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的特点包括

2025-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启示的特点包括(精选8篇)

启示的特点包括 篇1

一、强调知识性

导游词要为游客提供景点翔实的资料,从多个方面加以讲述,所以,一篇优秀的导游词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而且导游词的内容是不能信口雌黄,随意杜撰的,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在一篇导游词中,会用到自然科学知识,如:地质成因、力学原理、动植物学知识等;还会用到社会科学知识,如:宗教常识、哲学美学知识、诗辞歌赋、中外文学、历史常识等;另外,建筑、园林、书法、绘画等知识,都会有所涉猎。一篇优秀的导游词,往往综合了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对景点加以叙述,以便给阅读者全方位的信息。这就是导游词强调知识性的原因。但是,作为中小学生,即使我们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景点,也往往只是知其外部景象,而少知它涉及的知识内涵。怎么办,那就要靠我们动手来搜集一些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写导游词时增加文章知识的含量。下面请看綦妙儿的《长城导游词》:

长城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导游小綦,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旅游。在长城上,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在长城的城砖和条石上乱涂乱画,不要随地扔垃圾,也不要掉队,请大家随时和我配合,谢谢!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全长13000多公里,所以也叫万里长城。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八达岭长城,它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地势险要,城关坚固,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八达岭长城脚下,大家看,高大坚固的长城多么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现在我们站在八达岭长城上了,大家看,我们站的地方很宽,但是在长城上,城墙的宽窄是有区别的,最宽的地方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但是最窄的地方只有两米多宽。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t望口和射口,t望口外宽内窄,这样能看得更远更清楚;t望口的下面是射口,是用来射箭、投石用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这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现在我们来到了关城的入口,这里有五尊大炮,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这个最大的一尊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在千米以上,威力很大。另外这四尊叫牛腿小炮,是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都是明朝制作的。

长城是用数不清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一块儿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和起重机,大家想一想,当时因为抬城砖,死去了多少劳动人民呀!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叫《孟姜女哭倒长城》,大家应该很熟悉:秦国有一位普通的女人叫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杞梁。有一天,丈夫被抓走当修长城的农民工。一年多过去了,丈夫一直没有来信,孟姜女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决定去找丈夫范杞梁。她带上食物和给丈夫特制的棉袄,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了丈夫修长城的地方。可是一打听才知道,丈夫为了修长城早就累死了,现在埋在底下的尸体都找不到了。孟姜女听到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边跑边哭,因为哭的声音太大了,哭一段,长城倒塌一段,总共倒塌八百多里长。最后,孟姜女还是想不开,就跳海自杀了。

现在,我们站在长城上,在感受长城雄伟气魄的时候,也不要忘了那些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长城是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建造而成的。

今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吧,相信大家对长城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大家!

作为长城这个知名景点,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篇导游词所取的角度是八达岭长城段。说到长城,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篇导游词的主体部分,重点是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建筑等知识,从四个方面来写:

①简要说明长城的状况:“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全长13000多公里”,强调“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地势险要,城关坚固,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先给读者一个比较概括的整体印象。

②详写“八达岭长城”段城墙、垛子、城台等结构特色,交代他们的位置、样式、作用,这些都是游览者所关注的问题。所以着墨也多一些,重点说明了城墙宽处“五马并骑,十人并行”;窄处“只有两米多宽”;t望口和射口是用来观察和御敌的;“城台,这是屯兵的堡垒”等,这些知识解说得都比较清楚。

③简要介绍“关城的入口”的大炮和小炮。

④简略说明“长城是用数不清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一块儿就有两三千斤重”,接着用大量的文字,重点讲述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来印证长城建筑工程的艰巨。文章不但注意了文章的思想品位,也注意了文章的文学品位,使之有了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以说,这四部分涉及到多种知识,小作者处理得比较灵活简练。我相信,这些知识是需要小作者通过阅读来获得的,只是在决定取舍时,小作者要根据自己游览长城的经历,见闻等,来重新剪辑组合这些知识。这篇文章基本做到了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抓住了要点。

二、讲究口语化

启示的特点包括 篇2

对高校科研进行评价的工作在我国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部门和学者也在积极探讨构建有效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途径和方法1。高校科研评估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议题,其中英国开展高校科研评估工作比较早,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此,本文拟对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过程与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开展高校科研评估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开展高校科研评估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了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公共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改革对英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英国高校获得的财政支持数量趋于下降;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使用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在公共教育投入减少而问责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英国有关部门在1986年委任了一个专门小组研讨高校科研质量和效益的评价问题,并将高校科研评估(英国称之为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以下简称RAE)正式纳入了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的工作范畴之中。虽然1988年英国通过教育改革法,大学拨款委员会被大学基金委员会(University Funding Council)等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所取代,但开展RAE活动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

1991年英国政府向国会提交《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提出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并采用统一标准划拨经费。该白皮书的建议被1992年的英国高等教育法案所采纳。新成立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于1993年4月开始行使权力。英国政府要求新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根据一系列绩效指标分配资金,并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与科研的质量。

为了合理分配科研资金,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继续对高校进行科研评估活动,并由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苏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SHEFC)、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W)和北爱尔兰教育部(DENI)联合组织实施,其办公室设在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具体评估活动由RAE评估小组负责。

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目的不仅是为科研拨款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科研质量,进而提高英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对高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直接影响高校从政府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高校及其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而且对高校及其相关学科的生源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工商界、其他非官方和官方各种渠道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与支持。

二、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原则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组织和实施RAE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国际化原则。首先,从评估小组成员构成看,在2001年的高校科研评估中,不仅有465位英国国内著名的专家参与,还邀请了345名来自海外的专家。其次,在高校科研评估标准的设定上也突出了国际化的标准,要求以国际化的标准对参加评估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第二,一致性原则。强调所有关于高校科研评估的文件和解释,在内容和时间上必须保持一致,并可以随时随地向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提出咨询要求。

第三,透明度原则。首先,在评估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各个评估小组就要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其次,除了涉及私密性材料外,高等教育基金会对高校科研评估的评议过程和结果都将公开发布。

第四,中立性原则。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除了对所有学科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一般性鼓励外,对任何特定领域的研究不提出任何鼓励或不鼓励的意见,以保持评估的中立性。

第五,跨学科性原则。英国高校非常重视高校内部及不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每个评估小组在制订相关的评估标准时,都会详细阐述跨学科研究的情况。在评估跨学科研究成果时,各评估小组之间会达成协议共享专家意见,并由一些评估小组主席组成的伞状组织监督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估工作。

第六,可信度原则。自1986年开展高校科研评估以来,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制订的高校科研评估材料申报格式、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等取得了大家的信任。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认为应该保持这种来之不易的信任,任何评议方法、程序的改进,必须证明有明显的效果并对所花费的代价进行权衡后才可能作出。

第七,有效性原则。要求逐年降低在实施高校科研评估中的各项开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八,同等性原则。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只对参加评估单位提交的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而不考虑这些科研成果是属于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方面。

三、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组织及过程

(一)专家组成员的确定

评估小组主席由先前参与高校科研评估的专家提名,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任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要求大约1300个专业团体推荐评估小组的候选人,然后由评估小组主席从专业社团提名的候选人中,根据专业经验、声望和用户的代表性等标准挑选评估小组成员,得到高等教育基金会许可后,最终确定为评估小组成员名单。评估小组专家一般来自不同的机构,不仅有教育界的专家,还有来自工商界、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一些代表。评估小组成员的组成还会考虑性别及地区比例,如评估小组成员中一般有20%左右为女性3。

(二)评估小组的职责

英国在2008年的高校科研评估中将会更加注重交叉学科的评估,因此仅成立了15个主评估小组,然后下设次评估小组对67个学科进行评估4。主评估小组的主要责任有复查各次评估小组的工作方法和标准,保持各小组之间良好的交流和联合工作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次评估小组的责任有准备相关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草案,向主评估小组提出建议等。为了使评估更科学、专业,2008年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将为各评估小组提供更大的支持,包括外聘专业人员担任评估小组秘书,而不是象以前那样由高等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兼任。

(三)评估过程

1.高校提交评估材料。高校哪些学科参与评估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不要求高校的所有学科都参与评估。但高校所有参与评估的学科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符合一定标准和格式要求的如下材料5,这些材料是评估专家做出判断的基础:

·所有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的信息;

·在评估规定的时期内出版的论著或其他形式的可以评估的科研产出成果情况。在以往的评估中,每位参与评估的科研人员只需要提交最多四项研究成果;

·关于学术性研究生、研究经费收入以及科研环境、政策和科研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2.科研评估小组作出评价。各个评估小组根据在评估之前公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高校提交的评估材料进行评价。

3.排序。评估小组对每所高校的科研质量进行评价和排序(这一过程将在下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4.公布结果。各个评估小组完成评估工作后,每个评估单元的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将会正式公布(其中涉密材料将不会公布,例如对提交材料之高校的反馈意见将单独寄给各个高校)。随后,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也会根据评估结果分配相关的经费。

四、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评估方法是否科学,关键在于评估标准的制订和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在2008年英国高校科研评估方案中,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中不仅包括研究成果(每个待评估的研究人员只提供四项研究成果)方面的量化指标,而且也包括研究环境、受同行尊重指标等方面的指标;此外,不同的评估小组还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对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进行调整。

(一)研究成果评估

研究成果主要是指参与评估的科研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产出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著作、论文和录像材料等。在2008年的科研评估中,对研究成果质量的评估共分为5个等级(在以前的评估中分为7个等级)(详见表1)。

资料来源:Quality profile and definitions of quality levels.

(二)研究环境评估

研究环境主要包括研究单位的研究策略、组织、管理,学术性研究生的数量,研究收入以及来源等,评估小组专家根据各被评估单位提交的与研究环境相关的材料就其质量等级作出判断(研究环境质量等级标准详见表2)。

资料来源:Quality profile and definitions of quality levels

(三)受同行尊重程度评估

受同行尊重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判断科研机构的影响水平和被认可程度,主要包括研究政策、研究实践以及该机构在学术活动的持续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表3列出了受同行尊重程度评估的质量标准。

资料来源:Quality profile and definitions of quality levels

(四)参评高校科研质量水平评定办法

图1列出了从研究成果、研究环境和受同行尊重程度三个方面对高校某学科的科研水平进行评估的过程。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总质量分布图的计算过程6:

1.评估小组需要考虑到所有学科提交的各种资料包括:所有研究人员的信息、研究成果、研究生的数量、研究收入、有关支持研究环境和受尊重指标的陈述说明。

2.考虑到各种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评估小组把上述信息归入三个指标:研究成果、研究环境、受尊重的指标。

3.主评估小组负责决定除了研究成果以外的其他内容归于研究环境还是受尊重的指标。例如,一个评估小组必须考虑研究收入是作为研究环境还是受同行尊重指标的内容。同样,研究生的数量、研究生奖学金既可以是研究环境也可以是表示受同行尊重程度的指标。主评估小组关于这些内容的划分必须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陈述中加以说明。

4.主评估小组为研究成果、研究环境和受尊重指标确定权重。在确定权重时,研究成果至少占50%,各评估小组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适当提高权重,但是其他两个指标至少要各占5%,评估小组在评估标准与评估方法的陈述中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5.在制定总质量分布图时,对三个指标加权平均的结果进行约数处理,这样既符合百分数原理,又可以修正不是十分公正的结果,尽量避免结果的争议性。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根据图1所示,我们可以得到最初质量分布数据并计算得到最初的总质量分布图:

注:*14%=10*70%(研究成果)+20*20%(研究环境)+30*10%(受尊重指标)其余类推。

(2)根据最初总质量分布图进行约数处理:

首先,计算累计总数:

其次,取约数

第三,确定结果(例如,3*的比重为40-15=25):

(3)最后,评估小组根据高校各学科研究质量所达到水平等级最终确定各个高校科研质量达到的等级(表5):

五、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结果与科研拨款之间的关系

在英国,与质量相关的高校科研拨款分为三个部分:反映高校各个学科的质与量的主流拨款;管理费用;根据地区因素调整的额外费用。根据高校科研评估结果进行的拨款属于与质量相关的主流拨款,该部分拨款主要根据如下两个步骤确定: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报告

第一步,确定各个学科的拨款数量总额。该部分拨款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学科成本、学科规模、学科水平。为了反映不同学科研究成本的不同,不同学科被分为三类(表6)。把每类学科的费用权重乘以每个学科科研活动量,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学科拨款总额。每个学科科研活动量主要是根据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决定的。

注:近年来.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等级水平就整体而言有所提高,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对高校科研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为了减轻这种财政压力,英格兰和苏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都相应地调低了有关评估等级的拨款系数。

第二步,确定每个学科拨款总额在各院校之间的分配。把高校在科研评估中获得的某个学科的科研质量等级转化为拨款系数(表7),据此确定一所高校某学科的科研拨款,把一所高校各个学科获得的拨款数额加总就可以得到该高校科研拨款数量。高校获得的拨款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不会干涉。

六、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特点

从评估主体看,英国高校科研评估是由中介组织负责组织的同行评估,评估专家组成员构成和评估标准的设定都较好地体现了国际化的要求与水准。

从评估组织过程和结果看,较好地体现了透明性。首先,英国在开展高校科研评估之前,评估机构要公布指导高校提交评估材料的详细说明书,并且各个评估小组必须事先向社会公布评估标准和方法,接受社会各界的质询和监督。其次,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结果除了需要保密的材料外,一般都会向社会公布,为公众事后监督提供了方便。

从评估方法看,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研评估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性。

从评估单元看,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强调以学科为基础开展评估。由于高校的规模、发展历史不同,办学又各具特色,因此如果不以学科为基础,要从整体上评估高校的综合科研实力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以学科而不是整个大学作为评估对象,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从评估指标看,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主要从研究成果、研究环境、受尊重程度等方面展开,并且根据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对这些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七、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影响和作用

在2001年的高校科研评估中,英国高校有将近25万项科研成果,约5.6万科研人员参与评估。由于高校科研评估覆盖范围广,涉及科研人员多,所以对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高校科研评估促进了英国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英国自从实施高校科研评估以来,高校的科研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获得5和5*等级的教授比例从1992年的23%上升到了2001年的55%。

2.科研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便于政府实现对高校的宏观调控。高校科研评估不仅提高了英国高校的科研质量和水平,而且为政府部门进行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平台8。

3.提高了高校科研的效率和效益。由于英国把高校科研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相挂钩,使有限的公共资金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了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二)负面影响

虽然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并且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教学的影响。高校不仅承担着科研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教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其中教学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虽然英国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估是分开进行的,但是由于科研评估与拨款直接挂钩,而教学评估不与拨款直接挂钩。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有些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研究经费,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教学的投入,在新的大学中尤其如此。在英国,新的大学一般是以教学为主的多科性技术院校,它们在1992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获得了大学的地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也积极投入科研。很多学者认为高校科研评估使一些大学违背了大学通过教学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二是许多大学为了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在科研评估中获得好的成绩,把科研绩效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条件。由于科研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减少了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积极性。

2.对高校人力资源政策的影响。科研评估对高校人力资源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评估使高校在招聘和解雇科研人员时有了更大的选择性。许多高校为了提高科研评估等级,更倾向于聘请有经验的研究人员,而对新教师进入大学设置了更多障碍,增加了新教师进入研究领域的难度,不利于高校科研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科研评估促进了研究人员的流动,加大了大学对人才的竞争,无意中鼓励了学术市场的形成,导致人们对研究人员的学术忠诚度有所怀疑,这对传统的学术文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科研评估引起的负面学术后果。科学研究一般需要稳定的研究环境,研究者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周期一般为4-5年,这使许多教师将较多的时间用在他们认为科研评估会评价的那些活动上,提前出版或者发表研究成果,减少与其他高校研究者的合作9。为了确保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许多研究者集中在国家给予优先权的领域进行研究,影响了研究者开拓其他新领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创新。

4.评估成本高。高校科研评估成本过高,并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关注。牛津和布鲁克斯大学做过统计,准备一个学科的评估平均要花费10万英镑。英国进行一次高校科研评估活动的开支可以建设5所大学。更重要的是,将评估过程的投入与绝对资助的增长相比,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科研评估已经开始出现收益递减。

八、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英国组织和实施高校科研评估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这种中介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又使政府部门从繁杂的评估事务中解脱了出来,并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利用拨款等手段对高校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

第二,英国高校科研评估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同行评估。整体地对高校科研质量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以学科为基础,在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对大学的科研质量进行评价,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高校科研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既提高了高校科研的效率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负面影响,应将高校教学评估与科研评估结合起来,以避免单纯因为科研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而导致高校和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科研,从而影响教学。

第四,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英国在进行高校科研评估时,不要求高校某一学科的教师提交发表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要求每个参与评估的研究人员每人提交4项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科研成果,然后由评估小组成员根据事前制定的评估标准和指标对其质量和水平进行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纯追求研究成果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不良倾向。

注释

11.王雅芬,贾丽娜.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式的比较.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M].华夏出版社,2005;刘继芳.国外科技评估机构方法的比较及对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1,(1):50-53;陆根书等.构建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37-43,47.

22.What is the RAE 2008? [Z].http://www.rae.ac.uk/.

33.A Guide to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2001:Membership of Assessment Panels [Z].Http',//www.hero.ac.uk/rae/pubs/399/.

44.RAE 2008 Consultation on assessment panels' draft criteria and working methods [Z].http://www.rae.ae.uklpubs/2OO5/O4/does/ consult.doe.

55.RAE2008 Guidance on submissions[Z],http://www.rae.ae.uk/pubs/2005/03/.

66.Quality profile and definitions of quality levels[Z],http://www.rae.ac.uk/pubs/2005/04/docs/.

77.Paul G.Hare.The united kingdom's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impact on Institutions,Department,Individual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15,(2):43-62.

88.Mary Henkel.The Modernization of Research Evaluation:The Case of the UK[J].Higher Education,1999,38(1):105-122.

瑞典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其启示 篇3

一、瑞典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团结”的价值理念。瑞典国民的价值理念是“民主、自由、平等、团结”,这一价值理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舆论监督也不例外。民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平等则意味着被监督者不论其职位高低、社会地位高低,都被置于监督的范围。

“民主需要积极的公民。民众运动一直是民主对话的重要载体。”①新闻媒体的监督在当代是接触民众的最广泛的信息来源和监督形式。舆论监督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得到了扩展。舆论监督越发达,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就越高,利益表达渠道就越宽阔,有利于形成全民监督的文化氛围。

瑞典法律赋予新闻媒体以充分的知情权和报道权,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干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有据实报道的自由。媒体接到投诉会负责地做出调查,并予以曝光。瑞典的报纸等媒体在监督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报刊登有关监察官的调查报告和声明,刊登公众对官员的批评。电视台可现场报道监督机关对政府内阁成员及至首相询问、质疑的全过程。记者对官员的丑闻十分关注,行动迅速,穷追不舍,往往迫使其辞职。通过媒体的揭发和检举,将官员的不合法行为公布于众,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种曝光,可以促使官员保持洁身自好,保证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

在“民主、自由、平等、团结”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瑞典民众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很强。在他们看来,反腐败不仅仅是检察官和法官的事,而是事关自身利益的大事,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事,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社会风气。

正是因为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瑞典国家和政党的官员积极地约束自身,更多地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来办事,而且不论何时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腐败现象自然就会减少,瑞典由此成为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

(二)通过健全法制影响舆论监督,依法治理舆论、保障舆论自由。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新闻出版自由的国家。1718年,瑞典进入了“自由时代”,自由时代的思想观念导致了1766年《新闻出版自由法》的制定。这部法律被赋予基本法的地位,属于世界首创。它极大地增强了公众通过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这部《新闻出版自由法》几经兴废,直到1949年瑞典国会通过《出版自由法》,并在经过长期争论后,于1991年制定了《表达自由法》,作为《出版自由法》的补充。这两部法律为瑞典的新闻出版自由提供了十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基础。法制建设对瑞典舆论监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法保障舆论自由,保护舆论不受外界干扰,保证其报道的准确、有力。瑞典社会十分重视保护出版自由、表达自由以及信息自由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出版自由法》在界定出版自由的定义时,特别强调对因出版物内容引起的法律责任只能通过法院加以追究,并将其作为出版自由的基本属性之一。这一原则同样对表达自由以及寓于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中的信息自由适用。《出版自由法》和《表达自由法》还确立了一项对媒体有利的审判原则,即法官在审判涉及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案件时,始终必须牢记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是自由社会的根本。瑞典法律还规定任何人不得追查消息的来源,任何人都无权去调查是谁向媒体举报,也不能实施打击报复,否则会受到法律追究。正因为有了法律的保障,才使得瑞典的舆论监督能够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才能及时、有效地对国家和政党展开监督。

二是依法规范舆论监督,指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瑞典法律保障舆论监督自由,并不意味着瑞典政府不对报刊进行任何行政管制。按照《出版自由法》第五章的规定,报纸以及其他定期出版物的出版须得到政府的许可。主管机关在颁发许可证后,有权基于法定事由,撤销许可。“未经许可出版报刊,在申请书中故意提供虚假材料,报刊所有人不及时将报刊印制地点、出版计划以及责任出版人的变动情况向主管机关报告等,皆属违法,有关责任人员将被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将被处以1年以下的监禁。如果出版物内容违法并构成犯罪,责任出版人将被判处1年以下的监禁。”②同样以法律规定来约束舆论,为舆论提供正确的导向,才能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科学性。

(三)舆论监督机构设置科学,管理有序,以组织自律来保证监督的有效。舆论监督自身的机构设置科学,管理有序。瑞典的新闻界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不同媒体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如全国出版者俱乐部、瑞典报纸出版人协会、瑞典记者联盟、瑞典无线电广播者联盟。在这些舆论媒体的组织机构中,新闻出版督察专员公署和新闻出版理事会是实施监督的主要机构。

新闻出版督察专员公署是瑞典于1809年首创的一种权利保护与法律监督机制,由新闻出版组织设立和任命,属于非政府机构,是公共机关的一部分。是将国家体制中的督察专员制度引入新闻出版自我管理领域的结果。既维护新闻和言论自由,又维护职业道德,还负责受理公众对违反新闻道德的投诉。

新闻出版理事会成立于1916年,由全国出版者俱乐部、瑞典报纸出版人协会、瑞典记者联盟共同创设,由6人组成,主席(理事长)由1名法院法官担任,理事由报业选出2名,公众推出3名。这种人员组成,目的在于表明此机构是代表百姓利益的,而不仅是代表报业的利益。理事会负责审查并就报刊的行为是否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作出决定。凡是提交到新闻理事会的对违反新闻道德的投诉,其处理都是最后判决。公众代表不得与报刊发行人或媒体机构有任何利益上的关系。

这种机构设定,一方面将各类舆论媒体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保证了舆论监督的组织性,使舆论媒体在监督外部事务的同时,也受到内部组织的监督,保证其监督的正确、公正。

瑞典还严格规定了舆论媒体的职业道德操守,要求组织自律。早在1923年,瑞典全国出版者俱乐部就颁布了一部新闻出版道德守则。现行守则由瑞典新闻组织合作委员会于1995年9月制定。守则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维护大众媒体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特别是保护个人名誉,防止发生侵犯隐私、诽谤以及其他有害的公开行为。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媒体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态度。

职业道德不仅要求媒体按照一套规范的准则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求媒体在履行其职责时要有正确的态度。瑞典媒体职业道德守则主要有:公开报道规则、职业规范、新闻广告防治规则。通过严格的职业操守的规范,舆论媒体自身从内部做到了自律,保证了对外监督的科学性。

(四)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持,保证舆论监督的高效。开放性是瑞典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瑞典有着全球最高的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瑞典拥有家用电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0%,远远超过了美国(55%)。”③

2001年瑞典社民党的新党纲里指出:“信息流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现代信息技术意味着知识占有的真正民主化。”④这种“知识占有的民主化”要求:“知识的传播不仅必须以尊重事实为基础,也应该提供所需工具,以便人们能独立地解释和判断信息,理解其社会背景并区分事实和评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民主化。”⑤所以,要实现知识的民主,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提供满足知识民主的工具。

瑞典政府在一开始就将公民这一需求放在了重要地位,提出建立一个“公民需求为中心”的电子政府。还将电子政府视为加快国家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紧密联系在一起。瑞典社民党领导的政府执政的新特点就在此,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来加强党和政府的民主建设。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阵地转移到网络上,舆论监督更多地开始体现出信息化的特点。瑞典国家对民众言论自由的重视,使得信息化的舆论监督机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民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民众舆论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信息获取渠道也大大地拓宽。同时,传统媒体的监督理念、法制建设等情况也依然适用于网络化的舆论监督。通过对信息化舆论监督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了其监督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瑞典舆论监督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四个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瑞典的舆论监督非常完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其经验及长处为我国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一)完善的舆论监督需要科学的监督理念。有效的行动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导。从瑞典的舆论监督可以看出民主与平等在监督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民主,保障民众的舆论自由以及其积极的政治参与,为舆论监督提供动力;平等,各级官员应该自觉接受监督,才能达到监督的效果。在舆论监督中,应该大力发扬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平等地接受监督,从思想上认识到接受监督的重要性。

(二)完善的舆论监督需要外部法制保障和规范的环境。瑞典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制定了《新闻出版自由法》、《表达自由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通过法律来治理和保障舆论监督的开展,这也成为其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之一。相对而言,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在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法可依、依法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的舆论监督需要内部机制建设来净化。瑞典舆论媒体的组织化和自律机制建设是其显著特点之一,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一系列的机构来完善自我监督。相比而言,我国的舆论媒体的组织化和自律机制建设还有待于加强。建立媒体行业的自我监督组织与机构、制定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是保证舆论监督的真实与科学,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手段。

(四)完善的舆论监督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瑞典国家的舆论监督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使得舆论监督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其监督的范围和广度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网络化的舆论监督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一方面,网络化舆论监督的地域差异。网络化舆论监督是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结合的。地域之间差距的存在,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则相对欠发达。另一方面,网络化舆论监督的监控力度薄弱,我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所以,我国要发展网络化舆论监督,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的普及程度,同时加强对其管理的力度。

注释:

①④⑤高锋译,时红校:《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

②冯军:《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

③顾俊礼:《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210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启示的特点包括 篇4

在西方军队系统中有一些非现役的工作人员,包括官员、职员和职工。他们主要从事非作战岗位的行政事务管理、专业技术和生活保障,一般统称为文职人员。西方国家在军队中大量使用文职人员,主要是源于其文官制度。另外,大量非作战的辅助性工作也要求特殊的解决途径,这样亦可减少军队员额,节约经费。实行文职人员制度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吸引、保留和灵活便捷地使用社会优秀人才。我军从2005年开始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对军队用人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这是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研究西方军队百年来对文职人员的管理经验,对于我们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的使用情况

西方军队除作战部队原则上不使用文职人员外,文职人员遍布军队各个部门和岗位。现役军人可以改任文职,但文职人员一般不能改为现役军人。文职人员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可发挥重要作用。

1、基本类型

美军文职人员按雇佣方式分为直接雇员(国内)和间接雇员(国外);按工作性质则分为白领雇员和蓝领雇员,分别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和体力劳动为主;按雇佣的性质,还分为临时雇员、合同雇员和职业文职雇员三类。德军文职人员分为文职官员、职员和职工三类,其中职员和职工为雇佣人员,可被解雇;但文职官员与各级军官一样,为国家公务人员,不能任意解聘。

2、数量规模

近年来,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各国军队开始大量裁减兵员,注重调整组织结构,着手组建轻型化、多功能的快速反应部队。同 时,各国军队不断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大量招用文职人员,文职人员在军队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法军现有文职人员9.89万人,约占总兵力的17%。日本防卫厅全部为文职人员,自卫队现役24.77万人,文职人员2.5万人。印度军队文职人员约20万人占其总兵力的14%。俄罗斯军队现有文职人员约70万人。德国国防军约有近14万文职人员。英军文职人员共有8.6万人,比英国海军、空军总兵力加起来还多。2011年美军现役部队总人数为141.41万,文职人员79.4万人。

3、来源渠道

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社会上招聘,军方根据需要,在地方人才市场招聘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从地方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三是从退伍军人中挑选,使其转为文职以保留一些技术骨干。美军每年从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等名校招聘毕业生来充实其科研、管理队伍。英军的科技人员、秘书、打字员和其他专业的职员都由军方在社会上直接招聘,执行官以上的文职官员由政府公务员委员会统一录用后分配到军队。法军文职人员90%从地方招聘,10%从退役军官中改任。

4、行政任职

美国国防部、军种以及各大司令部的大量行政性工作,如机关日常管理、文秘、财会、审计、司法、印刷出版、直至征兵登记、战时动员、战后退伍等工作,主要由文职人员来完成。美国的国防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一些军队院校的校长、教研室主任等都是文职人员。德军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由文职人员负责。如国防部的人事局、计划司、组织司、财政预算司、行政司法局、社会事务局、营房地产建筑局和装备局等,几乎全部为文职人员。

5、科研教学

西方军队科研部门,包括从事军事理论和国防科技研究的单位,文职人员都占较大比例。美军科研单位中许多高级战略问题专家,科学家都是文职人员。院校也是文职人员集中的部门。美军院校18 万教职员中,30%是文职教员,某些军种院校教员中文职人员所占比例高达50%-60%。

6、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部门中的医疗卫生、军工生产、装备采购和基地保障等系统都是文职人员密集的地方。美军后勤系统中,文职人员的比例达到90%。战时也动员文职人员直接支持作战部队的行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员了近5万文职人员参与物资供应、设施维护、生活服务、医疗、维修、运输等保障的各个方面。

二、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管理的主要方法

西方各国经常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加强对军队文职人员的建设和使用。

1、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规

西方各国军队通常都设有专门的文职人员管理机构。美军在国防部设有专门负责文职人员的助理部长,负责制定文职人员的政策。各军种的文职人员则由各军种内的人力与后备役事务助理部长统一管理。此外在各大司令部设有人事副参谋长,负责检查文职人员政策的落实情况。

德军文职人员的管理工作由国防部人事局长和行政管理国务秘书、军备国务秘书共同负责。国防部人事局主要负责文职人员的计划管理。军队各部门的领导负责本系统文职人员的日常管理。

根据军队有关文职人员的工作内容复杂、联系广泛、政策性强的特点,西方军队重视完善文职人员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和标准,形成一个从规范宏观管理到规范微观管理的法规体系。美军有《文职招聘法》和《退休法》,形成了从文职人员招聘到退休的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在文职人员享受一定的优越待遇的同时,也要求文职人员在紧急情况时必须受雇,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文职人员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调动,履行保障任务。

2、强化选聘制度、拓宽任用范围 西方军队文职人员选聘制度设计比较全面,对文职人员的选聘来源、招聘方式和应聘条件都有所考量,注意多种途径选择、多种成分组合、力求各类人员优势互补,形成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势。

文职人员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地方院校招收和军队内部转改三种途径。在招聘方式上也主要有三种: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二是直接发函聘请;三是与地方建立协作关系,定向培养文职人员。不同的岗位确定招聘有不同的条件和标准。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军队院校还强调一定的学历和职称,以及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西方军队任用文职人员总原则基本一致,即只要有利于军队发展,任何部门和岗位均可聘用文职人员。因此体现在文职人员的任用原则、占有比例和岗位分布都尽可能拓展。美军规定,凡雇佣人员能胜任的工作优先使用雇佣人员。德国国防军规定,一切不是必须由军人从事的工作,应由文职人员担任。除作战部队原则上不适用文职人员外,上至国防部长下至各类勤杂人员都可由文职人员担任。文职人员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分布的岗位日趋广泛。一是战略决策层;二是军事院校;三是高精尖技术岗位;四是勤务保障部队;五是文化宣传部门。文职人员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3、拓宽培训途径 鼓励继续教育

西方军队十分重视对文职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美军对文职人员的培训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岗前训练。为使新文职人员尽快熟悉工作情况,制定了相当于军官任职前训练的见习训练计划。二是在职训练。对任职满2年的成绩优异的文职人员,各使用机关对其组织6个月的在职训练,或到地方大学进修相关课程。三是院校训练。对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文职人员,有计划地选送到各级军事院校培训,以提高其计划和领导能力。四是战前训练。除上述和平时期的训练计划外,文职人员在前往战区执行任务前要经过10周左右的正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战区情况、各种武器和防化器材的使用常识、法律问题、战争法、自卫训练等。法军鼓励文职人员参加各院校的函授教育和在职培训,并负担相应的费用。

4、提高福利待遇,解除后顾之忧

军队要吸引和留住文职人员,必须不断改善其工资福利待遇,尽量免除其后顾之忧。在薪酬待遇方面,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当于或略高于地方同级或同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美军的《文职雇佣法》规定,文职人员薪金一般低于同级军人薪金,为此,美军就给予一定的补贴加以弥补。文职人员主要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休假、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人寿保险等)、退休、文职人员救助计划(心理咨询服务)等。近年,为进一步增强文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开始实行薪金与奖金挂钩。改变过去通常随年龄和资历逐步加薪的方法,实行底薪和奖金相结合的挂钩制,即首先按工作种类的危险程度或强度等分成5类底薪,然后在每类底薪之外再按工作表现、能力及业绩分成3—4个奖金档次与底薪挂钩,使文职人员的工作业绩成为决定收入多少的首要因素。美军还吸取海湾战争中的教训,决定在以后的部署中,文职人员在以下几方面享受与军人同样待遇:在医疗方面享受优先权;免费邮寄信函;享受不超过基本工资25%的危险工作津贴,驻海外地区补助及加班费,享受免交部分所得税;享受由家庭援助组织和机构对文职人员家庭提供帮助;对伤亡的文职人员也要像伤亡的军人一样,由军方护送回国。这些改革举措减轻了文职人员的经济负担,解除了他们的许多后顾之忧。

三、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管理的几点启示

军队既有其多变性和流动性,也有其常备性和稳定性。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军事专业分工细化,军队的后勤保障、军工科研等部门专业技术性的大大增强,迫切需要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军职人员由于受服役年龄的限制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实行文职则可做到保持军队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使用文职人员的意义也愈发突出。虽然西方军队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历史较长,管理经验丰富,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文职人员的管理都是依据自己的国情,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军文职人员制度实施以来,已有2万多名地方人才走进军营,成为国防力量的重要 组成部分,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在相关的思想认识、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借鉴西方军队文职人员管理的经验,我们可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1、完善相关的法规,用制度管人管事

美军依法管理的理念比较普遍,在文职人员管理中能够有法可依。比如,依据《文职雇员法》和军队的相关的规定,可以有效的保证文职人员的收入不低于地方同级的水平。依据《退休法》规定,对于因公伤残或患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文职人员,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工作满5年即可享受退休待遇。我军在考试录用、工资福利、考核晋升、纪律处分、权益保障等方面都需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建设,提供文职人员管理的法制依据。

2、全面统筹设计,优化选聘制度

对军队文职人员的使用、所占比例、选招和聘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应当根据国情和军情全面予以统筹设计。合理设计招聘流程,科学规范聘用条件。保证文职人员的选拔能够科学、规范、公平、合理。拓宽选聘渠道,可采用直接发函聘请的方式,聘请地方某些领域的领军人才。为保证和提高聘用人才的效率,可以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由地方高校为军队定向培养文职人员。

3、健全培训机制,激活用人思路

文职人员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要考虑工作共性,便于军事工作的展开,又要照顾其特点,便于分类、分层教育管理。在激发文职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并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可通过军事院校独训、与地方院校联合培训以及运用函授、网络、出国留学等形式,不断提高文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职业修养,逐步向德才兼备的人才方向转变。同时还要敢于用人、善于用人,充分发挥文职人员所长,拓展文职人员发展的空间。

启示的特点包括 篇5

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

学校心理学是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它对促进学校教育的进步、拓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概括出了其发展的特点是职业化、专家化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几点启示.

作 者:阳泽 刘电芝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3)分类号:B849关键词:学校心理学 应用性 职业化 学科化

启示的特点包括 篇6

张淼

摘 要:垃圾分类是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保障环境安全的有力措施,日本自1975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成功使日本从“二恶英”污染大国转变为“零垃圾”国度;立足教育的视角,日本幼儿园通过实施亲近自然的教育、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主动体验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对培养我国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

一、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

(一)垃圾分类教育的理念——自然主义

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基础,让幼儿在爱中学会垃圾分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shan)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即在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状态下激发人的天性和能力。幼儿天生就对自然及其元素非常感兴趣,例如植物、动物、水、火、土、风等等,他们的情绪和心智都深深卷入其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幼儿的这种天生的定位、好奇和兴趣非常重要。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 教育以自然主义为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供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并不能自发地让他们尊重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幼儿的这份好奇和兴趣来引导他们感受自然、热爱自然,进而保护自然。日本幼儿园通常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很多园所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并且注重让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和接触自然的活动。例如在草丛中寻找昆虫,观察它们的形态、习性和生存状态,在种植区和饲养区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索,幼儿直接参加种植与饲养不仅可以认识观察,更重要的是通过关心照料动植物学习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界事物热爱[2]的情感。

[1]其次,重视情感教育。日本“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会”明确提出:幼儿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亲近自然教育,形成对环境的丰富感知。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也指出,环境教育“情感基础第一”,[3]要想让幼儿真正学会垃圾分  张淼,1990年,汉,女,河南南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全文总字数 6299个 类就必须让他们先学会热爱自然,了解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因为只有先热爱环境,才能保护环境。日本幼儿教育深受自然主义思想影响,鼓励儿童在大自然中尽情游戏,主动探索,发展智慧与情感„„使幼儿[4]密切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体验和欣赏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删除)总而言之,日本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从教育理念、环境创设到游戏活动等无不渗透着自然的因素,努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为垃圾分类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垃圾分类教育的方式——寓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存在方式,以游戏为载体,将垃圾分类的教育内容巧妙镶嵌其中,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游戏的整合性,为垃圾分类教育提供了入口。儿童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完整反映,垃圾分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反映,不管是角色扮演、表演游戏,抑或是建构游戏,都是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游戏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让幼儿“习之于嬉”。

其次,玩具和材料是幼儿的“教科书”,也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日本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废轮胎做成的秋千、废纸箱搭建的娃娃家、废报纸折成的帽子、旧瓶盖做成的饰品„„这些玩具和材料都是师生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的,在这个充满创造性和愉悦的制作过程,垃圾分类的内容自然的渗透其中,幼儿在无意间就毫不费力的扩充了自己的经验。

(三)垃圾分类教育的过程——身体力行

日本对垃圾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以及粗大垃圾,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子项目,子项目下还可再分。以横滨为例,指导垃圾分类的册子厚达27页,条款多达518项,且分类极为细致,譬如

[5]“口红属可燃物,但使用完的口红管,属金属物。”与此相配套的是种类繁多的分类垃圾桶,幼儿必须学会区别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并把相应的垃圾准确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大班的幼儿必须学会区分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会,譬如扔饮料瓶、报纸、牛奶盒、剩饭等。以日本幼儿园引导幼儿丢放矿泉水瓶为例,正确投放一个矿泉水瓶需要五个步骤,首先把里面的水喝干净或倒掉,然后将瓶盖扔进指定垃圾桶,瓶身的塑料薄膜要撕下放进另一个垃圾桶,最后再把瓶子压扁(节省空间)放进专门的垃圾桶,倘若幼儿投放错误,老师会仔细的指出,并让他重新投放。幼儿每天都会有很多练习垃圾分类的机会,通过直接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使幼儿产生具体的、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得到变化、改造、扩充和丰富,垃圾分类的观念和知识得到内化。

(四)垃圾分类教育的模式——家、园、社通力合作

垃圾分类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实现环境可持续的有力措施,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因此垃圾分类教育应该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日本已经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全面参与的良性循环过程,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譬如由环境省发起的儿童环保俱乐部,鼓励民间自行组织儿童选择课题从事环保活动,由政府提供指导员。这些力量可以更灵活地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儿童到下水道工厂参观,调查学校游泳池里的微生物,到市郊收集垃圾,检测河流和自家排水中的成分。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自然的认识;[6] 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如丰田等,也会允许学生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终端;此外日本还设有博物馆、环境未来馆、人类与未来防灾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免费供学生参观,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增加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另外,日本的家庭对垃圾分类更是细致和认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譬如吃完菜的盘子,要先用报纸擦干,以防一些不易分解的油脂进入下水道,剩菜剩饭要控干水分、废报纸要捆的整整齐齐、牛奶盒子要洗净晾干、锋利的物品用纸包好„„幼儿从小生活在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垃圾分类很自然的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日本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为幼儿提供了一致的、连贯的垃圾分类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在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安全遭到挑战——垃圾围城

过量排放垃圾,且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资源和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极大的隐患,甚至危害社会和谐。调查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7],垃圾堆积不仅侵占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并且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南方周末》报道广东东莞某乡镇,10年内12人因为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患癌症去世,该乡镇因而被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因此改进垃圾处理问题,减少垃圾总量势在必行,否则因为垃圾带来的危机必将要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进行垃圾分类,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广州市2014年4月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对个人、单位、都做出细致、严格的要求:“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每次50元罚款„„”经济处罚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督促民众积极垃圾分类,但缺乏内在的、自觉性的有效机制,同时需要配套监管机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才能见效,市民和监管人员形成了猫和鼠的关系,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垃圾分类没有真正深入 人心,垃圾分类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垃圾分类教育困境重重——民众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垃圾围城的状况以及垃圾分类的窘境表明在中国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实困难——民众环保意识淡薄。民众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混杂的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大量的宣传人员及监管人员,使垃圾分类阻力大,效果差。此外,这也表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国幼儿园阶段的垃圾分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第一,幼儿园与企业及社会其他环保单位联系较少,缺乏进行有效垃圾分类的环境教育资源。在日本,幼儿园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垃圾焚烧厂,亲身观察和体验垃圾分类与否对垃圾减量和空气污染的差别。第二,垃圾分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误,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的在幼儿园扎下根来。要想真正发挥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作用,需要民众树立环保观念,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这条道路的起点,然而很多幼儿园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幼儿园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教育并不是幼儿园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发进行的,而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因而它只是集中出现于上级检查验收时期,检查结束,那些标语、道具随即束之高阁,直到下一次检查的到来。第三,多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能力和素质,自身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基本常识还不明确。这就使得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且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渗透性,未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对幼儿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树立,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时期。正如陈鹤琴先生曾说的那样,“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建造了。小孩子„„对于各种常识也是容易吸收的,各种美德也是容易养成的。[8] 所以,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幼儿时期如果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便会形成持续一生的、稳定的行为,而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最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还会影响到幼儿整个家庭的行为变化,幼儿会将从幼儿园学到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完整的带回家庭,并“严格”要求父母执行,而父母因为爱和尊严则会积极配合,完成家庭内部的垃圾分类。恐怕除了幼儿之外,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使父母这么积极和甘愿 的做出改变,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力量。

三、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抓住关键期,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

垃圾分类教育大致分为两类,对成人而言是改掉旧观念,养成新习惯;对幼儿而言则是单纯的习惯的养成。成人在接受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容易受旧有的观念和不良习惯的影响,阻力比较大,较难取得效果。而幼儿没有或更少具有不良的经验,接受垃圾分类更快,模仿性更强,较容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此外,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变成不需要意志维持的本能行为。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对成人进行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困难,也凸显出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时候,幼儿教育被简化为只具学习方面的功能,而幼儿教育的其他功能,例如童年、家庭和性别等方面未受到重视„„我们应当强调幼儿教育兼顾社

[9]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这些内容都是其他教育体系中所没有考虑和涉及的”可见幼儿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它不仅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而且在横向上它联系了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个主体并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网络系统;在纵向上,它不仅作用于人类的幼儿时期并且指向未来,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到幼儿教育的范畴中,必然会对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期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做大人能做的事,即便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幼儿还不能参加成人的活动,他也努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在幼儿的眼中,成人代表着力量、强大,他们好奇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不加甄别的模仿,在他们简单的观念里面,成人的就是好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者儿童的生活和行为,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的印在儿童的脑海中。”[10]家长和老师是幼儿的权威和主要的模仿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会给幼儿造成重大的影响,在生活中切实做到严格地垃圾分类,废物利用,譬如厨余垃圾和厕所垃圾要分类投放,废旧毛衣用来做地毯、手套、护膝、抱枕等,用自身的言行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还要注意帮助儿童筛选周围环境中的对象,引导幼儿模仿那些热爱环境的榜样,对其他一些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行为则要做出明确的评判,让幼儿意识到什么是爱护环境的行为,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步发展幼儿自身的 判断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真实情景获得直接经验

在幼儿期,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是在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幼儿现有经验的补充和扩展,倘若一味地对幼儿灌输间接经验,而不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那么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失真实,产生谬误。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天,我问一个6岁的小孩子说:‘你曾看过松鼠吗?’他说:‘看见过的。’我再问他:‘有多大呢?’他举起两手的食指在空中摆出两指相距约两寸许的样子回答说‘这样大。’我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的?’他说‘在书上’„„他拿给我一看,图中的那个松鼠画的‘非

[11]驴非马’,不像一个松鼠。”因此,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切忌只教给他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直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去,譬如从幼儿自己的旧衣服、旧玩具、糖果盒、牛奶盒开始,让幼儿在处理自己生产的“垃圾”中练习“垃圾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内涵,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获得对环境的掌控感,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为幼儿创造一贯的、一致的教育环境

垃圾分类教育小到关系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朴素的自然情感的建立,大到关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对垃圾分类教育形成正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教育对幼儿自身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坚持垃圾分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给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环境,发挥教育的合力,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朴素情感。

学习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经验,并不是要复制他们的经验,而是要学习他们热爱自然、尊重幼儿,重视幼儿游戏和情感体验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化为本能的行动。我国幼儿园在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好动、好游戏、热爱自然的特点,将教育意图隐藏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中、参与的游戏当中,生活的小细节中,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习得我们期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Vital Didone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Papers), Gothenburg 2—4 May 2007.[2][3][4]张燕.日本幼儿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3,02:62-64.[5]李露一.日本的垃圾分类[J].社区,2010,06:59.[6]吴敏中.日本孩子公园里学环保[N].环球时报,2004-11-01(24).[7]夏燕.每天都在困扰我们的城市垃圾[J].观察与思考,2009,14:16-21.[8][11]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102.[9]Lenira Haddad, Contribution to the workshop “The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Gothenburg,Sweden,2—4 May2007.[10]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91.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 of Japanese preschool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Abstract: Waste classification is a powerful measure to make waste decrement and be reused.However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hasn’t made a big difference.Japan began to implem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policy from 1975,which had it from a country seriously polluted into a country which is the cleanest in the worl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their education about closing to nature, learning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the gam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erience and so on can give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to us in making children cultivate the habit of garbage sorting and become a nature lover.Key word: Japan;Kindergarten;the education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作者姓名:张淼

英国PSHE课程的特点及启示 篇7

一、英国PSHE课程的定义

英国PSHE课程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数位学者从“经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朱迪思·莱德(Judith Ryder)认为,英国PSHE课程将学生的个人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了有效融合,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其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PSHE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2]。在《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机会、责任和经验》一文中莉斯·克拉夫特(Liz Craft)指出:“PSHE是指学校为促进其学生的个人与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健康和幸福(wellbeing)而提供的学习机会”[3]。报告《作为十年PSHE顾问的反思》的作者吉莉安·费斯特(Gillian Feest)指出:“PSHE为学生提供着一种获得知识和理解力的途径以及一种聆听集体讨论、分享感情、理解自己及他人身份的方式”[4]。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英国PSHE课程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以及如何理财的课程。

二、英国PSHE课程的构成要素

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财经教育是英国PSHE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个人教育旨在使学生加强对自身的了解,面对压力做出自我调节,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为将来学生个人的成功打下基础。社会教育旨在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关系,培养人际间的交往技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向学生讲述基本的健康知识和一些不良行为的危害,讲述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如何合理饮食补充身体营养是身体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讲述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如何释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压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财经教育旨在使学生初步学习一定的理财技能,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和商业环境,使学生在未来理财方面要做到敢理财、能理财和善理财。英国PSHE课程的四大领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科目密切联系。四大领域的主题教育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从低学段到高学段逐渐增加,课程内容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英国PSHE课程的特点

1. 生活化

在《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绿皮书中,英国政府提出了儿童健康发展的五项指标,而教育标准局(Ofsted)认为:PSHE课程的实施对实现这五项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5]。其中第二项指标就是安全的生活,包括避免儿童遭到轻视、家庭暴力、摧残等不公平对待;避免儿童因事故致伤或致死;家长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人们在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在重视个人能力和态度培养的同时,更多去考虑学生日常健康的需求[6]。因此,英国PSHE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根据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去生成、更新课程内容,很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一切为学生生活服务,突出教育的生活性。

2. 系统化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英国PSHE课程对各学段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且各学段之间相互衔接,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就PSHE课程中的健康教育而言,由低学段到高学段要求与内容逐渐深化、层层递进,具体如下:学段1要求学生能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做出简单的选择(如从复杂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范等。学段2要求学生能够对健康的生活做出选择;能够认识一些影响幸福和健康的因素;能够识别一些危险行为的情形等。学段3要求学生知道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面对压力如何调节一些消极的情绪;认识到与烟、酒、合法和非法药物的相关法规等。学段4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出选择;找出精神和情绪失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客观评价自己生活方式的利弊,如酗酒、吸烟、性交往等,在此基础上做出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可见,英国PSHE课程中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 综合化

英国PSHE课程将人与人、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这就表明PSHE课程对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财经教育进行了整合。就课程内容而言,PSHE课程内容不是固定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特定的方式融入到各学科中[7]。就课程实施而言,一些学校将PSHE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通过与其他学科内容整合的方式开展PSHE课程。如历史教师可以以战争造成的伤亡作为健康教育的议题;生物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生命演变的过程,以及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宗教教育教师可以采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生与死;伦理道德课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性知识和性道德。由此可见,英国PSHE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不需要额外的教学时间,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有效互补,增加了学校的凝聚力。

4. 人本化

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英国PSHE课程的宗旨。首先,PSHE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为学生管理现在的生活提供帮助,并为学生未来个人的发展做好准备。学生可通过PSHE课程获得解决日常困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PSHE课程目标的设置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的学段安排不一样的内容和活动。比如,英国斯科特中学的PSHE课程中有关食物的内容要求如下:学段2要求了解日常食物相关的操作技能,而学段3要求展示某一特定国家的食物,并介绍该国的饮食习惯[8]。最后,在PSHE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本教育,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综上所述,英国PSHE课程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未来社会。

四、英国PSHE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1.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比恩(Beane)认为:“对课程知识地的运用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决重要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9]课程的价值要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即核心素养。当前我国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很严重,仍然过于重视对传统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与学生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身心健康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而英国PSHE课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生成并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将学生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我国健康教育课程地实施应以人为本,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给以全面培养,不断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使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2. 完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彻底落实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是未来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出路。借鉴英国PSHE课程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第一,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综合化。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基础条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只是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养成。第二,健康教育内容的系统化[10]。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针对不同学段、年龄、性别的学生,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有所侧重,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第三,健康教育内容要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选择要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在自我认知、性健康、抑郁等心理方面遇到的难题与困惑,从身心两方面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第四,转变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健康教育不只是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发展学生的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中国实际,借鉴英国PSHE课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进行现状调查,进一步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和完善,建设适合我国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3.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如今我国的生命教育受到关注,并尝试在中小学开展推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成熟,并没有相关的课程大纲、教育专题培训等具体措施,生命教育的体系有待去构建。“以人为本,回归生命”是英国PSHE课程的理念[11]。英国通过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以及生命安全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落实PSHE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水平。借鉴英国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体系。第二,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开展情况,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性,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提高辅导教师的生命教育专业素养,对其进行定期的生命教育专题培训。第三,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专家组等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得到彻底落实。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健康教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近些年,英国在开展和落实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特有的PSHE课程,具体包括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财经教育四大领域,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充分了解英国PSHE课程的特点,借鉴该课程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我国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积极推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英国PSHE课程,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The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Framework document.[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60390/MASTER_final_national_curriculum_11_9_13_2.doc,2013-11-25.

[2]Judith Ryder,Lwsley Campbel.Balancing acts in 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12).

[3]Jan Campbell,Liz Craft.Citizenship and PSHE-opportunities,responsibilities and education Review,2000(2).

[4]Gillian Feest.Reflections on 10 years as an Adviser for PSHE[J].Education and Health,2004(3).

[5]Marshall,Michael.Institute of Education supports Ofsted PSHE report[J].Education.2005(1).

[6]范树成.英国的PSHE课程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7).

[7]原芳.英国PSHE课程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8]崔春华.英国PSHE课程的实践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2).

[9]Nash Popovic.An outline of a New Model of Personal Education[J].Pastoral Care,2002(20).

[10]陈琼.英国中学PSHE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网络语言的语系特点及其翻译启示 篇8

【关键词】网络语言 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7-02

无需赘言互联网之于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这一变革给予生活和人际最显著影响的社会存在恐怕要数网络语言了。网络语言在国内和国外都大量存在,它通常以缩略的形式、戏谑的风格和时代化的意义为特征,与主流语言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本质性联系,也有着隔山跨水的显著性区别,甚至连本国的年长者都看不懂互联网情境下的语言,形如中国的“不明觉厉”、“良辰奉陪到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和“2333”等。

这种风格鲜明、内涵丰富的网络语言给网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欢乐和深刻的认同,但也给当代的语言翻译工作带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如何进行不失本意且又体现网络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基于网络语言的特点探索网络语言翻译的原则及方法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否则中西交流将会因为网络语言的存在出现本可避免的隔阂。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翻译现状

(一)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情境下产生并流行的一种精简、准确的缩略化特色语言,为了准确了解网络语言的概念,也为了更好地对网络语言进行翻译,本研究总结了网络语言具有的主要特征:

(1)简略性。不同于日常交流口语,网络语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只有少数流行性网络语言会演变为口语。这种差别就造成了网络语言必须符合打字轻松方便的特点,这就出现了“火钳刘明”、“喜大普奔”和“人艰不拆”等语言,例如用“喜大普奔”的几个字高度概括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意群。

(2)时代性。网络传播往往以几何级数率迅速发展,一些个性化的文化现象会在极短时间里爬上“热门”,然后被所有的网友传播。形如“赵日天表示不服”由一本网络小说书名带动了整个网络对这一语言的认同,用以表示不同意见。但是这类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很快失去流传度。

(3)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这就要符合网络交互的要求,文字式的交互使得网络语言不再像现实人际交往可以看到对方的目光、表情等非言语线索,网络情境就出现了诸多的表情语言。诸如“2333”、“010”和“6666”等,用以表示“大笑”、“孤独”和“很牛”等意思。更多见的是用图片制作的表情包,即网络语言不仅有文字的形式,还有图片(静态和动态)形式。

(4)亚文化特征。网络体现了个性化特征,很多亚文化热爱者在网络上找到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友伴,“二次元”、“极客”和“段子党”等文化是非常盛行的亚文化领域,这些领域的专用词汇在网络上发酵为大众网络语言,形如“萝莉”、“CP”和“3166”等。

(二)网络语言翻译现状

当前的网络语言翻译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国内的网络语言翻译为外文的情况极为少见,譬如大陆网友和台湾网友的“表情包大战”客观上说明了海峡两岸的同胞具有共同语系才可以进行网络言语交互,但是缺乏了共同文化背景时网络语言的交互就变得极为困难。

二、网络语言翻译的原则及启示

(一)翻译者了解网络语言文化

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有着自己的生成和发展规律,一个不了解网络语言来龙去脉的翻译者或者不了解网络语言背后亚文化的翻译者断然难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

(二)忠于原意和体现特色的结合

任何翻译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忠于作者或者文字的原意,能够通顺、准确地表达出语言的原意是基本要求。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的翻译要符合语言的原意,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并不是翻译字面意思而是语言的本意,因为网络语言的字面意思与其背后含义往往不同。

不过,忠于原意的原则并不是说直接将网络语言背后的含义直译出来,这就使得网络语言丧失了应有的诙谐、讽刺、简略和亚文化等特征,变得和普通语言毫无异样。因此网络语言的翻译的关键环节就是要体现网络语言应有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翻译者在深刻了解网络语言的来源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用时尚的语言风格表现网络语言的灵动、精准等特点,甚至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来说明一些文化背景(“The Big Bang Theory”翻译常用的处理方式)。例如“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翻译为“Let me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boy”,这仅仅体现了句子的原意,失去了网络剧中的恶搞、戏谑的成分,翻译为“I just wanna be a quiet beauty”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邓艳梅,徐冬梅.网络语言的英文翻译方法及意义[J].海外英语,2014(9).

[2]邱永忠.网络语言变异的“突出”意图与翻译传递[J].沈阳大学学报,2011(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下一篇:年度安全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