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复习题(精选8篇)
1、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为什么?
2、以镰形细胞贫血症为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的β亚基N末端第六位氨基酸残基为谷氨酸。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不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的β亚基N末端第六位氨基酸残基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谷氨酸在生理条件下带负电,而缬氨酸的侧链是一个非极性基团,因此,不仅使血红蛋白三维结构表面的电荷性质改变了,而且多了一个疏水尾巴,创造了一个“黏性”突起,促使细胞在脱氧情况下相互粘连形成纤维状多聚体。血红蛋白的这种变化,促使红细胞变为镰刀状。易在毛细血管处发生堵塞,引起炎症;镰刀形红细胞易碎裂溶血,导致贫血.3、分析、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联系与区别。第36页
4、质膜由哪些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质膜的?有何特性?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细胞膜是由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球形蛋白按二维排列的液态体。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连续主体,蛋白质分子则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深度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特点:流动性、不对称性
5、癌细胞的质膜与正常质膜相比,组成成分和功能有什么不同? 肿瘤细胞质膜的成分和功能改变
膜组分改变
1、膜脂:神经节苷脂减少,鞘糖脂堆积,导致糖基转移酶活性下降,糖基水解酶活性增强
2、膜糖蛋白:含唾液酸和岩藻糖的糖蛋白增多唾液酸暴露,肿瘤细胞负电性增高,利于快速增殖,且掩盖肿瘤相关移植抗原,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3、膜酶:膜中蛋白水解酶和糖苷水解酶活性增高,增加膜对糖和蛋白质的转运能力,为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接触抑制消失:
黏着作用消失:癌细胞质膜纤连蛋白减少甚至消失,导致癌细胞之间黏着性和亲和力降低,易脱落,从而使肿瘤扩散浸润生长,并且可通过血液、淋巴液转移,形成继发灶。
6、以Na+-K+泵为例,简述质膜的主动运输过程及特点。110页
1、Na+-K+-ATP酶(Na+-K+泵)a、Na+、K+的转运与ATP水解偶联
•b、Na+与ATP在膜内侧,K+的在膜外侧
•c、一个ATP酶分子水解1000个ATP/秒,水解1个ATP能同时转运3个Na+出胞和2个K+入胞
7、以细胞摄取胆固醇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过程及特点。第120页
8、怎样理解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细胞器?
一、糖 酵 解
二、乙酰辅酶A生成 三、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每一循环过程,生成4对H和2分子CO2及1分子GTP。3、2CH3CO~SCoA+6H2O
4CO2+8(2H)+2HSCoA
9、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的DNA(mtDNA)mtDNA为双链环状分子,外侧:H链;内侧:L链。全长16569bp,共37个基因存在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于线粒体的基质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上。
•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复制时间不限于S期,加工后的mRNA无帽有尾。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1)mtDNA结构紧凑,基因内无内含子;(2)mtDNA裸露,与组蛋白结合(3)两条链均有编码功能(4)部分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不同 半自主性
•mtDNA含有能够编码一部分自身的蛋白质、rRNA、tRNA等的基因 •线粒体的遗传装置能够完成DNA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和基因重组
•参与mtDNA的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及基因表达的很多蛋白质来自核基因编码,对核基因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线粒体的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
10、什么是细胞通讯?信号分子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特性。219-225
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物 理:声 光 电 温度
化 学:
亲脂性的信号分子 主要代表: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
作用方式: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直接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亲水性的信号分子
化学结构: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NO)等
产生和作用方式: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
可以分为物理信号、化学信号和生物学信号等几大类,它们包括光、热、紫外线、X-射线、离子、过氧化氢、不稳定的氧化还原化学物质、生长因子、分化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等。
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应当包含信号转导最必需的关键组分,它们有:(1)接受细胞外刺激并将它们转换成细胞内信号的成分;(2)有序地激活一个或者有限几个“唱主调”的信号转导通路,以译释细胞内的信号;(3)使细胞能够对信号产生响应,并作出功能上或发育上的决定(如基因转录,DNA复制和能量代谢等)的有效方法;(4)将细胞一生所作出的所有决定加以联网的方法,这样,细胞才能对在任何特定时刻作用于它的、种类繁多的信号作出协同响应。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一般至 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分别具有结合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细胞是通过它表面的相应受体接受来自其外界环境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的。正是它,首先识别和接受外来信号,启动了整个信号转导过程。蛋白质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 g 磷酸基转移到它们的底物上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去。将信号转变和放大的G蛋白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需要通过一类叫做传达器或者转换器的调节蛋白的介导才进一步激活过程。起着转换器作用的蛋白质是与GTP结合的蛋白质(G蛋白)。细胞内的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是指受体被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的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物质。
担负信号转导功能的信号转导系统可以一般化地概括为四个组分:检测器——信号的接受和检出,这是受体的主要任务;效应器——使信号产生最终的效果,比如腺苷酸环化酶或磷脂酶C等可以起到这种作用;转换器——控制着信号的时间和空间。比如G蛋白,它决定了GTP水解的速度,还决定了效应物的被激活时间。其结果不仅使输入的信号被大大地放大了,也起到信号计时器的作用;调谐器——它修饰信号转导通路的成员,如磷酸化;协调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关系,也是在配体存在的情况下使信号转导通路保持连续畅通的要素。
第二信使与分子开关:转承蛋白、信使蛋白、接头蛋白、放大和转导蛋白、传
感蛋白、分歧蛋白、整合蛋白、潜在基因调控蛋白。
在职消费目前是国外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少,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阐述, 相关的经济原因及后果缺乏足够的研究积累, 也没有足够的经验研究去支持。现在这个研究热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追捧, 以国外学者及研究人员为主导的实证研究也陆续出现, 国内研究也逐渐增加。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在职消费研究文献, 从概念、成因、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概括, 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2 在职消费概念综述
实际生活中, 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在职消费的现象。但是对在职消费的概念尚未形成确切统一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职消费是专指“人们取得的扣除正常工薪以外的、可以预期的利益”或者是“凭借自身专权获取的特殊福利”, 有时候也指“某些特定类型工作的一种附带或伴随利益”。另外一些学者把在职消费定义为一种“非货币性的福利”, 例如为高级管理人员配置的专用汽车或飞机、提供的奢华办公场所、高级娱乐餐饮会所, 以及高档场所会员资格等等。
3 在职消费成因综述
对于职消费的成因, 目前形成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分别是在职消费代理观和在职消费效率观。
(1) 代理观:Hart (2001) 指出, 尽管在职消费给高管带来的是一种收益, 但是它会给企业带来更多负面的经济影响, 从而减损企业价值, 降低股东财富, 众多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都认为职消费是委托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换个角度思考, 仅从这种代理成本去理解, 那么限制在职消费才是理所当然, 与现在普遍的现象并不相符。当然, 也必须将监督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Alchian (2008) 认为在职消费构成代理成本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在职消费的事后货币薪酬安排不够弥补所消耗的企业资源。
(2) 效率观:代理观可以较直接地解释在职消费部分问题, 但其广泛存在性原因仍得不到充分的理由。Henderson (2010) 把在职消费视为一种“身份商品”, 它可以提高高管在企业内部的名望。Rajan和Wulf (2004) 也认为在职消费的可以促使提升经理人的管理效益, 并且巩固和加强经理人的地位和威望。这些研究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未能成为主流观点, 而其对代理观的挑战无疑是一种突破。
这两种观点既有差异又有共通性, 其考虑的角度不同, 但本质上可以对在职消费的表现和作用进行解释, 是相互补充的两种观点。不同的实证研究也指出每种观点都有其可验证性, 与其考究两种观点的正确性, 不如思考什么约束条件下何种观点更符合现实。
4 在职消费计量方法综述
在职消费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国外有James等采用相对数值计量法, 包括对三大费用的比率进行计量处理, 国内主要有夏冬林、陈冬华等采用绝对值法进行了处理。
(1) 相对数值计量法。
外国学者中James等 (2000) 采用了比值法度量在职消费的水平, 主要通过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这两个指标进行研究, 国内的卢锐 (2008) 和李宝宝 (2012) 等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并对其进行了改进, 例如剔除不属于在职消费范畴的项目, 如存货跌价准备, 坏账等。
(2) 绝对数值计量法。
从在职消费概念上可以推断, 其归属到管理费用的可能性较大, 于是较多情况下可以在报表披露信息中获取。陈信元等 (2005) 认为可以在报表附注的“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明细中涵盖车辆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董事会费用等项目中收集。
目前对于计量方法的考虑重点不在于准确性, 而关键在于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上, 由于在职消费数据披露的不一致性, 且表现方式有隐蔽性特点, 因此数据的质量问题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5 在职消费实证分析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在职消费的实证分析, 主要是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 探讨了股权结构、高管权力、股利支付、债务筹资等与在职消费的相关性, 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Crossman等 (2004) 的研究表明在合理范围内, 大股东的数量及持股比例越高, 对高管的监督力度就越大。卢锐等 (2008) 发现高管的权力与在职消费关系成正相关。美国财务学家Jensen (1986) 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理论, 他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 其自由现金流量也越大, 一旦支付股利, 在职消费的程度就将降低。Lipton和Lorsch (2003) 、Corwin (2007) 、Shleifer (2010) 和庆燕燕等 (2007) , 胡建平 (2008) 的研究都证实支付现金股利后, 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会导致代理成本的下降。陈红明 (2009) 和符蓉 (2012) 通过实证也发现股利支付降低了在职消费的水平。债务筹资方面, Jensen等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 他们认为债务筹资可驱使高管勤勉工作从而减少在职消费。McConnell等 (1995) 认为当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量时, 债务筹资会削减铺张浪费, 达到降低在职消费的目的;而王满四 (2012) 等的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论, 他认为我国的国情特殊, 目前企业的激励制度的欠缺以及高管工薪的管制, 使得在职消费成为一种远远大于工资福利的隐性激励, 出现一种严重的代理成本, 从而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 即使是进行债务筹资也不能约束高管自利行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 目前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和财务政策与在职消费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方向。但是一些更细化的相关因素仍未考虑在内, 在未来的研究中, 这将是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6 结语
管理重人本, 人本重激励, 高管在职消费作为激励的一种, 渐渐成为令人关注的热点, 而目前面临主要的问题是其数据的收集难度和计量上还没能得到统一, 虽然国内的研究也有所发展, 但实证研究的内容并不广泛充足, 而且鉴于国外学者起步较早, 许多实证研究已经有所成果, 但国内外背景情况有所差异, 并不适宜直接套用国外研究成果于我国的实际中。当然, 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更加规范, 标准更统一, 计量方法手段也更精确, 其中的确切关系也将会呈现出来, 并为未来高管激励手段内容的研究提供方向。参考文献
摘要:高管在职消费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受关注的激励手段, 日益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但学术界对高管激励手段的研究更多是局限于货币薪酬契约, 而在职消费只限于理论上的阐述。为此, 试图从在职消费的概念出发, 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 同时对其研究成果作一归纳, 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支持。
关键词:在职消费,激励,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Fan, J.P.H., Wong, T.J., Zhang, T.Y..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he Case of State-owned Corporate Pyramids[J].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Organization, 2013, (6) :1217-1252.
[2]李宝宝, 黄寿昌.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的估计模型及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 2012, (5) :184-185.
[3]杨蓉.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基于在职消费的视角[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33-140.
[4]陈信元, 陈冬华, 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 2005, (2) :92-101.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 论文质量 学习信念 考核制度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呈现学习型特征、尖端人才需求量日益旺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向外拓展的一种类型,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如何让“宽进”的在职研究生真正实现“严出”,首先就要对纷繁复杂的生源进行细致梳理,逐一对待,进而寻求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
一、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年龄层次跨度很大
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2003年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58060人,而2008年为131446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1.26和1.65倍。在职攻读硕士并最终获得学位的人数更是激增,2003年国家一共授予17023人在职人员硕士学位,2011年达到85196人,8年间增长了4倍。其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列。教育人生网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欲通过在职升硕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占9.37%;25~35岁占61.26%,35~45岁的占25.14%;45岁以上4.23%。
二、学习目的各不相同,职业身份五花八门
相比很多人花钱买个证书的世俗心理,目前公务员升职、评职称、加薪、出国、考公务员成为发动在职读研大军引擎的持续动力。迫于压力要镀金型的企业管理人员;劳动力市场上想跳槽的“观望族”;想通过研修班获取更多资源的职场成功人士;不要文憑型,希望获得一技之长的实用派学员将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色人等囊括其中。
三、学科专业分散。授课时间不能保证,管理难以落实
由于学员的学习的背景和文化基础不一样,这也就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科的学生,可能形象思维比较好,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但一涉及高数等课程,便显得无所适从;而法学等专业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法律知识已经是烂熟于心,行政学上的法律课程显得有些多余。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背景使得培养过程显得十分艰难。而且,由于学员的英语基础差异很大,在申请学位考试时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而与此相对应的时,一般在职研究生专业都要涵盖十几门甚至二十多门课程。从寒假到暑假,从一个周末到另一个周末,不要说温故而知新。学员的头脑里能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已属不易。
由于是开放式教学,学校管理无从下手,仅从学籍和学分方面很难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而且即便是有,恐怕也难以贯彻;教学方式太过复杂,不严肃的录入和授课很容易滋生难管的乱象;业余时间到校“点卯式”学习,让老师管理鞭长莫及;缺乏专职具体化管理人员i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管理制度不堪一击。
四、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授课时间过于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也很难达到最充沛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年长的学员,而教室座位又是冷冷清清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往往打不起兴致。教学计划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而学生听起来,也是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个大概。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学会。在具体考试时,老师们往往又过于仁慈。大手一挥,通通放行,考试失去客观凭据效果。
相比起全日制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属于“游走大军”。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很难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的融合,例如自由式讲堂、辩论赛、公开讲座等优势资源,都是在职研究生所享受不到的。
五、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从“四严”入手
2009年初,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于意见书》中指出,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不过。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在职研究生教育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就提出。要培养多种规格的特别是应用型的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群体的扩大对于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综合分析,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从“四严”人手。
1.严把入学考试关,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在职研究生考试方式五花八门,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使考试制度单一化,防止浑水摸鱼之徒有机可乘;对生源的信息要进一步核实,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重点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搞好复试和审查工作;要划定单科最低分数线和英语最低分数线,防止学生水平差距悬殊,学困生大量存在。
2.严把入学教育关,坚定学习信念和信心
不管任何一个角度考虑,在职研究生学员在入学之初,都对自身学习目的有着很深刻的体量。顺利完成学业,达成既定目标,既是对青春的负责,也是确保高额学费不落空的不二选择。所以,一以贯之,坚定的信念应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
在职研究生自身也不能一味向文凭看齐,甚至是混日子,应该意识到,通过研究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学习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文凭本身无法实现的增值价值。
3.严把教育管理关,严肃考试考核制度,营造学习氛围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习跟踪体制,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制订一整套规章,专门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要求、考试要求、论文要求,严格奖惩制度;多请知名教授、专家授课,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加大知识含量。
4.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在职人员不是不可以读硕士,但对其学术要求绝对不能“打折”。对其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考核绝对不能“走过堂”。比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修改、评审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培养出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
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
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
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
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
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
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
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
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
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
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
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37、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38、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割据武装,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散着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40、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4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
革命队伍的侵蚀。
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袋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有思想正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4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5、民主原则。
4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45、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46、如何理解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这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看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得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8、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9、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50、如何理解和把握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51、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5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
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5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5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57、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6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一个中心。
二、两个基本点。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五、依靠群众。
六、党的领导。
6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6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置与基础工业建设。
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4、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
65、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3、坚持富民政策。
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
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6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6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
71、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做出了面相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
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
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73、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74、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
7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
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
7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80、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
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理论意义。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熟。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同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了党章。
8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国情的清醒把握。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我们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93、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81、深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新特征和世界新形势,深化了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把握时代主题。
2、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3、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内在联系。
82、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带来风险。
8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新情况新特点。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核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触后发生了重大新变化。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
84、执政后党面临着这身建设的新考验是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就是如何保障党的先进性。
85、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6、“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过程: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调研考察时处级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
8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89、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其次,创造性的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再次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90、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这一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新变化,深刻的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无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分析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群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91、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2、生产工具的进步状况
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状况。
4、是否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92、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涵义,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要发展新近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党必须始终代表
即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1、关于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第三,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
2、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对于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界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社会。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获得前进最终是由产力发展决定的。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做了进一步预见和概括。四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揭示。
95、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三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四是提出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基本思路。
9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单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三扩大中等收者比重。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觉地走科学发展途径,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协调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9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
2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
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98、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9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内容,基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要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00、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102、党的十七大的主体和基本精神
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从持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必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领导,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力本质,保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础请求是全面和谐可连续、基本方式是兼顾统筹,更加自
党的十七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更和各族国民过上更好生涯的新等待,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斗争目的提出了新请求。我们要全面把握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要求,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兼顾斟酌发展思路,综合制订发展计划,和谐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程度的小康社会、建设强盛民主文明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度打下更加坚固的基本。
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安排。我们要依照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调和,增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本相和谐。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良民生。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资文化生活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附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良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回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下大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好处问题,努力使全部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正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接洽,坚固建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情感,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须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好处放在第一地位,把群众满足作为第一尺度,切实改变工作风格,兢兢业业做好工作。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巨大工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以党的执政才能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风格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紧树立健全保证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抵触和问题,不断进步党的发明力、凝集力、战役力,不断进步引导程度和执政才能,不断进步拒腐防变和抵抗风险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难奋斗、清正廉明,富有活气、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答: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当然,对于敌人的专政,并不是不给他们出路。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P238)答:首先,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是多极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再次,各种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空前活跃,是多极化的重要方面。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
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P212)答:主要面临三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二是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三是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1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2)答: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导
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对外贸
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P231)答:在领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
答: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
答:正确。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155)
答:错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P126)
答:正确。(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
答:错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
答:错误。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P285)
答:错误。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P201)
答:错误。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第二、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P114)
答: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三:论述题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把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只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296)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P145、P167)
答:(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P121)答:(1)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2)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3)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4)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5)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说明:此练习题仅供辅导教师和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进行练习及掌握考试题型之用,不是复习重点。请考生按照大纲进行全面复习。
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品、抽象劳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实践、人民内部矛盾、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辨析题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7.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8.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14.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15.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16.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
3.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5.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6.列宁是如何论证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
7.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8.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9.简述毛泽东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论述。
10.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 11.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方针?
12.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关系的?
13.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5.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6.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2.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
5.论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6.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7.论党的群众路线及其重大意义。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
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解释题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的人本性、管理客体的系统性、确定型决策、管理的权变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磋商激励、不确定型决策、舆论监督、风险型决策、尊重激励、管理艺术、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管理的经济方法
二、辨析题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过程中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正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
3、按管理者的职责,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4、管理机构的设计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
5、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
6、以实现战略任务的途径分类,可分为企业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领域发展战略。
7、管理的权变观念强调权宜应变的科学性。
8、经济监督就是指的财政监督,即预算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督和财务监督。
9、有了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
10、管理的权变观念的核心内容,就在于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11、一切管理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务,因此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管理的客体。
12、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
13、管理的择优观念就是坚持选择最优和最佳的方案,以及最优的管理方法。
14、管理过程的最后一项职能是评价,评价既是管理过程的归宿,又是管理过程的出发点。
15、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中央政府为调控经济的有序和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因而它的调节作用是直接的。
16、经济方法运用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生产要素的基础性配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的创新性?
2、管理者应具备的职责是什么?
3、为什么要树立组织适应环境的观念? 4、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说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6、简要说明监督的功能。
7、去年以来,中央银行多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这种举措属于哪个管理方法?对现实经济调控有什么作用?
8、现代管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理解广义决策应把握哪些要点?
9、管理机构的设计为什么要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10、目标管理和传统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1、简述激励的作用。
12、为什么说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13、为什么要坚持超前监督的原则?
14、简述实施的特点。
15、为什么要坚持评价的激励性原则?
16、权变观念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四、论述题
1、人类社会的任何管理活动都有其一定的目的,即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因此,制定科学先进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请您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谈谈制定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出重大决策,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率的高低。这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请您结合实际,说明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3、管理过程结束以后,需要对其所获得的管理成绩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但在现实工作实践中,不少管理者往往对评价这一环节有所忽视,或者说重视不够。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
4、现代管理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环境,要求管理者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胸有全局”,把握事物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所谓“高瞻远瞩”、“胸有全局”,就是指管理主体要确立管理的战略观念。请您联系实际,谈谈确立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决策并不是简单的“拍板定案”,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过程,要按照和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现实工作中,有一些管理者对这一科学程序重视不够,有的知之甚少。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请您说明决策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程序。
6、在过去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里,我们习惯于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也离不开行政的方法,但它有明显的局限性,过分地运用它,会妨碍经济的发展。请您结合现实,谈谈行政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行政方法。
7、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中的人,特别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如何用人,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请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用人的艺术。
8、近年来,中央一再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调重视和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请您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即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英语
一、单项选择
1.When I was young, I ________ to school every day.A.was walking B.walked C.had walked D.had been walking 2.Continuing education classes give some adults the chance ________ new skills.A.learn
B.to be learning
C.to learn
D.to have learned 3.Because of ________ you have done, things become much worse.A.that
B.whom
C.which
D.what 4.These questions ____C__ at tomorrow’s meeting.A.have been discussed
B.had been discussed C.will be discussed
D.shall be discussed
5.It is ____ in spring than in autumn.A.warmer
B.more warm
C.warmest
D.most warm 6.Miss White has been a secretary __________.A.every year
B.since 1997 C.ten years ago
D.in 1997 7.I called on her and found that she ________.A.went abroad
B.go abroad C.had gone abroad
D.has gone abroad 8 Telephone ________ in our everyday life.A.being used
B.uses C.is used
D.is using 9 The speaker raised his voice but still couldn’t make himself ________.A.hear of
B.to hear C.hearing from
D.heard 10.The Olympic Games, ________ in 776 B.C., did not include women players until 1912.A.first playing
B.to be first played
C.first played
D.to be first playing 11.When they arrived, the game ________.A.already start B.already started C.have already started D.had already started 12.Those books ________ to the library next Monday.A.can return
B.can be returned C.can returned
D.can return to 13.I’m sorry, but smoking ________ here.A.is allowed
B.is not allowed C.will be allowed
D.will not allow 14.They got to the bus station ________ than you did.A.more late
B.later C.more later
D.late 15.He talked of the people and books ________ interested him.A.who
B.whose
C.that
D.whom 16.Excuse ________,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A.I
B.my
C.me
D.us
17.They never knew that pollution ________ a big problem.A.become
B.would become C.is going to
D.does become 18.You ________ where you leave your things.A.always forgets B.forget C.will always forget D.are always forgetting 19.He doesn’t live in the city, ________ ?.A.isn’t he
B.doesn’t he C.is he
D.does he 20.Now she is leaving London.She has stayed here ________.A.after 1980 B.in 1980 C.for 1980 D.since 1980 21.________ meeting will be put off(推迟)till next Monday.A.Tomorrow’s
B.Tomorrows’ C.Tomorrow
D.Tomorrows 22.The house ________ is very nice, but the compound(院子)is too small.A.himself
B.herself
C.itself
D.oneself 23.I told him not to go, but he ________ not listen.A.will B.would C.shall D.should 24.This time last year, Tom ________ with his friends in London.A.stayed
B.was staying C.is staying
D.stays 25.Let’s ________ and get something to eat.A.to go
B.go
C.going
D.goes 26.When they arrived at the airport, the plane ________.A.already take off B.already took off C.have already taken off D.had already taken off 27.Those books ________ to the library next Monday.A.can return
B.can be returned C.can returned
D.can return to 28.They got to the airport ________ than you did.A.more late
B.later C.more later
D.late 29.He talked of the people and books ________ interested him.A.who
B.whose
C.that
D.whom 30.He was writing an e-mail ________ I was watch TV in the hotel room.A.as soon as
B.after C.until
D.while
二、阅读理解
(1)I have often thought it would be a blessing if each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Darkness would make him more appreciative of sight, silence would teach him the joys of sound.Now and then I have tested my seeing friends to discover what they see.Recently I was visited by a very good friend who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long walk in the woods, and I asked her what she had observed.―Nothing is particular,‖ she replied.I might have been incredulous had I not been accustomed to such responses, for long ago I became convinced that the seeing see little.How was it possible, I asked myself, to walk for an hour through the woods and see nothing worthy of note? I who cannot see find hundreds of things to interest me through mere touch.I feel the delicate symmetry of a leaf.I pass my hands lovingly about the smooth skin of a silver birch, of the rough bark of a pine.In spring I touch the branches of trees hopefully in search of a bud, the first sign of awakening nature after her winter’s sleep.Occasionally, if I am very fortunate, I place my hand gently on a small tree and feel the happy quiver of a bird in full song.I am delighted to have the cool waters of a brook rush through my open fingers.To me the page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 the action of which streams through my finger tips.At times my heart cries out with longing to see all these things.If I can get so much pleasure from mere touch, how much more beauty must be revealed by sight.Yet, those who have eyes apparently see little.The panorama of color and action which fills the world is taken for granted.It is human perhaps, to appreciate little that which we have and to long for that which we have not, but it is a great pity that in the world of light the gift of sight is used only as mere convenience rather than as a means of adding fullness to life.If I were president of a university, I should establish a compulsory course in ―How to Use Your Eyes‖.The professor would try to show his pupils how they could add joy to their lives by really seeing what passes unnoticed before them.He would try to awake their dormant and sluggish faculties.1.According to the text, it would be a blessing if________.A.every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B.every human being is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C.every human being is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D.every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the seeing people? A.Most of the seeing people see little.B.The seeing people cherished their gift of sight very much.C.The seeing people use their power of sight to the full.D.The seeing people use their gift of sight as a means of adding color to life.3.The author could not see by sight, but she ______.A.could find hundreds of things to interest her through mere touch B.knew more than the seeing
C.was very optimistic and could ―see‖ more than the seeing D.both A and C
4.According to the text, why would it be a blessing if each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A.Because darkness would make him more appreciative of sight, and silence would teach him the joys of sound.B.Because people seldom cherish what they have and if they lose what they have for a short time they would cherish what they have much more.C.Because people are always longing for what they don’t have.D.both A and B 5.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A.though the author was blind, she loved life and she knew well how to add fullness to life B.the author was a president of a university C.the author established a compulsory course in ―How to Use Your Eyes‖ D.the author appreciated little what she had and longed for what she had not.(2)We use both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what a person is thinking by watching his or her body language.Words are important, but the way a person stands, folds his or her arms, or moves his or her hands can also give us information about his or her feelings.Just like spoken language,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Making eye contact – looking directly into someone’s eyes – is in some counties a way to show interest.In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eye contact is rude or disrespectful.The gesture of OK, making a circle with one’s thumb and index finger,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In Japan, someone who sees another person making the gesture will think it means money.In France, a person seeing the same gesture will think it means zero.In Brazil and Germany, however, the gesture is rude.The thumbs-up gesture, meaning ―great‖ or ―good job‖ in the US, is rude in Nigeria, but in Germany and Japan it means the number one.The ―crazy‖ gesture, moving the index finger in a circle in front of the ear, means ―you have a phone call‖ in Brazil.Whi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our body language,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A good way of saying ―I am full‖ is moving the hand in circles over the stomach after a meal.If a person pats his or her stomach before a meal, it usually means ―I am hungry‖.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universally understood body language is the smile.A smile can help us get through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ind friend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A smile can open doors and tear down walls.It can be used to express almost any emotion.We can use a smile to apologize, to greet someone, to ask for help or to start a conversation.We can smile at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o make ourselves feel happier and stronger.And if we are feeling down or lonely,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to see the smiling face of a good friend.6.We can get information about a person’s feelings from ________.A.his words B.the way he stands C.the way he folds his arms or move his hands D.both his words and his body language 7.Eye contact ________.A.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B.is rude or disrespectful
C.has the same meaning in all the countries D.is a way to show interest 8.A good way of saying ―I’m full.‖ is ________.A.moving the hand in circles over the stomach after a meal B.resting one’s head on the back of one’s hand C.patting the stomach before a meal D.Both A and C 9.The ―crazy‖ gesture means ________ in Brazil.A.great B.the number one C.you have a phone call D.none of above 10.The gesture for OK, making a circle with one’s thumb and index finger, ________.A.all of the following B.means money in Japan C.means zero in France D.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3)A man came home from work late again, tired and irritated, to find his 5-year-old son waiting for him at the door.―Daddy,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Yeah, sure, what is it?‖ replied the man.―Daddy, how much money do you make an hour?‖
―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What makes you ask such a thing?‖ the man said angrily.―I just want to know.Please tell me, how much do you make an hour?‖ pleaded the little boy.―If you must know, I make $20.00 an hour.‖
―Oh,‖ the little boy replied, head bowed.Looking up, he said, ―Daddy, may I borrow $10.00 please?‖
The father was furious.―If the only reason you wanted to know how much money I make is just so you can borrow some to buy a silly toy or some other nonsense, then you march yourself straight to your room and go to bed.Think about why you’re being so selfish.I work long, hard hours every day and don’t have time for such childish games.‖
The little boy quietly went to his room and shut the door.The man sat down and started to get even madder about the little boy’s questioning.How dare he ask such questions only to get some money.After an hour or so, the man had calmed down, and started to think he may have been a little hard on his son.Maybe there was something he really needed to buy with that $10.00, and he really
didn’t ask for money very often.The man went to the door of the little boy’s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Are you asleep, son?‖ he asked.―No daddy, I’m awake,‖ replied the boy.―I’ve been thinking, maybe I was too hard on you earlier,‖ said the man.―It’s been a long day and I took my aggravation out on you.Here’s that $10.00 you asked for.‖ The little boy sat straight up, beaming.―Oh, thank you daddy!‖ he yelled.Then, reaching under his pillow, he pulled out some more crumpled up bills.The man, seeing that the boy already had money, started to get angry again.The little boy slowly counted out his money, then looked up at the man.―Why did you want more money if you already had some?‖ the father grumbled.―Because I didn’t have enough, but now I do,‖ the little boy replied.―Daddy, I have $20.00 now.Can I buy an hour of your time?‖ 1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man?
A.He made a lot of money.B.He often came home from work late.C.He often went to work late.D.He spent lots of time taking care of his son.12.Why was the boy waiting for his father at the door?
A.Because he missed his father very much.B.Because he was hungry.C.Because he wanted to borrow some money from his father.D.Because he had good news to tell his father.13.The man went to talk to his son because ________.A.he thought he might have been a little hard on his son.B.he wanted to ask his son some questions.C.he wanted to find out whether his son was asleep or not.D.his son was crying in his bedroom.14.The boy wanted to borrow some money from his father because ________.A.he wanted to buy a toy with the money
B.he wanted to buy a birthday present for himself
C.he didn’t have any money
D.he did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an hour of his father’s time
15.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Parents should give their children some pocket money.B.Parents should not neglect(忽视)their children no matter how busy they are.C.Parents should not be hard on their children.D.Children can buy time from their parents.(4)You may not realize it, but you are doing much more than just studying, when you are at school.School is also the place where you learn to get along well with people.But this is not always easy.What can you do if you just don’t like one of your classmates?
If you discover that you have problems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classmates or friend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learn is tolerance.Tolerance is the ability to realize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s.We can not change the way that other people do, so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to live happily with them.Tolerance will make everyone get on better with each other.Getting to know someone may help you understand wh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Something different does not exactly mean that it is bad.Tolerance teaches us to keep an even temper and open mind.You need to remember an old saying, ―treat others how you want to be treated‖.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kindly by your classmates, so it is important to treat them kindly too.If you tolerate something, it does not mean that you have to like it.No one is asking you to change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believe in.Tolerance just means that you should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s and not try to make them change.It is important to practice tolerance, because it will make everyone’s lives easier.Learn to accept people for their different abilities and interests.The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and practicing tolerance in your own school and city can help make a difference.16.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is tolerance? A.Tolerance is the ability that we have to change the way that other people do.B.Tolerance is the ability to realize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s.C.Tolerance is a weapon to fight against the enemy.D.Tolerance is the way to discover whether you have problems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classmates or friends.17.What does tolerance function(起作用)in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friends? A.It makes you change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believe.B.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why people do things differently.C.It warns us to keep an even tempter and open mind.D.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tolerance.18.Why is tolerance important? A.Because it will make everyone’s lives easier.B.Because it will make everyone get on better with each other.C.Because it teaches us to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s and not try to make them change.D.All of the above.19.―Treat others how you want to be treated‖,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A.If you want to be treated kindly, you should treat others kindly too.B.If someone treats you badly, you will treat them kindly.C.You should change yourself to tolerate others.D.Others should change themselves to tolerate you.2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If you tolerate something, you must change yourself.B.Tolerance can make you get on better with your classmates or friends, for it teaches you to keep an even temper and open mind.C.We can live happily with other people by changing the way they do.D.Practicing tolerance can not make any change in your life for the world is different.(5)I found out one time that doing a favor for someone could get you into a lot of trouble.One time when I was taking a final test, the girl next to me whispered something, but I couldn’t understand.So I leaned over her way and found out that she was trying to ask me if I had an extra pen.She showed me that hers was out of ink and would not write.I happened to have an extra one, so I took it out of my pocket and put it on her desk.Later, after we turned in all the test papers, the teacher asked me to stay in the room.As soon as we were alone she began to talk to me about what it meant to grow up;she mentioned how important it was to stand on your own feet and be responsible for my own acts.For a long time she talked about honesty and emphasized that when people do something dishonest, they are really cheating themselves.She made me promise that I wouldn’t think seriously about what she said, and then she told me I could leave.I walked out of the room wondering why she chose to talk to me about all these things.Later on, I found out that she thought I was cheating on the test.I tried to explain about the pen, but what she said was that it seemed very strange to her that I didn’t mention anything about the pen the day she talked to me right after the test.To this day, I am sure she continues to believe that I had cheated on that test.Appearances can be deceiving and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how others will perceive our action.21.Why did the girl say something to me in a low voice? A.Because she wanted to have a look on my paper.B.Because she couldn’t work out the question on the paper.C.Because she wanted to ask me for a pen.D.Because she wanted me to give her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22.Why did the teacher let me stay after class? A.She wanted to give me a gift.B.She wanted to talk with me.C.She wanted to tell me a story.D.She wanted to make me do some cleaning.23.What did the teacher think about me? A.She thought I was not mature(成熟的).B.She thought I was an honest person.C.She thought I did a right thing.D.She thought I was cheating in the exam.24.Why didn’t the teacher believe that I didn’t cheat on the test? A.She saw I was cheating with her own eyes.B.Someone else told her about it.C.She thought if I didn’t cheat I would tell her the truth of the pen.D.She couldn’t believe anything I said.25.What can you infer(推断)from the passage? A.We can’t judge from the appearance(表面).B.We shouldn’t help others in the exam.C.We should tell the teacher in time if we help others.D.We shouldn’t cheat on the test.(6)We all have certain habits and we can have 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This passage gives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be healthy.It tells us what we must do if we want to keep ourselves fit.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This is an old English saying.It means that we must go to bed early in the evening and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Is this true? Perhaps it is.The body must have enough sleep.Children, for instance, need ten hours’ sleep every night.If we do not go to bed early, we cannot have enough sleep.Then we cannot think or do our work properly.We will not be wise or live a comfortable life.Some people go to bed late at night and get up late in the morning.This is not good for them.We
must sleep at night when it is dark.The dark helps us to sleep well.When daytime comes, we must get up.It is the time for exercise.Exercise means doing something with the body.Walking, running, jumping, swimming, playing games are all good forms of exercise.If the body is not used, it becomes weak.Exercise keeps it strong.Exercise helps blood to move around inside the body.This is very important.Blood takes food to all parts of our bodies.The brains in our heads also need blood.We think with our brain.If we can keep our bodies healthy, and do exercises, we can think better!Our bodies also need air to breathe.Without air we cannot live.We must have plenty of clean, fresh air to breathe if we want to be in good health.So, people often sleep with their room windows open because they want to have plenty of clean, fresh air to breathe.In brief, you don’t know what happiness is until you lose it;you don’t know what health is until you are ill.―Healt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life‖ sounds like a cliché to everyone, but it is absolutely true.26.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What does this statement mean? A.If one goes to bed early, he would be a wise man.B.If one gets up early, he would be a wealthy man.C.If one goes to bed early and gets up early, he would be a wealthy man.D.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form healthy habits.27.According to the text, if we don’t have enough sleep, ________.A.we won’t live comfortably B.we will do our work correctly C.we will think properly D.we will be wise 28.Exercise is ________.A.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body B.to do more homework C.to do more drills(训练)D.to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29.Why is exercise helpful for health? Because ________.A.it helps us to sleep properly.B.people will die soon if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exercises C.it helps take nutrition(营养)to every part of the body with blood circulation(血液循环)
D.it helps us to think and do our work properly.30.Why do people often sleep with their room window open? A.Because they want enough clean and fresh air to breathe.B.Because they feel hot at night.C.Because they want to look after their garden.三、英译汉
一、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
二、客观性原则,再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三,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评价的作用?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涵义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 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有以下: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的人本性;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创新性;管理的艺术性;另外还有闭环性、择优性等。
管理观念
六大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的择优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管理的权变观念、管理的创新观念。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从静态上说构成了管理系统或管理组织,从动态上说就构成了管理活动。
4、管理客体的特征?
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然有客观性;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可控性,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44简述管理的人本性。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 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
极性 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 理的人本性。赶超战略特点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表现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和GNP 的总量而没有把经济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2)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实现少数产业在前沿上赶超与发达经济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先进产业由于脱离经济实际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性质;
(3)政府的保护是赶超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政策上表现为高关税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体系较为封闭。
5、不确定型决策?
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做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 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
7、异体监督?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意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
8、评价的作用?
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权变观念在计划方面的运用。计划是管理过程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重的其他许多职能是在计划职能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权变观念在计划重的应用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分析环境和组织的重要变量;2.在不同情况下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3.计划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灵活性。
二、权变观念再组织方面的应用。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再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其最大的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适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涉及和管理行为。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组织与环境的最大一致性,而这个最大的一致性是以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作为基础的。
三、权变观念再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环境的情况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3.目标—途经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四种领导方式的优略,取决于全变因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优点:将单位管理工作按职能分工,从而能大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下级负责人除了接受上一级负责人的领导以外,还要接受上一级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因而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使下级无所适从,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指挥和协调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指挥是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各种命令性措施的行为;协调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系统各要素间良好的配合而采取的各种协商调节性的行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指挥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即被管理者;而协调不仅仅是对人,还包括财和物。人是协调对象中最重要的因素。(2)协调是对不统一有偏差之头现象和情况的处理,其直接目的是改善各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实现各要素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指挥并不单纯着眼于改善联系状况,实现良好配合,还包括力量的部署前进的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内容。(3)指挥可以用于协调,可以具有协调的意义;协调往往可通过指挥得到实现,协调又利于提高指挥的有效性。由于协调和指挥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利于有效的指挥和成功的协调。
12、管理幅度?
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13、共有经济规律?
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是共同存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本质的反映。共有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①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②在各个剥削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在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行为科学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进步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15、管理的观念?
管理观念是管理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的思想升华,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灵魂。包括:1.人本观念;2.系统观念;3.择优观念;4.战略观念;5.权变观念;6.创新观念
二、辨析题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错。在现代条件下,所谓管理主体,固然包括具有一定管理权限 的单个管理者,但更多的是指由国家统治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或其他形式推举或委托的代理人所组成的管理机构。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错。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十五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集合起来的原则。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错。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主动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的服从、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 败的决定要素。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
划分的等级。错。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55、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高层领导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中层领 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答:错。应是直线职能制。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地区之间要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建立统一的市场,进行平等竞争。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
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度和把握能力。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主体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管理客体范围的扩大与可控性的增加,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指出,人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捷达,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他的决策准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西蒙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一种务实的、可操作性的概念去决策,通过花费大量“边际成本”,提高标准,得到替代措施,从而产生的“边际改进”会使决策无限接近“最佳”、“最优”。从西蒙本身的观点推证该题目,他自己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本身也不应是最佳”、“最优”,而是“足够好的”、“令人满意的”。
10、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答:错。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11、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高层领导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答:错。应是直线职能制。
12、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答:错。从管理业务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三、论述题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七条原则:
(一)客观原则;
(二)信息原则;
(三)预测原则;(四)程序原则;(五)可行原则;
(六)选优原则;
(七)“外脑”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再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在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管理单位规模比较大,管理问题比较复杂,则组织机构的管理幅度应小一
些,管理层次就多一些。(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领导和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则管理幅度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可少一些。(3)授权程度。领导者善于将权力授予下属,而自己亲自处理的问题就相对而言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4)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如住处传递方式适当,手段先进,传递渠道畅通,上下级意见能及时交流,左右关系能直辖市配合,则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重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的循环。构成了现代管理的过程。但是最主要的环节还是决策环节。主要理由是:
(一)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围绕决策开展的。不管是管理中的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进行协调,还是管理中的监督、用人、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都不能离开总的决策目标。同时,这些活动本身也有具体的决策问题。可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是由决策与行为两部分组成的,只有行为的选择,没有具体的行为,构不成管理;况且不准备实施的决策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管理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行为的选择,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决策的
执行。管理者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目的以及体现这种目的的多种具体行动设想和方案。决策则正是对多种具体设想和方案的选择。管理行为就是实践某一设想和方案,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决策所选择的设想和方案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方向是否对头和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同时,方案、设想选择得当是管理效率高的保证;选择不当,则管理行为有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
(三)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一切管理者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与执行决策。决策及其实施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从决策目标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选优,以及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者必须亲自过问、参加、负责到底。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有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事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它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处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的选择。二是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三是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的规模,改善组织结构,不断使组织机
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第一,组织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发展的环境,并同环境建立密切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环境。第二,组织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要根据环境条件,协调内部活动,使组织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3)组织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去不断改善环境,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环境。
5、管理目标的作用?
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是:(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就必然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管理目标可以是共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会同一人们的思想;(2)导向作用;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到指导作用。(3)激励作用,目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后,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目标实现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也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去承担新的任务。(4)评价作用。管
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一作用不仅适用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工作成绩的衡量,而且也适用于对个人政绩的衡量。
6、实施的作用?
实施是管理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过程,它包括从决策、计划形成起到管理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决策、计划如果不转变为实际行动,付诸实施,那只能是一种设想,在管理中如果只注重决策、计划的制定,而不管决策、计划制定后能否有效地实施,以为只要决策、计划制订下来,自然就会实现,目标当然能够达到,不重视实施中的大量工作,不去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实施重的问题,那么即使是正确的决策、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一是作决策、订计划;二是抓决策、计划的落实;三是检查总结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者制定决策、计划,就给下级指出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工作标准,但管理工作只能算是刚开始,还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抓决策、计划的落实——实施工作。决策、计划和实施是管理者不可偏废的两项紧密联系的工作,决策、计划是管理者的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的工作。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定是既善于决策、计划又善于抓好实施工作的。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这一决策、计划付诸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检验决策、计划是否正确,同时也能够检验管理机构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得当,具体工作制度是否健
全,信息反馈系统、检察监督系统是否得力等等。
7、案例分析: 某县委书记到任以后,根据他在另一个县当县长的经验,认为该县情况跟他以前所在县情况大致相同,所以他决定在该县实施“万亩果园计划”,县委一班人根据县委书记的指示很抓落实,使“万亩果园计划”很快得以实施。问:这是不是科学决策,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为了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决策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步骤:(1)摆明问题(2)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着方案的拟定,影响到方案的选择和决策后的方案实施。目标一错,一错百错。(3)拟定不同方案。(4)方案评估。(5)方案选优。(6)跟踪决策。指对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该案例中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对实施“万亩果园计划“的决策没有遵循以上步骤,而是凭过去经验拍板,所以不是科学决策。
8、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包括以下要点:
一切管理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管理作为协调人类活动的一种活动,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宗旨。(1)管理的最根本问题是调动企业中人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足以使人发挥潜力的环境。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中人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中各要素的协调,完成企业目标。
(2)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企业中最活跃的要素正是通过人的活动,协调着企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财、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计划目标落到实处。(3)企业要适应人 的发展需要。人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要使人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且也要使企业的设计与分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4)人是复杂人。要改变人的行为,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人的需求之外,必须抓思想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引导、改变人的行为,使其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9、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政治素质。(2)品德素质。(3)知识素质。(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以上四点只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般素质。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10、联系实际谈一谈领导用人的艺术:
(1)用人先要选好人。选人的路线: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只要是才,不管亲与不亲都应选用。选人的标准:德才兼备。选人的途径和方法:坚持群众路线。(2)用人所长、扬长避短。(3)充分信任、尊重关心。(4)善于激励、赏罚分明。(5)合理搭配、整体效能。联系实际。。.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4)沟通协调的原则 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答案要点:(1)科学预测的原
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 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 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二是实 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 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 偏差,实属必然现象。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
联系实际谈一谈在管理中如何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1)尊重激励。(2)磋商激励。(3)沟通激励。(4)赞扬激励。(5)奖罚激励。(6)榜样激励。(7)表率激励。(8)目标激励。联系实际。。
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预测的原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
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一、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区别
(一) 培养对象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招收对象一般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专毕业生, 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是主体。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属于成人教育, 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以满足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及学历提升的需要。所以, 党校在职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最大的区别是培养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党校在职研究生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与高校研究生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当今世界是快速变化的世界, 知识经济在新世纪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把握新情况、解决新课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就自身特点来看, 党校在职研究生一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着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 但同时面对着工作与学习时间安排的矛盾。
(二) 专业设置不同。
高校作为全面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其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农、医各个方面。而党校是干部培训和轮训的主阵地, 其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与学科设置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党校专业设置方面一般限于社会科学, 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般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重点偏重于基础研究,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既不是纯基本理论的研究, 也不局限性某些具体操作, 而是充分贯彻和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以及贯彻这些理论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三) 教学理念不同。
在教学理念方面, 高校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性, 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由于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理念与高校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区别。党校研究生教育虽然也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 但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把握、解决现实问题。党校一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 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就是要针对社会实践, 为社会提供理论资源、理论支撑, 以理论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在职研究生培养上的体现就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着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 特别是难点问题上。
(四) 课程设置有所区别。
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围绕专业学科性质, 综合考虑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前沿性和适应性来设置课程。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党校特色非常突出。党校姓党, 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 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阵地, 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在职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课地位, 强调党性锻炼, 把党性修养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党校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努力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拓宽理论视野。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涉猎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全日制教学, 全脱产且学习时间长。党校研究生均是在职领导干部, 所以集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通常采用面授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教育工作在党校在职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受到更大的启发, 是党校研究生教育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提升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党性坚强、德才兼备、复合型、能担当较高层次领导工作重任的管理人才, 所以应该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管各个环节之中。
(一) 课程设置应强化针对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使学员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能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集中授课的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根据专业与学员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来安排,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适当的环节, 鼓励学员勤于思考, 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必修课程以外, 还要本着“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安排一些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与专题讲座,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二) 教材内容应强调实用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面授时间较短, 自学成为在职学习的基本方式。学员们虽然专业理论较为薄弱, 但工作经验丰富, 理解能力强, 认识水平高。理论联系实际是他们的特点, 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是深奥的理论探讨, 也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砌, 关键是要提高学员对本专业基本理念、思想方式的认识, 着重提高学员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应定期召开教师与学员的座谈会, 听取意见, 经过慎重研究, 确定和调整教材, 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 教学方法应具有更强的启发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生不是单纯地看书、听课, 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员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深入研究中学习, 在工作中思考边学习边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因此,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开设专题讲座、参与社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等不同的途径,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员确实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四) 考核方式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摘 要: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道德;诚信
研究生群体中学风、学术存在失范现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修改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研究生应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
1.大学生读研的功利思想严重
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科研的态度、纪律、方法等行为特征,例如,选择读研的动机是什么、是否喜爱科研、投人研究的时间是多少、课业成绩怎样、学术论文的发表等。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要求,涉及价值观念、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程度、高校对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程度等。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目的直接影响读研后的表现,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学生读研的机会增加,一些研究生出现“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現象,很多大学生读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个人功利思想严重。
2.学术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学术道德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为了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等目的,出现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有明确规定,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研究生中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
3.高校缺乏研究生诚信教育
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诚信意识,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控制,促使他们遵守学术规范。部分高校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学校是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高校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的宣传制度不到位,不少学校即便设立了监督机制,但宣传教育没有普及,减弱监督机制的约束功能,监督机制名存实亡,降低失范行为的心理防线。
二、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意识
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研究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发扬奉献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踏实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研究态度,坚持诚信,完善研究生人格,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消除学术不良行为,树立优良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的学风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要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教育。
2.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高校树立服务意识,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树立先进典型,为研究生指明奋斗方向,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请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座谈,了解他们的奋斗史,探讨人生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加强服务社会教育,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高觉悟。
3.规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文件,成立学风建设指导机构,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高校要组织研究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查处制度,加强学风管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监督,健全学术批评制度。充分利用课内外合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对学术规范的认识,通过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规范的重视,理解学术规范的内涵,准确把握失范边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引导,组织实践活动,了解行业情况,增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热情,建立监督惩罚机制,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
总之,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直接影响人才质量,从德育教育出发,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宝余.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2]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