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课程介绍

2025-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芭蕾课程介绍(精选3篇)

芭蕾课程介绍 篇1

认证机构: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英国皇家芭蕾舞蹈学院

芭蕾舞考级创建于1993年12月。1994年初,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委员会成立。目前芭蕾舞考级中心承办单位在全国有90个,分布于全国17个省(59个市)及3个直辖市。

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芭蕾舞的普及教育随着整个社会对美育教育的重视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芭蕾舞普及教育的质量,使之走向规范化,在文化部的支持下编写了这套分级考试教程。逐步开展考级活动,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芭蕾舞的普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继续发展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体系,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考级活动能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一次考核,激发广展青少年对芭蕾舞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芭蕾舞。这一套考极教程共分八级。每一级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训练时间的增长而编写的,对于教材的规范化和系统性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每考一级之前,一般需经过一年不间断的(每周1-2次)练习。(不可跨级)。

一、二级课程的对象是学龄前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他们进行芭蕾舞的启蒙教育和基础训练。

三、四级的课程与中专芭蕾专业一年级的程度相呼应,通过这几级课程的训练,为那些具备从事舞蹈专业基本条件而又喜爱舞蹈、立志从事专业工作的孩子们打下一个基础。五至八级的教材是为那些虽没有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学习但又十分喜爱芭蕾舞的爱好者而设计和安排的。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我们也希望能有千千万万个芭蕾业余爱好者,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而作出努力。

芭蕾舞考级的创建为芭蕾舞教育在中国的普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填补了芭蕾舞业余教学的空白。这是芭蕾舞教育事业的一个创举,也是从事芭蕾舞的老前辈们为中国芭蕾舞事业校外教育做出的又一贡献。

大纲设置:

每一级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把杆训练部分和中间训练部分。中间动作又分为CLASSICAL(古典舞)、FREE MOVEMENT(自由动作,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现代舞训练)和CHARACTER(性格舞,主要是俄罗斯舞、波兰舞和匈牙利舞)。每一级的教学重点不同,但从下往上是循序渐进、承前启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初级着重训练芭蕾基本功,即脚位、手位、方位和将来组合中所要用到的舞蹈动作元素,训练学生逐步熟悉芭蕾术语和芭蕾技术特点,培养学生对简单组合的协调性、准确性、控制能力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现,并且学会在舞蹈中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和沟通表现能力。动作编排及音乐根据小孩子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中级开始训练比较复杂的组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舞蹈语汇并进行表达,学生要对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展示,提高空间感和表演能力。有点基础的成人可从这里开始。

高级要求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和表现所学的芭蕾技术和技巧,舞蹈组合变得长而复杂,除了要自信地表现舞蹈内容、动作的流畅和连贯性、空间的把握等以外,还要表现出音乐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当然,允许不同的人对风格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指用舞蹈来解释,动作不变的情况数和级别。

3、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该级别的证书。

4、考试委员由考级中心聘请专家担任,负责对考生进行考试及评定成绩。

5、各地考级的组织工作,由经该地区政府文化部门审批后的单位负责。报名手续

1、填写考级报名单(字迹清楚,姓名、出生日期必须准确无误)

2、交二寸像片两张

3、交纳考级费

二、师资培训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考级中心不定期在北京以及具备一定条件的大中城市主办不同级别的教师培训班。经培训和考试,成绩合格者将取得该级的教师资格证书或实习证书。持有证书的教师均有资格推荐学生参加我中心每在该地区举行的考级活动。

参加师资培训应具备以下条件:

1、年龄17——40岁。

2、从事过舞蹈专业的演员、教员或受过三年以上专业舞蹈训练的人员。

3、只有取得前一级教师资格证者才能参加下一级教师资格的培训和考试。

4、持有实习证书的教师必须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参加考级其合格率达到90%以上、或在两年内通过复修考试合格后换取该级教师资格证书。

5、根据各地教学情况,中心将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复修,逾期不复修者将取消其教师资格。

培训内容

1、考级教程

2、芭蕾舞基本训练

3、教学法

报名手续

1、填写报名单,详细说明本人专业学历。

2、交二寸免冠像片两张

3、交纳培训费

2007年3月修订

中国舞等级考试简介:

认证机构:中国歌舞剧院考级委员会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

宗旨及目标:中国舞是面向广大幼儿、儿童、少年及青年的一种舞蹈类型,是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推行国民素质教育的舞蹈课程。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注重少儿的年龄特征,把中国古典舞和中华民族民间舞中一些基本元素、韵律、舞姿、动作和舞步,按不同年龄划分为13个等级,每一等级的内容与方法符合相应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有符合该级别学员身体条件的舞蹈基训。

普及型级别:

芭蕾课程介绍 篇2

关键词:芭蕾史论,芭蕾表演,教育实践,芭蕾舞剧

我国在西方芭蕾历史研究上的成绩及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不可否认这些宝贵的学术成果是无数前辈的心血所筑。西方芭蕾历史课程不单是芭蕾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必设课程。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各个学位等级的入学考试中也均将西方芭蕾历史的内容纳入到考题范围。但是, 在我国芭蕾专业的高等教育对芭蕾历史研究及学习逐步重视的今天, 专业的芭蕾表演人才并不太重视芭蕾历史的学习及理论研究, 这种现象在培养芭蕾表演人才的专业院校中普遍存在。

为什么芭蕾史论课程不受到芭蕾舞表演人才的重视呢?究其原因, 问题不是出在芭蕾史论课程本身在芭蕾舞表演专业教学体制的课程设置上, 而是目前的芭蕾史论与芭蕾舞表演专业的学生之间产生的看待芭蕾角度的矛盾。即: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与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芭蕾史论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芭蕾的历史呢?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研究芭蕾舞剧的来龙去脉为芭蕾历史的主线。这点不用再列举出来, 随便买几本芭蕾书籍或搜索几篇有关芭蕾历史的文章, 随篇都可以翻阅到类似“天鹅湖”、“睡美人”等芭蕾舞剧的名字。

2.对某位芭蕾历史人物的研究最终都会结束于一部跟其有关的芭蕾舞剧。如:某演员因演出了某剧目而闻名于世, 某编导因编排了某剧目而成为芭蕾大师。

3.芭蕾舞剧反映芭蕾的流派、分支。因某剧继承了某种表演风格而成为某风格的代表, 或某剧与某表演风格不同, 因而某剧成为了芭蕾中的某个流派。

4.芭蕾舞剧可以代表芭蕾反映当时的人文思想。某剧是某时代的产物, 反映了某种思想, 其思想是符合潮流因而闻名, 或其思想是因不合当时潮流而成为某种创新最后得以闻名。

5.芭蕾舞剧可以代表芭蕾的审美原则。因某剧里使用了某动作可以看出芭蕾是跟某精神有关系, 因某剧里讲述了某主题可以看出芭蕾受了历史上某种主义的影响。

这些内容似乎在叙述的是一本芭蕾舞剧史, 而不是在解读一本芭蕾舞史。从读者的角度讲, 舞剧是生动、形象、极具色彩的画面, 用文字来对芭蕾舞剧进行描述只能依靠读者自身的想象与猜测, 可哪位读者能具有通过文字描述就能想象出一部芭蕾舞剧的情景这样的审美境界呢?对于叙述什么是芭蕾舞剧, 有多少芭蕾舞剧, 表演在什么年代, 每个舞剧编导是谁, 表演者是谁, 舞剧主题、服装、风格、剧本都是什么, 舞剧反映的文化思潮、社会现象是什么, 这个舞剧在芭蕾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样的一本历史书除了读起来乏味以外, 这些内容在培养芭蕾表演人才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从芭蕾表演人才的角度讲:客观方面, 这些历史舞剧的背景知识有的已经在他 (她) 们专业剧目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了, 有的舞剧与现实的专业课程脱离的太远, 根本不用去知道。现实方面, 了解这些历史舞剧的前前后后可以帮助他 (她) 们如何跳的更高么, 表演技巧更高一筹;芭蕾编导的学生就能学会编舞剧么;芭蕾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会知道如何教学了么。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同意学习芭蕾史论课程是有用的, 但它用在哪里呢?下面例举两组对比问题来直观的说明芭蕾史论课程应该在芭蕾舞表演专业教育实践中起到的作用:

第一组问题:

1) 第一部芭蕾舞剧叫什么, 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 历史上第一穿足尖鞋的人是谁, 足尖鞋的审美意义有哪些;

3) 舞剧《关不住的女儿》的思想艺术成就是什么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4) 法国皇家舞蹈院对欧洲芭蕾的历史性贡献是什么;

5) 为什么说《睡美人》是“19世纪芭蕾的百科全书”;

6) 俄罗斯芭蕾学派是如何兴起的, 有哪些主要特色和代表人物;

7) “西方芭蕾的四大学派”指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8) 什么是芭蕾的美学的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组问题:

1) 第一部芭蕾舞剧中保留至今的舞蹈动作有哪些?为什么能保留下来;

2) 第一个穿足尖鞋的人是如何立起脚尖的;当时的足尖动作训练方法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3) 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与当今舞剧在创作思维、动作编审美特征上有哪些区别;

4) 法国皇家舞蹈院制定的芭蕾教育制度在哪些方面束缚了芭蕾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 结合舞剧《睡美人》被称为“19世纪芭蕾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总结什么是19世纪的芭蕾;

6) 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兴起对世界芭蕾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如果俄罗斯芭蕾学派没有兴起芭蕾会向哪些方面去发展;

7) 芭蕾中的“学派”指的是什么, 被称为“学派”需达到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 请试着创建一个学派;

8) 芭蕾的美学原集中体现在哪些动作中;尝试将这些动作脱离“开、绷、直、立”的原则后进行改变, 但仍要保持其原有的美学原则;

第一组问题是很明显的课文题, 认真读过任何一本芭蕾历史书籍的同学都能作答。第二组问题虽然没有脱离史论的范畴, 但这组问题似乎是芭蕾专业的学生更感兴趣的却找不到答案的。其实第二组问题才是与芭蕾专业学习的关系更为密切, 比如:第二组的第一个问题, “第一部芭蕾舞剧中保留至今的舞蹈动作有哪些?为什么能保留下来”。这个问题是要学生理解早期芭蕾与当今芭蕾多层次的区别, 动作为什么能保留下来是作用于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历史层面的, 人文层面的, 意识形态的, 乃至政治体制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让我们通过早期芭蕾与现当今芭蕾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对比后全面的了解芭蕾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对解析保留下来的动作可以分析出芭蕾艺术的精髓所在, 同时清楚的知道哪些因素是真正决定芭蕾艺术的审美原则。再比如第三个问题, “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与当今舞剧在创作思维、动作编排、审美特征上有哪些区别”。这个问题编导专业肯定很感兴趣, 回答这个问题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动作编排如何作答。动作编排也指动作结构, 创作思维在大方向上决定动作结构发展的“点”或“动机”, 由一个或几个“点”的发展构成动作编排后反映出整体舞剧的审美特征。创作的思维与审美特征均必须在动作编排中体现, 这是编导专业解决编导技法的核心问题。第七和第八个问题都是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其中第八个问题只有真正的从理论层到实践层均对芭蕾全面掌握后才能回答。

综上所述, 芭蕾的历史不仅仅是芭蕾舞剧的历史, 更不是某个人物、作品或历史事件能代表的历史。笔者曾经有些专家比喻芭蕾的历史是一部“服装史”、也有人比喻芭蕾的历史是一部“建筑史”、还有人说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史”。无论将芭蕾的历史比喻成什么, 这些比喻无疑告诉我们芭蕾历史所包括的范围之广, 内容之多是需要从不同方面去研究、理解、掌握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教室的黑板上, 它是需要走进专业教室里去, 由芭蕾基训教师、芭蕾编导教师、芭蕾剧目教师、芭蕾双人舞教师、芭蕾音乐教师等等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克劳斯.郭明达译.芭蕾简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6.

[2][英]理查德·格莱斯顿.鲜继平译.芭蕾舞初阶.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 1981.

[3][前苏]塔麦拉·克萨文娜.芭蕾技巧.中央五七艺术大学舞蹈资料室.

[4]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5][德]安·乌廉斯.黄伯虹译.芭蕾排练室的内幕.中译本, 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83.

[6]刘建.无声世界的符号.民族出版社, 2001, 8.

[7]温柔、李春华.芭蕾舞saute基础动作的力学分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3.

[8]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芭蕾课程介绍 篇3

一般芭蕾基训课的扶把练习是由慢速的plie开始、再经过快速的battement tendu、jete、frappe到adagio, 最后再到快速的grand battement jete。在孟广城老师的课程中, 扶把练习由双手扶把的battement tendu开始, 整套动作中间加入慢速的fondu、rond de jambe和adagio, 在锻炼学生肌肉控制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乐感, 使动作的完成更注重细节。

中间动作的训练顺序一般是继续重复把上的训练顺序, 由tendu练习到adagio的慢板练习, 到快速的grandbattement jete, 动作速度也是由慢到快。之后进入跳跃练习 (allegro) , 也到达课堂训练的高潮部分, 最后以慢速的portde bras结束。

二、 动作分配

通过学习孟广城老师的课程, 可以发现,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分别注明了从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男班和女班的不同课程, 不难发现这四个年级的课程是沿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在进行。一年级的课程最注重基本元素的训练, 从扶把练习开始, 均是选择了最为基本的动作。

二年级的课程在强调动作规范的同时加进了不同动作之间的联系, 从最单一的元素动作发展为一连串的组合动作, 并且在同一组合中加入不同元素, 使动作更为完整。例如, 在做中间练习的battement tendu时, 除了最基本的前、旁、后擦地外, 在音乐的最后一个八拍加入四位pirouette结尾, 使得组合看上去更为连贯统一, 也能让学生逐渐将不同动作元素化零为整。

三年级的课程则更强调针对性。通过前两个学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第三学年的课程中采取针对动作的“命题式”模式进行教学。

四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在足尖上完成的。经过了前三年的训练, 学生对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就为第四学年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足尖训练无论是把杆还是中间, 都是之间训练的总结与升华。

三、动作做法

芭蕾基训课的动作做法有简单到复杂,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从课堂训练构成的三部分训练内容来看。扶把练习, 重点是练习身体的直立感, 加上少数手臂的参与以及技巧动作。腿部训练从脚尖点地开始, 逐渐到脚尖离地25°、45°, 最后到脚尖离地90°或90°以上。中间练习, 主要训练身体的控制力, 协调性和技术技巧。到了跳跃练习后进入一堂课最难的训练部分, 需要身体所有肌肉的共同参与。

(二) 从芭蕾教学法角度看。教学形式的体现, 所有动作都从双手扶把开始学习。跳跃、旋转练习也都从扶把开始学习, 逐渐变成单手扶把, 之后再到中间带上手、头进行训练。例如, battement frappe, 最初双手扶把学习向旁的姿势, 再学习向前和向后, 逐渐用单手扶把进行练习, 在做doublefrappe时, 不仅需要battement frappe的最初形式, 还要学习petit battement sur le cou-de-pied, 具有这两个动作的基础后才可以完成double frappe。在孟广城老师的课程中, 可以看出芭蕾基训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芭蕾动作做法由易到难的特点也就由此体现出来。

四、动作编排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不难发现, 无论是哪个年级在动作的编排上孟广城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将不同元素进行巧妙拼接, 组合出不同动作, 在遵从芭蕾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在不同组合中添加了自己不同的东西。在跳跃练习中, 从小跳到中跳再到大跳, 全书都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动作的编排, 其中加入不同难易的旋转或者舞步来完善整套动作。除此之外, 孟广城老师也将动作之间的内在练习在组合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跳跃中所采取的连接动作也是一种大胆尝试。

五、音乐节奏

在芭蕾基训课中, 一定要注意节奏、节拍与动作三者间的关系。在孟广城老师的课程中, 动作节拍主要强调在空拍的处理上, 不论是重拍在里还是重拍在外, 都有充分时间进行动作的延伸, 并且在每拍的动作分配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六、结语

通过对孟广城老师全书的学习, 可以得出孟广城老师对自身课程安排的特点, 在动作速度、动作编排以及音乐节奏切分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所编排的不同组合, 也为舞蹈学习者和舞蹈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尤其是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经济开发区2006年技术创新工作总结下一篇:《忆秦娥·用太白韵》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