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具操作说明

2025-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蒙氏教具操作说明(共6篇)

蒙氏教具操作说明 篇1

教具构成 工作用的地毯。

(一)搬运工作用的地毯 准备工作

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竖直放置卷好的地毯。基本操作

1.蹲下并用双手握住地毯筒的上部。

2.手持地毯.慢慢站起来。3.站在原地.再把地毯端正地拿好。

4.地毯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5.以这种方式将地毯搬到地毯架上。

6.保持竖直的状态,把地毯轻轻放人地毯架里,不要使地毯散开。兴趣点

竖直地搬运地毯。错误控制

1.拿地毯时松开或落下。2.碰到人或东西。直接目的

1.学会正确地搬运地毯。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

(二)地毯的卷起和展开 基本操作(展开的方法)1.搬来一张卷起的地毯,放下。

2.蹲在卷起的地毯前面。3.两手放在地毯左右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拇指放在地毯的下侧,其它手指握住上面。

4.用两手慢慢地把地毯摊开。5.身体向后退,直到地毯完全展开。

基本操作(表面在外的卷法)1.蹲在展开的地毯前面。2.右手四根手指伸进地毯下方,拇指握在上面。左手也相同。3.将地毯稍稍提高弯向内侧使之卷曲。

4.卷起后,左右手交替向前压紧继续卷。

5.仔细察看两边是否卷得很整齐。兴趣点

地毯的两端对齐。错误控制

两端不整齐,没有完全展开。直接目的

1.练习手眼的协调动作。2.训练手指的动作。注意事项

1.也可练习地毯表面在里的卷法。2.当地毯太大时,可以考虑由两个人一起展开、卷起。3.地毯材料要适合孩子使用。

2.用海绵移水

教具构成

1.两个相同的碗,左边一个碗盛有水,右边的是空的。2.一块长方形海绵。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海绵移水”的动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3.双手握住干海绵,给幼儿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海绵,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挤、放。”

4.用右手抓住海绵并放到装水的碗里,等待海绵吸水。5.用两只手握住海绵,拉出水面,稍做停顿,将水滴沥干。6.将海绵移动到空碗上方,双手挤压海绵,将水挤到空碗里。7.在移水的过程中,观察孩子反应,然后请孩子尝试。8.结束练习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错误控制 水滴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增强手眼协调能力。2.提高动作控制能力。3.锻炼生活自理能力。4.加强手部肌肉的训练。注意事项

1.挤压吸足水的海绵的力度应由小到大。

2.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吸干。

3.衣服夹的使用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六个适合孩子力量的衣服夹。2.两个相同的容器。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衣服夹”。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它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夹子,给孩子示范夹的动作三次,可以配合语言“捏、放”。

4.用这三个手指捏紧并打开衣服夹,将其夹到右边容器的边缘上。5.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的衣服夹都夹到右边容器的边缘上。6.稍做停顿,将夹子依次取回到左边的容器中。7.请幼儿进行尝试。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衣服夹.锻炼手捏的动作。2.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4.螺母和螺钉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三组配套的螺母和螺钉。2.一个小篮子。基本操作

l.告诉孩子:将示范“螺母和螺钉”。

2.邀请孩子到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它干扰。

3.从篮子里取出一组螺母和螺钉(螺母已经被拧在螺钉上),放在桌子上。4.示范如何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

5.把螺母按逆时针方向从螺钉上拧下来,可以配合语言“转”,手腕转动要明显。

6.把拧下来的螺母和螺钉按照上下顺序对应。7.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从螺钉上被拧下来。

8.再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按顺时针方向把螺母拧到螺钉上去。9.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被拧到螺钉上去,放回篮子里。10.请孩子操作。11.把篮子放回架子上。

错误控制

一个螺钉上只有一个螺母。直接目的

1.加强手腕的运动。

2.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和拧的动作。

5.按扣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按扣连接。基本操作 打开

l.用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压住最上面按扣凹部(下襟)。

2.用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按住按扣的凸部(上襟)的旁边,用力向上掀开按扣。

3.从上往下一个一个地拉开按扣,一直到最下面一个被拉开为止。4.双手把两块布向左右两边分开。扣紧

1.双手把两边的布拉到中间合起来。

2.从最上面开始,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扣子的上襟。3.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压在下襟的按扣旁。

4.然后把扣子的凹部和上襟的凸部重合,手指用力压下,继续往下直到全部做完。

5.整理布料,使其平整。兴趣点

压按扣时发出的声音。错误控制 扣子没有吻合。直接目的 1.学会按扣。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三指。

6.使用筷子夹糖果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筷子一双。

2.两个相同的碗,左边的碗中盛有糖果,右边的碗是空的。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筷子夹糖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⒊伸出右手中指、食指和拇指,先将一根筷子放在三指上,再将另一根放上去。

4.给孩子呈现一张一合的动作,并重复说“开”、“关”三次。5.使用筷子将左边碗中的糖果夹到右边碗中,动作要缓慢。6.左边碗的糖果被移到右边碗之后,要再归位,移回左边碗中。7.请孩子操作。

8.做完练习后,将用品放回原位。错误控制

糖果掉落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自如地运用筷子。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注意事项

糖果若有散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和食指相捏的方式把它捡起来,放进碗里。

7.粉红塔

教具构成

1.由10个粉红色的木制立方体构成,立方体的各边长度从10cm到1cm递减。最大的立方体体积为1000cm3,最小的立方体仅1cm3。2.工作毯一块。适用年龄 两岁半以上。基本操作

1.介绍粉红塔.准备工作毯。2.从粉红塔基座上拿取粉红塔,并示范粉红塔的拿法。用五指从塔顶抓拿最小的立方体.置于手心(以示珍贵),再将其余的立方体一一拿到工作毯上,手势是呈现虎口捏住立方块,拿取较大的立方体时可用两手托住底面搬运。10个立方体不依顺序散置在工作毯上。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4.示范立方体的垒塔的方法。先选出最大的立方体,放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再让孩子去比较其他的立方体。选出次大的,将它放到最大的立方体之上。

5.按照顺序依次垒高,一直垒到最小的立方体为止。

6.搭完后,请幼儿从塔顶以及塔的四周欣赏粉红塔的整体的协调感。7.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让孩子清楚地看到塔的拆除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地取下来,不需按顺序放置。给孩子练习的机会。8.工作结束后,从最大的立方体开始,依顺序放回教具架上。错误控制

在视觉上,塔的外形明显不协调。直接目的

1.帮助孩子理解大小,发展其视觉和肌肉的感觉度。

2.帮助孩子正确地获得对三次元空间差异变化的知觉。

3.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小肌肉动作的控制能力和灵巧性以及手眼协调性。

4.加强孩子手部和腿部肌肉的练习。

8.棕色梯

教具构成

1.由10块棕色的木制长方体构成,长方体的长度都是2Ocm,横断面由10cm×10cm到1cm×1cm递减。2.工作毯一块。适用年龄 两岁半以上。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介绍教具并准备工作毯。

2.示范棕色梯的拿法。细的需用双手握棒中间,粗的用双手托握棕色梯的两端,依次从细到粗拿到工作毯上,一个一个搬运。10个长方体不依次序散放在工作毯上。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

4.示范棕色梯的横向排列。首先选出最粗的长方体.拿出来平放在工作毯左端(放在孩子能清楚看到它们渐次变化的位置).再依次比较长方体的粗细,由粗而细按顺序排列。注意将所有长方体靠紧。5.排列完毕.让孩子从正面和侧面仔细观察全体形状。

6.询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呢?”把10个长方体随意分散放置在工作毯上,让孩子进行练习。

7.工作结束后,由最粗的长方体开始,协助孩子将棕色梯按顺序搬回到教具架原位。错误控制 视觉上的不协调。直接目的

1.培养孩子对于粗细的认识和理解。2.发展孩子手眼和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3.通过视觉的辨别,在知觉上对二次元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

9.带插座的圆柱体A 教具构成

木制圆柱体,外形类似枕木,上面有连着小圆柄的10个圆柱及10个圆穴。圆柱高度一定,约5.5cm,直径以0.5cm渐减,最粗5.5cm,最细1cm。适用年龄 两岁半以上。基本操作 操作一

1.引导孩子,介绍圆柱体插座并准备桌子。

2.从教具架上把圆柱体A端到桌上(此时可以教给孩子搬运教具的方法)。为了练习上的方便,把最粗的圆柱体摆在左边。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4.示范用三指捏的方式拿住圆柄,将最粗的圆柱抽起,放在插座的前面。慢慢地把其余的圆柱也放在最粗圆柱的同侧,按顺序依次摆放。5.示范找出和圆柱相同的圆穴及嵌进圆柱的方法。从左边开始,抽起第一个圆柱,将圆柱底部和圆穴进

行比较(视幼儿的能力确定是否进行比较),将圆柱轻轻地嵌进去。6.每嵌进一次之间做短暂的停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地把10个圆柱都放入后,询问孩子:“你愿意试试看吗?”如果孩子有兴趣,就给他们练习的机会。然后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操作,一大一小对比着嵌入。7.整理圆柱体A,将其放回教具架上原处。操作二

1.准备工作如操作一。

2.将抽出的圆柱散放,然后随机取圆柱嵌入。可不依照顺序操作。3.此项操作是在操作一基础之上进行的。错误控制

每个圆柱只能嵌进相吻合的圆穴。直接目的

1.培养辨别粗细的视觉能力,进而理解粗细的概念。

2.培养用小肌肉控制动作的能力、灵巧性和手眼协调性。

10.带插座的圆柱体B 教具构成

木制圆柱体,外形类似枕木,上面有连着小圆柄的10个圆柱及10个圆穴。圆柱直径一定,约2.7 cm,高度以0.5递减cm,最高5.5cm,最低1cm。适用年龄

与日常生活练习并行,两岁半以上。基本操作 操作一

1.引导孩子,介绍圆柱体插座并准备桌子。

2.从教具架上把圆柱体B端到桌上(此时可以教给孩子搬运教具的方法)。为了练习上的方便,把最高的圆柱体摆在左边。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4.示范用三指捏的方式拿住圆柄,将最高的圆柱抽起,放在插座的前面。慢慢地把其余的圆柱也放在最高圆柱的同侧,按顺序依次摆放。5.示范找出和圆柱相同的圆穴及嵌进圆柱的方法。从左边开始,抽起

第一个圆柱,将圆柱底部和圆穴进行比较(视幼儿的能力确定是否进行比较),将圆柱轻轻地嵌进去。6.每嵌进一次之间做短暂的停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地把10个圆柱都放入后,询问孩子:“你愿意试试看吗?”如果孩子有兴趣,就给他们练习的机会。然后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操作,一大一小对比着嵌入。7.整理圆柱体B,将其放回教具架上原处。操作二

1.准备工作如操作一。

2.将抽出的圆柱散放,然后随机取圆柱嵌入。可不依照顺序操作。3.此项操作是在操作一基础之上进行的。错误控制

每个圆柱只能嵌进相吻合的圆穴。直接目的

1.培养辨别高低的视觉能力,进而理解高低的概念。

2.培养用小肌肉控制动作的能力、灵巧性和手眼协调性。

11.彩色圆柱体(红色)

教具构成

彩色圆柱体10个(红色),高度相同,直径递减,放在红色的木盒中。适用年龄 3岁以上。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介绍彩色圆柱体并准备桌子。

2.从教具架上慢慢地搬红色圆柱体到桌上.指导孩子用两手平稳地搬运。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

4.询问孩子:“这个盖子是什么颜色?”打开盖子再问里面的圆柱是什么颜色.然后说明:“今天我们做红色圆柱体的练习。”

5.将10个圆柱体一一取出,不按顺序放置。盖好盒盖后,将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6.给孩子示范排列的方式。可以像圆柱体一样水平排列,也可以像粉红塔似的垂直排列。

7.等全部排好后.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鼓励孩子试试还没有使用过的排列方式。

8.工作结束后,将圆柱体由粗到细慢慢地整理好放回木盒中,搬回教具架上。错误控制

圆柱体规则的渐次性。直接目的

1.进一步锻炼孩子对不同尺寸和大小等概念的识别能力。2.加强孩子比较和辨别相似、相异以及对应的能力。3.锻炼孩子手眼的协调能力。

12.彩色圆柱体(蓝色)

教具构成

彩色圆柱体10个(蓝色),直径相同,高度递减,放在蓝色的木盒中。适用年龄 3岁以上。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介绍彩色圆柱体并准备桌子。

2.从教具架上慢慢地搬蓝色圆柱体到桌上.指导孩子用两手平稳地搬运。3.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

4.询问孩子:“这个盖子是什么颜色?”打开盖子再问里面的圆柱是什么颜色.然后说明:“今天我们做蓝色圆柱体的练习。”

5.将10个圆柱体一一取出,不按顺序放置。盖好盒盖后,将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6.给孩子示范排列的方式。可以像圆柱体一样水平排列,也可以像粉红塔似的垂直排列。

7.等全部排好后.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鼓励孩子试试还没有使用过的排列方式。

8.工作结束后,将圆柱体由高到低慢慢地整理好放回木盒中,搬回教具架上。错误控制

圆柱体规则的渐次性。直接目的

蒙氏教具操作说明 篇2

一、自制教具能够不断丰富工作材料, 弥补固有教具的不足

蒙氏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 它有:日常、感官、数学、语文、文化等几大板块, 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儿童。但是, 蒙氏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固有教具却只是集中于感官和数学领域, 并享誉为“蒙氏教学的精髓”。那么, 如何来弥补蒙氏固有教具的不足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己制作教具来予以替代。例如, 在认识月相时, 由于事先不存在固有教具, 因此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老师干巴巴地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感兴趣, 从而又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于是, 针对自己的需求, 我们设制了一套“认识月相”的教具及教法, 较好地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 事先请家长与幼儿一起从阴历的月初至月末坚持每日观察月相的变化, 这是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步, 结合蒙氏理念设制了“月相三步卡” (第一步是既有图片又有汉字的完整卡, 第二步是只有图片的部分卡, 第三步是只有汉字的部分卡) , 这份工作材料形象、操作性强、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 通过反复的操作能够帮助幼儿逐步达到工作目的;第三步, 结合已有经验再次开展“观察月相”的亲子活动, 并通过记录月相和观察日期,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在每月的不同时段月相所发生的变化;第四步, 设制教具“认识月相的产生”, 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有关月相的一系列知识,

二、自制教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蒙氏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因材施教, 它主张按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接受能力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 因此, 当教师发现幼儿缺乏某项知识且敏感期已至, 但现存的固有教具又不适合其能力接受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实际的需求, 灵活自制适宜的教具, 使所授内容更贴切、更具备针对性。例如, 在增强本班幼儿的时间概念时, 其固有教具只有“认识日历”和“认识钟表”, 若直接利用此教具进行教授, 不仅不适合本班 (属小中婚龄) 幼儿的年龄特征, 而且还违背了蒙氏教学中主张按整体到局部逐步精确的原则。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设制了“年到月的转换”这一工作材料, 它清晰明确地表现出:一年可以分为两个半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所包含的月份以及一年共十二个月等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化, 不仅可以让孩子掌握系统的、全面的时间概念, 而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更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然成长准则。

因此, 在蒙氏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把“因材施教”这一要求深深刻入脑海中, 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行动, 通过行动来完成它、实现它!其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制教具。

三、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完成固有教具的延伸工作

蒙氏固有教具本身具备超强的创造性和延续性, 我们教师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提示引导幼儿进行一些创新的变化和延伸的工作, 从而帮助幼儿不断地巩固旧知识、丰富新知识, 并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以及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等等。为幼儿提供更多量的纽扣和数字进行同样的操作, 结果轻松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了可以直接且快速判断奇偶数的潜在的规律。

适宜的延伸工作是蒙氏教学的必要环节, 它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如自制延伸教具、设计延伸作业纸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经常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拓展教师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社会, 极度重视对幼儿开展“营养餐”式的教育, 即多元化的因材施教。要想做到这一点, 作为教师, 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并根据这些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 设制适时适性的教具。而实际上,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仅会令我们的孩子获益终身, 同时我们教师自己也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因为每当在教授一个新工作之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 及时发现他目前所达到的水平, 然后分析现阶段是其学习哪项工作的最佳时期, 接着就是考虑教具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时所做的设制改良工作, 最后就是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教授。以上的几个环节, 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而其中的教具设制及改良工作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接受情况和今后的操作兴趣, 因此, 教师在设制过程中, 一定要多想、多动脑, 尽量设计出易于幼儿接受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具。

谈蒙氏教具对弱智儿童发展的作用 篇3

手眼协调是由小肌肉的能力配合知觉能力而组成的。因为弱智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目光不能依附在某事物上,因而阻碍了他的学习。所以首先要在视觉对焦、视觉追踪上下功夫,其次多做小肌肉练习(精细运动),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手眼协调活动,再渐渐缩小活动范围,最后才能具备独立完成较精细的手眼协调活动的能力。精细动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大脑皮层的发展水平。据有关材料记载,人的大拇指代表四分之一的脑机能,拇指和食指的神经与大脑语言中枢有着直接联系等等。可见手指功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使手、脑并用,促进协调发展。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手部功能都很差,手指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肌肉的张力都比较差。在蒙氏教具中,大部分都是由手来操作的,对训练弱智儿童的精细动作是非常有效的。

在“夹(捏)黄豆”“串珠子”等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一个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由低到高,从帮助到独立完成,让孩子一步步的实现。如串珠子:根据弱智儿童的具体情况可以从简到难,逐渐加大难度,按教师提出的要求串珠,从中巩固颜色、数量和图形的知识,并且培养他按图操作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充分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平衡感觉机能、意志力及动作协调能力。过不了多少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掌握得很不错,不仅掌握了技能,还提高了速度。从他们专心操作的样子可以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稳定性也增强了。蒙氏教具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合理微调,灵活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弱智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提高其运动机能。

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弱智儿童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归纳出一些定律,对他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缺乏真正的理解,学习方法较死板。要透过这一部分的训练来协助他理解周围的环境,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语言方面的训练贯穿始终。口语交际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是弱智儿童典型的特征。一些弱智儿童只会发一些简单的无意义的声音甚至无语言,对这样的孩子只进行单一的语言训练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因为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过程,其中包括大脑中语言神经中枢的发展和语言器官的发育、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影响等等。因此,弱智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在利用蒙氏教具对弱智儿童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友好的氛围,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使孩子逐步理解语言并学会听从指令。培养他们的配合意识和动作能力,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对一步指令的接收和完成较好的弱智儿童,要着眼于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两步指令的训练,如“把红本子拿给于老师”“把门和窗户关上”等。从而间接丰富弱智儿童的语言,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并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在利用蒙氏教具对弱智儿童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孩子之间的“同伴”作用对增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和重建合适行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的问题是弱智儿童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他们的注意力易过于分散或极其专注而不能有效转移,易出现注意力短暂、不受约束、常常离开座位等现象。通过蒙氏教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注意力。首先,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注意的过程,如:在进行拼图训练时可以根据弱智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图片的形状、颜色等不同要求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部分与整体的概念,培养他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训练他的注意力。这类项目的训练都要求儿童在集中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其次,在蒙氏教具中有一些专门是为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设计的。如:弹球入洞,它要求将球弹入洞中,为了确保儿童能将球弹入,所以洞的间距很小。此训练不仅需要儿童有一定的方位知觉,手指协调控制的能力,更要求儿童注意指向明确、精神集中。对于训练弱智儿童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作用的。

四、提高自控能力,改变行为

人的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弱智儿童的情绪波动大,但不会表达,常常表现为暴躁、发脾气,而后又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发展到攻击、破坏、自伤等自我刺激行为。对不良行为采取惩罚的方法效果有限,即使当时有效,过不了多久还会重犯,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蒙氏教具注重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并间接地培养其“内在纪律”。由于蒙氏教具每种只有一份,便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习“先来后到”的等待,让弱智儿童在每天的操作活动中逐渐学会等待,形成“等待”的概念,并转化为是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让弱智儿童等待来延缓满足,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另外,在利用蒙氏教具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做各种有意的活动,还可以得到表扬、奖励,从而有效地限制了不良行为,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和发展。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有的喜欢钻在桌子底下等。对于这些行为,说教是没有用的,而是在不断地训练中,他们的不良行为不知不觉地改掉了。所以说利用蒙氏教具对弱智儿童进行训练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弱智儿童的自控能力,还可以改变弱智儿童的不良行为。

自制蒙氏教具——认识颜色的深浅 篇4

材料:透明杯子多个,吸管一支,染料或饮料(以饮料为例)

步骤:1.取四只杯子,由少到多添加饮料

2.用吸管吸清水分配到各个杯子里,水位一致为好

3.让孩子观察,挑出颜色最深的,然后拿开,继续挑 4.最后排成一个色列

说明:1.这个游戏家长先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操作。2.孩子开始可能挑不对哪只杯子的颜色最深,这时你就拿出他挑出的那杯和最深的那杯进行比较,再让他挑选,还是挑不对的话,你就告诉他哪只是最深的。让他慢慢的形成深浅的概念。

3.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玩吸管上去了,那就由他去吧!一会儿再来。

4.这个实验用颜料最好(彩色颜料和白色颜料搭配),色彩的区分比较明显!

数学教具制作说明 篇5

教具名称:方位演示仪 制作人:

程丽、欧娟、李玉萍 制作材料:

硬纸板、胶带、不干胶广告纸、彩笔、剪刀、小钉。使用方法:

转动中间的指针 用途:

此教具专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而制作。制作方法:

1、找个大点的纸盒,用剪子剪取一面,修齐,整平。

2、将不干胶广告纸贴于正面,要贴平。

3、用尺子分别画出大小两个“十字”,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涂上颜色。

4、以大“十字”的中心为圆心,画出一个大圆,并涂上颜色;再以10度为一个刻度,画一圈;分别把30度,60度,用较粗的线条突显。

5、用黑色的笔,在小“十字”上的四个方向,分别写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6、再用黑色的笔,画出一个30度的角,并标明角的大小,表示“东偏北30度”。

7、在中心点上用钉子固定一个指针,让指针能旋转到不同的角度。制作原因:

“位置与方向”要求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能够确定: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教学本单元例1时学生除了要判断方向,还要确定角度,而角度的判断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这个教具的作用即为:

学习例1时,先让学生观看:方位演示仪。

学生根据仪器出示的情况讨论一下,图示表示的是什么方向。学生能够得到:东偏北30度或北偏东60度。

讨论得到两种不同结果时,能让学生明白参照物不同,结果不同。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明确:

1、东偏北30度,即为指针从东向北移动30度。

2、北偏东60度,即为指针从北向东移动60度。

3、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明白,出发点不同,说法不同,角度也不同,但表示的角度是一样的。

4、明确具体用哪一个时,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夹角较小)的方位。

5、练习:

(1)教师转动指针,让学生说出指针指的方向,并确定哪种说法更好地一些。

小学数学教具及使用说明 篇6

教具编号 1 教具名称 24时计时法 使用学科 小学数学

教具用途 制作工具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使用方法

教具编号 2 教具名称 使用学科 教具用途 制作工具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数

使用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时间,普通计时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 剪刀,彩笔,直尺,圆规 废纸板 彩笔

用圆规画出图形,用剪刀剪出,标出时间刻度,彩笔修饰 向学生展示,认识时间,挂图进行练习巩固 计数器 小学数学

帮助学生认识数位并可以用来比较大小 剪刀,皮尺

胶水,彩纸,木块,铁丝,瓶盖

将木块上钻出孔,铁丝固定好,瓶盖若干串上,彩纸修饰,标上位活动瓶盖,让学生形象的认识数位并进行比较

教具编号 3 教具名称 我的年历 使用学科 小学数学

教具用途 帮助学生认识年,并培养学生的爱心 制作工具 剪刀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日

使用方法 日

教具编号 4 教具名称 使用学科 教具用途 定

制作工具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的

使用方法 形。

废纸板,彩带,彩笔,颜料

在硬纸板上画出竹子,用订书订把年历固定好,标上节日和生直接让学生感受年历和月份,认识重大节日和父母的生平行四边形多功能演示器 小学数学

可以用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剪刀,胶水,小刀 两根木条、橡皮筋和5个螺丝钉。

上一篇:教师五年专业发展规划下一篇:我的暑假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