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习作诗歌

2025-05-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文习作诗歌(精选6篇)

诗文习作诗歌 篇1

我在此刻写诗

与寂寞独舞

风中飘落的桂雨

是我的十四行

落下的滴滴清泪

秋水长天

远处有微笑的灯

美丽成守侯的弧度

割破我的.诗喉

遗留几串鲜红的字粒

你轻轻地划过我的梦

梦里,我的浅笑

依然是一朵盛开的莲

坐成佛前孤独的青烟

秋日的私语(三)

我在此刻读诗

聆听诗人叩开

诗的锁骨的声音

诗行与流淌的音乐

相安静好

浅秋的诗意

跳跃着美丽的音符

爬上我的眉梢

一曲清音

放逐着诗人的字粒

我撩开秋日的情怀

与沉醉的麦子和高粱私语

南归的新雁

诗文习作诗歌 篇2

一、通过情感引领

诗歌最能打动人心弦的是它饱满的情感,有时体现在语言的反复中,有时体现在感叹号的多次运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抓住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感受诗文所体现的情,还应将文中的“情”传送到学生的习作之中,达到“情文”统一的功效。

为了将作者强烈的感情表露出来,许多诗歌的作者喜欢在每个小节的开头或者结尾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在一次次的表达中强化感情。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中“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一句在小节结尾出现三次,让人感到不但不重复,反而更能体会儿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体验着轻松、愉悦的生活。以此为契机,我引领学生以《我眼中的黄河石林》为题,在文章中间三个自然段以“我眼中的黄河石林真美啊”这样的语句来结束每个自然段,表达了对黄河石林浓烈的赞美之情,又不拘泥重复,仿中有新,让学生在习作中抒真情,传心意。

二、通过想象引领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内容跳跃性强,跨度大,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阅读空间和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思绪在诗海中漫游。有时通过夸张来体现,有时通过标点的匠心独运来体现,有时通过内容来体现。习作教学的引领就在点滴细节中,谁能把握谁就赢在起跑线上了。《我想》一文,前四个小节都运用了“——”,让读者充分感受和想象悠的闲适、长的乐趣、望的欣喜、飞的得意。教师可从一句话训练,如“我跑啊,跑——终于跑到了终点”,作者通过破折号留给读者跑的艰难的想象心路,让学生体会和学习破折号的特殊作用和含义,明白语言文字可以表情达意,恰当运用标点符号功效更佳。

三、通过语言引领

语言是最直接表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在诗歌中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美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和充实语言素材库,将那些优美的词组或语句分类收集起来,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习作时就不愁文章写不生动了。

四、通过语言引领

学生喜欢诵读诗歌,其主要原因是诗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通过节奏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运用这些风格各异的笔法将学生的习作当作一支乐曲来谱写,也能起到美化习作的效果。如在描写诗意盎然的春天时,用柔美的节奏弹奏春天生机勃勃的琴弦;在描绘家乡的水车时,则用轻缓的小曲表达生活的闲适和历史的悠久。把握了文章的节奏,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一篇文章有了节奏,才能将一个个普通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五、通过情趣引领

诗文习作诗歌 篇3

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亲近文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以诗歌激发聋生习作的兴趣,让聋生积极参与进来,产生想表达的热情,借此机会引导聋生习作。如在引导聋生品味优美的片段时,“那浪漫的天真,诙谐的幽默,发际荡漾着情感的波澜,更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聋生在品味中能直觉地感受到其中蕴涵的趣味,体会到喜悦、动人的情感,领略到健康、朴实的美感。这样不仅能满足聋生好奇的天性,更能透过自身敏锐的想象力,感受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实际生活的优雅、愉悦和人情味。聋生感受到诗歌的趣味,就有了对美的追求。读到美好的诗篇,便会唤起心中的爱,感受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增强聋生辨别事物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他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立志创造美好的生活。有了对生活的追求,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阅读体验,增强习作感受能力

良好、深刻的感受能力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义。一个掌握了足够词汇量的聋生也许能够写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但是只有学会感受的聋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鉴赏诗歌是一个视觉阅读、思想感悟的过程。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引领聋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思想熏陶的美妙进程中,诗人那明亮的眼睛,灵敏的感觉,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考……都将使聋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得到重新建构、优化升级。聋生实际生活比较单调,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阅历比较肤浅。教师在引导聋生鉴赏诗歌、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应考虑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的贴近聋生的生活,有亲身经历的片段。如“香炉”、“生紫烟”两个词聋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若要聋生理解“香炉”的概念,可以借助寺庙的香炉场景,以景入情,拨动聋生的思绪,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达到理解“生紫烟”的目的。教师不能片面地要求他们背诵好词好句、作文片段,应引导他们的思想进入作者的意境,方可体会作者的意图。经过一番的体验,鼓励聋生通过观察、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表达,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察、体验、感悟、创作的思维训练过程,增强他们的习作感受力。

三、培养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习作素养

教师引导聋生鉴赏诗歌的过程,培养了聋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感受能力,学到了精练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声韵节律,创作灵感的方式、方法。体验诗歌独有的感情抒发的方式,聋生将其所感、所思、所悟,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文章就会很有韵味。如:鉴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如何体现“飞流直下”,教师引导聋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观察如“黄果树瀑布”一泻千里的视频。通过视觉的感受、冲击,培养了聋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感受能力。“疑似”学生很难理解,聋生仅仅认为是“怀疑”的意思。教师应带着聋生把游览山水的情感,渗透到诗歌鉴赏中,就不难理解“疑似”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对于训练聋生语感表达,提高聋生的习作素养很有好处。

四、开拓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有些聋生的习作内容贫乏,写法单调,思路狭隘闭塞,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联想和想象。笔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训练,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鉴赏过程中,带着疑问“白日怎么能来到山的尽头?能看到黄河汇入大海吗?”在诗歌鉴赏中,聋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回味,脑海中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意象。习作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基本构造、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就是对聋生习作水平的最大促进。聋生通过观察生活、思考、联想和想象,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作诗意的“升华”,再次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来的作文才有深度。聋生欣赏到诗歌的瑰丽精巧,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教师要准确把握聋生的思维动态,顺应聋生的兴趣迁移,给聋生创造一定的环境,认真引导,鼓励聋生大胆表达。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根据聋生(大部分属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者跟随老年人,每到节假日,想父母的真实感受,来引导聋生给父母写信,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由于是聋生真实的感情流露,总会用到优美的词句。教师针对聋生的措辞,加以提炼,再反馈给聋生。经过老师的“修饰”,再让聋生回到作文中,就会为其下次习作提供思路。

总之,学习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诱发学生运用诗歌的创作灵感,拓展学生思维,引导聋生进行思考、表达,从而促进聋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三诗歌习作:她 篇4

当我看见站在不远处的她时,

我却没有勇气上前去叫住她,

虽然她的身边没有其他的人,

她一个人在前面走着,

我也在后面默默地走着;

当我想像她跟一个男孩手拉手行步于林阴时,

我笑了,并且从林阴的另一个出口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因为我知道她一定很幸福;

当我看见她伤心地哭泣的`时候,

我却没有上前去安慰她,

因为在我采取行动之前,

已经有其他的人在她的身边为他拭去眼泪;

当她知道我喜欢她的时候,

我先是脸胀得通红,

而后面对她微微一笑,

并不对她多说什么,虽然她很诧异,

因为我知道:

她的心里已经有了那么一个他,

在遥远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她;

当我真正失去她的时候,

第二天早上起床,

才发现枕头上面有那么一片湿迹,

原来以前的一切想法是那样的违心;

后来才慢慢明白:

眼前的东西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失去了之后才后悔那是惘然,

如果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那么剩下的唯有自己的眼泪

以及对往事的不断思念……

生活的习作诗歌 篇5

一位作者就是一株麦子

众多作者就是在书田里

集体吐穗

一位编辑就是一位农者

众多编辑就是在书埂间

侍弄庄稼

一位读者就是一把镰刀

众多读者在田里

集体收割

生活习作

这些年的生活均是习作

一摞摞堆在心头

夜深人静时也偶尔翻读

曾一时冲动向人生杂志投稿

却难得灵魂编辑的青睐

一页页习作均是曾经梦想

记载着自己行走的脚印

及零碎的思考和串串热望

闲时我辑录成集

在自己的心间出版发行

情话最好是省略号

情话最好是省略号,

像鱼儿吐泡泡一样可爱

且藏在荷叶下暗自害羞

省略号是情话中的空白

像画中留白一样深邃

连寂寥也掀起层层涟漪

情话的六个点滚圆晶莹

足够一生去沉思和抒情

稿笺

早上,第一张稿笺被细雾洇透

写下的童话转身成了寂寞

我重怀一轮信念,晒到太阳下

中午,第二张稿笺上阳光漫溢

很多想法在内心里耕耘

沿着我秉性的犁走

下午,第三张稿笺有袋袋粮

我用来养活另一些词另一些亲人

以及那些极有教养的善良

夜晚,第四张稿笺是我半生的`收获

这一层又一层剥落的心茧

被星星们打上“请勿模仿”

四张稿笺被装订在一起

一天的日子便有了分量

等梦翻阅完

心又到了干净的一天中

冬要眠进陈述句里

霜为地面附着物时

冬要眠进陈述句里了

雪是暗自造访的故人

冰是凝固起来的养分

待到春天充盈

冬在山水间荡起清音

陈述句这张眠床

是一片花海

冬所做过的梦

在天空相遇成鸟群

乡亲们的幸福

地里的庄稼熟了

乡亲们会喊他们回家

偎着粮过冬

心里有着落日子更踏实

乡亲们对幸福定得很低

有活忙着有房住着

有子女长着

就像偎着粮过冬

诗文习作诗歌 篇6

一、基础知识

1.(2013·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木讷(nè)小觑(qù)..

棠棣(lì)自怨自艾(yì)..

B.悭客(qiān)笃信(dǔ)..

压轴(zhóu)动辄得咎(jiù)..

C.落枕(lào)远岫(xiù)..

搪塞(sè)不容置喙(huì)..

D.逡巡(qūn)侪辈(chái)..

饮马(yìn)怏怏不乐(yāng)..

答案 C [A项,棣dì;B项,轴zhòu;D项,怏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笑靥 水蒸汽 攻城掠地 毕其攻于一役

B.娥眉 百叶窗 戮力同心 吉人自有天相

C.部署 名信片 展露头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辐射 座右铭 优哉悠哉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答案 B [A.汽—气,掠—略,攻—功;C.名—明,展—崭;D.悠—游。]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尽快转变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已经成为________。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入________儒家思想中生态方面的智慧,对当代中国,________对全人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十万火急 挖掘 以至B.十万火急 开掘 乃至

C.当务之急 开掘 以至D.当务之急 挖掘 乃至 答案 D [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一般作主语、宾语。据此应选用“当务之急”。挖掘:挖,掏;引申为深入开发,探求。开掘:大规模挖掘;文艺上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据此应选用“挖掘”。以至: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

伸,有“一直到”的意思。②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甚至”的意思。乃至:有“甚至”之意,表示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形式上并列,内含递进意。据此应选用“乃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把昔日一条条“酱油河”变成汩

汩清流,化学需氧量浓度从几百、上千降到20毫克/升,治理类似的水 污染问题,不少发达国家花了上百年,南水北调工程用了11年就能实现。

B.军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理由很简单:大学生群体不仅提供了庞大的兵

源,更是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军队整体素质的重要“富矿”。也是军队转型的骨干力量。

C.这是正在创造的治污奇迹:东线9年攻坚,沿线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

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水质达标率从5%提高到80%。水清了,草绿了,有鱼了,干线水环境明显改善。

D.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你追我赶、先行先试

顺势而出、生态工程稳步推进,4 400万江西儿女正在努力描绘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这一壮丽画卷。“鄱湖战略”给了赣鄱百姓一个又一个惊喜。

答案 C [A项“20毫克/升”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的提示范围到此为止,所以用句末点号。B项“富矿”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冒号的提示范围一直到该句句末。C项正确,注意了冒号的提示范围。D项“壮丽画卷”后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一句是对前文总结;同时所有的顿号都要改成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莫言跟世界大师级作家如马尔克斯等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 文学特殊时代的偶然性,使莫言增加了获奖的概率。

B.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生活方式,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和价 值观失落的痛心,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

C.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自然地与重阳 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D.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

低碳经济,真正关注民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答案 D [A.成分残缺,去掉“由于”。B.句式杂糅,或者说“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或者说“是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C.“菊花”“成为„„习俗”搭配不当。]

二、名著阅读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是一个遗腹子,母亲改嫁后,在继父家受尽虐待。母亲死后,继父

把他送去当童工。大卫历尽艰辛,找到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 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大卫·科 波菲尔》)

B.贾迎春,贾珍的妹妹,贾府四小姐。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 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C.堂·吉诃德劝说一个又矮又胖的名叫桑丘的农民当自己的侍从,并许诺将 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做海岛的总督。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 运气,于是就答应了堂·吉诃德的请求。(《堂·吉诃德》)

D.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

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又名“八阵图”),幸得诸 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答案 B [迎春改惜春。]

三、古诗文填空

7.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2)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__________,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答案(1)天涯霜雪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2)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4)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5)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是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

上一篇:中学地理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放风筝小学四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