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练习册人教版答案(精选7篇)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 I.1.program 2.results 3.Exercise 4.twice 5.Internet II.DBDDC ABC III.1.helps 2.skateboarding 3.once 4.active 5.shopping IV.1.surfs the Internet 2.goes to the movies 3.never arrives late 4.fours times a month 5.How often V.1.How often does go 2.What does do 3.Does go doesn’t 4.What do do 5.What is VI.CDAB
Section B I.1.different 2.health 3.habit 4.try 5.keep 6.Although 7.for 8.better II.DDCBA ADACD III.goes 2.eating 3.to esercise 4.get 5.to drink IV.1.healthy lifestyle 2.Of course,twice a week 3.How many 4.is good for 5.As for most V.DBDAC ACCAB VI.CBDCD BABCA VII.(略)Unit 2 What’s the matter ?
Section A I.1.matter 2.foot 3.toothache 3.mouth 5.headache 6.fever 7.rest 8.teeth II.DADCA ABA III.1.stomachache 2.ill 3.feet 4.better 5.backache IV.1.What’s matter with 2.should lie down rest 3.have a fever 4.with honer 5.not feiiing well 6.see a dentist
V.What’s the matter with 2.shouldn’t eat anything 3.Does have 4.When did it start 5.How is she felling VI.EGADC
由于中职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长时间之内一直处于“无大纲, 无课时”的空缺状态, 很多艺术课教师都转而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学工作, 直接导致了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与教学研究较浅。此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情况, 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旨在与广大教师共勉, 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概况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价值已经突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帮助广大教师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 有效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人教社于2014年初正式启动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研发工作。目前, 人教社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以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教研论文和师生论坛五大板块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1. 教材介绍
这一板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主要包括电子课本、教材说明、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四部分内容。
其中, 电子课本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本教材。考虑到公共艺术教材, 尤其是美术教材图片众多, 而纸介质的教材在彩色印刷时难免会出现色彩偏差的情况, 我们将色彩的真实性与还原度较高的电子文本教材放到资源平台之上, 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光影与色彩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教材说明部分为学科专家对教材的介绍、展示等PPT文件及教师培训的视频文件。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 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教材整体的架构、内容组织的逻辑线索。
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部分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展开, 具体涉及教学大纲的研发背景、研发目的、具体内容、大纲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教学评价等内容, 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大纲, 并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
2. 教学案例
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两部分。考虑到目前公共艺术课教材尚未推出配套的教师用书, 对于教师较为关注的课时问题、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等, 我们采用了在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具象呈现的方式, 使其更直观、更便捷、更适用。
3. 参考资料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包含多种类型的参考资料。按照资料的介质或格式来划分, 主要包括图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类型。
图文资料从作者介绍和作品欣赏两个维度, 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在具体内容上, 既包括入选教材的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也包括由于篇幅关系没有选入教材, 但是自身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者及其作品。
音频资料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如今音频资料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音频资料主要以音乐教材中的曲目为主, 并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相结合。
与音频资料类似, 视频资料如今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中的视频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实录, 摄制组走入课堂, 将教师授课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全方位地展示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类是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及动画资源等。如人教社与《中国美术教育》数字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部分数字美术资源, 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 赋予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动态的效果, 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4. 教研论坛与师生天地
上述的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共同构成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主体。除此之外, 作为面向全体师生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 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板块必不可少, 即教研论坛和师生天地。
教研论坛主要面向一线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对新教材新方法的试用情况, 以及对于中职公共艺术课教育与教学的理论探讨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
师生天地是为教师和学生专门开辟的一块园地, 目的是推介和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 让中职的艺术课教师和学生在全国性的教育平台上展示才情, 表达想法。此外, 对于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教材内容有任何疑问, 师生们都可以在论坛留言, 人教版公共艺术课教材的编者与编辑会定期进行答疑。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 相关教学资料的权威性尚待验证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行搜集的其他资料都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这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教师提交的相关资源当中, 在作者介绍、作品分析, 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等方面存在不少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 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
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 网上有海量的资源, 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遇到不懂或是含混不清的地方一定要一查究竟。在参考资料的选择上, 要尽量选择纸介质的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 同时手边最好常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美术教育词典》等工具书。
2. 对于学情只有分析, 没有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学情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 便于因材施教。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将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稍加结合, 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江苏泰兴某中职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外国建筑艺术》教学设计为例。这位教师的学生都是中职二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 有一些建筑方面的基础和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根据学生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作了扩展和延伸。比如, 在介绍古希腊建筑时, 补充了古希腊建筑最典型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柯林斯柱式。在介绍哥特式教堂的过程当中, 补充了有关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墩、柱、飞券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的内容, 让这些建筑系的学生对哥特式教堂为什么呈现出筋骨嶙峋、中堂高耸、直插天际的外观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细致地分析了学情, 准确地把握了学情, 并且落实了学情, 因而这堂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只知其名, 不知其实, 为方法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件, 其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从收集上来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来看, 部分教师对于目前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的概念、适用情况、优点及不足似乎缺乏充分的认识, 甚至个别教师只是将某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摆在那里装饰门面, 在其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没有运用该方法。
比如, 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介绍自己这节课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源于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的教学活动, 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 其构成要素包括来自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 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等具有建构性的系列活动, 以及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成果等。而在声称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的这一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以教师对作品的展示与介绍为主, 并不具备该方法的构成要素, 冠之以项目教学法的头衔似乎是名不副实。
因此, 对于某种教学方法, 尤其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广大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首先, 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搞清楚它是什么。其次, 要明晰它有怎么样的发展沿革。再次, 试用一下, 适不适合自己的教学, 在哪个环节用, 怎么用, 是否需要调整等。
4. 数字化资源本身在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
数字化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 在素材的设计方面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的教师生怕信息有所遗漏, 一股脑将图、文、声、像等所有信息都堆砌到同一个展示页面上, 大大超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信息接收的数量极限。结果这些信息被学生快速屏蔽或遗忘, 并干扰了学生对正常信息的接收。
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数字化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资源的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不会因多媒体资源的出现而变得简单;相反, 各类媒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 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才能使数字化资源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字化资源
1. 正确认识与对待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教育资源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性而不是技术性, 也就是说技术性要服务于教育性。数字化资源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补充与辅助, 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解决教学的基本矛盾, 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因此, 使用何种数字化资源、在什么环节使用, 不取决于数字化资源有多么丰富、直观和生动, 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学习障碍, 以及数字化资源对于解决这种学习障碍是否有效。
2. 根据学情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数字化资源必须与教育对象紧密结合, 离开了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关注, 再优质的数字化资源也无从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中职阶段的学生,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专业、观察习惯与能力、兴趣与动机、感知和注意的心理特点等对资源进行有效设计与整合。在资源内容的设计层面, 需要补充的要补充, 需要加强的要加强, 需要弱化的要弱化, 以突出教学重点;在资源内容的展示层面, 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展示时机、展示时长及展示频率等, 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 改善教学的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要轻易把学生交给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 要坚持发挥“教”的重要作用, 将自己的行为引导与数字化资源结合起来, 注意对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吸引和控制, 在教学的各个节点上, 通过提问、提示、讲解、讨论等方式, 考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这些活动原本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不会因为数字化资源的存在而变得无足轻重;相反, 这些活动决定和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具有普适性的。同样的教学资源,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与运用方式, 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不断对数字化资源本身以及数字化资源的运用方式进行修改、调整, 从而使其真正发挥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以及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当中显现出来的一些基本问题, 希望广大教师在相关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时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最后, 文章对数字化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使数字化资源能真正发挥其对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数字化资源,问题,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岳, 邓文虹.新版教科书配套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5) :22-25.
[2]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49-50.
[3]张心龙.西方美术史之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13 (3) :9-11.
[5]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国内语文教材的样式基本上是以选文系统为核心,这决定了在教材结构中练习系统的附庸地位。对练习系统的不恰当定位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维度薄弱的根本原因,对练习系统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本文将对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两卷本)二者中练习系统的设置,探究在练习系统中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两套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结构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基本是由两部分组成:“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会以及对具体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精读课文一般有三到四个问题,泛读课文有一到两个问题。其中,问题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说明、再认、评判类问题,分别占到了所有问题的17.3%、11.3%、10%,这说明我们的教材更注重对文本的领悟,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创造类和运用类的问题则分别只占到了8.7%和4%,也就是说,对“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考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小的部分。[1]而创造类问题中的计划类问题更是从未出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教版教材对于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停留在对文本的机械记忆和对文本意义的牢固把握上,对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读一读,写一写”版块则是罗列每课重要的生字词,属于词汇的日常积累。而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则以每个单元课文所属话题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一般由三到四个子话题构成,每个话题附带一个口语或写作题目,最后还会呈现一些补充材料。
《美国语文》的练习系统也是由两大版块组成,分别为“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从数量上看,平均每课有十八个问题,其中最少九道,最多三十九道。[2]其中第一版块为阅读版块,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文学和生活,一般考察读者对文章的直观反应,并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情境迁移;阅读理解,一般考察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思考,考察文章的内在逻辑、作者立场、作品意义,并且在每个问题之后都会标注问题的解决手段,如“比较和对比”、“证据支持”、“评价”、“概括”等等;文学聚焦,考察文章笔法。第二版块为写作版块,由“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组成。“点子库”侧重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写作,比如编写广告,设计电影剧本,竞赛公告等等;“微型写作课”则侧重从本文出发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具体设置了腹稿(构思)——写稿——修改三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
二、两套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与思考
如上所述,中美两套中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这些差异并不必然表示优劣之分,如果考虑到两国无论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乃至具体的教育理念的异质,则这种跨文化比较更有利于双方互取长短,共同进步。
首先,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受传统的选文中心主义的影响,导致练习系统完全围绕着课文展开。练习系统的这种附庸地位不仅体现在所占教材系统的比重上,更体现在练习系统的设置完全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上。选文本身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练习系统是在首先承认选文正确性基础之上来展开设置的。练习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内在逻辑、文章笔法的记忆和掌握,而不是对课文本身所讲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练习系统对选文的内在指向性过于明显,它预先设置了思考的方向,这方向指向选文本身而不是对选文合理性的追问,有时甚至直接给出思考的结论而不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样的练习系统要求学生做得更多的是“论证”而非“探究”。以九年级上册《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来说,文章的中心议题就是“创造力源于对于既定答案的好奇和追问”。但“研讨与练习”的第四题是这样设置的:“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本题的前半句完全是在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后半句则要求学生证明文章结论,这样一篇讨论好奇心如何重要的课文却从没有组织学生对这个已给出的结论进行质疑。思考的过程与方法被省略掉了,学生无须思考,只要领会文章意图然后给出证据支持就可以了,不能不说这与这篇文章本身的内容南辕北辙。而《美国语文》在讲授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这一课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演讲训练是这样安排的:“想象你是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一名发言者,你不同意帕特里克·亨利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反驳亨利的每一个观点。”有的研究认为,我国现行教材练习系统中“你”这个称谓的出现频率增多实践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练习系统对于选文的内在指向性不根除的话,无论在称谓上如何改进,学生都只能是听从无声号令的傀儡而不是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主体。
其次,两套教材的练习系统都可以分为两大版块,即阅读版块和写作版块,只不过人教版的写作版块放在每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里面,每单元包括三到四个话题,话题主旨与本单元的选文有内在关联,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而《美国语文》在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写作版块,每个版块两到五个写作任务,任务的性质与课文密切相关。但往往以“职业连线”、“媒体连线”、“健康连线”的方式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材料,做出行动计划,作品的呈现方式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划书、新闻稿、媒体展示材料、研究报告等,并且在“微型写作课”中会详细讲解写作的技巧,并随后分几个步骤逐条引导学生构思、写稿和修改。相比较而言,人教版语文的写作版块貌似与单元选文做到内在主旨的一致,在题目设置上只是做到了话题范围相近。话题是讨论学生的生活,但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与学生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写作的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人教版教材将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混编在一起,合只是形式,本质上仍是分。阅读教材放在前面,写作教材放在后面,而且互不呼应。”[3]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读写结合”流于形式,并且,阅读与写作的互不呼应不仅体现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与前面阅读任务的设置毫不相关上,而且从所占比重而言,人教版的阅读任务要远远多于写作任务。对写作任务的轻视还体现在对写作的技术指导上。人教版写作任务的习题表述过于含混,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并且除了题目之外,没有具体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更不要提引导学生构思和修改了,通篇所见都是“写出真情实感”、“生动形象”等虚无缥缈的词汇。至于如何“生动形象”,怎样“写出真情实感”则语焉不详,全凭学生自己领会。由此可见,人教版初中语文对写作的强调远远比不上《美国语文》。
最后,在练习系统的逻辑序列上,人教版的练习序列逻辑不明显,其编排的随意性既不符合语言的内在逻辑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题与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这种规律性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叶圣陶老先生很早以前就说过:“语文课到底要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具体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交叉又该怎么样……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4]这固然有我国对于语文的学科定位尚有争论的原因,但是将只需要机械记忆的“读一读,写一写”放到“研讨与练习”后面,却是明显违背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即使在“研讨与练习”的诸问题的设置之间,也多见将知识积累的题目放到理解评价题目之后的排序。而《美国语文》的练习系统排序则要科学得多。拿指导文本阅读的“问题指南”版块来说,从首先考察学生整体感知的“文学和生活”开始,过渡到对文章基本内容的“阅读理解”,继之以包括解释、评价、扩展等对文章进行进一步赏析和评论的“思考”,最后以“文学聚焦”来作一个文学上的拓展和延伸。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排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引导有计划地融入到练习系统的编排之中,问题之间的梯度排列使得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积累,更得到了思维的训练。从根本上来讲,练习系统的排序应当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学习应当是有计划有策略且逻辑明晰的思维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两套教材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想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就必须在练习系统中打破“选文中心主义”的藩篱,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练习系统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与积累”、“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阅读与写作在比重和内在逻辑上的并重,充分考虑练习的可操作性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充分考虑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
注释:
[1]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魏洁.中美教材中练习设计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刘美英.中美两套中学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欧阳凯.关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2005,(12):9.
(高天子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 572800)
第1课时地或的形
课前预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状和大小地球仪
1. 天圆地方。 2.葡萄牙航海家 麦哲伦。 3.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仪上有 海洋、陆地、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人们用不同 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的位置、形 状及名称。
课堂练习
l.C 2.B 3.D 4.B 5. D 6. A
二、1.(1)西班牙 西(2)太洋 印度洋 (3)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略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一、
出发地。 沿某一条经线,不能回到原来的出发地。
课堂练习
一、
1.C 2. D 3. B 4. B 5. D6. D
二、(1)经线或40°E经线 南极 北极 (2)乙甲(3)40°E 40°W (4)丙 丁 乙、丙
学习延伸
不是,只是脚踏东西经,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不是本初子午线。 第3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课前预习课堂练习
一、1.D
1.不能。 2.不能。 3.能。标注略。 2. D 3.B 4. C 5. A
二、1.(1)170$ 10°S (2)略(3)西 2.(1)略(2)北东(3)南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课前预习
2.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 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3.地球每 天在不停地自转。 课堂练习一、1.C 2. B 3. B 4. B 5. D6. A 二、(1)略(2)A、B C、D (3)B C (4)24 学习延伸 :
A.―半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B.逆时针方向 C.夜晚 夜晚 地球自转顺时针方向 昼半球 夜半球 地球自转
一、1.B2.(1)咸全、都(2)缘沿着(3)寻随即,不久(4)规计划3.(1)“要”通“邀”邀请(2)“止”通“只”只有。4.C5.(1)交通:古意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2)妻子:古意为妻子和儿女;今意专指男人的配偶。绝境:古意为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意为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4)无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6.(1)C(2)C(3)A(4)C7.(1)问/所从来(2)后/遂无/问津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B9.(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先世避秦时乱
二、(一)1.东晋陶渊明2.(1)通“邀”邀请(2)又(3)做标记(4)原来的,从前的3.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外面的人从来没到过桃源,桃源人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一无所知。4.表现了那里美丽祥和,安宁和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5.可以从向往安宁和平的美好生活,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等方面回答。
(二)1.(1)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2)荒草遮蔽了与外界的交通,鸡鸣狗吠互相唱和。2.与“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转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境。22《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xīn(2)tái(3)rú(4)dú(5)fán(6)yū(7)zhuó(8)xiè2.(1)有名(2)灵异(3)这(4)香气(5)形体、身体(6)应当(7)隐居的人(8)亲近而不庄重3.略4.D5.C6.(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一)1.(1)这。(2)香气,这里只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博学的人2.A3.何陋之有?4.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二)1.宋周敦颐2.(1)多(2)洗涤(3)立(4)少3.(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牡丹的爱自然就有很多人了。4.表达作者对知己甚少的感慨和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与嘲讽,深化主题。5.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不追求名利的君子之风的赞赏与追慕,也表达了作者对贪慕荣华富贵的世俗风气的鄙视。6.托物言志。23《核舟记》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g yí sǎn xuān rán zhě yǐ jí jì zhuàn 2.(1)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文中指雕刻。(2)赠(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语气助词3.“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4.(1)做,雕刻。是。有刻有。(2)叫(3)(东西的)头。端正。(4)与“无”相对,表示存在。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5.只个扇个支个帧串个6.一般来讲,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都很多;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7.D8.(1)说明总——分——总空间正面背面中间船头船尾(2)大苏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后赤壁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9.C
二、(一)1.(1)拿(2)说话(3)极(4)相类似2.《核舟记》描述了“核舟”这一雕刻品的形象,说明雕刻家的构思巧妙,赞美其高超的技艺,显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雕刻品主题:大苏泛赤壁。3.说明核舟体积小,突出雕刻技艺精湛。4.对联是东坡的诗句,与作品主题相符合,暗示了核舟的背景、主题,增添了艺术情趣。5.“各具情态”。6.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赞叹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二)1.(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2.C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4.父亲去世或“父适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24《大道之行也》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jǔ mù guān fèn wù zhǎng2.(1)“与”通“举”选举(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3.(1)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归大道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大路贼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4.B5.(1)学习,培养。修长。(2)雕刻。是。(3)能人。能够。(4)职业。长度单位。(5)以……为子。子女。(6)女子出嫁。回来。6.D(“亲”“子”名词作动词,奉养,抚育。)7.(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1)礼记·礼运儒大同(2)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贤能德才兼备(4)谋盗窃乱贼外户而不闭
二、(一)1.中心是“天下为公”。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2.(1)信:诚信。睦:和睦。(2)憎恶。(3)奸邪之谋。(4)兴起。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天下为公、老有所终、选贤与能、夜不闭户等。5.开放型试题,不求统一答案。漏洞如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法制建设等。
(二)1.(1)识辨(2)回答(3)都(4)的确、确实(5)除去(6)用2.(1)这儿肯定是秦朝牢狱所在的地方。(2)于是就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儿这虫子就化掉了。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25《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zì dài líng yù zān yú shù yè2.(1)宗/夫/如鲁/青/未(2)时/花/溅别/鸟/惊(3)呼/一啼/一(4)久/语闻/泣3.B4.(1)决眦入归鸟(2)烽火连三月(3)会当凌绝顶(4)恨别鸟惊心(5)死者长已矣(6)夜久语声绝(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9)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二、(一)1.最后两句。2.对五岳之首泰山的揣摩和赞叹泰山的伟大和神奇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二)1.时间。暮、夜、夜久、天明。2.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以朴实简练的笔触营造出战祸连年、人民不得安宁的充满恐怖的悲剧气氛。3.这两句诗是从诗人的听觉和感觉来描写“吏呼”和“妇啼”的。表现了诗人对差役蛮横态度的憎恶和对老妇人一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4.兵役苛酷、战争惨烈、人民生活贫苦、战争破坏严重。5.表达了诗人同情、悲愤、凄凉之情。诗歌以浓厚的悲剧气氛结尾,悲愤之情绵绵无尽。
(三)1.七言绝句2.草色遥看近却无3.A
(四)1.(1)妻子和儿女。(2)纵情饮酒2.剑外忽传收蓟北。3.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是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象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1)A(2)B(3)A(4)A(5)A(6)A2.阡陌 huò 馨 jì sǎn ruò3.(1)以(之)为异,认为(它)奇怪。(2)作标记(3)生枝蔓(4)以……为子。4.(1)代桃花林的景象(2)主谓之间,不译。(3)那(4)代核舟5.(1)与举推举(2)简拣挑选(3)要邀邀请(4)诎屈弯曲6.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7.(1)诗史诗圣(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睦8.D9.(1)作为向(2)作标记作标记(3)寻找不久(4)极致消失10.(1)√(2)×(3)√(4)√11.(1)会当凌绝顶(2)恨别鸟惊心(3)妇啼一何苦(4)水波不兴(5)草色入帘青(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一)1.(1)类(2)全,都(3)邀请2.A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5.寄托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1.(1)更加(2)玩弄(3)应当(4)美妙到了极点2.D3.B4.(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5.(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艳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水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3.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妖随波逐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26《山峡》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quē chóng xī sù fā jiān tuān dào bǎi shù zhǔ kōng2.(1)“阙”通“缺”,中断。(2)上。(3)快。(4)连续。3.(1)B(2)A 4.(1)重叠隐蔽(2)沿溯(3)朝暮(4)啸鸣(5)凄哀5.“阙”通“缺” 空缺6.(1)如果。(2)有时。(3)即使。7.B
二、(一)1.(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1)指代从白帝到江陵。(2)指代怪柏3.由山到水。表现祖国壮丽的风光。4.侧面表现山高江窄。印证“每至……久绝”所写山峡秋景之凄凉,渲染一种萧瑟气氛。5.(1)连绵不断,遮天蔽日。(2)水大流急。(3)景物清幽。(4)环境凄凉。6.略
(二)1.那公元前秦惠王伐蜀时的千万征夫要“盘”,那唐玄宗李隆基落荒避蜀是抬他的轿夫要“盘”,那采药砍樵的草民也要“盘”。2.比喻火车“盘”山蜿蜒而上,从侧面看犹如一把打出的折扇或火车道“盘”山蜿蜒而上,从侧面看就如一把打出的折扇。3.它吸引人之处在险上,它讨厌人之处也在险上。或,人们看找它是因为它险,人们抱怨它也是因为它险。4.“我”的感受险。27《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C2.(1)入见(2)将歇(3)欲颓竞跃3.(1)介词,到;动词,到(2)介词,从;连词,如果4.(1)参与共同、一起和(2)找不久5.(1)步履维艰(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6.(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盖/竹柏影也。7.B
二、(一)1.(1)消散(2)参与,这里是欣赏之意。2.(1)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了。(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夕阳即将西沉的情景;运用借代的手法,突出了鱼儿的活跃之态。4.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5.“美”字。描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采用了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得顺序来写。6.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1.(1)考虑,想到。(2)散步(或:漫步;走;行走)2.(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去。(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3.(1)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自我排遣的旷达(或遂遭贬依然旷达)
(三)1.(1)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1)水边山岩上有几十只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2)在江心划船,捧弄船桨击起的珍珠似的水珠和月亮沉浸在水里如璧玉般的影子。3.“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4.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5.佛迹院6.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28《观潮》配套练习册答案
1一、1.C2.(1)指农历每月十六日(2)用水淋洗(3)年(4)穷尽(5)举枪(6)动词,画着文彩(7)凭借(8)岸(9)高3.(1)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观潮的盛况(2)周密宋武林旧事(3)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4.(1)比喻、夸张(2)比喻、夸张(3)夸张(4)引用
二、(一)1.交代了描写对象及海潮最盛的时间。点明中心。2.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由远及近。3.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增强文章的真实性。4.参加演习船只多,演习阵势千变万化。水兵作战技术娴熟,战斗激烈。水军战舰在江湖中进行训练,船如潮,波澜壮阔,色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5.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使习战场面更加鲜明、逼真。
(二)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3.A.√B.√C.×D.√E.×29《湖心亭看雪》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gēng cuì hàng dàng dī jiè nán2.(1)断绝,消失。(2)撑,划。(3)鸟兽的细毛(4)水汽凝成的冰花。(5)只。(6)哪能。3.(1)《陶庵梦忆》张岱宗子石工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2)奇景雅趣(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C5.(1)其他的我(2)全一个(3)断绝与世隔绝(4)非常非常6.(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人声鼎沸
二、(一)1.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具体经过舟子的话2.湖上影子……而已。翻译略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由他人口中道出更显出作者陶醉的程度。4.这是作者的想象,指远处的人望“我们”。5.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二)1.lán chōng dī wán2.(1)管乐器的演奏(2)到达极点(3)美丽,妖艳(4)享受3.第一段。4.这种乐趣给山里的和尚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30《诗四首》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shǔ péng jì sài yān jīng hè huì jīng xǐ zhǎng péng2.(1)出使。边塞。(2)慰问边塞战士。(3)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4)飘飞的蓬草(5)广阔无际的原野。(6)爱。(7)起。(8)扛着。(9)徘徊(10)指登楼。3.(1)王维摩诘边塞战地(2)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3)潜元亮叙事抒情议论(4)去非简斋南北宋之交4.(1)带月荷锄归(2)萧关逢候骑(3)云生结海楼(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一)1.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与忧郁之情,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苦闷。2.作者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黑暗的现实与污浊的官场中迷失自我。3.“征蓬”随风飘飞,“归雁”入胡天,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相似。作者受命去西北边塞,实则是受排挤被贬,山高路远的跋涉不正像“征蓬”与“归雁”吗?4.李白笔下水含情,通有人性,能“送”“我”至万里之外。
(二)1.B 2.C
(三)1.C2.凄凉、悲凉。3.爱国,抗金保卫边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六单元综合练习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1)zhǔ(2)sù(3)jiě(4)xìng(5)jì(6)chōng(7)bào(9)qǐ(10)lìn(11)dàng(12)jì 2.障——嶂决——绝晖——辉即——既憾——撼凭——赁3.D4.(1)“阙”通“缺”。(2)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3)“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5.B6.C7.符合对偶要求即可。
二、(一)1.宋2.(1)考虑,想到(2)找(3)共同,一起(4)形容水德澄澈3.作者巧妙运用视觉上的错觉,表面写庭下“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实则写月光的澄澈透明,点染出一个孔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既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欣慰,因为拥有高雅的情趣才能欣赏到月夜的美好;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自己空有远大抱负,但是一再遭贬,自然悲凉。赏月的自得、自豪,其实都是对自己被贬后悲凉心境的自我安慰。5.作者不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会成为生活中得强者。
(二)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2.C3.B4.(1)夏水襄陵……不以疾也。(2)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5.夏季,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春冬季节,着意突出青山绿水,回清倒影,泉水瀑布的美丽景色;秋季,作者抓住晴初有霜的早晨这一特定时间,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突出秋季里山峡的凄清悲凉。
(三)1.(1)说话(2)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3)志向(4)相互了解2.圣人相互了解,哪还用得着开口说话呢?3.圣人相知,岂待言哉?4.未见其人而知其至,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一、幽芳 灵魂 梳理 衰老 大抵 唯独 漂泊 稀罕
二、略
三、1.鉴赏 2.观赏 3.欣赏。
四、1.悠悠 切切 2.梅花发 天涯 3.明月 他乡 4.月是故乡明
五、1.略 2.小溪环绕着村庄。3.老人平日里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被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赤道吹来的风把老人平日里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缭乱了。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实践应用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语言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更是关系到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巩固,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效果。研究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使语文教材更加规范、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质量的提升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将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语文课后练习的价值分析
语文课后练习题的功能主要可以从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其价值比较突出,对学生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显性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后练习不但包含习题的部分,还包含一些小常识以及小游戏等等,能够使学生在回顾课程学习内容的同时,通过小游戏或者小常识放松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
很多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均具有一定的延伸性、拓展性特点,比如包含与学生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成语、诗歌等等[1]。例如有关于传统节日的介绍、传统习惯的讲解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发挥学习诊断的价值
课后练习题中比较常见的形式为各项知识的灵活运用检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检查出学生的各项语文知识学习质量、灵活应用能力等,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实际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隐性价值
1.课程教学的导向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实际上是编者对课文理解的相关解释,很多课后练习题为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课文进行适当解释,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文知识理解能力[2]。同时也能够为课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师明确进一步课程教学的方向。
2.重点与难点的划分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多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或者是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练习题明确课程学习中的关键,进而更加富含针对性的学习,基于课后练习题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有针对于性的学习各项内容[3]。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练习题是检验学生知识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具体内容,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能够产生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中,主要呈现出自主性、指导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一)自主性特点
自主性特点具体表现在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选择的能力等方面。
1.自主选择的机会
课后练习题中所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需要基于实际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化石吟》“课后练习”第三题: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2.自主选择的能力
自主选择的能力即为在面对各类问题、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学生可以基于问题的选择,更加清晰、明确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以及当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4]。
(二)指导性特点
指导性特点突出表现在知识讲解的适当补充,以及课文的赏析与细致品味等方面。课后练习题能够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5]。
(三)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重点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延伸性方面,主要包含空间平台的开放性,认知方式的开放性、学科内容的开放性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性特点方面[6]。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的未来发展建议
在未来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后题型多元化,注重课后引导与拓展;避免习题模式化,紧密结合考试的内容等方式,不断优化课后练习设计,为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后题型多元化,注重课后引导与拓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习题的类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固定几个出题方向,注重课后题型的多元化发展,注重课后练习的引导与拓展。
学生从低年级段开始,学生接触的便是默写、组词以及选词填空等内容,学生对于这种习题的类型呈现出相对比较排斥的状态。如果长时间采用同一种习题设计的类型,不但难以发挥课后练习题设计的价值,同时也会使学生出现固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可以注重课后练习题创造性、构建性内容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增加实践性习题的内容。比如在学生学习完成《苏州园林》这一项内容中,可以融入一些组织学生查找有关苏州园林的相关材料、图片,使学生能够在查找资料,感受苏州园林美景的基础上,拓展课程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领会到作者笔下“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之美景,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
(二)避免习题模式化,紧密结合考试的内容
习题模式化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考试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的习作。将考试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相互融合,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后练习题,关注学生语文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深入研究。
四、结束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均需要充分认识到课后练习设计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影响,并且可以通过课后题型多元化,注重课后引导与拓展;避免习题模式化,紧密结合考试的内容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检验、知识深入学习以及知识深入记忆的有效平台,真正发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的价值,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涓.新课标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题设计特点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第三学段识读练习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1,05(12):99-104.
[2]张鹏.认知维度下语文新旧教材课后题比较分析——以人教版2013年版七年级上册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19(23):76-79.
[3]张永祥,苏娟娟.三套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反思——以《祝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9(15):5-9.
[4]王清芳.语文教科书中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06(23):29-30.
[5]陈静.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践活动系统的比较研究[J].亚太教育,2015,11(14):139-140.
【配套练习册人教版答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配套练习册答案12-03
山东小学配套练习答案09-14
哲学与人生配套练习03-12
六年级第二学期单元配套练习09-30
七下英语配套答案03-07
九上英语配套答案02-28
文书学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2-05
人教版小学数学练习册03-15
人教版五年级上《开国练习》练习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