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

2025-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溺水急救(精选7篇)

溺水急救 篇1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控水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溺水者死亡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请不要将宝贵的救命时间浪费在各种控水上。

发现有人溺水后,该如何正确施救?根据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急救措施分四种:

1.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在一旁陪伴并为溺水者保暖,随后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溺水者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并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同时,密切观察溺水者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3.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出现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施救者应立即抬高溺水者下颚,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可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无脉搏。施救者应即刻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急救顺序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切记同时要呼叫120,并持续心肺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谨记:同伴溺水 “人链”救人不可取

当看到小伙伴溺水,如何施救?在近年来不少青少年溺水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采用手拉手“人链式”的方法救人,虽然有些成功了,但更多的是演变成施救者也纷纷落水,几个孩子一同溺水身亡的惨剧。

“人链”救人这个看起来很棒的主意,实际上“不是害死一个人,而是害死一串人”。那么,当看到有同伴溺水了,到底该怎么办?溺水急救有三大原则:

1.切莫贸然下水施救。家长要教育孩子,即使自己的游泳技术再好也不能贸然下水救人。因为下水救人是个技术活,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营救溺水者,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高。相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却很容易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不仅救不了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2.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救人时要保持冷静,不能逞匹夫之勇,可以选择投入救生圈、绳索、木棍、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溺水急救 篇2

关键词:溺水,急救,护理

溺水又叫淹溺, 是指人淹没在水中, 由于呼吸道被外物堵塞或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而造成的窒息和缺氧, 以及水进入肺后造成呼吸、循环系统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生呼吸、心搏停止而死亡。对于溺水者而言, 最有害的结果是缺氧引发的呼吸、心搏骤停, 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现将2006年我校发生的2例学生溺水事件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病人, 男, 19岁, 2006年8月不慎掉入校园景观湖内, 约 20 min, 救起后未做任何抢救措施, 拨打“120”, 约20 min医务人员赶到, 到达现场时病人呼吸、心搏停止, 瞳孔散大, “120”转运途中判断死亡。

[例2] 病人, 女, 20岁, 2006年12月自杀跳湖, 发现者立即拨打校110及校医务室电话, 救起后及时施救, 20 min后“120”急救队员赶到, 10 d后出院。

2 现场急救护理

2.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除溺水者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对牙关紧闭者, 用开口器撬开, 用纱布包裹食指向外掏, 以恢复呼吸道通畅。

2.2 控水处理

迅速抱起病人腰部, 使其背朝上、头下垂, 尽快倒出肺、气管和胃内积水。

2.3 心肺复苏

溺水后尽早开始基础生命支持, 恢复有效呼吸、循环是成功复苏、降低病死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最有效的方法[1]。2例病人救起时, 均无心跳和呼吸, 前者因延误最佳心肺复苏 (CPR) 救治时间而死亡。

2.4 吸氧

对于心肺复苏有效者, 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

2.5 复温

第2例病人因溺水时间为冬天, 救起后, 迅速脱掉病人湿冷衣物, 用棉被包裹, 并使用热水袋复温。

2.6 心理护理

第2例病人现场苏醒后, 情绪激动, 给予耐心解释和劝导, 稳定病人情绪, 使其配合救治和护理工作。

3 护理体会

3.1 溺水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溺水后由于水灌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缺氧引起昏迷, 窒息时间持续5 min~6 min, 可引起呼吸、心搏骤停, 因此溺水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现场能否就地及时正确处理,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起到关键作用。救护者一旦发现有人溺水, 应立即通知最近的急救部门, 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 提高复苏成功率。

3.2 加强基层医务工作者业务培训

采取规范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条件。有资料表明, 抢救者受过正规复苏培训则病人存活率为70%, 反之则为40%[2]。溺水是基层医院常见急诊, 所以基层医务人员掌握规范的复苏培训对溺水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按照2000年国际CPR指南的抢救方法, 采取胸外按压频率100/min, 能使心脏射血量加大;整个CPR过程中,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 s, 并立即用自动除颤仪进行除颤。

3.3 控水处理切勿过长

控水处理期间动作一定要敏捷, 切勿因控水时间过长而影响其他抢救措施。因一般溺水后肺内水分已被吸收, 残留不多;10%~20% 溺水者死于喉痉挛或屏气, 而没有吸入水分, 所以如排出的水不多, 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3.4 积极推广基础CPR知识, 提高社会救治能力

安全预防和及时营救是抢救溺水意外伤害的第一环节, 其中目击者实施早期心肺复苏是最重要的获救因素,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低, 而在第一时间能够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的更是甚少。致使溺水病人丧失抢救的最佳机会或留下中枢神经的后遗症。抢救溺水者需争分夺秒, 快速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不仅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更应在全社会积极宣传推广基础CPR知识, 提高社会救治能力。

3.5 适当延长复苏时间

怀着高度责任感, 不轻易放弃的理念, 应适当延长终止心肺复苏的时间。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大概为20 min~30 min, 相比较而言, 溺水心肺复苏的时间应大于30 min。有资料报道,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曾成功救治1例溺水致心搏骤停85 min的病人[3]。另外, 长时间心肺复苏会耗费相当大体力, 应争取其他旁观者的大力协助。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成为向全社会提供初级保健的主要力量。本文中第1例病人因在被救上来之后, 才呼叫“120”, 延误了最佳救治时间。所以如何指导大家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普及一些基本医疗常识, 提高社会救治能力, 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溺水急救而言, 现场急救是关键。建议有关部门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举办急救基本知识和技术培训;在公共场所设置警告牌, 急救物品,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通过急救知识的推广, 使在第一现场的最初目击者能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措施, 此外健全社会急症救护系统, 加强急救网络建设, 完善转运机制, 也是救治溺水者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沈洪.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4 (1) :19.

[2]周玉芳.溺水及其急救处理现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9) :1249-1250.

溺水的急救措施 篇3

据急救专家介绍,溺水后的急救措施主要分自救、互救、医疗措施3个方面。

1.自救。具体方法是采取仰面位,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努力使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呼吸时应呼气浅而吸气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等待救援。也可憋住气尽量不吸气,以免呛水。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因举手反使人下沉。

2.互救。水性好的施救者应尽量脱去外衣裤及鞋袜,迅速游至溺水者附近,从其后方,用左手握其右手或拖住其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也可从其背部抓住腋窝处推出水面。不会游泳者切忌用手直接拉溺水者,而应在现场找竹竿或绳索,让溺水者拽住,再拖其上岸;否则施救者会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从而造成更大危险。

3.医疗措施。溺水者被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污泥、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牙关紧闭者,按捏两侧面颊用力启开,呼吸微弱或已停止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时间要长,不要轻易放弃,并可给予吸氧和保暖。不要坐等医生到来或不经处理直接送医院,以免丧失最宝贵的抢救时机。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专业的医务人员赶来抢救。

【编辑:杨子】

儿童溺水的急救方法 篇4

2.尽快让溺水者肺内吸入的水自然流出,将溺水者腹部垫高,胸部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上来回走动或跳动;如溺水者为幼儿, 可在水中进行倒水,可将其背向上,双手托住小儿腹部,高举过头,小儿口鼻应露出水面背向上,头脚下垂,让呼吸道的水自然流出。对于呼吸、脉搏正常溺水者,经过“倒水”之后,回到家里后进行漱口,喝些姜汤或热茶,并注意保暖,让患儿安静入睡;注意如有咳嗽、发热时应去医院治疗。

3.把溺水者平放在平地上,解开其衣扣和腰带;如无呼吸或脉搏也摸不到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注意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比为4:1。

对溺水儿童的急救方法 篇5

2、倾出呼吸道积水。 儿童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倾出呼吸道内积水,以保证气道畅通。方法一,是抢救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儿童俯卧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儿童背部,使呼吸道内积水倾出。方法二,是让溺水儿童俯卧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当抢救者来置 跑动时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倾水的同时还必须用手清除溺水儿童的咽部、鼻腔里的泥沙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3、对呼吸、心跳微弱或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口对口 (鼻)式的人工呼吸,并施行胸外心脏按摩。

4、事故现场如果具备较好的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

溺水常识和急救措施有哪些 篇6

1、先保持冷静,不要挣扎

溺水后一定绝对不要乱挣扎。沉入水中的时候也不要害怕,不要企图通过挣扎使自己摆脱困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溺水身亡的悲剧主要就是在水中拼命挣扎,肺部喝了很多水导致身体浮不起来,以及体力消耗殆尽。

总之, 一定要冷静,不要浪费过多的体力。遇事不要慌张,越慌越乱,一定要冷静处理。尽量不要浪费过多的体力。还有,当救助者出现时也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忙的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这会妨碍救助者的行动,应听从救助者的指挥,千万不要连累救助者。

2、丢掉除身上的重物

丢掉除身上的重物,如踢掉双鞋,屏住呼吸,全身放松。因为水是有浮力的,当身体在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身上没有重物的人很有可能向上浮起的。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让身体尽可能浮在水面上,获救的几率就会越大,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困境。

不过,一定切记不要尝试把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样很危险,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只会打乱平衡使自己紧张和被动。

3、 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呼气要浅,吸气要深。不要大口呼气。尽可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呼叫他人,等待他人救你。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量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仰位的话口鼻才能先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和求教,呼吸时用口呼气,鼻子吸气,这样可以防止被水呛到。

4、水中的游泳自救技能

(1)水母漂

水母漂最简单,也是最省力的自救技能。一般初学者学4个小时就能学会。

动作要领:

吸气后全身放松俯漂在水面,四肢自然下垂,似水母般静静漂。浮在水面,待需要吸气时,在水中全部呼出气体后,双脚后蹬,双手前伸,利用反作用力和浮力,迅速抬头出水并用嘴大力吸气,吸完气后将脸埋入水里,继续保持水母漂的姿势。

(2)踩水

踩水是一个自救技能,踩水就是身子直立,脚不沾地,双腿交替上下像蹬自行车。学会冷静得踩水基本可保证自己淹不死。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采用立式蛙泳的动作技术,身体于水面构成的角度很大,接近于直立。

5、抽筋后的处理

有些人是会游泳而意外溺水,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是因为手脚抽筋。可能是下水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也可能是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等原因引起的,小腿抽筋时会感觉小腿肚突然痉挛性疼痛。

此时可改用仰泳式体位,先单手抓住患侧的脚趾大拇指向背屈方向牵拉,然后按捏患侧腿肚子,即可缓解。要是手腕发生痉挛,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另一只手按捏即可。若是感觉体力不支时可以改为仰泳,手脚轻轻划水,调整呼吸全身放松,稍微休息再向岸边游去,或是等待救援。

6、水草缠足的处理

当发生水草缠足的时候,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快速解开水草,然后原路返回,别再到处乱游。在江河之中还可能遇上漩涡,这时应该以最快速度沿着切线方向游离漩涡中心。万一被卷入水下,也要在入水前深吸一口气,在水下寻找生存的机会,不要放弃哪怕一线生机。

夏日游泳的安全小常识

1、游泳要在家长,老师等大人带领,千万不要独自一个人外出游泳。在水中游泳时万一发生危险,周围又没有人,得不到及时的援救,容易溺水身亡。

2、绝对禁止到危险的地方游野泳,迷人的海滨、河流和小溪,但欢乐享受之余,也请特别注意其中所潜藏的危机。建议尽量在游泳馆,游泳池活其他没有危险的地方游泳。

3、在水中游泳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特别是初学的人,在水中时间不要过长,一般15-30分钟就要休息一下。

4、游泳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得到活动。

5、头痛,发烧,伤风感冒或者病刚好,及饿肚子,饭后,身体过于疲劳,大量出汗后都不能游泳。

6、游泳中,如果出现脚步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作跳跃运动,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7、不要擅自和同学结伴游泳。和同学一起结伴去游泳,如果同伴落水,我们的本能就是立即去施救,施救者会被溺水者强大的力量拉过去,从而发生更多的悲剧。

溺水急救 篇7

溺水是游泳或不小心跌入水中时常见的意外事件。当人溺水时,水会随人的呼吸进入呼吸道或肺内而造成呼吸困难,水中的泥沙、杂草等异物如果堵塞鼻腔及口腔就会造成窒息。溺水严重威胁人的生命,溺水者在短时间内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因此,要争分夺秒,迅速抢救。

把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清除溺水者嘴、鼻子里的泥沙、杂草等堵塞物。

2.救治者一条腿伸出、半屈位,把溺水者的腹部放在自己的大腿上,使其头朝下,用力拍打其背部,促使吸入肺里的水排出。

3.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4.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北京)。

5.注意用现有的衣服、大衣等为溺水者保暖。(王跃庆)

老人脚变大不可忽视

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上的许多病变都会在双脚上有所反映,比如被很多老人认为属“正常现象”的脚变大,其实是脚部水肿,不可轻视。

由于老年人身体脏器功能衰退,血液循环不畅,当心脏功能减退,下肢静脉栓塞、静脉血回流出现问题时,就可能表现为脚变大。

另外,老人营养不良,易产生低蛋白血症。身体水分难于排出体外,堆积在下肢,造成脚长大的假象。如果老年人发现脚“长大”,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让一些可能恶化的心血管疾病得到控制。

针对不同水肿情况,专业人士也介绍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比如静脉血回流不畅的老年人要多运动,并尽量避免下肢长时间下垂,如乘坐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以免使水肿加重。

对于中风患者等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属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一些被动运动,如伸屈膝、踝关节运动等,也可以把老人的脚适当抬高。

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水肿,则要加强营养。餐次安排要合理,建议少吃多餐;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赵振宇)

老年人膝盖疼 切忌老揉

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膝关节中,最早出现老化的部位是髌骨和股骨滑车之间的关节软骨,它的作用是加强伸膝盖的力量。但当下肢用力伸直的过程中,这个部位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当磨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管有没有外伤,都会损伤软骨。

很多老人都认为揉膝盖能减少摩擦感,减轻疼痛。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

把双手放在双膝上轻轻揉动,力度轻而柔,像是一种抚摩,这种动作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可以使膝盖感到温暖,消除疲劳,还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对膝关节的确有益。

但用力过大的按揉则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的动作很可能加重软骨的损伤,把已经病变的软骨磨得更坏,甚至影响到软骨下面的骨质,疼痛会更加严重。

上一篇: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下一篇:村两委换届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