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女性》读书笔记(精选5篇)
书中和有趣的地方是讲明了性别角色的塑造。自然赋予了生理差异这样的男女区分之点,社会则帮助男女构造了他们的性别角色。看到女孩子玩洋娃娃,男孩子舞刀弄枪人们都是觉得在正常不过,一旦情况相反,我们就会加以约束和纠正;女孩子能穿丝袜和裙子,男孩子只能穿裤子,压实男孩子哪一天穿上女孩子的那一身行头,则会被怪异的眼神淹没掉,这说明,孩子们从小便是通过被教导和约束来认知他们在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来规范自己作为男或女这一角色应有的行为。在性别角色塑造中友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变成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女性气质。”女性气质要求女性是富于感情的,他们要学习养育他人,相夫教子,而对自我的培养和对自我的诉求都被视作贪婪过分。而在今天,女人们除了学习到从前传统美德之外,也开始自我探寻,追求也表现出很多男性气质,勇敢果断、意志坚强。
但是与男性气质相比较女性气质更加依赖与身体的表达,因此,社会在无形中对于女性身体的约束是很多的。女性对于这种身体的规则往往又是情愿的。为什么呢?有的是为了接受赞美,有的是为了在工作和中打败别的异性角色。有的则是为了自我陶醉。因此女性们注意着自己的动作和姿势,要求自己苗条而有曲线,要自己的手脚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保持精致,为了保持这样的气质,女性就与自己的身体展开了斗争。
在这部著作中, 弗里丹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 :
“幸福的家庭主妇”的形象只是表象, 无名的痛苦广泛存在于家庭主妇的生活之中。家庭主妇们也会发现自己有些许不对劲, 但也说不上来是哪里出了差错, 因为在外人的眼中自己正是被羡慕的人。直到通过与其他家庭主妇聊天, “突然间, 她们意识到她们都有这个相同的问题, 这个无名的问题。她们开始吞吞吐吐地谈了起来。后来她们开车去托儿所把小孩接回家睡午觉, 随之, 她们中的两位竟放声哭了出来, 只是看到自己并不孤立, 才感到一阵宽慰。” (6页) 这才是家庭主妇生活的普遍状态。家庭主妇们很少想过 :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这样?在这里, 弗里丹并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的奥秘”实际上就是一种束缚女性的诸如传统认知之类的外在力量, 而是在后面的章节以更多事例、心理学社会学实验来逐步深入论述, 指出这一真相。
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不会是功能主义的, 玛格丽特·米德的功能主义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偏见。功能主义以适应生活的幌子向女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类建议 :“两性是互为补充的……两者并无高低之分。每一方必须根据它自己的功能来判断。它们一起构成了一种功能整体。这也是男子和妇女的情况——他们一起构成了一种功能整体。在某种意义上讲, 任何单独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他们是互为补充的……当男子和妇女从事同样的职业或发挥相同的功能时, 这种互补关系就崩溃了。” (148页) 功能主义者企图以男女互补理论劝告家庭主妇发挥她们女性特质的那一面就够了, 同时, 给家庭主妇给予了警告 :传统与习俗是不可逆转的, 已婚妇女操持家务是传统, 背离传统无助于适应当今的生活。
弗里丹还发现, 家用器具的多元化和现代化一定程度减轻了家庭主妇的负担, 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予她们提高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大多数妇女……生活在相当孤立的状态中……她们担心生活会把她们忽略了。百货公司打破了那种孤立状态。突然走进一家百货公司的妇女有这种感觉 :她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百货公司远胜过了杂志、电视或任何其他大众传播媒介, 成了大多数妇女了解生活各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 (266页) 实际上, 这些经济与商业的手段禁锢住了家庭妇女的时间意识, 禁锢住了家庭妇女对职业的渴望, 从长远来看家庭妇女在发展自身能力上不会得到成长。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严重束缚并且试图改变的女性才会有机会脱离这样漫无目的重复性高的生活。
无微不至的照料家庭成员每一位的生活、管理好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家庭妇女是一种束缚, 而且对于她们的孩子而言也并非益事。在“错误的选择”一章中, 弗里丹这样写道 :“因精神失常而被拒绝入伍的182.5万名男子中的大多数人, 因神经与精神原因而退伍的60万人, 试图逃避征兵的五十多万——服役的1500万人中几乎有300万人因为不成熟, 缺乏‘正视生活, 同别人共同生活, 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常常在入伍后仅几天就退避在精神性神经病之中。作为陆海军军医局局长顾问的斯特雷克博士在上述这些人的病例中都发现了有过错的‘妈妈’”。 (227页) 在这里, 有过错的母亲指的是一种一类母亲形象 :不辞辛苦而且煞费苦心的照料着孩子的饮食起居方方面面, 为他们考虑了一切。由这一点可以看出 :母亲在发展自身完善自我这方面就是不成熟的, 无意识中她会把这种不成熟性传给她的孩子。
弗里丹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观点批驳了流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女性奥秘论, 这也是之所以弗里丹以“女性奥秘论”命名的原因所在。归根结底, “女性奥秘论”是指打着完善女性特征的旗号限制妇女终日忙于家庭这个小圈子的一种观点。必须对这种低估女性特征的价值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的、讲理据的批驳, 为妇女涉足除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提供尽可能强大的舆论支持。不得不说, 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做到了这一点。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好词好句:繁衍 短小钝滞 万般无奈 腥腻
所谓的弱者,并非永远都是弱者,只要不屈服于命运,敢于顽强拼搏.哪怕是被人抛弃的“残疾”,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仔细研读了《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序、概述和目标等内容,使我对建构式课程有了更全面科学的了解。
在“序”中明确指出,从课程内容讲,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要将幼儿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我们在教育中应从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创设使幼儿有话说、想说、能够说并能得到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也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从课程的活动过程看,教师虽然应该对活动过程进行预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决不因预先的设计而限定儿童,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生成,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概述中,对于这一点也进行了详尽的诠释,通过对“跑到行进”和“草坪戏耍”这两种典型的教育活动,透彻的分析了教师在教育中易陷入的误区,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既不完全以教育者的思想支配幼儿,也不是对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应该“既是儿童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儿童一生的生存、学习、发展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的”。
在课程活动方式上,应该注意探索的、亲身体验的、问题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并使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回顾幼儿的教育过程,凡是让幼儿通过动一动,做一做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能够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此外我们所用的问难教学法,正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合作解决来引导幼儿思考学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整本书,建构式课程进行的是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生活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从幼儿早晨入园至下午离园这整个期间都渗透着教育的整合,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并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将教育有机融入一日生活中。
【《被建构的女性》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建构形象的历史课堂07-03
建构和谐的行政管理观09-28
建构游戏:幼儿园的房子01-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04-27
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09-20
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01-04
建构09-23
中班建构游戏03-17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09-15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