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简介(精选10篇)
1、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此时屈原受靳尚等人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写下《哀郢》,之后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
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身為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徵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後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3、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的长子是早逝于宛的曹昂,而与卞氏的所生的长子是曹丕),魏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而汉室早在曹操时就已经名存实亡。曹丕一上任,法令一新,威逼汉献帝,之后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魏。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4、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东汉时的沛国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操与卞氏的第三子,汉末、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其才为兄曹丕所嫉,屡欲杀之,被母阻,方得免。他的作品百余篇,绝大部分是五言诗,被后人收进“陈思王集”里;其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曹植曾被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5、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擅长辞赋,为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七子之冠冕〞。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来读路边碑文,友人问他能背诵吗?王粲说:“可以。”当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乱了,王粲凭记忆著记忆,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以为他乱排,用手巾帕盖在棋盘上,请王粲在另一个棋盘上重摆一遍。王粲摆出来后,吓坏所有的人,一模一样,一个子都没错。实在很邪门。
6、蔡琰(177年-?),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乃蔡邕之女,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初嫁卫仲道,夫亡而无子,回归母家。后为董卓部将所虏,十二年流落匈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赎回,再嫁陈留董祀。
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以及《胡笳十八拍》一篇。
7、阮籍(210年出生于陈留,263年逝世),字嗣宗,是中国三国时期魏的诗人。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阮籍崇尚道教,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
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为了防止不测,阮籍尽量避免发表任何有关政事的评论,往往他也以酒醉来推脱发表任何见解的义务。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作为司马炎的王妃,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醉60天,别人无法与他通话,最后司马昭取消了这个打算。司马昭派钟会问阮籍对世事的看法,来试探他,但阮籍总是大醉,无法发表任何看法。
司马昭想进为晋王,但假意推脱,他的士僚们就让阮籍写一篇《劝进文》,阮籍不愿,又采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最后被逼迫得没有办法,立地写了一篇《劝进文》,连改都没有改,而且文辞清壮,当时被非常看重。即使他往往冲撞其他官僚,他因此受到司马昭的保护。
阮籍所著的80多篇《咏怀诗》尤为著名,流传至今。
8、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乃“竹林七贤”之一。少年丧父,家贫而勤学。曾任中散大夫。由于康不满专权的司马氏,后被司马昭杀害。其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为多,其中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散文中尤以论说文见长,今存说文9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书信2篇。后人有辑《嵇中散集》。
9、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父抗死,时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与其弟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
10、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蒙阳中牟(今河南)人,西晋文学家。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薄等职。死于“八王之乱”,罪夷三族。
其诗今存18首,其中《悼亡诗》三首为代表作。除了诗赋之外,潘还“善为哀诔之文”,今存诔、哀辞、祭文等20余篇。明朝张溥辑《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1、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符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著名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文、赋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12、谢灵运,(385年~433年),中国诗人,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上虞),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小名客儿、阿客,后人习称谢客。又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与陶渊明合称陶谢,在他遗存的山水诗中,咏剡诗占量最多。可惜其诗中玄言佛理令人费解,与景物描写不甚和谐。因此,名句虽不少,佳篇却难觅。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刊刻为《谢康乐集》。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成都著名诗人翟永明赴意大利, 领取了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的“Piero Bigongiari”奖项。这也是中国诗人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该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称赞她为当今国际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对于这一古老的奖项, 当之无愧。翟永明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能够在国际上将中国当代诗歌呈现给更多读者, 是件好事, “其实中国当代诗歌放在国际上来看水平是很高的, 只是我们目前的诗歌在传播途径上过于偏重于商业化, 有了边缘化的倾向, 但我们的诗歌和诗人一直在进步。”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诗人们不可能靠写诗活命。他们也不可能靠朗诵来捞外快,因为没有人愿意掏钱专听诗人朗诵。而在德国,诗人朗诵一次至少可以换到300马克;在法国,诗人朗诵一次的收入大约是2000法郎;在加拿大,大约是500加元;在美国,不会少于300美元。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各朗诵会由于组织者不同而付给诗人的报酬异然。瑞典诗人布鲁诺.K.欧叶1998年来中国访问时曾建议与中国诗人一起搞一次诗歌朗诵会,听众需买票入场,一张票卖200元。他的这一建议当即被在场的中国诗人挡了回去。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在目前的中国,既然诗人们不可能靠写诗活命,不可能靠朗诵挣钱,那么他们能不能受到教育体制的庇护?难道诗人们不是在为文化做贡献吗?欧美的大学里,存在着驻校诗人或驻校作家的制度,一个诗人,可以仅凭其诗歌创作获选在某大学里衣食不愁地生活上一年半载。但是在中国,一个诗人即使在大学里执教,那也不是出于他写诗的原因。中国现在有一些合同制作家,但他们是归作家协会管。作家协会虽然在各地设有创作基地,但能够进入创作基地的人还是太少,而对那些自由写作者,这类创作基地几乎与他们无关。而且,即使你是一名作协会员,即使你有资格进入那些基地,你也不可能为你的某本诗集从国家那里申请到一笔写作基金。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都能从国家那里申请到钱,但你是诗人,你申请不到。因为明摆着,诗歌不是“科学”,不能“建设”国家。那么诗人有没有可能从一些私人的文化基金会申请到钱呢?对不起,中国没有这样的私人文化基金会。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好意思说咱们是生活在一个“诗国”吗?小说家们,有可能将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有可能在港台出书。(尽管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有这种机会,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美术界、电影界、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慢慢学会了如何走向国际,如何从国外拿奖,如何从国外争取到钱,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卖给外国人;而那些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人至少有雄心在国内市场上占一个份额。但诗人们无法做此梦想。就国际市场而言,他们的作品必须依据翻译的中介,而且西方也没有那么多读诗的人;就国内市场而言,他们太精英或者他们太先锋;如果他们既不精英,也不先锋,他们连不掏钱的听众也争取不到。而那些挣钱的朗诵会肯定与当代写作或当代写作中最活跃的部分无关。
那么当代诗人如何活命呢?
在中国古代,写作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起码是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哪个当官的不能诌两句诗?哪个写诗的没有一官半职(隐士另说)?诗歌写作和政治体制紧密相联,使得诗歌成了权力的符号。会不会写诗,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体面与否,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身份、经济身份,乃至到8世纪初,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已经开始采用考试诗赋的方式;而到唐代天宝年间,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内容。这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我不敢想象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会加入写诗一项。写诗纯粹成了诗人的个人爱好,它不能给诗人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特别是在消费主义、流行文化、虚假的后现代主义四处泛滥的时代环境之中。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环境大大不同于80年代。社会生活表面的多样性,实现个人价值表面上的多种可能性,使大众的心态远离了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此同时,经过现代主义冲压的中国当代诗歌将浪漫主义的抒情大规模地甩给了流行歌曲,不再承担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任务,致使诗歌写作变得像考古学一样专业,终于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达到了世界水平。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面有菜色的诗人、走投无路的诗人、喝西北风的诗人。
但是,那种以为诗人们已经自绝于人民、自绝于社会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那种以为诗人们命中注定要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看法是非常愚蠢的。诗人是一些极聪明的人(别的行当中肯定也有人精,但我了解的情况有限)。一部分诗人始终抱住诗歌不放,肯定有其抱住不放的理由;另一些诗人从诗歌后退一步,发现了财富奔腾的大海、金钱闪耀的天空。实际上说,诗歌界也是一个小社会:有走官道的,有走商道的。我见过一个权重一方的诗人。有一年我去某省开会,此诗人请我吃饭。陪吃饭的人中有一位与诗歌无关的人,是某地的公安局局长。此公安局局长在饭桌上大谈他对诗歌的热爱。我看得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对那位诗人大官的阿谀。该诗人大官本不想见这位局长,因为要请我吃饭,他把这位局长顺便叫来。这位局长一点儿也不掩饰他的功利心,他在饭桌上甚至直接颂扬起我本人,而我相信,他对我一无所知。当然他应该感谢我,如果不是因为我,他根本见不到那位当大官的诗人。
在诗歌界走商道的人就太多了。我有一个好主意,对于所有梦想着发财的人都有效:别小看诗歌。如果你想暴富,那么从写诗做起,在你认为自己已经算是诗人时从诗歌出走,你肯定能够成功。据我所知,有些诗人靠开餐馆发了家,有些诗人靠策划出版发了家;至少有两位诗人,把他们对诗歌的品味变成了对古董的品味,不到半年,立刻在古董市场上做大;还有至少三位诗人,所玩的行当更让人心跳:房地产。这三位一个个财大气粗,其中一位曾打算设立一项“李白诗歌奖”,奖金30万元。他说要让诗人过上好日子。此外,还有诗人在组织演出,还有诗人包下了某电视台的某个频道。你以为诗人全在喝西北风,错了。有一位诗人,已经把他的公司开到了纽约、伦敦和东京。如果你觉得这些行当离诗歌写作远了点儿,那你也可以干点儿离诗歌写作近的事:写歌词、写舞台剧、写电影剧本、写电视连续剧。从写诗转到写小说,甚至说不上是转行。而如果你始终在写诗,你就是一个英雄,你就将流芳百世,你就将赢得历史的尊敬。
鉴赏
作者西川是一名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1963年的江苏徐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从那时起便积极投身青年诗歌运动,与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西川已出版数部诗集、散文集,也翻译国外诗人的作品,他常与导演和作曲家合作,以诗歌为灵感,将其与音乐、话剧融合,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虽然写诗是主业,但后期西川也开始发表散文或者诗歌评论,记录他日常的一些思考,与读者对话。
西川一直活跃于中国诗坛,多次参加国际诗歌节和艺术节,也有留美经历,因此对国内诗歌的发展认识颇深。在这篇《诗人怎样活命》中,西川便用诙谐的语气将中国诗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存。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孟浩然(689-740),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高 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
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李 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 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王
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杜
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王 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卢
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李
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韩
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等。
曹 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
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苏 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陆 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林 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朱
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曾
几,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王 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杨玉环,字太真。其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四种:四川说、山西说、河南说、广西容县说。关于杨玉环的故里之争,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杨玉环故里有详细考证。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全新改版的《中国商贸》杂志紧密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外流通产业, 突出报道国内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讨中外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 分享优秀店家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读者包括:
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等相关司局, 中国商业联合会所属各类专业委员会及39个代管协会, 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地方商协会, 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管理人员, 中小型批发零售业店主, 海内外商学院及各类商贸研究机构, 中外投资机构等。
耕读传家久
一束饱满的稻穗、一行飞翔的大雁、一把普通的扫帚、一串散发清香的葡萄、一曲喜气十足的秧歌……这些再常见不过的东西,成了农民讴歌的对象。白天,或种地,或扫街,或兜售自家种的蔬菜……他们是农民;晚上,月朗星稀,一盏孤灯,咀嚼诗句,他们是诗人。
清晨,天蒙蒙亮,黄浦荣穿上环卫工人服,推着垃圾车出门了。66岁的他,是郑宅镇丰产村人,进城打工多年。
“一边吟亦一边行,灯黑借光头上星。天下澄清为己任,岂容龌龊到黎明!”几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夏日之晨,黄浦荣去扫地。那天,街上停电,星光中他诗情勃发,吟下这首诗。
2011年,浦江县举办首届农民赛诗会。这首七言绝句,经黄浦荣自己登台吟诵,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诗来源于生活。我们农民的诗,更是扎根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土地。”已经作诗40多年的黄浦荣说。
黄浦荣是老三届学生,成绩优秀,毕业于金华一中,后因各种原因,生活一直不顺利。十多年前,他谋得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我还在海南捡过三年垃圾呢!我44岁才娶老婆、生小孩。”老黄很淡定。
时光荏苒,生活的磨难并未改变这个老人的傲气。采访中,黄浦荣反问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并自答:“我虽然是个扫地的,但也在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待清扫完大街,我们随黄浦荣到他家中。这个小家中,有一间堆满书籍和诗稿的房间,那是黄浦荣静闲时独处的天地。他写下很多诗,在朋友的帮助下,于50周岁、60周岁出过两本诗选,名叫《梦醒斋诗词选》。
“梦是我喜欢的主题。而中国梦,却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命题,作为一名农民,我很难表达。但落实到我个人,我的中国梦,就是孩子快快长大,独立成材,这样我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琢磨我的诗。”黄浦荣说。
如今,黄浦荣的女儿已经大三了。即将七旬的老黄,肩上的担子会随着女儿的就业减轻许多。“我想中国梦,并不只是为了做梦,而是与我的诗集的名字一样,需要在更好的时刻醒来。我期待我的小家和大中华都在不久的将来,在美好中醒来。”
浦江是个极富诗文底蕴的地方。早在元初,吴渭、方凤等几个浦江人结成月泉吟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诗社。月泉吟社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短短三个月间,月泉吟社竟得诗2735首,作者遍布浙、苏、闽、桂、赣各省,成为当年文坛的一件盛事。
斗转星移,浦江人爱诗之情依然没变。目前,浦江全县有13家诗社,1200多名社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诗人。黄浦荣便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一个缩影。
诗书济世长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浦江县城一幢四层小楼里,祖孙三代各在自己的房间读书,一片安静。这是浦江著名农民诗人徐千意的家。
徐千意,72岁,白马镇嵩溪村人,嵩溪学社社员。20年前,他随儿子到城里居住,给新家定下了老习惯——7点半后,全家人关电视看书。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徐千意说,尽管时代在变,但是他希望耕读传家的老传统,能够保留、延续。“这就是我的中国梦,让我的子孙后代在书籍中得到灵魂的安抚。”
徐千意的一生,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淡泊从容。
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嵩溪村,是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大村落。在这个山里村庄,几乎人人都谈诗作画,清康熙年间,还创立了远近闻名的嵩溪诗社,传承数代。1986年,村里重建嵩溪诗社,后改名嵩溪学社,吸引喜爱诗书画的会员80多人,是浙江诗词学会唯一的村级团体会员。徐千意是嵩溪学社的创办人之一。
“我也是受祖辈、父辈的影响,还有老师当时的一句表扬,让我走上这条路。”徐千意说,他祖父是晚清最后的秀才,家里藏有不少书。抗战爆发时,父亲正做书商,当年浦江中学的课本就是他冒着烽火从杭州挑回来的。
受家庭影响,徐千意从小买书藏书。他爱诗,是受了老师的鼓励。那时,他在杭大附中念书。“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杭州半山钢铁厂参观,回校后同学都写作文,我只写了一首新诗,叫《出铁》:‘刚刚出铁一点红,稍过片刻一线红。铁花滚滚半边红,出完钢铁满堂红。’人家写千把字的文章,我才写了28个字,老师非但没有批评我,还表扬了我,让我觉得诗歌挺有意思的。”
1962年,徐千意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即使荷锄劳作,写诗依然是他生活中最有趣的部分。他常把生活中的一桩桩有趣、无奈的事情,变成一首首诗歌。在《叠猪栏》里,他写道:“叠石为猪栏,也还整齐美观。偏偏猪嘴儿长,一碰一撞,成了烂石一摊。返工重做,摇摇看看,牢哉牢矣。岂知猪腿儿健,一跳一跃,花猪儿又归回乡,奈何,奈何?怎么办?”
如今,徐千意已是浙江诗词学会、浙江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为浦江最大的诗社—仙华诗社的成员及其刊物主编,老徐以6000多首诗作名列榜首。
传承诗风,是他一直思索的问题。这些年来,浦江县大力推广“诗教”活动,诗歌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从201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农民赛诗会。“现在浦江的诗人越来越多,但是要守得住己心,静下来写诗,许多年轻人依然面临挑战。”徐千意说。
家园复兴梦
农民诗人的眼光更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关注他们的家园。翻读着近两年的浦江农民诗人的诗作,会发现一个字频频成为焦点,那就是—水。
这与浦江县的产业相关。自虞宅镇虞宅村加工的第一颗八角珠水晶开始,历经28年发展,水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高峰时期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然而,部分小作坊难以监管,乳白色的工业废水,汩汩流入江河,污染着自然环境。
“飞渣满县畴,浊水遍地流。净土蒙尘秽,肥田变废丘。同心栽绿肺,妙手绘金瓯。铁腕施良策,诗乡展画轴。”43岁的黄照,念着自己的诗,铿锵有力。他说,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浦江县铁腕治污,是对家园负责,是对后人负责,“多少年来,千家万户作坊式的水晶产业富裕了百姓,但也污染了我们的河流与土壤……”
在全省“五水共治”的大战略下,在群众的呼声中,浦江县域的河流正在恢复大自然给予的原本模样。
诗人在赞叹。陈兴奇和陈兴富是亲兄弟。他俩都写了诗赞颂着这一改变。陈兴奇写一首《沁园春·美丽浦江》:“千古芳华,百代风流……谁知污水创伤,亟待山河重整妆。幸万人奋臂,千村合力,众溪颔首,我辈心偿。铁腕豪情,英雄壮志,且付清流治理长。恰今日,又山明水秀,民乐鸾翔。”
弟弟陈兴富写得更有风情:“风裁细柳万千条,白鹭自逍遥。碧水湍波鱼逐,蛙藏芦草闲聊;凭栏远眺,湖明山翠,心爽情豪!当谢诸公雄略,治污续领风骚。”“我就是要直截了当致谢诸公。没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浦江哪能有现在这般青山绿水。”陈兴富感慨地说。
水的洁净,只是农民诗人一个最基本的期盼。乡村凋零,田园荒芜,是他们心中无比的创痛。所以,在外闯荡多年的盛先有,会回到浦江县海拔最高处—花桥乡高塘村种植高山蔬菜。这是他充满诗人情怀的梦。“村庄远在云霄头,时有凉风清涧流……盘中蔬果农家乐,酒上窗台亲友酬。莫道星辰留远客,天明方醒不枉游。”
人物介绍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综述
温庭筠(yún)(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是充满神奇色彩的。那么,关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呢?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王之涣故事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挑战“诚信缺失”,深圳诗人“裸”游中国
“您好!我正在做一项呼唤社会诚信的活动,就是身无分文游遍中国。您先帮我把汽车油箱加满,我打个欠条给您,回头再汇款给您,可以吗?”当刘美松对沿途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讲出这段话时,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有病吧?”“不好意思,我爱莫能助!”更有人翻看着他递上来的名片说:“我就不信,一个公司老总会跑遍全国玩这种冒险游戏,不怕饿死在路上?”
今年46岁的刘美松皮肤白净,笑起来很和善,他不仅是深圳文博精品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栀子花开》、《左右》等多部诗集。刘美松于1996年离开家乡湖北赤壁,艰辛打拼十多年,终于在深圳拥有了“金领”光环和幸福家庭。但令亲友们吃惊的是,刚过上几年安稳日子,他就踏上了这段前途未卜的冒险之旅。他之所以产生这个奇特的想法,源于一次“意外的惊喜”。
2010年4月28日,刘美松急匆匆地驱车去自己的公司,经过一条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时,突然发现忘记带钱包了。无奈之下,他把名片拿给女收费员看,承诺半小时后把6元钱送回来。收费员想了想,便答应了。他也没有食言,不到半小时就送回了过路费。
这次偶然的经历既让刘美松有些兴奋,也引发了他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经济日好,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日渐式微,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但他的经历又分明在说,信任仍在人间!不过,今天的过路费只是6元钱,那如果是一两百元呢,她还会相信我吗?骨子里不乏英雄主义的刘美松,当即产生一个大胆念头:何不到陌生人群中,去挑战一下当今的“社会诚信度”!
听说刘美松要不带一分钱,驱车游遍全国呼唤诚信,妻子和朋友们纷纷劝阻,说他这个想法太疯狂太不靠谱,分明就是自讨苦吃。但刘美松不服气,2010年8月25日早晨,他独自驾车出发了。他在越野车上印了一行标语:“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游遍中国”。除了修车工具、帐篷和换洗衣服,他果真分文没带就踏上了征程。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刘美松驾车游遍全国,不仅要解决食宿问题,还要过高速路收费口,给座驾加油……其花费和风险指数比搭顺风车的“穷游族”更大。然而,所有问题到了刘美松口中就简单了:打欠条呗!一个梦想家,必须用行动来证明。
但出门第一天,刘美松就遭受了最大的打击。25日晚,他驾车抵达广东湛江的海安码头,并计划从这里乘船前往海口市。但连人带车,需要买452元的船票。一文不名的他,无论怎么宣讲此行的意义,轮渡一方从收费员到领导都只当没听见。刘美松又试图向旅客借钱,但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再找民警,也表示“爱莫能助”。两个多小时的努力说服,刘美松一无所获。疲惫、失望、饥饿一股脑儿向他袭来,刘美松禁不住想,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来个下马威,前方漫长的几万公里路程可怎么走?那一刻,他差点打了退堂鼓。
无奈,刘美松想方设法先去酒店赊账住了一晚。当晚他前思后想了一番,不由豁然开朗:“跟熟人借钱的成功率如果能达到50%,陌生人的成功率连1%都不到是很正常的!”可是,第二天的船票怎么解决呢?刘美松想到了所住酒店的经理,既然他能让自己赊账入住,为什么不能再找他借一张船票钱?最终,酒店经理把他送上了轮渡。当然,刘美松也给对方写下了欠条。
出发前,他专门做了一个特制的欠条:左边填写所欠对象与金额,右边是他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复印件。借到钱后,他会马上把信息发给妻子,她会在3天内把钱汇出,并给债主邮寄一个小台历,以示感谢。
寻找人性之美,惊险与感动相伴的旅程
踏上“诚信之旅”的第4天,刘美松又一次遭遇困境:途经广西境内的第一个高速收费站时,他应交费25元,没有钱收费员不放行。费了1小时口舌毫无结果,刘美松实在没辙了,就打开汽车后备箱说:“你自己找,看什么东西能抵这个过路费吧。”最后,收费员真在他的后备箱里拿走一件价值200多元的水壶,抵了那25块钱。这是刘美松整个行程中,唯一一次以物相抵过收费站的经历,此后他一遇到收费站就莫名地害怕起来。但一路上最艰难的并不是过收费站,而是“赊账加油”。
“我叫刘美松,来自深圳,我想通过不带一分钱走遍中国的形式呼唤关注诚信,尊重诚信。今天到了您这里,您看能不能给我加些油。当然这油不是白加,我会给你打一张欠条,上面有我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博客网址等等,3天后,我就把钱打到您的账上。不知道您是否能够支持我?”在南宁,刘美松先后找到3家加油站,一遍遍向加油站员工和老板介绍自己,试图赊账加油,均未成功。来到第4家加油站时,他的车子已经耗尽燃油,再也挪不动一步了,但得到的回复仍然是“恕我无能为力,我们这里不允许打欠条”。
没办法,刘美松准备把“弹尽粮绝”的车放在加油站,自己去别处找油。但就在这时,站长闻讯从办公室走出来,说他看到广西电视台播了刘美松的消息,可以赊给他一箱汽油!绝处逢生,老刘激动得当场跳了起来。
但最难的加油经历,还在前方考验这位深圳诗人的毅力和恒心。通过打欠条的方式,刘美松一路赊账加油来到黑龙江,刚到漠河,汽油已消耗过半,但是他的加油请求却一次又一次被拒绝。进入内蒙古,刘美松见到油站就进,还是没有成功。“你今天无论如何也挑战不了我,因为我上的当太多了!”一位加油站站长对他说。这也是他沿途听到最多的平民心声。
“正是因为一些人,根本不把自己的诚信当做一回事,导致太多的好心人受到伤害,从而也就不管真假一律以‘远离陌生人’的心态来对待,这的确是一件可悲的事。”刘美松在当天的博客中写道。
后来,直到遇上第9个加油站的员工王小明,以个人名义借给刘美松300元钱,他才加满了一箱油。王小明那一句“我也要挑战一下自己,看看是否看错了人”,令刘美松感动不已。
一路上,类似的感动还有很多:在宁夏的一个加油站,当被问及愿不愿意帮助一个陌生人加100元的油时,小伙子吕杰干脆的一句“我愿意”,令刘美松眼眶湿润;在兰州收费站,几经努力,站领导还是不同意他通过,为难之时,收费站工作人员将几个人一起凑的70元过路费,塞到了刘美松的手中,道谢时他已经声音哽咽。
梳理一路上的经历,最让刘美松感动的热心人是寇总。他在去贵阳的路上偶然结识寇总,当时老刘正蹲在路边吃泡面。寇总一行人了解到他此行目的后,很感兴趣,主动提出帮他一些忙。可刘美松的车当时刚加满油,便婉拒了他的好意。
告别寇总走了200多公里后,刘美松因为没钱交过路费,被“卡”在了一个高速公路出口处。任他说得天花乱坠,工作人员就是不放行。为难之时,忽然有人敲刘美松的车窗,竟是寇总的司机!“我们老总说了,既然您不要捐款,就尾随您走一段,也算是向您致敬!没想到还真帮上忙了。”原来他们一直跟着刘美松。这时,寇总亲自下车替他交了过路费,并邀请刘美松共进午餐,还给他的汽车加满了油。
刘美松沿途不仅收获了喜悦和感动,也不乏惊险遭遇。9月15日下午,越野车的两个轮胎同时爆裂,他被定格在了新疆哈密128公里处。打了一通救援电话后,他开始了苦苦的等待。茫茫大漠,天罩地托,唯有他一人一车孤零零地抛锚在天地之间……直到晚上10点多,在刘美松被困5个多小时后,救援人员才赶到。而换轮胎的钱,依然是他向人家打欠条。
启程两个多月后,刘美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间遭遇过火灾、沼泽地、抢劫,幸而都是有惊无险。与此同时,他也饱览了漠河的晨曦之美,北大仓的满目金黄,西藏苍茫的雪山、新疆黄沙纷飞的大漠……
分享冒险成果,新书《欠条》闪耀诚信光芒
刘美松将这次旅程看成是一场关于人心的赌博。他因此还设定了一个三不原则:不乞讨、不打工、不多要一分钱。100天的“冒险之旅”中,他一共经过163个收费站,成功“挑战”了156个加油站,53个酒店,成功率大约30%。
创造沟通纪录的是在山海关,从晚上8点到11点半,三个半小时里,无论是国营酒店,还是私人小店,总共11家全都拒绝他欠账入住。刘美松最终把车子停在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停车场里,第一次打开了他的睡袋,准备就在车里过夜了。看着四星级酒店的华丽背景,他简直有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
可刚睡下不久,就有保安来敲车窗,告诉他:领导同意了,邀请他回酒店住。终于成功了,但刘美松没有感到一丝惊喜,“大概是这种反复考量后的信任,让人觉得已经不单纯了吧。”
刘美松路上借钱只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高速路费,一个是加油,一个是住宿。吃的方面主要靠“蹭”,沿途的朋友有接风的,有送方便食品的,他吃方便面吃到吐。但路上没有吃的也是常事,出发时他130多斤,中途就瘦了20多斤。而就算再苦再累,刘美松也没有忘记做公益——他在博客上贴出了一份份倡议书,为云贵和青藏山区的孩子们募集课外读物和衣服。
“每一天,我都早早起来,奔向下一个目标;每一天,我都在经过,在寻找,在感动;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像是日历中的每一天,但每一页不是撕下,而是温暖的珍藏。无数个寒夜,我也会伫立异乡,狠狠地想我的妻儿和友人,是你们的支持,让一个梦想践行者走得更远……”整个行程中,刘美松只写下了这一首名为《每一天》的诗。那是在藏北无人区,倒车时陷在了泥潭中,进退不得,他一下子悲从中来,第一次有种将要崩溃的感觉,“身心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感觉可能会牺牲掉,或者疯掉”。刘美松说,他是通过想念亲友,想念那些旅途中遇到的善良的人们,才在人迹罕至的绝境中坚持了一天一夜,终于等到了救援车辆的出现。
2010年12月2日,刘美松安全结束行程,回到了出发地深圳,他用100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身无分文的人,靠诚信支撑,游遍了中国!其间他北至漠河、南至三亚,东抵山海关,西经嘉峪关,总行程28510公里,共打下欠条222张,金额达48272元。最少的一笔是10元,最大的一笔是那次车子的两个轮胎在戈壁滩上爆掉了,要换胎,打下的一张5742元的“巨额”欠条。
至此,刘美松圆了他的梦想——用自己的冒险之旅,来证明我们的社会诚信仍在,并去传递它。他决定与世人分享自己的“旅行成果”,此后的3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将这段旅行经历整理成书。
2013年8月25日,全书完稿,刘美松为它取名《欠条》。在新书发布仪式上,他特意请来了包括王小明、寇总在内的十个“债主”。当天,刘美松激动地说:“沿途所借的钱早已还清,可这一路的感动,让我如何归还得了?我会铭记一辈子,并将这222份欠条背后的信任与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
《欠条》一书载满了感动,也承载着整个社会的希望。而刘美松的“壮举”,更赢得了中央电视台的称颂:一位堪称“金领阶层”的深圳老总,甘愿放下生意和大都市的品质生活,风餐露宿100天,先后游说上千人,凭借一路打欠条走遍锦绣中华,在各地播下了诚信的种子……这是何等勇气可嘉、鼓舞人心的一件事!经央视报道后,《欠条》一书在2014年初成了畅销读物。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在抱怨“这是个冷漠的时代”之前,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自己够真诚吗?哪怕露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也会让世界多一份温煦啊。
【中国诗人简介】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诗人别称02-01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02-21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12-11
历代诗人简介10-02
诗人王维简介10-07
唐代诗人李白简介及代表作11-21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及代表作12-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06-11
边塞诗人07-25
诗人陆游介绍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