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英语作文:六一儿童节英语诗歌欣赏
kids(who bring you a complete lif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you care so much
that anything he wants
comes before your own desires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much in need for your aff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atno matter what is bothering him
you‘r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make him smil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dependent on you that
no matter what obstacles you face
you have to be forever confident in front of him
giving him the sense of security
When you have a kid
whatever your goals are for your life
you’re so willing to put him ahead before all your goalssometimes even give up your dreams for his needs
but you‘d consider yourself lucky indeed
be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in this wide world so deep
you try to make everything easy for him to grow up into a loving,strong adultThank god for giving me this chance
let me experience what love,giving,and voluntary sacrifice are all about
After all of the things I’ve done for him
who changed my whole world dramaticly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滚滚的经济洪流中湮没的岂止是“荒尘古道”,荒芜的又岂止是“烽火边城”;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情怀也正从人们的心中一点点褪却;诗般的灵魂也面临着枯竭的尴尬境地;那种孩提时代所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于彩色世界的执着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借助于翻译之手,将英语国家的儿童诗歌引进来,使我们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重新领略那久违的纯真情怀,寻找回隐藏于诗中的童真、童趣.那么,英语儿童诗歌的童真、童趣的体现方式及其特点有哪些?在翻译过程中又如何借助于动态对等将这些特质展现出来?下面谨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英语童诗的章节为实例,阐释其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对等理论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Spring Morning
A.A.Milne
Where am I going?I don't quite know.
Down to the stream where the king-cups grow—
Up on the hill where the pine-treesblow—
Anywhere,anywhere.I don't know.
Where am I going?The clouds sail by,
Little ones,baby ones,over the sky.
Where am I going?The shadows pass,
Little ones,baby ones,over thegrass.
......
春天的早晨
译者:屠岸
去到啥地方?我可说不上.
去那小溪旁,驴蹄草儿长——
去那山岗上,满山松涛响——
啥地方,都一样.我可没主张.
我去啥地方?云彩挂帆过,
小云彩,云宝宝,天上飘几朵.
我去啥地方?影子穿梭来,
小影子,影宝宝,草地上一排排.
很多英语儿童诗歌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展现儿童的自言自语、憨态可掬的形态,这种形态也是我们在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一个技巧,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幼时经常嘟囔一些大人根本听不懂的语言,但却自得其乐.此诗即是以问答形式并辅以儿童天然的想象力和色彩感知能力来展现充盈其间的无尽童趣.根据动态对等理论,译作不仅须凸显出这种童趣,更应以汉语中相照应的问答形式和儿童口吻来还原原作的风貌.更重要的是,译作必须也如原作般使语言尽可能地口语化,避免使用四字格和成语等晦涩难懂的措辞.如:原文中的“Where am I going?I don’t quite know.”,汉语译为“我去啥地方?我可说不上.”这不仅照顾了整片文章的风格,体现了孩童的口吻,也非常押韵,更将口语化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将“啥”替换成“什么”或“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试看:“我去什么地方?我一点都不知道.”或者“我去往何地?我实在不知.”前者像大白话,没有任何诗味可言;后者像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或故作高深的文人,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童趣.
The Moo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he moon has a face like the clockin the hall;
She shines on thieves on the gar-denwall,
On streets and fields and har-borquays,
And bir-dies a-sleep in the forks ofthe trees.
The squal-ling cat and the squeak-ing mouse,
The howl-ing dog by the door of the house,
The bat that lies in bed at noon,
All love to be out by the light ofthe moon.
月
译者:李云启
月儿脸圆圆像大厅的钟;
她现出了院墙上偷儿的影儿,
照亮了港湾田野和街角,
还有树岔上酣睡的众小鸟.
猫儿喵喵鼠儿吱吱叫,
守门的狗儿汪汪咬,
蝙蝠——午间还在睡大觉,
月光下大家出来玩玩多么好.
众所周知,中英儿童诗歌中都经常出现小动物,并有相应的拟声词(onomatopoeias)来凸显儿童世界的自然的诙谐风采;原诗中出现了“birdies”,“cat”,“mouse”,“dog”,“bat”这些小动物,并有相对的拟声词(onomatopoeias)如:“squalling",“squeaking”,"howling"来烘托出整首诗里的“童心”、“童趣”,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月夜中,与俏皮的众小动物们嬉戏.而在将英诗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借助汉语中叠声词和“儿化音”的频繁使用,独具匠心地将原诗中的拟声词转化成汉语中对应的叠声词“喵喵”、“吱吱”、“汪汪”,非常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中的动物形态.尤其是汉语中儿化音“月儿”,“偷儿”,“影儿”,“猫儿”,“鼠儿”,“狗儿”的使用,更为译文增色不少,将该诗字里行间所洋溢的“童心”和“童趣”呈现在大家面前,使汉语读者获得了与英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成功实现了对原诗的分析、转换和重组的动态对等过程.试想,如果我们把译诗中的带“儿化音”的词汇全部替换成普通用词,结果会大煞风景,童趣、童真也将不复存在.
月亮脸圆圆像大厅的钟;
她现出了院墙上小偷的影子,
照亮了港湾田野和街角,
还有树权上酣睡的众小鸟.
小猫喵喵老鼠吱吱叫,
守门的大狗汪汪咬,
蝙蝠——午间还在睡大觉,
月光下大家出来玩玩多么好.
A Christmas Folk-song
Lizette Woodworth Reese
The lit-tle Je-sus came to town;
The wind blew up,the wind blewdown;
Out in the street the wind was bold;
Now who would house Him from the cold?
......
The little Jesus came to town;
With ox and sheep He laid Himdown;
Peace to the byre,peace to the fold,
For that they housed Him from thecold!
圣诞民谣
译者:李云启
小耶稣只身进了城;
风忽儿狂吹,忽儿停;
空旷的街头鲁莽的风;
谁肯收留他避寒冷?
......
小耶稣只身进了城;
和牛羊同睡在草棚;
牛栅安谧羊栏静,
他们收留他避寒冷.
从这首儿童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具有传统诗歌典型的“唱诵性”特质,还运用了独特的拟人修辞手法,来营造出儿童与小动物们和谐共处的温馨感人画面.英语儿童诗歌翻译成汉语,在音步、格律上一般以四、三音步、抑扬格为主,以三字尾、单字尾收尾符合中国诗歌传统的“唱诵”性质,也因此能够符合这首儿童民谣原作的原汁原味,产生“等效”的结果;如“进了城”,“停”,“风”,“避寒冷”等.另外,译作赋予了“老牛”和“小羊羔”人的语气和神态,通过它们和小耶稣的共处,将其置于与小耶稣同等的地位和高度,从而使这首儿童民谣浑然一体,意趣横生.
综上所述,儿童诗歌的翻译与成人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在朗朗上口的基础上,还要准确再现蕴藏其中的“童真”、“童趣”及“童心”,令人眼前豁然开朗,在脑海中生动地呈现出“视觉图像”.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即“等效”原则,正是要求我们有对于美的共同感知,勾起我们对童年、童真的无限回忆.在此基础上,只要把握儿童诗歌的特质,结合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将更多美好的英语儿童诗歌引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浇灌我们日渐枯萎的精神花园.
参考文献
[1]屠岸.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5
一、视觉添趣
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没有谁不爱看动画片。那些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印在脑海里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这便是视觉上的“趣”。因此,我们可以将要学习的单词制作成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形式,创造出一种“抢眼”的效果。比如将“duck”制作成“唐老鸭”的形象,将“a boy”制作成“大耳朵图图”的形象,让儿童一见就爱不释手。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会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个用英语该怎么说,我一定要学会它,记住它!如此一来,学习新知自然是水到渠成。当然,儿童不可能对任何一种刺激都永保无穷的乐趣。因此,教师还需精心准备一些玩具或实物来替换图片,以求新求趣。
二、动作诱趣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这一著名的教学理念。因此,让儿童在“动”中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该如何让儿童“动”起来呢?
1.唱。选取一些简单而愉快的曲调,配以顺口的单词,或巧妙地填入本课的句型,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唱”出来。对小学生来说,这可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他能“唱英语歌”了!因此,我们应该常在课堂上播放磁带,鼓励学生唱歌,只要开口唱,立刻进行表扬。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样子,你就会知道他们学习得多么快乐。
2.演。这里的演是指将所学知识用动作“做”出来。如在教动词时,我们可以使用 “stand,stand,站一站……sit,sit,跳一跳”等口诀,让学生边背单词边说口诀,同时还做出相应动作;在教身体部位时,更是让他们指老师、指同学、指自己,指错的刮鼻子,学生们简直乐不可支。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这些单词。实践证明,“演”的形式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3.画。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信手涂鸦。如果在英语课上也让他们展现这一特长,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在黑板上“画”出所学内容,并涂上各种色彩,不仅能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能达到检查、复习和巩固的作用。比如在教身体部位时,除了“演”,还可以“画”。在黑板上画个大圆,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英语单词去画五官;或者事先画一些图,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英语单词去涂色。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们兴趣大增。
4.戏。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针对单词或短句而言的,如果是短文训练就需演上一出短戏了。具体做法是针对一段对话,设置好一个特定的情境,选取几组学生上台演示,让台下同学聆听、评论。这样,既锻炼了发言学生的口语,又提高了台下同学的听力,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再自制一些道具供学生表演,并准备一些奖品以鼓励好的学生,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5.猜。这个方法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猜地点、猜时间、猜颜色、猜天气,学生们探求的欲望和好胜的天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的氛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成功激趣
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自我实现中体会到成功感是学习的深刻内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一句永远有效的话:“让老师看一看,今天哪个小朋友的表现最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表现好的立即加“★”;个别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或调皮生)的名字还写上黑板。下课后再以真正的小星奖励胜者,鼓励其他同学,这已成了英语课不可缺少的一环,当然,表扬激励的手段也需有“度”,不可过滥,以免成为形式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活动品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竞赛活动,如发放“喜报”、评选“英语小能手”、开展“英语才艺展示”等,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取得不同的成就,体会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趣”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既要有游戏之类的激趣活动,也应有培养学生思维深度的趣味练习。上述趣味教学正为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寓教于乐,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氛围,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习效果。“趣”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在“趣”的引领下,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勇攀课改新高峰。
Wrapped in the green leaves of Congcong
Jiao Jiao of the
Like sleep smile
Spring is your holiday
Songs filled with your bags
Show a casually giving lip service
Youbengyoudiao
Downtown is waiting for you
When you can harness this world when
Iridescent Banlan dream
As you will achieve the creation of
Ah, you are human beings first festival
Is the permanent hope of mankind
You are the first human enlightenment
And at last,wish all my friends,happy childrens day!
今天是儿童节。虽然我不再是个孩子,但我还是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节日。一个人问我是否有人送我礼物,我说不。他说这表明没有人把我当成孩子。对我父母来说,我永远是个孩子。也许你认为你是,那么你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
You know what is the origin of the Childrens Day? Then I tell you: is the womens Associ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to survival, health and education, set June 1st as the childrens festival, so creating Childrens Day.
My school Childrens Day first years do very lively. For example, last year Childrens Day is an activity of every class, every little friends get four tickets, can go to any on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class, can win the prize.
儿童学习母语, 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讲话, 掌握了母语的规则, 并逐渐能理解成年人讲话的含义。语言学家把这个过程通常称为“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而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由于没有母语的学习环境, 不能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而掌握, 必须通过正式的语言教学才能学会, 这就是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儿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名词单复数的误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误用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受汉语的发音、语法、词汇等产生的干扰。本文拟就这些错误加以分析。
2. 语音领域里的干扰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 而引起的错误
this, that, these, those这四个指示代词看似简单, 但大多数儿童在学习时颇感费力, 难以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过一年以上英语的儿童能把这几个词念准确的不多。笔者做过调查, 在一个20人的少儿英语班中, 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0岁, 学过剑桥少儿英语一级。笔者让每人把这四个词每个读两遍。结果, 仅有5个人能准确读出, 占25%。其余的要么口型不对, 要么发音不到位, 要么就是this和these不分。其中this和these由于元音发音口型小, 区分不开的儿童占多数。他们当中许多人把[夼]和[奁]读成[S]和[Z]。例如, 习惯地把think (想) 读成sink (下沉) ;把thank (谢谢) 读成sank (sink的过去式) 。[夼]和[奁]是舌齿音, 汉语里没有这两个音素 (phoneme) 。主要是受汉语拼音里/s/, /z/ (当然英语里也有这两个音素) 发音的影响, 他们采用“近音替代” (戴炜栋等, 1998:219) 的办法, 用[S]和[Z]代替[夼]和[奁]。要纠正他们的发音首先要让儿童掌握发音的正确方法;其次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间的强化训练。有人把this, that, these, those编成一个绕口令:This and that and theseand those/That and this and those and these/Those and these and that and this/These and those and this and that/This and these and that and those/That and these and those and this/These are fingers-these are toes. (Catherine M.Frazier, Julie Deferville, May Tai, 1996:29) 把这几个词这样排列, 有节奏、有变化, 孩子们琅琅上口, 读起来饶有兴趣。读的时候先慢后快, 反复进行练习, 使学生养成习惯, 凡是要读到这几个音的时候, 首先要上下齿轻咬舌尖再读含[夼]或[奁]音素的单词。
3. 用词方面的干扰 (lexical interference) 而引起的错误
儿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常犯“汉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 的错误。所谓汉式英语是指儿童受汉语思维影响误用英语民族不存在的英语表达方式。汉式英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1) 我最喜爱的运动是乒乓球。
误:I favorite sport is table tennis.
正:My favorite sport is table tennis.
“我”在这里是“我的”省略。不能简单地对应英语的“I”而要用英语的“My”。
(2) 桌子上有一本书。
误:On the desk have a book.
正: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英语中的“有”有两种表达方式:have/has和there is/are, 都表示“有”。但是前者表示“所有”的有;后者表示“存在”的有。there be结构是儿童学习的难点。
(3) 爸爸每天看报纸。
误:Father looks (at) newspapers every day.
正:Father reads newspapers every day.
这里的“看”实际是“阅读”的意思。
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有完全对应的词、部分对应的词、不对应的词。儿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这几种因素的存在, 往往把英语和汉语对应的不对应的词汇混在一起, 结果造成大量的汉式英语。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要学生重点掌握不对应和部分对应词汇的含义, 同时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思维习惯。Sapir-Whorf假说认为, 语言左右了人类的思维。人类正是所说的语言不同, 思维方式才不同。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维的习惯。逐步摆脱汉语的干扰, 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4. 省略简化 (errors due to simplification by omission) 引起的错误
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巨大, 这主要是由于英语是屈折语 (inflectional language) , 而汉语是非屈折语 (non-inflectional language) 。也就是说, 英语结构是不规则的, 英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 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 动词词尾变化, 等等。由于上述原因, 儿童常犯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试举例:
(1) 他喜欢苹果。
误:He like apple.
正:He likes apples.
儿童、中学生甚至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常犯这样的错误。
他们会说“I like apples/You like apples.”, 但是说“He like apples.”就错了, 这是忽略了动词单数第三人称的词素“s”。
(2) 我有三只绵羊。
误:I have three sheeps.
正:I have three sheep.
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无用名词不规则复数形式。
(3) 我昨天看了这本书。
误:I readed the book yesterday.
正:I read the book yesterday.
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误用动词不规则形式。
除了上述错误之外, 儿童常犯的还有交际策略、语言行为、语用失误导致的错误等。
如何避免犯错误和汉式英语呢?首先, 要引导孩子阅读浅显易懂英语原版读物, 如阅读小故事、听儿歌、顺口溜, 这是最好的办法;其次, 多听英语录音磁带或光盘, 给孩子营造一个人为的英语环境, 可进行“精听”和“泛听”。所谓精听是指老师在课堂上或规定时间让孩子听一定量的英语并回答相关的问题;所谓泛听是指孩子在家里利用吃饭、睡觉前、起床前甚至在刷牙洗脸的时候, 家长把英语磁带或光盘打开, 让孩子随意听英语,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坚持这样做, 日久天长肯定会有效果。笔者辅导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利用这一方法, 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 孩子们的汉语信息有好多是由于受环境的影响 (电视、广播、谈话等) 随意获得的, 这就是所谓泛听达到的效果。最后, 要鼓励学生张口说。初学英语时有许多孩子害羞, 不敢开口讲, 怕讲错被其他小孩取笑。可分三步:第一, 让孩子先从词汇开始。无论孩子想说什么尽量鼓励他用英语表达出来;第二步, 不会的词汇可用汉语替代, 慢慢过渡到把汉语去掉;第三步, 用英语完全表达出来, 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当然, 这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漫长的实践过程。
从教学实践我们发现,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儿童要掌握语音、语法、语意规则, 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儿童的听、说、读写技能, 而且要重视其语言形式在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他们无论用口头还是笔头表达英语时, 形成英语汉语两种思维模式的自由转换, 从而真正学好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束定芳, 周雪林, 陈夏芳.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18-229.
[2]Catherine M.Franzier, Julie Ddferville, May Tai, Reach out, 1996, 29.
一、设置悬念:儿童立场需学生追根溯源
悬念一词源自心理学,是依据个体心理最敏感、最好奇之处,故意隐藏事物本质的根源,引发个体以自主的状态揣摩、探究结果的心理设置。在英语教学中设置悬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追根溯源。
1.在真相透露前设置悬念
在教学The Very Hungry Calerqillar这一绘本阅读时,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词语归类游戏引出了主角,继而在课件中将绘本的封面展示出来,当学生满心期待想知道这本书的书名时,教师却卖起了关子,只出示了一半,将书名中的一个单词换成了直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生命个体在看到一个不完整的图形时,内心就会自然生发出强烈的内驱力量,并伴随大脑意识的强烈波动,产生亢奋的心理状态,主动完成补白的内容。在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意识,学生的兴致被充分调动时,却没有能够实现,学生好奇之心被再次激发,于是一场英语思维之旅被开启。
2.在渐入佳境后设置悬念
仍旧以上面的绘本教学为例,课堂渐入佳境,学生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中走进了英语故事之中,听得如痴如醉。而在学生正在享受着故事的情境之时,教师却戛然而止,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Guess!What happened?”。
教师在学生思绪处于集中聚焦之际,猛然抽身而出,将课堂的主动权再次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由于学生此时的思绪正处于绘本情节的逻辑之中,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能够顺藤摸瓜,既为绘本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在欲言又止时设置悬念
在教学“Whats you job?”一课中,学生跟随教材学习了好多种表示职业的单词,以及职业情况问答的句式。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教师设置了采访环节:Whats your fathers job?教师还问及了关于学生理想的话题。这样的采访正契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状态,但由于学生各种理想和职业单词的限制,学生欲言又止。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通过请教家长、工具书以及网络等手段丰富自身的言语积累,提升英语实践能力。
当学生处于高端表达状态,却因为英语词汇量的限制导致自己成为“英语哑巴”,他们明显感受到自身所学已经不够受用,这样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真正的切实需要。
二、设置疑问:儿童立场需要学生释疑前行
疑是促进学生吸收新知识的重要策略。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英语教学也应该充分激活学生的疑问意识,让学生在自身的疑问中不断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从而实现英语素养的提升。
1.疑问设在混沌与明晰的矛盾点上
在教学Unit8 Open Day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种生活用品,让学生运用”There is…”的句型进行抢答。
【环节二】多媒体课件出示街道上一些物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There is…”句式进行回答。
【环节三】出示教室中的黑板,学生抢答后,教师出示讲台以及上面的各种课本,学生在描述时则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学生运用的句式也各不相同。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起源于学生的惯性思维和全新语法规则。当学生的认知概念由原先的清晰变成了混沌时,在意识深处就产生求知的迫切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产生正是英语教学的最佳契机。
2.疑问设在旧知与新知的链接点上
在5B Unit8 At the weekends一课中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一致信息:If you want to know my weekends.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s? 在教学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How do they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s?Do they these questions?学生却始终无法确定,想在教材中找寻到根源,学生在万分迫切之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从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当学生由于认知的逻辑联系认识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差异时,内心深处就会自发涌动出博大的生命活力,意识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信心与动力,从而获得英语相关知识的补充与更新。
3.疑问设在预想与教材的出入点上
在教学“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预测:首先,刘涛写信需要哪些物品,学生自由猜测表达“I need some writing…”等其他物品,完后让学生听录音验证;其次,刘涛母亲想了解对方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提问;最后,假想自己是刘涛,他会告诉对方什么信息呢?在学生想象之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进行验核。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规律探寻未知的领域,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将学生的疑惑设置在经验和教材的空白点上,以自主的意识择取、整合、加工相关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从而引起意识的共鸣。
站在儿童立场进行英语教学,就是要在激发学生思维亢奋和疑难点上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激活学生的动机意识,才能使得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需要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Children - June 1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I am very honored to share with the children together in this beautiful holiday. On that occasion, I would like to let me to all children, young pioneers holiday to extend my sincere regards to the hard work, dedicated gardener to cultivate the flowers of the motherland who pay tribute! Soon to be here today in recognition of the advanced collectives and advanced individuals express warm congratulations!
Pioneers, the children, we are now in a hopeful new era of challenges,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live in a state of concern about the survival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ursuit of maximum growth to meet the needs of schools; so one “give students the best childhood, most give a solid start in life ”as the core concept of school, portrait of creating“ education ”brand School; a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guide to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in English at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Yucai School to serve the community for the meaning of new schools ”; so ones own ideas and practice, practice, together with the parents,“ Our children, our schools, our joint efforts, ”the slogan of the school
co-operation of schools, the school environment of your grace, your skilled teachers , School of your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you just give your School School Award is fully endorsed.
Pioneers, the children, you are lucky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is shouldering the burden. There is an old statement: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Youth are the beginning of a better life, clarity of vision, bred here, noble sentiments here at initiation, the habits of good form here, life here 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glory and prosperity at the bright future of our calls. We must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f life i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the momentum to become the new century, the need for
Morning, 5:30 on my . My mother‘s face cream first serious个true face wash, and then red comb black comb Liangliang the braids, in a flower on the top bar.梳好head, draw good makeup, I look at themselves in the mirror left-right look, feel really good, they turned to the school run. as if my joy will not walk, do not know how I went to school from home.
Went to school, teaching see hanging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to celebrate “61” Children of the huge banner, banners below are to allow us to display the broad stage of talent. We will be here to celebrate “61”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Renqing “61” event at the thunderous applause began. First, school leaders give excellent Shaoxian squadron and outstanding young pioneers, “ten juvenile Flower”, “to help learn flower” were presented with awards in recognition of advanced, next is our children‘s talent show, performances.
关键词:自然教学法;外语教学;贝力子教学法;自然拼音法;课堂教学
“母语式自然教学法”即直接教学法,就是像学习母语一样去学习外语。自然教学法的名称最早就用于贝力子教学法,贝力子教学法严格按照幼儿学语言的方法,它以正处于语言发展期的4岁~12岁的儿童群体为教育对象,用“听英语,思维英语”的方式来培养他们,使他们多一种母语能力。“母语式自然教学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I.M.T印象直接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用孩子的母语进行翻译式教学。第二部分是S.S See it Say it直接对话训练法。教师在不同的情景安排下,进行一对一的口语训练,让孩子想到就会说,问到就会答。第三部分是T.P.R教学法。也就是生动活泼的动感教学法。把苦涩的语言学习巧妙地用娱乐的糖衣包裹起来,使孩子进入一个英语学习的新境界。第四部分American Phonic美式语音自然拼音法。就是把英语本身字形与发音的关系教给孩子,让孩子从学习字母开始,就以“字母与发音的口诀”掌握记忆单词的诀窍。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的交际能力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形成。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美国语言学教授特雷西·D·特雷尔提出的一个新的外语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大部分建议来自于在自然条件下习得第二语言的观察和研究。语言知识来源于学习和习得两个方面。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注重用语言环境和氛围感染学生,使其沉浸在最自然的气氛中,不必透过教师的翻译和文法解析就可自然地学成一口流利的翻译语(target language)。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怎样运用自然教学法?首先,需要遵循清楚易懂,讲求实际效果,省时省力,讲求效率的原则。无论教词汇,还是教句式和课文,都完全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动作、表情等,做到声、形、义一次完成进行情景教学,让眼、耳、口、手,同时获得感官的刺激。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自然感和熟练程度,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便于反复操练,不易遗忘。
具体措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既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又让学生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一开始他们听不懂,但教师可配以动作、表情或适当的翻译。只要教师坚持,他们能很快理解,并模仿着用。如,问候、鼓励、问答、布置作业等。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里,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交
谈,对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用体态语言解释
体态语言是教学语言中比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若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表情可避免用汉语解释,又可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如,在教swim,jump,sleep,run,walk等动作词;rabbit,monkey,elephant,sheep,dog等动物词;What are you doing?what can you do?等句型,都可用体态语进行引导和操练,既能让学生理解词义,又使其在动中学,学中用。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坚持课堂形式多样化,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表现,但注意力极易分散。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会兴趣索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对哪一个教师有感情,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担任的课程产生兴趣,这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迁移现象。兴趣能提高学习质量,质量的提高、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的,变换花样,做到有听、有说、有读、有写、有演、有唱、有画、有动、有静,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获成就于玩耍之余。因此教师应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捕捉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成功的动机与兴趣。如,扮演角色,把表演带进课堂。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些句型和课文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于是,讲台变成了舞台,教师当导演,学生是演员。这样使学生得到大量的语言实践锻炼。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而自然教学法使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使用,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马兰.自然教学法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
我国高师院校一般都开设了英美文学课,但因为这些文学文本都是选自著名作家的文本,往往主题过于深刻抽象、语言晦涩难懂、各种复杂的文学手段与技巧并用。这些文本对于英美本族语大学生来说都相当有难度,而对于语言能力有限的我国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来说,也只能“望文兴叹”,这些文本大多变成了“被搁浅的文本”。然而,儿童文学文本就不同了,优质的英语儿童文学主题相对比较浅显却不肤浅,文字难度相对较小却不幼稚,比较适合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师范生阅读、欣赏。一些英语儿童文学经典,从一开始就瞄准儿童与成人双重读者,这些作品幻想性及趣味性十足且寓意深刻,成人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很多独特的内涵。同时,它们浅显却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很能吸引读者,因而他们很容易被带入文学殿堂,细细品味,欲罢不能。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师范大学的杨贵生、杨玉洁两位老师就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文提出要将英语儿童文学引入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他们把英语儿童文学称作“形象生动的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文学文本比经典的成人文学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契合师范生的特点、更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英语技能。[1]次年,美国教育专家托娃·梅尔策也发文响应,他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将儿童文学引入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然而这一倡议并未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可是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一线教师都非常推崇将高质量的儿童文学文本引入课堂,据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那么,同为语言学习的英语教学,是否也该进行这样的尝试呢? 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探讨了将英语儿童文学引入中小学英语课堂。苟旭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教学效果[3]。然而,还有学者( 刘春凤2013[4];郭金秀[5]) 发现,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较低、对英语儿童文学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是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堂,理所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致力于将英语儿童文学引入师资培养的课堂,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
二、英语儿童文学引入高师英语专业课堂的积极意义
首先,大量阅读英语儿童文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语言基本功。因为是为孩子所作的文学,儿童文学文本较之于成人文学更注重其语言的规范性,这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将来要从事青少年英语语言教学的师范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通过阅读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师范生能够感受纯正英语的魅力,受到地道表达方式的熏陶,可以培养英语语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这是他们将来在教学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其次,大量阅读英语儿童文学能增进师范生对其未来学生———儿童及青少年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教学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在中国这个历来以成人为本位的社会,儿童以及儿童文学均被迫处于边缘化地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该儿童观反映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教学材料,英语儿童文学作品无疑是最好的材料。好的儿童文学大多能立足于孩子的独特视角,去捕捉孩子的心理、观点、经验和好奇心。因此,通过阅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师范生们能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或通过文化滤镜去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童年,这是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再次,英语儿童文学能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唤起学生情感、审美和道德的反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是原版儿童文学,书中突出的历史或文化视角可以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同时,它们还可以充当一个跳板,帮助学生探索关于人类本性、童年、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普遍真理。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如《彼得潘》、《夏洛的网》等,都蕴藏着深刻的寓意,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审视自我,甚至探索人性的基本意义。如若辅以适当的讨论、辩论、改写、续写故事等教学活动,教师还能以儿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英语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提高师范生的文学素养,并培养他们日后将儿童文学引入自己的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意识。师范生们在大学课堂广泛地接触英美儿童文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他们将在潜意识中肯定儿童文学的积极意义。日后这些师范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便能更好地将这些异国儿童文学经典引荐给自己的学生,这必将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因为一切语言学习都立足于大量的阅读,汉语学习如此,英语学习亦如此,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文本,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将英语儿童文学引入高师英语专业课堂的实践方案
首先,英语儿童文学可以作为泛读、泛听材料。英美儿童文学涵盖人文、地理、科幻、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大量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拓宽师范生的视野,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它们既能提供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英文语言,又通俗易懂,因此对于普通高师的师范生来说,很容易上手,读起来也不是特别费力,所以特别适合用作泛读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逐渐涉猎更深层次的文学经典。另外,很多网站都提供一些经典儿童文学的音频朗读文件,这些可以听的书亦可做为师范生的泛听材料。师范生泛读或泛听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可以进行概括,尝试写故事概要或是进行复述,以此来加深理解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英语儿童文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话题拓展,开展讨论与辩论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近年来,以文秋芳为代表的学者们都非常强调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6]文字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的儿童文学能让学生们在完全读懂的前提下,放松身心,在轻松的氛围下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学生还可以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点评。
依据英语儿童文学进行创意续写或表演可以增添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例如,在读完《灰姑娘》的英译版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续写童话故事的结局,激发学生思考灰姑娘和王子的一见钟情之后是否真的就能获得一个幸福的完美结局呢? 因为学生已经对所阅读的材料理解得非常透彻了,因而他们能在其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事续写也就更具可行性了。
总之,以英语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英语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可以开展各种妙趣横生又颇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既能使师范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提出将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普通高师英语专业课堂是切实可行且大有裨益的,希望这能够引起研究者们以及教学大纲制定者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杨贵生,杨玉洁.英美儿童文学——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当填补的空白[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991(3):76-77.
[2]托娃·梅尔策,杨贵生.高师英语教学大纲引进英美儿童文学课的必要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88-90.
[3]苟旭琴.儿童文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1(4):52.
[4]刘春凤.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意义[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5):106-109.
[5]郭金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英语儿童文学鉴赏[J].基础教育研究,2011(8):41-42.
It’s reported that in China about one million school-aged children drop out of school each year and 80% of the drop-outs are from the families which are too poor to keep their children at school.
To tackle th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the Hope Project. It has helped thousands of children go back to school. But in my opinion, this is far from enough.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complete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aside an adequate amount of money fo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al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laws to ensure that no children should drop out of school as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compulsory in China,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aid the poor families so that they can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To sum up, so long as our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whole society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ake effective action, this situation will be changed.
【参考译文】
适龄儿童辍学
据报道,在中国约一百万适龄儿童辍学,每年的80辍学%来自贫困家庭,也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已推出了希望工程。它已帮助数千名儿童重返校园。但在我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该拨出足够的金钱教育的数量,特别是小学教育。同时,政府应制定法律,以确保不让孩子们辍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学校在中国的`是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应帮助贫困家庭,使他们能够送子女上学。
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六一”的歌
“六一”的太阳
为什么这样辉煌?
“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
“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
你知道,他知道,大家全知道。
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
已经来到,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
“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
“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你清楚,他清楚,大家都清楚。
歌舞、故事、集会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研究表明, 集中力是人类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是在学习的时候, 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也需要集中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吸引目光的东西愈来愈多, 尤其是儿童, 患有集中力障碍的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其中, “多动”的儿童愈来愈多, 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
我在教学中也发现, 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课堂上不能坐正, 一会儿叩桌子, 一会儿转向旁边的同学, 一会儿悄悄地做各种小动作, 咬铅笔、吮手指、切橡皮等。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时, 也只是自己玩游戏, 并没有运用英语与同伴进行交际, 只是独自地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就阻碍了他们的学习, 不利于他们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我把这类学生定义为“多动儿童”。他们便成为我关注的目标, 探索帮助这类“多动儿童”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途径便成为我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多动儿童”问题的提出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俗称,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 与同龄儿童相比, 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特征。本文中的“多动儿童”是指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短、活动过度的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发现, 这类学生无论处于何种场合, 都不受外界规矩的限制, 即便是在严肃、安静的场合也显得活动过多, 甚至会影响别的学生学习。
二、“多动儿童”不愿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因分析
1. 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 英语口语水平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得到提高。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希望自己和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处于一个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 利用游戏、歌曲、猜谜、对话等活动交流自己的情感, 施展自己的表演欲望以及语言能力, 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成就感。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他们很少或几乎没有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 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 没有良好的语言训练空间,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随之抵触这种课堂。
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只有15%的学生注意力能跟随教师去思考学习, 55%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困难, 还有30%的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羞于说英语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喜爱说英语的, 也愿意参与英语课堂活动, 但是有50%的学生因为害怕出错, 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尤其是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 怕语音语调不标准, 缺乏自信而不敢开口说, 怕出错被老师批评, 怕同学笑话, 不愿意与人交流, 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学习无主动性, 慢慢地就成了哑巴英语, 因此很难获得学习上的一种成就感,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
学生喜欢得到教师的关注, 尤其是这类特殊的“多动儿童”更需要教师的关爱。这类学生因为爱动,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自信心随之缺乏, 继而引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如果不及时疏导,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倾听、沟通、谈话等技巧与学生达成共识,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三、“多动儿童”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途径
1. 教学设计提升“多动儿童”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始终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在课堂上应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目标, 形成和发展“多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并内化成其自身的技能。
在5A Unit 2的教学中, 我以“多动儿童”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喜爱新奇事物的特性,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任意提取拖动、增大或缩小、隐藏或显现、书写涂改、聚光灯、幕布、遮盖等功能的使用, 以及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的呈现, 为“多动儿童”提供了一所“new house”以及非常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方面, 有利于“多动儿童”直观地感知本课新授单词和句型,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另一方面, 有利于激活“多动儿童”的思维, 提升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以案例研究增强“多动儿童”参与的信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 这类“多动”的儿童总会成为教师的“宠儿”。也正是因为这样, 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作为教师, 我们除了关注儿童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儿童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儿童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都源自内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走近“多动儿童”, 我开始进行案例研究。
在案例中, 我采用了代币制, 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 矫正不良行为, 将他的不良行为表现列成表格, 如上课打扰别人、自己轻声唱歌、抠桌子等, 如果每天能减少一项行为便可得到1张小奖状, 5张小奖状可换一个小礼物或者帮助他实现一个小愿望。当他达到简单的要求后就开始设计更高的要求, 儿童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 我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 关注儿童的细微变化, 用自己的真心赢取儿童对我的信心, 让儿童从心理上接受我, 接受英语这门课, 进而才会用心去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 课堂实例再现“多动儿童”参与的本色
(1) 营造氛围, 让儿童少动。在研究中我发现这类学生思维敏捷, 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教师的督促、同学的提醒。课前用歌曲营造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随着轻快的旋律进入课堂。再利用“T:One, two, three.Ss:Three, two, one.T:Are you ready?”等警示语提醒他们要减少活动, 回归课堂。
(2) 增强信心, 让儿童多动。利用“猜谜语”“chant”等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对儿童来说能激起兴趣, 简单的谜语、chant能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愿意主动参与, 从而去获取这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 适时地给予评价 (用“Good!”“Well done!”等激励性的评语或者给出小奖品) , 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同样使用代币奖励制, 只要“多动”的儿童能够认真听讲、减少多余活动或者回答出问题我便奖励1张贴纸, 集满5张贴纸便可以和我换取一张“表扬信”, 利用正强化的方法, 使“多动儿童”减少多余活动, 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 搭建平台, 让儿童真动。“多动”的儿童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 无论对哪一件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基于“多动儿童”爱展示的特点, 针对知识结构, 为儿童搭建平台。例如设计小记者采访和汇报活动, 在游戏中体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儿童在小组活动采访过程中, 可以减少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加深彼此的了解, 团体参加, 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 教师要走近儿童, 关注他们的语言分工的时效性, 让每个儿童都有事可做, 真正的“动”起来。
(4) 创设情境, 让儿童心动。英语学习不仅是“听”“说”“读”的训练, 而且还有“书写”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 创设情境, 例如设计书信环节, 呈现教师的周末活动的信件, 让儿童的心跟着教师的周末活动“动”起来, 给教师回信。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能够更好地体会并运用语言,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六一儿童节英语作文:六一儿童节英语诗歌欣赏】推荐阅读:
儿童节英语作文11-15
高中英语作文:儿童类英语作文阅读12-23
儿童节的高一英语作文03-01
写儿童节那天的英语作文06-19
六一儿童节的英语02-08
儿童英语短文11-02
儿童英语自我介绍10-01
儿童英语小故事11-06
儿童英语歌歌词02-23
英语学习儿童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