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共10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回答者: m梦幻伊雪e | 一级 | 2010-7-10 13:54
1.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语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成诵, 无师自通”都说明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教学中不管是白话文, 还是文言文, 我们第一步都应该先让学生读, 因为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 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难免断句不当, 出现错读、断读、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 我注重创设情境。例如, 教学《两小儿辩日》时, 我在古筝的伴奏声中为学生范读课文, 然后, 让学生说说老师读文言文与平常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说:“老师读得很慢”;有的同学说:“老师读得很有韵味”。如,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有的说:“老师读得有气质……”之后, 我对怎样读文言文进行小结:“读文言文第一要读得慢一些, 第二, 要注意句中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韵味, 多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又一种方法。”我再让学生自己边试着读边标出停顿, 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标注, 让学生对照改正。这样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 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学生才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 既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 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 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 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因此, 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 因此, 正确的节奏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但有些学生却把节奏划成“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 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 “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 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 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 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 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 揣摩句子的意思, 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 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 教师应强调, 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 句子的意思可以灵活些, 说法不必强求一致, 意思不错即可。有时, 还要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上下文, 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 可以添加一些词句, 让意思更连贯。
四、提出质疑, 合作讨论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古人曰:“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便说明了讨论对于提高诗文鉴赏能力的作用。例如, 在教《两小儿辨日》一文时, 围绕两小孩争论的问题, 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针对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 你同意哪个小孩的看法?如果你另有看法, 试说明理由。然后, 通过引导, 使学生弄清楚, 由于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 因而早晨和中午太阳与地球距离不变。古人没有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 因而两个小孩凭直觉得出错误的看法, 就连孔子也不能断谁是谁非。这样, 通过讨论, 迸发出知识的火花, 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了认识。
五、熟读背诵, 积累语言
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 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 让学生熟读成诵。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读, 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 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就是以读为本,学习现代文如此,学习文言文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拗口,如果读不明白很难理解,那么我在教学中尝试“四读”教学法,经历初读感知——再读质疑——细读解析——精读悟理的过程。
1. 初读感知。在这一环节首先要读出层次,每次读,教师要明确不同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读清句子,了解文章大意,文章有几句话,画出节奏。我一般采用教师分句泛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练读,学生展示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纠正字音,指导朗读节奏,最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读、表演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感知课文。通过学生的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读出韵律的美,也可以为学生录音,让学生对离他们遥远而又陌生的文言文,使其变得亲切熟悉。
2. 再读质疑。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有一条文章的主线,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脉络,巧妙的质疑。在《杨氏之子》一课中,引导孩子质疑:你认为杨家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问中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能找到“甚聪慧”这句话,就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这是孩子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3. 细读解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放手,通过老师铺垫式的引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通过反复的品读,读出对句子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在《杨氏之子》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到说明文中主人公聪明的句子,让他们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聪明,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该怎样读呢?在学生们的朗读声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还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更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结合加点字,理解句子的含义。
4. 精读悟理。小小的一篇文言文,字里行间却藏着大道理。这个“理”如何去发现,只有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体味,只有把句子读通了,读透了,才能感悟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就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最后一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读读两小儿说的话,你认为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哪句话能说明各自的理由?学生在小组内找句子,结合加点字与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用表演读的方式再现两小儿,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两小儿都有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小小的年纪,能有如此的观察力,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怪不得他们会天真幼稚的笑话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
二、播撒情感的种子,让课堂充满欢乐
1. 播撒情感的种子。情能打动人,更能感动人。首先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情感的播种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伊始就应该生情,燃起孩子求知的火花。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背诵描写山水的古诗。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就是在这山水之间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山水之间去了解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2. 课中生情。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感受到伯牙巧遇子期的惊喜之后,而得知子期已死的消息而悲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伯牙多么希望他和子期的感情像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于是二人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次相会,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乘着一叶片舟,怀着一份欣喜来到了故地,可是他看見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那冰冷墓碑,于是他站在坟前拨弄琴弦,痛哭流涕。教师播放悲伤琴音,出示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后让学生读出伯牙此时的心声,教师也来泛读。其实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在为学生创设情感的剧场,仿佛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感人的画面,体会“悲我悲兮生别离”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读中,不仅感受了短短一句话的意思,更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精髓——言简意深,也体会到了知音之情。
中华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和教化育人中,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文却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因此,文言文素养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有益尝试,但由于其特殊的内容和阶段,又一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人,一听见“文言文”就会头昏脑胀,觉得“之、乎、者、也”之类挺麻烦的,搞不清楚,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它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一大难点。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状况呢?我认为,教师应教而有法,并且做到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渗透学法指导,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文言文学习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就注重从思想上打
消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顾虑。首先,我让学生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夸父逐日》进行比较,得出“《两小儿辩日》的篇幅长了,难度大了”的结论。然后,我告诉学生,初中将学习篇幅更长、难度更大的文言文。在学生面露惧怕之色、发出一片“啊”的惊叹声中,我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 这样,课堂一开始,我就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同时又让他们觉得学文言文并不太难,是“有法可依”的,从而认真地对待这节课。
接下来的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造出轻松、自主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探讨出学习文言文的四个步骤——读准读通、弄懂会译、分析理解和启智明理。
(一)读准读通
课堂上,我这样问学生:“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第一步都应该先干什么?”大家都知道应先读,因为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难免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读,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我在一开始就注重创设情境,在古筝的伴奏声中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停顿,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标注,让学生对照改正。这样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才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二)弄懂会译
“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通后,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翻译。”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这样第二步就被我板书在黑板上了。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我在教学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让学生参照,并且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意思。这一环节,我先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难当堂交流解决,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轻轻松松地就弄懂了文言文的意思。
(三)分析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两小儿”为什么辩斗?
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里由各是什么?
3、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孔子?
4、你喜欢文中的“两小儿”吗?为什么?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启智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不管是一篇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除了学习文中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教育和启发。”接着,我在板书学习文言文的第四步“启智明理”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辩日启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畅所欲言:“我感受到孔子很谦虚,也很诚实,他敢于在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知道,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文中的两个小孩善于观察、爱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明白“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们应不断学习”的道理,接着我又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的道理,从而知道两小儿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在总结完全文后,我这样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很大,学习了课文,懂得了知识,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总结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齐读我板书在黑板右上方的内容——
1、读准读通
2、弄懂会译
3、分析理解
4、启智明理。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说,学习文言文难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难”。然后我又说:“是啊,只要我们以后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来学习,就一定会觉得轻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再看学生们,个个面露收获颇丰的喜悦之色,再没有了课堂一开始的那种惧怕。
播州区马蹄镇民新小学 陈礼元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语意深刻、概括力强等特点。作为小学高年级,安排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阅读兴趣,并且能更好的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更是为了进入中学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打下一定的基础。那么,作为文言文这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初次出现的文体,应从那些方面去进行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教学这种文体首先应注重引导朗读,教学时始终讲读贯穿始终,例如:我在上小语第十册第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指导朗读。一是读通,在扫清生字障碍之后,通过指名读、老师范读、个人练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先将课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并读出一定的速度。和节奏。二是读懂,让学生对照文本中的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基本读懂,并能理解文本的大意,最后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三是读好,文言文由于文字简练,与现代文体语言表达方式有所区别,读起来比较拗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读情绪,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就很关键了。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画出两小儿辩日是辩论的话,想一想他们辩论时的语气、神态。再用自己试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辩论时的生动场景。总之,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既由浅入深渗透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体现了新课标朗读教学的目标中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原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新课程实施后, 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小学高年级选入了四篇文言文, 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编入极少量的文言文, 编者的意图无非是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 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 并能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顺利进入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
但是, 由于文言文在小学阶段是个全新的内容, 笔者发现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 教学策略简单化, 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 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就是草草通读了事, 学生一头雾水, 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那么小学高年级如何在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有效地运用一些策略开展文言文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兴趣为先, 创设情境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文言文教学, 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在其中。本人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营造美妙复古的学习情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营造充满古韵的情境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课伊始, 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曲典雅流畅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 随之在学生眼前展开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 继而深情介绍:“同学们, 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是晋国大夫俞伯牙, 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 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 传诵千古。”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款款叙述, 拉近了时空的距离, 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深深地吸引学生。这样的氛围一直萦绕在整节课中, 学生始终在浓浓的古韵中学习。
2. 运用情境化的文言评价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课堂上, 我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 与学生一起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 或歌或泣、或思或诉, 运用浅易的情境化的文言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如“知我者, 同学们也”“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等, 这些评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肯定和提升,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熏陶, 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3. 巧设有价值的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 必须经过语言实践, 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亦如此。当学生情满自溢之时, 教师巧设一个对话的空间, 引导他们开放自己的情感之门, 把学习感悟到的倾泻出来。
【片段一】《伯牙绝弦》———领悟“知音”心有灵犀
师:伯牙是音乐家, 他的琴声里除了高山流水还有哪些景色?
生1:还有徐徐清风。
生2:春天潇潇春雨。
生3:冬天皑皑白雪。
……
师:是啊, 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徐徐清风”。现在我就是伯牙, 你们都是子期。善听的子期啊, 你可听懂了我的琴音?当伯牙鼓琴, 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 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
师:你懂我, 我要再为你弹奏一曲。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 善哉, 皎皎兮若明月。”
……
通过这样情意绵绵的师生对话, 学生领悟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并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 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疑虑,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为主, 品味意境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韵美, 再加上文言文精练的语言, 特殊的表达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 设计“四读”阶梯, 以达到了解文意、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1. 初读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畅
揭示课题后, 教师抓课题易读错的“弦”字正音, 并提出自读的要求:“认认真真读两遍, 前一遍注意读准生字, 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文言文词句中的停顿, 读出节奏。”随后指名检查朗读, 要求学生也从“读正确、读通畅”两方面去评价。检查中发现学生由于不了解“兮”这个语气词, 把停顿读成了“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教师通过范读及时纠错, 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停顿、节奏, 并在书本上作停顿标注。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大面积地反复练读, 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的朗读要求。
2. 自读鼓励学生揣摩大意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大胆揣读, 如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结合画面进行想象、联系上下文等,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而此时, 教师只须适当地点拨、讲解, 不必过分拘泥于字字落实的对译, 只要学生的理解不偏离原文的意思, 大致说出意思即可。如《伯牙绝弦》中一句“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有的学生按照注释理解成“好啊!高高的样子像泰山!”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妙极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对于这些大意基本正确的说法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文言文语言简约, 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但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 需要慢慢酝酿、激发, 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还原语境, 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朗读、去感悟。
【片段二】《伯牙绝弦》———想象品读“峨峨泰山”
师:现在你们就是子期, 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而起, 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 善听的子期, 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
(播古琴《高山流水》“高山”片段, 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音乐, 展开想象。)
生1:我的眼前出现了气势磅礴直插云霄的泰山, 好壮观啊!
生2:我仿佛站在高山之巅, 有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
师:大家都沉醉了。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 由衷地赞叹出来吧!
以上的教学片段, 教师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景, 引领学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 并把脑海中形象的画面转化为感情朗读, 不但使情感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而且深深地品味了“知音”的意境美。
4. 熟读促进学生背诵积累
李振村老师说:“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 随着心智的成熟, 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 慢慢酝酿, 慢慢发酵, 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由此看来,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背诵、表演背诵、诵读比赛等学生喜欢的方式, 这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作用。
围绕一个“读”字, 历经“初读—自读—品读—熟读”这样螺旋上升的“四读”阶梯, 在读中知其意、悟其境、动其情。我想“书声琅琅”应该成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
三、拓展为辅, 对比古今
1. 前瞻性的“文”“白”对比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言文, “白”指的是现代文。小学生以学习现代文为主, 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引入拓展资料, 给学生讲译文故事, 再学文言文, 这种前瞻性的“文”“白”对比降低了阅读文言文的难度, 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 延伸性的“文”“白”对比
“文”“白”对比还可以是延伸性的。如学生学习了文言文《伯牙绝弦》后, 教师提供现代文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让学生阅读。
【片段三】《伯牙绝弦》———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师:我们刚才读的文言文和现在的文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文言文字数少, 表达非常简洁。
生2:文言文朗读时感觉有韵味。
师:对, 读文言文要讲究停顿节奏, 可以摇头晃脑。
生3:文言文中的“哉”“兮”等语气词, 现代文中没有。
师:你很细心, 这是文言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用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
同一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 学生在对比中更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使其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学习《杨氏之子》才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以学生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为例,谈一谈我的拙见。
一、引导诵读,激发兴趣
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会充满好奇。教师先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时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自读课文,想一探究竟。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情况,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人读同一句话,停顿会有不同。这时老师相机引出文言文的诵读要讲求停顿与节奏。我把划分好了节奏的《杨氏之子》展示给学生,这时教师可以范读,恰当的停顿、朗朗上口的节奏,很快就会引起学生小声附和,这时,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入情入境的体验一下文言文诵读的乐趣。如果再配上《渔舟唱晚》的古筝曲,学生们更加有兴趣陶醉于文言文诵读之中了。
二、教给方法,理解句意
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文章的句意。
1.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在学生们喜形于色、如醉如痴的熟读这篇文言文后,总有一些学生想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一探究竟,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文章正文的下面有几行小字,还标着顺序号。如标号①介绍《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佚事的小说。这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出处以及《世说新语》是一部怎样的书。标号②甚:很。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把②和③的意思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甚聪惠”的意思就是:很聪明。再如“孔君平诣其父”一句只有诣的注释是拜见,本句可以理解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告诉学生这些标号的文字就是注释,用注释中的现代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中的相应文字就可以理解原文的句意了。
2.合理的想象,理解句意
理解文言文的句意,仅靠文下注释是远远不够的。如:上文谈到的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注释中仅有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如果只按照注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儿子出来。这样一来,有些人物像:他、父亲、儿子等,具体是谁,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就有点搞不清楚了,课文中究竟有几个人。如果结合课文再加入合理的想象,《杨氏之子》的前两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可以这样理解: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们有一个儿子,九岁了,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叫出了杨家的这个小孩儿,(想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像别人所说的那么聪明)。像这样结合注释,加上合理的想象理解文言文的句子,一个兴趣盎然的故事就跃然纸上,必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课文的第三句就是“为设果,果有杨梅。”要理解这句话的句意,需要弄清楚“为”读第几声?谁为谁设果?这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谁是客人,谁是主人?家中来客人了,主人要怎么做?学生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发现孔君平是客人,杨氏子是主人,主人招待客人是理所应当之事,结合句中的文字就会发现,杨氏子用水果招待客人,既然是为客人摆设水果,那么“为”就应读第四声。这第三句话的意思就应为: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进行招待,水果中就有杨梅。这么丰富的场景仅用短短的七个字就描述了出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还学会了理解文言文句意的第三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三种理解文言文句意的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恰当运用,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就不难。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孔君平和杨氏子对话的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很快,学生就能准确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了。
三、背诵文章,加强积淀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精练、风趣幽默,颇有趣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会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先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篇55字的短文,学生们很快就能背诵下来。及时的强化、积累,学生的语言储备才会更加丰富。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自--从。
3.遽--急忙,立刻,匆忙。
4.契--用刀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探求。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第三人称,它(们)。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向前行。
19.亦:也。
【译 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狐假虎威【原文】
《战国策·楚策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
(1)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2)荆宣王:即楚宣王,公元前370年即位。
(3)北方:指中原各诸侯国。昭奚恤:楚名将。
(4)果诚何如:实际上怎么样?
(5)江一:魏人,有智谋,仕于楚。一:也写作“乙”。
(6)无敢:不敢。食:吃。
(7)逆:背,违背。
(8)属:同“嘱”,委托。【译文】
老虎寻求各种野兽吃掉它们,它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来做野兽的首领,如今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那么我在你的前面走,你跟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揠苗助长【原文】
《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⑴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⑵无(13)益,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⑪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⑫长(zhǎng)——生长,成长。
⑬揠(yà)——拔。
⑭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⑮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⑯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⑰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⑱趋——快走。
⑲往——去,到..去。
⑳槁(gǎo)——草木干枯。
⑴耘苗:给苗锄草
⑵非徒——非但。徒,只是。
⑶益:好处。
⑷子:儿子 【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就一棵一棵的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帮助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自相矛盾【原文】
《韩非子 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注释】
⑪鬻(yù)——卖。
⑫誉——夸耀。
⑬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⑭或曰——有的人说。
⑮莫不——没有不
⑯应——回答
⑰或——有人
⑱“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⑲“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⑳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⑴ 坚——坚固
⑵ 以——用
⑶俄而——然后
⑷莫能——没有什么。
⑸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滥竽充数【原文】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使:派,让,指使。
必:一定,必须。
请:要求,请求。
为:给。
说:通“悦”,高兴。
廪:官方的粮仓。
食:供养,喂养。
以:用。
等:同等。
好:喜欢。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郑人买履【原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度(du):测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者:......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忘操之:忘了拿尺码。
【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但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掩耳盗钟[原文]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注释]
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
2.钟:铜制的打击乐器
3.负:背
4.况然:即锽(huáng)然,形容钟声宏亮
5.椎:锤子
6.遽:立即,急忙解释:
[译文]
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画蛇添足[原文]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6)固:本来,原来。
(7)子:对人的尊称,您。安,怎能,哪能。
(8)遂:于是。
(9)亡:失掉,指未喝上。
(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终:最终、最后。
(13)安能:怎能,哪能。
(14)引:拿起。
(15)且:准备。
(16)成:完成。
(17)余:剩下的。(18)足:脚
蜀鄙之僧【清】彭端淑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①而往?”
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注释】
①恃:凭借。
②越:到。明年:第二年。(亦有人译为“越过第二年”,即第三年)
③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
④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⑤持:笔者怀疑可能为误写,同“恃”。
⑥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糊涂。庸:平常。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⑧限:限制。这里翻译为“限制于”。
⑨之:到,往,去
【译 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
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学奕《孟子.告子上》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注释】 学弈(下围棋)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秋,任命,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
善弈者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弓缴(箭)而射之(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弈: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诲:教导。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之:天鹅。之:前者。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为:因为。与:吗。曰:说。非:不是。其:后者。然:这样。思:想。
长竿入城【原文】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之:指长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讲到:“课前能够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天才,能够明白课文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奇才,能够懂得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学是学习良才。”于是,同学们为了表现自己,纷纷在课前预习课文,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扫除了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只要明确课标的这些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学步骤:
1.读通读准课文,初步了解句意
先由教师范读,或者通过课件播放朗读录音,以教师(或课件)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朗读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予以帮助。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2.读熟课文,以不同形式再现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大致了解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也可以通过表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3.启迪学生思维,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应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教学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追求——志在明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浅显易懂文言小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之后,以自己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实际生活与成长经历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5.课后拓展,享受阅读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