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课程论文

2025-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环境课程论文(精选8篇)

水环境课程论文 篇1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0802班

宫勋

2008307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就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因为,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谈健康,我们都知道,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划最大的两个化学反应,更难的是,这些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最完美的化学反应,这两个反应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氧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众多方面的功能。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

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有机会利用,因此必须注意保护,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2、掠夺式的国过度利用;

3、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4、外来物种的引入。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口住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和安全。

人类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不会感受到树林的绿意、海洋的浩瀚,也不会有人类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本身就会感到非常孤独,因为没有花鸟鱼虫与我们相伴,也没有飞禽走兽与我们为伍。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生命形式,仅仅只剩下人类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将会变得索然无味,更何况没有其它生命,人类根本无法生

存。

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清洁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喝的水;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我们丰富多彩的食物;生物多样性为建造我们的房屋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的好处太多,实在难于一一罗列。

正是生物多样性使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繁衍和持续: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我们才得以自由而畅快地呼吸;通过土壤、微生物和水循环过滤了水中的污物我们才得以喝到洁净的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我们以及其它动物才有丰富的食物。地球上全部的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组成了生命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所有的生命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建立了有机的联系,各种生命有机体互相依存,共同按照生态学规律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因此所有的生命都具有生存和繁衍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总而言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城市系统中,生物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群落的组成部分,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

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由此可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物间、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是城市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的—个简明的科学概括。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城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广场的建设;大量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和花卉;盲目大面积更换城市树种;大量移栽大树、古树;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破坏严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盲目填河、填沟、填湖;城市河流、湖泊、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面临高强度开发建设;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因此,各级城乡建设部门急需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紧迫任务抓紧抓好。

导致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境破坏与生境质量下降而导致的物种灭绝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则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根本原因,此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前,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制定看起来是科学的,却是不可能持久;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必需的、重要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事实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成败的关键,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水环境课程论文 篇2

一、教学方法改革

在水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逐步尝试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正向我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学生和老师普及, 其他相关课程和专业的教学中也借鉴了这些方法。

1. 问题 (PBL) 教学法———主要是利用“问题”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1]。在“主要水质项目的分析测试”章节的教学中, 以“水样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为例, 教师事先布置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解决, 如“水样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结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消除氯离子造成的干扰?”, 带着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以及通过网络查阅资料,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通过课堂讨论, 全面而周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知识点, 如: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经典的重铬酸钾回流法有哪些缺陷等等, 不再是由教师提出, 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发引导出来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PBL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 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便于全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 各抒其见, 既互相启发, 又互相修正, 自由地、主要地、自我地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获取、去巩固和深化知识。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形成, 合作意识的强化,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个性特征的发展, 科学素质的提高都是十分有效的[2]。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一起运用, 在这两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引导或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可以在最后结束阶段, 对学生的问题和讨论做一些关键的点评。

3. 案例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 以

探究过程为根本, 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3]。在“监测方案制订”章节的教学中, 选择我院“环境监测及分析测试中心”承接的环境监测技术服务项目为案例, 介绍如何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订监测方案。如, 在水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一堂案例分析课“XX公司长沙生产基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订”, 接着就将学生带至该公司长沙生产基地, 进行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并在现场布设监测点位、确定采样时间和频次、确定监测项目、制订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措施, 使学生由最初在课堂教学上对环境监测方案制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整个环境监测的程序及监测方案的制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 现场教学法。

在“水样的采集、保存及预处理”章节的教学中, 我们将课堂搬到采样现场, 老师对采样器的使用、水样的保存方法进行讲解并加以演示, 现场教授如何采集平行样及空白样,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练, 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认知和学习, 在学习中操作和训练。由于现场教学法具有直观性, 能让学生对比较陌生的知识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速其对相关知识和操作的掌握。

5. 项目教学法。

在“监测报告的撰写”章节的教学中则选择我院“环境监测与分析测试中心”所承接的环境监测技术服务项目, 每班承担若干个具体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 协同完成水环境监测项目的全过程。教师负责讲清楚项目合同及监测评价的具体要求后, 带领学生到项目现场, 学生以工作小组为单位, 协作完成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制订监测方案、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 最后再完成监测报告的撰写。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08届学生为例,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 参与了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的锅炉产排污系数测定、国家科技部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云南滇池环境污染调查等课题和多项环保验收和委托监测任务。

通过采用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积极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融入了较多的情感教学行为, 教学形式活泼、开放, 能够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培养, 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法方面, 改变了传统的以实验指导书为本位、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灌入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变让学生学为学生想学。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主体性教学, 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4]。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利促进了实践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增加了二周的实习实训, 专门编写了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教学实习实训中, 组织学生对校园周边的奎塘河水水质及校园周边小型餐馆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监测并评价,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近年来, 还对《水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减少了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在教学方法方面, 进行了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及现场教学, 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改革

1. 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模式。

打破传统教学中先讲清原理、理论, 再举例说明的做法。首先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入手, 导入课题。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提出问题、交流观点及带入环境监测现场结合具体项目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 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迅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如, 学生在实训周期间的课题, 学院人工湖水质监测及校园周边餐馆生活污水调查就是我们理论结合实际的两个很好案例, 既贴合了生活实际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紧密跟踪学科前沿。

在教学上结合环境监测方法发展迅速的特点, 及时反映现代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打破传统的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 特别注意新思想新观念的引入, 不受教材的局限, 跟踪学科前沿。

3.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的优点如教授知识的系统性, 在水体监测这门课的教学中对于少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如基本概念和基本名词术语) 采取传统教学为主, 穿插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的内容, 我们就采取多媒体教学并结合现场项目教学和列举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比如在实验课的教学上我们通过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过程的FLASH动画, 让学生更直接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实验过程。另外, 我们还把我院环境监测系分析测试中心在外进行项目验收监测的过程录制下来刻录成光盘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如果条件允许, 我们也会带部分学生到监测现场实地操作, 带他们去企业参观学习, 增加现场经验, 并学习制订监测方案和编写监测报告。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该门课程为必修课程, 考核时分理论、实践、实训、实习四大模块进行。理论课包括监测方案的设计、采样点的确定、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分析测定、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监测成果的表达等, 进行闭卷考试, 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实践课采用现场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对未知样进行测定, 要求学生达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的规定, 采用等级制评分。实训周要求每位学生制订监测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并提交实训报告一份, 采用等级制评分。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单位进行评分, 采用等级制评分。

关于课程改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的改革方法和形式是有所不同的, 既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又要有自己的特色, 要结合自己本校和本专业、本课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探索式改革, 不能盲目的模仿, 否则不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摘要:以水环境监测课程为例, 阐述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所作的一些改革, 以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水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1]李春.利用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6) .

[2]李克强, 乔保献.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论坛, 2004 (1) :25-26.

[3]贾波, 沈涛, 周训伦.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方法与成效[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 2008 (2) .

水环境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 考试方法 考试改革

《水环境保护》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紧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它以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阐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探索人类活动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保护水环境的方法,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环境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水环境保护》是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教学内容、教材更新等难以跟上其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对《水环境保护》课程体系加大了教改力度,如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水环境保护》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增强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很多年来,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它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合理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考试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反之,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然而,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僵化,考试分数重于能力,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3,4]。同样,以往《水环境保护》的课程考试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热情,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2010级本科生中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试方式的改革

以往《水环境保护》的考试模式为:期末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期末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题型比较单一、固定,造成学生为分数而学,死记硬背,知识面窄。这样的考试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准确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对《水环境保护》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改革后考试模式转变为:期末理论考试(40%)+期中测评(30%)+ 平时成绩(30%),期末理论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命题结合实例,试题灵活性大,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期中测评中引入实际环境问题,同时引入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加对实践的认识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勤以及作业,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改革后,我们将平时成绩由以前的20%提高到30%,考核内容除了考勤、作业以外,增加了课堂发言及讨论部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思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

《水环境保护》是根据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水资源保护、评价、规划与管理方面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该课程主要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水环境演化原理、水污染负荷分析与预测、水环境模拟预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以及政策法规紧密相连,以前的考试内容注重的是教材和课堂讲授知识的再现,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倾向。这种考试的命题形式多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等简单作答的题目,而真正考查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却很少,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考试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考核内容从单纯知识点的考察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转变,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测试试卷中题目的难度加大,死记硬背的题目减少, 同时增加分析应用题等灵活运用的题目。过去的闭卷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只占30%左右,改革后将其升高到60%,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另外《水环境保护》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材无法适应知识的变化,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知识,还应多向学生讲授一些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前沿知识,把国内外学术动态巧妙融入课程中。考试改革应与课程改革结合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水环境保护》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思考

考试改革后实行开卷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考试题型大多灵活多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由以前的死记硬背知识点转变为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考试改革后同学们普遍认为,采用开卷考试不仅减轻了死记硬背的负担,而且还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好转。经过本次考试改革,尤其是增加了期中测评,绝大多数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认真查阅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能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在考试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这就造成一些学生的依赖心理,平时学习比较放松,比如旷课、上课睡觉、抄袭作业等,对考试产生侥幸心理,养成了不认真复习的不良风气。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它的使用只是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和大脑,使他们能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仍是一个艰苦的长期过程,不能因为采用开卷考试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总之,《水环境保护》考试改革是考试制度的新尝试,作为学生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考试改革的意义,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样,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提高以及考核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使考试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婷婷,赵健,姚科,余芳雪,朱彩蓉.四川大学本科生《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90-193.

[2]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7.

[3]程琴,谢大蓉,刘克林.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82-683.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报告 篇4

关于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区府所在地-柳城街道办事处人和路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1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镇(同时挂街道办事处牌子)4街办,户籍人口34.39万。2008年温江区常住人口为39.40万人。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有34.9万。温江全境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素有“金温江”之称。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解放後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我组主要就第四片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为温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一.第四片区的位置分布:由温泉大道、光华大道三段和南熏大道一段所围成的片区,位于温江区的东南方向,距成都比较近。

二.第四片区的资源状况:该片区是温江离成都市区比较近的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沿光华大道,仅需十分钟车程就可到达成都市区,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江出口处,交通十分便利,同时金马河横穿该片区,方便居民欣赏美景。该片区及其附近的主要资源状况:

1.居住西蜀尚都、世纪光华、七彩花都、时代西锦、瑞景澜庭、尚西花都、美茵河谷、西花汀、珠江国际花园、香*颂岛、上林宽境、锦里光华、航天花园、烽火新区、优取舍、建设中的佳兆业晶丽港等小区,拥有各种低、中、高档小区,别墅区可供选择。

2.教育金苹果幼儿园、温江乐乐幼儿园、温江区实验幼儿园,公平小学、成都7中实验学校、温江中学、树德中学、37中、青羊实验中学成都7小、光华小学、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大、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医科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

3.生态文化花博会的300亩主展馆及近800亩的大型生态园区而800亩生态园区,在花博会召开以后,被改造成大型生态公园,拥有江安河,及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书法博物馆,中华翰宝院,蝴蝶泉欢乐水世界,碧落湖。

4.交通花都大道,光华大道,南熏大道,温泉大道,芙蓉大道,成温邛高速。

5.商场人民商场温江店、温江繁华时代、家乐福、永辉超市、苏宁温江大南街店、五环购物广场。

6.医院温江人民医院、温江中医院、温江红十字医院、成都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妇幼保健医院、华西医院永宁分院。

7.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8.其他成都居安科力有限公司、江南华毅家私、温江盐业支公司、新博美装饰城等。

三.该片区的环境条件:

1.该区中的垃圾桶与垃圾站设置比较合理,每隔一定距离均设有垃圾桶。一定的片区设有大型的垃圾站,为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区域内有河流经过,且建设有人工湖,生态公园,绿化面积大,风景优美,居住环境安静休闲,能愉悦身心。

3.区域内设施完善,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该片区资源环境问题

1.片区内有部分闲置荒芜土地,这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有乱堆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

2.区域内有部分地方正在修建中,这些地方就比较杂乱。

3.有一条街的商铺闲置,没有和其他周围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导致其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不好。小区之前规划的商铺现在已经贴上封条,没有好好地利用,这样很浪费资源,不符合要求

4.绿化植物多,而且分布在居住楼下面,夏天蚊虫太多;树木离楼太近,而且又高又茂盛,导致楼层低得采光效果十分不好,也会遮挡视线,摄像头也被遮挡了。

5.部分道路车流量大,粉尘污染严重,由于道路交通繁忙,故噪声污染较大,居民生活与学校行课受到一定影响。

五.针对以上几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基本情况,提出一下几点改造建议:

1.美化环境,充分利用改造闲置荒芜土地,防止出现环境死角,同时应提高本区域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定期进行卫生、公共责任感等专题的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共同努力建设本区域。

2.规范建设区域,强调建设区域的安全问题。

3.重新利用闲置商铺。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招商,另一方面,可以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活动室,比如棋牌室、茶室、咖啡室。这些商铺是处于临街地区,如果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有利于人们休闲娱乐的店铺是对资源的一个很好利用。

4.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这样树木就不会长期遮挡居住楼的光照;还要定期对树木花草的蚊虫进行处理,但是一定要在保证居民的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5.合理分布绿化带,调整道旁树的间距,使树能充分汲取土壤养分并发挥最大作用,更好的吸收粉尘阻隔噪音。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各项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而这对于我们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尤为重要。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论文 篇5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公路交通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如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交通噪声源。调查表明,机动车辆噪声占城市交通噪声的855。车辆噪声的传播与道路 的多少及交通量度大小有密切关系。在通路狭窄、两旁高层建筑物栉比的城市中,噪声来回反射,显得更加吵闹。同样的噪声源在街道上较空旷地上,听起来要大5-10分贝。在机动车辆中,载重汽车、公共汽车等重型车辆的噪声在89-92分贝,而轿车、吉普车等轻型车辆噪声约有82-85分贝,以上声级均为距车 7.5米处测量。汽车速度与噪声大小也有较大关系,车速越快,噪声越大,车速提高1倍,噪声增加6-10分贝。说明各类机动车噪声大小与行驶速度的关系。汽车噪声主要来自汽车排气噪声。若不加消声器,噪声可达100分贝以上。其次为引擎噪声和轮胎噪声,引擎噪声在汽车正常运转时,可达90分贝以上,而轮胎 噪声在车速为90公里/时以上时,可达95分贝左右。

因此,在排气系统中加上消声器,可使汽车排气噪声降低20-30分贝。在引擎方面,以汽油引擎代替柴 油引擎,可以降低引擎噪声6-8分贝。此外,接近城市中心的铁路客货运站,由于来往列车都要在市区内穿行,因而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客流量大时,其影响是不容忽视。地下铁路的噪声来源与火车相 似。因车辆在地道内行驶,噪声不易散失,对车厢内的人干扰较大。据英国实测,车厢内开窗时噪声高达102分贝。

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车辆运行噪声包括轮胎噪声及鸣笛噪声。以上占主要支配地位的噪声为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排气噪声和鸣笛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是一种60~80dB的中等强度的随机非稳态噪声,并与道路车流量、车辆类型、行驶车速、道路状况等密切相关,具有如下特性:

(1)道路交通噪声具有不确定性。它与道路坡度、路面粗糙度、路段位置等有关。如道路坡度越大,发动机负荷越增加,噪声越高,越接近交叉口噪声越高。即使对于同一地点来说,在不同的时刻其噪声声级也是变化的。

(2)道路交通噪声的分布与道路网相一致。主要影响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及其建筑物。

(3)道路交通噪声与道路交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车流量与噪声的关系其总趋势是随车流量的增加,噪声增大。

(4)振动噪声 主要是指由胎面和胎侧振动引起的噪声。

轮胎/路面噪声的大小与轮胎花纹构造、路面构造深度特性及车速有关,且主要取决于车速,其强度随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对于中型汽车,当车速大于60km/h时,轮胎噪声就成为汽车所产生噪声的主要成分。小轿车发动机的静音设计均较好,所以其轮胎/路面噪声是主要噪声源。

近年来,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所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作用。随着公路的通车里程、车流量和行驶车速的与日俱增,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对沿线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环境的干扰程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剧和扩大。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已经逐渐变成沿线居民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

交通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如引起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噪声可使学习工作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另外,交通噪声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例如,交通噪声影响严重的房地产、工厂、商厦等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有资料表明:交通噪声每升高1分贝,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0.08~1.26%,平均0.9%左右。反过来说,将交通噪声水平降低1分贝,则相当于沿线土地增值0.9%,对于土地批租来说,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值。

近年来,世界上众多国家为降低公路交通噪声采取了诸如应用降噪路面、种植降噪绿化林带、修筑声屏障等措施。

对于中小型汽车,随着行驶速度的提高,轮胎噪声在汽车产生噪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修筑降噪路面对于控制交通噪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谓降噪路面,也称多空隙沥青路面,又称为透水(或排水)沥青路面。它是在普通的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上铺筑一层具有很高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其空隙率通常在15~2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30%。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根据表面层厚度、使用时间、使用条件及养护状况的不同,与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此种路面可降低交通噪声3~8dB。

该方法的优点是:由于混合料孔隙率高,不但能降低噪声,还能提高排水性能,在雨天能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局限性是:耐久性差,集料、粘结料要求高,使用一段时间后,孔隙易被堵塞。

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带,能有效降低噪声。在公路两侧植树绿化,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合适树种、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宽度,可以达到吸纳声波,降低噪声的作用。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能改善小气候,防止空气污染,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林带宽度大于10m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5dB。这是因为投射到植物叶片上的声能74%被反射到各个方向,26%被叶片的微震所消耗。噪声的降低与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以及植物种类都有密切关系。该方法的优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局限性是:占地较多,早期降噪效果不显著。

采用构筑声屏障的方式来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降噪方式。声屏障降噪主要是通过声屏障材料对声波进行吸收、反射等一系列物理反应来降低噪音,据测试采用声屏障降噪效果可达10dB以上。声屏障按其结构外形可分为:直壁式、圆弧式;按降噪方式可分为:吸收型、反射型、吸收-反射复合型;按其材质可分为:轻质复合材料、圬工材料等等。由于声屏障的类型各异,所以在降噪效果、造价、景观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在选用声屏障时,应根据受声点的敏感程度、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来合理选择适用的声屏障类型。该方法的优点是节约土地,降噪效果比较明显。局限性是:长距离的声屏障使行车有压抑及单调的感觉,造价较高,如使用透明材料,又易发生眩目和反光现象,同时还要经常清洗。

与此同时合理设计、改造和使用车辆 :按低噪声标准进行车辆设计改造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如:采用高效率排气消音器,采用发动机隔声罩;采用自动变速器等适当措施进行控制等。当然,研制开发超低噪声的新型环保车辆,如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也是我们的目标。运用交通管制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管制来组织交通,使道路上的车辆快捷、顺畅的行驶,从而进一步降低交通噪声。如:进入城区禁止呜喇叭;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进入城区和禁止驶入医院、学校、休憩性公园等噪声敏感地带:对于通往大、中型铁路货场、中心仓库,商业中心等的货运汽车,应按规定允许通行的路线行驶;调整和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使交通流顺畅通过交叉口;在机动车车流密度较高的路网上,采用路口信号灯的协调控制技术,使尽可能多的路口能够保证机动车平顺地通过,以减少减速——怠速——起动——加速或减速—— 加速发生的机率;另外,在车辆管理上,可以考虑在年检中增加定置噪声的检测。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总结(修改) 篇6

名词解释

1.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革兰氏染色: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染色方法,主要根据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决定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的染色法。3.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5. 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6. 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彷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7. 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内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 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太两种状态存在。9. 噬菌体:感染原核生物的病毒。10. 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11. 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12. 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13. 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14. 单纯扩散: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15.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须借助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16. 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运送方式。17. 基因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18. 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19. 水活度(aw):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表示能被微生物利用的实际含水量。20.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21. 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22. 富营养水体:指富含有机物的水体,该类水体中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数量较大。23. 自净容量:水体单位时间内通过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同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4. BIP指数:BIP =(无叶绿素的微生物数量)/(全部微生物数量)≈H/(P+H)×100%

25. 活性污泥法:是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人工曝气充氧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使之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在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有机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26. 生物膜法:使指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撑物表面的生物膜,并通过生物氧化和各相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27.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在厌氧条件或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方法。28. MPN细菌计数法:(最大可能数法)是一种应用概率理论来估算细菌浓度的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在平行样本中培养所表现出生理生化现象的差异(数字表现),通过标准数值表的查对,估算细菌浓度。

29.指示微生物:常规环境监测中,用以指示环境样品污染性质与程度,并评价环境卫生状况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

认识和掌握

1. 裂殖的方式:二分裂、三分裂和复分裂 2. G+和G-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结构和成分):

3. 四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湿、小突或平坦、透明有异味;

酵母菌: 较湿、大突、稍透明有醇香味;

菌丝状微生物 放线菌: 干躁、小而密、不透明有腥味;

霉菌: 干躁、大而疏、不透明有霉味。

4. 病毒的形态及代表:病毒的基本形态为三种:杆状(烟草病毒)、球状(腺病毒)和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噬菌体)。病毒粒子通常形成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前二种接合)。

5. 微生物对生长因子需求的分类: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

6.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举例:光能无机营养型(蓝细菌);光能有机营养型(紫色无硫细菌);化能无机营养型(硝化细菌);化能有机营养型(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7.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膜泡运输 8. 培养基种类:按成分(天然、组合、半组合);按物理状态(液体、固体、半固体、脱水);按功能(选择性、鉴别性)。

9. 微生物可利用的能源:有机物 日光 还原态无机物 10.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1.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细菌种类、营养成分和浓度、温度 1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水活度。13. 控制有害菌的措施:杀灭法——灭菌(彻底杀灭:杀菌和溶菌)和消毒(部分杀灭:仅杀灭病原菌);抑制法——防腐(抑制霉腐微生物)和化疗(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菌)。14. 物理灭菌的方法:温度、渗透压、干燥、pH的影响、辐射、超声波、压力

15. 化学灭菌的方法:

无机药剂---重金属、氧化剂、酸碱

有机药剂----醇、甲醛、表面活性剂(酚类、合成洗涤剂、染料)、抗生素 16. 不同水域中微生物的分布:

17.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碳、氮、磷、硫、铁循环(图示)18. 富营养化发生条件:(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缓慢的水流流态;(3)适宜的温度条件;只有在三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现象,爆发富营养化。19.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20. 衡量河段水体污染与自净所处阶段的表现指标: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溶解氧等的变化 21.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流程: 22. 环境生物修复的方式和方法: 环境生物修复的方式:

(1)原位方式即是在污染环境原地进行技术性生物治理,不需将污染的土壤或水体转移。(2)异位方式是将污染土壤或水体转移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生物修复的基本方法:

(1).生物扩增:即种植或接种具有降解和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微生物;

(2)生物性刺激:即施加生物活性物质,刺激和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发挥其分解作用。23. 微生物检测环境污染的四种方法(发光细菌、硝化细菌、单细胞藻类、微型生物群落)的原理和方法: 24. 划平板的程序: 25. 革兰氏染色流程: 26. 悬滴法的实验流程: 27. 水域环境细菌种类测定的实验方案 28. 水域环境细菌总数测定的实验方案 29. 生活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检测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考试题型

水环境课程论文 篇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作为解决经济发展负面产物—环境问题的一门工具, “环境化学”应运而生。《环境化学》是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的开设, 在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已有近15年的历史。近几年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一再调整, 该课课时被一再压缩。因此, 在如此短的课时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 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我们结合环境工程的专业特色和发展需要, 利用各种资源, 构建新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 建立有效考核机制, 以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 夯实基础知识, 强化科研思想, 培养创新能力, 从而为环境工程专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1 教学体系的整合

1.1 教学模块的选择

环境化学本身内容非常丰富、复杂, 涉及污染物在各圈层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现有的经典《环境化学》教材多分为七章或七章以上,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 不可能讲完全部的教材内容, 所以必须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化学”和“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四大块内容为主体, 但把后面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穿插入“水环境化学”部分, 把“有害污染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整合入“土壤环境化学部分”。这样的整合既以基本原理为主, 又涉及领域广泛, 内容丰富, 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形成同时兼顾系统性和前沿性, 基础性及创新性。

1.2 引入“经典案例”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将一些全球性、公害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引入教学模块。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放入“洛杉机烟雾”、“伦敦烟雾”和“多诺拉烟雾”等事件, 水环境化学部分融入“水俣病”、“痛痛病”和“剧毒物污染莱茵河”等案例, 土壤环境化学部分引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纳入“米糠油事件”。这些著名“污染案例”的引入, 使枯燥、难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案例, 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营造出了生动而活跃的课堂气氛。

1.3 增加“热点案例”

环境问题总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特殊的热点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近30年来一直是全球环境热点问题的“南北极臭氧空洞”, “温室效”, 近20年来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目前冬季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会出现的“雾霾天气”等。在学习重金属污染时, 结合2010年12月发生的安徽怀宁1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学习有机物污染时, 联系2010年4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在讲授水体富营养化时, 介绍2007年6月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这些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例,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4 领略发展新动向

环境化学仍然是一门处在迅速发展之中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几乎深入到环境的各个领域, 如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圈, 许多环境污染事件的深入研究和解决都依赖于环境化学的发展。由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现有的教材内容会相应的滞后。为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必须将国内外该学科领域出现的前沿知识和方法技术通过课堂介绍、讨论等形式纳入教学内容。

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2.1 采取互动式教学

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场所, 不应该由教师“满堂灌”。在引入“经典案例”和“环境热点案例”时, 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述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时, 我们让学生分析污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形态、行为和环境效应如何, 最后让学生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 要动用大量的知识点, 比如水体有机污染的分布和形态、污染物在水体中是如何迁移和转化的, 各种形态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生态效应如何, 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毒性效应如何。哪些措施可以控制污染物扩散, 哪些措施可以促进污染物的较快去除。这种方式的实施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的纽带。我们与地方环保部门、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填埋厂、固体废弃物公司、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多个组织签订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基地协议, 这些基地的建立为环境化学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地方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以达到高校产业化目的的关键环节。将课堂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毕业后很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以科研带动教学

将科研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际情况学生的确更愿意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近几年我校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 在项目中我们实施了优秀学生的导师制, 学生可以从低年级就直接参加到科研工作来。另外, 我们还将老师新的科研成果改编成具体实验, 使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实施, 使学生毕业时已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并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

3 考核机制的结构化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结构化考核方式, 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对学生课堂“案例”讨论、实践基地实习、科研课题实施中展现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进行综合评价。组织形式多变的口试和笔试考核, 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公平、合理地评价。这样的全面考核也可反映教学效果的真实性, 有利于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 构建了新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了教学方式, 建立了有效考核机制, 赢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夯实了基础知识, 强了化科研思想, 培养了创新能力。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体系整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制度结构化

参考文献

[1]李美俊, 朱先磊, 师生宝, 等.《环境化学》“互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 2014, 4:94-97.

[2]吴婷.环境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处, 2013, 3:203.

[3]董悦.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化学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9:286-287.

[4]胡秀春.浅谈环境化学的发展新动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3:11-12.

新课程 新环境 新发展 篇8

济南中学充分认识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改工作中全面筹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狠抓落实,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使课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迈出坚实的一步。该校力求以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动新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素质教育探索之路。

环境教育课程,是济南中学积极探索课改工作的一个缩影。济南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呢?就让我们从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说起吧。

1、对该校环境教育课程探索的初步印象

走进济南中学,我们会感到,这是一所洁净优美的学校!走进校园,你的眼睛所及,到处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可见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鱼儿也会摇着尾巴向你亲切地打招呼。墙壁、地面、楼梯扶手,到处都干净得让你觉得不忍心抖落一粒尘埃。就连垃圾桶,也擦拭得洁净如初,并且都是成对摆放的。每一对垃圾桶,其左右还有不同的职责呢:左边那只盛放可回收废弃物,右边那只盛放不可回收废弃物。常言道,小能见大。从这里不难看出学校环境教育的用心之处。难怪学生说,保持卫生的好习惯是在干净优美的环境里养成的。

在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表上,你会看到“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这是济南中学开出的一系列校本课程。

如果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你都到黄河岸边走一走,你总能遇到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那里有组织地开展活动。那是济南中学的学生们在采集并测查黄河水样。此项活动,几年来从未间断。

如果你留意一下济南中学每一层教学楼的盥洗室,你顺着图示往右看,都能看到一组装置。那是学校按照杨文倩、黄园、傅苗楠等同学的设计建成的教学楼错层节水系统。如果你走进档案室,有一列档案卷宗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那是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劳动积淀。随手一翻这些卷宗,你会为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取得的成绩而叹服。济南市市中区绿色学校、济南市市级绿色学校、山东省省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年降雨量测查结果及其分析、2008年全年降雨量测查结果及其分析,黄河水COD值变化曲线、pH变化曲线,还有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网上课堂实景照片、环境教育公开课、环境教育研讨课、环境教育先进个人表彰等结果资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出环境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2、实现环境教育课程建设与实现系列化、制度化

实施和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创新元素。济南中学在实施新课程时,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20多种。“环境教育”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参与教师最多,自编课程教材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之一,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济南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有自主型、国内合作型与国际合作型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学校自主开发的环境教育课程。该课程由学校5位教师联合开发,并编写了教材,列入学生自选校本课程之中。学校在高一、高二中开设了环境教育选修课。每月两个课时,每个年级由20余名学生自主报名,组成环保小组,参加课程学习。学校还在地理课程中开设了环境保护选修课。另外,在环境教育的合作校本课程中把校编环境教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免费提供给学生。

二是省内合作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课程由省环保局和省教育厅联合开发,课程体系比较完整,管理比较完备,适合高中学生参加,由各校自主参加。济南中学非常重视这一成熟课程的学习,并与创建绿色学校的实践相结合,加入自己的元素,纳入到高一学生的在校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其中,2007级网上学习小组,在完成课时作业的同时,完成了研究课题——“口香糖的污染与清理”。由于成绩优异,在19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11位师生分别被省教育厅和省环保局表彰为省级“环境小行家”和省级“优秀辅导教师”。目前,2008级学习小组正在进行之中,他们的研究性课题为“限塑令后的方便袋使用状况”。参加学习的同学自主报名,择优录用,侧重选择热爱环境保护和环境意识强的同学。

三是国际合作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自2008年4月起,济南中学成为中国和瑞典政府间国际环境教育合作——“环境小硕士”项目(YMP)第五批试点学校,课程由瑞典隆德大学为主开发。学校把该课程列入学校环境教育校本选修课程之中。该课程全部是英语环保课程,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课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上学习阶段。共为18周,每周一个模块,并以4~5人为小团队完成作业。第二个阶段为课题研究阶段。每一个小团队完成一个课题,课题要经瑞典方认可。第三阶段为评议阶段。优秀小团队可获得参加国际青年环保大会的机会。所有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将获得由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CEEC)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工业和环境经济学院(IIIEE)联合颁发的YMP结业证书。为开好这门校本课程,学校在3月底派出两位教师参加了由CEEC和IIIEE联合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并组建了由8位辅导教师组成的辅导团队。20名选修环境教育课程的首批学生历时近半年,于10月份通过结业考试,取得了学校的学分认证。

其间,学校组织大家参观了山东大学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研究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课程学习心得交流与展示,观看了“宇宙炼金术”科教片,进行了作业成果交流,开展课题实验探究和社会调查,网上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克服了语言关,不仅系统学习了环境科学知识,使环境意识大大增强,英语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开阔了视野和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效果非常好,家长非常满意。同时,辅导教师也在辅导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自己,特别是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可以说,这个课程是一举多得的课程。

从10份起,学校又启动了第二期YMP校本课程学习。2008级高一学生16人,在新组建的8位教师辅导团队的指导下,近期参观了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课程学习正在进行中,大约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

3、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堂中

学校制订了从学科任课教师、教研组到全校各个层面的环境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各学科充分利用每一个章

节、每一堂课,不失时机地联系环境问题,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在环境教育方面的价值,渗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包括语文、历史、英语等社会人文学科在内各学科,都组建了环境教育科研小组。有十几位教师跟随中外合作项目环境教育网络班上课,风雨无阻。到目前,济南中学的每个学科的课堂都注重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全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展示、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绿色环境观念时时处处都影响、教育和感染每一位师生。学校于2008年5月,由8个学科12位教师在全校出示了环境渗透教育展示课,在全校树起了环境渗透教育的样板,并搭建了环境渗透教育研究与交流的平台。这一展示课活动,以后每一学期都将组织,使活动制度化。

4、将环境教育纳入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破传统育人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否高水平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考验学校的现代办学理念和落实新课程的诚心、决心,二是考验教师的课程素养和科研水平;三是考验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效益观。但目前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简单复制、流于形式、效果差等情况。这些情况在济南中学也曾经存在过。但在今天,这里的研究性学习已是红红火火、遍地开花。他们的体会有两点:一是研究性学习的确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同时也提高和锻炼了教师。一旦摸到了规律和技巧,就很容易地喜欢上它,对孩子、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各个学科跟环境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问题挂上钩,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是课题易得、学生喜欢、成功率高。现在,在济南中学开展的众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约70%与环境教育相关,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蓄水保泉、老城开发、拦洪蓄讯、黄河小清河水质监测、校园地区大气降雨量研究、美国白蛾的灭杀、娥英河的治理、校园植物种群数量探秘、一次性用品的市场调查等等。其中,在2008年的山东省暨济南市第十七个城市节水宣传周上,我校师生研究性学习的作品“教学楼错层节水系统”获得一等奖,分水阀节水池获得二等奖,多能源汽车获得三等奖。

上一篇:做个好员工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质量的研究》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