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同课异构(精选9篇)
初三物理
任英
2013-5-10 为了提升教学水平,相互借鉴经验,按照学校的要求,初中物理在教研组长丁凤霞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同课异构。初
二、初三学科组分别在3个周二下午连续进行了说课、磨课,讲课,评课的环节。这次活动大家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进行的也很顺利,最后评课更是各抒己见,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要求大家学习借鉴,有所欠缺的地方,大家也能直接指出,帮助同事进步,同时也是提醒自己注意。现将这次活动中的感想书写以下。
初二物理进行的是新课《液体压强》的准备,讲课人为邹玲、史亚平。关于邹老师的课,她对自己课的评价为:开始时想让学生尽可能做实验,结果器材不够,不好进行,放弃了,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思路是先复习压强的物理意义、公式做为本节课的铺垫。引课是做了三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后介绍了压强计的使用、实验,并突破了重点“深度对压强的影响”。最后推导公式,做了例题并对公式的应用做了加深。本节课都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了,效果应该达到预期。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就是讲得太多了,抢学生的话说,时间没有太多交给学生。还是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组内老师对邹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跟她发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传统课的味道明显,没有变革和创新,讲得太多,语言就是还要精炼,讲的太累,一节课太满,没有学生参与进去的板块。关于史亚平的课,他对自己的评价为:开始做了自己设计的实验,解决知识点并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后面介绍完压强计,就开始探究液压受影响的因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设计表格。最后公式的练习和应用时间不太够了。例题选择难度偏大。大家对他的课给予了肯定,有探究环节,设计精彩,讲的轻松,学生互动参与性很好,可塑性强。
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上学期讲“百人培养”公开课,设计的探究课堂,专家认为是半遮半掩的探究式课堂或中国式探究课堂,没有体现探究课堂的本质,应该彻底放开,让学生放手去干。我们现实面临的难题是,中国应试教育要成绩,课时不够,仪器老旧、缺失等因素。虽然专家说放开改革不会成绩差,但是没人敢去尝试。还有市里教研活动“传统课堂的研究”就在讨论是否传统的就完全不好,要丢弃?大家都给出的答案几乎是探究实验和教师讲结合,慢慢变,就是老师不放手的探究过程。我们也可以先改变一点,看看效果,再图进一步突破。史老师的课很显然符合现在变革中的课堂,迎合了学生部分要求。在解放思想,培养探究精神上有所提高。
初三物理进行的是中考复习课《电功率》的准备,先后由我、漆小江、丁凤霞三位教师进行。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如何把握,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也是难题。总体下来,每位教师风格不同,一节课的节奏,容量,进行方式都不一样,可以相互借鉴,完善自己的课堂。在课后互评时,每位教师的优缺点都有所展露。大家对我的评价是以学案为引导,课前精心准备,讲课很细,也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设计由潜入深。但是复习课容量有些小,不应过细,学生能够过去的地方就快过,有难度和深度的地方再细讲,可以提高复习课容量。对于漆老师的评价是讲课与前面变化好大,现在非常好。设计用心,讲解也很到位,容量大而控制到位。看到一个用心教学,有实力的老师。不过用PPT讲题是否会让有些后进生浑水摸鱼,没有进入上课状态,怎么将他们掌控住也很难。对于丁老师的评价是《电功率》的第二课时,公式及应用完整清楚,板书完全。课前做了练习卷,课堂上再推进,边讲边练。上课与学生互动到位,一节课的模式丰富,有板书、有PPT讲解,有学案辅助练习。学生有听、看、说、练的各个环节。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很大,体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于中考的准确把握。
这次同课异构让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对于如何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给学生奉上了一节精心打造的高效课堂。为今后节节都是高效课积累经验,做到让自己满意,学生喜爱,家长放心。让我们共同进步,为了孩子们继续努力吧!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公开课总结
初中物理教师
漆小江
一
邹玲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液体压强》
授课过程:
先复习压强的公式及其单位,再开始讲授新课,新课主要讲授了四个部分内容:1 液体压强的原因压强计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
授课评价: 本节课演示了大量实验,每一个物理结论都由实验演示推理得出。2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建议:
个别地方教师讲解过多,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过少
二
史亚平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液体压强》
授课过程:
先简单复习压强的公式,然后用水管和气球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再开始讲授新课,新课主要讲授了三个部分内容:1 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产生压强液体压强大小液体压强公式
授课评价: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引入新课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效果很好 3 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情绪饱满并能有效调控,感染力强,应变能力强。
教学建议:
帕斯卡裂桶实验教师提前准备不充分,演示效果未达到预期目的。
三
任英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初三复习课《电功率》
授课过程:
任英老师精心设计了学案,主要讲授了四个部分内容:1 电功的定义和单位电能表电功的公式电功率
授课评价: 本节课边讲边练,多次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2教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针对性强、时间分配科学。
教学建议:
教师应区分复习课和新课的特点,部分知识点不宜讲的过细
四
丁凤霞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初三复习课《电功率》
授课过程:
丁凤霞老师先复习了电功的公式和单位,主要讲授了三个部分内容:1 电功率的定义和单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电功率的计算:例题
授课评价: 本节课提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物理公式和规律。
2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求。
教学建议:
本节课物理公式较多,应该突出重点公式
五 漆小江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展示出很多优点:课堂引入自然,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板书,展示出了本节课知识框架。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多练少讲”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具体如下:
1、坚持素质教育,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渗透新课改理念,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2、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学思路清晰。
3、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情绪饱满并能有效调控,感染力强,应变能力强。
4、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求。
5、举例恰当,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具有时代气息。
6、积极营造自由、平等、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初中历史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们通过共同探讨教学热点、难点,探讨教学艺术,彼此交流经验,共享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多维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引发参与者的思维碰撞,扬善补失,取长补短,整体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达到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下面笔者以“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为例,从主题思想教学、学生兴趣、多边活动、学科方法四个方面的“同课异构”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重视主题思想教学的“同课异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人文蕴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因而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题思想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运用史料、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史料的真实和内容的客观让历史学科更真实、更感人、更可信,因而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主题,教师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和钻研历史,从而更快地、更准确地获得历史知识。同时,通过学好历史知识,如杰出历史人物品德的感染和优秀历史故事精华的熏陶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家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 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渗透审美教育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学中要正确、客观、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既要点出意义、贡献,又要指出局限性和缺点,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历史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从中达到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
3. 渗透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学习典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学习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踏实工作作风等,可以培养学生弘扬正气,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另外,通过学习建国后“惩治贪污犯张子善、刘青山”等,可以让学生受到典型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明辨是非,即弘扬“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学生兴趣的“同课异构”,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犹如一名导演,设计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在教研教改活动课时,教师们常抓住学生身边有兴趣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到我国古代猿人时,联系到离我们广东较近的且较熟悉的马坝人的体质特征,着重点明最小脚趾上还长有小指甲等“野史”的渗透,让同学们“检查”自己是否属于马坝人后裔等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其次,还可以利用历史细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讲巴黎和会召开背景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会议贯穿大国强权政治,由于各自利益不同,会议中矛盾和冲突迭起;“同课异构”教学设计2讲述一个历史细节:法国总理拿着地图追英国首相,一直追到厕所里、站在桌子上追,就是要把德国萨尔盆地给法国”。显而易见,设计2以细节的魅力,让学生明白巴黎和会上的国力较量与利益争夺。
第三,还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把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可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重视多边活动的“同课异构”,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多边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生生间、情境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营建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重视学科方法的“同课异构”,创造性地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知识的内容丰富多彩,且涉及面广而又复杂。针对一些特殊的年代,我们不妨用“谐音法”来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记忆。
总之,“同课异构”的归依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构建高效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课前勤于思考与课后善于总结,平时注重对知识、经验、素材的积累,再加上一番恰如其分的“同课异构”探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同课异构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4-01
0
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实行的走班制,也就是一个教师要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这样就使得初中数学的课后辅导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困难,而且也具有了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同课异构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注。笔者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新浙教版教材为例,对初中数学中同课异构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大家参考。
1.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关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一位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情。与此同时,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往往要承担着多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不同班级中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面对着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如何能够利用相同的数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予以尊重,积极地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终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强烈的渴求欲望。我们都知道,数学这一门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教师必须要将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列举一些生活当中与二次函数的应用有关的相关事例,从而能够让学生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住。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需要用到二次函数的生活实际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讲述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二次函数问题。通过这种老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种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具有非常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的学情予以重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任何一个学科最终的教学目的都是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长期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教材、教学内容为根据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训练。而同课异构的方式则是立足于课后的练习,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有效组织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同课异构的时候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算面对着同一种教学内容,在理解程度和认识角度方面也具有差异。因此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情予以高度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住数学知识。比如在对《图形的对称轴》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利用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对称美具有充分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利用剪纸活动让学生将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图形亲自动手剪出来,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好地激发出来。而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和交流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对数学情境进行巧妙地创设,动态的进行同课异构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数学情境进行巧妙地创设,动态地进行同课异构,就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充满个性,最终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为根据将不同的数学情境构建出来,使死板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产生生命活力,从而有效的进行同课异构,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导入:“大头儿子一家在上午8点钟从家里面出发,要去离家5千米的游乐场去游玩,在路上小头爸爸开着车保持匀速前进,要在8:40之前就能够到达游乐场,请问需要保证什么样的车速才能够准时达到游乐场?”又比如在圣诞节之前,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课堂导入:“老师在商场按照每件商品八折的优惠购买了两件礼品,在结账的时候一共付了不到16元,请问每件礼品具有多少元的标价?”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够将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出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同课异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的方式,要严格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并且与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相结合,积极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的确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的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同课异构”能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面对纷繁芜杂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不是为找不到教学资源而烦恼,更是因为不知如何取舍和更好运用教学资源而忧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观察不同教师的课堂,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不同教学资源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同课异构”使教学研究活动目的更加明确,教研效果更加明显。在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由于没有指定教学内容,教师的上课和观课、议课或多或少有流于形式之嫌。大家没有明确的教研目的,听课后的议课往往泛泛而谈,不达要旨,发表意见成了“圆桌演说”,有论而无点。因此教研效果不明显,短处不能避,长处不得扬。通过“同课异构”的观课议课,大家讨论问题集中,教学研究目标明确,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又能激发教师各自的教学灵感,教学研究效果明显。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也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浅薄经验,现作简单罗列,在以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提醒自己,谨慎注意。
第一,关注不同教师的教学长处。“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不是抓短,在于扬长。因此,在听课的时候,找不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师教学优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桃李之华,各有其芳,一味复制一个教师的课堂和完全摈弃一个教师的课堂,都不能达成教研目标。只有围绕教师的课堂,于各家之中取其长,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第二,关注学生实际学情。任何课堂设计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教学设计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师的教法讨论,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出发。“同课异构”得到的教学经验,在推广应用时也要结合学情而定。有的班级学生发言积极,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甚好,有的班级学生朗读占优,组织学生朗读思考为佳。如果硬是将北方面食强加给南方之宾,于教师或许会落得一个“东施效颦”,于学生抑或“水土不服”。
第三,注意认识的片面化。“同课异构”之所以叫“同课异构”,不叫“同课异法”或“同课异策”,我想,转化课堂结构应该是这个活动的关注重点。有的时候,我们太过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细节,关注一个点上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知识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没有落掉知识点等等,这都有点舍本逐末,认为“同课异构”解决的是知识点的选择和传授方法,我认为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以为应该关注教师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师的整个课堂组织过程,从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上优化,关注教师的设计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是否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非从教学细节上纠缠不止,降低了教学研究的目标。
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
张杰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感悟与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计算到十位上时,应该算几减几,也就是要在被减数的十位上退一再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十位上为什么要退一再减(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在计算中熟练掌握十位上要退一再减。为了突破难点,两位老师均以北京申奥成功的内容作为背景,让学生置身于预设的情境中,感到学数学的乐趣无处不在。当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 5 6 ――18 个位 不够减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揭示了退一作十的算理,使学生明白了个位p十位分别应该怎样减,掌握了写竖式的过程。
艳萍的课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 56 ――18 退位减法之前,从众多算式中找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与 56 ――18 , 22 ――18 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能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引导,而当探究的问题有相当的深度,学生通过努力仍难以解决时,表明学生正处于 “ 愤 ” 、“ 悱 ” 状态,教师就应及时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当学生用竖式计算遇到个位不够减,摆小棒又无从下手时,小林抓住时机,从容地用课件演示了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减法,使学生很快便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对比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牛津版新教材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Reading 1, 本课主要围绕食物和生活方式这个话题, 学习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2.学情的对比分析。授课班级是我校七年级中的两个班。我校设施一般, 学生整体素质比较薄弱, 但个别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巧设课堂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以下笔者对两种不同的新课导入进行剖析, 力求寻找更加高效的导入方式。
(案例一) Stage 1 Greetings and warming-up
T greets Ss and talks with them freely, then focuses onSs’ diet by asking What food do you prefer to eat? // Is his/herdiet healthy or unhealthy ? // I think ...are good /bad for us.
(案例二) Stage 1 Greetings and warming-up
T greets Ss and talks with them freely, then focuses onSs’ diet by asking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food.What do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dinner? // What kinds of food do youprefer?” .// What kinds of food do you prefer to eat ? T talksabout the food that she likes /prefers as well.
分析:案例一与案例二都采用了提问的导入方法, 但是对比两个案例, 我们不难发现, 案例一的询问方式较为单调、不灵活、可让学生说的内容不多, 这样就不能给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案例二的课前引入所采用的询问方式较为自然、有梯度, 由易到难,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引入时教师能不断运用学生所学过的各种句型呈现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关键的词、句, 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学生的阅读做好了准备。
思考:英语阅读课中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 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所教内容选用最合适的导入手段,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三、巧妙设置预测性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标题、图片、关键词等预测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
(案例三) Stage 2 Pre-reading
Step 1 Pre-reading question for Ss’ prediction: (1) What istext about from the title of the text? (Multiple choice: Differentpeople have different diet.//It’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healthy.//People like the food that tastes good.)
(案例四) Stage 2 Pre-reading
Step 1 Pre-reading question for Ss’ prediction: (1) What istext about from the title of the text? (Multiple choice: Differentpeople have different diet.//It’s about the unhealthy diet.//It’sabout the balanced die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iet anddifferent views of diet.) (2) Let’s have a fast reading and makesure your answers. (3) Check Ss’ prediction
分析:案例三中该教师设置的选择题不能准确的概括所读材料的主旨, 而是泛泛的点到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内容, 结果导致学生们在选择答案时表现出一脸的茫然, 难以定夺。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主旨的理解, 还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阅读。案例四中, 该教师所设置的选择题能直切文章主题, 所设置的选项能帮助学生准确、迅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预测后, 又能指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快速浏览, 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为正式的阅读做好了语言、阅读技能、思维等方面的充分准备。
思考: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读懂文章、会解题, 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所以, 要想很好地让学生更为关注阅读材料的内容, 并带着更强烈的动机去理解阅读材料, 我们教师应在阅读前设置预测性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但我们所设置的任务要为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做准备。
四、通过合理性、创造性对教材进行改编,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策略,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效率
(案例五) Stage 3 While reading
Step 1 Scanning (T or F)
T: Le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if they aretrue or false.
Step 2
Ss read the text for the 2nd time and do the matching.
(案例六) Stage 3 While reading
Step 1
T: OK! Class! You have go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And what’s the style of writing of this text? Is it a passage or adialogue? Ss: passage.
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text? Ss: Two T:Who’re they?
Ss: Kitty and Daniel T: Le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tryto find out their different diet and different views of diet.Read thetext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2 Scanning the text (1st time reading) and fill in theform
Teacher helps Ss to summarize.T explains the new words orphrases if necessary
Step 3
Ss read the text for the 2rd time and do the matching.
分析:在读中阶段, 案例五中的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只是布置学生细读后做判断题, 学生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阅读, 方法不对的同学手忙脚乱, 乱选一通。而案例六中该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先从文章的体裁指导学生。提醒学生可以根据表格中的人名去读每个人的内容后才填表格, 经教师这样一点拨, 其他阅读方法不正确的同学马上纠正自己错误的阅读方法, 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速度。同时在两个案例中, 两位教师都能根据阅读的目的对材料内容进行改编, 但是形式却截然不同。案例五中该教师的做法是把文章里的内容以判断题的形式呈献给学生, 但是该教师所设置的判断题实际上是从书本上复制下来的。而案例六中教师则以表格的形式更为直观的帮助学生收集、搜寻材料中的信息, 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填写表格后就会对文章中三人不同的饮食习惯一目了然, 之后该教师又能根据表格帮助学生概括三个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的观点, 为第二次的细读课文后做匹配题扫除了障碍, 可见该教师对教材的改编有梯度, 由易到难。
思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时, 许多教师总是习惯给学生“授之于鱼”而且是“授之于煮熟的鱼”, 几乎不考虑在阅读课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在对所读材料进行改编时应该注意:对所读材料的改编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梳理课文, 不是随意的想改就改, 而是应该根据阅读的目的对材料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解释、推论、评论、欣赏或者利用, 对教材的改编要有梯度、要注意其合理性, 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通过同课异构, 充分利用好阅读课文这个载体, 精心研究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活动, 突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使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摘要:“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进行同一课题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教学设计, 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笔者通过二位教师对译林牛津英语新教材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Reading 1这一堂课的对比分析, 探讨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 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同课异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 (修订本) [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同课异构 初中英语 有效课堂 诊断与提升
“同课异构”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科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课异构的基本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任务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反思与诊断)——总结提升”,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
一、“同课异构”与“有效课堂”的配置条件
“同课异构”作为“有效教学”的实验平台,需要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同样,“有效教学”作为“同课异构”的一种导向目标,也需要深度、广度的应对条件。同课异构是在教师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的教研形式;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挖掘教师的个性潜能、打造有效教学的特色课堂、促进教师个性成长与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的生命质量为终极目的。
二、同课异构下“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精心预设课头情景,轻轻叩开有效课堂的“大门”
有效的教学情景(包括音乐情景)是新课开启的重要前提。在课前很多教师都喜欢放点音乐来给学生欣赏。教育家魏书生对音乐在教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并一直坚持抓好“课前一支歌”活动,他说:“(唱歌)既能使大脑得到短时间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而不同的音乐,传递的教育理念却完全不同。
[教学片段1]一堂有关动物话题的课:狗能干些什么。
上课的对象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第一位教师在课间休息时,在屏幕上呈现的画面是孩子和动物亲近的画面,播放的背景音乐是《You and Me》。然后问学生:What did you see from the name of this song《You and Me》? 学生有点沉默,后来总算有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回答说:I think itmeans“we and animals”。
第二位教师播放的是很有童趣的flash《Old Macdonald had a farm》,问学生: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it? 因为教师在播放之前已经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学生在播放结束后,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很快就把flash歌曲中的动物给罗列出来了。
反思与诊断:第一位教师的课前音乐,结合背景意图使学生懂得人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要和谐相处。而这样的设计过于成人化,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而第二位教师的flash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很受学生的喜欢,而且这位教师的提问也很有针对性,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又复习了动物的单词,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它没有给学生传达深层次的含义,即人和动物应该是什么关系。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播放的是迪斯尼英语中的《Our Animal Friends》,里面的歌词是:I love animals they love me. Everybody loves animals. 播完之后也提问学生: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it? 学生也很快把动物给说出来了。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教师的音乐既让学生欣赏了各种动物的可爱样,复习动物,更重要的是它给本节课的基调做了一个深层的铺垫:人和动物的关系是“我爱动物,他们也爱我,我们是朋友”的关系。
2.精妙设计导入环节,轻柔拨动有效课堂的“情弦”
现在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任务前的许多非任务的活动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引入和输入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环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它是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保证。
[教学片段2] 三位教师在上《Animals》时,第一位教师采用让各组学生到黑板上直接书写单词,然后点评的方式。也许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在下面准备的时间直接上来书写,也许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直观提示,结果学生写不出几个词来。
第二位教师先采用声音让学生猜动物,再用图片呈现,这位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图片直接放出来,而是把一张动物的图片分割成了若干部分,一幅一幅的出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猜测。
反思与诊断: 第一位的活动虽然本意上能够使学生从笔头落实与检测学生的原有知识。但是没有图片等有效的直观教学辅助,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的效果几乎没有。
第二位的游戏活动既有声音的刺激又有图象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用动物声音猜猜的活动有点低幼化,不太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学生虽然也喜欢,但是活动形式却有点平淡。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的激活别出心裁:她把动物的图片做成了几组限时写单词比赛。也就是给每组学生2分钟时间,看着不断播放的动物画面,快速写下单词。一学生在黑板上屏气凝神地奋笔疾书,其他学生在下面紧张地补充着漏掉的单词……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的活动很有挑战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台上的学生写得认真、开心,台下的同学看得仔细、激动,课堂上充满了自主参与、合作共享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完成的时间等。
3.精细建构任务主线,重彩渲染有效课堂的“灵魂”
“同课异构”活动中,上课教师所创设的不同任务,是活动的一个“亮点”,精彩的呈现新知的任务,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不成功的任务,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务设计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教学片段3] 三位教师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喜欢什么动物?猜出喜欢的动物是狗;然后教师提问“我为什么喜欢狗呢?”学生就回答:“因为它可爱,机灵。因为它能帮助你。”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The dog can help…”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第二位教师的设计基本雷同,不作赘述)用一张张的幻灯片呈现了狗的能力后,就让学生进行看图两两对话,再让学生看图谈谈其他动物能干什么。
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说来说去“A: What can the… do? B: It can …”这句话。
反思与诊断:本节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是如果教师光着眼于语言结构,忽视了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交际为运用而服务,那么他的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的呈现――她前面也是和第一位教师一样用幻灯片一张张呈现了狗的能力后,她也先通过学生两两对话操练巩固了所学的内容,然后她再用一段有关狗的作用的flash视频来进一步巩固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她利用学生生活中很感兴趣的话题——宠物来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机会。她的话题设计如下:
(1) What pet do you like?(2)What’s its name? (3)What color is it?
(4)Do you like it? Why?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运用的话题——我的宠物,让学生能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去运用所学的语言,谈论宠物的名字、颜色、喜欢的原因等等,所以学生输出的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新课程理念倡导要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教师设计任务时不能只考虑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我们在任务设计时要明确教学思路,注重任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精心设计问题时空,积极渲染有效体验的“内涵”
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内容,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完成语言交际行为和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5]:二位教师在执教《Go for it 》七年级(下)Unit 11 Section A 3b时,有一段对话是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一组对话。第一位教师或许考虑到该对话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就“独当一面”地进行了翻译与讲解。
反思与诊断: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唤醒与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趣的一种多变活动。第一位教师看似讲解地很具体,学生也听得仔细,但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分析和解决。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整改与提升: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设计了一个四人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仔细阅读该段对话,与同伴讨论并归纳出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间对话时常用的句型。为了使学生的归纳更有层次性、更系统,他呈现了3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⑴What can a host say when he begins his talk?
⑵If a host wants to know his guests’ opinions, what can he say?
⑶When the host finishes interviewing his guests, what must he say?
在讨论之后,请同学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共享。
总结与推广: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位教师之所以能够实施成功教学,就在于教师设计与优化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互动,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无疑,有效的设问与有效的合作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指标。
三、思考与体会
鉴于“同课异构”所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与可塑性,教师除了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外,还要注重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在不断地比较、反思、整改、提升中拓展教学视野,激活教学情趣,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珍贵的课中时间,积极打造“简约、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催化教师的发展。当然我们教师只要带着一颗学习的心,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总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一句经典的论述:“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 ‘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 ‘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外,还应关注课堂中的种种细节,这样才会在课堂中左右逢源,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这种平台,可以相互交换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总之,教师可以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品质;在品质中体验与验证“有效课堂”的美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蔷 《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评析》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8年第1期
2.罗少茜 《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任务前阶段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年第1期
11月23日我参加了肥城市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数学观摩研讨会,旁听了5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分别是河西小学孟宪芹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实验小学李焕老师执教的《倍的初步认识》、师范附小和风娟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龙山小学李铃春老师执教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白云山小学武菊老师执教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通过旁听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河西小学孟宪芹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一开始一个小魔术就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了,这种导入方式很新颖也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迫切心情。
旁听完实验小学李焕老师执教的《倍的初步认识》后,我整理了一遍听课记录,发现李焕老师在这节课的讲授上运用了很多“比较”的方法,比如在让孩子找出海螺的只数是扇贝只数的几倍时,通过列出几组数据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规律,通过将“画图法”与“算式法”放在一块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都体现了李老师这节课对“比较”的完美利用,尤其是李老师的一句“会学习的孩子会在比较中发现
规律”更是凸显了“比较”这种方法的重要性。
师范附小的和风娟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课件最后以闯关的形式出了3个题目,学生做对一道题目就闯过一关,这种形式也很新颖,学生们对这种形式的练习热情度很高,做题的兴趣也就变得很高了。和风娟老师还有一个小地方我感觉也非常值得我学习,那就是课件中的练习题运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与灰太狼,当这道题目一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听到有的学生兴奋的说“喜洋洋!”,学生对回答这道题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在课件中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这一点和风娟老师做的非常棒。
下午旁听的两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课,李老师和武老师都采用了先设猜想,再带着学生们去验证的教学方式,并且两节课的练习度都很高,都能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识。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复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来导入的新课,但是我感觉李铃春老师的导入方式更新颖、对学生知识的考查更全面,李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上4个3,然后让学生在这4个3之间填上运算符号或者括号让这个算式等于0,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总之李老师的这种复习导入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以上五位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五位老师都能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同课异构】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同课异构反思06-28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11-29
初中数学中考数学模拟11-19
初中数学整体教学07-04
初中数学总结06-14
初中数学11-28
学科初中数学12-15
初中数学教学随感01-05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04-26
初中数学教学体会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