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精品教案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歌行精品教案

短歌行精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是呀,古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有的使我们体会到优美的意境,有的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试试吗?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老师向你们推荐几首诗,请大家读一读,(出示课件)

8、教师请同学朗诵,其他同学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9、教师小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11、大家把这几首古诗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其他的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短歌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重点难点】

体味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关于曹操的图片——不同影视作品中的呈现

曹操——政治家: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军事家: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家:“建安风骨”的领袖

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定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 曹操!

治世之能臣——三道《求贤令》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关羽——赤兔宝马、徐庶——不择手段 文韬武略——

1、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

2、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

3、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

乱世之奸雄——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吕伯奢)文学成就——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曹操的诗歌现存的大约20首,分为两类: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二、解题

建安13年(208)54岁的曹操已经破荆州占领了江陵,从而顺势南下准备扫平江南,一统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乐府的类别: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三、内容分析

1、朗读

2、把握文章情感的主线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什么修辞? ①设问开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借酒消愁——酒文化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消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朝露: 生命短促易逝(比喻)一忧——人生短暂

背景补充: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2 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思考: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①用典。②兴。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具体阐释:

思慕恋人——思慕人才 如何对待人才——以礼相待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补充背景——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忧——求贤不得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却运用比喻有了更深的含义,你能看出来吗?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比喻、用典)

三忧——功业未就

总结曹操的“忧”——“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四、表现手法赏析

1、比兴手法运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2、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周公吐哺”—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管子-形势解》

五、写作训练

1、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没有一个光辉圣洁的英雄身上没有缺点,也没有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徒心灵没有一方净土。

2、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3、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就诗歌的主题、表达技巧两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简要赏析

生 年 不 满 百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延伸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短歌行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诗题 “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可配乐歌唱。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

1、教师范读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边朗读边找出此诗的“诗眼”,全诗通过此“诗眼”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诗眼 明确:忧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找关键句,体味忧情)

教师总结:一忧人生短暂(人生之忧),二忧贤才难得(贤才之忧),三忧功业未就(天下之忧)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确:

① 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六、迁移拓展

1、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小结: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曹操? 教学预设: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3、教师小结: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七、课堂小结

2013-12-15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板书设计

八、《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课文教案 篇4

本文短歌行课文精品教案,有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精心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就是建安时期杰出的名作。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内容庄重典雅,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此诗不但在艺术上能得到享受,而且也能从诗中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得到鼓舞的力量,可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新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体会曹操忧愁苦闷与豪情壮志相结合的复杂心情;

2.理解诗歌用典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3.借反复诵读课堂背下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理解用典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林俊杰的歌《曹操》导入,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印象。

二、诵读

1.听读,正音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问

4.老师检查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对酒当歌:理解“对”“当”的含义,翻译准确

何以解忧:句式,宾语前置

去日苦多:理解“去日”含义,整个句子含义

忧思难忘: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诗经小雅鹿鸣》,原指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心念旧恩: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5.齐读,注意体会情感。

三、探究品味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忧愁苦闷

豪情壮志

2、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是哪几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1)这首诗是在什么场合下写的?(宴请群臣。)宴会应该是很欢快的,曹操却在“忧思”,他在“忧”什么呢?结合诗句分析分析。

①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想到人生短暂,就像朝露,转瞬即逝,而自己年纪渐长却功业无成。正所谓乐极生悲。

(可以拓展一下,古人常常有感叹时光短暂的诗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点出“几何”与“多”两字。)

怎样才能解忧?借酒消愁。但李白有诗云:“借酒消愁抽更愁”。可想曹操当时内心的忧愁了。

(点出“忧思”、“解忧”两词)

齐读这几句诗歌。

②忧贤才难得,贤才难求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帮助,所以作者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沉吟至今”

作者又假设贤才如果来了,我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种手法叫用典。

(点出“青衿”“君”“鹿鸣”“嘉宾”等词)

齐读这几句诗歌

(2)第一章写到了对贤才的渴慕,下面照道理要接着这个思路写,但是第二章的开始却写自己看到明月,“忧从中来”,为什么作者看到明月会“忧从中来”呢?

比兴的手法。月有多种意义。

良辰美景的象征: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美好高尚的象征: “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

离愁别恨的象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

望远思归的象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处作者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洁的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心。

(点出“明月”“忧”)

接下来作者写了自己如何对待贤才前来的态度。

曹操措辞谦虚,态度诚恳,“越”“度”说明贤才历经艰难前来投奔自己的情形,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定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

(点出“越”“度” “谈”“念”)

齐读这几句诗。

后面几句同样的手法,比兴和用典。

先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仕”道理。

(点出“飞”“依”)

接着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贤才报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人才,并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的殷勤接待贤才,是天下贤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从而表达了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志向。

曹操《求贤令》:

“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点出“厌”“吐哺”“归心”)

齐读这几句诗。

4.总观这首诗,作者以“忧”开始,但是,我们通过学习,是不是只能体会到作者的忧愁之情呢?(如果前面学生回答到豪情壮志,此处提问可以省略)

不是。这首诗与自己的志向结合起来,全诗的后半部分已经摆脱了忧愁苦闷的情绪,融入了自己想一统天下的志向,使全诗显得积极进取,慷慨激昂。起点是“忧”,而落脚点却是“一统天下”的豪情。

整首诗歌多处运用比兴、用典的艺术手法,可谓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四、走近曹操,背诵诗歌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2.吟唱(视情况而定)

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饰演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吟唱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曹操的复杂情感。

3.尝试背诵

把自己当成曹操,背诵这首诗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准备默写

2.为什么用“乌鹊”来比喻贤才?是不是与整个乐曲的和谐不搭调?

5、板书设计

板书

“几何”、“多” 起点 忧

“忧思”、“解忧”

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青衿”“君”

“鹿鸣”“嘉宾”

贤才难得,贤才难求 “明月”“掇”“忧”“断绝”

“越度”“枉” “谈”“念”

“飞”“绕”“依”

《短歌行》教案(公开课) 篇5

教学目标:

• 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 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放诗朗诵

一、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二、提问:经过刚才的朗诵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人才难求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就学生找到的句子按解进行分析。

1、学生最容易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几句中读出曹操对人才难求的忧思。教师就此讲解第二节。

提示:曹操在这里引用《子衿》这首诗,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只因为你的缘故,这实在是太巧妙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i音?”

意思就是: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却比任何政治求贤令更有号召力,因为曹操用他高妙的文学技巧使刻板的政令带上了感人的人文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是缘于曹操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此句妙处其一,另一妙处即“但”字的使用,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曹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好象都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很重要”。这提醒我们解读诗歌一定要注意抓关键词。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宴请宾客的诗,这里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2、第三节依然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先找学生翻译,提醒学生:翻译时大家要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必须加入很多连缀成分,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比兴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真诚的忧思和呼唤。关键词“枉”字非常重要,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从这两节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慕以及对贤才难求的无限感慨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厚重忧思,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理解和朗诵把这种忧思表达出来?找同学有感情朗读。

-经过刚才 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那种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那么,我们来看看第四节,诗人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诗人在第四节中表达了功业未就的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真的喝醉了吗,怎么想摘月亮啊?提示:乌鹊即乌鸦,此处以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才择主而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前人名句,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蓝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人生目标,作为领导者曹操在这一点上和人才们形成了伟大的共识。

4、教师提问:大家看看我们没有分析的第一解中诗人是否流露了其 他忧思呢?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 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提示学生:我们学习诗歌,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善于联系以往所学,“温故”而且“知新”。

教师激疑发问: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慨叹人生短暂,想要及时行乐,借酒消愁呢?

教师总结: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就有诗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吃饭都成问题了,却还感叹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好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这里提醒大家品味诗歌一定要在全面理解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开篇看似消沉,实则意味深长。纵观全诗,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豪迈的。

三、全面理解诗人情感后,找同学朗读全诗,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短歌行》九年级教案 篇6

《短歌行》九年级教案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2)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3、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5、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6、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短歌行》的意境之美

《短歌行》的整个思想意蕴就是诗人在整个诗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诗人在做这篇诗篇的背景。当时,在东汉末年,曹操参加了黄巾起义,迁为了济南相,随后因伐兵讨伐董卓,又迎献帝迁都许昌。在击败袁术、袁绍之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统治者。《短歌行》一诗表达了诗人因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却还功名未成的惋惜与苦恼,也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想要广邀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首诗篇的基调都是一种慷慨激昂、奋发图强。表现了生命的真情美。通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曹操生在乱世尚可做到如此,我们生在太平盛世,又岂能消极度日呢。诗篇的意蕴需要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任何深刻的意蕴都离不开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诗人正是运用了美好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通过展现一幅野鹿在呦呦呜叫,呼唤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谐美好画面,折射出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贤才,鼓瑟吹笙的欢乐热闹场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权力的象征,暗喻了诗人想要已通过加,建功立业的伟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达了诗人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用皎洁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7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生发言,之所以说他是奸雄,是因为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们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志》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劭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

能够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不易。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短歌行》 一诗,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解背景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曹操其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宴请众文武,酒至半酣,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睹曹公的风采。(播放《横槊赋诗》视频)

三、激情慷慨颂华章

曹公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吟唱可否打动到你?好,让我们带着心灵的某种震颤放声诵读。(展示拼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谁来点评?

你的点评很直率,但是缺少一点对同学的鼓励。确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读的生命。读曹操的诗,就要读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我试着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四、挖掘诗眼析诗情

1.何谓诗眼?指能够揭示情感或点明主旨的关键性字句。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2.诗人到底“忧”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这个问题。注意:一定要立足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1.诗人为何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他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2.曹操为什么要如饥似渴地延揽人才?(生答:广招贤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统一天下)这个愿望有没有实现?(还没有)

曹操写此诗时57岁。正如他在《龟虽寿》诗中所写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此刻,大战在即,胜负未卜,不禁忧从中来。所以,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都是源于功业未成。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本诗既有深沉悲凉的忧情,也有慷慨激昂的壮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两种感情都表达出来。开头写人生苦短的几句,不妨读得深沉一些,中间“呦呦鹿鸣”四句,可以稍微欢快一点,结尾两句,声调要高亢,要读出踌躇满志的感觉。来,我们一齐读。读得非常好,情感读出来了,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五、品读鉴赏明手法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1.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2.比喻。以朝露比喻人生苦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3.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六、课堂总结: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短歌见壮志”。《短歌行》一诗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敬贤重能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有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但他忧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个人命运。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忧愁:为学习而忧,为前途而愁。但是,强者会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而弱者则会因忧愁而丧失前进的动力。最后,借曹操的四句诗与大家共勉。我们一齐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一篇:中职学校移动电子商务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顶岗工作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