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2025-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6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1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二)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参与的兴趣,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掌握到数学的知识。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该学习方法也是降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难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2

1.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询问家长搜集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童年趣事。(板书课题:童年趣事)

2.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

3.师:看了这组图片,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

二、聊趣

1.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看屏幕:

下面这些事是童年趣事吗?先读一读再判断,说出理由。

2.师:看来呀!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精心选材,只有情节丰富、波澜起伏的事才能吸引人,只有亲身经历、有情感的趣事才能打动人。(板书:精心选材)

三、写趣

1.师:选取了有趣的事,怎么把有趣的事说具体呢?前几天,我班上有一个叫栋栋的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播放后讨论:

你们笑了,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交流,体会有趣)

3.猜结果。

师:就在这时,“咚咚……”敲门声响起了,猜猜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象。

师:把出乎意料的想象写进作文一定会很有趣。

4.师:到底谁来了?后来亮亮把这段有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星期六早晨,我在写作业。妈妈对我说:“栋栋,妈妈去买菜,你在家抓紧时间写作业,字要写认真。”“嗯。”我随口答应,心里窃喜:“哈哈,自由喽!”

妈妈一走出门,我立刻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掰开,塞进嘴里,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耶,我玩会儿电脑吧!”我一阵狂喜,该我大显身手了!我打开电脑,进入游戏,一会儿就把“敌人”全消灭了。

“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惊。坏了,老妈回来了。我关掉电脑,急跃而起,猛一转身,不巧踩到我刚才扔的香蕉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一瘸一拐地去开门,心里忐忑不安,这回得挨打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邻居来串门。唉,做贼心虚可苦了屁股喽!

5.师:品一品,这个片段中哪些细节描写把有趣的地方写得具体生动呢?

【预设一】

生“:站、伸”写出了栋栋的动作。

师:除了这些动作,这里还写了其他动作。(教师圈画)

师:“站、伸、拿、掰、塞、扔”这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还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追问:什么心情?

【预设二】

生:“关掉、一跃而起、转身、踩到、摔”写出了小作者紧张的心理。

师: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么这件事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有趣了。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栋栋在写“贪玩”这个片段时抓住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童年趣事时,过程曲折,注重细节,就会吸引人。(板书:描写具体)

6.师:今天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件童年趣事。

出示习作要求:

(1)从生活中选一件有情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2)把有趣写具体,用词要准确。

(3)题目自拟。

7.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小事,昨天回去和爸爸妈妈聊过吧?说一说你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写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想一想,你准备写哪个片段呢?准备怎么写具体?(指名交流)

师:(指板书总结)刚才的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抓住语言、动作,或者抓住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拿出练笔纸,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记忆中最有趣的那个片段,力求一气呵成。(时间8分钟)

8.学生写作

四、评趣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通过增、删、调、换等方法就能把文章修改好。给你两分钟,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的片段。怎么发现问题呢?轻声朗读,对感到别扭的地方加以修改。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习作。(指名读)

差一点闹笑话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要考一分钟跳绳。我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跳绳却是我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师:听出问题了吗?关联词不准确,“因为……而……”应该换成“虽然……但是……”)我焦急地等待老师叫我,想让自己好好露一手。(师:这段话写出了小作者急切地想露一手的心情) 终于轮到我了。

“预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师:把这句再读读,你会发现啰嗦。把“可是”去掉)又过了一会儿,我才明显感觉到裤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滑。我感觉到同学们都在盯着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分钟快点到,快点到……(师:心理活动描写真实细腻,比较成功)

“停!”听到老师的命令,我松了口气。好险呀!差点闹笑话。(师:此时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我伸长舌头,拌了个鬼脸。

3.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趣事写完整,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清楚,再加上题目,那么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4.总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回忆,这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的童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感动的情怀,用心记录它们,我们将收获与众不同的快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4

一、圆柱的特征及表面积

(一)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认识.

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实物.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圆柱有无数条高.

(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计算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字母表示:

S=Ch

2、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例1.一段圆柱形的钢材,底面周长是0.28米,高是2.4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S=Ch 0.28×2.4=0.672≈0.67(平方米)答:它的侧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

练习:制作这个薯片筒的侧面标签,需要多大面积的纸?

(三)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只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的总和,比如

例2.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状的铁皮水桶,高是45厘米,底面直径是34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例3.一个圆柱的高增加4厘米,表面积增加50.24平方厘米,求圆柱体的底面积.

分析:圆柱的高增加4厘米,表面积增加50.24平方厘米,50.24平方厘米就是高是4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从而求出圆柱的底面积.

练习1: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面积题型1:有盖和无盖的区别(见附件第1、3题)

2:空心和实心(见附件第6题)

3:通过切割焊接,面积增大或减小(第7、8题)

二、圆柱、圆锥的体积

(一)圆锥的认识 像蛋卷、草帽……这样的形体都是圆锥,圆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各有什么特点? 顶点侧面底面 圆柱体有高,而且有无数条;圆锥体有高吗?有多少条?有,只有一条.

(二)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圆柱体Sh 下面应用公式做一道题.

(三)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高h13用字母表示:

V圆锥体1Sh3

(三)等底等高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式

圆柱体积=3*圆锥的体积

经典题型:1:在圆柱中中切割最大的圆锥

2:在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中切割最大的圆锥(见第2题)

3:体积相同的物体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求高度(见第5题)

4:在体积一点的容器里添加物体,求圆锥或圆柱的高(第1题)

常见例题7.一个圆锥形状的零件,底面积是12.3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 厘米?

12.3×5×11=61.5×=20.5(立方厘米)33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20.5立方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5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一)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与一个高是20厘米的圆柱体底面积相等,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体积。如果圆锥的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6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厘米。

(5)一个圆柱形铁皮通风管,横截面直径是10厘米,每节长1.2米。做100节这样的通风管,则至少需要()平方米的铁皮。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与高相等,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棱长是9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如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选一选。

(1)求一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水,就是求这个水桶的()。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D.容积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相比()。

A.一样大

B.长方体大

C.圆柱体积大

D.无法比较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直径是1.2米,长是1.5米。如果滚筒向前滚动一周,那么所压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0.7吨,这堆小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旅游帐篷,它的底面半径是4米,高3米。

(1)按每人最低2平方米的活动面积计算,每顶账篷大约能住几人?

(2)每项账篷内的空间有多大?

6.一块圆柱形橡皮泥,底面积是15平方米,高是6厘米,把它捏成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高是多少厘米?

7.一个铺路队把一堆底面半径3米,高1.5米的圆锥沙石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若铺2厘米厚,能铺多少米?

二、思维拓展

1.把一个底面半径为4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和高剖成两个半圆柱,这两个半圆柱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8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在一个圆柱形水桶里,把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9厘米。把这段钢材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下降4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二)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将它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得圆锥的体积最大是()立方厘米,最小是()立方厘米。

(3)将一个圆柱沿直径切开,得到两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切面,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高。如果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厘米;如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体积,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厘米。

(5)将底面周长是6.28分米的圆柱的高增加4分米,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体积增加()立方分米。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圆柱形水桶,桶内底面直径是4分米,桶内有半桶水,当把一些石子投入水中时(石子全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5分米(水未溢出),则这些石子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把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选一选。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沿着底面直径和高把圆柱切成相等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方厘米。

A.80

B.160

C.320

D.40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的比是3:4,高的比是2: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A.1:2

B.3:2

C.9:8

D.3:8

3.3.一种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1米。做这样的一对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4.一根长11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后,两段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增加5.4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6.把一个圆锥形铁块浸没在一个底面半径是6厘米,水深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上升到22厘米,且水未溢出。这个圆锥形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7.一个铺路队把一堆底面半径3米,高1.5米的圆锥沙石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若铺2厘米厚,能铺多少米?

二、思维拓展

1.在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段直径为6厘米的圆钢。如果圆钢全部浸入水中,那么桶里的水就会上升8厘米;如果把圆钢垂直插入水中,露出5厘米长的一段,这时桶里的水上升6厘米。这段圆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再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28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三)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积是()平方分米,侧面积是()平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根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条,平均锯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分米,那么原来木条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如果锯成3段用了6分钟,那么把它锯成5段要用()分钟。

(3)一块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应配上直径是()厘米的圆形铁皮,才能做成一个容积尽可能大的无盖容器。

(4)一个底面周长为15.7分米,高为6分米的圆锥,沿着高把它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圆锥的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

(5)将底面周长是6.28分米的圆柱的高增加4分米,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体积增加()立方分米。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圆锥和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则圆锥的高是()厘米。

(8)把一个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4厘米的长方体橡皮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一个底面周长为15.7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如果沿底面直径把它平均切成两半,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

2.选一选。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沿着底面直径和高把圆柱切成相等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方厘米。

A.80

B.160

C.320

D.40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的比是2:1高的比是1:5,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A.4:5

B.8:5

C.12:5

3..压路机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宽是2米,横截面的半径是0.6米。每分钟滚5周计算,1小时压的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王大伯家的蔬菜地里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直径是4米,池深2米。现在王大伯准备在水池的底面和内壁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2.5千克。

(1)王大伯至少要准备多少千克水泥

(2)这个水池如果蓄满水,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5.12平方米,高是1.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用方程解)

6.如图用一块长方形铁皮做一个圆柱形带盖的水桶,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0.7分米

二、思维拓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部门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题型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系统整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

底面积=πrr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回忆特征,口答。

二.基本练习1.出示练习六第3题表格

2.引导学生思考: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后填什么?然后独立练习。

3.反馈、校对、订正。 学生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

个别订正

三. 灵活应用 1.思考: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柱?它们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制作圆柱所需要的材料?你能分类整理吗?

2. 分小组,合作完成分类表。

类别 一个侧面 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其他

情况

物体

举例

3.完成练习六的第4~9题.

(1)第4题。

引导生分析需要白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侧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5题。

借助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灯笼所需要的彩纸分别要计算圆柱的哪几部分?

(3)第6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师提示: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无盖”这个条件。同时,对“结果保留整十平方分米”作说明。

(4)第7题。

具体引导博士帽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博士帽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需要分别计算侧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

(5)第8题。

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花分布在花柱的哪些面?要求花柱上有多少朵花应先求哪些面的面积?(侧面和底面)

(6)第9题。

联系生活常识,先理解需要油漆的是哪部分?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独立练习。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分类整理

小组合作填表

学生独立练习

先分析,再计算

同座交流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用笔圈画隐含的条件,再练习。

观察博士帽结构图

独立计算后组织小组交流

观察插图后独立练习。

先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2.布置思考题: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作业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

畅谈体会

上一篇:挂牌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下一篇:光盘行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