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精选10篇)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1

(2012·利川一中测试)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答案:3.B 4.B

(2012·潍坊模拟)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答案:5.B 6.B 7.(2012·杭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2: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3: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一、选择题

(2012·西安中学月考)2012年2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 3.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2012·龙岩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4~6题。

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4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5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6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4.D 5.A 6.C 7.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8.(2012·湛江高二质检)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双选)()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4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作为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BC(2)调蓄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供水(蓄水)水产业 航运(任选两个)(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9.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10.(案例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2: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3: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1)D(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2

第二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一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第一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第二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2.(09成都)图所示的六架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此时,若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的飞行员是__ __的;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 的。

3.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车速度大于乙丙两车的速度,而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以________为参照物三车均向北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运动,以_____为参照物已车静止。4.(09南昌)如图所示,是山区的孩子们在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当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往云梯顶端上爬时,他们之间是相对 的,他们相对于地面是 的。

5.(09江苏)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6.(09贵州)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的窗户是向上运动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

7.(09福州)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飞船

8.向北行驶的甲列车上乘客,看到一向南行驶的乙列车从旁边驶过时,且感到乙列车开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乘客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甲车 B.乙车 C.地面 D.路旁大楼

9.当研究机械运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所选择的参照物必须是静止的 B.参照物的选择不是唯一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C.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10.(09宁波)如图所示,物体甲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物体乙轻放到甲上后,下列现

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甲相对于桌面保持静止状态,而乙相对于甲也静止 B.甲相对于桌面保持静止状态,而乙相对于甲沿斜面滑下 C.甲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而乙相对于甲沿斜面滑下 D.甲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而乙相对于甲静止

11.A、B两列火车同向并列停在车站上,当B车起动时,A车内的乘客感觉错误的是()A.看车站自己是静止的 B.看B车自己在向前运动

C.看B车自己在向后运动 D.看车站上流动售货车自己是运动的

12.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A.只有甲车 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1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一架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A.一定向上运动 B.一定向下运动 C.一定是静止 D.少判断的条件

用心

爱心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3

1Z205030 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特定的潜在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措施的计划安排,是应急响应的行动指南,称为()。

A.应急预案 B.应急指南 C.应急措施 D.应急计划 【答案】A 2.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响应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证等基本要求和程序,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称为()。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现场应急预案 【答案】A 3.针对基坑开挖、脚手架拆除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属于()。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现场应急预案 【答案】B 4.某施工企业针对脚手架拆除时因失稳而可能出现倒塌事故,施工企业应编制()。A.综合应急预案 B.现场处置方案 C.专项应急预案 D.一般应急预案 【答案】C 5.施工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内容主要为()。A.应急工作原则 B.应急预案体系 C.信息发布 D.应急组织与职责 【答案】D 6.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包括应急预案的()。A.制订、评审、备案和实施 B.制订、备案、实施和奖惩 C.评审、备案、实施和奖惩 D.评审、备案、实施和落实 【答案】C 7.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做题宝

A.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D 8.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的部门是()。A.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D 9.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A.回避 B.实事求是 C.认真对待 D.严肃认真 【答案】A 10.应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应急预案是()。A.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 B.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 C.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D.上市公司的应急救援预案 【答案】A 11.中央管理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备案的部门是()。A.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 B.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D.同时向上述部门进行备案 【答案】D 1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A.1 B.2 C.3 D.4 做题宝

【答案】B 13.在生产活动中,因生产过程及工作原因或其他相关的原因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为()。A.职业伤害事故 B.职业病 C.其他伤害事故 D.工伤事故 【答案】A 14.按照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职业伤害事故分为()类。

A.18 B.19 C.20 D.21 【答案】C 15.职业伤害事故分类中,物体打击伤害是指落物、滚石、()等造成的人身伤害。A.锤击、碎裂 B.井壁坍塌 C.高处坠落 D.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答案】A 16.根据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B 6441--1986的规定,下列事故中不属于机械伤害事故的是()。

A.搅拌机绞伤 13.起重机碰伤 C.机械设备割伤 D.机械设备碾伤 【答案】B 17.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中,雷击伤害属于()事故。A.物体打击 B.火灾 C.触电 D.其他伤害 【答案】C 18.职业伤害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中,起重机驾驶员在上下驾驶室时发生坠落伤害属于()。

A.机械伤害 B.起重伤害 C.高处坠落 D.其他伤害 【答案】C 做题宝

19.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一次事故中有一个伤员休息两个工作日,事故属于()。

A.轻伤事故B.重伤事故 C.死亡事故 D.重大伤亡事故 【答案】A 20.某工人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脚部被落物砸伤,休养了21周。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该事故属于()。

A.轻伤事故 13.重伤事故 C.职业病 D.失能伤害 【答案】B 21.国家规定重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的安全事故。A.3(含3)~1 0人 B.10(含1 0)~3 0人 C.3 0(含30)~50人 D.50人以上 【答案】A 22.对职业伤害事故,按照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人及其以上的事故。

A.3 B.5 C.10 D.15 【答案】C 23.某工厂由于工人的操作不当造成车间爆炸,造成5人死亡,20人重伤的惨痛事故,此事故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分类属于()。

A.重大事故 B.较大事故 C.特别重大事故 D.一般事故 【答案】B 24.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造成1 0人以上3 0人以下死亡,或者5 0人以上1 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

A.重伤事故 B.死亡事故 C.较大事故 D.重大事故 做题宝

【答案】D 25.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实施,以达到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此款符合“四不放过”事故处理原则的()原则。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C.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D.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答案】D 26.施工单位负责人接到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于最长()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A.1 B.2 C.12 D.24 【答案】A 27.建设施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应当向()报告。A.安全监督部门 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公安机关 D..检察院 【答案】A 28.我国某县工地由于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则该安全事故应报至()。A.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D.区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答案】A 29.我国某直辖市工地由于发生安全事故死亡3人,则该安全事故应报至()。A.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做题宝

D.区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答案】C 30.按照我国现行规定,某县发生的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组应由()负责组织。A.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B.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答案】A 31.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日。

A.30,30 B.30,90 C.30,60 D.60,60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应急预案的体系包括()。A.总体应急预案 B.综合应急预案 C.专项应急预案 D.现场应急预案 E.现场处置方案 【答案】BCE 【解析】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对于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所以B、C、E正确。

2.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符合的要求包括()。A.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B.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C.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D.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E.应急保障措施满足其他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答案】ABCD 3.专项应急预案中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做题宝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报警方式

C.确定24h与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D.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E.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答案】ABDE 【解析】专项应急预案信息报告程序内容包括: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确定24h与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所以A、B、D、E正确。

4.现场处置方案中事故特征主要包括()。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发生的级别

D.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E.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答案】ABDE 5.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急处置的内容主要包括()。A.事故应急处置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C.报警电话 D.上级管理部门联络方式 E.现场自救和互救 【答案】ABCD 6.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A.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 B.基本要素的完整性 C.内容的合理性 D.组织体系的科学性 E.响应程序的针对性 【答案】ABD 【解析】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所以A、B、D正确。做题宝

7.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下列事故中,属于与建筑业有关的职业伤害事故的有()。

A.物体打击 B.触电 C.机械伤害 D.火药爆炸 E.辐射伤害 【答案】ABCD 【解析】按照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按照事故发生原因分类,职业伤害事故分为20类,其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有以下12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火药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所以A、B、C、D正确。

8.属于物体打击类事故的有()。A.滚石 B.崩块 C.设备戳伤 D.砸伤 E.碾伤 【答案】ABD 9.根据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下列伤害事故中,属于“机械伤害”的有()。

A.被车辆撞击造成人员伤害 B.搅拌机械传动装置断裂甩出伤人 C.汽车倾覆造成人员伤亡

D.电动切割机械防护不当造成操作人员受伤 E.起重机吊物坠落砸伤作业人员 【答案】BD 【解析】根据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机械伤害指被机械设备或工具绞、碾、碰、割、戳等造成的人身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选项A、C属车辆伤害,选项E属起重伤害。所以B、D正确。

10.下列情况,属于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的有()。A.外国民航客机在我国境内发生机毁人亡事故

B.煤矿发生爆炸事故,死亡4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做题宝

C.某单位食堂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有80名职工中毒 D.我国民航客机在国外发生机毁人亡事故,死亡40人

E.高速公路发生汽车追尾事件,8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答案】BD 【解析】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可以定位为特大伤亡事故的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所以B、D正确。

11.某工程施工中,因脚手架坍塌导致了6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对该事故的正确处理是()。

A.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向设区的当地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C.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 D.该施工单位可以自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E.事故调查要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 【答案】BE 【解析】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脚手架坍塌导致了6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一事故为一般事故。所以B、E正确。

12.安全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包括()。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事故单位未处理不放过 C.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D.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E.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答案】ACDE 1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应当向()通知。

A.公安机关 B.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D.街道办事处 E.医院 【答案】ABC 做题宝

【解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所以A、B、C正确。

14.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E.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结果 【答案】ABCD 【解析】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所以A、B、C、D正确。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4

作者:魏平(培正中学)审稿:区妍(广州市第109中学)

这节课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步步引导,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我设计的思路是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削开的苹果长时间放置会发黄,月饼的小包装中会装有脱氧剂,引入我们将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利用初中的知识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断,指出一些在他们认知上会有矛盾的方程式,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概念的发展;最后,通过一个原电池的小实验,让他们在宏观上体会到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再通过微观的电子转移的视频来进行深化。

本来以为每个难度之间都有衔接,会过渡的很顺利,结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对于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是很清晰;其次,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合价无法标出,更不用说去算一些不常见的价态,在化合价这个地方就用了很多的时间,而且由于化合价的不熟练,影响了后面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121213g g g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篇6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7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归纳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简单的图形向不规则图形和组合图形的知识转化。

2.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与解决习惯去思考如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本班共41名学生,从过去的学习情况来看,整体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最为关键的是:本班学生有85%的学生都酷爱数学这门课程(具体调查统计过)。只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喜欢程度一般。总体上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好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且通过之前的作业反馈、师生交流及我班特色“每天三问”的反馈对本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3.学生认知障碍点:拓展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是本节课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1)在观察、列举中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在尝试、交流中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分割法、填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8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提高,即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缺点是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组成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要求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且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3.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一范例性阐明“类”案一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一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从个别人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二)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自学一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如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第二步,开展自学。第三步,讨论启发。第四步,练习运用。第五步,及时评价。第六步,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如词典、字典)。该模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2.目标一导控式

(1)理论依据:学习者本身含有不同的水平,对同一学习内容,尽管学习结果一样,但学习水平可能不同,因而建立目标体系能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学习是按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每一较高水平的学习植根于较低水平的学习上。因而要设计出由低到高的一个紧接一个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以调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发挥学生的潜能。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划分学习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学好的潜能。

(3)操作程序:第一步,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和回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达标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联系、自学等多种形式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力求使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第四步,达标评价。评价通常不计分,答案由教师提供,方式可以是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第五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强化补救。

(4)操作策略: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出各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

3.传递一接受式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一巩固练习一检查评价一间隔性复习。

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题一探究式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时间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内驱力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

第三步,拟定计划。第四步,验证假说。资料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实验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说是否成立、有效。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交流提高。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识图分析等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正确对待人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共同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及其卫生 2.识图能力的提高与如何主动学习。难点: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孩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很多时候孩子不领情,这让大人们觉得委屈:孩子为什么不明白长辈的良苦用心?而孩子却说——爸爸、妈妈、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其实“性”就是那么一会事,大人搞得神神秘秘,反而引起我们的好奇心。

在杂志、书籍、网上能找到黄色图片和文字。事实上大人们根本无法遮住我们的眼睛。可有时老师讲《生物》时,一说“受精卵”,下面就有几个学生笑,接着很多男生跟着笑。【学习提纲】

1.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上和心理上会出现哪些变化? 2.怎样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新知探究】

一、青春期的变化

请同学们看课本P14—16内容,完成以下思考题:

1、什么是青春期?

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身心发育特别迅速的阶段。其年龄范围一般在10-19岁之间,女孩约比男孩 两年左右。

2、完成课本P14资料分析

(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没有差别?

(2)你和本组同学的身高变化与图中数据完全一致吗?如果有出入,请分析原因。

(3)男孩和女孩体型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有关吗?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4)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 ?

3.青春期的特点有哪些?(1)突增。

(2)增强。(3)性发育。

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

请同学们看课本P16—17内容,尝试完成以下思考题: 青春期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如何进行卫生保健?

(1).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性,对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自尊心强。对父母和老师表现出反抗情绪和疏远意图,有事只想知己的同龄人交谈。

(2).既有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内心世界开始闭锁。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巩固练习】

1.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A.是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B.是人的大脑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 C.是人体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

D.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的最好时期 2.男生和女生青春期声音发生变化是与什么有关()A.大脑 B.心脏 C.肺 D.性器官

3.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快,所以在青春期要加强()A.营养 B.卫生 C.锻炼 D.休息 4.明辨是非

(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并不相同。()(2).男孩在青春期会出现不正常的现象──遗精。()(3).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不要要回避性知识,因为这是同学们生长发育所必需了解的知识。()(4).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个时期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树立远大理想。()(5).女生要比男生不幸,因为每个月都要倒霉一次──来月经。()拓展

附页:诗朗诵《男孩子,女孩子》

女:男孩是本巨著,记录着一生的英勇潇洒; 男:女孩是首小诗,蕴涵着无比的温文尔雅; 女:男孩像块巨石,大风大浪掠过,石块依存; 男:女孩像颗星星,无际黑暗难掩星光点点; 女:男孩爱一身仔装外出兜风; 男:女孩爱一把花伞雨中漫步;

第8章第67节练习题 篇10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用心

爱心

上一篇:grc安装施工合同下一篇:建队日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