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2025-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共10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1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3.展示朗读。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实践新天地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示儿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3.全班交流。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海阔凭鱼跃

1.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想想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2.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3.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实践新天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预习自测】

1、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 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基础知识注音

忧郁(    )  镇 静(    )  路径(        )

瞬息(    )  涉足(       )  诱人(      )

幽寂(    ) 伫立(     ) 足迹(     ).萋萋(      )

污染(     )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 “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难答疑】

1、解释下列诗句加点词的意义。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反馈拓展】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欺骗(piàn)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怀恋(liàn)  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足迹(jì)    诱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叹息(tàn) 路径(jìn)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

2、 能够流利的朗读、背诵本诗,悟出本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初步掌握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自测】

1、走近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 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 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走近文本

19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这样他们来到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提示: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2、理结构,本诗分四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二)、深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他为什么要选择这 条路?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

2、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诗题却取为“未选择的 路”?本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难答疑】

1、你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请同学们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反馈拓展】

1、填空:《未选择的路》是     国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路”象征               ,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 句是                   。

雷真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篇3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 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墨梅

元王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教学重难点:

1、逐字逐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2、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介绍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望洞庭》湖光 秋月 潭面无风 静(镜未磨、白银盘)

(风景如画,心旷神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 秋月半轮

动 月影 江水流

(思君不见,无限依依)

(君山)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5

十五夜望月(王建)水调歌头(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法】在诵读基础上完成教学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十五夜望月》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2.作者链接

王建(约767-约831)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 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3.给加粗的字词注音。

(1)栖息()(2)咽下()(3)婵娟()(4)宫阙()(5)绮户()(6)琼楼()4.填空。

(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自主·合作·展示】

一、诵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指名读,齐读。

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4、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5、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

1、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

2、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

3、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4、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五、小结: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六、反馈练习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七、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夜望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水调歌头》 【自主·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二、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三、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四、指导学生朗读。

五、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六、讨论交流

1、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2、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 舞弄清影”)

3、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5、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7、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七、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朗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自主·合作·展示】

一、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教师范读。指名读。

2、简介诗人艾青。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4、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二、讨论交流

1、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

2、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3、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四、小结:

从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喜庆日子,但也是个思乡怀人的惆怅日子。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个日子里,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亲人之悲苦。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

②《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____而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则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2.默写。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句带有“月”的诗句,本文诗句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下面这首《凉州词》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首句“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浑景象,意境辽阔;第二句中,一个“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的孤独寂寞的情怀。

B.第三句中,“羌笛”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怨杨柳”是指吹奏名叫《折杨柳》的哀怨的乐曲;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荒凉凄寒,暗写了统治者对戍边士卒的漠不关心。

C.诗的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黄河、白云、高山等景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后两句运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D.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悲壮苍凉而又韵味深远的意境。

5.(01年无锡)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6.(02·四川)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1)(2)题。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3·黑龙江)“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造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仲初、唐、《王建诗集》;子瞻、东坡居士、苏辙

②杜郎中、亲人、艾青、祖国统一;

2.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3.“明月别枝惊鹊”、“月出惊山鸟”、“明月万山头”。4.C 5.A 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厚,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

6.(1)深秋晚景图(意近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形象的感受能力和联想能力,并能对诗中的形象加以概括。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精炼雅致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和悲。(重点)

2.了解课文运用的烘云托月手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读一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内容。(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随时进行圈、点、勾、画。)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悲剧发生后,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与理解。(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如果不是,那么写的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它的美呢?品读语言,批注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找出相关句子)

1、观藤萝之惨:

2、赏藤萝之美:

3、文章写的是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的美,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集惆怅()初绽()愚氓()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

(2)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蜿蜒曲折曲泾通幽不辩四时精神抖擞

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志依稀可辨人间仓桑

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藤萝被毁的痛悼之情,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

2、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古藤被毁,悲在其中,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强悲剧效果的?

(2)、思考: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悲?

(3)、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请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并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第1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三、深情朗读,玩味语言

作者季羡林是一位作家、学者,他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请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

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发生在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请结合《幽静悲剧》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认识。

五、本课总结

教(学)后反思:

姚华平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7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第十单元第20-24题及第30题。

教学设想:

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己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底面积、表面积、不完全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会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认识侧面积,会用侧面积加底面积计算表面积,并适当延伸推广到常见的圆柱体、多面柱体等。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形成体,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应用表格法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正确进行长正方体的有关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沟通长正方体之间的联系,适当延伸推广到各种柱体。

4.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应用。教学难点:沟通长正方体的联系及推广延伸。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出示: “• ”一个点,问:同学们猜猜,这个“点”运动以后会留下什么?

2.动画演示:点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直线、曲线、折线等)点运动成线。想象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看到的喷气式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流星、礼炮等的痕迹。)3.问: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什么呢?请看动画演示:线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线运动成面。想象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用粉笔擦擦黑板就是线运动形成面、甩动竹杆、甩动系着球的短线)小球这个点运动得到一条曲线—圆周,这条短线运动得到一个面--圆面。(动画演示)

问:面的运动又该成什么呢?猜猜看。

生猜,师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动画演示:面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面运动成体。想象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一枚硬币在桌子上竖起旋转形成一个球等)

4.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就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掌握知识。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复习)。希望大家能把这部分知识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联系,也能和我们虽然没学过但生活中见到过的现象联系起来,梳理知识,把握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梳理知识

师:前面大家学的都不错,你能按照下面的表格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梳理一下吗?(出示表格)

学生可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小组交流,核对答案。指名汇报,自由订正。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也一定是小菜一碟吧。

三、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练习课本第117页第20-2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算式。核对答案。有错订正。第二层次:讨论

提问:刚才这2个同学做得非常好,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可以结合我们当时学习时的具体题目对大家说说。

讨论1:分清楚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清楚?根据题目意思或者问题单位来分清楚。(举例见前面第二单元中第32页第8、9题和第34页第5-7题。)讨论2:是计算底面积还是计算表面积。

讨论3:如果是计算表面积还要注意是算几个面及计算哪几个面。教师小结:是的,计算表面积有时是算6个面的,我们通常称为计算表面积;对于没有6个面的,我们通常说不完全表面积,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是哪几个面,分别该怎样算。(第二单元第17 页第6题和第P18页第7、8题。)

第三层次:分析

谈话:看来很多同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掌握得不错,对下面这个实际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呢?第118页第23、24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或者算式,组内交流。加强联系。

提问:现在再回头看这张表格,从这份表格你还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交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增加一行,填写在特征栏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写在体积栏目)

四、拓展练习

1.出示第120页第30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找一张硬纸照题中的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做成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长、宽、高分别是8分米、5分米和4分米。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木块,木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利用率”后再解答。

3.把8个棱长都相等的正方体木块黏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大正方体木块。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小正方体的体积必须先求出它的棱长,要求小正方体的棱长又可以根据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来求。

4.一个正方体玻璃缸,棱长6分米,用它装满水再把它倒入一个底面积为30平方分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水槽里的水面高多少分米?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水面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第117、118页第23、24题、第120页第30题。2.课外作业:补充相关练习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深入浅出”,刚学的时候是由简单到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最简单的着手,通过知识的衔接,一步步慢慢的深入,从而掌握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并且会把新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头脑沉淀,这一步是“深入”。那复习这一步就是“浅出”学完一个阶段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其中的练习也很多,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概念之间错综复杂,这时学生很容易就会混淆不清。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不把知识混淆在一起呢?既然是复习课,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使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纵向、横向的联系。怎样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点列出来,写成提纲,或者制成表格,这样学生就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阶段主要学了些什么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对照着这些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回忆起里面的内容,也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比较。

课后反思:

今天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看,休息得不错。所以,我赶紧抓紧时间给学生们复习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因为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较明显的,但教学仍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在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还是采用了学生自主复习的形式,即要求学生先复习第二单元内容,然后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后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再与同桌进行交流。应该说,学生们对老调重弹没有流露出厌倦心理,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交流。一节课的时间还是相当紧张,备课中我补充的几道题都来不及让学生练习,只能利用其他时间进行练习了。

课后反思: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把这单元的知识汇成了一张表格。边提问,边填写表格,这样有利于学生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并且联想到其中的概念和公式,以及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串连到一起,也有助于区分知识间的区别。只要一看表格,知识点就会清清楚楚。这种方法如果能让学生用于自己的复习中,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会更加牢固。

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8

1.初读诗歌《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渡远荆门外()帘旌不动夕阳迟().. 徙倚湖山欲暮时()老木沧波无限悲()..2.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渡远: 平野:

大荒:

月下飞天镜:

海楼: 怜:

帘旌:

夕阳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自疑】

三读课文,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自探】

活动一 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 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诗眼。

活动三 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对于《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的理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来解决。

【自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句子是:

2、《登岳阳楼》中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为一体。

【自结】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9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会写“乃、随、潜”等7个生字。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二.自学。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3.指名朗读,正音。三.导学。

1.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2.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3.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们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吓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生”看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的意思。“知”:知道。“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目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潜入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潜”:暗中。“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四.练习。

1.出示:乃 随 潜 润 细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重点指导:“乃”是鼻音,“随”是平舌音,“潜”是第二声。(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时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3.揭题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a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二.自学。

1.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2.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三.导学

1.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2.齐读这两句诗。

3.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5.齐读这两句诗。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四.练习

1.指导生字,出示:晓 眠(1)读准字音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2.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春雨》 《春晓》

喜爱春天 爱春惜春

教后记: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10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最聪明!(生端正坐好)

师:每个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生踊跃发言,却无人猜得对答案。

师:好吧,猜了那么半天,看来呀,还是要老师来公布答案,每个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呢?看看老师的动作(师做睁眼的动作)生:(齐声)睁眼

(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与快乐)

师:那么你们每天早上起床一睁开眼会看到什么呢? 生抢答 ……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可是在唐代有个叫孟浩然的诗人,他一起床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和你们可不一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配乐朗读)

(此时,生不自觉地给老师以掌声,而且迫不及待地也想去读诗了。)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掌声,我真开心呀!现在我看到你们的表情,知道你们一定很想读这首诗了,去读读吧!(生迫不及待地翻书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把这首诗读好了,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好朋友,好吗?(检查生字)

师:好朋友都认识了,诗也一定读好了,对吗?

此时一生说到:老师你上节课说要我们小组比赛读的,这次我们就来小组比赛吧!师:(微笑地)好吧,既然老师答应你们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做到,对吗?那我们现在就来小组比赛读吧!(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评)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诗读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读,师巡视。)

师:好了,谁来告诉我呢?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啦?

(生翻译句子,其间第一行对他们来说比较难,但还是有同学能够大概说出意思,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而已。)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象)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当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听!还能听到小鸟的鸣叫声呢,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多清脆、多

第 1 页 好听呀!他推开窗子,放眼望去,多美呀,好多花,黄的、红的、紫的、淡蓝的,五颜六色,争相开放,真美呀。可是经过昨夜一晚的风吹雨打,都不知道落了多少花呢!今后我们可要好好爱护它呢!好了,同学们,你们可以睁开眼了,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生练习说话)

师:那你能把这么美的画面读出来吗?(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均配乐)师:你们能背吗?

(生自己试背、指名背、齐背,均配乐)师教授生字 ……

上一篇:在全市统战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下一篇:擦亮为民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