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名言名句(精选3篇)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经典语录
1、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2、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3、“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梁实秋名言名句
1、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2、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呢。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3、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4、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5、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6、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时间实在不够用。所以,用功读书开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时?
7、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8、行万里路,究不若读万卷书之重要。
9、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
10、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梁实秋经典语录
生吞活剥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雅舍小品·洋罪》
诗难卖
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雅舍小品·诗》
病中温情
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不似鲁迅那般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雅舍小品·病》
自由人
“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雅舍小品·乞丐》
柔韧之妙
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雅舍小品·女人》
高峰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雅舍小品·中年》
陈酿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雅舍小品·中年》
鸟的苦闷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雅舍小品·鸟》
不老
(一) 提高认识, 明确重要性
学生对背诵的抵制情绪大, 大多数学生是谈背诵而头痛。在他们看来, 花费几节课时间去背诵一首古诗词或一篇古文, 远没有做一道数学题、记几个英语单词见效快, 来得实在。背诵课文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可是考试又不考书上的, 即使考到了也不过就3~5分, 不要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诵读默写的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从表面看只有5~8分, 但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于文言词汇、词类活用、句式等积累都有益, 从而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进而有利于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记得准, 写得对, 也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意志力和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历史和实践证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以默写检测和引导积累应是命题者的真意。
(二) 注意考点, 引导积累
不少学生时间花了, 也能背诵下来, 但考试失分不少。究其原因, 对考点理解不到位, 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 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 或者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 因记忆模糊而导致失分。因此, 应该明确在文言文默写中容易考查的易错字。
1. 生僻难写字
“名句名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 平时要勤于动笔, 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如: (1) , 秋水共长天一色; (2) , 形影相吊。
以上二题的答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茕茕孑立”。其中“鹜”“茕”就是生僻字, 比较难写, 学生往往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
2. 同音异形字
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着, 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 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 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 能够既知其形, 更知其义。
如: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 (2) 可怜身上衣正单, 。
以上二题答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忧炭贱愿天寒”, 其中“暗”“愿”容易与同音字“岸”“怨”混淆。其实这二组同音的意义根本不同, 只要联系语境, 就可以区别开来。
3. 异形同义字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 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以上二题答案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 其中“长”“烦”容易与音近字“常”“繁”混淆。
4. 形近异义字
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屡见不鲜, 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近, 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因此在答题时更应予以注意。
如: (1) 众口铄金, ; (2)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上答案为“积毁销骨”“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销”容易写成形近的“消”, “萧”容易写成形近的“箫”。
5. 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 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 也正是这个原因, 一部分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 白白丢掉了分数,
如: (1)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以上两句, 稍不注意, 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把“春色满园”写错为“满园春色”;把“肠断处”错写为“断肠处”。
6. 句中容易忘写虚词
如“夫”, 是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除了以上几种错误类型外, 还有缺笔少画、书写无法辨认等。平时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忆或训练这些易错字, 注意书写学生的失分率自然就降到最低。
二、注意复习时间安排
高三复习时间紧, 应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范围与顺序。先以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先, 之后扩展到选修乃至课外;先诗歌后散文;先短后长;先易后难。让学生明确复习范围和重点, 引导合理安排顺序, 容易有所收获, 培养成就感, 增强自觉性, 注重平时复习。心理学实验证明, 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名句名篇的复习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第一轮:9~12月在早自习安排读背任务 (也可学生自行安排任务) , 并在课堂上即时抽背以达到检测目的。这阶段是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所有读背篇目, 对学生的检查反馈要及时。对学生的抽查, 面要广。
第二轮:3~4月以默写为主, 要求学生自备一个默写本, 对背诵的课文自行默写。在默写后, 自行用红笔批改。每晚一篇。老师可视情况对于较长的古文或容易错的文章要求重复默写。反复的默写使学生对自己容易写错的字有一个强化认识。老师一定要检查督促, 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第三轮:5~6月, 查漏补缺阶段。以学生自由背诵为主, 以老师出题测试为辅。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特别强调书写规范。
三、备考注意
1.按题目要求答题。题目怎么要求就怎么答, 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 如让任选两题, 就选确保得分的题。
2.备考复习时, 一定要既动脑又动手, 避免书写上的错误。
3.答题时, 可以凭借语句的内容和形式, 推断所填的名句。如试题已经给了“不能成方圆”, 让填出上句, 到底是“无规矩”, 还是“不以规矩”呢, 这就要根据下句的“不能”进行推断, 古人行文, 很注意讲究对仗, 因此可确定应填“不以规矩”。
4.在答题时, 如果有选择余地的话, 应选有把握地写, 如果实在不会写, 就要果断放弃, 不要想当然地瞎碰, 那样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因为凭空不可能写出和原句一样的句子来。
论及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思想, 不能不谈到他的核心观点—人性论, 在《文学的纪律》一文中, 梁实秋简略的概括了他的人性论, 他写道:“人性是很复杂的 (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 , 唯成因复杂, 所以才有条理可说, 情感和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 常态的, 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实秋人性论的几个重要观点:首先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 一方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需要理性加以控制, 另一方是以理性为代表, 节制想象和情感, 其次, 在文艺上他也相应的主张“合理性的束缚”, 讲求节制, 他宣称“节制的力量永远比放纵的力量更可贵, 我们在文艺上的努力, 应当从开扩的解放的道途, 改到集中的深刻的方向。” (1) 而所谓节制的力量, 就是以理性驾驭情感, 以理性节制想象。再次, 梁实秋也认为, 理性是人性的中心, 他是用“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 正以其理性的纪律为基础”强调理想型的普遍性, 而推重理性集中的由少数贤哲所代表, 因此造成的是一种贵族主义政治。
梁实秋的伦理道德观的建构, 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从中国古代传统来看, 这种伦理理性的观念, 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朱熹认为, 要存天理, 灭人欲。这种天理人欲和白璧德的善恶二元论, 在程度上或有差别, 各自的思想背景也不相同, 但其理论实质是十分接近的, 他们都力图把特定社会的道德要求, 转化成某种普遍必然的“理性”或“天理”, 通过这种理性对人欲的压抑, 来实施和加强社会对个人的控制, 梁实秋出身家境优裕的书香门第, 从小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 使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绅士风度, 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始终抱着颇为欣赏的态度, 但他又指出, 儒家思想虽然号称中国思想的正统, 却不能“树立一个适当的文学观, 它的文学观念不能使我们满意, ”因此, “为救中国文学之弊”, 唯一途径就是采取“采取西洋健全的理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极接近西洋的人文主义, 孔子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颇多暗合之处, 我们现在若择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则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 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思想的背景。” (2) 梁实秋的这段话, 可以看出他对封建传统的维护时以直接宣扬某种西方学说的形式出现的。在对西方文论的汲取中, 主要受两种思潮的影响, 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宣泄净化说, 梁实秋在介绍净化说时认为, 净化说即关于“悲剧的效用, 实在是含有伦理的艺术的元素, 这部独亚里士多德是如此, 希腊精神便是如此。”正如梁实秋所说:“总而言之, 亚里士多德的真义乃悲剧的任务使人愉快, 但其愉快必有伦理的制裁。” (3) 由此可以看出梁实秋对文学的伦理之维度的推崇和看重。他说:“文学与道德有着密切关系, 以为文学是以人生为题材而表现人生为目的的, 人生是道德的, 是有道德意味的, 所以文学若不离人生, 便不离道德, 便有道德的价值。” (4)
一个西方学者曾这样概括新人文主义的文学主张:“它规定了一个中心的敌人, 浪漫主义;一个主要的罪魁祸首, 卢梭, 一个主要的目的, 把文学批评和伦理学结合起来, 而衡量一部作品质量的基本方式, 是看其道德性质是否纯正。”梁实秋认为必须将道德建立在人性之上, 所以, 这里的道德已经不是传统的封建道德, 而是站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之后的人文主义立场对儒家道德进行的重估, “凡合乎人性的, 古今中外无不适用, 这便是道德的标准。”具体来说, 梁实秋的道德观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认同, 个人完成的是自的社会伦理精神和道德生命的重建, 这也是梁实秋为什么特别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一生都试图向平正通达, 智慧典雅, 不同于传统, 但不和传统人格相去甚远的人格类型方向努力。
我们发现, 在其早年的文论中, 梁实秋更看重的是“伦理”而不是“道德”, 他对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做了具体的区分, 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一文中, 梁实秋指出了王尔德在其艺术评论里将伦理和道德两种食物混为一谈, 他认为, “伦理的标准与道德的教训是两回事, 梁实秋所界定的文学中的伦理指的是文学描写者的态度, 创作者对所写对象所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即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建构和追求, 他说:“人有理性, 人有较高尚的情感, 人有较严肃的道德观, 这便全是我所谓的人性。”
可以看出, 梁实秋所标举的文学的伦理观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善的层面, 更注重的是通过文学的启迪来达到阅读后心灵的净化, 通过对人性, 人生富有深度的探索和发现, 来达到精神上的提升, 注重文学所负有的“精神使命”。在《诗与诗人》一文中, 他指出, “诗人要摒弃名利观念, 对人生有浓厚的兴趣, 而又要胸怀淡泊。”, 为此, “诗人要培养正义感, 同情心。”在大革命前后, 梁实秋的批评矛头由五四新文学运动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反对“把文学当作工具”的文学观, 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大众文学。从实质上来说, 走的是贵族化的文学批评路线, 认为大多数无产阶级不配有文学, “因此他反对随意贬低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的作用和地位, 认为文学批评是极为严肃庄重的事业, 是一种富有理性和智慧性的人类活动, 将文学批评看成是人类一项寻找普遍真理和具有超越性意义的文化活动, 坚持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项精英性的人类活动, 普通人不会有真正的批评产生, 只有少数人才能承担此项工作, 我们认为, 虽然他的用语有时不免武断, 但他的初衷与最终愿望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文学的纯粹性与超越性的追求, 这是不能否定的。他认为“文学批评根本的不是事实的归纳, 而是伦理的选择, 不是统计的研究, 而是价值的估定。”
人不仅是情感与欲望的存在物, 还是伦理的存在物, 文学无疑就是人学, 因此文学的伦理道德维度任何时候都无法抹杀或从文学中剥离。文学可以反对陈旧腐化的伦理道德, 但不能因此走向道德的虚无。正如萨特所说写作是一种无法抹煞的道德行为, 丹尼尔·贝尔 (也有学者指出) :“如果审美体验本身就足以证明生活的意义, 那么道德就会被搁置起来, 欲望也没有任何限制了。”既然人与伦理难以彼此脱离。那么文学和伦理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实秋对文学的伦理道德维度的强调, 对整个文学, 尤其是对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由于伦理道德的缺失而导致精神的无根性, 欲望的无底线的文学创作状况, 亦不乏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文学的纪律[M].上海:上海商务出版社, 1938.
[2]梁实秋.现代文学论.载《偏见集》.上海:正中书局, 1934.
[3]梁实秋.浪漫的古典的[M].新月书店, 1927.
【梁实秋的名言名句】推荐阅读:
梁实秋的著名散文11-03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03-10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10-31
梁实秋的雪读后感03-06
梁实秋散文孩子07-19
雅舍梁实秋朗读09-16
梁实秋谈考试01-16
梁实秋读书笔记01-26
雅舍梁实秋课堂实录12-30
梁实秋《雅舍小品》书评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