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共12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4、比较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逐步感悟“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逐步感悟“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揭题悬疑、初读感知、细读体验和研读玩味四步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诱发创造力、认识创造力、启发创造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广泛讨论了由“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最后,还进行了拓展训练和补充阅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苹果、水果刀,预习课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设疑诱发创造力
教师揭题,引发学生思考: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你看见过五角星吗?你看到过哪些物品上有五角星?
学生认真思考后,举手回答问题,有感情的读课题。
(3)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
引导学生交流。
互动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再读感知认识创造力
出示自学提纲: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
(2)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正音。
(3)指名读课文。
鼓励提出一些问题,重点围绕“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和恩帕金斯的儿子。两句理解。
(1)你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魅力”这个词?
(2)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创造力?
按照要求,自由阅读课文。
通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注意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转变了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细读体验启发创造力
指导学生切苹果: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4、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理解“是”
学生拿出苹果,四人小组练习切。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切才能发现苹果里
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会学习。探
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的“五角星”?
汇报自己切苹果的情况。
2、体会什么是拦腰切,怎样切才是拦腰切。
3、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切苹果的收获。
4、学生汇报对这句话的理解。
索发现是孩子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发现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研读玩味,激发创造力
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教师或学生简介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通过学生反复讨论,再次观察学生动手切苹果思考、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1)苹果不拦腰切
1、学生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简介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2、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一般人不会拦腰切苹果。
联系实际,合理延伸,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苹果不拦腰切--体现公平。
(3)苹果不拦腰切--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不拦腰切苹果,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五、调动积累链接生活
1、读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人,(板:李秉哲)他是世界知名企业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师讲卖报的故事。出示故事。你觉得李秉哲的做法怎么样?
师小结:正因为他有创造力,才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卖报纸的方法。
你还能说一两个例子,换一种说法吗?(曹冲称象、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
补充关于创造、创新方面的话。
听老师讲名人故事。
回答: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
将课内与课文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介绍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
2、故事接力棒:把这个魅力无比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
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 常 规
拦切 换角度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主备人: 班级: 小组名: 学习主人: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98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十五2、3题。
学习目标:能自主探索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位置。
导学案使用提示:
1、结合课本P98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一至三部分,并进行对学。
2、做导学案时,要一做一思考,认真思考问题,做好标记,展示时各抒己见。
一、知识链接
数一数上面的平面图,竖排有( )排,横排有( )排。
二、合作探究
自学课本第9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出小军的位置。
(1)、数一数平面图一共有多少列?有多少行?
(2)、认真观察第几列,第几行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
(3)、小军坐在第__列,第__行。
2、认识数对
(1)、小军坐在第__列第__行,可以用数对____表示。
(2)、数对小括号中哪个数表示列数,哪个数表示行数。
3、数对的读法与写法
(1)、数对(4 ,3)读作:数对四三,也可以直接读( )。
(2)书写时,用( )把代表列数和行数的数或字母括起来,并用( )隔开。
4、总结
(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通常把竖排叫作__,横排叫作__。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__向__数,确定第几行要从__向__数。
(2)、数对中的( )个数表示第几列,( )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要用( )隔开,并且两个数的外面要用( )括起来。
三、学以致用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6 ,5)表示图中第__列第__行的位置。
2、用数对表示下面4块阴影方格的位置。
四、达标检测
1、画出同学们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
(1)小英在第4列第5行( , )。
(2)小丽在第2列第4行( , )。
(3)小红的位置是(6 , )。
2、(4 ,3)读作( )。
(6 ,5)读作( )。
五、课后反思
一、选出划线部分读音与其余三个不同的单词,将其序号填入题前括号内(12分)
()1.A.Kate B.lake C.skate D.bag()2.A.snack B.grape C.hamburger D.sandwich()3.A.bed B.he C.green D.three()4.A.Chinese B.kite C.white D.fish()5.A.home B.close C.coffee D.nose()6.A.dogs B.grapes C.hamburgers D.jeans
二、翻译下列词组(10分)
1.在晚上___________ 2.在周六 ______________ 3.喜欢数学____________ 4.在河上 _______________ 5.又累又渴 _____________ 6.take care _________________ 7.a bad cold ___________ 8.so difficult____________ 9.Good idea.______________
10.Don’t be sad.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10分)
1.我喜欢语文和美术。l like()and().2.苏海有一节游泳课。Su Hai a().3.他的衬衫太大。()is too().4.我可以和杨玲通电话吗? May I Yang()Ling?
四、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0分)1.I have a()(swim)lesson this evening.2.Mary()(have)lunch at school every day.3.It’s too()(cold).Open the door,please.4.This is Miss Li()(speak).5.Look!My gloves()(be)so big.6.Can you _____________(come)to school tomorrow? 7.We can see three()(apple)trees in the picture.8.----My shorts are too short.----Try()(they).9.It’s my()(brother)birthday today.10.How many _____________(lesson)do you have this morning?
五、选择题(20分)()1.He usually watches TV night.A.with B.at C.in D.to()2.It’s nine o’clock.It’s time ___________.A.to bed B.for go to bed C.to go to bed D.go to bed()3.Would you like pies? A.any B.a C.an D.some
()4.It’s cold.We can make()
.A.snowman B.snowmen C.snowmans D.a snowmen
()5.– May I speak to Helen? –Yes._________Helen speaking.A.I’m B.this is C.This is D.That is()6.– What colour is your ?---White.A.jeans B.shorts C.socks D.shirt
()7.Let’s go().A.boat B.boating C.a boat D.boats()8.I’m thirsty.I want().A.a pie B.to eat a pie C.have some water D.to have some water()9.My pencil is too short, but your pencil is().A.big B.long C.short D.small
()10.– shoes are they? – __________Helen’s.A.Who’s it’s B.Whose It’s C.Who’s they’re D.Whose They’re
六、从Ⅱ栏中找出与Ⅰ栏相对应的答句,将其序号填在题前括号内。(16分)
Ⅰ
Ⅱ
()1.Can you swim?
A.It’s my sister’s.()2.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party?
B.I have a cough.()3.What’s the matter?
C.Yes, I can.()4.Whose dress is this?
D.I’d love to.()5.How are you?
E.It’s eight.()6.Are you hungry?
F.No, I’m not.()7.What time is it?
G.Here’s a long one.()8.My pencil is too short.H.Not so good.七、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完整的对话(12分)()It’s nice.But it’s too big for you.Whose is it?
()All right.()It’s my sister’s.(1)Hi, Yang Ling.Look at this dress.()OK.Thank you.()Look!Here’s a new one.Try it, please.()Wow!It’s nice.Let’s go to the party now.八、阅读下面的短文,并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0分)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预习要求:读熟课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课题
1、揭示课题。
2、指名朗读。
3、齐读课题。
4、请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最佳:最好、最优。
(2)“路”和“径”同一个意思,“路径”的本义是道路。
5、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很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1)这“路径”指的是道路吗?
(2)为什么这是“最佳路径”?
(3)“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他为什么能设计出“最佳路径”?
二、探究内容
(一)读通课文内容
1、学生听范读录音,要求: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注意生字的读音。
(3)画出长句子的停顿。
2、学生按要求听读。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4、检查自学情况。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正确。
6、检查学生读通课文情况。
(二)探究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路径”指的是“各景点之间的道路”。
(2)格罗培斯是世界建筑大师,迪斯尼乐园就是他设计的。
(3)“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时间紧迫,不容拖延,格罗培斯大师必须赶快定稿。
3、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当点拨。注意提示抓住“马上就要”、“然而”、“还没有”、“赶快”等词语,体会出时间之紧迫。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5、学生读悟第二自然段。
6、四人小组探究相关内容。
7、组织交流探究结果,教师略作点拨:
(1)格罗培斯不愧为经验丰富的世界建筑大师,你看,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2)格罗培斯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这些词句都可以看出来:微不足道;大伤脑筋;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本来,路径问题是“微不足道”的。格罗培斯设计路径,实在应该是卖肉的切豆腐--小菜一碟,但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4)格罗培斯越是焦躁不安,越是可见他严谨的态度、认真的品格。
8、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格罗培斯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9、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板书设计:
6、最佳路径
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已……没有……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更加焦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读议要点:
(1)这两个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在哪里?
(2)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怎样做的?
(3)由格罗培斯的所见、所闻、所做,你读懂了什么?
(4)一般的路人会从这位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吗?格罗培斯却从中受到启发,说明了什么?
2、学生读悟议,共同探究。
3、检查学生读悟议及共同探究情况,教师做好评价导向和点拨工作。
(1)这两个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在法国南部的葡萄园的所见所闻所做。
(2)他看到了两种做法,听到了一位老太太卖葡萄的“高招”,敏锐地发现了两种做法的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园主是自己摘下来,“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别人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老太太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3)功夫不负有心人,格罗培斯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
(4)从“立即”可见时间紧迫,格罗培斯一心想到的是工作。
4、学生朗读体会两种做法,两种效果,重点体会老太太做法的高明。
二、探究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你怎么知道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自主探究。
3、了解探究结果,教师作必要点拨。
(1)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从第五自然段可知。
(2)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从第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可知。
(3)为什么要“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为的是让“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期待着“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
(4)为什么要“按照足迹,铺设道路”?因为“这些踩出的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意愿。
4、朗读体会方案的高明。
三、解读“秘诀”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你认为格罗培斯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善于从老太太这位“成功者”的做法中获取启示。
(2)成功的“秘诀”在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3)格罗培斯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4)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
3、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
4、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引向“最佳”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6、最佳路径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
目标 1、讲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学习别人的创新意识,开阔思路。
2、训练学生点评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在点评的时候,抓住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具体进行点评。同时点评用词的准确性,用句的形象性。
课前
准备习作展示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整合资料。
1、 以“非典”为例:
(1)“非典”是什么?它有哪些危害?
(2)在全国人们进行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涌现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3)“非典”病毒从何而来,怎样预防? 按三个问题进行搜集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丰富资料。 准备习作素材
2、适当地指点、辅导 倾听教师的指点、辅导 防止习作素材的冗、杂
3、指导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列出提纲
根据老师的指导,列出提纲
(1)打破平衡,就是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
(2)为什么这么说,从追寻“非典”病毒的由来说起。(文章的主体)
(3)对人类提出的警示,发出呼吁。习作提纲
4、指导交流、评议、补充。
提出修改要点:
根据教师的指导,列出修改要点(1)表达的观点要明确,避免重复。
(2)注意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3)注意活动的有效总结。
注意总结习作修改要点
二、习作讲评:
1、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
2、做到有详有略;
3、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各种文字材料中别人的看法。
4、个别学生写的题目不符合写作要求,还写了错别字。 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评 有针对性的点评
三、 朗读优秀篇:
1、阅读四篇写得好的作文 1、 学生对老师阅读的四篇好作文做评价。
2、 对照自己的作文,看看老师写的简评,想想怎样写更好。
3、自己修改作文。 互相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在电影院找座位。通过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排和号。接着提问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有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凭经验学生说出了由经度和纬度可以确定位置等,由学生的思路展示了书上的随堂练习和例一。效果都很好,学生的热情也很高。书中的“议一议”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游戏体现学生的一个分工合作精神,完成了此游戏,“议一议”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整节课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且气氛一直都很热烈,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了。效果很好。通过一环一环的活动,学生都明白了要确定一个位置: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并且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同时注意学生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巩固已学的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小组活动的组织,不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在应该探讨的地方适当安排了时间,整节课下来平时基础很差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ēng shūmâi lìqīng xīhǎi bīnmàn shān biàn yě
()()()()()
chāo guòjūn yúnpò suìjiào xùnqīng ãr yì jǔ
()()()()()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切苹果(qiēqiâ)鲜为人知(xiānxiǎn)薄壳(bóbáo)
三、填字成词。
()光()影()()辄止囫囵吞()
()根()底天道酬()()能生巧
四、根据意思写成语。
1.非常渺小,不值一提。()
2.遵守规矩,不敢违反。也指拘守准则,不敢稍作变动()
3.什么都知道。()
五、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我拦腰切开苹果,()里面苹果核像颗五角星。
2.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了飞机。
启示启事
1.我同桌的钢笔丢了,他请我帮他写一则寻物()。
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发明了雷达。
严格严厉严肃
1.小林犯了错误,老师对他进行了()的批评。
2.只有()训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3.清明节扫墓时,同学们的脸上十分()。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什么是创造力?用《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话来说就是“()”。
2.《最佳路径》告诉我们,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时()的做法使格罗培斯得到启发,设计出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
3.《人类的“老师”》中的“老师”指()。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找骆驼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走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bǒ)?”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
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仔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边有骆驼的脚印,()深,()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破。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路的右边有一些(),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至于骆驼究竟往(那儿 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居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 读文章,把括号里不合适的字词划去。
2.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把文中老人说的话补充完整。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被字句,写在下面。
4.文中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从下列答案中用“√”选出一个最确切的。
(1)充满智慧,乐于助人。()
(2)观察仔细,善于分析。()
(3)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5.商人找到骆驼后会怎么想呢?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八、阅读积累
1、《一百条裙子》的作者是()她是()著名的儿童
文学家。
2、《一百条裙子》荣获了()儿童文学奖银奖。
3、《一百条裙子》的主人公是()。
4、旺达送给佩琪的裙子是(),送给玛蒂埃的裙子是()。
5、旺达是()班的学生,他的座位在(),佩斯坐在()排。
6、旺达没来上学,()是第一个发现的,是在第()
天发现的。
7、旺达有()条裙子和()双鞋子。
8、佩斯除了嘲笑旺达有一百条裙子外,还嘲笑过他有()和
()。
9、旺达的一百条裙子获奖后被挂在()()和()。
1、电源、电线、用电器、电器元件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电路。
2、电路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并联连接。
3、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干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1.5V,串联则是3V。
4、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
5、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6、在户外遇到雷雨时,因为容易遭到雷击,所以不能站在树下躲雨。
7、像铁片等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导体。
8、像塑料那样不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绝缘体。
9、电冰箱、彩电、日光灯用的电是交流电,手电筒用的电是直流电。
10、电线外面的塑料皮使用时间久了会老化。
11、脱毛衣时闪现的电火花是毛衣磨擦产生的电流造成的,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12、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或按钮)控制的。
13、导体有:人体、大地、水、金属、湿木。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6.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7.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8.油菜花的四部分的构造: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9.不论是盛开的、谢了的、掉了的都可以算花,花蕾是指那些还没有裂开的花苞。
10.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
11.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12.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13.豌豆花、桃花、牵牛花是完全花,结构完整。柳树花、南瓜花是不完全花。
14.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气味、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
15.只有四部分都齐全的花才叫做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都叫做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都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16.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17.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18.雌蕊顶端有一个柱头,底部膨大成为子房。用手去轻触雌蕊的柱头,会感觉到柱头有粘性,那是因为雌蕊的柱头上有粘液,这些粘液可以帮助雌蕊更好地接收来自雄蕊的花粉。
19.各种不同植物花的雄蕊,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有差异,但花药上的花粉都很容易抖落。
20.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1.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2.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所谓自体传播,是靠植物体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
23.动物传播。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沾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苍耳;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
24.风传播。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乘风飞行。如柳树、木棉、蒲公英。
25.水传播。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果皮含有气室、密度较水小,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如莲蓬和椰子。
26.种子萌发时,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27.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28. 蚕豆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子叶提供养分。
29.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的是种皮;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的是子叶。
30.雌性动物产的卵与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相结合才可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3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2. 构造齐全的花,由雄蕊、雌蕊、花瓣、萼片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3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哺乳类动物多为胎生动物,少数动物是卵胎生动物,如大肚鱼、孔雀鱼、腹蛇、某些鳖鱼。
34.鸟类的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及胚胎等部分组成。
35.蛋白和蛋黄都是胚胎发育时的营养库,为胚胎发育成小鸡提供物质和能量。蛋壳膜可以保护里面的生命体,气室可以储存少量空气,保证生命的延续。
bag pencil pen book书 ruler pencil-case teache student
boy girl friend home room
school classroom window desk door chair
bed bread milk egg water chicken fish sister
brother father mother driver doctor farmer nurse
二、本学期会认读的单词 67个(知道意思、知道读音)
window窗户 board写字板 light灯;灯管 picture图片
door门 floor地板 classroom教室 compute电脑
teacher’s desk讲台 wall墙 fan风扇
Chinese book语文书 English book英语书 math book数学书
schoolbag书包 story-book故事书 notebook笔记本 twenty-one 21
thirty 30 thirty-one 31 forty 40 forty-one 41 fifty 50
thin瘦的 strong强壮的 long hair长头发 short hair短头发 quiet安静的
friend朋友 music音乐 science 科学 sports 体育运动
computer game电脑游戏 painting绘画
study书房 kitchen厨房 bathroom卫生间 bedroom卧室
living room起居室 phone电话 bed床
sofa沙发 shelf 书架 fridge冰箱 table桌子
rice米饭 fish鱼 noodles面条 beef牛肉 vegetable蔬菜
soup汤 knife刀 chopsticks筷子 spoon勺子 plate盘子 fork叉子
family家庭 parents父母 uncle叔叔;舅舅 aunt 姑姑;婶;姨
baby婴儿 driver司机 doctor医生 baseball player棒球运动员
【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05-24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07-07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11-18
《苹果里的五角星》优秀教案设计06-06
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优秀教案12-28
小学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评课稿03-24
小学生趣味作文:苹果里的五角星03-30
苹果里的五角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02-22
苹果里的爱作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