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的礼仪介绍(精选6篇)
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
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话,那可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噢!
民间互访春节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春节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春节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春节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二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春节拜年,一进屋门,可向佛像三叩首,如果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春节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春节拜年礼仪的常识 | 简介春节拜年的礼仪 |
春节拜年的礼仪常识 | 春节拜年方式礼仪 |
古代记录春节拜年习俗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春节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春节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春节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春节拜年钻。春节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 春节拜年的基本礼仪介绍 |
春节拜年最好穿新衣
旧时春节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为什么要穿红色呢,主要是为了趋吉避邪,甚至旧时平时不能穿红衣裙子,但春节时都可以例外。
随着21世纪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讯联系方式逐渐普及,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一年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我们感觉到的春节文化已与原来的春节文化有了很大的不同。春节拜年的习俗也在变化, 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从一开始天不亮就挨家挨户拜大年, 到电话拜年、传呼拜年、E-mail拜年, 到如今流行的短信拜年。
在一项“你选择用什么方式拜年?”调查中, 选择“在家休息, 不拜年”的人只占8%, 选择电话短信拜年的占到了52%, 选择走亲访友的依然占32%。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人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春节拜年的习俗, 不过拜年的方式发生着转变, 多数人选择了经济省事的短信拜年方式, 这种拜年方式大有逐年盛行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过去常用的过年祝福语因为谐音的关系成了人们的过年禁忌语。比如财源广进谐音裁员广进;财源滚滚谐音裁员滚滚;心想事成谐音薪饷四成;招财进宝谐音遭裁禁饱……凡此种种, 可见手机短信拜年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工具。
可是, 纵观这些拜年短信的内容, 个人原创的太少了, 很多人或许嫌麻烦图省事, 或许怕写得不好, 找找自己手机里别人发来的, 觉得特别的、有意思的短信, 再转发给另外的人。所以很多拜年短信大多是克隆的、在手机间转来转去的、从网上下载的。更令人郁闷的是, 有些手机拜年短信息, 自己发给别人, 转了一个圈, 又被别人原封不动地发了回来, 连落款都没有变。现在大家在使用拜年短信时, 多数是一按手机转发键, 原文不动, 只把落款改成自己就行了。就这样, 拜年短信在大家的手机上你来我往, 除了给手机通讯运营商带来丰厚的利润, 已经失去了它最初拜年祝福的意义。
虽然通过短信拜年省时省力省钱,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诟病也不少。不少人都埋怨拜年短信原创的太少了, 有时候一个同样内容的短信能收到不下十几条, 原因是这些短信大都是转发的, 真正自己写的很少。他们在抱怨的同时也把同样的拜年短信发到其他人的手机上。此外, 也有人感慨:从最初的拜年一定要见面, 到后来有了电话就变成拜年听声音了, 到现在有了短信只能看到两行字, 短信拜年其实已经淡漠了亲情、友情。春节收发短信息原本是件开心的事情, 但是, 当所有的短信息都一样时, 接受短信息不再令人感到开心和快乐, 而礼尚往来, 短信不得不回, 又令人不胜其烦。其实拜年短信息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词藻,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 别人收到就一定会开心和快乐。
短信拜年冲淡了年味儿, 给情感注了水。串门儿、走亲戚、写贺卡、打电话等充满人情味儿的拜年习俗, 被一条条内容雷同、漫不经心的群发短信所取代, 拜年成了一种敷衍自己、敷衍别人的形式, 这让电子时代的人们不禁充满了烦恼。有人列举了贺年短信“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赚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冰冷”等七大罪状。因而就有人开始抵制短信拜年。其实, 我们固守着几千年来的春节拜年文化传统, 内心不过是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得到一种感情上的温暖, 心灵上的慰藉。我们过春节拜年付出或希望得到的应该是他人真实的情感, 而不是手机里一条条冷冰冰、转发来的短信。倒是最古老的挨家挨户拜年, 虽然辛苦一点, 却更有人们渴望的人情味儿。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历史悠久。春节拜年作为春节民俗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在形式上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本文着重对近年来手机短信拜年方式盛行的原因及效果进行思考。
关键词:春节民俗,短信拜年,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元旦朝会“高大上”
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自汉代以来,每年的新年元旦,朝廷都要举行元旦朝会,不但京官从七品以上要参加,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驻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
汉朝前期沿用秦朝旧历,以十月为岁首。汉高祖七年的岁首第一天,天刚蒙蒙亮,新建成的长乐宫里早就陈列着各色旗帜、礼仪用品,为即将开始的元旦朝会做准备啦!从长乐宫往外看去,你会看到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排列,在礼官的指引下依次进入殿门,之后,汉高祖刘邦在侍从的簇拥下,进入宫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刘邦出身布衣,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元旦朝会,不免惊呼:“我今天终于知道作为皇帝的尊贵了!”不要怪刘邦没见过世面,实在是参加朝会的人数太多了,近千人,这其中还有很多人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后来,汉武帝时期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朝会的习俗则流传了下来。
元旦朝会发展到宋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北宋时的大庆殿,去感受一下吧!大庆殿,是北宋皇宫的正殿,也是举行大典的地方,进入大殿,你会看到四名身穿盔甲、雄壮威武的“镇殿将军”分别立在大殿四角。等所有文武百官、各少数民族使者都到齐了之后,最尊贵的宋代皇帝才最后入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旦朝会,只见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红袍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神情非常肃穆,而他的下方,所有人纷纷朝拜,声如雷鸣。
你别只顾着看皇帝,也看看那些奇装异服的各少数民族使者吧。就拿大辽的使者来说,他们头顶金冠,金冠的后沿尖长,就像一张大莲叶,身上的衣服是紫色窄袍,腰带上还系着金蹀躞(dié xiè,佩带上的饰物),让人眼前一亮。
来到清代,你会发现这时的元旦朝会更加气势恢宏,非常讲究排场。不但要演奏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等宫廷雅乐,还将步辇、黄盖等仪仗从太和殿檐下一路铺设延伸到午门外,北京城内从南门到北门都有彩旗护道,想那场面,比奥运会开幕式也不逊色吧!大臣们以及各族、各国的使者早早起床,为今天的元旦朝会做准备,他们沿着彩旗和仪仗装点的道路,集结在太和殿前。等皇帝一来,所有人依照品级高低,先后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一系列动作做下来,哪怕你体力再好,恐怕也吃不消,不过你马上就能补充体力了。
元旦朝会结束后,清代皇帝高兴地宣布要在太和殿设宴,这可是国宴啊,档次当然不会低。每次宴会大约要设宴桌200张,羊有上百只、酒有上百瓶,参与宴会的人更是将近千人。国宴虽好,但规矩也不少,皇帝的御用宴桌当然设在太和殿内的宝座前,而诸臣及外藩要按照严格的品级尊卑,分别在殿内、殿外两侧或丹陛(指宫殿前的台阶)上设桌。官员的地位高低,这时候马上显现出来了。
官场拜年花样多
如果你在古代身在官场,那么过年时官员之间的相互走动必不可少,除了多人参加的团拜,也有一对一的拜年,另外,古代的贺年卡——拜年帖也广为流传。
清代春节时,京官之间盛行团拜,就是一项众多人聚在一起庆贺新春的团体活动。团拜其实是古代“元旦朝会”的延续,清朝时的团拜范围很广,按参加者的范围来分:有官场同僚间的团拜,有亲戚朋友间的团拜,也有老乡之间的团拜。
如果你是京官,可千万不要错过了每年岁首同僚间例行的团拜活动,其规模有大有小,较大型的就是九卿和六部的团拜。虽说同僚间的团拜活动只是一种程序化的应酬,却是一个发展人际关系的良机。如果你从外地来京做官,可以参加同乡间的团拜活动。它就好比大学里的老乡会,当你过年想家时,能够彼此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也能缓解你的思乡之情。
团拜活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们知道的茶话会、团拜会还有每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联欢晚会都属于这种活动。
不要以为过年送贺年卡是西方的习俗,其实在中国北宋时期就非常流行贺年卡了,只不过名字上有差异,宋代称为“手刺”“门刺”,明清称为“寸褚”“红单”,其实都是指拜年帖。古时交通不便,过年又很忙碌,加上亲戚朋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门拜年,送拜年帖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是宋代上层士大夫,那你可以给别人送拜年帖。当时的拜年帖是一张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有受贺人的姓名、住址,还有恭贺话语。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在门前贴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二字,专门用来放置拜年帖。
到了明代,拜年帖已经走进普通人家,但开始出现“过度包装”的弊端。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红绫(一种红色丝织品)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织锦,上面的吉祥话语是预先织成的。
清代的拜年帖更为繁复,帖子上不但要署名,还要用印,而且有了专门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种用料名贵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纹,甚至还装饰着金银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张拜年帖外,通常还会放一些古玩珍品、珠宝金银,甚至直接放银票。
过年时客人太多,有些大户人家会特设门簿一职,专门记录客人的往来和拜年帖。翻开门簿,在首页位置,你会看到四个虚拟出来的拜年的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富贵有余、福寿延绵的愿望却是无比真切的。
民间拜年情意浓
民间拜年相比官场和庙堂,虽然也有一些礼仪和规矩,但更带有浓浓的人情味。
新年那天一大早,家族里的人就聚在一起,开始拜年了。自明清开始,拜年的要求是:首拜天地神衹,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分次序互拜。传统的拜年手势有男女之别,男子作揖时,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而女子恰恰相反,不抱拳,只压手。如果你年龄小、辈分低,要不停地作揖拜年的话,那你不该烦恼反要庆幸,因为能得到压岁钱啊!在拜年之前,长辈们会先用彩绳把钱串起来,等你拜年的时候给你。
春节当然要走亲访友了,姻亲间的拜年可是拜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姻亲拜年也有一定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在姻亲间的拜年中,女婿拜岳家与甥舅之间的拜望受到特别重视,因为古代妇女在新年里,要遵守许多禁忌并且要操持家务,重视女婿拜岳家也算是对女性的变相礼遇吧。女婿去岳父、岳母家拜年时,当然要带上拜年礼物,进了门,要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在所有春节的习俗中,很多习俗都跟鬼神、祖先有关,不过拜年却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从庙堂到民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像团拜、拜年帖等方式在今天仍能看到它的变体,而民间拜年习俗也更多地保留了下来。
(科学顾问/曹菁菁 责任编辑/胡冰)
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2、拜年的餐桌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酒店里的主座一般是离门最远的,或是背对主持台的为主座。在家多是面对厨房门的为主,也可因居家摆设看出主座位置,以左为大。中国的餐桌文化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不要闷头吃不说话,但也不要高谈阔论。让菜不夹菜、祝酒不劝酒,春节的饭菜讲究年年有余,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肴。
3、拜年时的聊天要领
新年里要多说赞美的话,赞美老人的气色、健康、多给老人讲话的机会,对中青年要多赞美事业、健康、家庭关系,对孩子要多赞美聪慧、学业、礼貌懂事,多谈快乐的事情,少谈抱怨牢骚的话题,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图片一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图片二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图片三
拜年礼仪的由来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拜年仪式礼仪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向长辈拜年,最好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掌握适度。不宜大声喧闹,不宜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
拜年结束时,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春节拜年礼仪手抄报:春节过年聚餐礼仪
新春佳节,聚餐频繁。家长们可得注意了,别认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宠爱,成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参加筵席的一分子,就同样要注意餐桌礼仪。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春节拜年的礼仪介绍】推荐阅读:
春节拜年的由来07-26
春节拜年的优美句子09-29
温馨的春节拜年短信03-24
春节拜年的精美祝福短信02-05
拜年的礼仪介绍05-08
优美的春节拜年祝福语01-30
关于春节拜年的好句子03-01
春节拜年话10-02
春节给同学拜年的祝福语07-09
幽默简短的春节拜年祝福语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