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命的阅读与答案

2025-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唤醒生命的阅读与答案(精选3篇)

唤醒生命的阅读与答案 篇1

我要把我的阅读理念告诉家长, 我希望家长们也能了解阅读, 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上阅读, 从而很好地引领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因为我相信,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 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 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同时我也相信, 教育是一种给予, 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 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 都需要我们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从此, 我开始给家长写信, 每周一封或者每两周一封, 从没有间断过。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 怎么有那么多话可说?这几年一直从事着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 我不知道自己积蓄了多少经验, 也难以计数这几年在我们的班级里发生了多少故事, 我只知道自己有说不完的话。

孩子的各种习惯、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学之间相处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什么时候该朗诵诗歌了、什么时候该推进阅读了、孩子在班级里阅读了什么;孩子阅读了, 回家复述给家长听, 家长该怎样聆听, 该完成怎样的读写绘作业等, 我想都有必要让我们的家长朋友了解。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我, 也就是把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交到我手里。刚入学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 该怎样合理涂抹才能真正适合他们的发展呢?这是我和我的家长们必须深入思考的。

在信里, 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还小, 他需要我们的引领。是啊, 哪有孩子不犯错误?哪有孩子一生下来就优秀?而小学一二年级更是孩子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 浇铸的形状有无限的可能, 而等孩子长大了, 就会像冷却了的铁水, 变成了一块铁砣子, 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另外, 家长们大多还很年轻, 而且很多有着很高的学历, 但不一定会有很好的育人理念。而我已经有了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加上我正在从事“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研究, 我可以很自信地说, 我比我们的家长有经验。

曾记得儿时的我, 生活在偏僻的小乡村, 连正常的读书也显得奢侈, 眼看着玩伴一个个辍学务农, 而我不但喜欢上学, 还喜欢阅读。经常偷偷地从村民们运回的垃圾堆里挑选图画书和旧小说阅读。图画书读完了, 开始阅读长篇的《西游记》、《红楼梦》、《聊斋》……读得起劲时还曾偷偷带到课堂上阅读。于是一次次被老师拉到办公室训话:“小小年纪不好好读书, 竟然看起小说来, 我看你有什么出息……”

这一切都提醒我给家长写信的必要性, 也都成了我写信的内容。有些信只是一份便签, 大多都是根据当时孩子们面临的某个问题、班级遇到的某个活动、阅读了某本图画书或者开展了什么读书会, 然后写信和家长交流的, 而图画书阅读的内容也是根据特定的节日, 以及孩子当下的生活确定的。

与其说是在写信还不如说是在对话、交流和沟通, 其中流淌着我的一份真情, 跳动着我的一颗爱孩子的心。20多年的教育生涯, 我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了学生身上, 我爱他们胜过自己的儿子, 在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为此我不懈努力着。

每次当我敲起键盘给家长写信时, 我就想象着家长就坐在我的面前, 我们在面对面促膝谈心, 眼前浮现的是孩子们在学校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我的信里, 没有深奥的教育理念, 也没有动人的修饰辞藻, 有的只是朴实的道理和真实的事例。我不奢望大家读了信能深受感动, 我只希望这些信能给我们广大的家长朋友带来一分收获, 哪怕只是一点启示, 我也心满意足了。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如今, 我播下一粒种子、一粒细小的种子, 我坚信在我和家长们的共同培育下, 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唤醒生命的阅读与答案 篇2

王爽198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小学三年级时,她被来校选苗的短道速滑教练赵晓冰相中,从此走向冰场。

2005年,王爽被提前抽到黑龙江省体工队代培,师承曾培育出奥运冠军杨扬的孟庆余教练。2006年4月,王爽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速滑比赛中获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2006年12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上,她一举夺得女子1000米金牌和1500米银牌;2007年1月,在捷克举行的世界青年短道速滑锦标赛上她又斩获一枚银牌。

一颗新星在冰坛迅速升起,人们预测,王爽将毫无悬念地进入国家队。

然而,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2007年3月11日下午,在全国速滑联赛3000米全能比赛中,处于第三位置的王爽在剩下最后一圈时奋力蹬冰加速,正当她超过第二的选手孙琳琳追赶领先的刘翠佳时,发生了碰撞,三个箭一样射向终点的女孩子摔倒在冰上。

王爽当时就从冰上爬了起来,但刘翠佳和孙琳琳躺在冰上半天动弹不得。虽然她们并未受伤,但这个场景却深深地刺激了王爽脆弱的神经。

晚上,王爽噩梦连连,不停地大喊大叫:“拿钱,拿钱,她俩快死了!”白天,她的精神极度萎靡,眼睛失神而空洞地呆望某处,队友和她说话她也不搭理。吃饭时间到了,别人端着餐具上食堂,她却端着脸盆跟着往外走。

3月15日,王爽的母亲谢香兰、父亲王利波惊闻女儿的情况后,匆匆从家乡七台河市赶往哈尔滨。王爽被送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检查,结果她被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广泛重度脑组织损伤。

4月2日,由于脑炎引发多器官功能性衰竭,王爽突然高烧不下,当晚陷入昏迷,被送往ICU病房紧急抢救。

4月7日,王爽做了气管切开。医生对这场抢救是否有意义表示怀疑,说“可能会人财两空”。王利波夫妇坚定地说:“只要孩子有一口气就要救她,就是她成了植物人,也接回家侍侯她。不放弃!坚决不放弃……”

此时,王爽的肝肾功能已经衰竭,全身浮肿,眼球突出眼眶。她每天的治疗费高达一万多元,全靠黑龙江省体工队送来的20多万和向亲戚朋友借的一点钱维持着。

请专家捐特药师姐倾情救助小师妹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奥运冠军杨扬知道了王爽的情况。她是王爽的同门师姐,也是七台河人。虽然她和王爽并无私交,但王爽的情况让她这个大姐姐的心揪了起来。

杨扬在博客上写下《谁能救救小王爽》,以一名奥运冠军的影响力,呼吁人们救助这个可怜的冰城女孩。

杨扬还立刻给黑龙江省体工队打电话,询问王爽情况。接着,她又打电话给王利波夫妇了解王爽的治疗情况。当她得知医生对王爽的治疗深感棘手时,安慰王利波夫妇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在北京为王爽请个专家。”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星虎博士擅长于神经免疫及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杨扬找到他,发出了诚恳邀请:“张主任,我的小师妹王爽现在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现在,只有您能救她了,请您在百忙中无论如何到哈尔滨去一趟,救救我的小师妹。拜托了!”

杨扬的举动感动了张星虎博士,他决定到哈尔滨为王爽出诊。2007年6月6日,他专程飞赴哈尔滨,在仔细地查看了王爽的身体状况和相关资料后,胸有成竹地对大家说:“这孩子的病情没有到放弃的时候。”此后,张博士又对王爽的用药做了细致的安排。他特别提到:“王爽应该使用人血白蛋白和丙球白蛋白。这两种药我用过,效果好,不过,贵。”

张星虎的话仿佛是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王利波夫妇的心:“孩子有救了啊!”

但是,他们找遍了哈尔滨,也没买到药。原来当时正值高考期间,有很多考生家长给孩子服用这两种药,以致药物脱销。如果再买不到所需的药,王爽如花的生命就要凋零了。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的王利波夫妇心生悲凉,王利波躲进卫生间里垂泪,谢香兰则呜呜痛哭:“女儿等着这药救命,可上哪找这救命的药啊?”正在这时,杨扬的电话打来了,当她得知王爽所需的药买不到时,着急地说:“我在北京想办法,一定要把王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杨扬一边满北京城找药,一边发动朋友帮忙。可是,一直没能得到好消息,她急得都上了火。这时,她想起在北京301医院的一个医生朋友,立刻驱车前往,终于找到了救命的药。

杨扬买到药后,马上给王爽空运过去。6月17日,王利波到机场取药,当他把救命的药抱在怀里时,滚烫的泪洒落胸前。他在心里默默地说:“谢谢你,杨扬,我女儿有救了!”

王利波问黑龙江省体工队队长:“这药多少钱,我得给人家钱呢。”队长说:“药费和空运费一共两万元,杨扬捐给王爽了。”王利波又是一阵心热。

6月19日,王爽用上杨扬捐赠的药物的第三天,医生对王利波说:“王爽离死亡远了。”

5天的药用完后,王爽的肝肾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王利波担心如果王爽留在哈尔滨按原来的方案治疗,情况又会恶化。既焦虑又无助的他犹豫着给杨扬打了电话,征求她的意见,希望她能帮助他们将王爽带到北京治疗。杨扬二话没说:“行,到了北京,一切我来安排。”当即,她给张星虎博士打电话,张博士又被感动了,说:“让他们带孩子来北京吧!不过,要有足够的治疗资金啊!”

王爽的队友——黑龙江省体工队的队员们行动起来了,他们在哈尔滨远大超市门前为王爽举行募捐活动。人们一听说是为王爽募捐,一下子涌了过来。他们也在为王爽担忧,希望这个为哈尔滨带来荣誉和骄傲的冰上希望之星能再次冉冉升起:“王爽是我们黑龙江人,她有难了,我们不能看着不管。”“希望王爽早日好起来,重返赛场。”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2007年7月5日上午9点,王爽被抬上120急救车,在父母、医护人员的陪伴下前往北京。经过15个半小时的奔波,7月6日凌晨,一行人终于到达北京天坛医院。

此时,杨扬正焦急地等候在天坛医院的大门前。见到昏迷不醒的王爽,她马上扑上前,紧紧拉住了小师妹的手。

一路颠簸,王爽严重缺氧,病情加重,被立即送进天坛医院的ICU病房。在ICU病房王爽上了呼吸机,一住就是20多天。她的父母每个星期也只有一天能进病房看望女儿几分钟。

而杨扬一有空就到医院陪王爽父母说说话,每逢能进ICU病房看望王爽的星期一,她更是准时出现在病房前。虽然,不能与王爽说上什么,但她觉得只要能看上一眼,心里就踏实些。

8月2日,王爽从ICU病房出来了,但情况仍很糟糕。她昏迷不醒,伴有抽搐,最多时抽搐达一天一夜。折磨得她大汗淋漓,用干毛巾擦一遍,毛巾都能哗哗地拧出水来。更危险的是王爽的气管被切开了,稍有闪失就会危及生命。王利波夫妇二十四小时轮流照顾女儿,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和体力透支让两个人已经疲惫不堪。

8月5日晚上,王爽父母正商议由谁下半夜看护女儿时,杨扬来了。她进门就说:“今晚你们休息,我来陪王爽。” 王利波夫妇吃了一惊:“不行,你那么忙,而且已帮了太多的忙了……还是回家好好休息吧。”杨扬坚持留了下来。这个晚上,杨扬没有离开王爽半步,给她擦汗,给她揉捏胳膊和腿,直到天亮。

把金牌挂起来,让玲珑的声音唤醒小师妹

闲暇时,杨扬经常上网查找与王爽相似的病例,希望能给小师妹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有一次,她看到有人说这种病人需要刺激才能复苏,马上赶到医院告诉王爽的父母:“你们赶紧把王爽的金牌、运动服取来,她平时喜欢什么就让她触摸什么,多跟她说话,给她讲故事……”

一听这话,王利波立即让王爽的姑姑从老家七台河取来记录着王爽速滑生涯的金牌和运动服,然后将这些东西全放在女儿的床头。

此后,谢香兰总是把女儿的手放到运动服上、金牌上,让她去摸,并不停地给她讲她走上冰坛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王爽最喜欢韩国歌星Rain的歌,可王利波夫妇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他的歌。这时,杨扬送来了MP3,以及Rain的大幅画报。MP3里下载了Rain主演的《浪漫满屋》里的主题曲《命运》和其它一些歌曲。杨扬还出了一个主意:“把金牌串起来,挂在王爽的床头,不时碰它们一下。说不定金牌碰撞的声音会刺激王爽的大脑皮层,再给她听喜欢的音乐,多管齐下,她一定会醒过来。”

从此,天晴的日子里,王利波夫妇打开窗户,让室外的风将金牌摇动碰响;或者,两人轮换地摇动金牌,让它发出动听的声音。他们还经常让女儿听杨扬给她准备的MP3,希望金牌天籁般的声响和Rain优美抒情的歌声能让女儿醒过来。

奇迹真的产生了。2007年9月20日,王爽的爸爸从她的床边站起来,头碰到了悬挂着的金牌,金牌发出“叮叮当当”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脆响亮。这时王爽的头轻轻地动了一下,王利波真真切切地捕捉到了女儿的动作,激动地喊了起来:“闺女,你醒了。”他俯下身不眨眼地盯着女儿,王爽好像从遥远的梦中回到现实,像是吃力地跋涉过了一段沼泽地,很久很久才缓慢地睁开眼睛。她听见了父母的呼唤,张了张嘴,但由于气管尚未缝合,发不出声音,她急得流下了两行眼泪。

谢香兰发现女儿的眼睛似乎在寻找什么,细心的她赶紧把金牌取下来拿到女儿跟前。王爽的目光蓦地变得明亮起来,她咧开嘴巴粲然一笑。

女儿醒了,女儿会笑了,这一刻,王利波夫妇幸福得几乎跳起来……

平静下来后,谢香兰立刻将这一喜讯告诉了杨扬。电话那边的杨扬激动得泪流满面,鼓励王爽父母坚持下去。

此后,王利波夫妇继续摇响金牌,促醒女儿。谢香兰还把女儿最喜爱的一套运动服穿在自己身上,那是王爽在捷克获得世界青年速滑锦标赛亚军时穿的运动服。谢香兰穿上后,问女儿:“这是什么?”王爽的嘴唇动了动,拍了拍自己的胸,谢香兰知道女儿在说:“我的。”她拉着女儿的手放到衣服上,带她轻轻地抚摸着印在上面的“CHINA”和国徽。

王爽像婴儿在成长,一天一个进步。王利波夫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天,谢香兰把杨扬送的Rain的画报拿过来,王爽见到自己的偶像立刻露出少女的本真,顽皮地把画报放到嘴边“啵啵”亲了两口。妈妈大喜,又把她的金牌拿来,王爽一见金牌,双眼放光,更热烈地亲吻起来。

2007年10月19日,王爽做了气管缝合手术。术后,她恢复得越来越好,能正常地进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恢复。

11月28日,杨扬带着礼物再次来看王爽,这是王爽醒来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杨扬姐姐。她一下子扑到杨扬的怀里,呜咽着说:“谢谢姐姐,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也许早就没命了……”

杨扬也不禁潸然泪下,她拥着王爽说:“小师妹,你不用谢我,要谢就谢大家,你的生命是大家的爱心换回来的。你的表现也很了不起,顽强、勇敢,你是好样的。”

2008年1月25日,王爽转入北京博爱康复医院,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她现在的状况很好,经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检查,脑部未发现异常。

4月初,杨扬又来看望王爽,虽然王爽的左侧肢体还不太灵活,但她已经能走了。她慢慢地走过去,给了杨扬姐姐一个热烈的拥抱。杨扬惊喜地说:“爽子,你的进步真大啊!今年是奥运年,我太忙了,不能经常来看你,你要原谅姐姐啊!”王爽说:“姐姐别这么说,我要好好康复,争取再上我心爱的冰道,用好成绩报答你和那些关爱我的人。我还要向你学习,也争取当奥运冠军……”

唤醒生命的阅读与答案 篇3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字。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第6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教育最佳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最佳期”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理论,并经心理学实验加以验证。

B.教育如果超出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就无法对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因而不是最佳期的教育。

C.“教育最佳期”要求教育不能停留于教育对象的现有发展水平,因为那样就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D.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的教育,因孩子无法理解“奥数”而“怒火中烧”的教育,都不能称为符合“教育最佳期”的教育。

2.下列对“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教育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B.“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但它又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

C.如果儿童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

D.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对生命充满好奇,即使身处不同领域,人们还是可以同样发现“生命是有节奏”的这一学校旅程中的最重要的秘密的。

B.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生命,与音乐、诗歌、美术、数字等一样,它也是人类根据生命自身的律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节奏。

C.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这是怀特海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为教育者绘制的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

D.作者认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生命体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成年体验,因此,人们或许更应该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

试题答案:

1.C 解析:C项错在不是“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在于不能“有效” 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2.D 解析:“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的原因是“教育敏感期”,而不是“观察和发现” 的“稍纵即逝”。

上一篇:写给儿子的现代散文下一篇:小班美术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