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概述教学设计
《细胞概述》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细胞学说、细胞的大小和数目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学习本章细胞的结构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基础上,本节课实际上是知识的衔接和延伸,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细胞中其他重要结构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在初中也接触过细胞概述的部分内容。
但是学生对细胞概述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真正理解与内化相关知识还有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顺应与同化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和主要内容。
2.了解细胞的大小和数目,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课内外的信息,学会鉴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察细胞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发展自主分析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初步形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
五、教法学法
【教法】支架式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讲述:同学们,通过初中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依据各自的特性有序地组织起来构成细胞。
提问:同学们也对洋葱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都有所了解,那么同学们知道“细胞”一词是由谁提出的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不知。【教师活动】
过渡:我们学习了今天的“细胞概述”就知道了。【教师活动】
讲述:那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细胞学说。顾名思义,细胞学说即对细胞进行有关阐述的理论。
讲述: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21-22的内容来寻找它的建立过程。半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回答。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预设:胡克发现细胞;施莱登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施万提出所有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菲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于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教师活动】
评价:阅读仔细。需要注意的是胡克看到的实际上是死细胞。展示PPT 讲述:以上几位科学家的研究加上其他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提问:已经学习完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和它的内容,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活动】
回顾建立过程,思考后回答问题。
预设: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开拓的过程。需要时间。值得学习。【教师活动】
评价:讲得很对。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胡克的显微镜到光学显微镜再到电镜。【教师活动】
讲述:细胞学说的建立无疑很伟大,它的意义在于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提问:对于这么伟大的理论,同学们可曾对它的内容提出质疑呢? 【学生活动】 预设:无。【教师活动】
讲述、总结:实际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学说也有漏洞,典例就是病毒它是没有细胞结构的,这一点希望同学们注意,自然,细胞学说在现代也得到了纠正,这也说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还在不断被修正和发展。【教师活动】
过渡:学习完细胞学说,继续来了解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提问: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细胞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
预设:支原体;鸵鸟的蛋。【教师活动】
讲述:一般来说,细胞的大小以微米来计算。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不知。【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书本23页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简单地进行一次,同学们直接看方法步骤里的表格,进行计算,并对得到的结果对应老师刚刚的问题进行思考。两人以小组单位进行答案校对和讨论,可以结合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
计算表格数据,小组讨论学习。
预设:细胞体积越小,体表相对面积(表面积/体积)就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教师活动】
评价:对。还因为受细胞核控制范围的制约。过渡:除了大小,同学们还知道有细胞结构生物由多少细胞组成的呢?一只大象的体积和一只老鼠的体积完全不一样,数目是一样多吗?生物体体积的增大是因为细胞体积的增大吗?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预设: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加。【教师活动】
评价:对。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展示细胞图片。
过渡:同学们是否发现细胞长得都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 预设:是的。【教师活动】
小结:这说明细胞有着种类之分。
讲述:根据细胞结构中是否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各种细菌)和真核细胞(植物、动物和真菌)。将真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细胞核被认为是最大的细胞器。
总结:我们学习的细胞概述包括细胞学说,细胞大小、数目和种类,接着我们将实际去观察各种细胞。
【教师活动】介绍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的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进行试验,记录结果,分析交流。
关键词: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电泳,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又称为“彗星电泳”, 是一种常用的检测DNA损伤的技术。1984年stling和Johanson首先提出利用凝胶电泳技术来检测单个细胞的DNA损伤。1988年, Singh等将该技术进行改良, 建立了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从此之后,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得到了广泛应用。1997年, Santos等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与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结合起来, 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2001年, Kizilian等建立了银染法, 进一步提高了对损伤DNA检测的灵敏度。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其他DNA损伤检测技术相比具有所需细胞少, 简便, 灵敏, 快速, 经济以及无需放射性标记等优点。
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原理
细胞核中的DNA为负超螺旋结构存在, 而且DNA双链以组蛋白为核心, 盘旋而形成核小体。一般情况下, 偶然的DNA单链断裂对核酸分子双股结构的连续性影响不大, 而且不易释放出来, 但是, 如果用去污剂破坏细胞膜和核膜, 用高浓度盐提取组蛋白, DNA残留而形成类核。如果类核中的DNA有断裂, 断裂点将引起DNA致密的超螺旋结构松散, 在类核外形成一个DNA晕圈。将类核置于电场中电泳, DNA断片可从类核部位向阳极迁移, 经荧光染色后, 在阳极方向可见形似彗星的特征性图像, 故又被称为“彗星电泳”。通过测量彗星尾部的长度、面积或荧光强度等指标, 可以对DNA的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1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用于单细胞凝胶电泳的细胞包括人、动物 (小鼠、大鼠、狗、鱼、鸡等) 和植物的组织培养的细胞系以及从活体组织分离出的各种的原代细胞。细胞密度一般调整为1-3×105个/ml。经台盼蓝染色、镜检、细胞存活率在95%以上即可进行以下操作。如果细胞数目过高, 位于凝胶不同层面的细胞可能会发生相互重叠, 难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反之如果细胞数目过低, 则很难完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实验温度应在4℃环境下进行, 以抑制或降低DNA损伤修复酶的活性, 防止DNA损伤修复, 从而达到准确地检测DNA原始损伤。Kammann等 (2000) 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海底沉积物对鲤鱼血细胞的遗传毒性时, 往样品中加入了DNA修复抑制剂, 结果发现加入DNA修复抑制剂的样品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不加修复抑制剂的样品, 这表明DNA的损伤修复会影响该技术的敏感性。因此, 严格控实验时的温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胶板的制备
目前胶板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三层凝胶、双层凝胶和单层凝胶。制胶过程的原则是既要获得牢固凝胶, 又要避免额外DNA的损伤和修复。在三层凝胶的制备过程中, 首先将预热的85ul, 1%-1.2%正常熔点琼脂糖滴到同样预热的载玻片的磨砂面, 迅速盖上干净的盖玻片 (18×18mm) , 4℃下10 min使其凝固;将20 ul的细胞悬液和65 ul, 0.6%-1%的低熔点琼脂糖在37℃混匀, 低熔点琼脂糖的温度不宜过高, 防止高温对DNA造成额外的损伤。轻轻揭去盖玻片, 将含细胞的低熔点琼脂糖滴到第一层胶板上, 立即盖上干净的盖玻片, 4℃放置10 min使其凝固;最后在凝固的低熔点琼脂糖层滴加预热的0.6%~1%的低熔点琼脂糖的, 盖上盖玻片, 使其凝固。第一层的主要目的是使第二层平整和附着紧密, 第三层胶的目的是对第二层细胞起保护作用。而双层凝胶法省略了最上层的低熔点琼脂糖胶板, 单层凝胶只铺中间一层低熔点的琼脂糖胶板。
2.3 裂解、解旋和电泳
将制好的胶板浸入新配制的预冷4℃裂解液 (130m M EDTA, 2.5 M Na Cl, 1%Triton X-100, 10 m M Tris-HCl, 1%肌氨酸钠, p H10, 临用前加1%Triton和1%DMSO) 中。裂解的时间视不同的细胞而定, 一般为1-2小时, 但有些特殊细胞需裂解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裂解后将胶板置于水平电泳槽内, 用新配制的碱性电泳液 (300 m M Na OH和1 m M EDTA, p H>13) 盖过胶面约0.5 cm, 电泳槽置于4℃静止20~40 min, 使DNA充分解旋。p H>13的条件可使DNA展开、解旋为单链, 碱性易变性区段 (ALS) 变为单链断片 (SSB) 。电泳时电压一般为0.5~5 V/cm, 时间一般为10~40min, 电压或电流过大, 严重受损伤的细胞可能出现的拖尾过长, 从而影响结果分析, 而正常的细胞也可能因电压或电流过大而造成少量拖尾的假阳性结果。反之, 电压或电流过小, 受损伤的细胞不会出现拖尾, 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2.4 中和, 染色
电泳后取出载玻片, 在中性缓冲液 (200 m M Tris-HC1, p H7.5) 浸没15 min或滴洗3次, 每次5 min, 使胶板中和。每张胶板上滴加20~100 ul荧光染色剂, 常用的荧光染料有吖啶橙 (AO) 、溴化乙锭 (EB) 、碘化丙啶 (PI) , 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 (DAPI) 等, 荧光染料的浓度要适中, 浓度过高会使胶板的背景很亮, 影响结果分析, 相反浓度过低会导致染色不充分, 不易观察。Kizilian等利用银染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银染可以有效避免荧光猝灭的缺点。以上各步骤应在暗光下操作。
2.5 结果分析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单细胞电泳图像一般放大200~600倍, 每个剂量组随机分析100个细胞。观察指标包括形状指标、距离指标、强度指标和矩类指标。形状指标主要是指彗星细胞率;距离指标包括彗星尾长、彗星全长、彗星头部半径、尾部半径;强度指标包括头部DNA百分含量、尾部DNA百分含量、头部面积、尾部面积等;矩类指标包括尾矩 (尾长与尾部DNA百分含量之乘积) 、Olive尾矩 (头部中心到尾部中心的距离与尾部DNA百分含量之乘积) 等。彗星电泳的图形分析方法可分为人工分析和软件分析两种方法。人工分析是以肉眼对荧光显微镜下的彗星进行观测, 可获得的图形参数有彗星头部和尾部直径、彗星长度、头部直径与尾长之比, 头部面积和尾部面积等, 这些数据可在显微镜下通过目镜测微尺直接获得。随着彗星电泳技术的发展, 彗星分析软件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迅速客观地对图像进行分析。
3 单细胞凝胶电泳的应用
3.1 遗传毒性检测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许多致癌致突变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物体的DNA造成严重的损伤, 因此有效直观的检测环境中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尤为重要。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因其灵敏度高, 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到遗传毒理学检测中。De Méo等人是第一次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应用到遗传毒理学检测中的, 他们检测了酸性溶液中的高猛酸碱对DNA的损伤作用, 发现无论是酸性高锰酸钾还是二价锰离子都会对DNA造成损伤, 都具有致突变性。随后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遗传毒性的检测中来, 所用的细胞也从哺乳动物发展到鱼类细胞, 如, Kammann等分别利用鱼的血细胞和EPC细胞系检测了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 Woo等利用该技术检测了海底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 (PAH) 对牙鲆血细胞的遗传毒性。
3.2 细胞凋亡的研究
细胞凋亡 (Apoptosis) 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地有序地死亡。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 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 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凋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细胞染色体的DNA降解, 这种降解有一定特异性, 所产生的DNA片段约为180-200bp, 然后形成由膜包被的凋亡小体。在单细胞凝胶电泳中会呈现独特的“小头大尾”的形态学特征, 因此, 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较快速并准确地检测到凋亡的细胞, 也可以提供细胞凋亡过程的早期资料。
3.3 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因其高度灵敏敏感性, 使它在医学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检测一些疾病导致细胞中DNA的损坏程度, 这是以往的测试都无法做到的。此外,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还可以让临床医生了解某种药物、放射治疗对癌症患者是否有效,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监测平台。1992年Tice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乳腺癌患者经环磷酰胺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 发现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患者化疗后的DNA损伤水平, 并有较高的灵敏度。
4 结束语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其它DNA损伤检测技术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如它可检测单个细胞的DNA损伤, 操作简便快速, 需要的细胞少, 灵敏度高等。近年来,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毒理学检测、细胞凋亡研究、疾病的预防与检测等领域。用彗星分析因为其诸多的优点仍不失为一种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Tice RR., Agurell, E., Anderson D., Burlinson B., Hartmann A., Kobayashi H., Miyamae Y., Rojas E., Ryu J.-C., Sasaki Y.F..Single Cell Gel/Comet Assay:Guidelines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etic Toxicology Testing.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2000.
[2]Kammann, U., Bunke, M., Steinhart, H., Theobald, N.A permanent fish cell line (EPC) for genotoxicity testing of marine sediments with the comet assay.Mutat.Res, 2001, 498.
[3]Kammann, U., Biselli, S., Hühnerfuss, H., Reineke, N., Theobald, N., Vobach, M., Wosniok, W.Genotoxic and teratogenic potential of marine sediment extracts investigated with comet assay and zebrafish test.Environ.Pollut, 2004, 132.
吴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
李亚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历史教师)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通过国外学者关于教学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有目的地规划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为了避免盲目性,必须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说一说: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流程图。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些内容是有出入的,但这 11 项基本涵盖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下面我扪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分别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说一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你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有什么困惑?
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对于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分不清楚。下面我们分别对二者进行分析。
1. 指导思想——课程标准的理念
我们首先看看课程标准的论述。
说一说: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有:
• 学生为学习主体
• 重过程和体验
• 开放性、多样化
• 全面性、发展性、创造性
• 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学应该以上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2.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
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教育学学习的理论论述。关于学习的理论有以下三派: 认知学派认为 学习是指个人认知结构的改变,强调学习是个人已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下发生改变的过程;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强调个人的自我学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刺激 —— 反应之间连结的加强,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者的作用。
上述理论不是截然分开或相对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综合应用上述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多是运用认知学派的理论进行教学的。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往往写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问题连续体理论,其实是从认知学派的理论派生出来的。
(二)历史教学分析
说一说:历史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教学分析包括:
• 分析教材
• 分析学生
• 教师自我分析
• 教学资源分析
1.分析教材
说一说: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如何分析教材?
一要分析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还要有单元主题意识,明确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例如,北京版教材《洋务热潮》一课,在“近代化起步”这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应该明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处于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
二是要分析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育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分析学生
分析的方法包括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还有就是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推测。
说一说:分析学生要考虑哪些内容?
分析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这关系到教师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其次要考虑新知识与学生原有水平的差距,由此来确定教学难点。第三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包括知识、活动方面的兴趣点,确定学生参与教学的条件,与确定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第四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点,从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第五要考虑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格。第六要考虑特殊学生的学习风格,体现关注全体与个体,这与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3.教师自我分析
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要考虑 本节课的自己的教学优势、劣势,包括学识、风格等方面,以便扬长避短,或者提前进行相应准备。还要考虑以往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进行教学反思,包括以往同类课中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原因、本节课可以采用的做法,以往同类课中不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原因、本节课改进的设想。在进行自我分析时,教师要考虑教师风格、优势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应该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4.教学资源分析
由于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进行教学资源分析,这也是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要综合考虑 教科书、学生、同事、硬件、媒体、社会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教学分析的阐述,我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教材分析看教师的功底
学生分析看教师的理念
自我分析看教师的品格
资源分析看教师的视野
(三)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 1.制定教学目标时易出现的问题
说一说: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 表述时主体错位,应该以学生为主
• 笼统而不具体,大而空;对教学进程的指导性弱
• 标准性差,无法检测
2.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 教师和学生能够明了本节课的目的和主要活动。
• 阐明具体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 阐明具体目标,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由于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仅是教师,而且学生也应该明了本节课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中,应该阐明具体的教学活动,即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达到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该具体,不能大而空,要有利于检测,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因此,教学目标应该 可操作、可观察、可测评,应该是表现性目标。
(四)历史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说一说: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确定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确定活动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各方面得到发展。重点知识和重点活动要结合在一起,围绕重点知识,设计如何培养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活动。每节课的重点以 1 至 2 个为宜,不宜过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依据学情分析确定难点,将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和学生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作为难点。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难点的确定要有层次性,尤其要关注学习能力水平不高的学生,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
(五)历史教学方法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可供历史教师选择的方法是很多的。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过角色扮演、辩论、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图中颜色最深色教师讲述、讨论和独立学习是常用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是广大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学生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一目写的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六)历史教学准备
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教学准备这个问题,它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包括资源、材料等许多方面。学生准备主要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材料的获得等活动,学生的准备是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关系到课堂探究活动的质量。限于时间,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
(七)历史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教学内容安排指的是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结构。历史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简约明了,体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特色和创意。下面我扪结合两个案例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抗日战争爆发》一课的教学安排,教师基本上是将一课书的四个子目的具体内容排列出来,这是许多教师通常做采用的方法,比较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了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内容,类似于提纲。但是没有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不利于学生通盘掌握所学内容,也体现不出特色和教师的创意。
下面的案例是李老师参加北京市教学比赛时《赵州桥》一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说一说:请说说你这种教学内容安排的思路。
(按照探究式学习的安排,由古至今,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层层是深入,结构鲜明,简约明了,体现了逻辑性和教师在挖掘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创造,具有创意)
(八)历史教学媒体的使用
说一说:请说说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十分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是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氛围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多媒体将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尤其是图像、声音等素材,能够渲染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以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媒体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取代师生的活动,变成媒体灌输,这是目前广大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九)历史教学过程设计
历史教学过程包括 教学导入、新课学习和教学总结。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三个内容进行阐述。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好的教学导入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说一说:教学导入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导入的原则
教学导入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新课的学习主题,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有些教师采取问题导入的方法,问题要适合学生水平,防止在导入时卡壳,花费太多的时间。
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重要环节。
在导入时产生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使学生对新课学习充满热情。
导入与新课学习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过渡自然,具以便学生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导入应该有度。时间不应过长,以 5 分钟以内为宜;空间不应过大,以课堂内为宜,反对课堂教学导入将学生拉到课堂之外;导入的内容含量应该适宜,过小作用有限,过大则喧宾夺主;导入的强度应该适宜,以激发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为准,不能过强刺激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转入新知识学习。
2.新课学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教材,体现创造
整合教材应该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结构,将教学内容形成逻辑体系,便利学生总体掌握所学知识。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在整合教材时,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感性素材,便利于学生提高认识、孕育情感。
(2)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历史教学应该有“魂”,即主题立意,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所学历史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三维目标,即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通过组织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生成,这样,活动集中,重点突出,实效性也更强。
应该围绕主题,精选材料,提出恰当的问题。反对材料灌输,不要设计低水平的问题和过于艰深的问题。
新课学习设计要体现逻辑与结构,层层深入,逐步进入核心,最后达到高潮。
(3)体现学科特点
说一说:历史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学科是时空特点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关注历史事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历史学科研究主要依靠材料,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不象自然学科那样结论相对固定,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历史教学的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很大,应该组织学生依据事实,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突出主体、突出过程,渗透学法
课程标准的突出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应该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渗透学法。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拓展延伸,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应用这种方法,这样,就经历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深度参与。
(5)精选细节,生动活泼
根据初中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的特点,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设计时,应该选取生动有趣的细节,如历史人物的事迹、具体的历史场景等,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去寻找结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空发议论,避免学习僵化,空谈大道理,体现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通过以上关于新课学习过程设计的阐述,我觉得历史教师应该对以下观点予以重视:
3.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说一说: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应该展现知识结构,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 and Bamford(1998:12)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Silent Reading)。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It is a receptive skill but not a passive one.),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的有效途径。4)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Decode and understa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Use our expectations, previou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text first.)•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Use the above two approaches together,the two approa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The reader may shift from one focus to another during the process.)1.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文本的识别,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 Up Approach 是最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篇理解。
因此,使用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来单独进行教学。它具有以下的问题:)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2.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Goodman 在 1970 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到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按照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即所谓“图式”(Schema)。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 , 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修正的过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例如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理。读者不再是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去预(猜)测、创造意义。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not a linear process),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3.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阅读不只是一个解码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Tricia Hedge 指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高、低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有 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信息识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层次。1.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指能够识别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年龄、职业、爱好、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信息识别的练习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2.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并且能够表达所识别的信息。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3.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 read between the lines。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过对事件、逻辑关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理解活动,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可以以下的形式出现: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4.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目的是检查对短文整体或某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的归纳与陈述,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首尾段、首尾句等。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话题判断、标题判断、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回答问题。
5.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 so, therefore, for example 等信息词表达。练习的形式包括: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可以表现为识别或表述,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选择,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回答。6.分析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样包含文章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1.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缺乏动机,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要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3.语言因素
学生的句法意识、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4.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级别 相对年级 目 标 描 述 五级 九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词以上。
从以上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包含: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和元认知层次。1.理解层次
理解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除细节理解之外,还包括大意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2.分析层次
分析也是理解的一部分,有的把分析归入理解层次,属于逻辑关系的理解。《课程标准》中“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属于分析层次的阅读目标。
3.元认知层次
所谓元认知指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就属于元认知能力的表现,而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是资源策略的应用,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虽然属于学习要求,但是同样属于元认知范畴。由此可见,初中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期的阅读目标一般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的三四级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三级属于完成初一学业应该达到的阅读目标。
级别 相对年目 标 描 述
级
三级 七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
令;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4 万词以上。
可以看出,初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指令、故事,主要是基本事实信息的识别和大意的理解。
级别 相对年级
四级 八
目 标 描 述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0 万词以上。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二阶段增加了应用文阅读、图表阅读,除大意阅读之外,增加了猜测词义的要求。比较五级要求就会发现,推理判断属于初三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属于 learn to read 的层次。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呢? • 语言 • 阅读方法 • 阅读策略与技能 1.语言
语言是否应该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以“精读”为借口,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语法课,阅读课上成了分析句子课,讲解单词和语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不是不处理词汇和语法,而是如何处理词汇和语法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处理应该以服务于阅读理解为目标。2.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方式,培养以下正确的阅读习惯:核心词阅读、语段阅读和默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逐词阅读、总是朗读和唇读、有声默读。3.阅读策略与技能
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以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学生同样需要掌握 Plann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Self-Evaluation, Resourcing 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计划能力,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意策略、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技能、策略的具体支撑技巧与方法。比如 Skimming 中的首尾句阅读等。
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以下的阅读技能进行培养: 1.略读 Skimming 2.寻读 Scanning 3.预测 Predicting 4.推理判断 Inferring 5.猜测词义 Word-guessing
三、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如何准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 1.分析教材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话题、情景、词汇、句型、题材和体裁、结构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活动
▲ 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拓展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技能和策略
2.分析学生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划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其背景图式、语言基础等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方面有:)学生生活经历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智能因素和认知能力等。3)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预测学生在学习本篇阅读内容时的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问题。5)与学生阅读材料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
3.制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设计课堂阅读目标。阅读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的不同层次:)知识性目标: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理解性目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解。)分析性目标:指能够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运用性目标:阅读材料的运用、阅读技能的运用、阅读策略的运用。5)综合性目标:阅读后要求学生写成一个语篇就属于综合能力的体现。6)评价性目标: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做价值判断。
4.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采取整体阅读课堂教学模式(The Holistic Reading),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读前阶段(Pre-reading stage),读中阶段(While-reading stage)和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5.设计阅读教学任务与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中要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和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传授和掌握美术教材,利用一定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
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内容后,教师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美术教师也能从中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能力。教学得法的教师,好像春风拂人,使人舒适愉快,又好似游览名胜,使人乐而忘倦。教学方法不得当,美术教师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学生的美术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在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只要会画画,懂创作,就能当好美术教师。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一种美术教材的传授和掌握,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果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考虑,那就是运用着一种不讲方法的方法,其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差的。而有些美术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可能不很突出,但他注重研究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充满美感,其教学质量就可能是好的。因此,掌握科学的美术学方法是一个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方法是随着美术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远在中国春秋末期和古希腊时期,美术教学主要采取个别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主要采用讲授、模仿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教学方法发展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培养各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材,学校的课程不断增添,以班级为形式的教学体制出现,引起了教学方法的革新。一些教育家致力于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和教学艺术探索,积极推行演示、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并改进讲授、复习、练习等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本世纪50年代以前,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以保证“双基”的传授为主,这与受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有关。他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强调学生不负有发现新真理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自觉地掌握基本知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强调学生是个“发现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不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而且要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布鲁纳的发现法之类的教学方法风靡全球也正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的。近些年来,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改革的总趋势是由传统教学方法逐渐向现代教学方法转变。现代教学方法强调要以综合的、整体的方法论为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作用。认为学生任何能力的培养,都要由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二是强调各种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师生共同’活动的统一。认为任何教学方法都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应有教法的要求,也应有学法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必须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那种对学生活动过程过于生硬的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
要重视情绪在美术教学方法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原理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赞科夫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脑功能定位理论也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大脑左半球控制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具体形象思维,两者互相协调地活动才会提高大脑活动效率,才能保学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这里要指出的是:既然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那么情绪的交往更要求双向的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情绪更为重要。只有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从大量的优秀的美术课上可以发现,执教的教师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与教师默契配合,课堂气氛融洽而活泼。这样的美术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所以,人们常说:美术教学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要按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美术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是艺术。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这是由于美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是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从本世纪初单纯的图画课发展到今天的绘画、工艺、欣赏3大课业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有了极大的改变,而教学方法归根到底要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制约。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随之改进和发展。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时期的学生呈现不同的特征,美术教学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从另一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全盘,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也说明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今天,美术教育界正在积极地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各种反映时代特征的美术教学方法将会应运而生。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设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细胞概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细胞》教学设计05-08
植物细胞教学设计07-16
细胞分化教学设计09-18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12-22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05-24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10-15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05-10
细胞生活的教学设计10-20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反思04-26
细胞膜教学案例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