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2025-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精选7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篇1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山西太原一小 赵毛女

《爬山虎的脚》这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篇2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将作者描写爬山虎外形的语句勾画下来。

(学生读文, 勾画出相关语句。勾画完后, 教师指名读该段第3~5句。)

师:读读这几句话, 请评价一下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作者写得很清楚, 他既写了脚长在什么位置, 又写了脚的样子和颜色。

生2: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形象, 他把那些枝状的细丝比作了蜗牛的触角。

生3:作者写得细致、认真, 读了这些句子, 我好像清楚地看到了爬山虎的脚。

……

师:同学们很会欣赏和评价, 作者的确将爬山虎脚的特征很准确地写出来了, 正如刚才一位同学说的, 读了他的描写, 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爬山虎脚的形象。现在, 我们就依据作者的这段描写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好不好?

生:好! (很期待)

师:谁来画?

(指名一学生到黑板前准备画。)

师:现在全班同学为他读作者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 大家读慢一些。 (对画画的同学) 请你根据我们读的文字来作画, 好吗?

(全班同学读第3自然段第3~5句, 该生画画。)

师: (对画画的同学) 好了, 谢谢你!同学们看看, 他画的对吗? (如图) 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检查他画得对还是不对呢?

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检查。

师:很好, 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读, 一处一处检查他画得对不对!

(学生读一句就对照所画的“脚”检查一处, 并进行评价。)

师:这位同学画得基本正确, 请问你以前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能把它画出来呢?

生:我是根据大家读的句子展开想象画出来的。

师:哦, 原来是作者的描写帮了你的忙。如果没有作者如此准确的描写, 要画出爬山虎的脚还真不容易呢!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 欣赏一下作者的描写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再次感受作者描写手法的简练、准确、朴实。)

师:作者在描写爬山虎脚的外形时, 先写脚长的位置, 接着写脚的样子, 最后写脚的颜色。作者这种刻画事物的写法就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白描, 笔墨不多, 却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就是对事物作简练、准确、朴实无华的描写。在这里作者简短几句话, 就准确勾勒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象, 值得我们写文章时学习和借鉴。你们想把这段描写背下来吗?

生:想!

师:那好, 现在开始背吧, 如果你看着黑板上的画来背, 可能会背得更快!

(大多数学生果然很快背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爬山虎图片,爬山虎的资料。师:借助课件中爬山虎图片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2、师:通过老师同学们的介绍以及观赏图片,我们知道爬山虎是喜攀缘在墙壁或巖石上面的一种植物。要想知道爬山虎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去请教叶圣陶先生。搬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请教老师同学或字词典。2、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课文讲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叶子的样子,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3、读思结合,直奔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一)(1)学生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段落。并试着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的句子以及词语。(2)指名朗读描写爬山虎脚的段落。(3)指名回答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的句子和词语。思考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于叶柄相连之处,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描写的很具体。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比喻的很逼真。作者对事物观察十分仔细认真。体会到作者的语言多么准确生动形象啊!)(4)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同桌欣赏并评价画的像不像课文中描写的那样。(二)、(1)同桌互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并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2)指名回答并配合动作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形。(3)师: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4)师生共评,教师板书。细丝的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变)弯曲(拉)嫩茎(紧贴)墙(爬)上去。(5)师: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们又理解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理解了爬山虎的叶尖一顺朝下的原因。机会到了作者抓住特点细心观察事物“如:叶尖朝下等”。连续观察才会发现“原来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6)找出课文中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

三、读写结合,在读中感悟。(1)、背诵课文,摘抄好句。(2)用第一人称写“爬山虎的自述”的作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4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有针对性地编排课文,所选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讲了爬山虎这种非常有特色的植物的叶子,还写了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对课文内容、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而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就发动学生去观察、甚至种养爬山虎,有一个同学还真的把一株爬山虎搬回了课室里来养了,这大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爬山虎进行观察。

有了这一观察基础,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我的教学环节了。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就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篇7

笔者以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为例, 从有顺序观察、全面细致观察、有感受观察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训练学生有序观察, 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指导时要做到:

1. 了解顺序。观察顺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时间顺序, 时间有早有晚、有先有后;另一种是空间顺序, 从远到近、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等。叶圣陶先生在观察爬山虎时, 先从远处观察满墙的爬山虎, 再走到近处观察;先观察爬山虎的叶子, 再观察爬山虎的脚;在观察爬山虎叶子的时候, 先观察嫩叶, 再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 先观察静态的脚, 再观察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 既有空间顺序的观察, 也有时间顺序的观察。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顺序, 以便学生在观察时选择运用。

2. 教给方法。在让学生了解了观察顺序后, 也要教给学生确定观察顺序的方法, 培养其根据观察事物的目的、特点等确定观察顺序的能力。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 建立起观察对象和观察顺序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关键。如观察爬山虎的外形, 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 就必须按时间顺序来观察, 观察爬山虎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变化。此外, 要学会对事物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如课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了,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从这段文字中, 我们不难发现, 叶圣陶对爬山虎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没有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就很难发现这些“细节”。

二、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

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 对提高观察效果、把作文写生动具体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全面观察, 了解全貌。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课文中这样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叶圣陶先生在观察时注意到了“脚的位置” (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注意到了“脚的形状” (枝状) , 注意到了“脚的数量” (六七根细丝) , 注意到了“脚的颜色” (嫩红) 。这样细致的观察才能反映事物全貌, 避免管中窥豹。全面观察, 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课文这样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姿态: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 注意到了爬山虎脚的生长变化 (变成小圆片;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 这种长时间的“跟踪观察”, 才能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全貌。

2. 重点观察, 抓住特征。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部分, 有重点地细致观察。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 写嫩叶, 只用了27个字;写长大了的叶子, 却用了66个字。为什么?因为叶圣陶先生说:“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显然, 他把观察叶子的重点落在了“长大了的叶子”上。然后抓住叶子“绿”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茂密的爬山虎, 正好符合爬山虎叶子“绿”的特征。

三、指导学生有感受地观察

让学生带着感情有感受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并加以想象, 是发展学生观察力, 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重要方法。有感受地观察包括两个方面。

1. 带着感情。叶圣陶先生观察爬山虎, 完全是出于对爬山虎的喜爱, 带着喜爱之情观察爬山虎的生长, 就会更仔细, 更有耐心;带着喜爱之情来写这篇文章, 字里行间就充满了感情。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有这么一句话:“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这句话其实就蕴含着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因为喜爱, 才会觉得“好看得很”。另外, 文章在结尾处写道:“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 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 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这是在夸赞爬山虎的脚呢!这段文字也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作者在观察时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 加上想象。观察不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嘴品尝, 还包括想象 (联想) , 在观察的过程中,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叶圣陶先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 (细丝) 时, 联想到了蜗牛的触角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在观察爬山虎爬墙的细小的脚时, 又联想到了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会联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吗?) 这样的想象 (联想) 有一个好处, 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更加形象地告诉读者。有的想象还能赋予事物人的生命和情感。想象就好比是做菜时的作料, 没有作料, 这盘菜就显得平淡无味。

上一篇:十九大专题党课讲稿下一篇:全面预算编制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