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总结

2025-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精选8篇)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 篇1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了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了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三.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验计划在本期完成实验情况如下:

1、在演示实验方面

(一)实验内容:

实验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三、氧气的性质,实验四,制取氧气,实验五,水的组成,实验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七,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八,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九,燃烧的条件,实验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二)取得效果: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指导细心观察实验,一学期来,学生觉得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是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还是文化知识,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生分组实验方面

(一)完成的实验:

实验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三、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教师演示的实验基本操作,由学生动手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再加上学生实验的巩固性练习,学生已经是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在实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室的卫生做得不够,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和具体的环保措施方面的教育。

3、在学生课外实验方面

(一)完成的实验

实验一、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二、调查并使用学校的灭火器材灭火。实验三、水的净化。实验四、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和学生一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的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 篇2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着两大问题:词汇意义认识和词汇识记学。

(一)词汇意义教学的问题

1. 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有些老师在词汇教学中脱离句子和课文,把新授词汇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领读讲授词义。这种孤立地讲解词义的词汇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不能使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及其用法。

2. 不能正确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

3. 词汇教学中主次不分,均衡分配力量。

(二)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

词汇识记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词汇教学“三脱离”,识记效率十分低。2.未能遵循记忆规律而有效合理地复习和检测词汇。3.教师采取错误的补救措施,死背词汇表。

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词汇则是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

三、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根据英语词汇的特点,教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以下是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一)词汇与词块教学

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认为,词汇是许多词块(chunk)的集合。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块或语块,并使用它们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语篇,而不是教授独立的词语(赵小沛,2002)。对词块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正是当前学生英语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联想教学

利用联想和分类方法,可以使学生把词汇记忆置于一个大的意义环境之下,而且联想的组合愈紧密,词汇愈易于记住。

(三)用词造句巩固词汇教学

在造句之前,有学生必要弄清所学词汇的解释,研读教材和词典给出的例句,然后通过模仿例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就可以选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句子是承载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的载体。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永远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不仅提供各自的词性,而且通过例句来对比说明它们的用法,这样在便于学生记忆词汇的同时,也掌握了各自的词性。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一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造句练习是从学习语言过渡到应用语言的必要途径。过去,许多老师和学生对造句教学法很不重视,而我认为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

(四)加强作文练习巩固词汇教学

作文历来是锻炼和测验一个人遣词造句、有章法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认真地运用和贯彻这一原理。同样,在作文问题上也存在基本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时间分配与效率的问题。作文教学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它提高学生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效能和效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我们应充分认识。

在学习某个新词或词组时,若该词或词组与先前所学的词组意义相同或相近时,教师往往可以采用作文的形式进行比较辨析进行教学。其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语义和句型为主线,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比较并加以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义为核心,以句型为主线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利于克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将词与句结合起来。有时再把句子组成文章,使词汇前后联系,纵横交错。如新授动词watch(观看),可以联想到watch, look, look at, see, read等词义相近的词或词组比较辨析,让学生将这些词或词组编在一段话中。同时,作文本身就是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因此作文本身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值得充分重视和大力推行。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应揭示词汇的音素、结构、性质和搭配规律;在词义不同的语境中应用词汇,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其不同意义;依据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相应类型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单词的音、形、义要求学生正确发音,注意拼写规则、构词法等;提倡读、写、听三者结合,以及利用词汇的内在联系组织识记材料,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必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能让词汇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自发学习的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忽视词汇教学就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同时给他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得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交际能力也必然会增强。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我们要分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任务;认真研究词汇教学方法与策略,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做好初中化学总复习教研总结 篇3

【关键词】化学复习 打好基础 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在理综学科中,中考分数相对其他学科最少,仅占50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化学不能充分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化学学科文理综合较强,有化学性质、反应变化规律、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记忆,某些程度上造成知识不易较快掌握。很多老师对只是一年学习的化学学科愁眉莫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引领校本教研,认为要提高中考化学成绩,在复习中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晓之以理,引领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设法引领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达到我要学好化学学科的思想状态,这是让学生学习好的前提。

二、复习时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拼命赶进度

学生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1.概念中关键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 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2012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前提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有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

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的原因、仪器的功能、试剂的配备等。

综上所述,化学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化学之最 篇5

化学之“最”47例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17.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8.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9.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20.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21.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22.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23.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2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5.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6.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7.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3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3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3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三低”:(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3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3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3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4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41.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42.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43.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

44.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6.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篇6

2017-03-15让物理变简单

实验步骤、操作、结论

1力学 基础性 1.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3.设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2.方向相反(反向)3.同一直线(共线)4.同一物体(同体)

7.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注意】

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的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2电学 基础性

9.(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 0~3A 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0.5 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 量程。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V。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测定性

1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R=U/I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实验原理】P=UI

【实验步骤】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探究性

13.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 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实验结论】

1.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2.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3.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3光学 验证性

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 2f 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 f、2f 相比较(f<v<2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2f 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 以内(u<f)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得不到像,撤去光屏,眼睛在光屏侧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结论】 1.表格.2.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u﹤v 成放大的像

15.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实验方法归纳

1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2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

U、电功率PUI。Rms、重力Gmg、速度v、杠杆平衡VtF1L1F2L

24.压强:

pF

Spgh

浮力:F浮=液gV排 热量:Q=cm(t2-t1)

等公式。

3转换法的应用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4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5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6类比归纳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2.用“水压”类比“电压”。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7

一、设计丰富的学生探究性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主要学习方法。但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师演示实验, 而忽视学生的探究性, 即使是让学生来做实验, 也大多让学生照着教师预定的实验方案展开, 学生没有独立探索与实验的机会, 这样的实验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同样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理念。为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 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验中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自主而独立的实验探究, 在探究中来自主地构建知识, 掌握实验方法,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1. 科学调整教材实验设计。

教材上所安排的实验并不是完美的, 考虑的是大多学校、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情况, 我们所在的学校、面对的学生又具有一些特殊性, 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不能盲目而机械地照搬教材实验,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这样的实验才能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来顺利地完成自主探究。

2.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干涉过多, 要充分放手,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 拥有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教师要以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实验中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制定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归纳与总结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实验中来, 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指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实验操作,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思维, 来自主地进行发现与创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促进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与化学思维的培养。

3. 让学生学会实验后反思。

实验完成后,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都要让学生进行实验反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再进行一次实验操作, 让学生以新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 让学生不但能总结成功, 更能汲取失败的教训, 这些都成为学生今后实验操作与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实验后的反思, 可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 通过组内的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来实现全面而客观的认知, 并让学生形成书面材料, 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化学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这决定了化学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 而是要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延伸。新课改明确提出化学教学要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实验教学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 限定在教室, 而是要坚持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的教学原则, 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引向宽广的课外,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世界来学习化学。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我指导学生组建课外实验兴趣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更多的实验。

1. 与教材同步的课外实验。

在教学中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验, 而课外则不一样,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自由的时间, 这正是学生开展趣味实验的最佳途径。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课上没有时间完成或是教材没有安排的便于操作的实验。如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全程参与到实验方案的制订、器材的准备与实验的操作中来。这样的实验成为了课堂教学实验的有效补充, 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2. 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因此我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活, 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 用课堂所学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 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让学生为家庭来自制简易过滤净水器。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运用中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实验;探究;“意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国化学界前辈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化学实验,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笔者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就此做了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学生实验方式

传统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机械地得出结论。实验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完全背离了实验本身的真正含义。我们的实验改革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

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这个实验原理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很难理解,然而在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显得十分平静,好似完全明白,没有疑问提出,即使有疑问提出在教师讲解后明白了,也是一种死记硬背,在复习做题时对该知识点的变式考察错误百出。于是我做改进如下:让学生自主假设、设计、选择药品红磷或木炭进行实验。结果学生实验进行得“轰轰烈烈”、兴致盎然,结果也多种多样:选择物的不同,结论不同;甚至选择物相同,由于操作上的失误结论也不同。这些不同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对比讨论之后成功的完成了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真正理解了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实验结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己思考后的结果。虽然这样做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准备与组织实验,课堂由于学生实验显得“杂乱无章”,然而从中获取的也远远多于传统实验。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教师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尝试,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体验失败,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知识的真谛,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效果不好的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一些实验由于装置落后,效果不好。教师要开动脑筋,对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

例如“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实验。原实验取一根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进行实验,液面下降现象并不很理想。若改用底部膨大的容量瓶做这一实验,沿瓶内壁缓缓倒入约半瓶清水,再倒入染红的酒精,让液面升至瓶颈中上部,用橡皮筋作好标记,盖上瓶塞,双手持瓶上下颠倒几次,即可看到液面比实验前有明显下降。

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改革化学实验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三、挑战不严密的实验,培养质疑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轻信已有的结果,不盲从书中的结论,不屈服于权威的解释,学会对知识的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例如在“氢氧化钠的性质”这一课题里,教材上的原实验为:先在一个大烧瓶里收满二氧化碳气体,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烧瓶口,伸入烧瓶的导管一端,事先绑好一个气球。当拔开胶塞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塞紧振荡,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胀变大。实验意图是使学生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但是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因为还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结果。也就是说课本实验不严密。是服从课本还是实事求是?我补充一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气球也逐渐膨胀变大,但膨胀得不如前一次大。通过实验现象对比,排除了干扰因素,从而严密证明氢氧化钠一定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

通过对课本不严密实验的挑战,使学生对课本实验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思维空间得到扩展,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能不盲从课本上的结论,而是严谨求实,得出科学结论。这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利用实验意外现象,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在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发现异常现象时学生往往兴奋无比,而教师通常会顾虑原来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以一句“假设实验没有失败,应该得出什么结论”来敷衍了事。这样,预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却丧失了一次探究的最佳机会。因为在这种意外现象中,如能就此取材提出问题,学生会自然进入真实的探究情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对结论的得出,也大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因此实验意外现象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形成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灵活应对,善于利用“意外”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把产生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通了好长时间,澄清石灰水也不变浑浊。而此时学生比看到石灰水浑浊要兴奋得多,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这时教师如果说“假设石灰水已经浑浊”将实验草草结尾,学生会感到非常扫兴。而如果实事求是,探究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既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探究能力得到增强;又会得出检验石灰水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这种收获远远胜于圆满地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人为制造“意外”,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复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将铝放入稀硫酸中,出人意料的是一点气泡也没有。针对“意外”,学生纷纷提出各种猜想,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意外”中得到提升。

总之,教师应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学生实验方式;改进效果不好的实验,提高实验效果;挑战不严密的实验,培养质疑精神;利用实验意外现象,提高探究能力等。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充分发挥好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化学教育》,2001

上一篇:服装设计师助理实习下一篇:西游记坚持不懈读后感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