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满,满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精选8篇)
历史来源:
「蒙」源出: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剩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分布地区:
郡望
历史来源:
「双」源出:
双(Shuāng双)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2、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二、迁徙分布
(缺)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
【双姓宗祠通用对联】
〖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守争瀛吕;
德被河梁。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
〖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
清朝乾隆提督。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正红旗人。
---
〖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
水秀山明脉源长。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
〖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
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
师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随郡人双泰贞,有干力(堪任其事的能力)。大将沈攸之镇守荆州时,召集四方才俊,双泰贞不肯去。后来他到江陵经商,被强留下来任队副,不几天又逃走。沈攸之派二十骑兵甲追赶,他杀了几个人,其余的不敢近前。追者把他母亲接到军营,他这才归队。沈攸之也不怪罪他,还称他是孝子,又赐他一万钱,任为队主。潢池弄兵,指造反。潢池,借指皇室。下联典指宋代为人人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进士,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吏民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林:清朝满州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清: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浚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分布地区:
郡望
姓氏:封
姓氏祖宗:炎帝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两姓,一为封姓,一为封父姓。
2、北魏时,有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
姓氏郡望:
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 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姓氏堂号:
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
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 评。
姓氏迁徙分布:
未知
历史来源
1、出自虞姓,来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
3、来自古代的.容国,以国名为氏。古代有国名叫容,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
4、出自黄帝的史臣,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后代,相传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他的后代以容为姓。
5、出自春秋南容氏的后裔,以父字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称容氏,于是相传成为容姓。
家族名人
容萱:金朝人,朝廷任他当知府官,他夫人很能干,名叫适姑,发生战事时,容萱死后,朝廷就让适姑承继他的军权,统帅军队。
容闳:清朝维新派,字达明,号神甫,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他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是我国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第一位留学生;回国后曾到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市)向洪仁干提出新政建议。1867年,他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建议选派留学生、开采矿产等,后任驻美副使,专管留学生事务。19他因参加上海“张园会议”被清政府通缉,被迫前往香港,后移居美国。宣统二年曾经邀请孙中山到美国商谈,表示支持革命。民国元年逝世。终年84岁。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容悌舆:字行白。明朝时期香山人。个性敦厚,学问渊博,孝敬父母。永乐年间,他在家乡香山担任教谕,母亲得了风瘫,卧床,都不能起来活动,他于是日夜侍侯,从来没有厌倦。于是乡人称赞他为“孝行先生”。著作有《云岚集》。
容若玉:明朝人,举为进士当官,朝廷派他去江西。容若玉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办了许多好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死后,家贫没有财物,他的同僚朋友周济拿银子将他灵棺运回老家安葬。
迁徙分布
历史来源
「华」源出 ;
出自「子」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子考父食邑于华邑 ( 陜西华阴 ) ,其后有华氏。
家族名人
华胥:古代神话中伏羲的母亲。
华佗 (?~207):字符化,东汉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为当时名医,擅长外科手术,首用麻醉剂为病人开刀治疗,并创五禽戏之运动以助养生,后因忤曹操而遭杀害。医界或以他为行神。或作华陀、华坨。
华衡芳 (1833~1902):字若汀,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官直隶州知府,精研算理。深通格致之学,蘅芳不仅曾筹划机器制造局,且翻译算学、地质诸书共十二种,一百六十余卷。后讲学二十年,成就甚众。其着译范围甚广,包括代数、三角数理、微积溯源、地学浅识、行素轩算稿、行素轩文存等。
地望分布
《百家姓 季》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季」源出:
以次为氏,古代同一辈份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季者少子也,据《元和姓纂》所载:「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云:「春秋时鲁桓公的小儿子季子友之后为季孙氏,亦日季氏。
家族名人
季布
生卒年不详。楚人。楚汉相争,初为项羽部将,数围刘邦。及项羽灭,被刘邦追捕,后由朱家透过汝阴侯滕公,乃得赦免,并官郎中、中郎将及河东守等。其人为气任侠,重然诺,当时人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札
生卒年不详。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不受;后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为季子。曾出使鲁国,并从观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他与徐君间重友谊、守信用的故事,亦为世人传诵。
地望分布
山东曲阜,安徽寿县
注释
翻译
《百家姓平》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平」源出 ;
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战国时韩哀侯的少子, 受封于平邑(在今山西省临汾市附近)。 公元前230年, 韩国被秦国所灭, 韩哀侯的后代由平邑迁往下邑(在今安徽省砀山县), 以原邑名「平」为氏。
家族名人
平当
字子思,汉朝时平陵人。对于大禹治水的`情况很有研究,汉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汉哀帝即位后,升他为宰相,赐官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升官加薪,他因为生病,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太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的生活的。
地望分布
《百家姓益》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州名,以地名为氏。汉朝的时候,四川省广汉属于益州管辖,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后来有的以州名为姓,成为益姓的一支。
2、出自县名,以地名为氏。据《太平环宇记》载,古代有县名为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境),此县的居民有的就以县名的头一个字作为姓氏,称为益氏,成为益姓的一支。
3、来源于嬴姓,以祖上名字为氏。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的,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始祖,亦即秦始皇。他的子孙中有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的,也形成了益姓的一支。
家族名人
冯翊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左冯翊,三国时期魏国将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成阳:古县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迁徙分布
【百家姓满,满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推荐阅读:
《百家姓.边》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7-21
《百家姓.单》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9-25
《百家姓.冉》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2-24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09-08
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09-10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05-26
百家姓02-03
《百家姓》教学反思02-07
百家姓全文及拼音01-29
百家姓中名人故事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