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2009-04-30 00:00:00.0
面对必修三《汉字与书法》这一课,我一筹莫展。以往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现在是否还要重复以前的老路呢?这时,我脑中出现了一个设想,何不试试?我将“汉字字体演变”这部分内容做了如下处理:事先用不同字体(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草书)分别在纸片上写上“鱼”字,上课时,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先让学生看课本中的不同字体,找出不同字体的特点。趁此机会,我将准备好的纸片贴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上来“揭榜领鱼”,揭对的,就把那只“鱼”送给他。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演变知识,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紧接着,我适时地启发学生观察、揣摸汉字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汉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到简,由单纯表象到艺术化。可以说,这堂课上的很成功。
应该说,讲好历史课,很难。而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此理想,实在出乎我意料。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着重分析了这堂课成功的因素。不难看出,这节课的亮点就在这几张小纸片上,它们把一堂课演绎“活”了。由此,我得出了几点认识:
一、历史课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二、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利用多种手段将课堂激活。
通过这次实践。我认为,教学反思的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研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索新思想、新途径,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教三年未必成专家,教学反思三年必成专家。”教师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感受、心得、他人的评价以及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在这个方面我是获益良多的。
在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年,有幸被南通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符永平主任听了一节课。通过课后的交流,我对于这节课,对于小组合作,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于学生的原有水平,紧扣基础的学习。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在判定的证明过程中,我更多地采用挖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果,尽量少地直接把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在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可以有一个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
其次,通过符永平主任的点评,我意识到在例题的讲解时需要多采用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方法不仅仅在本课应该运用,而是可以普遍推广到数学的教学当中,只有充分地利用了变式,学生才能对一个新的知识有足够的、充分的、深入的理解。才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三,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运用小组合作。但是,现在的小组合作形式过于单一,方法过于死板,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通过符永平主任的点拨,我认识到,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应该多让后进生展示,让后进生先开口,这样才让所有的组员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来,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白板展示的过程中,应该让其他同学去帮助错误的同学纠正错误,并把错误的答案留在白板上。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让大家看到一些错误的示范,可以警醒他们自己练习时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听完符永平主任的点评,我对于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算是学生自主合作的课堂有了以下几方面新的认识:
(一)师生关系和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
课堂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点燃、唤醒、激励学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提供学习场所的人,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环境,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展示点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展示的前提,我们要做到预习不扎实的课不上。展示是拓展提升的最佳时机,展示还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点拨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发现学生都不能说出来时再点拨,这时效果才是最好的。特别是学生的展示环节,不要怕出错,只有出错,才会有总结经验的机会,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高效,走向成功。另外,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或自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要告诉学生怎么展示,展示什么内容。
(三)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全员参与
1. 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
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必须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全程参与,即参与自学,参与展示,参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整个过程,生生之间是互动的。
2. 学生要做到会倾听。
课堂上,部分学生缺乏倾听的习惯。而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如果不培养学生这种倾听习惯,合作学习就很难有成效,这将会使展示环节效果不大。
3. 关注学困生,发动优生教学困生,给学困生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老师讲的成功,也不是提问几个好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状况,确定教学思路。
首先,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内容较多,略显烦琐,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高考常考点上,整个课堂只要锁定这几个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知识,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在时政热点的分析思考中实现对重点知识的内化迁移;在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把握社会真谛,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遵循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必须经历从理解、识记到运用、情感升华的过程,本课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基础上,因而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背诵。本课的活动单由四个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体系、活动方案和反馈练习,内容由易到难,考察范围由单一到综合;通过“热点链接”部分关于“最美村官”的讨论,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最后的“反馈练习”部分包括7道选择题和1道简析题,其中有3道高考真题,涉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重点知识,同时也补充了活动一、二中欠缺的知识点,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都是遵照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设计而成的。
第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要想使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本课以学生活动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等,教师只作适当引导。
第四、关注政治学科的时效性。本课的活动必须针对当前热点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政策、人民生活的理解。在活动单的设计上,有专门的“热点链接”部分,该部分有三段材料,分别涉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内容、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以及关于“最美村官”的讨论,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入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理解国家政策、社会生活的同时,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二、为了实现高效学习,在课堂活动中引入激励机制。
活动单导学贵在“活动”,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就成了关键。要提高学生积极性,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活动单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时效性、趣味性,甚至争议性,让学生有兴趣、有耐心投入活动中。第二、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堂气氛交替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张有弛、抑扬顿挫,辅以一定手势和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入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譬如每个月评出班级“最佳学习小组”,并作出相应奖励。
这堂课必须配合小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展开,所以我引入了小组竞争机制,设计了“评分表”,细则如下:1.基础分2分:小组主动要求并最终起立展示,即得2分/次(不论结果对错);老师硬性点名展示,无基础分。2.展示成果全对,活动一加3分/次展示,活动二加6分/次展示;展示成果大部分对,活动一加2分/次展示,活动二加4分/次展示;展示成果小部分对,活动一加1分/次展示,活动二加2分/次展示;答错不扣分。3.每次活动,多一个组员进行展示则多加1分的额外分。4.对答错小组的纠正或补充也按上述原则加分。5.每组自行指定一名认真细心的同学作为记分员,负责记分、积分。6.课堂结束时,记分员上交该评价表。该“评分表”配合以必要的奖惩机制,可得到最佳效果。
三、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同仁评价,总结本课得失。
这堂课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第二、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运用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高三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应对高考,这堂课在形式上平稳、朴实,但目的性强,直击高考,更适合普及使用。第三、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在这堂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设计上,在上课过程中几乎“退居幕后”,成为完全的配角。这样不仅解放了教师,更成全了学生。
当然,本课缺陷也不容忽视:第一、整堂课充斥着应试教育的味道,对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本课对此内容只是轻描淡写。第二、对选择题部分的锻炼有所忽视,只是作为“反馈练习”,缺少专门指导。第三、学生活动不容易掌控,很可能导致课堂时间不足,目标不能实现。
对于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用其他课堂模式去弥补。高中复习不只是一堂公开课,而是许多课堂的完美融合,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好每一种课堂的优势,弥补好每一种课堂的劣势。另外,在平时上课前要多思考,从教学目标、学生心理、教学方法比较等角度综合考虑,争取每一节课的激情、高效。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上一节意志磨练课,我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体验极限挑战自我》,本课目标是——”还没等我说完。
“老师,我上不成体育课。”离我站的最近的一位女生嘟着,声音不大。
“老师,我也是。”第三列中间的另一位胖点的女生躲在同学身后,跟着嘀咕着。
再看看同学们的表情,似乎都不高兴。现在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了。
说话的人多了起来,胆子似乎大了起来,终于说出了我担心的话:“老师,我们能不能不上体育课?”
这时体育课代表说话了,“老师,他们几个每上体育课总是这样,我们老师拿他们也没办法。”一句话说的旁边听课的老师笑了起来。
我有点尴尬,“那你们想做点什么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已叫成一片。
“踢足球”
“自由活动”
“跳皮筋”
每想到一句打圆场话居然引发了这样局面,看着眼前的情形,我真的有点急了似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好如实坦白,“同学们,今天------今天上课是我的任务,请你们配合一下。”我说话时很不自然。
“哎------”队伍中传出长叹声。
“咋磨练,咋体验呀?”一阵无奈后,有人开始问。
是呀,怎么体验?我是想通过蹲马步、抱腿前屈数秒种这两个内容,激发学生向自身极限挑战的愿望,并在挑战自我中检验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中体验肌肉痛时的心理感并且说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但现在是不是调整一下,这样一想,思路也有了。立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说话也流畅了许多!
“这节课,我们不训练队列队形,也不学习高难的技术动作,更不训练耐力,我们就体验一下做某个运动时身体达到一种极限时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听说不练队形队列,学生似乎来了兴趣。
“要想体验到极限时的身体感受,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在你最累的时候再坚持一会旧能体验到,是自己的心理向身体的一种挑战。”我又继续解释。
“咋才算箱子我挑战呢?”这时想踢足球的那几位男生开始活跃起来,跟着小声议论。
“老师,您能为我们示范一下吗?”有位同学大声喊道。
“这样吧,我们先来做一个‘对视比眼力’的游戏,大家就明白了。”有部分学生响应,我的心情稍稍安定了下来,马上宣布了“俩人为一组,用眼睛盯着对方的眼睛,先眨眼的为负”讲清规则并组织游戏,然后让同学们说出当时的心理感受。
学生开始对视了,对这个活动兴趣比刚才好多了。每多久,学生开始说了;
“以前从来没有这么近看着别人的眼睛我有点不好意思,心里怪怪的。”
“我的眼睛特痒痒,都快流出泪来了。”
“当时我的心理想,你不眨眼我也不眨眼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挺好玩的。”
“看得出,刚才大家很投入,玩的也很开心,把我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真诚的赞扬他们。
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项目可以磨练意志。
“老师,攀登珠穆朗玛峰可以磨练意志。”同学们笑了。
“横渡台湾海峡也可以磨练意志!”全班大笑起来。
“当然可以了,还有呢?”我也笑了,“现实点的,我们现在上课就能做的呢?”
“跳绳!”
“俯卧撑!”
“仰卧起坐!”
“纵跳!”
“长跑!”
“既然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么多的项目,这节课你们说了算,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我兴冲冲对他们说。
“耶!”
“耶!”
“耶!”
同学们竟然欢呼起来。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围成一圈臂挽着臂蹲马步;有的排成一字型在做俯卧撑;有的在比赛跳绳;还有的在绕操场长跑等等。
我到每一组去观察或参与他们的活动用到着数数的计时方法大声鼓励他们努力向自身的极限挑战,并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同时提醒要注意安全。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站在这流过汗水也流过泪水的操场上,长久地望着渐渐离去的学生们。
方言望着远处的天空,我的心情也有愉快的一面,这节课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是不是一个主要目标很好的完成了,其它的目标才有达成的可能?那么,今后在选择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思考;只要目标明确了,其内容来源可以多方面的;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师收集整理的,还可以是学生熟悉的、赶兴趣的内容,只要能够为目标服务的是教学内容呢?
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假如说这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说,你们长跑吧,它可以增强你们的耐力,你们蹲马步吧,也能够磨练你们的意志,真不知道课的效果会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出现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于是我琢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耐力训练这两大教学难点,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学习技能,耐力训练与兴趣是可以统一的,我们能不能这样认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游戏化是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呢?
第三,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尝试,使每位学生都能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三级跳远的完整动作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运动成绩。从考核结果看,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是10.16米,而常规班的平均成绩是9.51米。
最后,通过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反思与建议:
1、练习的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对障碍的宽度做相应调整。
2、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尝试教学中结合分层分类,按能力大小分成几个组,分别挑战不同的远度,然后,可以不断地挑战新的远度。
3、在第一次课时,不要盲目追求远度而给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从而造成学生不敢跳、不想学的心理障碍。
发现与分析:
在常规班的教学中,教师先做了一遍示范,放手让学生去做,素质好的男生还可以,而素质中等以下的学生、胆小的学生不敢做了,就缠着老师说:我们可不可以不做呀?
“要大胆的试吗!一定能做好的,可以多看看做得好的同学的动作,也可以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多交流一下。”教师的话他们听了会去多试几遍的,不过有可能还是不敢,这时教师要多帮帮他们了,多给几遍示范和指导帮助,但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当同学们在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助跑单脚跳—跨步跳—跳跃顺序的动作要领时,统一认同了,同时也领悟了这一动作的技术要领,学习也就有了成功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就更高了。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去体会学习的方法,认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由体验——认同——领悟的认识发展过程,“体验”、“认同”、 “领悟”是这一过程中三个基本的环节。其中,“体验”是先导, “认同”是主线,“领悟”是结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学一线的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就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尤其是上好数学试卷评析课要讲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下面就谈谈本人前段时间上的一堂公开课《数学试卷评析课》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达成情况:
本课试卷评析达到了以下目的: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在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本试卷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站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本节课指导思想正确,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感受数学习题中出错的地方,体会习题中出错的原因,并能用正确的数学知识解决习题中出错的的问题;突出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参与分析错误原因(我仅仅从试卷上看出或猜出的错误原因往往是不可靠的),让学生参与寻找正确的思路,更参与了解题方法的概括、提炼。上本课前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在评析课开始,我首先用简短的时间概述测试的成绩情况:本次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达标率,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最高分获得的同学,特别是多表扬达到,超出目标分的学生。然后就进行本试卷的习题讲解,同时在结束前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并针对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二、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1)时间的利用率较高。本课不以以嚼甘蔗的形式出现,从头至尾,一嚼到底,而是在讲解中以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为主线进行讲解,可以说重点难点突出。例如“本题本班有37人出现错误”;“这道题有24人出现错误等等”,意在表扬作对的学生,也在提示出现错误的学生注意听讲。有的题忽略不提,这就避免了课上看似非常有头绪的从头至尾将试卷讲一遍。这种讲法节省了时间,使时间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对于出错不是太高的问题,给好学生表现机会,让做对的学生讲解试题,这样以同龄人的思维角度讲解,其他学生可接受性会更强,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评析课的主人。
(3)以教师为主导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评析。为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对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进行了重点评析。并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只板书必要的解题过程(如:对算理、算法要求较高的运算过程,要求较高的解题格式等)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在教师的有意点拨下,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寻找到“病源”,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地对待错误。案例1如第23题:在一次蜡烛燃
烧试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请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
(2)分别求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燃烧多长时间时,甲、乙两根蜡烛的高度相等(不考虑都燃尽时的情况)?在什么事件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高?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低?
首先,分析条件,既要找出题目中明确告知的条件,又要使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其次,分析目标,既要明确求什么又要学会把复杂目标转化为简单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再次,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逆推,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图象上找出相应的点的坐标,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时较多学生出现解方程组不会了。这样对第三问题就不能完成了。请学生发言,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这样也克服了“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坚决杜绝了“就题论题”。
B
A
C D
(4)适当将题目变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评析第26题后,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改变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变式教学。案例2:T26.小丽剪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纸片,她取出其中的几张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操作:如图,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⑴如果AC=6cm,BC=8cm,试求△ACD的周长.⑵如果∠CAD:∠BAD=4:7,求∠B的度数.进行变换条件就得到如下变式训练题:操作二:
如上图,小丽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直角边
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
重合,已知两直角边AC=6cm,BC=8cm,你能求出CD的长吗?
操作三:如图,小丽又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纸片折叠,折痕CD⊥AB。你能证明:BC2+AD2=AC2+BD2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变和一题多问,增大了题目的知识容量,训练了学生灵活应用轴对称和勾股定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
1.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今天讲的这张试卷,可在上午放学后就给学生发下,让他自己先利用中午时间慢慢的消化吸收。从课上看得出来,又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些试题还没有自己真正的弄明白。
2.回答问题对象选择的盲目性。在讲解试题时,就某个试题让学生回答,我没有课前选好对象。什么时候差生答,什么时候中等生,什么时候尖子生,应该有所选择。进而发现为什么学生这样思考,也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3.启发学生做的不好。我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时,引导学生阅读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可让学生进行,应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4.引导学生的反思太少。学生的反思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获得知识又可对知识实现重组,在这个地方引导的较少,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悟深、悟透。
5.评析后未进行补偿性的针对训练。
A
B
C
D
E F
评析习题后,根据试卷的反馈情况应进行及时的矫正补偿,以达到本课的延伸,也是保证本课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错题全部订在试卷上,并作好答错题原因和分析说明同时也及时依据评析情况――勾股定理和轴对称以及一次函数的应用不好,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练习题,作为评析后的矫正补偿练习:在矩形ABCD中,AB=6cm, BC=8cm, 若将矩形对角线BD对折,使B点与D点重合,四边形EBFD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并求这个菱形的边长;如果以B为坐标原点,以CB,AB为x、y轴,求E,F点坐标,并求出直线EF的解析式。
当然,这类作业的来源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这样通过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四、反思本课教学过给以后教学的启示:
1.以后试卷评析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评析课不能只按题目评析,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还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对具有典型错误的代表题,要精心设疑,而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时空,让学生悟深、悟透。要组织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培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也能成为评析课的主人,对于在试卷评析课中的一些好题,不能就题论题,应透过现象看实质,从而进行开放、发散讲解式。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从而让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2.课前要作好精心的准备:⑴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评析重点。⑵统计选择题和填空题全班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同一个错误的答案,则应予以重点分析。⑶统计解答题的得分,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对于全班平均得分低于此题满分的60%,则将此种学生的薄弱环节出现的这种类型的问题给予重点评析。⑷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3.在评析试卷时应以鼓励为主,既要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更要对学生答卷中的优点,大加推崇,如卷面整
洁,解法独到,有创造性等。同时对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追寻原因式分解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类话语。
4.评析后进行必要的补偿性针对训练。评析课后,必须根据评析试卷的反馈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评析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评析课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错题全部订在试卷上或作业本中,并作好答错题原因和分析说明。教师也可及时依据评析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练习题,作为评析后的矫正补偿练习,促进其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透过具体问题拓展问题的情境,把试题进行变化(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借题发挥,也可将答案要点进行增加丰富,还可以将考点扩展、深化、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试题评析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在评析问题时,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教给学生掌握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应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这五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技能是构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 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它们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写作作为语言的输出, 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写作教学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过去那种写作教学中为写作而写作, 忽视写作的交际, 将写作教学与其他技能的教学截然分开的做法在慢慢得以改变。实际上, 听和读作为语言的输入是为了作为输出的说和写打基础, Krashen (1984) 在他的“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 中指出, 语言的习得有赖于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学生在习作前通过更多的与话题相关的听、说、读的多样化活动, 加大信息量的输入, 也只有在足够量的输入的前提下, 学生最后才能以写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出。教师在设计写作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信息的输入, 挑选更多更好接近写作话题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 并通过交谈、讨论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多信息的输入, 通过听和读, 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给学生多方位的语言体验, 帮助他们丰富写作的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效地训练听说和读的能力。
在此我分析一堂写作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反思在这节课的写作教学中值得继续发扬之处, 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此促进自己今后的写作教学, 并为新课改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例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英语 (新目标) 》七 (上) Unit 10中Section B的第二课时, 该单元教学的语言功能目标是教会学生谈论能力, 主要语言结构为情态动词can及由can引导的疑问句, Section B是一个单元在目标语言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 该单元的B部分和其他单元B部分内容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听、读、写的活动。其中, 听读活动都与本单元谈论参加社团或活动的话题相关, 且更加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学习等当中的灵活交际运用, 注重语言的交际性、灵活性和综合运用, 听力部分的内容是有关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音乐节, 阅读部分是一则校园音乐会招聘演员的广告, 写作部分则包括一个半开放式的选词填空完成海报的练习及一个开放式的为体育节写海报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
本堂课是一节教学比武公开课, 公开课应该体现出教师、学生最精彩的一面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最精华的部分, 但课堂目标还应以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基础, 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据此, 我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方面设计了如下具体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围绕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 综合发展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2.语言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招聘海报的结构和招聘海报中的习惯用语常见语言结构。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其对于写作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帮助其树立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及自信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了解招聘海报在生活中具体使用的场合与背景及在中西方国家通用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设计
Step 1.Leading-in
1.Play several pieces of music by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through multimedia for them to relax and identify what instruments the music is played by.They can tell the names of instruments like this:It’s violin music. (评议:在第一个环节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起活跃的课堂气氛, 同时复习了难度较大的乐器名词, 为后面的写作扫除词汇方面的障碍。)
2.Listening:Ask the Ss to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for 2a and 2b and finish the tasks in these two parts.After that, lead in the topic of the writing like this:
T:They want some students for the school concert.Right?
S:Yes.
T:Christmas Day is coming.We also want some students for our Christmas party.Do you want to show in the party?
S:Sure!
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what they can do (perform) in the party.
(评议:听是综合技能课应予以培养的一项重要技能, 也是信息输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 还能自然地导入到写作的主题。)
3.Group activity:In each group, the group leader organize the Ss to join the Christmas party.They use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as reference:
A:Do you want to show in the party?
B:Yes, I do.
A:What can you do?
B:I can tell a story (讲故事) /show a magic (表演魔术) /show a cross talk (表演相声) .
(评议:小组讨论环节既锻炼了学生说的技能, 又能为接下来的写作解决了所需词汇短语方面的需求, 为写作作好了铺垫, 同时, 在上一个环节即听力的信息输入之后进行一定量的信息输出也是很有必要的。)
Step 2.Pre-writing
1.Tell the Ss they need more performers to show in the party and ask them what people usually do in such a situation to elicit the writing of a want ad.
2.Ask the Ss to read the ad in 3a in Section B and the one in Part 4 in Section A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for comprehension.
3.After that, draw the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want ads and the expressions or sentences often used in want ads and then present them on the screen.
The Title:...wanted for...
The Beginning:We want/need...for....
Do you want to...?
The Body:Can you...?/Are you good at...?
The End:The way of how to contact.
(评议:逐步由上一环节引导至招聘广告的写作, 阅读是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材中广告范例的阅读和学习, 归纳总结出广告的语篇结构和所需的常用语句及表达方式结构, 为写作训练打下了基础。)
Step 3.While-writing
1.Assign the task:Design a poster of the want ad for performers in your Christmas party.
2.Ask the Ss to work in groups of study to write a draft for the want ad.Everyone in the group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writing task.
3.They exchange their texts between two groups to correct each other’s draft.
4.After that, they rewrite their want ad on a big piece of paper and can draw something on the paper to make it a poster.
(评议: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组员之间交流思想, 分工明确, 发挥各自的特长,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Step 4.Post-writing
1.Each group put up their poster on the board and read aloud the ad.The teacher make some comments on the ads and give some advice for what they write.
2.After class, stick their posters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3.Ask the Ss to write their ads in the exercise book as homework.
(评议:将学生的招聘海报作为学习成果张贴展示出来, 课堂中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反馈、评价和学生的相互学习, 课后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亲自撰写、创作的海报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1.写作教学具有双重目的, 除了通过写作教会学生写作之外, 还应该通过写作加强其他语言技能, 促进四项基本技能均衡发展, 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本节课中, 听、说、读的活动都紧紧围绕写作活动进行, 通过一个听力活动自然导入到写作的话题——圣诞晚会, 紧接着的口语活动又围绕话题展开, 既通过活动复习了本单元的目标语言结构和主要语言功能, 又为写作活动扫清了词汇障碍;接下来的阅读主要是为即将展开的写作进行信息输入与样本提供, 以此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最终为学生合作创作语篇打下了基础, 同时, 综合技能也得以全面的发展。
2.注意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在《新目标》教材的Section B当中, reading与wrting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读为写的充分铺垫, 写为读的思维结果, 任何对两者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教学设计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以提高写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课堂中, 切忌将reading部分上成精读课, 导致在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上耗时过多, 而对writing部分只能匆匆走过场;同时也应避免必要的和具有前提条件的阅读输入, 而一味强调难以达到的写的输出。《新目标》教材的阅读部分主要是在Section B中, 因此, 建议可以先利用一课时对阅读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一定的讲解, 再在写作课中针对阅读文章的内容、提供的信息、语篇结构、语言特征给予补充教学。为了能让学生对所写类型语篇的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有更加丰富、感性的认识, 能获取更多与所写话题有关的信息,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相同文体或同类话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当然, 这些补充的文章应当作为学生泛读的材料。本堂课虽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将Section A中的一篇招聘广告纳入进来, 但仍显不足,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阅读材料对招聘广告予以感性的认识, 在写作中只能对照教材中的范文生搬硬套, 不能运用丰富、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达。
3.在回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时, 我发现学生并未表现出对写作的畏惧情绪, 相反, 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高, 而且部分广告的内容行文条理清晰, 要点俱全, 表达丰富、流畅。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一是写作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和足够的信息输入, 二是此次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 具备交际任务的特征, 并且, 此次写作任务恰逢圣诞节前, 将学生创作的招聘海报张贴出来, 为即将举行的圣诞晚会招纳演员, 让他们兴趣倍增, 更感受到了写作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写作动机大大增强。因此, 教师在写作任务的创设中, 要动足脑筋, 依托课文内容, 寻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境和话题, 努力设置真实的或拟真的写作任务, 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到了高年级, 可以尝试让学生的写作练习变成真实的交际活动。
4.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写作水平, 是今后在写作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 写作中需要运用的策略有很多, 但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教师的潜心指导和学生的大量实践, 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指导, 如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本节课中,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写作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中, 小组内部分工明确, 互相启发, 集思广益, 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写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渐渐得以提高;本节课中, 小组之间的互评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 但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评价文章, 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评价量表, 把评价的内容细化和具体化, 同时教师对此给予一定的指导, 这样, 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评判和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 而且能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写作文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关键词: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Using Language是本单元ReadingⅠ的延续,教学任务既要完成Reading又得完成Speaking and Writing,达到Using Language的最终目的。那么,要在45分钟内要完成原本近2课时的内容,既不能简单地合并、取舍,又要有创新,那必须对教材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灵活地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个性”的特点。
二、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一)三维目标
1.能力目标
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情感目标
(1)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anada “The True North” further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ove of Canada.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L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write in a short time.
(三)教学方法
1.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2.Cooperative learning.
3.Discussion.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反思
Step 1:Greetings
Step 2:Duty Report
反思: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Step 3:Presentation Free talking (ask and answer)——Watch. Power points.(Four pictures).(5分钟)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加拿大的一些趣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Step 4:Sca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atch PPS)(题目略)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把Reading充分预习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很关键,我主要是让他们充分利用手中参考书的译文、词汇表以及课文注释等,对课文进行充分理解,把不理解的单词、词组、句型找出来,在课前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Step 5: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5分钟)
Read the passage for a second tim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详见课本P39)
Q1-4 共四个问题(略)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因为是公开课,很多学生事先把答案写出来了,其实有一部分同学生,对题目或所抄答案完全看不懂,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Reading目标。因此我就采用: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point out where they are.(这些倒不是在预习作业要求内)当然,我们可以提问较优秀的学生,以免影响上课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Step 6:Practice (Watch PPS制作课件 again)(题目略)
反思:这些短语、句子主要针对一些生词、难词,还有语法知识点较难的重点短语和句型,也是为突破writing这一教学难点而设计的。
Step 7:Writing(10分钟)
假设我们学校是加拿大的一所学校,今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者,听完课后,今天下午学校安排他们到Toronto参观,请你给他们当一名导游,根据Using Language——Reading所学内容,详细介绍一下有关Toronto的情况,字数50个词。
反思:考虑到时间问题,如果采用课文(P39 EX2)中Writing的写作训练包括讲评,在10分钟内应该是做不完的。因此我就改用Reading所学过的、以上环节多次训练过的 useful words,expressions and drills 又能体现Toronto特点的语句等编制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导游”,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介绍Toronto,这样一来有趣而新颖,二来又能在短时间内当场训练(5分钟),达成了学生最棘手的writing这一能力目标,最终达到本次公开课目标Using Language.
教学方法:5分钟以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来评析、总结。
Step 8:Homework
Finish off(speaking and writing);(Ex2 in P39)
因时间关系,把作业打印在所发的练习卷上面。
总之,整堂课本人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达成预期的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达到了开课的预期目标,得到了教研室听课领导和同仁的一致认可。当然,这节公开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力争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堂历史课的课后反思01-04
一堂课的教学反思10-05
一堂美术课的教学反思06-03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06-11
一堂评选优质课的教学反思05-08
一堂英语课的多媒体教学反思02-19
一堂英语公开课的反思11-26
七年级作文:一堂令人反思的课11-11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04-10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