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期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后寨小学赵 剑
一、说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总体发展较平稳、稳定。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评价,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另外,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但对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开动脑筋思考。
二、说教材:
本语文园地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组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1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课文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而“宽带网”中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可见
本组教材是紧扣细心观察这一专题,整组教材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语文园地四更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本组教学,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口语交际: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
6、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听别人说话和多积累的习惯。
7、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时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2013年11月7日
后寨小学语文示范课教案
执教:赵剑
班级:三年级(2)班
时间:2013年11月7日下午第三节
课题:语文园地四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教学重、难点:
1、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2、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一、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第三课时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读读认认
1、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 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
来。
四、宽带网
1、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 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 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 级内在竞赛。
C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2、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 并互相借阅。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后寨小学赵剑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初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许多学生没有这样的心思,去留意它们、细心观察它们,只限于表面上的认知。这往往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人才会越来越聪明,积累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课堂上(不止限于本单元教材的教学),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去留意身边的事物,找找自己的发现。
为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观察、多发现,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每天观察到的、发现的写下来,不要求写得很详细,只要把自己的发现些清楚就可以了,哪怕是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发现也是好事。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更感兴趣了,平时也更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了。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谈联想
2.古诗词中的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二、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三、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
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
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1 之情。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作品有《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叶芹草》、《林中水滴》、《太阳宝库》、《大地的眼睛》、《船木松林》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等。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在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有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不是用笔在作素描,而是用他那一双慧眼,看到诗和诗以外的东西。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四、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受语言魅力,注意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读。五。检查预习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惬(qiè)意:称心,满意。
和煦(xù):温暖。
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车辙(zhé)旋涡(xuànwō)吝啬(lìnsè)干涸(hé)花蕾:(huālěi)理清线索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过的障碍和流经的坦途提示: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的中心是一棵倒数;有一棵树早已堵在小溪上;……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水湾;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溪水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归结)3.小组讨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历程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进一层)-林中景色(宕开一笔)-展望前景
4.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总起,点出小溪与森林的关系,交代了“我”这次小溪之行的背景。第二部分:叙述自己见到的那条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抒发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小溪终于到达了大洋。
五、悟哲理
1.思考: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⑤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作者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感悟中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2.画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人生感悟:作 3 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
作者对“时间”和“生活”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由此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他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自由的“大洋”.3.难句理解
“此情此景……最先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段话的前一句,表示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留恋。后一句子解释如此留恋的原因--自我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
六、诵读
1.小组自选段落、自选方式有感情朗读,把握朗读的语气,品味文意。2.学生互评。课后习题
作业: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请用300字左右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2.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
溪水 感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心声”的含义。
2、体会文中生动细致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
3、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骆驼妈妈》的故事。
骆驼妈妈
骆驼妈妈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砂子。按照常识,人们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终于,它们来到一汪泉水的边上,小骆驼兴奋异常,可是泉水太浅了,不论小骆驼怎样努力,都无法把嘴凑到泉水之中。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它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了深潭……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在这尘世中,我们的心灵被岁月磨得粗糙和麻木,但骆驼妈妈这纵身一跃,让人看懂了母性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二)导入 新课
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总评并借助对骆驼妈妈伟大母性的赞扬,由“亲情”导入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排除文字障碍。
2、学生分段朗读,使其能较熟悉课文内容。
(四)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内容(设置问题)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李京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
3、“心声”在文中是指什么?
4、如何看待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五)拓展延伸练习
1、如果你是程老师,这节课你打算怎么上?
2、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你还能举出一些不重内容、不求质量、只讲形式的事例吗?这些事有什么危害?
(六)小结(略)
(七)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以“我的感受”为题,写一篇短文。
执 教 人:朱金花
指教内容:2 《蚕姑娘》
执教时间:2014年3月3日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解题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
3、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读互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合作交流:蚕的生长阶段经历了几个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卵——蚕——茧——蛾
3、小组合作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词语
2、指名说说:蚕的一生一共要经历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蚕的第一阶段——蚕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蚕卵是在什么情况下孵化出蚕姑娘的?
2、暖洋洋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出相类似的词语吗?
3、师小结,学生齐读。
(二)学习蚕的第二阶段——蚕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1)“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指什么?
(2)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后,她做了什么?用笔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字词。(3)蚕姑娘在睡之前长什么样子?睡醒之后又长什么样子?(4)、指名说,全班交流(5)、指导朗读
2、蚕姑娘经过了这次蚕眠后,还睡了几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的? 比较认识句子,理解“又”的含义
3、过渡:是的,蚕姑娘还进行了三次蚕眠,在这三次中她又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4、学生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5、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四次的蚕眠过程,蚕才能不断生长,并最终向着蚕茧的阶段演变。男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三)学习蚕的第三阶段——蚕茧
1、交流:这里“新的房”指什么?“蚕山”又指什么?
2、看图,指名说说:蚕茧漂亮吗?
3、师小结:如此好看的蚕茧,是蚕姑娘不断吐丝的结果。那么在朗读时我们
要怎么读呢?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
(四)学习蚕的第四阶段——蛾姑娘
师过渡:漂亮的蚕茧结成了,那么可爱的蚕姑娘去哪了呢?
1、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师补充认识:此时的蚕姑娘称为蚕蛹。
2、“茧子开了天窗”是什么意思?想一想是谁做的呢?
3、从小小的蚕姑娘,变成蛾姑娘,你感到惊奇吗?指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三、总结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2、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你记住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将蚕姑娘的生长变化过程说给家长听。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生长阶段:卵——蚕——茧——蛾
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
样子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
第三课时(略)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说说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二、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2、比较句子变化
三、指导课文背诵
1、出示背诵提纲
2、学生自由练背
3、指名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地点:八(3)课室
授课者:清水居士
时间:2014.03.05 课题:《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3.朗读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领会作者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了解他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2.了解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课前朗读课后古诗词。二:导入新课:
1.朗读吴均的《山中杂诗》。2.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三: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查。听课文朗读录音,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二)逐段朗读课文,领会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段意。第一段: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第三段: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三)试背诵课文。四:小结。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志
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五:布置作业。
1、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2、完成练习书基础练习和课内阅读练习。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志
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 导入新课
↓
教师点拨←学习探究课文→学生朗读、思考、领悟
(2014年3月3日)
课题: 十几减8 7 6
第二课时(十几减8 7 6)
一、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通过加法与减法的比较,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
2.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算式,体验不同方法的优越性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不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倾听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倾听同伴的发言。
二、教学重点
主动获取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够从交流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会在小组中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课件演示】星期天猫老大和猫老二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他们高兴极了。猫老大说:“瞧,我钓的鱼多!”猫老二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他俩越争越厉害,猫大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你算算看!”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小弟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他无奈地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
(二)探索算法
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1)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
(2)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能给猫小弟讲一讲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一组帮猫小弟想的方法最多。
2.交流汇报算法:
破十法、做减想加法等
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猫小弟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办法,解决了猫大哥的问题,高兴极了。他灵机一动,决定考考猫大哥:“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你能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吗?”
谁能最快算出13-5的正确答案?
你是怎么算的?
猫大哥说,我要选择比较好算的10-5=5 5+3=8 还可以根据13-8=5知道13-5=8
4.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你要向猫大哥学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体验关系
1.我们把这么多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你们观察一下,两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13减去8等于5 13减去5就等于8
2.看图列算式:
(1)列加法算式:
4+8=12 8+4=12
(2)现在我在中间画了一条虚线,表示什么呢?
(3)你能看着这幅图提出什么问题吗?
列算式是?12-4=
(4)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12-8=
列算式呢?你是怎么算的?
(四)练习巩固
解决问题:我们今天和两只小猫学习了十几减几的知识,我们有这些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1.动脑筋计算。
(1)分组出示一下题目:第一组:
6+5=
7+8= 4+8=
11-5= 15-7= 12-4=
做完题后,提问: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
8+()=11 8+()=16 6+()=15
11-3=()16-8=()15-6=()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上面算式的加数是下面减法算式的差
2.看图列式,说算法
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渗透了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只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或在汇报中自由的表达)
3.逆向思维训练
4.小兔子找食物。
以竞赛的形式展开。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帮小兔子找四种食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但只有当所过的路口的题都算对了,才能帮小兔子找到食物。
5.游戏:抢椅子
(五)全课小结:你学会什么了?有什么收获?
授课人:莫红玲 授课时间:
类型:讲读 课题:13 在大海中永生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扣人心弦、荡人心魄的通讯,题目是——《在大海中永生》。听,大海的波涛在向我们诉说什么?让我们回到1997年3月2日,去亲眼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多媒体展示整篇通讯,配乐朗读。)
㈡精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过渡:听完了,看完了,内心震撼了。
②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轻声读第一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板:飞向大海)
③老师特别想听一听你是怎样读第一句中的“低低的、缓缓的”的?飞机为什么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
④第二句、第三句是两个长句,如何读好长句,请同学试读。(注意长句停顿)⑤载着小平爷爷骨灰的飞机飞向大海干啥?(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师小结:(邓爷爷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说骨灰撒放大海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⑥第一段共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朗读。(语速徐缓,语音沉稳,表达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①过渡:“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大海”,一代伟人从此永别人世,大海怎样呢? ②指名读(三人各读一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写什么?(板:撒向大海)③小平爷爷的骨灰伴着鲜花撒向大海,大海也像人一样“呜咽”。你知道“呜咽”是什么意思?“痛悼”又是什么意思?大海怎样呜咽?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大海在呜咽,寒风痛悼,天地同悲,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往下继续学习。)
④奔腾不息的浪花将骨灰送往哪些地方呢?为什么会有此想法?(出示排比句后,先让学生回答骨灰去向——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三个大洋„„再介绍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一国两制”的深远影响。)出示图片4幅。
⑤指导背诵排比句。
⑥邓小平爷爷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国界。出示后问:这一句你想怎么读,说说你的理由。(要读得沉稳清晰,让人听来字字千钧。因为小平爷爷及其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形象不可磨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⑦“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二段,永远记住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和他的光辉形象吧!
3、学习第三段。
①过渡:在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②出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指导读这一句(震撼人心的)多么博大的胸怀,道出了与祖国、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③填充:与_______同在,与_______同在,与________同在。
言为心声,此情此景,人们由衷地发出: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了!(板:在大海中永生)
三、总结:万千话语,万千情思,说不尽邓爷爷的丰功伟绩,道不完对邓爷爷的怀念之情。有一首歌叫《春天的故事》,你们听一听,会更激起思念之情的!
四、主题升华。
1、在这最后的时刻,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2、师: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穿过三峡,奔流入海。漫长的征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看一眼伟人的形象,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邓小平。
4、课外:搜集一个故事 学唱一首歌 朗读一首诗 板书:
在大海中永生
飞向大海
撒向大海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教学难点】句型: “It looks like….” “It’s your turn now.”
【教具准备】
1. Fashion show,T-shirt,vest,dress的图片及T-shirt, vest, dress纸质实物
2. 报纸,鞋盒,纸的实物及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热身 (Warm-up/Preview)
1 师生演唱第三单元的歌曲 “My clothes.”
2 教师播放资源库中第四册Recycle 1的Let’s sing “What time is it?”部分这首歌的旋律大家很熟,歌词也很简单,教师不必多浪费时间与解释,让学生听、跟唱即可。在学生掌握旋律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钟表调整时间,可以是整点,也可是60分以内的非整点时间。
二、新课呈现 (Presentation)
1 教师可参照第四册第二单元部分Let’s learn的图表,让学生做问答练习,最后引出这节课的主题 A fashion show.
2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Read and act 部分的主题: A fashion show, 然后出示教学挂图或放VCD, 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
在听,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听。
(1) What show is it?
(2) What time does it begin?
(3) Where?
3 教师放录音或看投影片的同时,出示本部分的生词和新句子的卡片。paper, newspaper, wonderful, fashion show, just wait and see, see you later. 句子:It’s a secret!It looks like a fish. It’s your turn now.
4 学生跟读录音,并分角色朗读。
三、趣味练习(Practise)
1. 出示对话中的8幅图,打乱顺序地听对话,请同学把对话与图配对。
一、引入作文复习
还有两个多月我们将参加中考,中考语文试卷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作文。怎样能在炎炎的夏日里,让你的不同凡响的佳作给阅卷老师送去一个惊喜,考出好成绩,我想,这是每一位同学所期盼的。
今天我们将在以前作文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拓展思路的强化训练。希望借这节课的复习帮助你进一步写好作文。
二、提问有关话题作文的知识要点
近两年来,中考大作文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1、它的题目通常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2、话题作文的特点主要有哪三点呢?
三、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并以例导航,总结出事物类话题拓展思路的方法。
1、总结近两年来襄樊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话题范围多是一些事物类的话题,如“水”、“台阶”等,这类话题如何拓展思路,请大家跟我一起用具体的作文材料进行训练。
2、通过“桥”这一话题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①展示话题
桥是什么?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
生活中,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桥:水上的桥,陆地的桥;独木桥,石板桥;运用高科技设计的立交桥、斜拉桥……
古今中外画家爱桥、觅桥、画桥。宋朝的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当代画家吴冠中也曾描绘过各种各样的桥。
文学作品也常常离不开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魂断蓝桥》《卡桑德拉大桥》;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西湖断桥,《牛郎织女》中的鹊桥……
现实生活中沟通人与人心灵的心桥,建立商业往来的商桥……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②分析指导
a思路拓展的前提是必须审好话题,这样思路的拓展才是有的放矢的。从题目看,“桥”这个话题属于哪一类话题,审题时要考虑什么?(请生回答)桥的本义与比喻义分别是什么?b读懂了题目以后,我们可以借助哪两种基本的形象思维方法展开思路?
c话题作文所用的材料是引出话题的触媒,是引发考生思考和展开联想、想象的“由头”,是启发学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看到“桥”这个话题,从“桥”的本义和比喻义出发,为了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材料里提到了哪些桥?你还想到了哪些桥?这些桥从本义和比喻义出发,可分两类,哪两类?(有形之桥和无形之桥)
d思路打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你写这些桥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什么思考?这是构思继打开思路之后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集中思路。请同学根据自己想到的和读到的谈谈围绕桥这个话题你有哪些好的构思?
(思路导航:①以桥为线索,以桥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来写社会的进步;②写与桥有关的故事,如故乡的小桥边儿时的友情,他乡桥边与老友的相逢,异国桥头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以桥为背景,寄寓各种情感;③以桥喻人生,我们目前的生活是现实,我们的理想在河的彼岸,只有以奋斗为桥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④桥的作用在于沟通、接引,通过写具有桥的精神的人,⑤寄予对他们的歌颂;⑥通过写桥的不同内涵,表达对桥的深刻理解;⑦想象自己是一座桥,通过桥这一视角,写出对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中某些现象的困惑和不解)
3、教师总结构思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事物类话题,在拓展思路时,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从其本义和比喻义出发再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去的角度拓展思路,有形的多源自自然界,无形的多源自人类社会。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人类社会中还应该包括我们的阅读实践。从这些角度拓展思路之后还必须集中思路,准确立意,才可能写好作文。
四、课堂演练
1.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话题“风”的写作。
春风习习,传来绿意;秋风瑟瑟,引来肃杀;暴风呼啸,带来灾难。家风、民风、文风、抢购风、吃喝风、攀比风……生活中的风真可谓举不胜举。有人追风,有人随风,有人顶风,有人煽风……人对“风”的态度多种多样。
请以“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只要与“风”有关就符合要求。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请生回答,师适时点评)
(1)学生可能有的构思例举
①我想到春风,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的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我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独处异乡的我一想起它,心里就涌上一阵阵的温暖。
②我还想到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③我想到风气,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④我还想到树与暴风雨的抗争,我们应当坚强地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想到了暴风雨——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
⑤我想到风是大自然的礼物,想赞美大自然的伟大。
⑥我想到社会上的风气,好风气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坏风气会玷污人们的心灵,我们要多接触健康事物。
⑦我还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正如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⑧我还想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风调雨顺和狂风暴雨。
⑨ 还想到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⑩我想到流行风,(崇拜偶像之风,追星之风,交笔友之风、“韩流”)。想到见风使舵的人。学生可能还会想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读书为自己的风气不可长。还可能想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体会到两种势力的交锋必然会以一方的取胜而告终。
(2)教师适时点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阳光”这个话题:
(1)学生自读题目
据说,新加坡旅游局的一位官员在向总理李光耀汇报工作时说:我们没有什么旅游资源,只有阳光。李光耀说:给你阳光就够了,你还要什么?
旅游局的官员领悟到话中的深刻内涵,制定了“阳光计划 ”。他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加大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阳光计划”的实施,使新加坡迅速成为环境十分优美、文明程度很高、享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旅游胜地。
材料告诉我们:只要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身边的条件,就能获得成功。材料还启示我们“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
请以“阳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给材料可用可不用,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少于600字。
(2)展开讨论
(3)学生发言,请生评价。
(思路导航: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阳光,是一种语言;给点阳光就灿烂;爱是一缕阳光;阳光老师;阳光和阴影;;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3、课后以“书”为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书”这个话题范围很宽泛,作文主要内容只要与“书”相关,都符合要求;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思路导引:“社会是一本书”、“朋友是一本书”、“父亲是一本书”、“泰山是一本书”、“读书可以增智”、“由书的演变看科技的进步”、躺着读书,站着做人、书海拾贝、书到用时方恨少、以“书”为线索记叙自身的成长过程、发挥联想通过讲述一家几代人不同的读书经历,来表现人与书的不了情、用抒情散文的形式,讲述自己对书的认识,书籍对自身的启迪、采用童话、寓言的方式评论人们对待书的不同态度。也可议论中学生如何择书读书、甚至可以以书的口吻介绍书籍的发展过程)
附板书:
作文复习
一、话题作文的题目形式及特点
二、话题作文的思路拓展
事物类话题
1、明确话题的本义、比喻义
2、拓展思路
方法:联想、想象
【九年级上期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期学生素质评语11-12
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试卷01-16
九年级上期教学计划03-24
九年级班主任上期半期反思04-18
九年级上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分析06-11
三年级上期阅读教案10-10
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0-15
一年级上期数学优质教案01-15
九年级思品公开课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