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提纲(通用8篇)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特征(九点)
第二章:细胞学说的内容(四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四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病毒、类病毒和蛋白感染因子的结构特点,膜的化学组成和各种成分的功能,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四点),膜的功能(六点),第四节均为重点。
第三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定义,精子(四期)、卵子(三期)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的定义和过程(重点在“前期Ⅰ”),受精和卵裂的定义
第四章: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三点),人类基因组的定义,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侧翼序列的定义,DNA复制的特点,基因表达、转录、翻译的定义,基因突变的定义,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性染色质的定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的定义,染色体畸变的定义和分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定义和分类,多基因遗传病的定义和特点(五点)。
第五章:胚胎发育的过程(五个时期),三个胚层发育的组织器官(92页表格),胚后发育、变态发育、衰老的定义,衰老的机制,第六章: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第七章:种(物种)的定义
第九章:环境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十章:疾病的定义,引起疾病的外在致病因素(七点)
第十一章:克隆的定义,克隆技术不完善的问题(五点)
第十二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问题(155页正文第一段),遗传图、序列图的定义,基因测序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第十三章:神经元的结构,人类朊蛋白疾病的临床特点,痴呆的定义
第十四章:生殖器官的发生过程,性决定、性分化的定义,人类生育控制的方法,女性不孕、男性不育的原因,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过程,生殖的伦理问题。
第十五章:预测医学的定义,预测医学的道德原则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已针对性地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运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在所有医学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主干课和必修课,我校首先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7年制学生中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着对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该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基础课中实施双语教学。本文结合我们针对基础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所进行的《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从双语教学队伍的建设、双语教材的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适合医学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模式。
1 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专业外语
双语教学的涵义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上穿插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即使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细致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把课件上的内容流利地讲述出来,但遇到与学生互动的环节,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很难应对学生的提问[2]。因此,要搞好双语教学,首先需要一支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但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从纯中文模式转到英文模式教学,从英文日常用语过渡到专业英语表达,教师的外语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3]。针对这一困难,我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双语教学队伍的建设,如: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双语教学脱产培训,强化英语写作和口语水平,引进留学海外的归国人员,选送国内骨干教师赴西方英语国家进修等。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已培养出一支教学力量较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此外,教研室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多次试讲,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双语应用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并积极改进,以利于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大部分教师在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一致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2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必须具有科学性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科学地选用教材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效果[4]。一般来说,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可以增加本学科的许多前沿知识,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能让他们及早接受国外前沿科研成果,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能力。但目前各学科的英文原版教材往往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太符合现有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而且医学微生物学自有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其中不乏晦涩的专业词汇,如果单一使用原版教材,学生理解会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将中文教材与英文原版教材相结合使用。
教学实践中,我们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川大学贾文祥教授主编,供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的《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中文教材, 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且增加了英文摘要、医学网址和相关领域新进展内容,是国内难得的一本优秀教材。另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国内学科教材,紧扣多媒体课件,我们在尊重著作权的基础上,摘选并自编了《Medical Microbiology Abstract》(《医学微生物学纲要》),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与此同时,我们将Geo.F.Brooks, Janet S. Butel等教授编著的英文原版医学教材《Medical Microbiology 》和Warren Levinson, Ernest Jawetz 教授编著的英文影印版医学教材《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作为主要的参考书推荐给同学,这两本书均是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不仅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书中英文使用的语句也自然、易懂,是提高专业外语的较好读本。这样选用教材,既使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让学生汲取了外文教材中的精华——简明清晰的图表、逐层展开的讨论、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新的知识体系,也使我们的双语教学更为规范、系统和完整。
3 明确双语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目前,双语教学模式包括渗透式、穿插式和完全式三个层次,用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替代汉语,而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因此,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应当放在教学的首位[5]。我们此次进行双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因我校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定位于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因此,这些学生是高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公共英语基础好。尽管如此,课堂教学实践还是让我们看到,全程英语教学目前尚不适合,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从受教育起,大家的语言背景都是汉语,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也是建立在汉语之上。我们曾经尝试全程英语课堂教学,但学生的反应是:“只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专业词汇多,又要练听力,又要理解新知识,难以兼顾”,“很累,10 分钟后就没耐性集中注意力了”等等。因此,现阶段我们将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层次定位于穿插式。
双语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在课堂中如何交汇应用汉-英两种语言须视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和师资力量而定。我们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公共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扎实,理解和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在双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①用汉语简单介绍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同时用幻灯片显示概要,既能自然地引出学习内容,又能让学生很快把握学习的主线。②对于简单易懂、专业词汇不多的内容采用英文讲解,讲解过程中尽量使用简单的语法和句型,并结合多媒体教学。③对于重点内容,采取英文讲解、中文小结的方式,用中文简要复述重点、必要时用中文幻灯片提纲挈领地列出重点,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④对于难点内容,讲解采用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方式,多媒体幻灯则采用英文为主,使学生首先理解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英文。⑤介绍教材之外的历史话题、学科研究进展等内容时,采用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轻松了解课本外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科学思维。⑥在每一章节末,用英文总结全章节内容,理顺知识脉络并融会贯通,再次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
4 建立合理、完善的双语教学效果考核制度
期末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和重视课堂问题的讨论。主要考核学生对这门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核时,整个医学微生物学试卷全以英文命题,个别跨专业的医学单词后标注中文,其中填空题及名词解释的内容是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回答采用中文或英文均可。
我们随机抽取实施双语教学前1999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后2004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未实施双语教学的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无论是在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还是及格率上两个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未实施双语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相比较,在平均成绩和最高分上也无显著性差异,且三个不同班级的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曲线,说明我们将双语教学的层次定位于穿插式,确保了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均能较好地掌握所讲授的学习内容,也学到了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词汇。
针对五年制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近五年,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双语教学班学生网上评教平均分达95分以上,与普通班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我们所实施的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可尝试进一步在其它医学类五年制教学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阳雨君.试论医学双语教学[J].高教论坛,2006(1):79-81.
[2]代秀玲.高校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10(5):10-11.
[3]Tuu la M erisu-Storm.Pup ils’attitudes towards foreign language learn ingand the developm ent of literacy sk ills in b ilingual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2):226-235.
[4]樊陈琳.医药类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05,21(4):26-2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5-01
案例教学法(e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建的,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典型的案例,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案例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和回答,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医学微生物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是所讲述的医学微生物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尤其在各论的知识中,对于教师来说,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2]。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医学实践。
1.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过去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理论,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内容主要是各个种属微生物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等生物学性状的知识,对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等由于课时原因所提甚少。这些内容大多是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小实验,也是偏重于实验室检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习之后,学生仍然对疾病没有更多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培养了一点动手的能力,缺乏对动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一味地过多灌输理论知识,反而妨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医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优点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在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案例。如在讲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相关的实验之后,举如下两个案例:某工厂20名工人进食早餐后不久,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往医院治疗后所有病人2天内治愈,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采集呕吐物20份和剩余食物6份,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见革兰阳性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分离培养检出金黄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直径1-2mm的菌落,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β溶血,凝固酶试验阳性。问:该疾病由何种病原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预防?男性,26岁,因尿道口红肿、刺痒伴尿频、尿急、尿痛3天就诊,尿道有脓性分泌物。采集尿道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分离培养检出灰白色、圆形、隆起、直径0.5-1mm的菌落,氧化酶试验阳性。问:该病人患何种疾病,可能由什么病原体感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治疗?给出案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以来,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发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课堂互动良好。课后学生反馈也表示,学习兴趣被更好地调动起来了。通过案例教学法,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动脑的能力。由于在医学微生物各论的学习中,所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知识复杂,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后,有点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但是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在讲完理论知识、做完实验操作之后提出几个案例,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实验室检查和所致疾病通通结合起来,还能对球菌中几个菌属的细菌作出鉴别。这样就将医学微生物的各种知识串联了起来,找到了学习规律,并且联系了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疾病。通过思考,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容易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和临床相结合,对于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未来教学改革的展望
现在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提问,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所以选取的都是比较简单、典型的案例。并且针对的都是前面学过的知识马上进行这个种类微生物的举例,相对来说,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且只是独立的思考,没有进行讨论。下一步,考虑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作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3]。在现在的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而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进行补充和评价。大量研究显示,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国内也有一些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学[4]。具体实施的方法:教师提前准备好不同的案例,在上课前一周分发给以实验班分组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下去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上课时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解答及阐述,别的同学可对他们进行提问。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还可以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提前给学生时间准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下去查阅资料,更大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由于有时间进行准备,可以提出难度稍大的案例,内容可以涉及更多更广,还可以适当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使得学生思考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宽广。当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这只是初步设想,以后将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江滟,王和,易旭.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3-5.
[2]张佩,卢颖,吴学敏.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2、23.
[3]范宏英,龙北国.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8):2851-2853.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专业本科)
一、性质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法和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措施上,我们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自学、讨论、辅导及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并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录象、CAI等先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作用;在教学评价上,我们采用授课评价和学生测评及学生成绩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任务是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理论、实验和智能基础。二
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和结构,繁殖和代谢,遗传和变异,抗原构造和分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和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技术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疾病有关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基本技能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常用微生物形态学检查方法和机能学检查方法;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了解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及注意事项。
(三)基本素质
1.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2.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读能 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3.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身防护和课间锻炼,增强体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总学时75~80学时,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
海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专业本科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根据2006年8月卫生部教材办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第7轮规划教材修订工作会议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一定要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遵循本科教学的总目标,继续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的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要求,适应国家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为此,我们依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教科书内容和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特制定了本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次重点内容要求熟悉,其余内容则要求了解。
根据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微生物学》总教学参考学时定为75~80学时,其中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5:1。
2008.6.16
理论课部分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类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三、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种类与分布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时期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微生物的分布:空气、水、手指、钞票等。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3.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二、熟悉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2.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3.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三、了解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实习内容】
1.细菌形态的观察。示教片观察: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伤寒沙门菌周身鞭毛。2.革兰染色法。【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二、熟悉
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三、了解
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
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 细菌的生化反应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二、熟悉
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等热力杀菌法日光与紫外线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一、了解
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与灭菌
(一)热力灭菌法
(二)辐射杀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
(四)超声波消毒法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
(二)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四、黏膜消毒
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
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
七、饮水的消毒
八、环境的消毒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微生物的种类
二、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三、微生物的数量
四、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五、温度
六、酸碱度
七、有机物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实习内容】
一、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示教)。
二、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示教,提供用紫外线照射的2个平板。其中之一,中间覆盖有三角纸片,另一个是照射时半盖平板。观察结果)
三、滤过除菌法(示教,观察滤过前后的液体培养基)。【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4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二、熟悉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抵抗力、噬斑和噬斑形成单位的含义。
二、了解
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复制周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化学组成
三、抗原性
四、抵抗力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一、概念
二、复制周期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溶原性细菌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实习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变异现象和机制。
2.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3.噬菌体的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二、熟悉
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2.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座因子
四、整合子
五、噬菌体的基因组
第二节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一、抑制基因转录
二、促进基因转录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转化
二、接合
三、转导
第四节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规律
二、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一、影响细菌学诊断
二、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三、制备菌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三、了解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耐药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加强药政管理
四、研制新抗菌药物
五、破坏耐药基因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6.抗菌免疫机制。
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二、熟悉
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三、了解
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2.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二、机会致病菌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 1.黏附素 2.荚膜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的生物被膜
(二)毒素 1.外毒素 2.内毒素
(三)超抗原与疾病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1.吞噬和杀菌过程 2.吞噬作用的后果
(三)体液因素 1.补体 2.溶菌酶 3.防御素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外毒素
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 1.CTL 2.Th1
(三)黏膜免疫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3.细胞免疫的作用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 2.细胞免疫 3.局部黏膜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临床上按感染部位的不同 1.局部感染
2.全身细菌性感染(1)毒血症(2)脓毒血症(3)内毒素血症(4)败血症(5)菌血症
(三)带菌状态
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
(一)基本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一)微生物的特点
(二)常见的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者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二)诊疗技术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消毒灭菌
(二)隔离预防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实习内容】 细菌的致病性:(1)透明质酸酶的作用(2)破伤风外毒素的作用。动物实验。【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原菌的常规分离与鉴定方法原则和常用的检测细菌抗原的方法。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3.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4.细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主要原则。
二、熟悉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三、了解
临床感染性疾病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检测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一、病原菌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二、血清学诊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1.死疫苗 2.活疫苗 3.新型活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5.重组载体疫苗 6.合成疫苗 7.亚单位疫苗 8.DNA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二)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一)抗毒素
(二)抗菌血清
(三)胎盘丙种球蛋白
(四)其他免疫制剂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9章
球
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葡萄球菌的致病性。2.链球菌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4.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球菌的致病性;淋病奈瑟菌的防治原则。5.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
1.葡萄球菌的分布、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性;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3.链球菌的免疫性。
三、了解
1.球菌的分类。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性。
3.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4.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6.铜绿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5.分类 6.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1)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6)毒素休克综合症(7)其他酶类(8)超抗原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药敏实验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五)防治原则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链球菌分类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二)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
(三)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二、A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超抗原 3.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型(1)荚膜多糖抗原(2)菌体抗原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四、其他链球菌
(一)B群链球菌
(二)D群链球菌
(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第三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分类
(二)形态与染色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肠球菌的耐药性
肠球菌
(三)所致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二、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其他医学相关奈瑟菌 【实习内容】 化脓性球菌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0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志贺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
3.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血清学诊断和肥达试验。
二、熟悉
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2.志贺菌感染的免疫性;
3.沙门菌的分类及其感染的免疫性; 4.其他菌属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概
述
一、种类
二、通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分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2.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2.胃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检查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及分群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三)免疫性
第一节 埃 希 菌 属第二节
志 贺 菌 属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毒力试验
(四)快速诊断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沙 门 菌 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三)抗原结构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诊断
(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四、防治原则
一、克雷伯菌属
二、变形杆菌属
三、肠杆菌属
四、沙雷菌属
五、枸橼杆菌属
六、莫根菌属
【实习内容】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四节
其 他 菌 属
第11章
弧菌属16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副熔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
副溶血性弧菌诊断与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二)所致疾病
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分离培养
(四)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诊断与防治 【实习内容】 弧菌的形态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2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检测尿素酶活性
(四)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二、熟悉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及致病机理(1)破伤风痉挛毒素(2)破伤风溶血毒素 2.所致疾病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型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主要毒素(α、β、ε、ι,其中α毒素最强)(2)次要毒素(δ、θ、κ、λ、μ、ν)(3)肠毒素(A型菌株和少数C、D型菌株)2.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2)食物中毒(3)坏死性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分型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的功能、致病机制及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区别
2.所致疾病(1)食物中毒(2)创伤感染中毒(3)婴儿肉毒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重点检测肉毒毒素。
(四)防治原则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毒素A(肠毒素)(2)毒素B(细胞毒素)2.所致疾病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伪膜性肠炎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二)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四)革兰阳性厌氧杆菌 1.丙酸杆菌 2.双歧杆菌属 3.真杆菌属
二、致病性
(一)致病条件
(二)细菌毒力
(三)感染特征
(四)所致疾病 1.腹腔感染
2.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3.口腔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败血症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取
(二)直接涂片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芽胞观察。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示教)【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 验原理。
二、熟悉
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三、了解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
(三)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四)抵抗力
(五)变异性
二、致病性
(一)肺部感染
(二)肺外感染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一)免疫性
(二)超敏反应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四)结核菌素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直接涂片染色
(二)分离培养
(三)动物试验
(四)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
(五)动物试验
(六)细菌核酸检测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接种
(二)治疗
第二节
牛型分枝杆菌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实习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卫星现象。
二、熟悉
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三、了解
流感嗜血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其他嗜血杆菌 【教学内容】 概述
流感嗜血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布鲁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鼠疫耶尔森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布鲁菌属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2.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3.鼠疫耶尔森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布鲁菌属的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区别。
3.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与分型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 2.荚膜 3.侵袭性酶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四)皮肤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一、鼠疫耶尔森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
(1)F1(fraction 1)抗原(2)V/W抗原(3)外膜抗原
(4)鼠毒素(murine toxin,MT)(5)内毒素 4.抵抗力 5.变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F1(fraction 1)抗原(2)V/W抗原(3)外膜抗原(4)鼠毒素 2.所致疾病(1)腺鼠疫
耶尔森菌属23
(2)肺鼠疫
(3)败血症型鼠疫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4.血清学试验 5.检测核酸
(四)防治原则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1)炭疽毒素(2)荚膜多肽抗原(3)芽胞抗原(4)菌体多糖抗原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1)荚膜(2)炭疽毒素 2.所致疾病(1)皮肤炭疽(2)肠炭疽(3)肺炭疽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二、蜡样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五节
巴通体属
一、汉塞巴通体 二、五日热巴通体
第六节
弗朗西斯菌属 第七节
巴斯德菌属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7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三、了解
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不动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莫拉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5.李斯特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鲍特菌属
百日咳鲍特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五节
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六节
窄食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第七节
不动杆菌属
第八节
莫拉菌属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 第十节
李斯特菌属
【实习内容】 白喉棒状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二、了解
1.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诺卡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条件
(二)所致疾病 1.放线菌病
2.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的关系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硫磺样颗粒直接压片染色、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诺卡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星形诺卡菌
(二)巴西诺卡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9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的区别。2.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3.脲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
1.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1.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防治原则。2.穿透支原体。【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P1蛋白 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P1蛋白(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3.所致疾病
(1)支原体肺炎(2)肺外感染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培养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解脲脲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多带抗原(MB-Ag)及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物质
(1)掠夺宿主细胞膜固醇等脂类营养物质
(2)合成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损害细胞,并可促进局部形成结石。3.所致疾病
(1)非淋菌性尿道炎
(2)与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和不孕症有关。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体检测 2.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三、人型支原体
四、生殖支原体
五、穿透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一端尖的结构具有黏附和穿入作用。
(2)诱导单核MФ等产生TNF-α可能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3)穿透支原体的感染可促进HIV的复制,加速HI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致病机制。
二、熟悉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 查法。
三、了解
1.立克次体的分类
2.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3贝纳柯克斯体和汉塞巴通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所致疾病
(一)流行环节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力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属
(一)普氏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2)培养特性(3)抗原构造(4)基因组(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2)致病物质
(3)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4)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采集
(2)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29(3)血清学检测
(4)分子生物学检测 4.防治原则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2)结构(3)抗原构造(4)培养特性(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3)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三)血清学检测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二)所致疾病 恙虫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三)外斐反应
(四)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贝纳柯克斯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基因结构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患者血液
(二)豚鼠腹腔接种
(三)外斐反应阴性
四、防治原则
二、东方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结构 3.培养特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恙虫病(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采集(2)分离培养(3)外-斐反应
(四)防治原则
三、埃立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1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衣原体的主要概念和共同特征;
2.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及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和分类)、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衣原体的分类。2.衣原体的主要区别。【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内毒素样物质 2.主要外膜蛋白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2)主要外膜蛋白 2.所致疾病
(1)沙眼生物亚种 ①沙眼
②包涵体结膜炎 ③泌尿生殖道感染 ④婴幼儿肺炎
(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直接涂片
3.分离培养与检查(1)鸡胚分离培养(2)细胞分离培养(3)分子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肺炎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点 2.培养特点 3.抗原构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学检查 2.血清学方法
3.PCR检测特异性核酸
三、鹦鹉热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征 2.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肺炎(鹦鹉热)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2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螺旋体的特点和分类。
2.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
奋森疏螺旋体和回归热疏螺旋体。【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四)抗原与分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 2.溶血素
3.细胞毒性因子 4.致细胞病变作用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原性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与鉴定 3.动物试验
(二)血清学诊断 1.显微镜凝集试验 2.间接凝集试验 3.分子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荚膜样物质 2.透明质酸酶
(二)所致疾病 1.先天性梅毒 2.后天梅毒
(1)第一期梅毒(2)第二期梅毒(3)第三期梅毒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查螺旋体 1.暗视野显微镜
2.直接免疫荧光或ELISA法 3.组织切片镀银染色
(二)血清学诊断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 2.螺旋体抗原试验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FTA-ABS)试验(2)梅毒螺旋体制动(treponemal pallidum immobilizing,TPI)试验
(3)梅毒螺旋体血凝(treponemal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TPHA)试验(4)扑获ELISA法(capture enzymeimmunoassay)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类
4.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1)侵袭力(2)抗吞噬作用(3)内毒素样物质 2.所致疾病
莱姆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试验 2.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防治原则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一)种类
(二)致病性及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奋森螺旋体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二篇 病 毒 学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2.病毒的增殖过程;干扰现象的种类、机理及临床意义。
3.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二、熟悉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抵抗力。2.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3.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1.病毒的分类、命名。
2.朊粒、类病毒、卫星病毒的概念。
3.病毒的培养方法;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异常增殖。【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复制周期
二、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三、基因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病毒的形态(电镜照片示教)标本片或录象片)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包涵体的概念、本质、类型及意义; 2.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性质及抗病毒活性机理。
二、熟悉
1.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3.抗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机制。
三、了解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干扰素
(二)NK细胞
(二)传播途径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包涵体(标本片或录象片示教)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二、熟悉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的一般原则(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和快速诊断)。【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一、抗病毒化学制剂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三、中草药防治病毒感染
四、基因治疗
五、治疗性疫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二、熟悉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
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3.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
4.风疹病毒的传播特征、致病特点及与先天畸形的关系。5.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腺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1.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2.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和分型。4.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教学内容】
概
述
第一节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复制周期
(三)分型与变异
(四)培养特性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诊断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腮腺炎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 1.致病性
(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四、副流感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
39(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免疫荧光抗体法
3.ELISA法检查鼻因部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四)防治原则
五、尼派病毒
六、人偏肺病毒
第三节
一、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分型
(三)培养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SARS冠状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培养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核酸检测 3.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冠 状 病 毒
第三节 副粘病毒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风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二、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鼻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四、呼肠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实习内容】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第27章 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及分类
2.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其他肠道病毒的种类。【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试验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无菌性脑炎 2.疱疹性咽峡炎 3.手足口病 4.流行性胸痛 5.心肌炎 6.眼病等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三)细胞培养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星状病毒。【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病毒核酸检测
(三)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肠道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第三节
杯状病毒 第四节
星状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9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2.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特性、致病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人工自动免疫。
二、熟悉
1.HAV的形态结构及抵抗力。
2.HCV、HDV和HEV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3.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2.肝炎相关病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与免疫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感染早期——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2.了解既往病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抗-HAV IgG检测。
3.接种疫苗者——注射前后和随访——检测中和型抗-HAV(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效价)。4.其他方法:
核酸杂交
PCR法检测HAV RNA
免疫学方法检测HAV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型颗粒 2.小球型颗粒 3.管型颗粒
(二)基因结构与功能
(三)HBV的复制
(四)抗原组成
(五)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致病与免疫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四)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五)HBV与原发性肝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H BV抗原、抗体检测(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原抗体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俗称“两对半”。2.血清HBV DNA检测 3.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四、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特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致病机制
1.HCV的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2.HCV感染的慢性化机制(1)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2)HCV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制,病毒血症水平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3)HCV可存在于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使病毒感染不易清除。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感染方式 1.联合感染 2.重叠感染
(二)致病机制——CTL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HDAg检测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2.RIA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HDV抗体是目前诊断HDV感染的常规方法。
3.斑点杂交或RT-PCR技术检测病人血清中或肝组织内的HDV RNA 方法也可靠。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3..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抗体是目前诊断HEV感染的常用方法。
四、防治原则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RT-PCR技术检测HGV 感染常用和有效方法。2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目前尚不成熟。
(四)防治原则
二、TT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采用PCR法检测血中TTV DNA。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30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3.登革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特点。
二、熟悉
1.登革热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五)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征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免疫病理反应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4.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细胞培养法、小鼠脑内或蚊传代细胞(临床少用)。
(二)病毒抗原检测
(三)血清学诊断——常用(1)血凝抑制试验(2)ELISA(3)胶乳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登革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征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致病机制 4.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 1.扑获ELISA 2.斑点免疫测定法
(三)病毒核酸检测
五、防治原则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 3.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储存宿主 2.传播途径
3.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病毒——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小鼠脑内或蚊传代细胞(C6/36)。2.血清学诊断——常用(1)血凝抑制试验(2)ELISA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汉坦病毒的传染源、流行环节和致病性。
二、熟悉
1.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流行环节和致病性。
三、了解
1.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2.其他出血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坦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三)HFRS的流行地区和季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分离——人胚肺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二)血清学检查 1.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2.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一、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三节
其他出血热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
二、其他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32章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分型与致病特点。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临床特点。
3.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
1.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2.EB病毒的抗原性。
3.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途径与特点。
三、了解
1.单纯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人类疱疹病毒—6,7,8型的致病性与特点。【教学内容】
概 述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抗原构造与分型
(三)培养
(四)感染动物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类型 1.原发感染 2.潜伏感染 3.复发感染
(二)所致疾病
1.与HSV-1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1)龈口炎(2)唇疱疹(3)角膜结膜炎(4)脑炎
2.与HSV-2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1)生殖系统疱疹(2)新生儿疱疹(3)无菌性脑炎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快速诊断
(二)核酸检测
(三)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与HSV相似。
(二)分型
(三)培养 只在人或猴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四)实验动物及鸡胚对本病毒不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原发感染
(二)复发感染
(三)免疫性
1改革之见
1.1五段教学法
本校对实践技能中的基本操作技能采用经典的五阶段教学法,即准备→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总结。学生规模为30人以下。
(1)准备阶段:教师首先介绍此次实验课所要学习的操作方法及其应用;展示本次实验所需的工具及其用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示范阶段:教师首先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整示范整个操作过程,然后将操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边示范边解释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
(3)学生模仿阶段:随机指定几名学生或某些学生自愿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规范地操作,待学生操作结束后,首先肯定其在尝试中的成绩,然后指出其在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解释,教师再次完整规范地示范操作过程。
(4)练习与总结阶段: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过程相互观摩,相互指正。教师巡回观察结果,待学生操作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逐个评价,肯定其成绩,指出不足。操作情况作为技能操作的平时成绩进行记录。最后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实验的成果。
1.2讲学练同步法
微生物学各论内容,如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等内容采取讲学练同步教学法,收到很好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实验融为一体,教师讲授的同时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标本并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时间充足,保证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结果的时间。讲学练同步教学避免了理论实验分离、实验课重复理论知识、学生动手时间少、时间仓促结果观察不仔细、一些学生放弃结果观察等诸多弊端。
1.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属于综合能力培养方法,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课程组结合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实际,制订项目教学方案,学生规模为30人以下,每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此教学法一般要求:制订项目任务→确定学习时间→制订该项目教学目标→指出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制订完成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评估反馈。
1.4实际操作法
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细菌革兰染色、细菌接种技术、培养基制备等,由教师演示操作步骤,讲授注意事项,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时间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耐心解答,并进行阶段性考核。
1.5案例教学法
由于微生物学检验,尤其是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的内容多而杂,并且每种细菌形态特点、生化反应、生长特性等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还有不同及特殊之处,虽然理解容易,但却不容易记忆,而且枯燥无味。引入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分析,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患者及病例,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教师预设几个问题,给学生以悬念,再将学生每4~6人分为小组,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可使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为培养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夯实了基础。
1.6问题讨论法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的实验课常常需要做许多鉴定试验,如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进行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记录结果,每组1名同学将结果和结论写在黑板上,发现错误,可随时进行更正。教师评价各组结果时,对该组的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情况与参与程度记入平时成绩。
1.7临床见习法
临床见习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同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计划12学时的时间,按照教学进程,分3次让学生利用3个上午的时间在医院微生物室集中进行临床见习,感受岗位氛围和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程序。
2意义
2.1避免了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授理论,实验课上将实验内容讲的面面俱到,实验用品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只需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得出结果,容易养成不预习,不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弥补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采取灵活编排,并非按照常规以2~3个学时为教学单位安排课程,而是将课程安排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全部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可先讲理论,再做实验,或先做实验,再归纳理论,也可边讲理论边做实验,也可利用一个上午到医院微生物检验室临床见习。
2.3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表扬、鼓励,同时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赏,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使之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4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革新后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实验技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熟悉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带着问题,耳、口、眼、手、心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2.5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研究的对象病原微生物与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密切,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3]。因此,我们在右江民族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中实施了PBL教学。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PBL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实验前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通过前期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了与医学微生物学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学检查(取材、制作涂片、染色、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为PBL法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1.2 实验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之前,以综合性实验的病例讨论为例,例如腹痛腹泻病人的肠道杆菌鉴定,指导老师重点讲解怎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病因(可能是由哪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实该病因,同时对实验的结果有所预测等。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病例讨论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般程序,掌握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最基本的知识,之后,指导老师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上重点掌握的且与临床密切关系的章节内容,提供临床病例,例如化脓性感染的病人发热等体征和白细胞升高等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让小组同学(一般几个同学为一组)以病例当中提出的问题为中心,根据病人的体征和检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设计该病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的实验方案。另外,小组同学也可以自主进行选题,比如:自身化脓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中草药对某种细菌的抑菌或杀菌效果的检测等。不管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病例还是自主选题,指导老师都要教会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而在电子文献方面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术数据如CNKI、维普等查找文献。小组同学通过理论课已学习的相关内容和查阅的相关知识,结合病例特点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对方案进行审阅,按照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准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再次交给小组同学进一步进行讨论并自行解决,小组同学重新修订方案,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并指导小组讨论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1.3 实验的实施过程
每小组根据自行制定的方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按计划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最后每个步骤检测的结果是否与预测的结果相吻合,为什么?如果不相吻合又该怎么办?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可预见性的或不可预见性的问题,先由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能解决的再请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参与学生讨论、给予学生启发,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直到学生解决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随堂巡视,严格把握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4 实验总结
完成实验后,小组同学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并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包括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分析其原因)。最后把整个设计方案和实验总结写成一篇小论文或实验报告,上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给予评分。PBL教学的效果
设计性实验结束后,我们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8份,经统计后结果显示:85%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94%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85%的同学认为能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0%的同学认为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5%的同学认为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9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临床相关知识的积累;80%的同学认为能培养创新能力;81%的同学认为能增强沟通、交流能力;90%同学认为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因此可以看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奋发进取;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高学生的研讨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们在PBL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影响效果的因素:①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同学为了省时省力,直接从网上下载有关实验步骤后打印直接上交,甚至是直接复印有关资料上交;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在旁边袖手旁观,并不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甚至根本不来进行实验操作。因此指导老师应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从而能使不管是主动还是不主动学习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学有所获。②教师的综合素质。PBL法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问题必须提得好,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如何设计一个好问题并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首先,PBL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既要懂得微生物学的知识,又要求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其次,指导老师应掌握医学前沿动态: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师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才能更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最后,教师还应具备较好地启发学生、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指引学生前进的道路,否则PBL法也只能是流于形式。③指导老师教学负担加重。指导老师在实验实施前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审阅学生的方案、查阅相关的资料、全程跟踪学生的实验的整个过程,还要协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时间上必须选择学生的空余时间,这样老师是超工作量工作,明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有的老师为了减少负担,就容易出现对学生的指导不具体,不详尽的情况;另外,还可能出现指导方式单一和对学生要求降低等情况,最后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和实施的质量。
由此可见,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临床相关知识的积累,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总结经验,善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参考文献: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2004年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近几年我院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师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大。大部分教师在休息日都要备课, 批改作业, 做实验准备工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不仅要查阅本学科的大量资料, 还要关注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院教师每学期都参加专业课教学比武活动, 学习他人的长处, 改进自己的不足, 以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以适应学院的发展。近几年我教研室教师先后被选派去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的医学实验室学习进修, 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 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1 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几十名学生围着教师挤在实验室, 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问题的理解上。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 对于本科生的教学, 考虑到生物安全问题, 对一些致病性强的微生物, 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其形状。多媒体电化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可使微生物的形态变得更直观, 既节省了时间, 又解决了教师在讲台上操作时学生难以看清细节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由理论上的抽象认识上升到具体形象的认识[1]。我院形态学实验室已开始采用多媒体上课, 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另外, 将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课件放在学校在建的精品课程网站上,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 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优化实验内容, 整合基础性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 以前大多数学生重理论而轻实验, 我们紧扣教学大纲, 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将一些基础性实验进行整合, 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医学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能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树立无菌观念, 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这一阶段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无菌观念的最佳时期。我们将原有的一些独立的基础性实验进行了整合, 将培养基的配制、高压灭菌、玻璃器皿消毒、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制片染色、生化及鉴定等内容, 综合为一个系统连贯的实验系列, 分若干次实验课完成。基础性实验整合后将学生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在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后, 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 同时也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一般在实验课后期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师只给出题目和目标,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微生物学知识, 查阅资料, 写出可行性实验计划, 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预期的实验结果。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论证, 选出一个人作可行性报告。一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难度要适中, 如果太简单, 学生会觉得没有意义, 对选题没有兴趣;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会索性放弃。如上学期我们的实验题目是:腹痛、腹泻病人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我们严格审核实验设计方案, 让各小组反复修改后进入实验阶段。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基本操作错误或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有不当之处, 对此及时指出并纠正。设计性实验结束后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随机抽取了80人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90.12%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有兴趣, 89.24%的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提高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88.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68.78%的学生认为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80.01%的学生认为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79.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 69.45%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精神[2]。
3 开放实验室与医学实验创新项目
目前, 我院实验室对学生基本上是半开放的, 实验室大部分时间承担教学工作, 每学年指定几段时间对学生开放, 如果学生有医学科研项目, 就对其完全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 学生抽时间来观摩并参与实验项目的准备工作, 还可以利用实验室仪器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困惑的项目进行操作, 实验室开放期间会指定教师作指导工作。实验室的开放, 弥补了实验课课时的不足, 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实验室学习。
我校设立了校级创新性科研项目, 每个项目科研经费5 000元。我院学生每学年都积极参与创新性科研项目的申请, 每年都有3~5个项目获得立项。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 要求有一名指导教师, 在其指导下学生查阅中外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撰写申请书, 开展实验等。医学实验室里经常灯火通明, 有正在做实验的教师, 也有正在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学生, 还有正在准备申请书的学生。近几年, 我院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发表在全国医学核心期刊上, 成绩十分显著。
实践证明, 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 但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实验室器材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 实验室教师严重缺乏, 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忠玉, 吴移谋, 胡四海, 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3) :346-348.
【关键词】微视频 致病病原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2-02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革新,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目前高校针对生物类课程教学,还是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而一些涉及微观内容的课程使用讲授式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的方向。本文着重就微视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微视频在生物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医学检验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繁多,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抗感染免疫、遗传变异、医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细菌的耐药性和控制策略。细菌、病毒、真菌各论叙述常见致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机体免疫反应等[1]。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需要更加直观地呈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病原感染机体过程,病原感染后导致的临床症状。而传统教学方式中,文字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图片的展示,均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采用具有动态特点的微视频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二、微视频在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微视频的概念一直处于发展中,现阶段还没有对微视频进行统一定义。目前微视频主要是从时间限制上做文章,主要体现一个“微”字[2],能够使用不同终端在短时间内播放具有大众参与性、随意性的视频内容,便于传播和获得[3,4]。“微”不仅体现在时间短,还体现在视频内容少、趣味性高和易于接受等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微视频主要包括微生物形态结构介绍、病原入侵过程、机体发病过程、病原发展历史、病原传播现状、病原防治方法等。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微视频,应新颖、符合时代特点;难度适中,便于大多数学生接受;尊重当代学生的兴趣。微视频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课程内容直观呈现。利用微视频,可以将肉眼无法见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全方位展示。如学生对流感病毒分节段核酸以及囊膜蛋白不理解,通过微视频观看及讲解,学生很快掌握分节段核酸的要点及对病毒变异的重要作用,并很直观地看到了囊膜蛋白凝集素蛋白和神经氨酸酶蛋白。针对病原的入侵过程可进行动态模拟,便于学生了解。如观看乙肝病毒的入侵过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乙肝病毒难以根治,学生通过微视频的观看,很容易抓住要点。视频展现病原引起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原传播现状,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双重冲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微视频短而精,能够使用多种移动终端播放,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的方式,在课外以外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可通过视频反复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讲解样品的采集及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在课程中具有很大的共性,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可以通过观看某一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视频,便可将这部分内容讲透。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食物中毒,是很常见的案例,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观看视频过程中,详细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该种方法可以通用于几乎所有的细菌样品采集,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反复观看学习,掌握该部分重点。
3.微视频易获得易传播。当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易获取,各大网站门户均有教学相关视频资源,既有课件类型,又有在线课堂视频,还有技术操作类示范视频,根据课程内容可选择相应的视频资源,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也可录制相关视频,分享至网络,促进视频库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微课、慕课、微视频等都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微视频在生物类教学中的应用,遵循时代特点,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将教学的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信息技术发达,视频资源丰富,教学已不局限于课堂,给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然而,针对不同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仍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关键在于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使高等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峥嵘, 张宏方, 环诚, 张怡敏: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基础教学, 2009(1).
[2]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 远程教育, 2011(11).
[3]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 中国电子商务, 2006(11).
[4]佚名.第一视频张力军:微视频更适合三网融合[DB/OL]. http://www.c114.net, 2010-07-29.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提纲】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09-22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题07-17
医学微生物学模拟试题07-24
医学微生物学(B1型题3)07-12
临床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09-26
医学生物学提纲07-21
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01-01
医学伦理学提纲剖析06-28
生物医学工程复习提纲09-08
微生物学论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