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2025-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精选12篇)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1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2

柳宗元的散文以超群的造诣闻名于中华民族的文学界。自从宋代以来, 柳宗元的散文便被研究者分为理文、山水文、讽刺文三类。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文在文学史上造诣最高, 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柳宗元是一位描绘山水的文学“画家”, 其用文字描述了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山水, 赋予了每一个山水独特的气质。而柳宗元又将情感的描述寄托融合于山水, 似乎赋予了这些山水生命和灵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后人所乐道, 其独特的描述手法是文学中山水游记的一种新的发展, 也是柳宗元山水文的独特文学价值。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浅析柳宗元的山水散文, 浅谈其文学的审美特征。

从古至今的文人描述山水, 大多是慕名而去, 从而有感而记;或是游历至山水名楼, 追古昔今, 感叹而传诵出佳篇。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博采广阔山川江河, 贯轶闻于山川江河的异景描绘, 后人乃尊郦道元为山水文学的开山之祖。柳宗元逆常道而为, 既不写名山著景, 也不写古刹奇寺, 反而是描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丘谷涧。观柳宗元的一生, 并未其孤陋寡闻未曾游历名山名水, 反而其二十一岁登第进士之后, 屡次壮游山水。而使柳宗元绮丽的山水之文源起贬官之故, 寄情于山水, 在“农夫渔夫过而陋之”的柳州, 所著奇文。可见柳宗元并非为写山水而著文, 实则内心与所感, 眼观而情至, 是一种主动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水到渠成之著文。

二、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独特视角

柳宗元写山水, 拥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行径, 去追寻, 去创造美。例如柳宗元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因坐法华寺, 望西山, 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 缘染溪, 斫榛莽,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上。”这是一个无意中发现美, 而去主动追寻美的过程。又如《小石潭记》中描述的“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 作者寥寥数笔便将闻声求景的过程的描述出来了, 简洁、传神而又不乏流畅之美。

从柳宗元的山水文中我们直观地看出, 其文笔之美首先来源于柳宗元对美的主动追求, 而在对美描述中又会倾注自身对美的欣赏, 创造了拥有灵魂的山水之美。而柳宗元在发现钴鉧潭西的弃地时, 将其购买下来, 除恶木、树奇石、美竹露, 在现实中也是独具慧眼, 内涵匠心, 将弃地创造成“鸟兽遨游”的美地。

柳宗元对山水的爱美和造美, 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欣赏或者执念的行为, 而是在自己生活官运的起落之后, 对自己遭遇的情感转移以及情感的一种宣泄。因此在柳宗元的山水文中, 山与水通常都会出现人格化和感性化。在《愚溪诗序》中, 柳宗元直接表露了自己的寄情山水的原因:在仕途上遭受小人之言而坎坷, 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而那些地处偏僻的美山秀水, 却因地域而无人登临欣赏, 实在是“怀才不遇”, 人与山水的境遇何其相似, 故而觉人与山水是同病相怜, 便将门前之清流命名为“愚溪”。柳宗元将“愚溪”人格化, 将自己的境遇带入“愚溪”而感做此文, 实则表达自己愤愤不平却又无能为力之情。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和《小石城山记》这些文字中, 作者虽是赞美了山水秀丽之景, 却也惋惜了山水置于凄凉寂寞的荒芜之地, 人迹罕至而无人欣赏。这种情感正是对应了柳宗元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情思。在《袁家渴记》和《石渠记》中, 作者烘云托月地描写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巧夺天工之美, 实则表达作者自己的虽处逆境却意志坚定, 积极向上的心理。

柳宗元的山水文除了寄自己的情感于山水之外, 也会通过山水文来补察时政, 寄百姓之情、国民之忧于山水文。如《捕蛇者说》中描述赋税“苛政毒辣于蛇”, 或是《钴鉧潭记》中对官员剥削百姓的深切同情之情。

三、柳宗元山水散文中的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蕴含之中超然之气, 常有天、地、人、物合然而成的旷达之情, 其文笔却清新秀美, 如诗情画意、如情歌丽影。柳宗元的审美独到, 而又清丽的文笔将山水之美墨于之间、诵于唇齿, 令读者仿佛不但能看到柳宗元笔下的奇山异水, 更是能听到丝竹之声、鸟兽之鸣, 虫鱼之动静、木林之风秀, 柳宗元的笔下幻化为一幕一幕绚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小石潭记》中, 柳宗元写水与光与鱼之和谐统一, 再用“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合, 似与游者相乐”, 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石渠记》中写道:“有泉幽幽然, 其鸣乍大乍细”, 妙笔生花;额大自然的美妙之音。柳宗元笔下的景色、不论是动态还是静态, 可谓生动细致, 精美绝伦。

柳宗元被贬永州索居十年, 期间却是体察民情、讲学授书, 以怀才之志融于柳州的风土人情, 匠心独具的将永州之景描述出了一幅幅魅力的画卷, 向世人诉说了永州这块偏僻却秀丽的奇山异水之地。柳宗元之文成全了永州之山水, 永州之山水也成全了柳宗元之文。

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山水散文诗以独特的风格传于后世, 本文主要浅析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散文,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陈晓兰.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看唐宋山水散文的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篇3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艺术;研究

一、柳宗元生平及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少年时即聪慧灵敏,贞元九年(793)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仅31岁的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韩愈为同官。政治上力主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和藩政割据。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他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推行了惩治贪官污吏,禁止宫市,免除苛税等措施,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因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攻,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不久,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纵观柳宗元的一生,可以说是先大起,而后大落,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种巨变,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于是他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走近南夷的山水,在行文时,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山川景物密切的交融在一起。

永贞元年的冬季,柳宗元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三省交界处的永州。这里地处偏远,自然风光秀丽。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此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常在永州山水的游览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连续写了八篇游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二、其山水游记中主体情思的表现

(一)寄寓主观愉悦之情。柳宗元自永州革新失败以后,他从人生的成功状态骤然跌到了命运的谷底,从踌躇满志的京官一下子变为落魄南荒的罪臣,先后被贬至永州和柳州,在那里孤苦的度过了后半生。这不能不说是柳宗元政治生命中的一场大悲剧,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贬谪南方却使柳宗元接触到了大不同于北方特征的南方山川景物,那些独具情趣的南方风物触发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怀,使他写出了许多独具个性特征的山水游记。柳宗元是一个在政治上曾一度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却被远贬南夷,心情是异常苦闷的。而他到永州是任司马的闲置官职,没有具体的职责,所以他就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排遣心中的郁愤,他便常常披榛策荒,登山临水,肆意遨游。这成为他消解痛苦的主要方法。永州澄静秀美的山水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情感的共鸣,永州的山山水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仿佛是患难中的知己,他从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解脱,化解了郁结心中的苦闷和困惑。作者通过游赏舒展了感情,从他著名的《永州八记》刻画的山水形态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强的主体情怀。

(二)流淌身世遭遇之慨。柳宗元在访山探水中搜奇觅胜,永州和柳州的山水的奇特神秘安慰了作者,冲淡了他心中的忧愁,给他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然而自然山水毕竟只是一贴起镇痛作用的药剂,柳宗元在自然中得到的欢愉却是有限的,是暂时的。他始终不能忘怀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和内心的苦痛。因为有的时候,美好的自然景物,自由自在的花鸟虫鱼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以及失去自由如置囚笼中的自己往往会构成鲜明的对比,最容易触景伤情,生发幽怨伤感的情绪。正如他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

作为一名政治家,柳宗元志于改革时政,希望兴利除弊,实现唐王朝的中兴,没想到出师未捷,却受到守旧派的联合攻击,遭到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下场。柳宗元在永、柳两州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这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政治家来说本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时光,但却被无情的剥夺和荒废了,他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而在贬所的生活又是极不如意的,环境的恶劣,生活的清苦,政敌的攻击,病痛的折磨等等,都使他难以自适。他常以孝道自责,因为其母不适应南方的生活,追随柳宗元来到永州后不久就病故了,而他因朝廷法令的限制不能送母亲的遗体回故乡,只能目送灵车远去而暗自垂泪。再加上未有子息,绝嗣的忧痛与孤独使柳宗元难以自拔,他在给岳父杨凭的信中说道:“至今无以拖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岁月蹉跎与壮志难酬的悲哀,叫人哪堪忍受啊!

3、在浪迹山水、旅游山林的过程中,柳宗元善于发现和开辟美景,修葺自然,增色山水;善于“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将景物之美形与游人之情致结合,用生动精致而清丽朴实的文字绘画出来,再现山水之美,并始终将自己的感受融于对山水的细致描写之中,体现出作者“物我合一”的旅游及美学思想。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进入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自然山水被作者赋于了鲜活和个性的象征意义。如《钴潭西小丘记》中写到:得西山后八日,录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二)语言优美、凝练、精致、音韵和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用极其优美、凝练、精致的语言,通过对山水的入微描述,将所写自然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极善于用各种传神的辞句来写各种各样的山林溪石。丰富的语汇和优美的语言将山水刻画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见文如见画。这些景物的描写多用短句,语句凝练、精致,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思,整散相糅,使行文节奏明快,富于变化,匀称而不呆板,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三)表现与再现手法的自然结合。将以往的对山水的平面描写推向了立体描写,将以往的山水文学的客观欣赏推向了寓主观感受于客觀描写之中,将过去的粗线条共性山水描写推进到细线条个性山水描写。“借山水写心境”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对谪贬人生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山水美学的体悟等等渗透其中,使得这些模山范水的游记文有了更丰富深蕴的内涵。它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柳宗元的思想修养、品格气节、人生遭际、民情关怀、审美趣味等等。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4

(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

柳宗元山水诗 篇5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唐 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渔翁》

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浅谈柳宗元品味与创意永州山水 篇6

永州的自然条件很有特色: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纵横交织,山冈盆地相间分布,立体气候较明显,其地形地貌呈现出“三山围夹两盆地,斜向东北‘山’字形,西南高峻东北低,切割强烈类型多”的特点。南岭又称五岭,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系,其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三大山脉都在永州境内。永州境内的双牌阳明山海拔1620米,东安舜皇山主峰海拔1882米,宁远九疑山主峰海拔1823米,道县韭菜岭海拔米。这些山岭不但生长银杏、珙桐等众多珍贵植物,而且有无数珍禽异兽。

永州有山也有水。境内有湘江的主要支流――潇水,境内流程达227公里。一路汇聚紫水、石期河、潇水、应水、白水等,宛若一条碧带,蜿蜒曲折。其水流深,水质好,终年可通航,自萍州至宋家洲之间形成了“百里平湖”的秀丽景色,集聚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正视永州旅游发展的文化优势

永州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山水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永州拥有十分难得的八大文化,即古稻作文化、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碑文化、瑶文化。其中柳文化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文化珍品。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形成了他思想、文化的巨大成就,如《天说》、《封建论》、《江雪》、《永州九记》等杂文、诗歌、寓言和山水游记等400多篇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和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也自然成为人们所仰慕和神往的地方,可以说柳文化正是永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优势。

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及其成因 篇7

我们对柳宗元多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很高的评价,除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传记散文也别具特色。

除了一直广为流传的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还有众多优秀的议论文、杂文、书序文等不同文体作品传世,其中传记散文虽流传不多,历来关注者相对较少,但也很有文学价值。

一、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

(一)平民阶层的苦难再现

柳宗元笔下人物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展示出一幕幕普通人的生活画卷,柳宗元堪称首位为众多普通百姓立传的文人,他的这一举动,是对史传传统的一个突破。刘熙载称“柳州之文如山”,大约是就柳氏传记散文而言,通过一篇篇传记,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有《河间传》、《捕蛇者说》中小人物的辛酸经历,《童区寄传》中少年的聪明勇敢,更有《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中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积极的心态。

(二)深邃思想的现实表达

传统传记通常主要记述人物,但在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中,部分传记并非以记载人物为主,或非真实存在的人物,意在阐释道理,或讽刺时弊。柳宗元传记散文通常分成叙事和评论,如《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谪龙说》、《河间传》和《李赤传》等。根据《柳河东集》所保留下来的作品,题目本就为“传”的文章外,另有一些碑志、行状等文章,具有传记性质,也可称之为传记散文,如《段太尉逸事状》、《南霁云雎阳庙碑》等。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对腐败的批判,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人民凄惨生活的无奈,阐述了柳宗元自己的社会改革主张和政治理想。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同韩愈的传记文相似,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的创作模式,与通常的传记不同的是,柳宗元在传记散文中并没有大致记述所传人物的一生经历,而是选取一件或几件事来立传,因此,他的传记散文中的人物事迹往往较少而精,主题较为突出鲜明.

(三)“幻设为文”的情节设置

通常传记散文多为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作,且一般为真实的人物事迹。但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却有一些虚构的主角和情节,如《河间传》里的主角甚至没有真实名字,其人物真实性值得怀疑。而《谪龙说》,甚至不是为人立传,而是讲述一位被贬谪人间的龙女,人物经历近乎神话传说。《李赤传》虽确实在记述人物,但人物的真实性也同样难以考证,生平经历也较为荒诞,李赤在与朋友游玩时,竟然被厕鬼所迷,最后在厕中溺亡。在《日知录》卷十九中,顾炎武这样评论:“古人不为人立传”,“柳子厚集中传六篇,宋清、郭橐驼、童区寄、梓人李赤、、何蕃,仅采其一事而谓之传。王承福之辈皆微者,而谓之传。毛颖、李赤、则戏耳,而谓之传,盖比于稗官之屈耳”。

二、柳宗元传记散文特色的成因探微

(一)抒发苦闷,表达志向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创作,是柳宗元发表政见和感慨的一种途径,这与他的遭遇是分不开的,他的传记散文大多都是在永州时创作的,当时他受永贞革新失败的牵连,因诬遭贬。尤其恰逢宪宗更改年号,并大赦天下,但却特意下诏“左降官柳宗元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调升)之限”,加上这年他母亲因种种原因病故,王叔文也被处死,一连串的变故和政治迫害使得柳宗元苦闷忧愁。“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客书》)。“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既然无法施展才华与抱负,就只得将满腔的抑郁悲愤和忧国忧民深深地寓于后来所作的文章之中。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金圣叹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中,《李赤传》中的李赤,本来是一个正常人,但一旦被奇怪的事情迷惑,就居然把人世间当作污浊的地方,而把厕所当作是“帝居清都”,以此讽刺颠倒黑白,善恶不分的社会。《捕蛇者说》中作者自述目的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梓人传》是“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这些文章的主旨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柳宗元强烈地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而《谪龙说》一文,多数学者认为是柳宗元在被贬之后因受到欺压,内心郁闷而作。如卞孝萱先生曾经说过,“柳宗元以龙女自喻”,“柳在谪所,受到侵辱、狎侮,乃作此篇”。而《河间传》,宋代以来学者观点各异,有观点认为此文意在影射唐宪宗,宋人胡寅在其著作《致堂读史管见》卷二四《唐纪・宪宗》中提到:“子厚至托讽淫妇人有始无卒者,以诋宪宗。二人者,既失身匪人,不知创艾,乃以笔墨语言,深自文饰,上及君父,以成小人之过,则其免于大戮,已为深幸,摈废没齿,非不幸也。”亦有认为意指唐代的公主往事,清人何焯所作《义门读书记》卷三七《河东集下・河间传》中记述:“‘河间命邑臣告其夫召魂祝诅’,《汉书》: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此云邑臣,岂其公主耶?”[由上述种种观点可以得出,柳宗元的一些传记散文有讽刺现实之意,只有“深自文饰”,或为传奇,或为寓言,寓实于虚,虚实相间,以求保全自身。

(二)传奇兴盛,热衷奇文

传奇类作品自唐朝中期之后变得空前兴盛,柳宗元和与他同时期的.韩愈都乐于创作以“幻设为文”的传记散文。此情景鲁迅在《唐宋传奇集・序例》中曾经提过:“惟自大历以至大中中,作者云蒸,郁术文苑,沈既济、许尧佐擢秀于前,蒋防、元稹振采于后,而李公佐、白行简、陈鸿、沈亚之辈,则其卓异也。”[4] 韩愈曾作《毛颖传》,一时引起众多批评,但柳宗元态度与众不同,在《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柳宗元肯定了韩愈文章的创新,同时批评时文的庸俗和剽窃成风。面对世人对这种创作方式以及对韩愈文章的批驳,柳宗元这样辩护:“且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乎?而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诗》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故学者终日讨说答问,呻吟习复,应对进退,掬溜播洒,则罢惫而废乱,故有‘息焉游焉’之说。不学操缦,不能安玄。有所拘者,有所纵也”,“大羹玄酒,体节之荐,味之至者,而又设以奇异小虫、水草、楂梨、橘柚,苦咸酸辛,虽蜇吻裂鼻,缩舌涩齿,而咸有笃好之者。文王之昌蒲菹,屈到之芰,曾皙之羊枣,然后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独文异乎?韩子之为也,亦将弛焉而不为虐欤?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欤?”《毛颖传》这类文章,虽如同“楂梨”、“昌蒲”般“酸辛”“裂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认为艺术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柳宗元对《毛颖传》的辩护,亦可认为是对传记散文这一创新的文体的一种辩护。

(三)博采众长,有所创新

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自述:“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这就说明他认为《诗》、《书》、《礼》、《易》、《春秋》是写作的典范,也是学习写文章的基础和首要取法对象。诸子百家之文,同时包括《国语》、《离骚》也都应该认真研究,广泛涉猎,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使文章条理明晰,文章语言有气势,思路严密,内涵丰富。《童区寄传》里传神的细节描写,凝炼个性的语言和激烈的冲突,塑造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颇有《史记》里传记写法的风范。

写现代山水游记的散文 篇8

正当自我陶醉中,却被迎面的景象震惊了——一个姑娘搀扶着一位盲人老者,磕磕绊绊的走过来,盲人一路摸索着,姑娘像导游一样的讲解着,又不时的提醒他脚下的石头和坑凹。不解之惑令我驻足,不能目及自然景物,何以感受自然真谛?我注意那盲人的表情,那是一种极难用语言描述的的复杂,欣喜羞怯掺和着,随着姑娘的讲解和手的触摸,又时常陷入入定般的沉思。别人的眼睛能够替代自己的眼睛吗?手的触摸能体会到事物的色彩、形状、神态吗?怕是盲人摸象,以点带面的满足片面的判断吧。

这时,姑娘问他要不要休息一下,盲人谐了谐额头上的汗,贴着岩壁听了听,说,前面不远处有泉,我们到那里休息。听了他的话我惊诧不己,接话到,老先生,你对这里很熟悉吗?盲人害羞般的低下了头,不,我第一次来。那?我闻听到了泉的声音,尤其感觉到那种来自大地深处的的清冽的泉水的味道。此时的我也非常的渴望有水的地方,手里的“娃哈哈”快空了,于是我模仿盲人的样子,贴在岩壁上,却什么也没有感觉到。我满脸的疑狐,姑娘笑了。我知道,她是想说,没有灵性的人是感觉不到什么的。

果然,我随他们转过一段岩壁,一眼清泉正向外翻着水花,周围形成一块不大的镜面,鉴可照人。

我对这位盲者突生敬意,自然界神秘的密码他破译了。他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心领悟自然,自然就把神秘传递给他,而这种心境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这是大自然对知者的馈赠。

我突然想到了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他一生几乎没有爱过,也没有恨过,也几乎没有步出过他生存的小镇,他的一生平淡得没有你我的生活色彩浓厚。可是他那与常人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的头脑里,却装满着哲学,蕴藏着破译宇宙神秘的密码。

人与世上的万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可是我们都以为自己耳聪目明,能够超然于万物,以指导者或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自然,尽情的享受着生活,享受着自然,其实那仅仅是肉身的感觉,心灵却是麻木的。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局外者,即便偶然来到自然中,也是以游客的姿态,与自然格格不入,如不溶于水的沙砾。

在与盲者的交流中,他为不顾自己的残缺而享受自然而羞愧,我则为他因为不顾自己的残缺,依然执着于享受生命体悟自然而顿生敬意。健康人自以为自己健全,走马观花后津津乐道,盲人用心体会与自然有心灵的对接和交融,自然才会把灵性传递给他。我们应当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神秘存在的,有些神秘追名逐利的人是永远不能破解的,只有悟于神秘的虔诚之人,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获得破解的密码。谁理解自然,大自然就亲近谁。

山水游记作文 篇9

终于我们来到了山顶,整个沈家门赫然出现在我们脚下,站站高处往下看的感觉真好。远远望去,一叶叶小舟散落在大海里,好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一排排高楼大厦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条马路像带子一样延伸着,一辆辆汽车像勤劳的小蚂蚁一样在前进着。我们的家乡真美啊!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梧桐山,我们爬到了小梧桐,见到了深圳电视塔。

今天早上八点,我们就早早的起了床,去了梧桐山,哇,梧桐山怎么一大早就这么多人啊,车位都没有了,可能是有很多人看了昨天晚上的第一现场吧。

山水游记作文 篇10

刚看清水魔方是什么样子,我和马启越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冲浪区,哇,大水池里好多人呀。水池中央有人在主持表演,有唱歌的,也有伴舞的,水池旁边还有救生员。在我们心不在蔫的时候,突然,浪开始了,我们先准备迎接第一波浪,结果万万没有想到,那波浪简直像海啸,第一波浪过后,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居然后面还有五波小浪,真是太可怕了。妈妈在第一波浪退潮过后就完美退场了,截止还有十几波的大浪向我们打击,我们最后终于战胜了巨浪。我走时,看了一眼牌子,上面写着“惊涛骇浪”四个字,吓得我提心吊胆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巨型滑梯,由于有体重要求,马启越因为体重过轻未能参加,我跟一位大姐姐组队一起玩。开始时,那里面也比较恐怖,像一个阴暗潮湿的隧道,但是,有了大姐姐的鼓励,让我又不那么害怕了。

随后我们还玩了儿童区的几个项目,首先介绍一下这里的滑梯,跟刚才的大滑梯差不多,速度都很快,只不过这里的滑梯较小,很快就滑到底了。

离开的时候,我还不忘再看看那醒目的大牌子,并默默的记住了它,那就是让我流连忘返的“欢乐水魔方”五个大字。

现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篇11

一路上,老爸开着车,我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着零食,老爸说还有四五个小时才到,叫我先睡一下,我正好也熬不住了,就服从了“命令”。一觉醒来以后,就到武夷山了。我们到了早已预定的宾馆,休息一晚再出发。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导游坐大巴车到武夷山景区,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山峰。还特别吩咐了一句:“爬山不观景,观景不爬山”意思是说天游峰非常的陡峭,在爬山的时候不能观赏风景,在观赏风景的时候不能爬山,否则有可能会掉下山去。听了导游的话,刚开始我不敢上山,可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向上爬。

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简直不敢往下面看。下面云雾缭绕,让我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天游峰有的石梯因为太陡了,我要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

到了山顶,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站在山顶,往山下望去,只见远处的山峰有的像一头大象在吸水,有的像一只苍鹰在展翅翱翔,而有的却像一只乌龟在爬。加上群峰之间云雾飘渺,仿佛自己处身在仙境当中。

后来,我们从后山回到原地,看着陡峭的阶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征服”了这座山,总之,我成功了。

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 篇1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学会欣赏不同作品中优美的环境描写,感知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感。知识储备:

1、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者再现

①.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②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被贬,到邓州,后又作过杭州、青州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③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刊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谪.守()

淫.雨霏霏.()()岸芷汀..兰()()樯.倾楫.摧()()浩浩汤汤..()阴风怒号.()

2、积累文言词语

以其境过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卷石底以出

()

览物之情

()

嘱予作文以记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全石以为底

()

乃记之而去

()

3、重点句子翻译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⑤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流连忘返赏美景。

1、小组合作交流,背诵你感兴趣的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2、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色,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探究二:探究美景背后的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用“我从

中,读出来作者

的思想感情”的句式表达。

三、走进历史 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的文人很多,能像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文人也很多,你能说说你熟知的吗?

四、课外达标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

能八面玲珑 2.读懂山水

上一篇:图表作文的写作下一篇:聘请外籍工作人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