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

2025-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共4篇)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 篇1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中央集权不断

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汉初实行制→王国日,中央集权→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

△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严重削弱了。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

军事上:集兵权于,抽精兵充实禁军

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的局面,加强了;为北宋埋下了的祸根

4、元朝:实行制度,加强了

、由中央直辖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路→府→州→县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制度的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是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皇权不断

1、西汉:汉武帝削弱权,加强权

①原因:丞相

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等,参与。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实行制

①结构和职责:

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权,加强了权

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

4、北宋:分割了权,加强了权

①宋初:设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

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皇权。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

1、汉朝: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①形成于隋:

a隋文帝开始采用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设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两科为主

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和。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②它把选拔和任命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三”之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君权与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中央权力(集权)不断;相权不断,君权不断。

△随堂练习——《全品》第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3课,略)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 篇2

一、还原教学现场

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 制度主要涉及多且广。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制度, 选取何种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本课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 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 即从纵向解释国家结构形式, 中央以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 以皇帝制度为核心, 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基于上述认识, 在考虑高一新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了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即教学重难点, 例如: (1)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叶以后, 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割地自雄, 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 镇指军镇。封建王朝设置军镇, 本为保卫自身安全, 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2) 节度使:“节”是当时的一种全权印信, 受此全权印信者, 便可全权调度, 故称“节度使”。 (3) 知府 (州) :这些知州、知府, 本身另有官衔, 都是中央官, 带着“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 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 (4) 行省制: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在元代, 共计有如是十个分张所, 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二、历史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 (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 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出来而形成的, 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历史概念的分类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 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

史实与理论概念分类与其来源有关。史实概念是当时人就取好的, 诸如人名、地名、国号、典章制度、团体机构、会议名称等;理论概念是史学家根据研究需要或成果而得出的名称, 称为。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等等。

三、运用史实概念的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 相对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 (即自然, 笔者注) 的联系。相比理论概念而言, 史实概念更利于学生学习, 并总结了如下方法。

1.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方法就是追寻历史概念最初的含义以演变轨迹, 以期理解。例如政治术语中的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概念。法国大革命期间, 大资产阶级要求保留国王, 反对共和, 而第三等级的代表持反对意见, 并提出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在议会辩论时, 拥护激进革命的人坐在议会主持人的左边, 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坐在主持人的右边。于是, 人们将支持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 保守一派称为右派。20世纪初, 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代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左倾原本是指向革命、进步力量靠拢, 但由于当时激进派常常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挫折, 为表示贬义, 特在左字上加上引号。

2.故事辅助法

史实概念解读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例如宋朝的“通判”这一官职是中央为监督和牵制知州 (府) 所设, 并非知州的副手。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北宋时有一个任职少卿的京官叫钱昆, 特别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调地方任官。领导就问他想到哪个州。回答是只要有螃蟹, 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由此看出知州与通判的紧张关系, 也正是北宋统治者所期望的。

3.比喻联系法

比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有助于学生从认识身边事物的出发, 去理解史实概念。例如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概念的理解, 除了可以从名称入手, 更可以联系我国国务院下设各部加以认识, 吏部相当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最后, 笔者认为提高历史概念的认知水平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 笔者将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历史素养, 以历史概念教学为切入口, 利用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让历史课堂饱含韵味。

参考文献

[1]何成刚, 夏辉辉.历史新教材政治史内容比较与启示——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内容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06 (10) :41.

[2]臧荣, 周兴旺.普通高中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新校本) [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52, 86, , 116, 8-9.

[4]彭吉芳.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4) :50.

[5]马宁.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设计教法新探, 2008 (6) :33.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备课资料 篇3

3.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

编写人 高磊审核人 李显初审批人 粟建林使用时间 9月14日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

【目标导学】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 知识与能力:了解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制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会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图表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合作探究】——探究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汉至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利于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重点、难点】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本课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本课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安矣。”

【预习要求】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1、了解汉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内容。——《朱子语类》 【自主研学】——预习案(1)赵普认为,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的原因是什么?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1、汉朝

制,目的是,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形成分裂割据,最终导致(2)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强,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汉武帝时颁布。影响:_________越分越小,__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内容:唐中期设置很多_________,拥有较大自主权。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军事:(3)根据材料2和教材P13“历史纵横”,地方收权后有何影响?行政:

3、北宋财政:特点:通过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4)通过上述问题,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_____________。内容: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_。中央直接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

4、元朝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完成下表对元朝:对后世:

5、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 【预习自测】

1、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

【检测巩固】——训练案

1.据班固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

亭一乡,„ „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B 秦朝每县掌治 100 个亭

C 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 100 个乡D 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2.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

沅江市琼湖书院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4.西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内地兵力空虚B.封建统治腐朽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D.皇帝不问政事

5.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6.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有

①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②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使地方过于依赖中央,人浮于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材料: 材料一:图1-

3材料二:图1-

4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默写检测】——过关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内容及影响:

1、汉朝:内容影响

2、唐朝:内容影响

3、北宋:内容影响

4、元朝:内容影响 【作业】 完成导学案

【我的疑惑】上完课后,我还有哪些不懂的:

沅江市琼湖书院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合作探究答案:

1、(1)“方镇太强,君弱臣强“,地方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

(2)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

检测案答案

1-4 DDDC5-6CD

7.答案:(1)在古代,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2)西周和西汉前期。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3)行省制度;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4)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篇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历史开始改变用以前的的分地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历史的体系而是开始用全球化和现代化史观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视野,开始加强与世界的结合,在提高历史学习的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呢?这是新老教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我想不断的反思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下面我将对我自己关于第三课的教学做一个反思。

由于学校从新课程改革后开始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主要学习的是学案课堂模式,老师通过集中教研制定学案然后将学案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学案及其在学案上著名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问题。主要目的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高一的历史组首先在周末通过集体教研制定了本课的学案,同时为了避免学案成为学生另外一本练习册我们将学案设计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和一些重点知识突破。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在学案的开始加了一则历史小故事就是关于刘邦如何从一介布衣成为汉朝的建立者。在关于教材的处理上我们着重按照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变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去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总结整个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在新课上完后,我自己总的感觉总体效果要比以前的满堂灌要好。首先这表现在课堂反应上,学生开始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在他们做的一些练习中可以明显看出来自己学习之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好,而且会自己去总结一些知识点独立去解决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但是由于是刚刚开始进行改革也发现有一些问题:

1、教师耐性不够,往往急着去提示学生或是直接又开始长篇大论开了;

2、学案设计中知识与能力比重失调过于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

上一篇:暑假实践报告4000字下一篇:如何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