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压岁钱教学反思

2025-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巧用压岁钱教学反思(共4篇)

巧用压岁钱教学反思 篇1

巧用压岁钱是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明白压碎钱的来历,虽然有多种版本,但是通过给压岁钱来寄托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呵护是一致的,所有的亲人,长辈都希望晚辈平安,健康,这是中华美德的一种体现,要让学生去感受。

压岁钱有的给的多,有的给的少,但是作为接受者不能嫌多嫌少。不管多少都是长辈的一片心意,有些年龄大的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给了十元二十元,已经尽到心意了,我们都要乐意的接受。不能嫌少。

巧用压岁钱教学反思 篇2

一、缘 起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是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设、列,老师即使反复强调易错点,部分学生还是状况多多,于是我选择了一道“易错点”较多,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例题.题目:爆破时,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9厘米/秒,点导火索的人需要跑到不少于120米的安全区,如果他跑的速度是每秒6米,那么这条导火索的长度至少要多长?

二、经 过

老师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语句,认清题目中隐藏的“易错点”.通过巡视,发现学生至少有3种错解.

1. 错误展示

李同学:解设这条导火索的长度至少要x米长.则.

张同学:解设这条导火索的长度至少要x米长.则.

袁同学:解设这条导火索的长度为x厘米,则.

2. 错因分析

经过小组讨论,选学生代表阐述观点及理由:

(1)3种解法都有错.

正确答案:①设这条导火索的长度为x厘米.则.

②设这条导火索的长度为x米,则.

方法①更好.

(2)在设未知数时,没有注意到长度单位有厘米与米的区别,没有做到单位统一,如3名同学全部犯此错误;还有不明确“至少”在列不等式时的含义,不应该在设时加上“至少”二字,比如李同学和张同学的错误.

(3)在列不等式时,对关键词“不少于”的理解不准确,对不等号的应用不熟练,如李同学、袁同学.

教师总结错误原因,主要有:

①概念不清,对“不少于”“至少”理解模糊.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对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不等式的能力欠缺.③不明确或忘记米与厘米的转化,易造成设与所列方程中单位不统一.

3. 纠错领悟

教师点拨:你们从“错”中“悟”出哪些“解题策略”?

学生自我反思,互相补充:

(1)先仔细审题,分清已知与未知,并找到题目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2)据此分析出解决问题该用的数学模型.

(3)注意问题中的“易错点”,如“至少”“至多”“不少于”“不高于”等.

4. 变式应用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对错解的认识,以及悟出的解题策略,并适时激励学生继续变式探究.

变式一:基础变式

题目:一个人的头发大约有10万根到20万根,每根头发每天大约生长0.32 mm,小颖的头发现在大约有10 cm长,那么大约经过多长时间,他的头发才能生长到16 cm到28 cm?

教师接着问:题目中的易错点有哪些?

教师故意让板演错误的李同学回答.

李同学:第一,是cm与mm的单位不统一,要统一化成cm或mm;第二,此题问的是多长时间,没有具体给出时间单位,设未知数时易出错,不能设成x时间,要具体设成x天.

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李同学不仅找出易错点,还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值得表扬.

教师继续问: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朱同学:刚才我就犯了不等号应用的错,我觉得这里列不等式组时应该是≤号,易错解成<.

教师: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很快给出.

教师看到学生的分析准确、全面,且答案正确,及时肯定和鼓励,并激励学生能否自己编题,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

变式二:拓展变式(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展示1:小明有100元,到商店买了一些饮料,用去60元后,买了4千克梨(每千克3元)和5千克苹果,付钱后尚有结余.如果他买6千克梨和5千克苹果,则钱不够,问:苹果的价格在什么范围内?

小组同学补充:我们编这题的用意是考查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不等式组,并问“苹果的价格在什么范围内”是要考查同学们设未知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2:甲乙两个施工队共同挖隧道,一共要挖700米,甲施工队每天挖50米,需费用450元,乙施工队每天挖40米,需费用360元,若每天的费用不超过5600元,问:甲队每天至多生产多长时间?

小组同学补充:这题又出现“不少于”和“至多”,易错,同学们注意啊,设的时候不能设至多,跟例题不能设至少一样,还有这里乙队用的时间较难求,给同学们点提示,700米的隧道,除了甲队挖,剩下就是乙队挖.

教师:同学们,不仅能编出与实际联系密切的不等式应用题,还把易错点巧妙地“植入”,同学们真成为“小老师”了,愿我们班的“小老师”越来越多!

三、教学反思

1. 一节好课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

2.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习惯、解题的严谨性、审题的细心﹑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3. 经常性地反思错误,可准备一个“病例卡”,对一些易错、易忘、易犯的问题随时记录,根据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归类、方法提升,好习惯形成.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对经常错的知识点要进行归类,并加强这方面的强化练习,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巧用瓶盖》教学反思 篇3

《巧用瓶盖》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用熟悉的瓶盖制作出漂亮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现将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目标的达成上,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我在美术课上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来认识美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美术素养。

课上我利用大屏欣赏导入,被人们废弃的东西也有美的地方,扔掉了很可惜,在美术上就把它利用好,出示用瓶盖制作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瓶盖作了一些小物品让同学欣赏装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让同学们观察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还让学生欣赏用瓶盖制作的精美作品,让学生感受瓶盖作品的魅力和神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学生想制作作品的愿望。

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瓶盖作品用包装纸包起来作为礼物放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把它猜开,学生讨论观察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学 生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探究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示范讲解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瓶盖的特点,我做了详细的示范,这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利用瓶盖的特点进行制作的方法。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观察、感受、探究等综合能力。

不足之处:尽管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

学生模仿教师示范作品,完成作品单一,应该让学生做之前说一说想做什么,怎样做,去开拓学生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炼。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二、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

(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

(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

(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

(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

(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才能来自勤奋》一课时,我下载了网上有关李时珍、爱迪生、爱因斯坦的资料,装到教师机上,并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看了资料后,请你谈淡学后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询教师机上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在机上完成了作业。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我从中发现不少作业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有个学生这样输入:“《本草纲目》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因为清代有人写了一部《本草纲目补遗》就是针对《本草纲目》的缺点重新编著的,比《本草纲目》更进了一步。况且新药不断被发现和发明,因此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没有,有也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发,激励着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上一篇:我家的字典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迎接感恩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