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2025-03-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通用8篇)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1

一:《三国志》评价曹操,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是如何认为的?请你对曹操作一个评价。

答:一:曹操唯才是举,选贤任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二:注重发展社会生产,从公元196年开始,在各地推行军屯和民屯。三:公元200年,巧用计谋,以少胜多,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四:公元208年,率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兵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五:总结:通过上述事实说明,《三国志》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他不愧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诸葛亮是中国人心中的智慧的化身,请将一生的功绩归纳出来。

答:

一、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二、公元208年,促使孙刘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三、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大力推行屯田;

四、修浚和完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五、改革和完善木牛流马等交通运输工具;

六、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七、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盐铁官营,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八、降服孟获,使南中八郡归附蜀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及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九、六出祁山北上伐魏,达到了削强以自保的目的,巩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十:不足:管理蜀国不分事情大小,食少事烦,年仅54岁就病逝,从而使蜀国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十一、总结:作为一代贤相名臣,他顺应历史潮流地发展,使蜀国不断发展壮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三: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经过六朝开发,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岭南农业也得到了初步开发。

二、南方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主要有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犁耕得到推行和改进,改水耨火耕为粪肥精进,引进北方小麦,实行稻麦两熟制。

三、农业产品走向商品化,多种经营,农副结合成为南方农村风尚。

四、南方手工业很有特色,造船、冶铸、造纸、制漆、制瓷及丝织业发达,丝织业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

五、商业城市出现,商业繁荣。建康、京口、吴郡、余杭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广州,鄮县成为新兴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

六、六朝海外贸易活跃,先后与高句丽、日本及南洋诸国建立了贸易联系,同时还开通了联系南亚和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

1、目的:加速胡汉融合,增强国力,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2、人物:孝文帝拓跋宏及冯太后。

3、内容:

一、公元471年,开始仿汉制进行改革,政治上集权中央,基层设置乡官,实行三长制,完善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二、官员一律实行俸禄制,打击贪污受贿;

三、经济上,实行耕地占有制,限制占田过度,将国控荒地分给农民,实行均田制;

四、用减免租赋的方法鼓励务农的鲜卑人内迁。

五、490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确保以中原的有效统治。

六、改革官制、实行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官制。

七、禁胡服,鼓励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八、学习汉语,胡汉人相互通婚。

九、改姓氏,学习汉人的取名方法,拓跋改为元。

4、意义:

一、总结了历史经验,加速了胡汉融合;

二、使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巩固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各自的学术及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

一、孔子和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礼”;教育上推行平民教育,注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归纳,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六经》进行整理和传播。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做人要有骨气。

二、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分别是《道德经》和《庄子》。老子的政治主张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主张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作品文字优美,极富幻想力。

三、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韩非子》。韩非主张国家的法令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法制治国;提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

四、墨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非战”,提倡“兼爱”,主张“举贤”,提倡“节俭”。

五、孙武,兵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许多战略战术思想。

七、列举出古代到六朝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有哪些?

1、屈原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富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楚辞》;

2、西汉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将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东晋画家顾恺之开创了我国绘画题材、表现手法的新境界,代表作是《洛神赋图》;

5、我国的原始雕塑,以陕西洛南出土的红陶人头壶为代表,强调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前石雕、汉代陶俑为代表。

八、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优秀成果?

1、商代的十进位计算方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春秋时期的算筹和四则运算广泛得到运用。

2、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刘微创立了“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

3、宋齐年间的祖冲之编定了《大明历》,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他的数学专著〈〈缀术〉〉被定为官定教材。

4、魏人石申的〈〈石氏星经〉〉是世界是早的天文学著作,商代已经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5、我国的历法从战国到秦汉之际不断完善,西汉武帝时,邓平,落下闳,司马迁等人编定了〈〈太初历〉〉,确定了夏历和农历制度。

6、〈〈吕氏春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汜胜之书》提出了“区种法”。

7、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8、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最杰出的地理学专著。

9、从公元2世纪的西汉早期,我国就懂得并制造出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麻纸。

10、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同时制造出了浑天仪。

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冶铁技术的国家,早在商代早期,人们已经使用陨铁武器。

12、扁鹊发明了“四诊法”,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医名著《皇帝内经》,“医圣”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上的一大创举。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住上“楼房”的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相传发明养蚕缫丝的是[ ] A、黄帝;B、嫘祖;C、仓颉;D、伶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4、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A、汤;B、纣;C、盘庚;D、周平王

5、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

6、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的产生于[ ]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7、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8、下列地区在秦朝时没有被纳入领土范围的是[ ] A、北京;B、上海;C、深圳;D、拉萨

9、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墨子;C、庄子;D、孔子

10、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国家是[ ] A、秦国;B、燕国;C、齐国;D、楚国

11、夏商两朝灭亡给后世统治者的启示是[ ] A、重视教育和科技;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C、加强军事力量;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 ] A、208年;B、220年;C、221年;D、222年

13、三国鼎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 ] A、黑龙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15、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 A、西汉早期;B、西汉末年;C、东汉早期;D、东汉末年;

1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17、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内容[ ] A、使用打制石器;B、用火烧烤食物;C、会使用骨针;D、过着群居生活。

18、《韩非子》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虫蛇”。这主要说明了[ ] A、可供捕食的猎物很多;B、自然环境好,生态平衡;C、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D、狩猎捕鱼。

19、我国神话传说中神农的故事主要反映的人类生活阶段是[ ] A、原始人群的生活;B、原始的农耕生活;C、奴隶社会的生活;D、封建社会的生活。

20、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大汶口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 A、夏;B、商;C、西周;D、东周

22、目前已经确知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末期;B、夏;C、商;D、西周

2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B、日本;C、埃及;D、印度

2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25、我国农业发展史的第一次革命是[ ] A、铁制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C、青铜农具的使用;D、都江堰的修筑

26、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的目的是[ ] A、兼并别的诸侯国;B、为了消灭新兴的地主阶级;C、把土地变成私有财产;D、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7、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是[ ] A、老子的学说;B、孔子的学说;C、孟子的学说;D、墨子的学说

28、战国时期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家是[ ] 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

2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30、夏、商、周的社会是[ ] A、以农业为主;B、以畜牧业为主;C、以商业为主;D、以青铜器制造业为主

31、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周王室衰弱;B、奴隶制确立;C、诸侯争霸;D、封建制形成。

32、春秋战国时期我为农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青铜器制造技术;B、广泛使用奴隶;C、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D、各国之间的战争;

3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34、秦始皇没有焚烧的书籍有[ ] A、诸子百家;B、史书;C医药书;D、诗歌

35、下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A、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B、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C、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D、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36、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战役是[ ]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

3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C、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

38、春秋时期最早起来称霸的是[ ] A、宋襄公;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穆公;

39、战国时期,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的关键因素是[ ] A、战争;B、变法;C、迁都;D、分封

4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41、秦朝中央政府中掌握监察百官的是[ ] A、皇帝;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42、我国最早的全国统一文字是[ ]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43、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楚汉战争

44、汉朝出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 ] A、汉文帝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

45、汉朝被人们称为“东西二京”的城市是[ ] A、洛阳;开封;B、北京;南京;C、洛阳;长安;D、开封;长安

46、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的纸是[ ] A、秦朝时期用麻做的纸;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C、东汉时期用麻做的纸;D、三国时期用麻做的纸。

47、《九章算术》总结了哪一时期的数学成就[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东汉

48、是世界艺术宝库的明珠,最能反映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的是[ ] A、阿房宫;B、秦始皇兵马俑;C、长城;D、霍去病墓;

49、最早制成“麻沸散”的医学家是[ ]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孙思邈 50、东汉改进造纸术的人物是[ ] A、蔡伦;B、张衡;C、班超;D、张仲景;

51、三国时期,现在的台湾当时叫[ ] A、大秦;B、夷洲;C、南中;D、许

5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

5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54、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道德经》;B、《春秋》;C、《齐民要术》;D、《石氏星经》

55、南朝写的,被传到朝鲜、日本用作教材的著作是[ ] A、《缀术》;B、《齐民要术》;C、《水经注》;D、《神灭论》

56、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开凿于[ ] A、西汉;B、东汉;C、西晋;D、北朝

57、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B、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58、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人口流动最多的高峰是从[ ]开始的。

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两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

59、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的是[ ] A、董仲舒;B、韩非子;C、孔子;D、孟子 60、开通河西走廊的西汉统治者是[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二: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一):“农,天下之本也。”——汉文帝。“农,天下之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农为上。——汉景帝。A:上述言论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什么思想?(2分)

B:根据这一思想,两位皇帝实行了什么政策?具体内容有哪些?结果如何?(6分)

(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A: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他被哪一位国君委以重任?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分)

B:此人在这个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6分)

C:他的这种思想与现在的什么精神最为相似?(2分)

(三):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今大道已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A: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时候的情况?(2分)

B:“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4分)C:“天下为家”是从何人开始的?天下为家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后退?(5分)

D:“公天下”被破坏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制度?(2分)

(四):“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A:材料中的李太守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的人?(4分)B:李太守主持修建了一个水利工程,名称是什么?这个水利工程有什么样的功能?(4分)

C:“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和李太守相提并论?(4分)

(五):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姓为元”。A: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分)

B:材料中主要提出了哪一方面的改革?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4分)C:魏主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4分)

(六):“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A:这句话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2分)

B:说这句话的作者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这本书的体例是什么?(4分)C:这本书记载了多少年的历史?(2分)

D: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4分)

(七):“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A:这句话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4分)

B: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对话?(2分)C: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具体内容有哪些?(5分)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2

关键词:元学习,主动性,引导,感悟

所谓元学习,就是对学习的学习,即个人对他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概括说来,元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检验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按照元学习理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模式:教师总结知识点———学生准备材料———教师指导筛选材料———学生依据材料及知识点进行设问———教师点拨———学生自行修改及补救———学生设定答案———总结反馈得出经验。我们进行了积极的课堂探索,其中一项就是初一的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一项参与性非常强的活动,它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节的新课,我们事前将主要知识点发一份给学生,根据知识点学生来准备发言材料,将小组的材料收上来简单检阅,将比较优秀的作品给学生按照小组再行更改完善,点拨后总结出一份正式稿件,由小组派代表进行演讲。五分钟不长,但是准备工作和修改的工作比较繁重,因为是学生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兴致很高。在实施这个试验之前,教师先讲清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初一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最终对学生在本科目的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要求学生按照小组抽签,每天抽中的小组派一位同学上讲台演讲。并给予当场打分,分数由学生根据演讲学生的表达、声音和内容来制订标准,教师给予辅导。历史与社会学科材料的选择在上半学期是要求关于地理知识及时政热点,下学期是国外、国内所发生的热点或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还可以是本地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并能够结合书本上的内容作一定的分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在考试中,为了鼓励同学的参与,材料题适当引用学生的材料作为命题的来源。并注明引用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把这项工作当成一种荣誉。

这个学期初一年级一直坚持用讲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演讲,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用自己所学的道理,用独特的视角评点天下事:或激情高昂,或饱含忧患,或愤世嫉俗,或真诚渴望,在这里,有思维的火花,有激情的碰撞,还有会心的微笑与共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表象在这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台上五分钟,台下许多功。每一次精彩、漂亮的演讲,学生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捕捉到自己认为有价值、有兴趣的热点,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用所学的地理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这无疑对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提炼概括、加工整理的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磨炼,当然对逻辑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极有裨益的。小演讲的内容大都是同学们所普遍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一开始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吸引学生。如:“冰川融化会不会影响深圳?”“地球会爆炸吗?“频频地震,地球告诉我们什么?”“‘两会’中的议案是怎样来的?”等演讲都让师生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学习地理有无尽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宇宙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感悟生活。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不应该只埋头专研课本,满足于学会课本知识。而学习历史与社会课,更应该突破这一传统教学的误区。让学生通过演讲这种形式,观察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走近社会,用自己的心感悟、描述、注解、读解社会,而不是锁定课堂一隅。

3.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自信心。有几个平时特别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在五分钟演讲中选了大家感兴趣又有趣的题材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得到了高分,非常开心,以至于在上课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认真。

这项活动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七班有个叫赖润菲的同学不满意自己的选材连续要求重新演讲了四次。不善言辞的同学学会勇敢地面对众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善执笔的同学学会用朴实地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在每一天从座位走上讲台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战胜了自己又赢得了他人,从而避免了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增进了同学感情。通过每天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同学们在活动中释放了自己,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人。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口语表达等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在演讲过程中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同学参与,我们将制订更好的策略来促使大家的参与度,避免台上同学在演讲,台下开小差的个别现象。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记录本,每周写一次演讲稿作为周末作业,让班上负有责任心的孩子来记录检查,老师负责督促;每周可评选一下演讲之星,除了演讲当场由学生评点外,每两周一次给表现最为突出的同学发奖状,发挥科代表的作用,让他作好人员的安排,至少提前两天通知到演讲人;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用家校通的方式鼓励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有条件的先行点评。

课前五分钟的训练要发挥实效远不止这些策略,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一定会发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1)不可过多地占用课堂阵地,活动准备要充分有序;(2)不可放任自流,要有的放矢,适时点拨;(3)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要经常检查督促、鼓励、总结、改进、坚持不懈。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不断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元认识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 1997, (7) .

[2]桑新民.高科技与教育的未来[J].特区教育, 1997, (1) .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3

cloudy adj. 多云的

sunny adj. 晴朗的

snow v. 下雪 n. 雪 weather n. 天气

cook v. 做饭 bad adj. 坏的;糟的

park n. 公园 message n. 信息;消息

problem n. 困难;难题

dry adj. 干燥的

cold adj. 寒冷的;冷的

hot adj. 热的

warm adj. 温暖的 visit v. 拜访;参观

summer n. 夏天;夏季 sit v. 坐

juice n. 果汁;饮料

soon adv. 不久;很快

vacation n. 假期 hard adv. 努力地 adj. 困难的

mountain n. 高山 country n. 国;国家

skate v. 滑冰 snowy adj. 下雪的

winter n. 冬天;冬季 rainy adj. 阴雨的;多雨的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北京的天气怎么样?

—It’s sunny.

天气晴朗。

(1) weather作名词意为“天气”,是不可数名词,前面不能用冠词a / an修饰。

例如:

What fine weather! 多好的天气啊!

(2) 询问天气用How is the weather?或What’s the weather like?来表示。回答一般用It’s ...。

例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

上海什么天气?

—It’s cloudy. 多云。

(3)在表示天气状况的名词后面加-y可以变成表示天气状况的形容词。

例如:

rain—rainy;cloud—cloudy;wind—windy;snow—snowy

注意:如果名词以重读闭音节结尾,且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这时应双写词尾的辅音字母再加-y。如sun—sunny等表示天气状况的词。

2. One girl is skating on a river and a man is taking a photo of a snowman. 一个女孩正在河上滑冰,一个男人正在拍一幅雪人的照片。

take a photo of... 意为“拍……的照片”。

例如:

He is taking a photo of a cat. 他正在拍一幅猫的照片。

1. 以What和How开头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结构。(见Unit 6第四部分语法讲解)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4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他需要我们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点及时整理,接下来由查字典数学网为大提供了初一下学年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望大家好好阅读。

第五章 三角形

一.认识三角形

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里要注意两点:

①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就不存在;

②三条线段“首尾是顺次相接”,是指三条线段两两之间有一个公共端点,这个公共端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根据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可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性质定理,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另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于这两个性质,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应用时才不会出错.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

①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

②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

3.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4.关于三角形的中线、高和中线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边,如图2;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3.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二.图形的全等

¤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只是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或者说只是满足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两个图形都不是全等的图形.四.全等三角形

¤1.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所谓“完全重合”,就是各条边对应相等,各个角也对应相等.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各条边对应相等,各个角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和两个角相等.五.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六.作三角形 1.已知两个角及其夹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角边角”即(“ASA”)来作图的.2.已知两条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角边”即(“SAS”)来作图的.3.已知三条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即(“SSS”)来作图的.八.探索直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斜边、直角边”或“HL”.这只对直角三角形成立.※2.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类,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因而也可用“SAS”、“ASA”、“AAS”、“SSS”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①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有一个锐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角、线段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7.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注:※表示重点部分;¤表示了解部分;◎表示仅供参阅部分;)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5

高三历史最新知识点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_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_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学习方法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学习技巧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6

1、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人的力量伟大。

2、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是强盗?是英雄?)

3、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美国诞生了。《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参考蓝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4、评价华盛顿:

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5、评价拿破仑: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①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③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④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面:后期的对外战争,奴役被侵略国家人民,遭到他们的反抗。6、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①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③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7、革命与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

8、《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9、彼得一世改革:俄国近代化开端,巩固了农奴制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社会转折点。

10、明治维新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刚性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最有眼光、最有远见的措施)。

11、火车——蒸汽机车——煤炭;    汽车、飞机——内燃机——石油。

12、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者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13、1933年罗斯福政策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防止盲目竞争,缩减工业、农业生产规模。

14、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15、1967年,成立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全球化重要表现

16、国际格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当今: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

17、1920年、1930年,甘地两次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和三国协约(协约国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9、科学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20、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①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   ②科技促进思想解放

21、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22、《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2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25、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历史分期,体现的是社会性质;近代化主要目的是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26、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主义

27、一战: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8、如何应对全球化:①顺应全球化潮流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29、如何应对多极化:①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友好交流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7

一、前置学习整合学习目标

宋元时期对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 历史时间空间跨度较大、教学内容多且较复杂, 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和范围。即展示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合理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 科学设计前置学习的复习题 (以填空题为准) , 让学生先做到夯实基础知识, 并能及时地查漏补缺并巩固记忆。

明确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看似仅仅体现在“协进课堂”模式前置学习板块之内, 实际上它却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的优化和整合, 是融汇贯穿在整节复习课中的。

二、协进学习整合线索脉络

在学生对本单元复习目标明确后,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出的若干主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宋元时期的基本知识点, 梳理宋元时期的历史线索和脉络。如:宋朝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对立存在?他们与两宋之间的关系如何?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少有胜绩, 但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却领先世界。你能举例说明吗?在这个板块中, 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巩固记忆再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达到生教生、生帮生的目的。在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比较熟悉的基础上, 教师再对本单元的线索脉络进行归纳概括, 即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也可让学生从其它角度找出宋元时期的历史脉络,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也成功规避了复习课上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从而通过学生的“口”整合了历史的线索脉络。

三、提升学习整合阶段的特征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复习, 学生已对宋元时期的线索脉络、知识框架有了清晰的认知。接下来, 教师可利用导学案上的有一定难度且较综合的复习题, 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提高, 做到知识点的迁移和提升。如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请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分析宋元时期的时代特点并列举史实说明。”让学生对宋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并根据基本史实归纳概括、整合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由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到大一统的过程。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侧重点地点评, 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初一历史下知识点归纳 篇8

cow n. 奶牛

horse n. 马 feed v. 喂养;饲养

farmer n. 农民;农场主

grow v. 种植;生长;发育

farm n. 农场  v. 务农;种田

pick v. 采;摘

excellent adj. 极好的;优秀的

countryside n. 乡村;农村

yesterday adv. 昨天 flower n. 花

worry v. & n. 担心;担忧

luckily adv. 幸运地;好运地

sun n. 太阳 museum n. 博物馆

fire n. 火;火灾 painting n. 油画;绘画

exciting adj. 使人兴奋的

lovely adj. 可爱的

expensive adj. 昂贵的

cheap adj. 便宜的;廉价的

slow adj. 缓慢的;迟缓的

fast adj. & adv. 快的(地)

robot n. 机器人 guide n. 导游;向导

gift n. 礼物;赠品 interested adj. 感兴趣的

dark adj. 黑暗的;昏暗的

hear v. 听到;听见

go for a walk 去散步

milk a cow 为奶牛挤奶

ride a horse 骑马

feed chickens 喂鸡

talk with... 与……交谈

take photos 照相

show sb. around... 带领某人参观……

last week 上周

in the countryside 在乡下

go fishing 去钓鱼

at night 在夜晚

the school trip 学校旅游

fire station 消防站

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1. It was so much fun. 那真好玩。

fun在此句中是名词,意为“有趣的事”,不可数。

例如:

The children are having so much fun. 孩子们玩得多么开心啊。

2. The rooms were really dark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take photos, so I didnt take any. 这些房间真的很暗,不容易拍照,所以我没有拍到照片。

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意为“对某人而言做某事是……的”

例如:

Its difficult for him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对他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很难。

一般过去时态(上)

1. 一般过去时指的是过去某一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的状语连用。

2. 构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be动词作谓语的一般过去时,二是以实义动词作谓语的一般过去时。

以be动词作谓语的一般过去时:

(1) is / am→was 否定:was not (wasnt)

(2) are→were 否定:were not (werent)

(3) 一般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要把was或were调到句首。

例如:

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

特殊疑问句的结构为:特殊疑问词 + was / were + 主语 + 其他

例如:

上一篇:题目为春节的作文下一篇: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