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共4篇)
我们研修组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对“如何提高双自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我们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课例打磨,几易其稿。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开放度,从核心知识点的确定,每一个课堂练习的目的,我们都细细琢磨。而我们就在这一遍遍的改变中,收获着,快乐着!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对课堂多角度的观察,以点带面,跳出课堂看教学,我们各抒己见,也在剖析自己反思自己,也更坚定了自己“丰富理论,加强实践反思”的信念。
我们磨课组的老师对黄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备课研讨后,提出了几条改进建议:情境引入、课前预习、练习多样等,从后面的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看,黄老师采纳了我们研修小组的修改建议,修改后的教案师生活动预设具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设计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一阶段:原生态课堂,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 我上的是自己的原生态课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 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课中, 我从课题入手, 质疑导入:什么是花钟?再初读课文, 解决生字新词。最后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听完课后, 小组成员评课。大家一致认为, 课是上下来了, 而且环节比较清晰, 但是一点也不出彩。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进行了分析。
1.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语言不明确。 (潘雪燕)
2.课中重朗读展示, 轻默读思考。 (黄芒芳)
3.没有关注单元教学目标。 (费黎珍)
听了小组成员的分析, 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本课时之前, 真的没有关注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没有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中的中段阅读教学目标, 对本年段要落实课标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有哪些具体要求不清楚, 难怪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于是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会背诵;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其中, 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第二阶段:目标明确, 但教学策略还得改进。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 为了促使目标更好地达成, 我又重新定制了导学方案, 在其中几个教学环节中, 做了一些变动, 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一起读句子, 边读边注意课文介绍了哪些花开的时间?观察写时间的词, 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屏幕出示“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到“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一段话。
学生默读表示时间的词语, 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作者写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把这9种花开的时间写出来了。有的词加了左右, 表示大概的时间。
师小结: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 通过观察作者发现, 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旨在落实单元训练目标, 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
听完课后, 小组成员又一次到小会议室集中, 对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诊断:本课时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了, 但是课依然不精彩。落实目标的具体方法依然比较混乱, 训练点的设置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还有待改善。
第三阶段:精彩呈现, 目标有效落实。
经过反思后, 总结了前两个阶段试教的失败与成功后, 我删繁就简, 在九种花的写法中, 我把重点放在“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上。对这种花的写法的引导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落实于第三次的课堂教学中。
生1:我最喜欢牵牛花。因为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师:是啊, 多可爱呀!作者用“小喇叭”写出了牵牛花的形状!你能把小喇叭读“响”吗? (生有滋有味地读。)
生2:我也喜欢牵牛花, 因为它是紫色的。作者不仅写了牵牛花的形状, 还写了它的颜色呢!
师:真好, 作者观察得真仔细, 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 (生投入地读)
生3:我喜欢牵牛花是因为作者用了拟人手法, 用了一个“吹”字。 (掌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美丽的牵牛花凌晨四点吹着小喇叭在说什么呀?
生4:牵牛花仿佛在说:“已经四点了, 新的一天马上到来了。”
生5:牵牛花吹着小喇叭在说:“太阳公公, 你可以起床了。”
……
师:多有趣的牵牛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全班学生美美地朗读)
语言教学的过程要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学牵牛花这一环节时, 先引导学生清楚作者写了牵牛花的形状、颜色, 还用了拟人手法, 最后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逐层深入, 让学生不喜欢上牵牛花都难, 当然,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在第三堂课中, 小组成员明显地感觉到, 课变精彩了,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了, 朗读有感情了, 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效果提高了。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让中段阅读教学目标在每堂课中得以有效达成, 这问题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仍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好好实践, 好好摸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磨课总结与反思
接到磨课通知后,我们组的几位老师立刻认真学习有关磨课的要求,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我们的收获:
1、磨课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磨课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我,反思不足。
磨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等等。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太多太多:我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根据自己的观课纬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这对于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此次参与磨课,我感触良深,收获颇多。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磨课,而这次集体磨课的形式也较为特别,由于一个研修组的成员不在同一学校,我们不方便集中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集体磨课只能在网络上进行。首先,由出课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放到网上;接着,研修组的各位老师对执教老师原始的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参加磨课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再接下来,执教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大家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招数,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就在这近乎苛刻的三次磨课、三次修改教案和两次课堂实践中过程中,虽然我不是执教者,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同样积极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并吸收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推荐阅读:
历练是一种成长演讲稿02-02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02-11
人生需要历练09-10
忠诚卫士的历练09-12
历练的人生励志语录07-03
历练后的飞翔阅读答案01-07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10-22
反思中成长提升07-10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校长01-03
化学磨课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