况或困难面前找到相应的对策与方法,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布置的课外作业学生经常抄袭或不做,即使做了错误率也较高,字迹马虎,教师很苦恼。与其学生抄作业,还不如把课外作业放到课堂上完成,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不易产生反感。课内做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问老师,教师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讲评,及时答疑。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精选内容,确保作业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作业的选择必须联系学生实际,紧扣当天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练习一方面以基础知识为主,例:词组和句子的翻译,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或单项选择;另一方面以理解能力的题目为主,例:阅读理解、完型填空或情景对话。题型多种多样,但每节课只做一两种题型,数量要适中,突出重点,灵活增减。学生做起作业来既轻松又能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减轻他们的课后作业负担。
十个手指伸出来长短不一,但每一个指头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每位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赏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得到赏识,可以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动力。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一位诗人说过: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用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对待学困生要学会尊重和宽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宽容他们在学习上所犯的错误,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用爱去包容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进步,使学生体验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成就感。
课堂上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即便是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回答问题出错时也不能挖苦。教师要学会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作出富有激励的答复,如:“Great!You are very clever!You’ve tried your best.”,“If you work hard,you can do better.”等鼓励性话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对于你来说,它哪怕有时候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脱可而出的话,对于他人来说,也许就是一次成功的鼓励,甚至是走向人生另一个转折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检查词汇的默写常常出现抄袭现象,英语教师不能直接点名批评。要劝阻一件事,永远要躲开正面批评。老师故意装作不知道,对其成绩进行表扬。课后找这位同学谈心,仍然不点破,希其在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逐渐改掉了坏毛病。通过这个事例,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正面批评会毁损了他的自重,剥夺了他的自尊。如果旁敲侧击,对方知道你用心良苦,就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会对你心存感激。称赞和真诚的欣赏是批评最好的开始。这样,学生更加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学生只要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反思可以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还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可以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英语,互动,有效教学
让学生快乐学习互动学习、教学相长是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所以说在英语课堂中没有教学交往, 没有课堂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如何提高互动课堂的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搭建舞台, 民主互动
英语课堂应该像个舞台, 大家一起展示, 有师傅的精彩, 也有徒弟的灿烂。舞台是种民主, 每个人都应该展示自我, 因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然而, 以往的英语课堂不是剧场, 也不是舞台。英语课堂成为播音室:教师是主播, 教材和讲义是播音稿, 学生是受众——他们只需要听, 但不需要发言, 主播也听不到发言。这种课堂其实是种残疾的课堂, 不仅仅是缺乏民主, 而且忽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 真正的习得者和体验者。它忽视了主体的声音, 视而不见是无为, 而无为无利于课堂。笔者认为, 既然英语课堂应成为一个大舞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份”“抢戏”的课堂效果肯定不佳。一堂课飞速讲解二十个知识点远不如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其中两点。英语课堂要避免“教师不知疲倦, 学生狼狈不堪”的局面的产生。在课堂上, 每个人都应明智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明智”往往与“精”和“适”有关。学生不该像苦工一样皱着眉头生活在阴暗的角落, 教师给他们舞台, 学生就会发亮。
二、走出课本, 积极互动
英语互动教学课堂信息输入量大, 学生接触、操练语言的时间增加, 自然会减少教师讲话的时间。这就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由“主导”变为“从旁指导”。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 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却增大了。道理很简单, 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让他们多说多练, 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同时教师的备课量相应增大, 因为要想上好这样一堂课, 在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同时, 在教学中, 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才能启发、诱导每位学生都参加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要走出课本, 走进生活。语言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 英语课堂只有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才会充满活力, 要经常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锻炼才能。如可以把教室当作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间饭馆、一间诊所等。学习活动可以是调查采访、角色表演、游戏竞赛、画外配音等, 当然还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让课堂与生活链接, 把世界引入课堂。学以致用, 知识才能转换为能力, 才能为英语课堂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
三、激发兴趣, 乐于互动
互动的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变逼为导, 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用“爱”促进教育, 用“趣”构建教育模式, 用“玩”组织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直观教学, 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进行教学, 有助于清楚地与所要教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及其要领建立最直接的联系, 有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 避免不必要的翻译。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使他们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在教授tall、short、thin、fat等表示形体的单词时, 老师把卷尺和小磅秤带进教室, 挑选两位体型特征差异明显的同学, 测量他们的身高、体重, 由此很自然地就引出这些单词。
游戏教学,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师生共同参与, 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游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 很少害羞, 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 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化难为易,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 可以设计成“幸运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 上面有七种颜色, 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 Can you guess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猜红的, 有的猜黑的, 有的猜蓝色等。最后教师转动转盘, 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得奖章或者小红旗。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 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关键词: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章兼中教授也指出, 应“大力发展相互协作、合作的小组活动”。新课标倡导采用活动途经, 因此教师们应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 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而课堂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表达思想和观点, 锻炼能力,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能够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因此, 这一活动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重视。但从实际操作和教学效果看, 这一活动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学生把讨论当成闲聊, 有些学生用母语交流, 有些学生甚至把小组讨论时间当成休息时间, 态度不积极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小组讨论效果不佳, 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正确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二、问题的归因
1. 时机不当, 滥用小组讨论活动。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 都拿来进行小组合作, 导致问题过于简单或过难, 小组讨论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而不管其是否有效。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本质。
2. 规则不明, 教师没有做好必要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时, 教师缺乏目的性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有的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办法, 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 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 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等。
3. 评价不全, 教师的评价固定化。
建立合理的小组讨论活动评价机制是为了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 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往往是“团体目标评价”,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打一个团体分数, 而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 或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就使大多数学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4. 分组不科学,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或合作任务被个别学生包揽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解决的策略
1. 精心策划话题, 调控讨论的焦点。
讨论的话题需要精心策划, 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 还要列出子话题以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等, 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使其有话可说。否则, 讨论就会浮于表面或出现跑题等现象, 收效甚微。
以某节教学研讨课为例, 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 9“Saving the Earth”时, 授课教师出示“双手捧起地球”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就“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时, 学生马上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 但是他们讲来讲去也就是简单几句话:“The environment is polluted, population is too large.Rivers are too dirty.”当第二次要求学生合作讨论:“Is th ere any pollution in our school?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 and beautiful?”时, 由于缺少课前调查的准备环节, 学生的讨论内容相当肤浅。很显然, 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相反, 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话题:“Suppose you are the Chinese student who is to attend the coming Earth Summit.What problems will you talk about?Why are they worth your attention?”该话题新颖有趣, 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它属于联想式讨论, 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 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学生以地球峰会为主线, 运用课文中所学词汇充分发挥想象, 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次讨论效果出奇地好:由于有话可说,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思维相当活跃。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 应深入研究课文, 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 确定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 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 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等。
2. 合理分组, 调控小组讨论中的自主程度。
小组讨论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参与度极不均衡,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而另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 很少甚至不发表个人意见, 渐渐地, 他们就对语言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学习能力等因素外, 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组都要安排较为活跃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 教师还要重新分组, 以维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对角色的分工也要明确到位, 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并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 尽量增加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 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 有时还可以叫学生复述别人的观点或对别人观点作出评论, 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 避免闲聊等现象发生了。
3. 调整教师角色, 做好必要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是自主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活动放任自流。如果课堂小组讨论缺乏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就很容易变成无序活动。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讨论看似激烈, 但却体现不出学生语言水平的长进。因此, 教师应在小组讨论活动中仔细考虑学生的需求, 履行好其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职责, 应尽量深入到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当地与小组进行交流, 及时点拨, 及时排除障碍。
以教学SEFC BOOK 2A Unit 10“Frightening Nature”为例, 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我国本部沿海地区的台风现象, 并要求学生描述台风中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心情。如果不少学生在讨论中只会运用terrible, frightening, fall down, blow away等几个简单的词汇和单词的句型时,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述。
又如, 在教学SEFC BOOK2A Unit 9“Saving the Earth” (speak ing) 时, 笔者给出的论题是:Coal is/isn’t a valuable resource.笔者发现学生只会用简单的句型:“I think.../in my opinion...”笔者就给学生提示运用其他句型:“We must make sure that.../It’s clear that.../I believe that we must.../I’m for.../I can’t imagine that.../It could be better if we...”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既能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又能学到知识。
4. 充分听取汇报,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 有的教师只选择平时表现突出或自愿汇报的小组向全班汇报, 使得那些没机会汇报的小组产生被忽视感, 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感。久而久之, 有些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从而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汇报的机会, 如果时间不允许, 可安排未汇报的小组在下次课上汇报, 或把这些组整理的结果粘贴在教室里让其他小组共享。如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 4“A Garden of Poem” (speaking) 时, 笔者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给出的lim-erick:
A large lady from Coru,
Wished to travel to peru.
But whether buses or trains
Or boarding aeroplanes,
There wasn’t a door she’d get through.
接着让学生总结出这首limerick的pattern:aabba, 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作出一首limerick。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 每个小组都写出了一首limerick, 有些甚至相当出色, 超乎笔者的想象。交流时, 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表现欲。所以笔者把他们的作品集中整理并打印出来, 贴于班级的墙报上。这样每个学生的成果都被拿出来共享,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出来了。
5. 活动评价既重视集体成果又重视个人贡献。
小组讨论的结果运用应体现民主性、广泛性、检查反馈性。如果教师只安排讨论而不重视讨论结果, 或对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小组最后的汇报, 忽视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组员的个人贡献, 那么学生没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就会觉得这种学习形式索然无味, 因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小组讨论后都要给出一份小组活动个人贡献评价表, 肯定和鼓励个人贡献。
如: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 5“The British Island” (writing) 时, 笔者给出话题:“Describe your own town”汇报完后笔者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表。
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小组讨论中所做的贡献作出了评价, 并且在以后的类似活动中都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久而久之,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就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四、结语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尽量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活动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合理调控课堂小组讨论既要突出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情感的交感。教师应深刻理解讨论活动的目的并且掌握好这种教学模式的策略。
参考文献
[1]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 2001.
[2]陈坚.科学课怎样去“探究”?[N].中国教育报, 2003-8-24 (3) .
[3]Nunan, 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朱旭冰.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探索:小组讨论活动的误区及其优化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2) :16-18.
【英语学心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2-29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04-05
英语有效课堂教学03-02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03-27
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设计02-18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02-19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1-18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10-10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03-08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