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的经典句子(精选8篇)
2、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3、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罪与罚》
4、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5、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6、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7、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8、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
9、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
10、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牛虻》
11、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2、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1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草叶集》
15、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16、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17、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高老头》
18、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
19、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忏悔录》
20、我并不愿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还大,希斯克利夫。我只愿我们永远不分离:如果我有一句话使你今后难过,想想我在地下也感到一样的难过,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饶恕我吧!《呼啸山庄》
21、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子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雪国》
22、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
23、在与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红与黑》
24、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25、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26、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
27、那些普普通通而毫无特色的罪行才真正令人迷惑,就像—个相貌平凡的人最难以让人辨认—样。《福尔摩斯探案集》
28、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29、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追忆似水年华》
30、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
31、现在我住在波勒兹别墅,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灰尘,也没有一件东西摆得不是地方,除了我们,这里再没有别人,我们死了。《北回归线》
32、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33、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在路上》
3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
35、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36、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鲁滨逊漂流记》
37、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
38、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39、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可比拟的。《死魂灵》
40、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玩偶之家》
41、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类不断地创造着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生命能量很快或慢慢地消耗殆尽, 有的却长期焕发着生机, 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时间的筛选, 大浪淘沙, 成为精华和经典。它们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1], 又是“我们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2]。的确, 经典来自人类的灵魂, 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正因为经典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 又是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 那么经典特别是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高校学生眼中就又有另外一种形象:距离遥远的、老成持重的、严肃古板的甚至的是生硬的, 确实, 外国与中国, 历史与当下, 隔了两层, 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作为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近西方文学经典, 从而真正体悟西方文学经典, 以下笔者用三个教学个案加以详细说明。
二、《圣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中国人, 我们知道《论语》在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正如李泽厚所言:“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3]。在中国, 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的, 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 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论语》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 已代代相传, 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了。所以, 它不仅是精英文化、大传统, 同时也与民俗文化、小传统紧密相联。这样, 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就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我们知道,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两大基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主要是《圣经》) 共同演绎了过去的西方文明史, 并继续在现当代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圣经》 (包括《新约》和《旧约》) 不仅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文, 它还是一部文学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不了解《圣经》,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西方文化。但在中国, 《圣经》的影响似乎与我们本土的《论语》相距甚远, 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 《圣经》的文字干巴巴的, 连个形容词都少有, 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走近《圣经》呢?实际上, 《圣经》并不仅仅属于西方, 《圣经》译本的种类、它的销售量居世界首位。《圣经》全书现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文字, 而且译本的语种数还在不断增加。两千多年来, 《圣经》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 影响着它传到之处的文化, 早在公元635年, 聂斯脫利派传教士就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 当时称为景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 特别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基督教在中国被视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或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而遭到抵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圣经》也已经渗透、融化到当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我们忘记与《圣经》的关联而已。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 并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也就是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 但这仅仅是相对意义的“有教无类”, 孔子还是要分类别的, 分什么类别呢?分男女类别, 孔子没有一位女学生, 而我们今天的女学生和男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 基督徒显然是实践两性同时接受教育的先锋。基督教一开始就平等接受男女进入这个圈子, 也平等要求双方学习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知识, 因此无论男女在洗礼和成为教会成员之前, 都平等接受了教理问答教学。这一点在《圣经》中也体现得特别鲜明:不管是在登山宝训这样的公开场合, 还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里, 耶稣对男女都一视同仁, 因此, 即使基督教会在坚持两性同等教育的实践中屡遭失败, 但从没有完全放弃。“毋庸置疑, 男女同等受教育是耶稣基督积极影响的另一个结果”[4]。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一个结果, 所以, 有学者认为:耶稣的降生是妇女历史的转折点。另外, 耶稣每当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 总是一夫一妻。他说:“因此, 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连合, 二人成为一体。”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5》 (For this reason a man sha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joined to his wife, and the two shall become one flesh.) 注意, 原文中“妻子”一词使用了单数;耶稣还说如果跟从他, 这个人必须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弟兄、姐妹、妻子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4:26》) ;原文为:“人到我这里来,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 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Whoever comes to me and does not hat father and mother, wife and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yes, and even life itself, cannot be my disciple.) 注意, 其中“妻子”一词他还是没有使用复数。耶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观与他对妇女的高度尊重相映成辉, 因为一夫多妻自始至终欺压妇女。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新约》中提到的无论是婚姻还是婚姻生活, 一夫一妻制是所设定的婚姻的惟一形式。实际上, 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圣经》像《论语》一样影响着你, 或者说你受惠于《圣经》, 今天遍及全球的孤儿院、养老院以及医院、大学, 这些机构最初都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管理的, 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体现。教师如果在讲解《圣经》之前先提醒学生关注《圣经》在当下中国的影响, 那么使学生对《圣经》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样就为下面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也打消了学生对《圣经》的隔膜。
三、以教材为基础但不照本宣科
威廉•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英国的民族诗人, 由于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而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在文学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语言、形式和想象的水平上, 莎士比亚的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5]。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 表演次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从理论上说, 看到莎士比亚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排行榜之首, 应该说是不会使人感到意外的。但在讲解莎士比亚时, 教师常常发现中国学生实际的阅读感受和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当然这其中有翻译的问题, 也有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单薄等主客观原因, 但教师还是可以找到切入点来让中国学生对莎士比亚心悦诚服的。18世纪末, 意大利戏剧家卡罗•葛齐公开宣布:世界上只能有36种剧情, 不可能再多了。20世纪初, 法国的乔治•普尔梯曾引证上千部戏剧和小说, 不得不承认:“36”是不可超越的这36种剧情是:“求告、援救、复仇、骨肉的报复、逋逃、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争竞、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恋爱的罪恶、为主义牺牲自己无意中伤残骨肉、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心须牺牲所爱的人、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奸淫、恋爱的罪恶……”[6]。在莎士比亚38部戏剧中几乎包括了上述绝大部分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甚至在一部作品里就并存着几种剧情模式。如《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不幸、释迷、野心、恋爱被阻误会和悔恨等, 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竞争、不幸、恋爱被阻、冒险、过失和悔恨等。中国学生也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戏剧, 不论是武侠还是穿越, 也不论是惊悚还是悬疑, 思考一下自己所有看过的这些其中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是不是没有超过“36”种?是不是都在有意或无意中重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早已出现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教师在寻找类似的切入点时当然可以按照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组织, 也可以完全脱离教材寻找新的能连接莎士比亚以及他的戏剧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 这样,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关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 每部文学经典讲述的故事是独特的, 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体验和共享的普世价值,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本相有洞见, 使每位阅读它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四、影像:解读原著的良好媒介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发展, 视觉产品与传统的文学, 特别是经典文学之间的交融、相互影响也日渐广泛与深入。据统计, 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 近70%的影片并不是来自单纯的电影剧本, 而是源于文学作品本身。在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达到三千至四千万美元的今天, 投资一部建立在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之上的电影, 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商业考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除了诗歌外) 几乎都曾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有的甚至是多次。看从文字改编成了的影像既快又省力, 还有人去看原著吗?影像作品是否在争夺阅读文字的读者呢?实际上, 正在热播或上映的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像作品时, 也正是读者购买原著的高峰时期, 也就是说, 技术观视手段的发展和丰足趋势, 让人们能够以更多的方式来了解文学作品, 文学与影像更多的是互补而非对立。2012年, 导演了《赎罪》、《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再次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搬上了银幕, 使我们看到了乔•怀特对这部巨著的解读, 有的学生看了这部电影, 认为裘德•洛扮演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很让人同情, 于是她对卡列宁这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复阅读原著, 发现国内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多数学者对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仍存在表面化、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对《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细读的基础上, 她对卡列宁的人格特征进行举例分析, 并考察其心理辩证发展的过程, 继而又重点分析卡列宁与安娜婚姻失败的原因, 最后, 简析卡列宁形象多义性的成因以及传统评论存在的问题, 这样, 她写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确,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牢固地扎根在其时代和地域, 但没有受时空的限制, 正如作者托尔斯泰追寻历史和人性更重大的真理一样。如此看来, 教师不用过分担心学生只看影像不看原著, 影像有可能成为学生深入研读原著的一个良好的媒介, 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字经典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寻找到类似这样的媒介, 从而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外国文学经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联, 摒弃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谈, 打破外国文学经典与中国当下表面上的隔膜, 努力寻找走近外国文学经典的恰当媒介和桥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才能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 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 吴珊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6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1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前言.三联书店, 2004:1
[4]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 赵巍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7
[5]丹尼尔·S·伯特.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M].夏侯炳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1
[关键词] 经典译著 编辑 原文 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032-04
Reflections on Editing the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Classics
He Sh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Sichuan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Chengdu,610100)
[Abstract] For an editor mainly engaged in editing the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classics, his or her ultimate goal is to present readers with high quality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is goal, apart from improving his or her overall competence,the editor should consult reference books whenever necessary so as to ensure the faithfulness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Feedbacks from the read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efore a revised edition comes out. In addition, good personal relations with translators and due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contests of all kinds can also contribute in that these may offer a reliable access to excellent translato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lassic Editing Source text Translation style
一个东西成为经典,必然有它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力量。但正如于丹所说:“中国文化不是唯一的经典,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的东西都排斥了。”[1]因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者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2]。译介外国经典在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培养人文素质、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人分享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当然,翻译出版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东西引进国内,同时赢得一批读者,产生一些经济效益。翻译出版的意义应该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3]。笔者这些年责任编辑了《瓦尔登湖》《缅因森林》《自然与人生》《河畔小屋》《四季随笔》《大自然的日历》《生活的准则》《见闻札记》等一大批外国经典译著,期望通过对这些经典译著的译介,让读者“像大自然那样从容地度过每一天,在前行的途中,不要因纤芥之微而改变初衷”;让读者“优雅从容而无丝毫不安;任熙熙攘攘,人往人来,由钟声鸣响,孩子哭喊,决意过好每一天”;让读者“充满清晨的朝气,去远航,去寻找另一条道路”[4]。在编辑这些经典译著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忠于原文、与译者交朋友、勤查工具书、重视读者意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关注翻译赛事、培养优秀译者,是提高译著质量的重要途径。
1 忠于原文
出版社对译文好坏负有一定责任,译文是否忠于原文,是否表达通顺,是否有疏漏,仅靠通读译文是不易发现的,只有比照原文才能解决,因为有的译文读起来很顺畅,但如果对照原文,就可能发现其实是因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对原文的误译。
1.1 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
作者著书立说,自有其对待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及遣词造句的习惯。比如梭罗,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谐音、双关、原始义和典故的活用让文字充满谐趣,赋予作品鲜明的特色和别致的意味。这些辞令技巧,恰恰形成翻译的巨大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在母语修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尽量再现作者的作品风貌。译著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原作者和译者的风格,从作者的立场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立场观点,熟悉作者的文字特点,去思考、分析、理解原文,力求原文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结合,以最能为读者接受的语言再现原作精髓。试举仲泽版《瓦尔登湖》中一例。
[原文] N ot long since I read his epitaph in the old
Lincoln burying-ground, a little on one side, near the unmarked graves of some British grenadiers who fell in the retreat from Concord—where he is styled “Sippio Brister”—Scipio Africanus he had some title to be called—“a man of color”, as if he were discolored. It also told me, with staring emphasis, when he died; which was but an indirect way of informing me that he ever lived.
[仲泽的译文]不久前我还看到过他在老林肯公墓的坟墓,靠在边上,紧挨着从康科德撤退时阵亡的英军精锐部队的无名公墓,在碑文中他被称作“斯基比奥·布里斯特”——斯基比奥·阿菲里加努斯是有些资格被称为——“一个有色男子”,好像他不是有色人种似的。碑文上还赫然强调了一些信息,我由此知道了他死于何时,这无非是间接地告诉我此人曾经活过。
这里的“一个有色男子”就是梭罗的调侃之辞。在“a man of color”中,color谐音双关,有“有色人种”和“用以区别身份、职衔等所用的旗帜、徽章和彩带”的意思,此处意为后者,指“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罗马将军是“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而此处的黑人墓主却是“一个有色男子”,两人同姓且称谓谐音,梭罗故此调侃。
1.2 比较不同的版本,选择最准确、最能表达原文的译文
编辑一部书稿,不能仅从该书稿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要跟已出版的同类书进行横向比较,找到同类书被读者接受和不接受的原因。同时,比较可以从侧面证实正在编辑的译稿是否存在抄袭。如果出现抄袭,不仅影响作者和出版社的声望,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
在编辑《瓦尔登湖》时,笔者就选择了几个版本进行对照,特别是被大家一致认可和推崇的徐迟版本,在编辑之前就将徐迟版潜心地细读了一遍。在编辑过程中,更是结合梭罗的原文,比照几个版本,找出其中优劣,并取最为合适的语言将梭罗的那片湖再现给读者。这不但是对原作者梭罗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任,因为大部分读者很难直接通过原文欣赏出梭罗文笔的优美以及运笔的绝妙处,只能借助翻译来领略《瓦尔登湖》的魅力。编辑能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跟译者共同努力下最好的文本。下面略举一例。
[原文] When I wrote the following pages, 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 I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a mile from any neighbor, in a house which I had built myself,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and earned my living by the labor of my hands only. I lived there two years and two months. At present I am a sojourner in civilized life again.
[徐迟]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尔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仲泽]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原文“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徐迟先生译为“或者那一大堆文字”,很明显,将bulk译为“一大堆”了。且看《牛津高阶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15页)对bulk的解释,“noun1[sing.]the ~ (of sth): the main part of sth”,译为中文就是,“名词1【单数】the ~ (of sth):大部分或主体”。梭罗指出,《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写成于瓦尔登湖畔,潜在意思很明了,这部作品并非完全写就于当年在湖畔生活的时候。
这其实就需要对梭罗写作《瓦尔登湖》的背景有正确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体验生活的时间是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在湖畔生活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日记和札记,这成了《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然而,该书的出版却是1854年的事情,其间,梭罗除了从事其他著述之外,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结撰上,对原稿进行修饰、调整等。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作品的开篇明确指出:“当我写这部作品,或者说,完成本书主体的时候。”
现在再看徐迟先生的译文,“后面那些篇页”和“后面那一大堆文字”两者是不是对等的关系?亦即,在徐迟先生看来,《瓦尔登湖》这部作品全文就写定于梭罗在湖畔生活的时期。其实,《瓦尔登湖》是梭罗耗费七年之功精心结撰而成的作品,尽管其主体部分是当年在湖畔生活写就的日记和短札。
这个案例也说明,在编辑译稿的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了解原作品写作的背景和原作者的创作历程。
2 与译者交朋友
2.1 多与译者沟通
编辑和译者的关系,应该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编辑在各个环节都应该与译者保持良好的沟通。选题策划时可以与译者探讨选题的可行性,编辑书稿时加强与译者针对具体书稿的交流,成书后与译者探讨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具体的书稿编辑过程中,有些译稿的译文水平较高,在真实传达原作者写作精髓的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的文字功底,在编辑这样的稿子时,编辑可以向译者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
2.2 尊重译者的翻译风格
风格人人都有,有的人不明显,有的人特点突出。一种风格,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风格,很少有人喜欢。但无论如何,一种风格既然形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5]。尊重译者,就要尊重他的风格,不必要求译者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说译者的稿子不能动,而是说要在不否定或改变译者风格的前提下,通过编辑的加工与整理,使作品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比如仲泽翻译的《瓦尔登湖》,大量使用排比句并活用中国的古典文献,编辑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译者的这种风格,而只能在编辑过程中体现自己作为编辑的判断力:知道在何时使用哪个词语,何时要改动一个或两个词语以使表达更清晰[6]。
3 各种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
工具书具有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及核实各种数据和事实的作用,同时又具备收集文献资料的功能。编辑尽管是一个“杂家”,但任何高明的编辑,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记忆也不可能像工具书那样详细、准确。因此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除了主动虚心地向老编辑请教,也要积极查阅各种工具书、参考书,比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典》《汉语成语词典》《新英汉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语词典》《中国翻译词典》等。看稿时有疑难就积极向这些“工具书老师”请教,如此下来会积累很多知识。当然,对编辑来说,“工具书”绝不仅仅是字典、词典等,而是所有可以查证和找到资料出处的书籍。比如仲泽版《瓦尔登湖》里用到很多古典文献,这时就需要去查阅《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
4 收集读者意见,适时修订
编辑书稿,要从编辑的角度去研究读者的爱好和需要,接受能力和对图书的反映,制约读者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读者需要的变化和差异,读者的结构、层次和阅读心理等。因此,图书编辑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要随时倾听读者的声音、接受读者的检验,及时向译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并与译者探讨这些评论,根据评论意见不断完善译文。以仲泽版《瓦尔登湖》为例。
[原文] Kieou-he-yu (great dignitary of the state of Wei) sent a man to Khoung-tseu to know his news. Khoung-tseu caused the messenger to be seated near him, and questioned him in these terms: What is your master doing? The messenger answered with respect: My master desires to diminish the number of his faults, but he cannot come to the end of them. The messenger being gone, the philosopher remarked: What a worthy messenger! What a worthy messenger!
2010年1月版的翻译是直接化用古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对此译文,有读者认为太过中国化,不能很好地反映梭罗原文的真实面貌。于是,通过与译者沟通,2011年9月修订版将译文改为,“卫国大夫遣使于孔子,孔子邀他入座,所询如下:你家主人近日何为?使者谦恭应答:他意欲改过但收效甚微。使者离去,孔子如是评价:何其出色的使者,何其出色啊!”同时将《论语》中的原文以脚注形式做了标注。
其实在这方面,林语堂先生就做得很好。他在编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时,就不断根据读者实际需要,相继修改了许多内容,并根据其中的章节《拟科学公式》举行“林语堂比赛”与读者互动,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7]。
5 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
5.1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编辑,基本的文字功底必不可少,这里不详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编辑外国经典译著时,因为书稿中涉及人名、地名、机构、体制、树名、花名特别多,且在一部书稿中多次出现,译名统一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若处理不好,会给读者造成误会和混乱。因此,需要编辑特别注意这些人名、地名、花名、树名等的统一,绝不能对同一名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翻译。
5.2 注意平时的练笔
编辑应该注意练笔,以选题的模式来锻炼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也算对所编图书的总结和思考。如此,会促使编辑围绕该选题的内容和主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构思、反复推敲,这会极大地提升编辑水平和修养。这是笔者从老前辈陈翰伯先生那里学来的经验,他的这一经验不但影响了笔者,也影响了一大批在编辑界非常有名的老师。商务印书馆的周颖如老师在其《怀念我们的老总编辑陈翰伯同志》中就写道:“陈翰伯同志也号召我们注意练笔……这是名副其实的练笔,使我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8]
6 关注各类翻译赛事
要提高外国经典译著质量,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组织好的译稿是重要前提。因此,编辑除了联系现有的优秀译者,也要善于挖掘新译者。要关注各种翻译类比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比赛、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CASIO杯翻译竞赛、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这些赛事中时常会有优秀的翻译者脱颖而出。关注这些赛事,是从事经典译著编辑工作的责任编辑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的重要途径。
一部译稿到编辑手里,前后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才能成书,这不仅是译者的成果,也是编辑心血的凝聚,因此,每每看到自己编辑的书出来时,都有一种“自己的孩子终于出生”的感觉,带着欣喜,带着万千宠爱去反复摩挲。所以,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编辑就应注重多方“营养”的供给,这样才能呈现给读者最完美的作品。
注 释
[1]于丹.于丹《论语》感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5
[2][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3]孙玉.外语出版物编辑散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6
[4][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仲泽译.瓦尔登湖(修订版)[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124
[5]刘元彦.加工与整理[M]//曾彦修,张惠卿.编辑工作二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1
[6][美]布雷恩· S.布鲁克斯,[美]詹姆斯· L.平森,[美]杰克· Z.西索斯著. 李静滢,刘英凯译.编辑的艺术(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
[7]冯智强,朱一凡.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J].中国翻译,2011(5):27-33
[8]周颖如.为他人作嫁衣:译稿编辑生涯三十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1
2) 偶然并不偶然,它是必然,而且是一个圈套。人会因此而变得迷信,这正是偶然的用意所在。——赫塔·米勒《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
3)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是丰富,那么他对他的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 你在我宁静的年轻心房中扔了一把火,它永远永远不会熄灭。——席勒《阴谋与爱情》
5) 所有的悲剧以死亡结束,所有的喜剧以结婚告终。——拜伦《拜伦诗选》
6)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莎士比亚《李尔王》
7)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
8)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9) 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马克思《资本论》
10) 有些记忆被焚烧掉,有些记忆被埋在心底,纯真年代如流水划过金色年代。——罗曼·罗兰《名人传》
11) 坚贞之中含有多少天真!不忠之中又有多少真诚!——海涅《论浪漫派》
12)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雨果《悲惨世界》
13) “推理”被看成是智力的标识,表现出人优越于机器。——罗素《哲学大纲》
14) 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可能被弱化;在贫穷面前,尊严有可能被弱化。——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1、《老人与海》
作者:海明威
内容简介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推荐理由
《老人与海》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赞扬了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因该书中大师级的叙述艺术,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2、《百年孤独》
内容简介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推荐理由
作品因其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3、《战争与和平》
内容简介
小说以事件串联人物,推动多条情节线索交叉发展。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着重通过对安德烈·鲍尔康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中心人物的描写,回答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
推荐理由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4、《城堡》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
内容简介
小说写的是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
推荐理由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辟蹊径的创作广泛地影响了当代各国文学。《城堡》篇幅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5、《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
推荐理由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代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心灵自传体小说,堪称陀氏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既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整个人类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剖析。这部小说自从面世以来,曾被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伟大的人物评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高成就的巨著之一。
6、《小径分叉的花园》
作者:博尔赫斯
内容简介
故事的讲述是以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被捕后狱中供词的方式展开,且以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推迟为切入点,引人入胜。
推荐理由
拉丁美洲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脍炙人口小说代表作,博尔赫斯小说元素与哲学思辨最密集的体现,侦探小说形式下的小说艺术革新之作,穿越时空的庞大花园迷宫。
7、《笑面人》
作者:雨果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格温普兰是一个爵士的后代,从小就被卖给儿童贩子,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品。在颠沛流浪生活中,他受尽贫穷与不幸的折磨,但并没有向环境屈服……
推荐理由
这部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跻身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堂吉诃德》
作者:塞万提斯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推荐理由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杰出的作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所有一切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9、《罗生门》
作者:芥川龙之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推荐理由
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大家,以创作短篇小说闻名。他的小说取材奇特,多取自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人生无言地铺展在世人眼中。
10、《高老头》
作者:巴尔扎克
内容简介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一部,塑造了巴黎一个被金钱关系打败的可怜的慈父形象,同时叙述了来自外省的天真青年拉斯蒂涅看清上流社会的真实面目,决心屈服于残酷的金钱法则的过程,微缩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图景。
推荐理由
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代表作,《高老头》被视为《人间喜剧》庞大结构的基石,浓缩了《人间喜剧》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广阔的图景。
快速阅读的5个作用
1.快速阅读能够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同时,快速阅读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并能锻炼大脑的反应神经,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
2.快速阅读本身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快速阅读只是我们阅读的一种工具,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3.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
4.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
5.阅读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
阅读技巧
一、快速高效阅读
工具方法、技能知识类的书籍更适合快速高效阅读,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应该先去看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了解这本书大致讲的什么内容,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确定你读书的策略,在哪里多用一些时间,哪里快速的翻过。此外,读书时带着目的去读会更有效率,寻找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你想要学习的方向,找到重点内容有目的的研读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二、精读、深度阅读
学术价值较高、文学名著类书籍更适合深度阅读,读书时可以先按照章节将书通读一遍,了解作者在全书中要表达的想法和主旨;之后再进行第二遍细读,对重点的章节可以反复研读和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和价值。
三、写读书笔记
1、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片段句子出自于:《失乐园》
2、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片段句子出自于:《蝴蝶梦》
3、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片段句子出自于:《拜伦诗选》
4、感情有理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片段句子出自于:《月亮和六便士》
5、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忏悔录》
6、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片段句子出自于:《草叶集》
7、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法比拟的。《死魂灵》
8、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片段句子出自于:《随笔集》
9、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片段句子出自于:《哈姆霄特》
10、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片段句子出自于:《马丁·伊登》
11、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12、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片段句子出自于:《儿子与情人》
13、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片段句子出自于:《格列佛游记》
14、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片段句子出自于:《静静的顿河》
15、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16、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片段句子出自于:《巴黎圣母院》
17、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片段句子出自于:《荷马史诗》
18、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片段句子出自于:《浮士德》
19、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片段句子出自于:《圣经·旧约》
20、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片段句子出自于:《安娜·卡列尼娜》
21、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片段句子出自于:《德伯家的苔丝》
22、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片段句子出自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3、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片段句子出自于:《牛虻》
24、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片段句子出自于:《叶甫盖尼·奥涅金》
25、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社会,那里准备好了一切。——片段句子出自于:《美国的悲剧》
26、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片段句子出自于:《伪君子》
27、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片段句子出自于:《套中人》
28、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片段句子出自于:《神秘岛》
29、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好兵帅克历险记》
30、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片段句子出自于:《阴谋与爱情》
31、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32、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片段句子出自于:《堂·吉诃德》
33、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片段句子出自于:《局外人》
34、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片段句子出自于:《文艺对话录》
35、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片段句子出自于:《鲁滨逊漂流记》
36、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片段句子出自于:《老人与海》
37、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片段句子出自于:《茶花女》
38、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片段句子出自于: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片段句子出自于:《玩偶之家》
39、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片段句子出自于:《荒原》
40、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片段句子出自于:《童年》
41、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片段句子出自于:《变形记》
42、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
43、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片段句子出自于:《培根论说文集》
44、亲爱的艾妮斯,我出国,为了爱你,我留在国外,为了爱你,我回国,也是为了爱你!——片段句子出自于:《大卫·科波菲尔》
45、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甚至把一些槲树吹倒,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片段句子出自于:《海涅诗选》
46、艳阳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无痕迹。源氏痛感人生如梦,像朝露一般,愈加万念俱灰。——片段句子出自于:《源氏物语》
47、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片段句子出自于:《巨人传》
48、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片段句子出自于:《红字》
49、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片段句子出自于:《昆虫记》
50、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片段句子出自于:《教父》
★ 关于月亮的精彩片段
★ 《美猴王》教学精彩片段(网友来稿)
★ 运动会精彩片段摘抄
★ 语文精彩片段摘抄
★ 描写手的句子
★ 描写景的句子
★ 为父亲写歌
★ 描写端午节的精彩片段
★ 爱的教育精彩片段
本文意在以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谈谈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阅读的途径。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 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谆谆指出一条建议———读书,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
的确, 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 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 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 阅读书籍相当有限, 走上工作岗位后, 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 使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 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 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 技巧当然是重要的, 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 就没有教育的智慧, 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 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 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 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 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 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哲学家叔本华曾劝告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说:“只有从那些哲学家思想的首创人那里, 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 谁要是向往哲学, 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 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 积淀底蕴, 丰富学养, 让自己的内心鲜活, 文化气质油然而生, 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 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 深化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 开阔教育的视野, 理解教育的真谛, 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 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 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当前,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便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 教师潜生的是保守, 不求发展的惰性, 一些历史教师视专业研究为畏途, 不能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乐趣。笛卡尔说过:“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同样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 求知之欲望, 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 不但可以提高素养, 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 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 研读一本经典名著, 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 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 以他们为思想榜样, 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 观察世界, 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 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的这种自主决策权力, 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同时,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 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 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 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 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研究理论所知甚少, 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多是道听途说, 或闻所未闻, 教育理论的掌握也是一鳞半爪,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 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因为对于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来说, 每一本著作都包含着他们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内涵, 阅读之, 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某个思想观点很深刻, 很新颖, 而是因为这些思想观点是被系统的、严密地论证出来的, 认真地阅读, 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 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 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 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 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 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 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 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的特殊意义
经典著作因其丰富的承载力和阅读的特殊机制在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影响力。与经典文本的对话, 与作品意境相通相融, 便能充分感受名家的思想与精神, 因为这些文本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体验付之于字里行间的, 读懂了就是一种思想和品德的终极关怀, 有益于自身人文品格精神境界的良性构建与灵性启迪。
教师的这种良性的主体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经典名著阅读为教师的形象增添厚重的质感, 何况爱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品格。教师读书的品格感染、熏陶着学生, 师生之间这种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趣味为纽带的密切联系, 是师生彼此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 是他们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荣共生。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 除了社会、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外, 教师自身的善于调节更为重要, 教师不妨在经典名著阅读中有效地进行调节, 因为面对经典的博大精深, 它要求我们要真正地沉静下来, 将宁和怡悦的心境放进书里, 任何浮泛燥动、急功近利的心绪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阅读佳境。同时当我们与文化精华对话时, 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坦荡而宽广, 柔韧而顽强, 温煦而宁静, 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会荡涤一切的浮燥和倦怠, 有益于思想的自由驰骋和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在充分认识经典名著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后, 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去阅读。
五、重组时间, 为教师的阅读创造条件
有些教师感叹, 想读书但无时间。的确, 时间资源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常教学中, 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很重, 除了参与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由于在学校的任务过多、过杂, 教师的在校活动中显得杂乱而片段化, 穷于应付, 缺少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哈格里夫斯曾把时间比作教师的敌人, 他说:“时间是教师的敌人, 让教师的期望无法实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他认为必须给教师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引导他们去读书。
教师的反思和学习都需要时间, 学校必须要合理重组教学时间, 解放教师的时间, 把教师从繁杂琐碎、耗时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帮助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 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广阔的阅读才有可能。学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不再让学生的成绩决定一切, 要把坚持广泛阅读也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之中, 亦或以校本方案的形式督促教师读书。学校还要努力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 校长要以身作则, 同时要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 努力把学校办作学习的团体。
六、掌握阅读的工具
面对茫茫书海和我们有限的阅读时间, 如何掂量经典名著对我们专业发展和教学指导的轻重缓急, 价值高下, 不妨依据一些工具途径, 达到更有效的阅读。
1. 走过导读的门径
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读古代之书, 不可不知其人, 论其世”这就意味着阅读经典, 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文本本身, 同时也是必须围绕着、簇拥着这一“经典”的一系列“经典阐释”来进行, 并以此为门径, 进一步认真地研读体验原著, 寻微探幽。
2. 预备知识的积累
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发展变迁, 以及时代知训技术条件的局限, 对于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内容我们不易做到完整全面的理解。阅读中国古典著作时, 我们需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古典作品中注意的讳字、特殊的修辞、礼俗和典章用语、方言和语音学的掌握等, 理清作者思想, 得出一个合乎当时社会情态及作者原意的解释。
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时, 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预备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一些术语的内涵和转移的把握, 方能领略著作的准确含义。
3. 构建阅读的理解力
阅读中, 主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审美体悟的鉴赏性理解能力
“鉴赏”是对文本的鉴定和欣赏, 即主体在阅读时辨别、确定文本的优劣, 并由此获得美好的享受, 领略其精神意蕴的活动过程。由于经典名著包含社会、历史、宇宙的多种审美因素, 是个体审美意识、时代审美意识和人类共同审美意识的复合, 使得经典阅读的过程中, 审美意蕴丰富, 而主体在对这种审美性的感悟、理解和接受中, 就是一种鉴赏性理解能力的构建。比如教师在阅读史学名著时, 就是通过这种鉴赏性解读, 潜移默化地感受史学家的学识风范, 以其倡导的思想观念引领自己的行为方式, 并最终实现由外烁的被动模仿向内在的自觉体悟的转化的, 专业学习与发展也便在这种熏陶下渐入佳境。
(2) 解读过程的反思性理解能力的构建
前文说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反思性能力的构建, 经典阅读中, 也需要这种反思性阅读理解力的构建。现代阅读观认为, 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不仅是局限于对经典名著的一味鉴赏, 它同时也是对文本的反思性理解, 即由“鉴赏者”到“解读者”的演变。解读观认为:文本是一种包含诸多“空白点”的未完成的立体召唤结构, 而这些“空白点”就是反思的契机, 所谓读书阙疑, 便是这一深层阅读的自然结果。我国学界把读书存疑当作一条理解读物的道统, 朱熹曰“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阅读阙疑, 由疑而问, 必须反思, 方能形成独立的理解。
自然, 经典文本中的内容、形式存在一定的规定性, 我们可以突破权威的理解,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也不能超越一定的文本限制, 同时, 经典阅读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阅读时同样存在着吸取积极成分, 剔除消极成分的选择, 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同样是要具备的。
(3) 个性化生成的创造性理解力的构成
解读是指向未来的创造, 经典阅读的核心结果不仅强调的是个性化理解, 更要重视的是个性化的生成。解读的目的就是力求在读者与文本的开放式的视域融合中产生新的视域, 实现文本定义和读者自身的共同超越。教师在对经典名著的由鉴赏到解读过程中, 以反思的姿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创造性地试探回答这些问题, 形成渐进的或突发的思想火花, 由这些思想火花再联系教学的实践过程, 与教学的反思融为一体, 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理解的生成。
总之,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对于经典名著自在而又执着的阅读, 既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为了心灵的惬意。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仓修良主编.中国历史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2]刘明翰主编.外国史学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7-01
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阅读室,要求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在阅读室阅读经典名著。然而,笔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投入地阅读,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读书笔记的任务,有的学生则捧着书本发呆,有的学生会悄悄地问我:“老师,我能拿《老夫子》来看吗?”有的学生说:“这些书读来有什么用呢?”确实,《昆虫记》《童年》《骆驼祥子》等名著,都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存在年代距离,难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而时下流行的《老夫子》《涩女郎》等动漫书籍,《小时代》《那小子真帅》《恶魔之吻》等小说,宣导叛逆,情节短小,贴近时代,深受学生欢迎。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真正喜欢上经典名著,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思考,笔者尝试采取一些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阅读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教师只有熟悉经典名著,才能在讲解经典名著时做到旁征博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近段时间阅读的书,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同看一本书,共同讨论对这本书的看法。此外,教师需要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书籍,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无所畏惧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作家大仲马写的《基督山伯爵》时,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在你们那么小的时候,迷恋上一本书,那本书里有一个人名叫法利亚长老,长老对和他一起被关在狱中的主人翁说:‘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近5000本书,把它们读过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读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我用一生中3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为了知道那150本书到底是什么,老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至今都没找齐这150本书的书目。”随后,笔者鼓励学生阅读这本书,找出那150本书的书目。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兴趣,纷纷要求我将名著的书名告诉他们。我觉得时机已到,说:“这本书就是《基督山伯爵》。”听了我的介绍,学生果然找来了《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刚开始阅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我会鼓励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渐渐地,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因为没有找到那150本书目,学生又读了第二遍,边读边研究,收获很大。
三、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将阅读收获与同学共同分享,既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又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前5分钟请学生轮流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刚开始,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推托。经过耐心地引导,开展展示阅读成果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从刚开始的羞羞答答到现在的落落大方,进步很快。学生站在讲台上,边展示边解说,全班学生对展示者进行评价。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收获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通过开展展示阅读成果这个活动,学生在展示中加深了认识、得到了收获,真正达到了共同进步。
四、从细处着手,以考代练,营造阅读的氛围
每年的语文中考都会涉及名著阅读题,这些题目或是语文课程要求阅读的名著,或是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名篇。因此,笔者在平时的阅读课中会根据中考出现的题型设置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我会请学生从《红楼梦》中找出“金陵十二钗”分别是谁,她们的命运如何;请学生找出《西游记》中唐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分别是什么,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最吸引人;从《小王子》中找出小王子每天看多少次日落,小王子和玫瑰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等等。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把书本看了一遍,也把书中的知识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外国名著的经典句子】推荐阅读:
外国名著经典语录05-12
40句外国名著经典名句05-07
外国经典名著老人与海读后感10-01
外国古典名著的名言03-16
好看的外国名著小说12-09
一生必读的外国名著书籍10-27
外国名著译本推介01-27
外国文学名著目录10-07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教案03-07
《家》读书笔记 -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