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通用8篇)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到,吃水饺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以上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过越好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相传战国初年,秦城神医扁鹊妙手回春,百治百愈。有一年冬天,正逢百年未遇严寒,许多人发生。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水瓮穿了裙, 出门就淋人
从前乡村没有自来水, 家家户户都用大水瓮当储水器具。水瓮是用陶土烧制而成, 阴雨天一到, 水瓮就“未雨绸缪”, 在四周渗出细密的水珠, 就好像套了一层灰黑色的裙装, 颜色越重, 说明雨水来得越快, 也下得越大, 这时候就不要出远门了。
春分东南风, 当时就搬兵
春分一到, 气温逐渐升高, 风向渐变, 由常刮西北风转而常吹东南风, 伴随着雨水也日益充沛, 并且开始有雷声出现, 老百姓称雷声为“雷公搬兵”。
交了七月节, 夜寒白天热
这里的七月节是指七夕节, 与立秋节气前后相差无几, 这时的天气白日还有几分夏日的余威, 而到了夜晚, 寒意渐显, 需要加盖被褥了。
先下牛毛没有雨, 后下牛毛不晴天
夏日, 若是天空中先是飘起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 那十有八九下不了大雨;而若是大雨过后, 细雨如织, 则肯定会阴雨连绵, 难以放晴。
一麦顶三秋, 过晌就难收
俗话说, 抢麦夺秋, 小麦成熟后若不及时收割, 一场小雨就可能导致麦粒发芽, 辛苦多半年的果实就泡汤了;再则, 这时节经常下冰雹, 冰雹过后, 颗粒无收, 造成绝产。
冬天麦盖三层被, 明年枕着馒头睡
这里的“被”是指雪, 冬季降过几场大雪, 既冻死了麦苗上附着的虫卵, 又保护了根系免受寒风的侵袭, 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庄稼重了茬, 不如戳狗牙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耕文化;谚语
提到中原地区,谈到中原文化,就离不开“农耕”二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农耕实践。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通过农耕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此我们摆脱了大自然的完全主宰,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恩格斯所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河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农耕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粮仓。直至今日,河南省仍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热土,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份文化,其最鲜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时随口拈来的民间谚语之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谚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一、体现以农为本,珍爱土地的谚语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历代统治者也多会在春季举行“亲率耕”的仪式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农业上的丰收对维护其统治有重大意义,而对于真正在土里劳作,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其对土地的热爱则更加具体和真切。
“地是聚宝盆,有地才有人;地是黄金板,有地就有脸。”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穷人三件宝:老手,薄地,破棉袄。” “人勤地不懒。”
“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
肥沃的土地是万物生发的基础,大地如母亲般孕育了庄稼,并为其萌芽、发荣、结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收获。“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劳动者几乎所有的生存、生活资料都取自于田地,他们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道理,因而辛勤劳作。大地对劳动者的丰厚馈赠又使得人们对土地无比敬仰,并在一种膜拜心理下创造出了土地神的形象,他们深信土地爷的存在并会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农民将丰收归功于大地的慷慨无私,土地便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依赖,所以民俗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许多此类谚语。正如“饮水思源”,填饱了肚皮自然也不能忘记了大地的恩惠。
二、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
春种秋收,农业生产是时令性非常强的劳作,要想获得丰收就必须严格遵守时令节气。“年”字从本是表示谷物一年一熟的意思到现在变成为专有的时间名词,可见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人观察并记录时间的参照物即是粮食作物的生发状态,因此有关时令气象的谚语自然也是农谚中的大家族。
“菊花开,该种麦。” “嘴哈气,麦下地。”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处暑不种田,种田也枉然。”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 “布谷声声小麦黄,五月端阳吃新粮。” “清明节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民眼中小麦就是“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雾”的娇娘子。如在春暖地热时没有及时撒种播种,或是在该浇灌时错过了灌浆时机,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地是命脉,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所以勤劳朴实的农民将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化作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谚语来做后辈人种粮的指明灯。“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就形象地道出了不守农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粮食颗粒不饱满,像跑了气的馒头一样又瘪又小。即使一年兢兢业业,闯过风风雪雪,到了收获的时节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芒种立夏,会见亲家不说话”即是描绘了收获时节忙碌的场景。“紧张庄稼,消停买卖,节令不等人”,这些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们就相当于庄稼人的《论语》、《孟子》,是一部部农业生产的千年经书。
三、河南地区的饮食谚语
在饮食上河南人是随意自然,注重实惠,不过分讲究外在精美的。河南特色的郑州烩面和开封灌汤包都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很多美食形成的历史传说也颇有种乱炖成佳品的意味。细探这种饮食习俗的形成无不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
“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 “起脚饺子落脚面。”
河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因而其饮食文化中离不了面食,但河南人不仅爱吃面,更具有的是一种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节约意识和未雨绸缪的精神。这种饮食习俗就如河南人的性格一样,豪爽质朴且不拘小节。河南人的节约意识深入骨髓,面条已经剩了又剩,但人们却在吃剩饭中品出了美味与乐趣;河南人未雨绸缪,提前准备的精神也极佳,“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总会碰到的问题不如提前想到与准备。不同于南方地区的游耕文明,中原地帶的农业生产稳定性很强,农民被土地所束缚很少有休闲时光,农忙时妇女小孩也要下田干活,如“说不完的闲话,摘不完的棉花”、“焦麦炸豆,皇姑也下楼”就是讲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因而普通百姓家没有时间研究饮食和制作精美细致的食品这是其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之一。其二,中原地带较少山林,气候条件也不如南方,一进入深秋隆冬,大地就一片萧索,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穷人最怕过四五月”(四五月份为青黄不接的时段)可见在传统农耕生活下人们忍饥挨饿是常有之事,因而其饮食上就更加在意实惠,没有物质条件去过度关注食物的精美,人人都有节约粮食,储备粮食的精神。“麦盖三层被,枕着蒸馍睡”能吃上白白胖胖、热热乎乎的馒头已经是庄稼人最大的欣喜了。
四、体现勤俭持家的生活谚语
“春天不下力,秋来饿肚皮”是残酷的现实,农耕生活要求劳动者必需勤劳节俭才能从田地中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因此前辈们创造了大量的此类谚语来相互勉励并以此来告诫后辈人,如: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冬不节约春上愁,夏不劳动秋无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天冷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怕的是铺张。”
农民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努力才会取得丰收,而在农业生产上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灾害或战争危害等。中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旱灾也较为频繁,再加上封建时期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多是靠天吃饭,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减产自然不可避免;在政治格局上,长久以来中原都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争一旦爆发逐鹿中原是必然的,这些天灾人祸都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与生产,因而他们十分节俭不肯浪费一针一线一粒粮。这些谚语体现出的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祖祖辈辈河南人身体力行的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传承下去的中华美德。
综上,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带,其生产生活都是以围绕农耕劳作为中心和主轴的,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浸染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更是如活化石般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艰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交际离不开供给其穿衣吃饭的田地和生产,所以来自于大众文化底层的民间谚语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它们短小风趣却蕴含哲理,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和民俗语言的精华折射出了中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特色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了中原人豪爽质朴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
[2]马克思,恩格斯.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周扬.中国谚语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2、冬至有雪到年关,冬至有风冷半冬。
3、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5、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6、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7、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10、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
11、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
1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13、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14、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15、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
16、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1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19、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
20、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21、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22、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23、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24、八月十五夜,三杯冬至酒。
25、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
26、冬至袄冠争蝶舞,夜深弓锯共龙呤。
27、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2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29、独怜节序逢冬至,不得安栖学闭关。
30、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2、一棵红薯一把灰,结得红薯一大堆。
3、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4、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
5、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6、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7、高地芝麻洼地豆。
8、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9、谷雨前后,撒花点豆。
10、沙山花生土山粮。
11、谷雨有雨棉花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12、十成稻子五成秧。
13、及时锄梦花,有利棉根扎。
14、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
15、靠天公,禾苗抽白一场空。
16、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17、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18、家有闲地,种芝麻黍稷。
19、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20、圈满牲畜塘满鱼,门鸡鸭叫嘎嘎。
21、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
22、一担栏肥换担谷,加上塘泥肥更足。
23、谷雨有雨棉花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24、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25、横毁树皮一整圈,不过几天就打蔫。
26、要有红薯吃,土要挖一尺。
27、早黍晚麦不归家,从来不收晚地瓜。
28、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
29、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
30、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31、地蛋要长大,刀口要朝下。
32、苞米下种谷雨天。
33、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
34、棉花播下就锄地,增温保墒地通气。
35、谷雨下秧,立夏栽。
36、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37、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3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9、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40、风大便凉,人多便强。
41、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42、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
43、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44、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45、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46、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4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8、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49、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50、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5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52、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53、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54、恩义并用,相处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终身。
55、保持地方常洁净,才有快乐之心境。
56、夫妻和睦,一家之福,简单分享,知足常乐。
57、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
58、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59、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6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61、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62、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63、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64、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65、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66、饮食宜清淡,低盐可延寿。
67、一次饮水若太多,长久损胃伤肾窝。
68、饭前一碗汤,不用进药房。
69、臭鱼烂虾是冤家,饮食干净百病防。
70、先睡心,后睡眼。
71、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72、主粮掺杂粮,蒸饭喷喷香。
73、五谷杂粮身体壮,青菜萝卜保健康。
74、豆腐配海带,常吃保健康。
75、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76、吃米带点糠,助你身健康。
77、结合复播,增加收成。
78、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79、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二十四节气我知道”知识问答(60题)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3.每个季节有几个节气?(6个)
4.“节气就是节日,节日也就是节气”这个说法对吗?(错)5.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推算的、还是按公历推算的?(按农历推算)
6.春季包括公历的哪几个月?(2月,3月,4月)7.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8.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9.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10.表示降水开始,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 水)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2.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13.描述雨水节气现象的诗词有那些?
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4.表示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
15.“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
16.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是在哪一天?(清明)17.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18.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19.描述清明节气现象的诗词有那些?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
21.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2.春季包括哪几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3.立夏表示什么?(夏季的开始。)
24.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退夏(退瘦)。请问这是哪天?(立夏)25.哪个节气的意思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
2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
27.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
28.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芒种)29.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30.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31.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署)32.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33.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大署)
34.天气热得喘不过气,但是农民伯伯还是要想办法把稻子收回去,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大暑)
35.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36.夏季包括哪几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37.表示进入秋天的节气是哪个?(立秋)
38.哪个节气表示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处署)
39.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躲藏,终止)
40.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41.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这是哪个节气?(秋分)42.中秋节是在哪个节气?(秋分)43.“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表示春分、秋分这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44.重阳节在哪个节气时期(寒露)
45.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46.民间传统,人们到了哪个节气喜欢欣赏枫叶、摘红柿子吃,并开始播种麦子等农作物?(霜降)
47.秋季包括哪几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48.表示冬天来临的节气是哪个?(立冬)49.表示开始下雪的节气什么?(小雪)
50.“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里的被指的是什么?(大雪)
51.描述大雪节气现象的诗词有那些?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2.有些人家喜欢熏制腊肉、火腿。你知道他们习惯在哪一天腌制这种食品?(冬至)53.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个习俗是在哪个节气?(冬至)54.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55.天气已经很冷,但不到最冷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寒)56.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哪个?(大寒)
57.冬季包括哪几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58.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四个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麦黄不喜风,有风减收成。
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小满十日刀下死。
小满十日见白面。
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麦前治住蜜,过麦沉着气。
堵门蜜,治仔细,日后再治沉住气。
蜜蜂采粉把粉传,粮棉瓜果菜都增产。
蜜蜂分有三类型,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王、雄蜂司生殖,工蜂日夜忙做工。
工蜂累,工蜂忙,采粉蜜,轮站岗,喂小蜂,造王浆。
晴暖无风天,寻找粉蜜源。
发现粉蜜源,回巢舞翩翩,群蜂得信息,蜂拥齐参战。
蜂找蜜源,平地五千(米),升高一千,在此范围,奔波来回。
四月、蒲月花源广,放蜂酿蜜好时光。
放蜂地点,当真挑选,蜜源中央,交通利便,避风旭日,切忌火烟,不能积水,离人畜远,臭气农药,不能沾边。
受螫痛难忍,迅速拔螫针,氨水来点涂,效果挺敏捷。
小满花,不归家。
小满种棉花,光长柴禾架。
小满种棉花,有柴少疙瘩。
小满不见苗,庚桃无,伏桃少。
堵门蜜,治仔细,日后再治沉住气。
治蚜晚,棉叶卷,即使治下也减产。
麦前不治蚜,麦后棉“烫发”。
防治地老虎,喷药撒毒土。
现蕾一开始,陆续把杈擗。
早发棉田要擗杈,过麦再擗杈一拃。
杈子擗得早,养分跑不了。
地蛋勤摘花,挖时拿车拉。
施肥早,就主动;苗期追,蕾期用;蕾期追,供花铃。
根据苗子强和弱,是否追肥要斟酌。
有粪串粪苗儿壮,无粪空串好保墒。
弱苗要追肥,重施有机肥。
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苗期不壮,越长越黄。
苗子长得壮,桃多有但愿。
【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推荐阅读:
关于冬至的诗句,谚语,俗语01-01
冬至的谚语句子07-05
冬至的民间传说故事11-14
关于冬至作文09-11
关于小满的民间谚语09-24
关于劳动人民的民间谚语03-15
关于冬至日记500字07-10
冬至友情的句子07-12
冬至祭祖的古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