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读书读后感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精选4篇)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 篇1

关于要读什么书的一个问题,在《京报》上已经等了许多学者所选定的“青年必读书”,不过这于青年恐怕未必有多大好处,因为都是选者依照个人的主观的见解选定的,还不如读青年自己所爱读的书好。

读书的功用,从前的人无非是为做官,或者以为读了书,“颜如玉”、“黄金屋”一类的东西就会来。现在可不然了,知道读书是求智识,为做人。

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

一、精

从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得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中国字的一点一撇,外国的A、B、C、D,一点也不可含糊,一点也不可放过。那句话初看似很容易,然而我国人犯这错误的毛病的,偏是很多,记得有人翻译英文,误Port为Pork,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了。这何尝不是眼不到的缘故。谁也知道,书是集字而成的,这是字不能认清,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

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但不可模仿。中国书固然要如此,外国书也要这样去做。进一步说:念书能使我们懂得它文法的结构,和其他的关系。我们有时在小说和剧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它记下来,那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了。

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做到这一点,要有另外的帮助,有三个条件:

(1)、参考书,如字典、辞典、类书等。平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读书,第一要工具完备。

(2)、做文法上的分析。

(3)、有时须比较、参考、融会、贯通,往往几个平常的字,有许多解法,倘是轻忽过去,就容易生出错误来。例如英文中的一个Turn字,作v.t.(及物动词,下同——编注)有十五解,v.i.(不及物动词,下同——编注)有十三解,n有二十六解,共有五十四解。又如Strike,v.t.有三十一解,v.i.有十六解,n有十八解,共有六十五解。又如Go,v.i.有二十二解,v.t.有三解,n有九解,共有三十四解。又如中文的“言”字、“于”字、“维”字,都是意义很多的,只靠自己的能力有时固然看不懂,字典里也查不出来,到了这时候非参考比较和融会贯通不可了。

还有,前人关于“心到”很重要的几句话,把它来说一说:

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又说:“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手到,何谓手到?手到有几个意思:(一)标点分段,(二)查参考书,(三)做札记。

札记分为四种:

(甲)抄录备忘。

(乙)提要。

(丙)记录心得。记录心得,也很重要;张横渠曾说:“心中苟有所开,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

(丁)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之,作有系统之文章。

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者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它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作成札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

二、博

就是什么书都读。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原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要博呢?有两个答案:(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

博是为参考。有几个人为什么要戴眼镜呢?(学时髦而戴眼镜的,不在此问题内。)干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镜以后,就可以看清楚了。现在戴了眼镜,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镜的时候看去还是糊涂的。王安石先生《答曾子固书》里说: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我们要推开去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比如我们要读《诗经》,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谣周刊》,便觉《诗经》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等以后,去看《诗经》,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点文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以后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大家知道的:达尔文研究生物演进的状态的时候,费了三十多年的光阴,积了许多材料,但是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大悟起来,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则。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既是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许多暗示从书外来。用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王安石所谓“致其知而后读”。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 篇2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当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二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在里面的。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胡适散文的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关心国事,虽然身处异邦,却不忘时时关注国内时势,并发表自己的救国策略。

胡适散文《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4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上一篇: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工作总结 (5000字)下一篇:公司(企业)各部门绩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