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国际金融(共11篇)
〔思考题〕上海需要一部怎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条例?
〔报道〕首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地方条例(草案)出炉
2009-03-26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陆家嘴、外滩定为上海金融核心区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梦想,即将拥有来自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2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
据了解,从2008年2月上海市成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法领导小组开始,该项立法调研工作已经历时一年,此间多次征求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派出机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意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上海市人大、上海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了解到,该《条例(草案)》的“面世”可谓颇具波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但经过十数易其稿,还曾出现过起草专家因向外透露文件内容而被“开除”等等插曲,这也使得《条例(草案)》内容备受中外媒体的关注。
如今,《条例(草案)》的内容终于“真相大白”,其究竟有哪些亮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梦、金融“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又将如何在这份文件中体现?
“时不我待”催生地方立法
2月23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在针对《条例(草案)》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表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基本已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中争取新的突破,是一种追赶型的推进模式,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推动来实现快速发展。”
之所以如此“时不我待”,在蒋卓庆看来,在目前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制定该《条例(草案)》是上海自觉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部地方促进法。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至今已历时17年。2006年,国家发改委更是批复上海可以“以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不过,在国内多个城市争做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金融创新能力,又能在不踩红线,不越雷区的情况下做好“先行先试”创新,一直困扰着上海的执政者,因此在法治环境下的“先行先试”成为了十分必要的制度保障。
2月21日,主管金融工作的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一个论坛上坦言:“《条例(草案)》通过了之后,对于上海市政府按照法规的要求,更好地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尤其是
在配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配合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的战略方面,一定能够形成更为有利的环境。”
而在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匡宇看来,目前上海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内涵还需深化、共同推进的合力尚待加强、推进建设的机制还需完善。这是他在代表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做关于《条例(草案)》审议意见报告时的看法。
如何将“先行先试”的口号目标落实到金融创新的制度上,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而其中金融市场建设的制度创新尤为难能可贵。
明确上海金融市场建设的事权
2008年7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的战略任务,国家要加强协调和指导,但主要还是靠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因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中央与上海的金融事权划分成为《条例(草案)》制定过程中的一大看点。
目前,记者拿到的《条例(草案)》共包括八章四十条,按照中央和地方关于金融事权的划分,着重就金融市场体系、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环境、金融创新环境、信用环境、金融风险防范和法治环境建设等做了规定。
上海市金融工委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所谓金融事权主要是指涉及金融方面事务的权力,例如政策制定决策职能、监管掌控权职能、具体操作职能。中央政府掌控着金融决策、监管等职能,而上海对本地的金融市场具有操作职能方面的部分金融事权。”
例如,一些在沪中央金融机构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这种金融事权的划分。2005年,央行在上海成立了央行上海总部。通过这样的机构设立,央行已经把一部分操作性业务职能以及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等机构放在了上海。
记者了解到,《条例(草案)》第二章主要涉及了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操作性”职能,包括了金融要素市场建设(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保险、黄金、产权)、金融机构建设(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金融工具和产品(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国债收益利率)、资金结算清算体系建设、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人大常委和财经委员会对于如何在《条例(草案)》中进一步明晰金融事权和提高监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匡宇提出,由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要求在上海市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更需要得到中央监管部门的支持,所以建议上海应依靠和发挥央行上海总部作用,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协调机制,同时配合和支持“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健全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监管协调机制。
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务院等相关部委正在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酝酿政策性文件。在谈及该份政策性文件与《条例(草案)》时,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政策与上海地方条例将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央政策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会努力做到,但具体的工作需要地方条例来贯彻落实。”
金融核心区明确为“一城一带”
《条例(草案)》第十四条规定,上海市政府应该根据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以及其他区域各自的发展优势,完善本市金融业空间布局。而其他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部分也集中在第三章规范。
记者看到,按照该规定,“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构成“一城一带”布局,并成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最终确认的金融核心区,这与长久以来上海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提法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里的一些看法颇具参考性。该蓝皮书指出,从上海和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看,陆家嘴国际金融城的开发面积太小。尽管大陆家嘴地区有面积28平方公里,但小陆家嘴地区仅1.7平方公里。根据目前容积率所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商务楼及其辅助设施,将无法容纳不断增加的金融机构、公司总部以及给服务类机构进入的需要。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也就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从目前纽约、伦敦的情况看,传统的金融集聚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增金融机构的需求,纽约、伦敦正在规划新的金融集聚区。自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陆家嘴金融城逐步形成,已具规模;外滩金融集聚带在历史上即为金融机构集聚区域,目前正在原有集聚区域上向两侧延伸。
外滩作为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盛极一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曾被称为“远东的华尔街”。在解放前,就金融市场规模而论,外滩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居世界第三。随着如今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外滩金融街被重新纳入规划,将延伸扩展为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的“外滩金融集聚带”。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说起“一城一带”的规划时解读说:“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聚集带,这两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物理上主要的聚集点,黄埔江到那边正好是拐了一个弯,有弯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财富才能留得住。”
2008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就曾召开“外滩金融开发推介会”。该区相关部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上海外滩正积极重塑其金融功能——由现在的金融一条街扩展为金融集聚带。未来,黄浦江西岸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和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遥相呼应,“一城一带”隔江相望,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黄浦区区长周伟透露,“外滩金融集聚带”总体功能定位是以金融为主体,集聚与金融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产业,为陆家嘴发展金融要素市场、集聚重要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而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今年2月21日,方星海也在一个论坛上表示,黄埔区政府正把外滩沿岸的老式楼房腾挪出来,专门用来吸引财富与资产管理类机构,这能够让这类服务于高端人群的机构更有历史氛围延续的感觉。
着力打造金融中心软环境
虽然《条例(草案)》第三章论述金融中心建设的硬环境,但与之相较,有关软环境的内容占去文件的大部分,第四、五、六、七章都是围绕着金融中心软环境的建设进行规范,包括了人才、创新、信用、法治环境等方面。
在谈及金融创新环境建设方面,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认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为了防止意外而停止创新,而是要依靠创新来减少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冲击。
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迅雷对人才环境建设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上海近年来金融企业的人才总体是净流出。很多本地金融企业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地金融机构的“培训中心”,人才流失严重。
高端人才引入乏力、原有人才流失严重、金融人才人口占比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成为“合格”的国际金融中心。2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上海如何吸引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到上海来,这点我们市领导是非常重视的,并把它视为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关键的一环。”《条例(草案)》第四章规定,除了通过户籍、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吸引金融人才来沪之外,金融人才奖励机制将由上海市政府进一步制定。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未来对于金融人才环境建设将会采取“一手引进”、“一手培养”并举的方式进行,而培养工作已经在这两年有所进展。
2007年,由中欧工商学院和上海陆家嘴集团共同发起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成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层研究机构。同年,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其宗旨是打造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模式办学的金融学院。
除此之外,近年来,上海为了在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样不遗余力。2007年,上海成立了金融仲裁院,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黄浦区法院分别成立了金融审判庭,专门审理金融案件,开全国之先。
2002年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向外界列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 即“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 二十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从2002年起到2005年, 打好基础;到2010年, 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 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会期长达6个月。世博会预测参观总人次超过7000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由此可见, 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对于金融业, “世博效应”将有助于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 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 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 从而加快上海的金融国际化进程, 最终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积极意义
1、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根据国际经验, 每一届世博会, 除了能够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外, 总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无法计算的后续效应, 提升主办城市的软实力。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带来的后续效应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二是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三是加快上海的科技创新;四是促进上海文化理念和文明的传播。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上海可以借助2010年世博会契机, 充分利用“世博效应”, 加强金融业“软环境”建设, 努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设施,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 加快集聚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咨询、会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搭建金融机构交流的平台, 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2、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人才的竞争是金融竞争的核心。全面的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将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举办世博会将引发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也会面临一次人才集聚的历史性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流, 借助“世博效应”, 上海应紧紧抓住吸引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的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开发以金融业为先导的世博人才, 把人才开发的重点不断向人才国际化聚焦, 同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集聚和使用金融人才的良好环境, 努力提高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国际化进程。
3、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上海目前一直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 这些创新产品在吸引投资、规避金融风险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设立是金融组织创新的代表, 它将在促进上海成为金融产品中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从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从而为加快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4、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 发展构建长三角金融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往往有城市群的支撑, 如纽约、巴黎、东京等都是如此。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同样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持。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 “世博效应”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 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同时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升和构建长三角金融圈也是历史性机遇。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借助举办世博会的良好契机, 大量吸引外资银行入驻上海, 并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借力于世博会对各个产业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增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联合, 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引领作用;总之, 2010年上海应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 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世博效应”, 相信上海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摘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 同时也是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之年, 这也是一个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基础构建框架的重要契机。借助重要的国际性活动或市场机遇, 实施金融创新与突破, 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一个成功经验, 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必将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世博效应,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黄牧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路径》, 《浙江金融》, 2006年, (07) :56—58。
在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业,如法律会计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相对落后。
上海的信息腹地不足。其全球化更依赖于全球经济(资本,人才,信息,商品,服务)对城市内部的渗透,而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却不明显。这个差距导致上海的全球影响力不足,也制约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可以说,上海正处在从传统的中心城市向现代“全球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
自贸区的改革和创新将提升上海的全球化水平和开放程度,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使上海逐渐融入主流的现代经济金融中心体系中,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上海成为一流的全球城市铺路,从而更好地发挥门户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升级。
如何实现?
第一,上海可以尝试以自贸区为平台,放松对国外投资者的限制,另外开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质公司前来上市,以提高资本枢纽的地位。
第二,积极在上海都市圈内培育新的金融集群,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上海的郊区,周边的城市如苏州、嘉兴等都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但金融业相对滞后。上海市中心可以更多地集聚高端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业企业,而把金融业中低端的产业布局放在都市圈的其他城市,从而更好地建立上海和周边其他城市的联系。
第三,从全国范围看,整合京沪港金融关系,共同打造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原有城市之间竞争力的均衡被打破,竞争进入强强联合阶段。
而北京、上海和香港,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承担着不同角色,也可互补。
北京是金融管理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最接近信息源,加强京沪合作,可以使上海的金融机构以最小成本获得准确信息,与北京分享信息腹地。
第四,上海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崛起的机会,借助全球华人的文化和血缘联系,建立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信息网络,扩大全球影响力。
上海的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信息媒介,这个媒介由金融人才和金融信息丰富的环境构成。其产生需要具备全球联系的信息网络,并被熟悉中国金融文化的专业人才转换解释,使之被上海的金融机构吸收利用。
国际学校通常只招收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有些学校也找港澳台的),不招收国内学生的。
1.名称: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 学制 :幼儿园
地址:长宁区虹梅北路3908号 邮编 :201103
电话 :62422881 传真 :6242288
12.名称:上海中学国际部 学制 :小学至高中
地址:徐汇区上中路400号 邮编 :200231
电话 :64765516 传真 :64535008
3.名称:幼儿天地国际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 址:济南路8号盛捷高级服务公寓2楼 邮编 :200021
电话 :63867880 传真 :63877131
4.名称:东进上海日本人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 址:长宁区虹梅路3081号虹桥别墅内 邮编 :201103
电话 :62094474 传真 :6275151
45.名称:上海恩吉尔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 址:闵行区七莘路2999号 邮编 :201101
电话 :64198610 传真 :64193760
6.名称:上海泰宁国际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址:徐汇区复兴西路43号 邮编 :200031
电话 :64313788 传真 :64332468
7.名称:奥伊斯嘉上海日本语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址:长宁区茅台路715弄20号 邮编 :200336
电话 :62903298 传真 :62909944
8.名称:上海美丘第一幼儿园 学制 :幼儿园
地址:闵行区虹许路788号(名都城)邮编 :201103
电话 :64056318 传真 :64056328
9.名称:上海虹桥国际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小学
地 址:长宁区虹桥路2381号 邮编 :200335
电话 :62689773 传真 :62691294
10.名称:上海韩国学校 学制 :小学至高中
地 址:闵行区七莘路2999号 邮编 :201101
电话 :54794291 传真 :3410002
211.名称:上海协和国际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高中
地 址:浦东金桥黄杨路345号 邮编 :201206
电话 :58990380 传真 :5899168
512.名称:上海长宁国际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初中
地 址:长宁区江苏路261弄79号 邮编 :200050
电话 :62523688 传真 :62122330
13.名称: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高中地 址:闵行区诸翟镇纪翟路288号 邮编 :201107
电话 :62219288 传真 :62219288*1024
14.名称:上海法国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高中
地 址:闵行区金汇路437号 邮编 :201103
电话 :64059220-105 传真 :64059227
15.名称:上海德国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初中
地 址:闵行区金汇路437号 邮编 :201103
电话 :64059220-113 传真 :64059235
16.名称:耀中上海国际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高中
地址:长宁区水城路11号(虹桥校区)邮编 : 200336电话 :62423243 传真 :62427331
17.名称:上海日本人学校 学制 :小学至初中
地 址:闵行区虹梅路3185号 邮编 :20110
3电话 :64068027 传真 :64012747
18.名称:上海美国学校 学制 :幼儿园至高中
地址:闵行区诸翟镇金丰路258号(浦西校区)邮编 :201107电话 :62211445 传真 :62211269
19.名称:上海英国学校 学制:
地址:沪南公路2729弄600号(康桥半岛)
电话:58123201 传真: 5812320120、上海瑞金国际学校
21、上海李文斯顿美国学校
22、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位于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旁边,是建国五十年十大经典建筑之一。地址是滨江大道2727号。由香港世博投资有限公司于1999年8月建成。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主要由两个球体及裙楼构成,两个球体直径都是50米,大球高51米,小球高38米,球体表面用透明玻璃拼装出世界地图图形,意寓“上海走向世界”。曾经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APEC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多个国际性会议。主要会场为7楼4400平方米的上海厅,3600平方米的新闻中心;1楼2100平方米的展示厅;3楼1200平方米的国际厅;以及20多个中小会场。会场不仅有先进的会议扩声、同声传译等设施设备,还有文艺演出功能设施设备。客房273间、地下停车位400个、客梯5台、自动扶梯18台、货梯2台。免费无线宽带连接。整个会议中心最有观赏性的要数位于11层的屋顶花园和屋顶露天观光长廊。园内种着鲜活的观赏树,观光平台上可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外滩一带浦江美景。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有些商品是可以加以精确剂量的,如金银、药品、生丝等。但在实际业务中,有许多商品受本身特性、生产、运输或包装条件以及计量工具的限制,在交货时不易精确计算。为了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减少争议,买卖双方通常都要在合同中规定数量的机动幅度条款,允许卖方交货数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掌握。
买卖合同中的数量机动幅度条款一般就是溢短装条款。所谓溢短装条款,就是在规定具体数量的同时,再在合同中规定允许多装或少装的一定百分比。卖方交货数量只要在允许增减的范围内即为符合合同有关交货数量的规定。
在数量机动幅度范围内,多装或少装货物,一般都按合同价格结算货款,多交多收,少交少收。买卖合同种的装运条款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交货条款通常即装运条款,其中包括装运时间、装运港或装运地、目的港或目的地,以及分批装运和转运等内容,有的还规定卖方应予交付的单据和有关装运通知的条款。国际多式运输(国际联合运输)国际多式运输是指按照多式运输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运输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经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构成国际多式运输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必须有一个多式运输合同;
②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运输单据; ③必须至少有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 ④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
⑤必须由一个多式运输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总责; ⑥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费率。共同海损的必备条件和与单独海损的区别 构成共同海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导致共同海损的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或不可避免的;第二,船方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为了解除船、货的共同危险,有意识而且是合理的;第三,所作的牺牲具有特殊性,支出的费用是额外的,是为了解除危险,而不是由危险直接造成的;第四,牺牲和费用的支出最终必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经过采取某种措施后,船舶和/或货物的全部或一部分最后安全抵达航程的终点港或目的港,从而避免了船、货同归于尽的局面。
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均属部分损失,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单独海损是由海上风险直接造成的货物损失,没有人为因素在内,而共同海损则是因采取人为的故意才措施而导致的损失;单独海损的损失由受损方自行承担,而共同海损的损失是由各受益方按获救财产价值的多少,按比例共同分摊。本票与汇票的区别 当事人。汇票是委托式票据,所以,汇票有三个基本当事人,即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而本票是承诺式票据,所以本票的基本当事人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两个。本票的付款人就是出票人自己。2 份数。汇票能够开成一式多份(银行汇票除外);而本票只能一式一份,不能多开。承兑。远期汇票都要经付款人承兑。规定有具体付款日期的汇票,经承兑后,就使付款人作了进一步的付款保证;见票定期付款的汇票,只有在承兑后才能把付款到期日定下来;而本票的出票人就是付款人,远期本票由他本人签发,就等于本人已承诺在本票到期日付款,因此无须承兑。见票后定付款日期的本票,持票人也只需向出票人提示“签见”(即,签字确认见票)6 信用证收付程序
各环节的具体内容: 订立买卖合同 进出口人双方先就国际货物买卖的交易条件进行磋商,达成交易后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明确规定进口人以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其中一般还规定开证银行的资信地位、信用证的类型、金额、到期日、信用证开立并送达卖方的日期等。申请开证 开证人申请,在买卖合同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的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3 开证 开证行接受开证申请人的开征申请书后,必须按申请书规定的内容向指定的受益人开立信用证,并将信用证直接邮寄或用电讯通知出口地的代理银行(通知行)转递或者通知受益人。通知 通知行的收到信用证后,应即核对开证行的签字与密押,经核对证实无误,除留存副本或复印件备查外,必须尽快将信用证转交受益人。审证、交单、议付 受益人在收到经通知行转来的信用证后,应即根据买卖合同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对其进行认真审核。索偿 议付行办理议付后,根据信用证规定,凭单向开证行或其指定的银行请求偿付的行为。偿付 开证行收到议付行寄来的汇票和单据后,经核验认为与信用证规定相符,应即将票款偿付议付行 付款赎单 开证行履行偿付责任后,应即向开证人提示单据,开证人核验单据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
计算题(四选一)出口集装箱货物共100箱,报价为每箱4000美元,FOB上海,基本费率为每运费吨26美元,或从价费率1.5%,以M/W or ad.avl.选择法计算,每箱体积1.4m*1.3m*1.1m,毛重为每箱2公吨,并加收燃油附加费10%,货币贬值附加费20%,转船附加费40%,求总运费。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口商品600箱,该货每箱净重23千克,皮重2千克,体积45cm*35cm*25cm,对外报价为每箱22美元CIFC3%,汉堡。外商要求将价格改报价为每运费吨20美元,另加收燃油附加费15%,港口附加费5%,转船附加费15%,查得该货的保险费1%,试计算,改报的FOBC5%广州的价格。
CIF净价=含佣价*(1-佣金率)=22*(1-3%)*600=21.34美元 体积M=45*35*25=0.0394立方米 毛重W=25KGS=0.025M/T M>W,按M计算
运费=基本运费+附加运费
=0.0394*20*(1+15%+5%+15%)*600=638.28美元 保险=CIF价*110%*1%=140.84美元
FOB价=CIF-F-I=12804-638.28-140.84=120248.8美元 FOBC5%= FOB价/1-5%=12657.77美元 我国某企业向新加坡出售一批货物,共计500套,出口总价为10万美元,CIF新加坡,其中从大连港运至新加坡的海运运费为4000美元,保险按CIF总价的110%投保一切险,保险费率为1%,这批货物的出口总成本为72万元人民币,结汇时,银行外汇买入价6.45人民币/美元,试计算这笔交易的换汇成本和盈亏率。
解:换汇成本=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
=720000/(100000—4000—100000×110%×0.01 =720000/94900=7.59元人民币/美元
盈亏额=出口销售外汇净收入×银行买入价—出口总成本 =94900×6.45—=-107895(元)盈亏率=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07895/720000=-14.99% 出口商品共500件,每件报价为10美元,CIF伦敦,其中运费200美元,保险费100美元,进价每件人民币50元,国内增值税率17%,费用定额率10%,出口退税率13%,银行美元买入价7.46人民币/美元。求,这笔交易的出口换汇成本、盈亏率,并判断该笔交易是盈利还是亏损 货价=购货成本/(1+增值税率)=500×50 /(1+17%)=21367.52 出口退税额=货价×出口退税率=21367.52×13%=2777.78 总成本=购货成本+定额费用 – 出口退税额=500×50+500×50×10%-2777.78=24722.22(元人民币)出口外汇净收入=收入-运费-保险费=500×10-200-100=4700(美元)出口换汇成本=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24722.22÷4700=5.26(元人民币/美元)出口盈亏率=出口盈亏额÷出口总成本=(4700×7.46-24722.22)÷24722.22=41.82%
案例分析题(三选一)国某公司收到由设在我境内的外资银行通知并加以保兑,我方在货物装运后正拟将单议付时,忽然接到外资银行通知,由于开证银行宣布破产,该行不承担对该信用证的议付或付款责任,但可接受我方委托向买方直接收取货款的业务,对此,银行是否应该付款?(1)我方应坚持由保兑支付货款。
(2)本案例涉及信用证问题,①所谓信用证是指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也是开证银行对受益人的一种保证,只要受益人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即受益人只要提交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各种单据开证行就保证付款。②不可撤销信用证是指信用证开具后,在有效期内,非经信用证各有关当事人(即开证行、保兑行和受益人)的同意不得修改或撤销的信用证。③保兑信用证,是指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由另一银行保证对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意气履行付款义务,保兑行与开证行一样,都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3)结合本例我出口企业收到国外开来的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并由设在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加以了保兑,故保兑行在开证行倒闭的情况下必须支付货款,故我方应支持向保兑行索取货款。另保兑行所说的向直接收取货款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从风险的角度来说: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我方应坚持由保兑行支付货款。我国某公司以CRF条件出口一批瓷器,我方按合同的规定按期在装运港装船后即时将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单据通过银行寄交买方,并要求买方支付货款,此时,因货物在运输途中因海上风险在途中毁损,买方在知道此事后,来函向我方提出索赔,问:1如果我方已即向买方发出已装船通知,我方能否拒绝买方索赔?2如果业务人员由于业务上的疏忽,忘记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我方能够拒绝买方的索赔?
(1)如果我方已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那么货运途中的风险概由买方承担。因为:按《2000通则》解释,卖方负责在合同约定的装运港装运货物,装运后要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以便买方及时办理保险手续,买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后的一切风险。因此,对于货运途中因遇风浪而遭致的货物损毁,应由买方承担损失,我方可以根据相关的国际惯例向买方索偿货款。
(2)如果业务人员由于业务上的疏忽,忘记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那么我方即卖方应承担运输途中遭致的货物损失。因为:根据惯例规定,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损失或灭失,是由于卖方未及时发出通知而使买方漏保,那么卖方就不能以风险在船舷转移为由而免除责任。由此可见,在本案中,是否发出装船通知对能否收回货款至关重要。我国某外贸企业与新加坡A商签订一份出口合同,付款条件为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付款,当汇票及索付单据通过托收行寄交代收行后,A商在汇票上履行了承兑手续,货到达目的港的时候,汇票付款期限尚未到期,由于A商用货心切,故出具信托收据向代收行借得单据并提货转售,待汇票到期时,A商因经营不善,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以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并建议我国的外贸企业直接向外商收取货款,对此,我国外贸企业应如何处理?
我外贸企业应通过托收行要求代收行承担付款责任。因为我方对外签订的合同条款是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付款。而代收行凭A商的信托收据就将单据借给了A商,这是代收行自己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便利,而与出口人没有关系。A商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应对我出口企业负全部责任。我企业不能接受代收行要我方直接向A商索款的建议
几个重要的公式 商品成本
采购成本(进货成本)=货价+增值税额=货价+货价*增值税率=货价*(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额=(货价*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实际成本=采购成本-出口退税额=采购成本
加强成本
出口盈亏率=[(出口销售CNY净收入-出口总成本)/出口总成本]*100% 出口换汇成本=出口总成本(CNY)/出口外汇净收入(USD or others)(与当时银行买入价比较)出口创汇率=(成品出口的外汇净收入-原料外汇成本)/原料外汇成本
Notes:1进口原料一律折算成CIF价; 2出口成品一律折算成FOB价; 3国产原料,其外汇成本可按出口原料的FOB价进行计算
贸易术语价格
FOB报价=实际成本+费用+预期利润
CFR报价=实际成本+费用+预期利润+国外运费
CIF报价=实际成本+费用+预期利润+国外运费+出口保险费
换算 FOB换算成其他: CFR=FOB+运费
CIF=FOB+运费+保险费 2 CFR换算成其他: FOB=CFR-运费
CIF=CFR+保险费=CFR/(1-1.1*保费率)3 CIF换算成其他: FOB=CIF-运费-保险费 CFR=CIF-保险费=CIF*(1-1.1*保费率)
佣金
按成交商品数量计算
含佣价=净价+单位货物佣金额 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
保险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中国两大机床展之一的上海国际机床展 (www.eastpo.net) , 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具实效的机床贸易平台。将于2009年7月15~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第11届上海国际机床展 (EASTPO) , 预计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 将有来自于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铁路、新能源、冶金、机械制造、汽车、模具制造等行业的专业观众逾10万人。上海国际机床展将有效推动机床行业的科技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助力机床工具企业挺进航空、军工等制造领域。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聚现象。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分析并阐述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和若干效应,通过对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的描述,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金融产业集聚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金融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以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为总枢纽,以商业银行、储蓄、投资、信托等银行或公司为躯体,证券交易所、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为辅翼,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开展业务的金融市场。其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三类: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从宏观视角来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首要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国家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的人才聚集以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主要优势。从微观视角来说,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由于金融产业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集聚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概括地来说,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不仅指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还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方便有效。
(2)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可以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成为了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4)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不仅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支撑。
(5)公开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集中交易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金融产业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也提高了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性。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城市吸引来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大公司。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2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等等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降低成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在高效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中,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了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与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风险防范方法,为产业成长奠定基础。最后,金融发展能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信息外溢效应
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使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提高。而金融机构可根据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5知识学习效应
在信息外溢的同时,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非正式、未编码化的特点,在本地流动就比在远距离内流动容易,再加上许多知识是隐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才能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这类信息的聚集与外溢也节省了金融企业的学习成本。
6网络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应。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其次,网络促进金融产业集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这样既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降低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能使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区域化过程,
十分有利于金融知识的共享,创造“知识乘数效应”,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上海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使得其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来看,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机构6家,其中,资金营运中心4家,票据营业部2家。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已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1%,并表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63.6%;上海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共有12家,占全国总数的46.2%;上海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9家,占全国总数的57.6%,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占全国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58.2%。总的来说,上海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五、基于金融产业集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2突破上海各行业以及区域间的壁垒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都市圈发展特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本身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中心对发展空间与市场容量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金融产业的协调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联动的体制约束,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
3营造金融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在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同时,需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推进经营手段的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集群急剧作用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重视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作法,在吸引大型银行机构的同时,促进中小型银行发展与集聚,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效率
7月10日的下午,天气格外晴朗,也格外的热,我和妈妈按计划准备去参观环球金融中心,这可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意,但由于平时上学没时间,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因为还想看下夜景,所以我们下午四点半左右才从家里出发,坐一辆公交车很快就到了。
买票的人很少,不用排队,呵呵儿童还有优惠呢。服务人员先带我们观看了一段短片,讲的是上海城市的面貌,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真美啊!随后我们就乘快速直升电梯直接到了97层观光厅,上升过程中,耳朵有些不适,跟坐飞机起飞时的感觉差不多。到了97层,透过落地玻璃窗往下看,高高的楼房都在我们的脚下,路上的汽车真的变小了很多。
首先,我是2014.1.5在交大陈瑞球楼考的,今天回忆一下。2014.1.15 货币银行学:
一、4x101、利率的流动性溢价理论,解释一下利率陡峭翻转的原因?
2、影子银行及其特征
3、画图说明一下能不能把货币总量与利率类同时作为调控的目标?(复旦考过的)
4、也是金融监管吧
二、1、美国的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的目的?
2、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以及金融微观审慎监管?巴塞尔协议3.公司理财(60)
比较简单,把指定的教材上课后习题多算几篇,至少6、7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没问题了。考的比较简答
1、净营运资本为负,为什么不一定不好?
2、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
3、忘了
4、计算题
剩余股利政策,可支配利润APT、capm 25分,很重要杠杆公司的价值 8分
关键词:资本输出;金融中心;上海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14-05
收稿日期:2007-09-03
作者简介:课题组长:郑杨
课题组成员:陈小五,何念如
一、资本输出功能培育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
以往的有关资本输出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几乎忽视了金融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或忽视了国内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资本输出促进母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际上,资本输出与资本输入,作为同一事物(资本)不同方向的运动,都会通过金融市场、金融要素等进行,也许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寻资本输出功能培育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
由于各种金融中介在信用创造过程中或者说在促进储蓄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贷循环上起着关键作用(Gurley && Shaw,1955,1956),所以资本输出的实现客观上需要金融中介提供途径。而发达的金融中介具有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功能(Jeannine,2000),因此在两个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中,金融中介发达的国家能将内部多余的资本更有效地转化为外部投资,通过释放过剩的储蓄来解决内外失衡缺口和保持经济增长。Laura等人(2003)从直接投资的角度揭示了金融市场等要素对于资本运动的作用。Chee-Keong Choong, Zulkornain Yusop和Siew-Choo Soo(2004)则强调,金融部门的发展能引导资金在短缺和盈余部门之间流动,从而加快资本积累、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因此,金融因素在资本输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从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产业分工深化(杨小凯,黄有光,1999)及其所伴随的中间需求力量扩张变化(Dixit and Grossman,1982)是引起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最本质因素。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迅速发展归根到底也来自于分工所引起的中间需求的推动。而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可以推动分工所引起的中间需求的发展,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随着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从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衍生功能的层层深化(白钦先,谭庆华,2006),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流动性,减少了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投资增加(Merfon 1995),另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从而提高生产率(King and Levine,1993; Beck, Levine and Loayza, 2000),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不但金融因素能对资本输出的发展和壮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资本输出能通过反向作用和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中间需求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和体系的完善。
金融中心作为一个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集群,拥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系统,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网络体系,进行着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因此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因素作用的发挥。至此,资本输出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必然会出现资本输出的现象,资本输出需要本国的金融支持,而作为金融要素集聚的金融中心恰好能提供这种支持;另一方面,资本输出的加深和加强反过来会通过刺激金融功能的深化来影响和带动金融要素的发展,从而促进金融中心的建设,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加快和见证了金融中心的形成。
现有的几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种理论逻辑。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引起结算与融资的需要,伦敦货币市场由此兴起,票据贴现活动尤为活跃,到英法战争结束后,伦敦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发展成为对世界贸易进行融资的一个中心,从而奠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额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英国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20世纪60年代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导致在该地区私人部门手中积累了大量外币,主要是美元,当1967-1968年美联储紧缩货币时,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大幅上升,因此,有必要将分散但充裕的亚洲地区外币资金集中起来,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促成了亚洲货币市场的成功推出,使该市场成为全球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活动链条上重要一环,也成为将资金引至亚洲国家建设项目、以及将亚洲国家剩余资金引向其他地方的通道,由此造就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本输出功能和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或许还有更深意义,对于这种意义的描述和论证比较少见,然而我们还是能从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某些启示。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区域开发中就引入了所谓的“梯度开发”,即通过尽可能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和强化,同周围地区形成一个“势差”,从而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实现平衡发展。因此,可以认为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培育增长极的过程,而资本输出则可看作是在形成一定“势差”后对周边地区的反哺和辐射,并且“势差”越大,辐射作用越大。
二、以培育资本输出功能为抓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借用社会经济网络分析的范式,可以认为,金融中心是网络和制度在空间上的集中体现。而培育资本输出功能对于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协作型竞争关系促进了金融中心作用的发挥和竞争力的提升。资本输出需要金融中心提供支持,金融中心的功能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来完善,并且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为资本输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对中国而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输出将持续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培育资本输出功能将成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一)资本输出的实现需要金融中心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成为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在不断加剧的压力面前,促进资本有序输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力手段。而现实的情况是,截至2006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只有733亿美元,不但明显小于同期的利用外资额,且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所起作用有限。所以,当前迫切需要拓展资本输出,以此化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国的资本输出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资本输出的困境突出地表现为渠道或是过程的不畅通。究其原因,除去审批和程序的问题,金融支持的低效以及本身的发展不完善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相关的促进措施较少且力度不足。以中资金融机构为例,由于国际化经验普遍不足,缺乏海外并购及管理经验,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机构布局和业务经营,导致了输出渠道的不畅通。在目前国外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管制的背景下,金融中心或许能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首先,金融中心能拓宽资本输出的渠道。资本输出包括输出方和输入方两个主体,需要交易通道来进行连接。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将这些以资金为表现形式的输出资本集合起来,分发给所需主体,发挥其资金血液循环的心脏作用。具体表现为运用金融中心的金融体制和机制来输出资本,发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高效性;依靠金融体系来整合输出资本,利用体系覆盖的广泛性。
其次,金融中心能提高资本输出的效率。金融中心具有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金融集团化的性质,无论是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还是聚散和融通资金数量都占周边地区的相当比重。既可通过规模效益减少资本输出的成本,也通过增加整体对资金的吞吐量来提高资本输出的效率。
再次,金融中心能弥补单个金融机构的缺陷。目前,我国的资本输出迫切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而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在汇率风险控制、信用评估方面能力较弱,综合金融服务实力无法与外资银行匹敌;信息技术落后,全球网络系统不够发达,无法满足跨国企业的日常管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中心作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的场所,无论是在输出资本的技术含量,还是在运作管理等方面都较之单个金融机构有更高的素质。
(二)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来实现
第一,从理论上看,资本输出具有完善金融中心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来源和流动方式有四种:一是内移(内部转移)式(in-in),即资金在境内金融市场的存入和贷出;二是贷放(in-out),即资金由境内经中心向境外流动;三是筹资式(out-in),即资金来自境外经中心向境内流动;四是外移(外部移动)式(out-out),即资金来自境外经中心向境外需求地流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金流动都离不开入(in)和出(out)的两个通道,任何一种渠道的缺失都会导致资金流动的失败,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只有在同时具备这两者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从这个角度看,金融中心就像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演化系统,资本集聚、资金流入如同其演化的形成过程,奠定了整个系统的基础,而资本输出就是其演化过程的作用体现,虽然作用的发挥依托于系统的建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资本输出作为金融中心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资本集聚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具有完善金融中心功能的作用。
第二,从实践上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资本输出的拉动作用。必须认识到,完全依靠集聚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是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地域上接近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而言,要通过吸引境外资本来加快自身金融中心的建设无疑是困难的,或者说是竞争激烈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以及金融中心内部系统的自我强化作用(self-reinforce)必然会促使这些城市和上海争夺外部资本,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不利局面还会延续较长时间,而且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境外资本的流入相对于其他金融中心会遇到较多限制。二是即便退而求其次,完全通过吸引境内资本来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也不现实。上海不同于新加坡、香港这些独立的经济体,不可能完全通过制定政策来为资本运动、机构集聚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仅靠出台特殊政策来吸引资本集聚从而帮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不大。
总之,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培育资本输出功能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是因为资本输出的实现需要国内强大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需要资本输出来完成资本运动的整个循环,而与此同时,现有的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基础。随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及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上海或许能从资本运动所需的金融服务增量中寻求最大份额和最优收益,进而通过市场力量来对存量进行调整,突破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在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总体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应高度重视资本输出功能培育的作用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多地强调集聚的作用,金融中心建设的另一面,辐射功能的发挥与作用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金融中心是一个完整的资金运动循环,不但要有集聚的存在,而且也要发挥辐射的作用,通过对内辐射服务全国,通过对外辐射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认识,并转变发展理念和定位。
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显著地表现在为需要的经济体和经济区域提供所需的资本,即资本输出。虽然目前上海无法像纽约、伦敦等城市那样为全世界提供融资需要,然而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城市而言,上海至少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全国各地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尤其是在以西部开发和产业升级换代为中心的新一轮国内经济启动急需金融大力支持的今天,更需要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和辐射功能。所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应是在现有基础上,发挥资本输出的功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融资的金融中心,也就是说,要使得国内、国外的资金都通过上海来进行融通,发挥和强化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心脏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会越来越广,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也就渐行渐近了。
(二)加强资本输出主体的培育
1.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对于金融中心本身而言,还是对于单纯的资本输出,金融机构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希望通过发挥资本输出功能来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和理念下,现阶段对于金融机构的培养主要立足于以下两点:
一是推进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心落户上海。金融中心原本就应该是金融机构的聚集之地,而且资本输出功能的发挥也必然是建立在有一定金融要素集聚规模的基础上的。因为资本的集聚和辐射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即资本这一载体必须依靠金融机构这一主体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现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心上,即凭借上海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积极吸引大型金融机构的集约化运营总部、金融机构的营运中心和后援服务中心落户上海,通过金融业增量的发展,逐步确立上海作为资金供应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业的增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对存量进行调整。这时即使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不在上海,资金流量也会向上海靠拢。二是加大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力度。在巨额储蓄、庞大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中国的资本输出将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迫切需要金融机构“走出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显示,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就会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因此,和单纯地促进金融机构走出去不同的是,要立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实际,把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和企业跨国经营结合起来,真正把促进资本输出和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落到实处。即利用金融中心已有平台,充分发掘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推动金融机构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跟随企业到相应的东道国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从而如影随形地国际化发展,不断增强各自的竞争力。
2.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主体作用。
为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营运成本,跨国公司往往会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来集中负责所辖分支机构的资金调度和管理。因此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作为大部分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具体来看,一方面,地区总部所形成的总部经济可通过不断的拉动金融需求来进一步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其地位;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中心也是吸引更多的中外资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的诱因。因此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跨国公司的重要性,积极吸引其地区总部落户上海,早日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资本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对内能通过地区总部来调剂内部资金的余缺,对外则能发挥资金的集中和辐射作用,从而围绕跨国公司实现资本运动的完整循环。
3.逐步培育非居民群体的作用。
非居民群体是国际金融中心活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因此从需求拉动供给的角度出发,培育非居民这一主体能够促进资本输出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内资本项目管制,所以对非居民这一主体的培育工作或多或少被忽视。其实即使在目前的状况下,对该主体的培育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一是可以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境外机构在上海发行人民币或外币债券,实现非居民在境内市场的融资,从而推动资本的输出。二是可以让非居民机构在境内设立投资基金,满足其借助国内市场融资并投资海外目的。三是可以向非居民机构发行一定数量的外汇贷款,达到资本输出目的。
(三)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离岸金融的发展和在岸金融业务的开放,共同构成了当代金融全球化的两大基石。尤其是在一国全面开放在岸金融业务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提供离岸金融业务来实现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本币尚未国际化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来说,它也为之提供了在境内开展国际性金融业务、发展跨国外币金融市场的机会。历史经验表明,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离岸金融中心对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竞争力必不可少,部分金融中心的建成主要是基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对国际资金融通活动提供中介服务,从而跳出国内、地区和全球的地理分类范畴,将金融服务的辐射层面变广变大。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和拓展资本输出功能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在依托特殊经济区域的贸易、物流发展和总部经济的推动下,上海要顺应需求,积极启动离岸金融市场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争取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让有迫切需求和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离岸账户的同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适时推出有限渗透型的离岸金融业务,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客户层面上的有限渗透。可先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境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离岸金融市场。二是实现业务和资金层面上的有限渗透。允许离岸金融业务适度混业经营。从而,离岸金融业务经营主体可以面向在岸市场发行证券以募集资金,也可由在岸市场经营主体面向离岸市场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
参考文献:
[1] Charles P. Kindleberger., 1974.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Chee-Keong Choong, Zulkornain Yusop and Siew-Choo Soo, 2004.“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21, No.3:278-289
[3]Dixit Avinash K., Grossman Gene M.. Trade and protection with multi-stage production. NBER, 1982, No.794
[4]Dunning, John H., 1981.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5]Goldsmith,R.W., 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6]Gurley, J. G. and Shaw, E. S., 1955,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 (September):516—522
[7]Gurley, J. G. and Shaw, E. S., 1956,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 Process”, Journal of Finance, 11 (2,May): 257—276
[8]Gunter Dufey and Ian H. Gibby, 1978. Financial centers and external financial centers. Appendix 2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35-47
[9]Howard Curtis Reed, 1981. 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New York: Praeger
[10]Jeannine N. Bailliu., 2000. “Private Capital Flow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 (15)
【上海财大国际金融】推荐阅读:
上海财大招生简章06-23
上海财大专业就业及发展07-07
上海财大MBA备考经验分享03-24
国际私法学(中南财大教学大纲)04-19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06-08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资金07-27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12-08
上海:新金融纠纷典型案例06-22
上海金融考研辅导班09-10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