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2025-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谈话导入

2、质疑课题 如:大禹是什么人?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

2.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1)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泛滥淹没冲毁)

(2)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下洪水的无情。(3)淹没了田地,人们将—— 冲毁了房屋,人们将—— 谁再来读读? 3.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过渡:洪水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百姓下决心——(治理洪水)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板书:治理 2.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齐读,读好“必须治好他”)

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_____”画出你获得的信息。

四、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过渡:禹治水13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有一个,请小朋友读一读,然后请读得认真的小朋友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大家读得很投入。

谁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故事听完了,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读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出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仔细看填入的词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都是数字)

(2)你们知道13年有多长时间吗?四千七百多天哪!如果你是七周岁的禹的儿子,那意味着你还有六年看不到爸爸!你能读出时间的漫长吗? 5.禹真的不想妻子和儿子吗?那为什么到家门口也不进门去看看?谁代表大禹说句话?

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真想回家看看新婚的妻子呀,可是他一想到洪水没有制服,乡亲们无家可归,禹咬咬牙,一狠心没有进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禹真想回家看看刚出生的儿子呀,可是他一想到洪水没有制服,乡亲们无家可归,禹跺跺脚,叹了口气,还是没有进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时,禹真想和妻儿团聚,共享天伦,可是他一想到洪水没有制服,乡亲们无家可归,禹依然没进家门。

6.是的,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真是——大公无私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叫作——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说)

五、深悟文本,提升形象 细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

1、禹是如何治水的?结果如何?

2、从禹治水的过程中你能看出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3.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三年啦,禹一心一意扑在治水的工作上,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让我们怀着对大禹的感激之情,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多得数不请,有:开天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尝药的神农,射日的后羿„„课后,我们多读读这些故事,不知不觉,我们身上也会感染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也将代代相传。

六、指导书写,阅读链接

(一)指导生字: 灾难

1.观察字形: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有什么不同? 2.师指导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播放洪水课件,让学生体会洪水之大。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象大禹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16、找骆驼公开课教案定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上课啦,学习课文之前,咱们先来玩两个小游戏。(出示课件)

师:找找两幅图不一样的地方,要仔细观察哦。师:开动你的小脑筋,来猜一种动物。

师:真棒!答案就是骆驼。谁来介绍下骆驼的相关资料? 师:老师带来了一部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师介绍骆驼资料,并请孩子们欣赏骆驼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骆驼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找骆驼)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师:刚才老师看见有的小朋友读得不是很顺畅,其实读好一篇课文并不难,首先得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课文有哪些比较难读的词语。(出示课件,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师:现在请你用最快的速度重新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做到吗?好,开始。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完成主要内容的填空,并读一读)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是的、不错、对极了)而且是越来越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愤愤地指责老人。请大家学着愤愤的语气来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生回答)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生回答)什么叫“不紧不慢”?(生回答)师:对,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师:从老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老人看见了什么?请你用横线划出相关的话。

(生划出相关内容)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请你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话。

(生划出相关内容)

师:你划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划对的请举手,真棒!现在请男同学读“老人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老人知道”的内容。(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整理一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课件)这是老人第一个“看见”和“知道”,你能关联词“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吗?

(请学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和第三个“看见”与“知道”的关联词应用。)

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你开动你的小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来辨别出哪片树叶是骆驼啃过的,并说说为什么?(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那你能合上书本来完成下面的题目吗?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思路】

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培养。陆虹老师正是从落实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形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老人没见到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右脚有点跛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形象地展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过程;等等。然而,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称道的还当属“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第二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测、比较委婉的问法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块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离开课文,去搞外加的、为运用而运用的提问形式练习,而是融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尝试用“是不是”发问,练得很自然、很落实,使语文学科的本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不是”这一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形式,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

公开课《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汇仟小学 安婷婷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播放洪水课件,让学生体会洪水之大。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象大禹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有两年的高中教学经历,但是,我对于小学的了解把握很少。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还有,要让小学生多读课文,朗读形式也要多样,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

《治水必躬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灌南县实验中学 成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题解析。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解释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听准字音 听准节奏 2.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泥()于掌故

潴()

相()度()咨()询()必得()亲给()胼()胝()好()逸恶()劳(2)读准节奏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三)再读课文 理解文意

1.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词句。2.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

(四)精读课文 深刻感悟.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的? 2.海瑞是个家喻户晓人物,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讨论探究

 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 个形象? 材料一:

/ 2 海瑞任应天巡抚的七个月时间里,同退休宰相徐阶和他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集团进行了一场斗争。许阶之子徐英,仗势霸占民田,强抢民女,勾结官府,无恶不作。海瑞清查了洪阿兰一案,替被害人平反昭雪,依法判处徐英死刑。徐阶不甘心失败,上京买通宫里太监和朝官,罢免海瑞,欲救徐英。海瑞不为所动,下令处决徐英,再交巡抚印信,罢官归田。材料二:

有一次,海瑞来揭阳,听说黄爽也正好在家,当即前往登岗拜访这位好朋友。海瑞的到来受到了黄爽夫妇的殷勤款待,他们急忙杀鸡、炊鱼、炖鳗,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海瑞接风。海瑞一向以刚正廉明著称,面对这桌丰盛的酒席感到十分惊疑,暗想:“这同知府怎么这样奢侈?他何来这么多的开支?”于是便与黄爽开玩笑道:“年兄近来收入不少吧?”黄爽听后心中一怔,急忙向海瑞说明酒菜的来源:鸡是自己养的,鳗鱼刚从登岗桥下捕得,鱼是在自己的池塘钓起来的,蔬菜是在屋后自种的菜园里采来的,这桌上的酒菜样样都是自产的,根本没有挪用公家一分钱!海瑞听完后呵呵大笑,欣然就席。总结海瑞形象:

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家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 课文中的海瑞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六)指导背诵

第1段:治水之法,既不可____,________,亦不可_____________。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句式特点)

第2段: 昔海忠介治河(怎样治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随官人役(又怎么样?)__________。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__矣。(利用追问法理解记忆)

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6

六合学校杨顺聪

六合学校以昭通市教育内涵发展为契机,以抓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采用新教学模式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导处和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于2014年4月17日由初中数学组教师马朝文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学校组织了全校理科教师和各教员组长进行了听评课。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马老师的讲课风采,也让我对近几年来一直炒作的高效课堂的不必要的一些担忧。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纠集的思绪被解开,放手采用新模式

六合学校提出的“352”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的时间是12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是20分钟,其中包括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后面的8分钟为当堂检测时间和总结,通过观摩马老师的课,马老师从时间的分配非常之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就像有的老师说的:“是走得出去的课堂”。我也试着上这样的课,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些顾虑和担心。担心学生学不到重点,学不到位。听了马老师的课,照着马老师的做法上课,我们的包袱总算可以放下了。对新的教学模式不能质疑,一定要加大力度实施。

二、观马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游戏揭题,激发探究欲望。(1)老师通过学生3列3排说说每个学生的位置,让学生知道要表示物体的位置,要用两个数;(2)教师藏宝,学生找。学生要求老师告诉他几列几排,学生找到宝物。

使学生知道有序数对,揭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我学”变学习为“我要学”。

(二)、教学理念新。

老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马老师在教学《有序数对》时带领学生学习“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自学、群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又把当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使他们更兴奋,让他们更投入。在最后的几分钟进行当堂检测和总结。

马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的内容。是六合学校全体教师的“临题”。

三、灵活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次课堂教学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四、多媒体运用恰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在手动不能实现的条件下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服务。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

五、评价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篇7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6-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全校性的公开课或全市、全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是许多新老师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与常规的学科组内部公开课不同,听课教师往往是各个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学校行政领导以及青年教师群体。因此,新老师在课题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的确定上必须合理得当,既要保证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同时又要避免让其他学科评课教师有讳莫如深的感觉。笔者观摩了不同学科许多成功的公开课实例,并进行方法上的提炼与总结,最后试图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与评价。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公开展示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分别从选题、教学设计、教学亮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一、选题――“知识联系生活及多学科融合”

由于听课评课教师涉及各个学科,还包括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心理等非高考科目,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尤其是理科学科,应该着重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选择的课题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试图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二是,选择的课题是与多个学科交叉的,能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总的来说,就是努力做到“知识联系生活与多学科融合”。

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为例,作者就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作为展示课课题。乙醇是日常生活中酒的主要成分,为大家所熟悉,便于新课的引入。同时酒的许多知识又恰好与其他学科(语文、生物)有所联系,能够适当地拓展。表一便是作者具体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主线”

公开课不同于常规的课堂,不仅仅要求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功底。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需要别具心裁,让听课评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大多数成功的展示课都会注意一点,那就是“创设情境,构筑教学主线”。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1]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开展课堂教学,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了知识的散乱零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以《乙醇》这节课为例,笔者巧妙地将经典的诗歌与乙醇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一句句诗歌牵出一条外部的教学主线,同时又将重要的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创设了一条内部的教学主线,具体教学情境设计如图1所示。

在以上清晰的教学脉络下,以诗歌和生活知识为主线,有效地应用了化学知识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策略[2],同时也做到了多重感官协同记忆,将具体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构建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得到不断加强。而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主线,已经有许多教师报道了他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3-5]。针对化学学科,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1.“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剖析”――例如以氯气泄漏及处理为主线探究氯气与氯水的性质;2.“以化学史出发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例如有关苯的结构及性质的探究;3.“设疑引入,逐步解疑”――例如将教学的过程以某种载体(如揭秘某个魔术,揭晓某个谜语等)串成线索,让学习的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教学亮点――预先设定,努力突出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往往会有不少的教学闪光点,让听课评课者眼前一亮并印象深刻。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学生较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创新的实验设计”等等。而作为展示课,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预先设定好自己课堂的教学亮点,并在试讲中,在磨课中去努力营造和突出。

在《乙醇》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不少教师[6-8]已经在学习方式、实验探究以及实验改进上花了许多心思和功夫,很难再有所创新,于是改为将亮点放在“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上。在课堂里,笔者充分联系并融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其过渡与引入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与体验出发,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正因为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这也是评课者最为赞赏的地方。此外,在教学内容上还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和学生实验的环节,同样保证了学科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结语

当然,除了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做好一节展示课的准备以外,需要考虑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板书设计、提问设计、时间控制等等。但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课堂控制、板书技能、教学功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缺乏经验时,我们不妨在选题、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争取让听课评课者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成功的展示离不开反复的演练与打磨,“磨课”已经成为造就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经历过全校公开课的准备及展示,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也会成长许多,再从中总结与反思,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许,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像是一名雕塑家,因为每一节课最后都会成为他精雕细琢的作品,我想这也是教育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地方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新亮.小学教学参考.2007,(Z3):14-15

[2]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51-54

[3] 缪徐.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的创设路径[J].化学教学,2014,(10):27-30

[4] 马红健.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08):53-54

[5] 俞桂飞,王国峥.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J].化学教与学,2014,(4):20-22

[6] 陈静.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以“乙醇”的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10):60-62

[7] 于琛.“乙醇”教学设计―学习洋思教学模式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6):34-34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 定稿 篇8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简介贝多芬)。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

2、关于《月光曲》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知道什么是传说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3、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这些生字你们会读吗,先自由读一读。

3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领读一遍,他读对了,我们一起跟读两遍。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4、师:同学们,这个传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

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 “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问题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1)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2)走近茅屋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小路?幽静?(清幽寂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3)他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什么意思?时断时续,一会弹一会停,这首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他就是被这样的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了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看看从这段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很穷,贝多芬从那里听出来的?两个太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很贫穷。

1、在说这句话时,哥哥是什么心情?无奈,你来读

2、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很无奈一起读---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

1、“随便说说”是什意思?难道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2、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3、你认为盲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对兄妹身上,又看出了什么?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话,再来体会一下。

5、此时,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那是因为--(2个)-----看到姑娘如此喜爱自己的音乐又如此渴望听到自己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

6、贝多芬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弹了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此时姑娘有什么感受?

(1)从盲姑娘的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不光爱音乐,还懂音乐。)(2)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熟悉贝多芬的音乐,)(3)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4)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感受艺术美

1、受到盲姑娘的触动,这时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字。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此时贝多芬心里想的写出来。

2、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他就想为贫苦人民作曲,就想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而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

3、同学们,请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刚才听老师的朗读,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上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慢慢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5、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月光曲曲调应该是

7、我们一起带着音乐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比较这三句子,有什么不同?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联想词。

2、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哪些描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那些描写是是由现实中的事物联想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些联想的句子,可以去吗?

4、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5、我们一起试着一下吧!

七、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讲课时间:2015.12.4

讲课人:侯二妮

内容:26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小儿垂钓教案(定稿课) 篇9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胡令能”。谁了解他?(出示:胡令能 唐代诗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2、一位手工匠最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出示:小儿垂钓)

4、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了。“钓”字里面有个点。

5、“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6、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8、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出示整首诗内容,师配乐范读诗歌)

二、初读探趣

1、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p114,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然后读给你的小组成员听。看谁能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请同学们把生字带进这首诗读,同桌比赛读一读。个别读。

3、诗歌是一首讲究节奏的文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一行有7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2/2/3。所以我们朗读时字音要准确,停顿节奏也要准确。(出示:标上分 隔号的整首诗内容)谁愿意再来读读看?齐读。

三、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的读一读。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再去轻轻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⑴出示第一、二行。

①在古诗的第一、二行你读出了什么?

“蓬头” 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从中你品出了什么?“蓬头”中品出了淘气,一个“蓬头”,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样呀?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悠闲自在!

③莓苔就是青苔,这里泛指野草。“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⑤“垂纶”的纶是绞丝旁,这里是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小结: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指名读,草长的这么茂盛,环境这么安静,声音应该放低一点,齐!

⑵ 这个时候,小孩子坐着钓啊钓,眼看鱼浮子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怎么样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个路人(出示贴图),咱们一起读最后两行,出示第三、第四行,上面两行我们读出了天真,专心的孩子,这两行呢?

1.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向他问路,小孩心里会怎么想呢?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③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④“遥招手”,(教师动作)为什么不是“摆手”呢?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2、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声音特别响亮,但缺少一点画面感,师范读(此处应该有掌声,咱们读的是诗,更读的是诗中的画面,诗中的情)练一练。推荐人读,指导朗读(遥招手语速要快 前两行营造钓鱼安静的环境 后两行要突出紧张的心情)

3、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幅画面自己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4、说的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演一演诗句的内容,可以用诗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过会我们来进行个表演赛。(情境表演)

5、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情景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乐趣。

四、吟诗诵趣。

1、同学们,我们不光诗要读得好,演得好,更要背得好。同学们在背诗的时候,看着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先自己练练看,记住语速稍微慢一点,声音低一点,过会我们来举行一个吟诗赛。

五、拓展赏趣。

今天我们学了《小儿垂钓》,这个稚子形象,姿态都那么可爱,像这样写童趣的古诗还有很多呢,你们能把自己的积累向大家展示一下吗? 六.写字

我们不仅要把诗读得好,背得好,还要写得好,这节课我们还有两个生字要写。

七、总结明趣。

1、出示:冰心奶奶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愿我们小朋友永远都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八、作业。

诗歌学习完了,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板书: 小儿垂钓 稚 侧

天 真 可 爱

小班公开课体育优质课教案 篇10

1、跟着老师模仿小手操,感受手的不同活动方式

2、学会四散跑。

3、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摇太阳》音乐一段、录音机、幼儿三轮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小手

1、师:小朋友,老师今天要请你们猜个谜语,你们听好了。

五个兄弟心连心,

我们各个都爱它,

洗脸、穿衣、解纽扣,

样样事情都会做。(手)

教师伸出手:对了,老师今天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手跟小手的游戏,把你们的小手都伸出来。

教师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小眼睛看好了,老师的大手要出发了哦!你们的小手在哪里?

小手,小手,摆一摆

小手,小手,点点头

小手,小手,跳跳跳

小手,小手,抓一抓

最后一句,教师把手伸向幼儿:哦!大灰狼了,要吃你们的小手来咯!促使幼儿四散跑。

教师把手藏到背后:小手,小手,藏起来

哦!大灰狼跑掉了,小手,小手快回来幼儿再回到老师身边。

2、教师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小手操。

3、休息,玩开小汽车的游戏。

排队,回教室,洗手喝水。

教学反馈:

断句公开课教案 篇11

朱素梅

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结合课文例句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以课文为载体,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并在练习中运用所学方法,力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阅读《中考总复习》P99页考点B2内容 趣味故事引入 新课

一、什么叫断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或句子标出停顿

二、细品读

知方法

巧断句

1、展示所学课文的典型句子,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断句方法。

2、教师小结文言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2)、看虚词(3)、标对话(4)、找句式(5)、明修辞

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三、课堂练习--中考真题

上一篇:论道德典范的伦理价值下一篇:试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