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
其一,冰心的作品虽以儿童作为一大主题,但当今这个时代的儿童,对冰心奶奶的了解可谓是微乎其微,通过几篇作品,就能读懂一个人,恐怕连我们这些大人都很难做到,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冰心的距离,是我教学构思的一个原点。
其二,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或相关的教学案例几乎为零,对于我来说,对冰心的了解也只是现当代文学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如果想使冰心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鲜活起来,教师首先就要走近冰心,为此我拜读了冰心的作品《世纪的回忆》,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我也随着作者的思路来谈一谈。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在哪里”。课文是凭借, 是我们教授语文课程的凭借, 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 从而真正地学习可以受益终生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也就是学生可以学到听说读写的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时可能更多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人文性, 却忽视了课程的工具性, 包括现在有时候处理课文也经常会“教课文, 而不是教语文”。如本学期教授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藏戏》, 我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重点设定为“了解藏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读了这篇文章后, 我开始反思和顿悟, 我设置《藏戏》的教学目标时存在偏差:不应该仅仅关注藏戏这一艺术形式, 更应该关注它的言语表达和运用, 所以应该把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学习介绍戏剧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它的写法”, 让学生学习后不只是了解了藏戏, 更多的是知道如何向别人介绍一种戏剧, 如何落实到笔头。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 不仅要了解更要会介绍, 会写一个传统节日、一种戏剧、一处特色民居。文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觉得很好, 香港老师教授《毕加索与和平鸽》一课, 整节课围绕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设计, 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和词语, 更多的时间是有条理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围绕“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课程设计理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掌握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乍听这节课, 也许会认为这是一节脱离文本的课, 但却恰恰是教授语文课程的最好范例———真正地把课文当例子, 让学生学习了语文方法和技能!语文课上更需要把教师“拉”出来, 把学生“放”进去, 把时间用在语文实践上, 更需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敢于大胆放手!
第二个问题是“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主要与语文课程设计有关”。语文教学有时候会走向“教课文”的误区, 归根结底是对教学设计的偏差。现行的语文教学流程更多的是偏重于对课文解读的过程, 正如吴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被利用来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的课堂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这些都指明了教语文的大方向。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在“牵”的同时, 更要注重“放”。教语文要善于按照“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来设计教学, 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表达、实践。文中提到烟台搞双轨教育实验, 每个星期语文老师把两节语文课贡献出来, 让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从上学期开始, 我校每个班在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孩子到图书馆读书, 这非常棒。就我们班而言, 从四年级到现在, 每个语文午读我都会将其作为孩子的读书时间, 甚至有时候多出的语文课也是用作读书课。我很珍惜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氛围, 这种氛围会影响孩子读书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 但我有时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 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渐渐地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真的有所提升。我认为语文除了教会方法、技能, 还要有所感悟;感悟提升了, 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感悟从哪里来?感悟就从不断地读书中来。
此时, 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刚刚进行的班级“小故事, 大智慧”的读书活动中, 我无意间和孩子们分享了《读者》这本杂志, 从多角度进行了评价, 并分享了其中比较有深度和趣味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午读时间很多学生都自发买了《读者》并且在全班传开阅读, 这让我倍感欣喜。孩子自发购买杂志阅读, 这一主动行为的背后一定会带给他们真正的阅读乐趣, 因为不是“我被要求读”, 而是“我要去读”!由此想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小学就辍学的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文学造诣, 归功于会源源不断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归功于成长在大文人蒲松龄家乡父老乡亲们口耳相传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民间故事。因此, 老师的引领很重要,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文中谈了很多让我们受用的方法,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 合理开发课程内容。不要贪多, 每一篇课文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 确定一个训练点, 从而不断深入, 不单单要教过, 而且要教会、练透!这里的“练透”应该是针对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去实践一个语言训练点。总之,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包含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 这样就不会走偏。
对进京赶考一事,诸人的态度是:①老夫人:挣揣一个状元回来,②长老:专听春雷第一声,③张珙:金榜无名誓不归,④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面对社会压力,莺莺敢于轻看功名,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比张珙来得更彻底。虽然如此,在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她的美好愿景完全不可行。三比一这少数服从多数使莺莺也不得不让步:同意张珙进京赶考。莺莺没有过激的包括以死相拼的行为。因为她明白,活着才能继续追求幸福,才有美好的盼望,才有破镜重圆的喜悦和快乐。
既然是无奈的分别,离别的痛苦自然是最难忍受的。到了什么程度?“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因离别而不思饮食,不是昏睡,就是垂泪,体重骤减,百无聊赖,无所寄托。这些情绪又主宰着感受,眼前的一切景物也都随心情的不悦而透出凄凉。
今天上午我上了《冰心诗四首》中的《母亲》和《纸船》。
首先,我用母爱的定义来导入新课,并简要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讨论掌握“躲”字的作用,文章的主题,所运用的修辞等重点知识。
再朗读全文,细细品味语言,并过渡到第二首诗《纸船》的教学。分男生、女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其次,让学生归纳各节的内容,提炼诗的主旨,引入古诗《游子吟》,深入诗的情感。
最后,让学生朗读两首诗,仔细揣摩和辨析这两首诗的区别,相互讨论交流,老师再作总结。
一、导入更新。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导入,如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母爱的诗作、故事等。学生一下子就背出了《游子吟》还要“孟母三迁”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重点字的突出分析。《母亲》中的诗眼“躲”、“只”字和《纸船》的诗眼“抛”字,通过让学生讨论能否用其他字来代替从而突现诗的主题。学生表现也非常活跃,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三、加强朗读训练,师生评点。多让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并通过全体学生、全体男生、女生、小组、个人等形式进行朗读,并让学生来点评,从中体会诗的情感。
四、问题的拓展训练,向生活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怎样来报答母亲,感恩母爱?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决心。最后老师进行适当的总结,鼓励学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为父母干些实事。
《黄鹤楼送别》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借助古诗描绘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过程,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感受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体会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此情此感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揣摩“饮酒话别”“目送吟诗”的情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共鸣:
一、歌曲导入,营造情境
本打算课前播放一首《送别》,让学生边听边感受离愁别绪,营造送别的基调。然后引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送别的经历,说说送别时的所想所感,再进一步引出自己所了解的送别诗,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但实际操作中,由于音响没有调试好,音乐无法播放,临时换成以“黄鹤楼”及黄鹤楼的传说来导入,虽然可以直接导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却没有营造出送别的基调,引入送别诗也显得突兀和不协调。
二、烟花三月的美景却无心欣赏的对比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图,一方面体会“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意思,一方面引出“这么迷人的美景,李孟二人是否也为其沉醉呢?”,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藏”“有意不去触动”来体会二人不忍离别、不愿言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不当,学生没有充分阐述,引导不够到位,“李白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的想象练说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导致学生进不去,匆匆而过。
三、抓住关键词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课文第三自然段二人“饮酒话别”是理解的重点,让学生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以及六个“您”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人品”和“诗篇”的敬仰。让学生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对李孟二人的了解加以体会。课前看了学生的预习导航,大部分学生搜集的都是二人的生平简介,对孟浩然的诗词和人品了解不多,于是上课时改为自己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但没有深入考虑学情,所引的材料高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导致浮于表面,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些类似“品格高洁”的词语,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孟浩然的人品以及李白把他成为兄长和老师的原因。不如把点化小,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说出孟浩然的人品和诗歌特点效果好。
四、循环诵读,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意境 对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悠远,饱含着李白的不舍、思念和祝福。我设计了“友人登上了船,你看到李白——”“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你看到李白——”“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你看到李白——”反复诵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引读。让学生反复吟诵,反复体会其中的情感,通过指导朗读得缓慢、悠扬,升华情感。
诗歌和“文包诗”的文本理解和教学是我的弱项,有时重点还抓不准确,有时想得到却很难实现,还是没有做到以孩子的视角去看文本和教学,还需要多学习和磨练。
本课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课文,当我得知由我来上这一篇小教研的课文时,心里不禁心生退意,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反复地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知道本篇文章必须要通过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两位诗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两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时的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比如两人话别时的场景,我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再如李白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同时在教学中抓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
这是三篇发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文,以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的手法来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欣赏不同的文章,体验情感细微差别的好文本。三首诗的不同创作情境,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故事,形象理解诗文。因为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且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八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八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加上这节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均为课外古诗,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积极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我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另外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与朋友惜别时直抒胸臆。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使学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指导朗读,品味诗句,逐首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异同。
2.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风格,力求当堂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2.学习同一主题的诗歌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托物抒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寻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任务设计、等):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许许多多是传诵千古的大诗人,如有诗仙美誉的李白,有号称诗史(诗圣)的杜甫,还有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及被称为诗佛的王唯。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出示幻灯片)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些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学明珠、瞻仰那些著名诗人的风采。(板书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意境。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幻灯片)
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七言绝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提问:关于诗人王勃、王维和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朋友之间的情谊。)(然后出示幻灯片)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著有《王子安集》。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至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故又是蒲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调太乐丞,以罪谪济州司仓。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张九龄执政,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宫。累官至给事中。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安史乱起,他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他虽饮药称瘖,又写《凝碧池》诗以悲时事,但终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复拜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他早年曾有进取之心,写过一些意气慷慨的诗歌。但思想里消极成分较多,三十岁丧妻后,过着独身生活,即喜参禅,张九龄罢相后,他政治上灰心,故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在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更趋消极。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他还精通音乐。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全唐诗》编其诗四卷(《外编》补一首)。他的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因此他和孟浩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仗当涂县令的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设计意图:古人云:文以载道。又说知人论世。通过简介,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写作道路及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作品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四)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热爱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4.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五)检查预习:给加粗字注音(幻灯片)
城阙(quâ)宦(huàn)游歧(qí)路浥(yì)轻尘酣(hān)高楼蓬莱(pãnglái)逸(yì)兴揽(lǎn)明月称(chân)意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检查预习,矫正字音,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
(六)研读与赏析
1.整体感知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读(再次播放视频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3)学生朗读(幻灯片出示全文内容及节奏)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有标准的示范,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解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视频朗读有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优美的画面,这不仅创设了一个表现诗文的良好情境,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2.疏通文意,体味本文的重点诗句含义。(多张幻灯片,分别出示诗歌的3个经典名句,上有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译文。)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这两句千古名句警策动人,其豁达超脱、高情远意令人佩服。(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这两句劝勉朋友,表现了一种更深挚、更真切的友情。境界崇高、情趣高尚,使全诗达到了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你再喝完这一杯酒吧,等你西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朋友了。我们都认为这句诗好,因为这诗籍着为朋友送行在杯酒话别中表现了无限深情,以及表达了对将将要远行的朋友的关怀惜别之情。(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眺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极易产生联想,故自然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具有“兴”的意味,读来自然天成。“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7)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设计意图: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揣摩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教学目标。
(七)探究学习
1.朗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幻灯片)
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三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1)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写作背景介绍(先由学生介绍,再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作补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当时作者被以“赐今放还”的名义被废逐。在宣州谢朓楼李白和族叔李云饯行,作下此诗。②对比参读,感悟诗蕴:三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彼此相隔天涯而变得遥远。诗歌意境开阔,一扫之前离别诗的低沉情调。《送元二使安西》:诗歌不仅有依依惜别的伤感,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壮志难酬,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设计意图:文史不分家。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适时地介绍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感情基调以及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2)在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板书(见板书设计)
2.写法探讨:这三首诗主题相似,但是表现手法各异。请你分别赏析。
(1)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朴素无华正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艺术特色。试结合诗歌赏析。
王勃这首送别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本诗在写作上具有三个特色:一是以雄奇风景起兴。首联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也没有流行地以“柳”寓“留”。起笔雄伟:一个“辅”字,富于温情;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
二是表现了诚挚离情。第二联直抒胸臆,坦言情同意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拉近了送者与被送者的心理距离; 第四联劝慰友人,纵横离泪,亦映证了二人的深情厚谊。三是展现了诗人旷达胸襟。第三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全诗意境旷达,充满对离别的坦然和潇洒,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一帜。(2)《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读来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中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前人对《送元二使安西》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从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试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不同风格的诗歌同时,学习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其热爱文学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过去还学习过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提示:《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其实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请试着即兴创作诗歌。(送别即将转学的好同学、出门旅游的亲人等)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送元二使安西》首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考习惯。
(九)本课小结(幻灯片)
在我们解读文化名人时,在感受文学本身散发出的艺术美感时,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一种面对世事变迁豁达豪放的胸襟,一种立于天地刚劲有力的姿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品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所需要积淀的是一种品格,一种心态,一种指引我们以后几十年走好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所学的三首送别诗,虽然主题相同,但是表现手法各异。李白率真,王勃的雄浑,王维的深情,我们要细细品味,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
(十)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任意2首
方式: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四个小组比赛背诵一首诗歌,争取当堂背出三首诗歌。
(十一)作业 1.背诵三首诗歌。
2.选择某种事物,尝试运用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写一首诗。3.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七、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王勃王维李白
海内存知己更尽一杯酒人生在世不称意 天涯若比邻无故人明朝散发弄扁舟 向上伤感豪情昂扬 “诗中哲理”“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八、教学评价
哲学家弗兰克尔说过:“文明社会是通过人文科学来思考重大问题的。”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些作品中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有利于教育学生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小学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
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诵读为手段,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将相同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此,我通过四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鉴赏评价中感受诗之韵味,语言之精粹,体会诗人之情趣,感悟人生之哲理。
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其通过语感的功能细细体味,进行欣赏和理解,以领略诗歌的语言美,通过比较学习同一主题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四是通过探究学习与拓展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力与想象力。
九、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中,我力求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给予学生一些渗透式的教育。我的做法是: 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诗歌和作者的资料,如“历史上诗歌以哪个朝代为最?”“你知道哪些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你对将要学习的诗歌的作者及诗歌所表现的时代背景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掌握诗歌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几首诗歌中你最喜欢读哪首,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李白的诗歌,而这首诗歌恰好又是学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学本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诗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时,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让学生的情商得到感染与洗礼。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三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学生体会出诗情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觉得该怎样读这首诗歌,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本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诗中说能望见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怎么可能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本课教学,我将三首题材相近的诗歌特意选在一起进行比较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作者手中会有不同的诗境塑造。我让学生猜想下原因是什么?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猜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诗人所写的诗歌,再一次感受作者的不同艺术修养,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送别诗教学反思06-23
歌曲送别反思01-23
冰心荷叶母亲课文11-07
送别教学设计07-21
送别诗教学设计02-28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01-06
课文一面教学反思01-30
课文《掌声》教学反思04-20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