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工作总结(通用13篇)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
按照《四川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和《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xx版)》要求,宝兴县地病办公室在年初制定下发了《宝兴县20xx年、中央补助疟疾防治项目技术方案》(宝地病办〔2017〕1号)工作方案,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工作职责。
二、强化宣传,营造防控氛围
一是通过进村社、学校、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疟疾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居民、学生、出入境人员、输入性疟疾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防护意识;二是今年4月26日第10个“全国疟疾日”,宝兴县疾控中心联合穆坪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开展以“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主题在县城十字街口开展防治疟疾宣传活动,并群发疟疾防治知识短信3000条,现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余份现场接受健康咨询100余人,向群众讲解疟疾相关国家政策和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及时就诊、规范治疗、自我防护和积极主动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意识。
三、加强防控力度
根据我县疟疾防控方案,我中心进一步加大疟疾防控工作指导、督导力度并及时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了宝兴县境外回国人员情况摸底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境外回国人员信息,防治输入性疟疾发生。全年完成“三热”病人血检人份,其中县人民医院完成1500份,县中医医院完成500份,均未发现阳性患者。
四、培训和质量控制
20xx年7月12日在县卫计局二楼会议室举办了消除疟疾技术培训班。县级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共计26人参与了此次培训班。
疾控中心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血片定期进行了复核,按每季度10%血片抽查复核进行质量控制,抽查血片200张,发热病人血检吻合率达100%。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二是进一步加强“三热”病人的筛查工作和及时掌握境外回国人员信息,对发现可疑的疟疾病例,及时开展相关防治工作。
1.1 资料来源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监测的病例资料。
1.2 方法
对到医院就诊的发热病人、定期进村入户调查搜索到的发热病人取耳垂血液制作0.8~1.2cm厚度血片进行染色镜检, 镜检阳性和抗疟试治有效为诊断依据, 采用卡方检验对发病状况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边缘, 全县总人口33万, 以布依族、苗族为主, 交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2.2 发病情况
罗甸县发生与流行的疟疾均为间日疟, 在灭疟初期的1955年, 疟疾年带虫发病率达到742.13/万, 于1990后疟疾年带虫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 并稳定十余年之久。但自2002年开始发病率出现回升, 2003年全县发病33例, 年带虫发病率开始突破1/万, 流行的疟疾均为间日疟。2005年被列为监测县后, 罗甸县加强监测点病例搜索, 疟疾病例得到进一步发现, 监测点共发现带虫病例71例, 占全县总发病数的91.03﹪, 年带虫发病率107.0/万, 其中常住人口血检阳性67例, 发病率100.9/万。由于得到经费的支持, 监测点疟疾综合防控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年带虫发病率逐年下降, 疟疾发病下降趋势极为显著。
3 讨论与分析
罗甸县的疟疾防治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随着疟疾发病率的下降, 防治经费逐渐减少, 2000年取消此项经费后, 疟疾出现大幅度回升和流行范围扩大的现象。由于疟疾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因对疟疾防治工作的长期性, 艰巨性认识不足, 管理监测不力, 乡级疾控多数缺少镜检设备, 即使有设备也较为陈旧落后, 无力购置器材、试剂等。疟防专业力量不足, 队伍不稳定, 人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无积极性, 产生麻痹松劲思想和厌战情绪。长期未进行培训, 镜检人员素质低, 不少乡镇仅报告血检阳性病例, 大量的疟疾病例被遗漏。
罗甸县区域内有传染源和高密度传疟媒介的存在, 在滞后的社会经济、低水平的生产与生存条件下, 疟原虫有适合繁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导致传染源积累易引起发病和流行。罗甸县地广人稀, 卫生人员对村寨巡回检查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主动监测力度不够, 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 易使疟疾传播和蔓延。疟疾镜检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低, 血片制作不规范, 采集的血片需送到县有关机构进行镜检, 需要时间长, 疟疾病例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处理。当地居民卫生意识差, 不愿服用送上门的预防性药物, 致使无症状携带疟原虫者成为隐性传染源。由于疟疾防治工作经费不足, 影响灭疟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的疟疾发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发病出现回升。
疟疾与人类相伴
青蒿素是与疟疾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是疟疾的克星。人患疟疾后会产生周期性高烧和寒战的症状,所以也俗称为打摆子。中国古人把疟疾称为“烟瘴”,认为是飘浮的雾气导致人们中毒。
1880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医生夏尔•拉韦朗在疟疾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并确定它是导致疟疾的直接原因,这种致病原便是疟原虫。为此,拉韦朗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7年,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证明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给人的,为此,他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项发现奠定了人类抗击疟疾的基础。疟原虫是跨宿主成长的病原虫。它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再到蚊子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进行有性生殖。迄今人们发现了4种疟原虫,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恶性疟原虫。疟疾由称为按蚊的雌蚊传播,公蚊以植物汁液为生,与疟疾没有关系。
人被按蚊的雌蚊叮咬之后5~10分钟,疟原虫孢子就会到达人体肝脏,既可躲过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又可利用肝细胞的营养来大量分裂繁殖。约一星期后,疟原虫孢子胀破肝细胞逸出,把数以百万计的新孢子释放入血液。新孢子马上入侵红细胞,再次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杀。它们以血红蛋白为食,继续繁殖,大概两天后破坏红细胞,产生更多的孢子入侵其他红细胞。如此往复,不久患者2/3的红细胞被疟原虫占领。而疟原虫在血液里的这种周期性的繁殖过程便导致病人三天两头地发高烧、打寒战。
此外,一些孢子在红细胞里发育成大小不同的雌雄细胞,蚊子叮咬患者时,雌雄细胞就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的消化道里生存,发育成熟后彼此结合,进行有性繁殖。两个星期之后,新产生的孢子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在蚊子叮咬其他人时,把疟原虫孢子传播给他人。
受到美洲部落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的启发,1826年法国药师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治疗疟疾的西药,由于疟原虫对奎宁产生了抗药性,后来又产生了另一些新药,如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炼
然而,由于疟原虫陆续对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研发其他更有效的药物就成为战胜疟疾的另一种选择。青蒿素正是人类挑选的迄今最为有效的抗御疟疾的药物。中国人对青蒿的认识其来已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说明青蒿能“治疟疾寒热”。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1967年中国开展了一项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这个科研大项目启动的日期是5月23日,因此将此项目命名为“五二三项目”。参与这项研究的有中国的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项目”。
在此之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却没有筛选出一种满意的药物。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如胡椒的抗疟效果。后来,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甚至降到只有1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发现青蒿其实需要慧眼。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查到《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有几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记述与传统的中药煎熬后服用有很大的不同。煎熬后的中药经过了高温,是不是高温破坏了鲜青蒿汁的抗疟效果?
带着这些疑问,屠呦呦与研究组的研究人员用实验来验证。屠呦呦等人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经过第191次实验,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实验检验了科学假说,只有用低温提取出的鲜青蒿汁才具有强大的抗疟功能。
现代实验科学的进一步验证
提取的鲜青蒿汁被命名为青蒿素。证明低温下提取的青蒿素具有强大的抗疟功能只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一步。至于青蒿素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抗疟功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例如,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是什么,分子量是多少,是否可以人工合成,其杀灭疟原虫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弄明白。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获得青蒿素的结晶,希望有机化学家能解开其结构和抗疟原虫之谜。这个接力棒交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之手,由他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周维善小组采用科学仪器,如高分辨率质谱仪,经过反复研究和测定,认定青蒿素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它是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结构,而且,这个药物的分子中不含氮。这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抗疟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药学观念是错误的。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工作在1976年结束,1979年5月出版的《化学学报》发表了研究人员的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
1979年,周维善研究小组又开始了青蒿素的全合成研究。这是检验青蒿素是否存在,其结构是否真实的更重要的深层次研究,因为此前的结构是根据光谱数据解读出来的,还需要全合成来检验。
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1984年初,研究组实现了青蒿素的全合成,合成的青蒿素与天然青蒿素完全一致。随后,研究论文《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发表在1984年第42期的《化学学报》上。1977年,青蒿素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抗疟原理
在青蒿素之前已经有奎宁、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它们的抗疟作用各有特点。奎宁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因而能控制临床症状。氯喹的作用原理比较复杂。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应用氯喹后,疟原虫溶酶体内药物的含量高出宿主溶酶体千倍以上,由此认为疟原虫有浓集氯喹的特异机制。而且,氯喹可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链之间,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并使RNA断裂,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此外,氯喹为弱碱性药物,大量进入疟原虫体内,可使其细胞液的pH值增大,形成对蛋白质分解酶不利的环境,使疟原虫分解和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从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
乙胺嘧啶则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它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起控制传播的作用;还可抑制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未成熟裂殖体,用于控制耐氯喹的恶性疟症状发作,但生效较慢;也可以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核酸的合成。乙胺嘧啶常与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磺胺类或砜类合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
然而,青蒿素的抗疟原理与之前的抗疟药有明显不同。尽管现在对青蒿素的作用原理还不是完全了解,但已有的一些研究能初步阐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特点在于快速抑制疟原虫成熟。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生长, 有直接杀伤作用。而且,青蒿素的作用相当于氯喹的1.13~1.16倍。对源自青蒿素的一些药物进行研究发现,在青蒿素、蒿甲醚及青蒿酯钠的抗疟效应中,青蒿酯钠效果最好, 为氯喹的16倍, 为青蒿素的14.3倍, 青蒿素和蒿甲醚的抗疟效果与氯喹相近。
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表膜、线粒体,然后是核膜、内质网、核内染色物质等。由于能干扰疟原虫表膜和线粒体的功能,就能阻止疟原虫的消化酶分解宿主的血红蛋白成为氨基酸,后者也就是疟原虫的食粮。疟原虫无法得到食粮,很快就产生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导致虫体瓦解并死亡。
而青蒿酯钠通过还原青蒿素来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系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从而阻断以宿主红细胞胞浆为营养的供应。因此,青蒿素的抗疟原理既不同于奎宁、氯喹那样使疟原虫DNA受抑制以干扰疟原虫的繁殖,也不同于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那样干扰疟原虫的叶酸代谢来杀灭疟原虫。
综合防治疟疾效果最好
尽管青蒿素有强大的抗疟功能,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 但对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前期无效。青蒿素亦可诱发疟原虫的抗药性,但比氯喹慢得多。
疟原虫对氯喹耐药性的发生,可能与其从体内排出药物增多和代谢加速有关。而耐乙胺嘧啶的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大量增加,使乙胺嘧啶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鉴于疟原虫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疗法(ACT),如奎宁+青蒿素,或者用青蒿素复方药。
尽管目前全球各地使用青蒿素为基础用以治疗疟疾的联合疗法疗效仍能达到90%以上,但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近几年在柬埔寨及泰国边境地区已出现了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性,因此提出各国必须对刚刚出现的青蒿素耐药性现象迅速采取遏制行动。2011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出一份题为《遏制青蒿素耐药性全球计划》的行动纲领,希望各国采取五项行动。
一是遏制耐药疟原虫的传播;二是加强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监督和监测;三是规范采取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办法;四是加强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全球行动计划特别指出,目前特别需要集中资金用于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以期开发研究出对耐药疟原虫更加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并研究开发出可最终取代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新型抗疟药物;五是调动资源与激励行动。
可以看到,由于对青蒿素耐药性原理尚未明了,世界卫生组织在考虑联合用药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到了研发可以取代青蒿素的新药物。这也意味着,青蒿素并非抗击疟疾的唯一药物和手段。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重视抗击疟疾的预防和综合治疗方式。该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抗击疟疾的行动在2000年~2010年期间拯救了73万多人的生命,其中近3/4是自2006年以来取得的成果。因为,最近5年间,DDT室内滞留喷洒、药浸蚊帐(以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来浸泡蚊帐)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得到日益广泛使用。
因此,药物治疗,包括青蒿素的应用只是与多项预防方式结合的一种用药方式。如果不采用室内残留喷洒DDT和使用长效杀虫蚊帐等预防措施,青蒿素等药物再强大有效,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疟疾。所以,对待疟疾,最好的方法是综合防治。
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实施各项防治疟疾工作,保证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2、收集、登记、上报疟疾疫情
3、做好抗疟疾项目款及物资的领取,使用和管理。
4、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诊断,监督病例的规范治疗,对病例进行方案调整和疫情处
置。
5、督促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并做好血检登记,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6、及时发现,报告实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并协助和参与各级疟疾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
疫情和相关突发时间的调查与处理。
7、7配合和参与上级在本地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重点监测等工作。
8、开展防治疟疾工作中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村级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小学三年级
一、背景与现状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是全球最严重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湖北省是疟疾发病的省份之一。由于近几年进出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卫生组织薄弱,卫生人员不足,抗疟用药常不规范,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员缺乏疟疾防治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了降低疟疾疫情,减少学生发病人数,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按县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的的要求,根据学校的相关会议精神将开展预防疟疾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他们辐射到家庭、社区。
二、总体目标
控制和降低我班学生的疟疾发病,加强师生疟疾防治知识培训,依托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使我班学生预防疟疾知识知晓率达到100%通过学生把防治知识辐射到社区和家庭。
三、实施对象和范围
全班学生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我班成立班主任和班委会为中心的疟疾预防教育小组。
五、项目活动
1、对本班学生进行疟疾防治知识、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布置相
关工作,提出要求。
2、按照学校制定的实施计划,制定本本班具体实施计划。
3、班主任召开班干部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按计划布置开展此项活动。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疟防知识授课;并要求学生做好作业。
5、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疟防知识的班会活动;
6、班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班为单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以疟疾防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力求实效,如印发《告家长书》、用广播站、网路电视系统、橱窗、板报等一切媒介,扩大宣传力度,营造强势宣传效应,活动中杜绝务虚的花哨做法,切实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花有果。
8、做好各种培训、活动等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
9、进行教育效果调研
由政教处印制《疟疾知识调查问卷》,深入学生中,进行教育的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立即组织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
六、督导和评估
工作总结
按照(豫卫函疾控[2011]16号)《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疟疾防治工作实际情况,我县于4月26日在疾病预防中心门诊部开展“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
一、4月23日上午,商城县CDC召开了各乡镇防疫医生参加的“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专题会,会议由疾控中心主任余芳主持,中心书记张绍兴作动员讲话,中心副主任李德桥就“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官员吴泽均同志传达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球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及活动要求,余芳主任就“4.26”宣传日工作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我县消除疟疾工作的重要性
消除疟疾是2010年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表现,各乡镇卫生院要与教育部门联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中、小学校结合“4.26”宣传周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2、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参与消除疟疾工作的积极性
各乡镇卫生院也要制定针对相应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我县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工作任务,在不同场合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解答群众提出的有关疟疾防治知识,特别是各村要在醒目位置悬挂一至两条、通俗易懂的墙体固定广告,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3、强化培训,努力提高乡村级疟疾防治知识水平
各级卫生院,要结合本乡镇疟疾防治知识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乡村级医生的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疟疾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技术。
二、宣传日的进展情况
“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在县疾控中心门诊部门前举行。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德桥带领中心三名虐防人员现场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扇子、围裙等见图片。同时各乡镇都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并要求各村至少有一副墙体广告宣传标语。
三、宣传与成效
在疟疾宣传日活动当天,疾控中心宣教科派专人拍照现场情况。共分发宣传画、彩页、宣传单、小册子等1000于份,制作疟疾墙体广告宣传370余条,接受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达5万余人次,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达到了“全国疟疾日”宣传工作的目的。
商城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邹城市1957-2012年疟疾疫情统计和现症病人病例调查及流动人口血检等资料, 人口数据来自于本市统计局和公安局。
1.2 方法
根据相关资料来源, 运用相应统计学方法, 对1957-2012年疟疾防治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病例诊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诊断标准, 对疟疾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井按年份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与描述;血检方法为采集手指血进行涂厚、薄血片, 应用吉氏染色后镜检。
2 结果
2.1 基本消灭前疟疾年发病控制情况
1957年以来, 邹城市出现过2次疟疾大流行, 第1次发生于1960-1961年, 年发病率为 (3 963.28~5 126.47) /10万, 最高的乡镇疟疾年发病率达9 177.39/10万;第2次大流行发生于1970-1971年, 年发病人数均在25万以上, 其中1971年的年发病率高达4 755.23/10万。经历了大面积防治、控制与基本消灭、灭后监测四个阶段。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至1975年已控制住流行趋势, 1976年后发病逐年大幅度递减, 年发病率持续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 1983年疟疾发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无万分之五的乡镇出现。至1985年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88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卫生厅“基本消灭疟疾”的达标考评, 使全市的疟疾工作由巩固期向持续净化期发展 (表1) 。
2.2 基本消灭前疟疾年发病人群分布
邹城市人口90%为农业户口, 城镇居民发病较少, 95%的疟疾病人是农民。患者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88岁, 其中学龄前散童占5.00%, 中小学生占15.00%~20.00%, 成人占75.00%~80.00%, 三者之比为1∶4∶16。
2.3 基本消灭前疟疾年发病疫点分布
全市18个乡镇 (1986年改为20个乡镇) , 889个村, 1975年前疟疾疫点遍及全市境内, 无一空白村。1981年前各乡镇均有发病。1982年至1985年逐年无疟乡镇比例分别为10.00%、50.00%、70.00%和90.00%, 1986年以来无疟乡镇为100.00%。
2.4 基本消灭后疟疾年发病防治情况
在实施全面监测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狠抓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与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继续巩固疟防成果, 1989-2005邹城市疟疾基本上处于无发病状态;2006-2012年全市共发生疟疾病例10例, 无死亡病例。其中, 间日疟4例, 占40.00%;恶性疟4例, 占40.00%;未分型2例, 占20.00%;无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当地感染3例, 占30.00%;外地感染7例, 占70.00%, 其中, 国内高疟区 (贵州) 感染1例, 占10.00%, 国外感染6例占60.00% (尼日利亚等) ;2009年以后, 邹城市未发生当地感染病例。
2.5 发热病人血检监测情况
邹城市镜检工作从1971年开始, 但未列入规划, 1980年至1985年在西部疟疾重点乡镇设立10~15处专职镜检站, 对初诊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不明原因发热者进行疟原虫检索, 血检136 993人, 年平均血检率为15.62%, 村覆盖率达100.00%。1986年和1987年镜检范围扩大到全市, 除保留部分原专职镜检站外, 各乡镇卫生院、市直综合医院及驻邹厂矿医疗单位均设立兼职镜检站23~36处。每年5~10月份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作为常规工作。1986年到1987年累计血检58 571人, 年平均血检率为3.47%, 村覆盖率在90.00%以上。1988-2012年年血检率为1.00%左右。见表2。
3 讨论
在疟疾大流行期间, 邹城于1960-1975年全面推行“两根治” (现症病人根治和定期清理复治) 、预防 (全民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和防蚊灭蚊综合防控措施[4], 控制爆发流行使疟疾发病率迅速大幅度地降低, 从1961年最高的5 126.47/10万下降到1976年的82.32/10万, 进而降至1977年的38.38/10万, 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流行。1976年后, 重点采取了现症病人管理, 发热病人血检, 清除病灶点, 后期开始对流动人口加强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及防蚊灭蚊等, 有力地防止了疟疾疫情的回升。之后又积极实施“全面监测、系统治疗、规范管理”等一系列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发热病人年血检率在1%以上, 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早管理和控制传播的效果, 198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指标。1988年后重点是扩大发热病人血检的范围, 健全血检及监测机构, 加强对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的管理, 巩固和发展防蚊灭蚊成果等, 旨在阻断疟疾的传播, 防止疟疾的死灰复燃[5]。
在切实做好基本消灭疟疾后期工作的23年中, 邹城市共发生疟疾病例18例, 呈现高度散发状态。2009年始连续4年未发生过当地感染病例, 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均为输入性病例, 成为当前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除对此类病例要严格加以防范外[6], 提示邹城市已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 综合防治效果显著。从2006年以来, 每年本地发热病人血检数均在4 500人左右, 而血检阳性率皆为0, 说明全市无复燃和本地病例散发现象。
近年来, 随着邹城市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 往来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人员逐年增多, 输入性恶性疟疾时有发生, 由于输入性疟疾病人难以早期诊断, 往往延误治疗时机, 增大了疟疾传播扩散的危险[7,8], 因此, 输入性疟疾的诊断是疟防工作的薄弱环节, 也为疟防工作敲响了警钟, 因此, 在健全输入性疟疾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上, 仍需继续落实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以主动发现和处置输入性病例为重点, 从及时发现传染源, 一旦有疟疾病例发生, 立即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9], 做好流动人口监管、及时血检诊断、规范治疗水平、加强疫情报告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 增强监控意识, 严防疫情输入, 以达到消除和最终消灭疟疾的目标[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疟疾防治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02-103.
[2]叶丽萍, 许国章, 孙亚维, 等.2000-2001年宁波市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4) :305-3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疟疾防治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270-271.
[4]汤林华.输入性疟疾的诊断和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10.
[5]汤林华.中国的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 36 (5) :258-2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基础疟疾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43-44.
[7]赵仁义, 余贤木.青山地区10年输入性疟疾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 (2) :128.
[8]刘亦仁.对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几点认识[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5, 18 (4) :241-243.
[9]张昌庆, 谢惠元, 孙启燕, 等.济南市疟疾防治与监测[J].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 2005, 18 (5) :381, 386.
疟疾防治知识、什么是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种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两种。目前我国主要是以输入性为主。疟疾的主要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等,有时还伴有呕吐、腹泻、咳嗽。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二、疟疾是怎样传播的?疟疾主要是通过按蚊叮咬人传播的。般来说,人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的潜伏期大约为9-14天。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对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带来定的挑战。
三、疟疾主要在哪些国家和地区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全球**%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9%的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其余5%的病例分布在全球其它地区。我国疟疾主要流行于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南部地区。到上述国际国内疟疾流行区生活、居住过的公民,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当尽快去医院检查。
四、“三热”病人是指哪三种病人?疟疾的最简单可靠的检查诊断方法是什么?“三热”病人是指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疟疾的最简单可靠的检查诊断方法:血液涂片(溥片或者厚片)染色查找疟原虫。当然还可进行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五、如何预防疟疾?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六、如何治疗疟疾?间日疟患者般采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在第二年春季还要采用伯氨喹再进行次抗复发治疗;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可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进行治疗;重症恶性疟患者应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抗疟治疗。
七、医务人员要重视疟疾的监测:
1、对从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各国返回,且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要警惕疟疾。
2、发现疟疾病例要依法报告。
3、对于确诊的疟疾病例,如无疟疾药品,应当尽快与属地疾控中心联系协调解决。
八、我国将每年的*月*日确定为疟疾宣传日。
发热病人要血检,防治疟疾早发现
A 危险的热带疾病,具有传染性 B 普通的传染病 C危险的热带疾病具有传染性,会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D 普通疾病 2 疟疾多发生于(D)
A 夏季 B 温度常年很恒定的地区 C 热带地区 D夏季和常年温度很恒定的热带地区 3 疟疾在世界上多少个国家和的地区流行,全球约有多少人口都有患病的危险(A)
A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40%的人口 B 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30%的人口 C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40%的人口 D 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40%的人口 4 疟疾在各大洲均有分布,然而大多分布在(A)
A 非洲和那撒哈拉以南地区 B 全部的非洲 C 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D 中东和非洲 疟疾分恶性疟、卵形疟、间日疟和恶性疟,其中恶性疟是最致命的一种。那个区域恶性疟分布的最多,甚至达到90%以上(A)
A 非州 B 南美洲 C 东南亚地区 D 各区域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 6 能传播疟疾的蚊子叫疟蚊它的特点是(B)
A 有飞行的声音 B 飞行时无声,落到人的皮肤上没有感觉,常被称为“无形杀手” C喜欢白天活动 D 没有什么特点 多数疟蚊在一天的什么时间最活跃(A)A 黄昏、黎明和夜间 B 黄昏 C 黎明 D 中午 8 有关疟疾免疫力的问题那项是正确的(C)
A 有可靠的疟疾疫苗接种预防疟疾 B 旅行者和非长期居住的人员有一定的免疫力 C 疟疾感染地区的居民对疟疾有2年的免疫力 D 任何人对疟疾都没有免疫力 预防疟蚊叮咬时要穿长袖衣服和长裤,但要避免穿那种颜色衣服吸引蚊虫(A)A 深色 B 浅色 C 黄色 D 白色 在疟疾流行地区防治疟疾传染得最可靠的途径是(C)
A 预防使用抗疟疾药物 B 穿长裤 C 避免被疟蚊叮咬 E 使用驱蚊器 11 在疟疾流行地区为防治疟疾传染在选择住处时要(A)
A争取住在条件最好的建筑里 B 远离湿洼地带 C 有蚊帐的地方 D 喷洒过驱蚊药物的地方
采用抗疟药预防疟疾的结果是(B)
A 100%有预防作用 B 即使服用抗疟疾药物也可能感染疟疾 C 没有预防作用 D 预防用药副作用很大 在疟疾流行区旅行者出项下列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是否感染了疟疾(D)
A 感觉虚弱、嗜睡、不适、眩晕 B 寒冷、出汗、发烧 C 肌肉腹部疼痛、呕吐、水样腹泻 D 以上全是 疟疾从感染到最初症状的出现一般需要多长时间(A)A 7-14天 B 0-6天 C 14天以上 D 时间不确定 在用抗疟疾药预防疟疾时,一定要保证全程按时服药,而且离开疟疾流行区后还要坚持服药多长时间(D)
A 1周 B 2周 C 3周 D 四周 “最好不用任何预防药物,因为这样掩盖了疟疾的症状使诊断变得困难”这句话说法(A)A 不正确 B 正确 C 讲法模糊 D 没有专家的认可 17 对疟疾不能治愈这句话的理解是(A)
A 用适当的药物是可以治愈的 B 不能治愈 C 是不正确的 D 是没有依据的 18 怎样理解“我没有被蚊虫叮咬,可以停止服用预防药物”(B)
A 是对的 B 不对,雌性疟蚊被称为“无形杀手”,人有时不会意识到被叮咬 C讲法模糊 D是没有依据的 疟疾防护用包括(A)
A 个人防护用品、预防性药物和疟疾应急包 B 普通急救包、C 科泰新 D 普通的消炎药 如果你被怀疑患有疟疾,在多少小时内无法进行疟疾检测时,那么请你采用青蒿素综合治疗(A)A 8个小时 B 6个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如怀疑是疟疾,但最初的检查结果是阴性,患者仍感觉不适,请在多长时间内复查一次血液检测(C)
A 6小时 B 10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在拨打北京SOS 疟疾热线0086-10-64629100是还应注意什么(A)A 请提供BGP的SOS会员卡号:07BCPA000002 B 讲英语 C 由医生汇报 D 没有什么可注意的 少数病人疟疾的潜伏期根据类型不同一般为7-40天,少数人会更长一些,因此从疟疾流行区回来的人员至少多长时间应保持对疟疾的警惕性(D)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一年 采用口服抗疟疾药预防疟疾时,服药时一定要注意什么(A)
A 在医生的指导下全程按时服药,在离开疟疾流行区后还要坚持服药4周 B 离开疟疾流行区后即可停药 C开疟疾流行区后1周即可停药 D 离开疟疾流行区2周后即可停药 24 在使用抗疟疾药预防疟疾时应(A)
A 医生根据个人的情况,推荐使用不同的预防药物 B 选用同一种抗疟疾药物即可 C 按自己的患病经验选择药物 D 任何一种抗疟疾药都行 25 有关疟疾预防用药那项是正确的(B)
A 患有疟疾后不用再用抗疟疾药预防疟疾 B 完成整个疟疾治疗一周后,可以再次开始服用抗疟疾要预防疟疾 C完成整个疟疾治疗二周后,可以再次开始服用抗疟疾要预防疟疾 D完成整个疟疾治疗三周后,可以再次开始服用抗疟疾要预防疟疾 26 疟疾风险指的是(A)
A 在疫区停留的时间越长患病的危险性越高 B 疟疾的患病风险和居住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 C 预防措施不能降低患病的风险 D 人员的健康状况与患病风险无关 27 防治疟蚊叮咬的有效方法是(C)
2014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2014年4月26日为全国第七个“全国疟疾日”。为进一步动员各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疟疾防治,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为我国消除疟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制定我院2014年“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计划。
二、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要使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疟疾,疟疾是如何预防的,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怎样治疗疟疾等相关知识。
三、活动主题
消除疟疾、共享健康
四、活动口号
小小蚊帐作用大,消除疟疾要靠它 遏制蚊虫孳生,消除疟疾隐患 把预防做在前头,把疟疾除在源头 预防疟疾人人参与,健康生活家家受益 发热病人要血检,防治疟疾早发现 根治疟疾要规范,全程服药最关键
五、活动时间
2014年4月25日上午。
六、宣传方式
1、设立宣传咨询点。
2、电子显示屏宣传。
3、出黑板报。
4、发放宣传资料(单)。
5、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
七、活动内容
1、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治宣传活动。要在人流密集处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深入学校、车站等地发放宣传资料,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健康教育宣传栏、黑板报和广播等宣传资源开展宣传。活动日前后,妇幼部儿科和中山中心各开展一次居民和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广播讲座、标语、上防治知识课等形式,使居民和小学生能够了解疟疾防治知识。
2、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相关科室要认真组织实施《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疟疾病例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版)》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治疗、报告和疫情处置工作。
3、加强疟疾防治相关技能培训。活动日前后对门诊相关科室医生、实验室检验人员开展疟疾防治技能培训,使相关人员接受疟疾诊断、治疗、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达95%以上。
4、具体开展现场咨询活动。4月25日上午,妇幼部儿科和中山中心要分别在中山路院区和园林东路院区门前开展咨询宣传活动。活动准备:由广告公司专门制作平面广告进行宣传;医院的滚动屏幕开启,内容为“发热病人要血检,预防疟疾早发现”;抽调医生2名专门解答问题;④需安排医务人员现场发放资料进行宣传。
八、活动要求
1、各部门要严肃对待“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
2、妇幼部儿科、中山中心和检验科需根据本活动方案制定出各自的具体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于5月1日前将活动总结、照片等相关资料发至预防保健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疟疾。
2、怎样预防和治疗疟疾。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疟疾防控意识和提高防控能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打脾寒”)。
二、流行特征及疟疾防治基本情况介绍 流行特点:
1、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为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相对较少。
2、我国除海南和云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3、发病以夏秋季较多,在热带地区较少受季节的影响。
4、随着劳务输出、旅游、人员交流等流动人口的增加,部分地区输入性疟疾时有发生。
三、疟疾是怎么传播的
疟疾的主要传播方式 :“蚊虫叮,疟疾传”
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传染病。蚊子叮咬了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病人的疟原虫传给了健康人,从而使健康人得病。
四、疟疾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典型的症状:“一冷二热三出汗,周期性发作”
1、突发型的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
2、寒战常持续20分钟到1个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到40℃,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但是神志清楚。发热常持续2~6小时,随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到1个小时,此时患者自觉明显好转,但常感到乏力、口干。
3、间日疟间隔48小时,三日疟间隔72小时,恶性疟约为36~48小时。
五、疟疾的主要危害
疟疾的主要危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破坏大量的红细胞,引起人体贫血,多次发作引起肝、脾肿大,儿童会影响身体发育,孕妇还会引起流产。恶性疟疾常常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出现重症疟疾—“脑型疟”,如不及时抗疟治疗会引起患者死亡。
六、在哪些地方容易感染疟疾
我国的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江苏等省,因此当我们到这些地区工作、经商、旅游时,注意防蚊、防疟。
七、患了疟疾怎么办?
(一)及时就诊。
(二)及时全程足量服用抗疟疾药,切勿随意服服停停。
八、如何预防疟疾
(一)预防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
(二)消除蚊虫孳生场所是预防疟疾重要措施
六、疟疾防治知识问答
1、疟疾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A、接触
B、食物
C、蚊子
D苍蝇
2、疟疾的发病有什么主要的症状或不舒服?
()A、拉肚子
B、发冷发热
C、流鼻涕
D皮肤红肿
3、哪种疟疾不及时治疗能直接威胁生命?
()A、卵形疟
B、恶性疟
C、间日疟
D三日疟
4、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A、不吃不洁食物
B、带口罩
C、不接触病人
D用蚊帐
5、得了疟疾怎么办?
()A、到医院看
B、自己买药
C、不看病不吃药
七、家庭作业:向家长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根据xx省《2010—2020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和xx县疾控中心《xx年疟疾防治工作方案》,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xx年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力度,降低流行程度和发病率,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全民防虐意识,落实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及时发现疟疾病人,规范治虐工作。
二、目标指标
1、xxxx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2020年前通过消除疟疾国家认证。
3、按照疟疾项目工作规划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三、技术措施
我乡的疟疾防治采取以消除疟疾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疟治疗为重点,巩固抗虐成果,增强全民防虐意识,从控制疟疾向消除疟疾迈进。
四、方法
(一)传染源控制
1、发热病人血检
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应开展显微镜检查疟原虫,血检对象重点是来自于其它疟区的发热病人。村卫生所(室),应向上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送检。
血检指标:以乡乡为单位,“三热”病人年血检率应达到70%以上。年血检率大于本地居住人口的100%,乡乡覆盖率100%,村覆盖率100%。
2、疫情报告
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对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和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严防疟疾传播流行。
3、病例治疗
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确诊的和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例者,均应进行规范治疗,对疑似疟疾病例应进行假定性治疗,治疗率应达到100%。
治疗药物及方法:
间日疟,三日疟应给予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1)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从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恶性疟及重症疟疾的治疗,(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科泰复):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 2片。(2)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
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药物及方法:
对来自单一间日疟流行区人员的假定性治疗,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间隔6—8小时;在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可用磷酸哌喹600mg 顿服。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给予规范治疗。
4、休止期根治
对上一年的间日疟病人,在疟疾传播休止期,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根治,根治率达到90%以上。方法:口服伯氨喹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对病人家属和四邻居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
(二)疫点处理
对5—10月发生的疟疾、输入性疟疾,应根据情况进行疫点处理。
1、媒介防制措施
以患者居住地为中心,周围500米内的居民住房都应进行喷洒灭蚊和蚊帐浸泡。喷洒和浸泡方法防治。
2、保护易感人群 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情况服用预防药。服用方法:每次服氯喹300mg, 每7—10天服1次,连服2—3次。
3、追踪观察
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查疟原虫。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三)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
1、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乡发生的疟疾病例有输入性恶性疟,因此,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4.26全国疟疾防治宣传日”宣传活动,重点对外出疟区的流动人口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传媒,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及时就诊、配合治疗、自我防护和主动参与预防控制工作意识。
2、预防服药
对我乡进入过国内、外疟疾高传播地区的回乡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到疟疾流行区经常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露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
预防服药方法: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但连续服药的时间不宜超过3-4个月。
(四)疟疾防治技能培训
疟疾防治技能培训,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对乡(镇)疟疾防治技能培训,乡对村的疟疾防治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五)突发疫情处理
根据《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视为疟疾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按《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1)血检对象必须是“三热”病人。
(2)血检登记本要统一编号,登记本填写内容要准确全面,不得漏项。
(3)镜检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血片制作、染色要严格按照培训要求执行。
(4)每月的30日将血检登记本、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一起送交县中心镜检站复检和抽查。同时领取下月所需的干净玻片及其他用品。
(5)发现阳性病人要随时通知医院防保人员,不准瞒报。
(6)坚持全年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但重点应放在5~10月份。
(7)工作不能弄虚作假,如发现阴性血片没看、突击采血等情况将通报批评。
(8)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要通报批评。
蔡山镇消除疟疾工作职责
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实施各项消除疟疾工作,保证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2.收集、登记、上报和订正疟疾疫情。
3.做好抗疟药、项目款及物资的领取、使用和管理。
4.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监督病例的规范治疗,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
5.督促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并做好血检登记,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6.及时发现、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并协助和参与各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7.配合和参与上级在本地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重点监测等工作。
8.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中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村级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疟疾防治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疟疾防治工作方案09-28
消除疟疾防治工作计划06-02
2024年疟疾防治协调会工作总结07-17
疟疾总结02-24
426疟疾宣传工作总结01-12
疟疾项目督导工作计划01-27
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02-22
疟疾相关制度07-14
疟疾演练方案10-22
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总结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