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误诊病例分析

2025-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像诊断误诊病例分析

影像诊断误诊病例分析 篇1

四川省地域宽广,气候温暖颇适宜寄生虫生长发育和在人群中的流行与传播。经半个世纪的防治,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丝虫病已被消灭,一些寄生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感染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通过实施群体驱虫治疗、推行全民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环境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后成效更为显著[1~2]。然而,在寄生虫病防治成效取得令人瞩目的当前,也存在着部分临床医务人员与基层专业人员对人体寄生虫病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对部分常见寄生虫病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很少考虑为寄生虫感染所致,忽视了解患者是否来自流行区、有无进行寄生虫检查及职业等病史的询问[3],且目前省内相当部分医院无论对感染有吸虫、绦虫、线虫、原虫的寄生虫病患者采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多为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这样易造成对寄生虫病患者的漏诊与误诊。给这部分患者带来因误诊引起的病情加剧、精神负担与经济损失。现就近年处置的部分临床寄生虫病误诊病例报告如下,供临床医务人员与基层专业人员交流,以减少与防止对这类患者的误诊。病例与分析

病例1:患者,李某,男性,27岁,成都市某公司保洁员。因反复腹痛、腹泻2月余,腹泻2~4次/d。食欲不振、消瘦。曾于本市某社区医院就诊多次,经B超及X摄片检查未见异常,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查仅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被视为肠炎,消化不良医治1月。曾服用氟哌酸、黄连素、呋喃唑酮、vitB1等药品未见好转,患者便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咨询与诊治。经对患者的饮食卫生习惯、职业、籍贯、居住环境、经济、受教育程度等问诊得知其家居农村,除打工时间外,每到春秋农忙季节均回广元家中务农。患者在农村有生饮溪流、泉水历史、平时有生食蔬菜、瓜果、泡菜饮食习惯,多年未服驱虫药物。根据患者生活习惯与临床表现,结合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特点疑患者系肠道线虫感染,但不排除肠道原虫感染的可能。对患者粪便采用kato-katz法检查检获蛔虫卵165个,EPG(克粪虫卵数)为3960个,鞭虫6个,EPG为144个。对患者粪便再行碘液直接涂片检获兰氏贾弟鞭毛虫包囊且为满视野,并有少许蛔虫卵与鞭虫卵确认患者为蛔虫、鞭虫与兰氏贾弟鞭毛虫混合感染,对患者采用甲硝唑2g顿服连服3d的驱虫治疗,3d后症状明显改善。第4d对患者再行复方阿苯达唑3片顿服连服2d驱肠道蛔虫与鞭虫的治疗,1周后所有症状消失。半月后对患者采用以上2种检查方法复查未再检获蛔虫卵、鞭虫卵与兰氏贾弟虫包囊。治疗效果显示并非驱虫前诊断的肠炎所致[4]。

病例2:患者颜某,女性,23岁,遂宁市人。清晨解小便有排尿受阻、胀痛、难受感,后用力排尿瞬间通畅,患者自以为系泌尿道结石所致,在查看尿液有无结石时,只见尿中排出2条1.5cm-2cm长的圆柱状肉色活动虫体,而未见结石。当即在就地市级医院就诊被疑为泌尿系统蝇蛆。院方建议到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咨询与诊治。对患者职业、生活、饮食卫生习惯、饮食种类、籍贯、居住环境与卫生状况、既往史、临床症状等病史问诊得知,患者较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自幼喜食鱼虾、尤其对烹饪时间不长的鲜嫩鱼肉特别嗜好。在排虫前的近2月患者有腰部、下腹疼痛症状。曾于就地市级不同医院多次经内科、妇科及泌尿科B超、X线检查无果,粪便、尿液检查均为阴性,血液检查仅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2%)。根据患者症状及排出虫体外观并非具有蝇蛆形态,结合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疑患者为其他寄生线虫感染。将虫体置于解剖镜下,经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共同鉴定为肾膨结线虫童虫,而且国内也有此同类病例报告[5],该患者的症状也为该虫感染与寄生所致。并嘱患者近日继续观察小便中排虫情况,并收集患者次日24h尿液经离心沉淀法检查未见肾膨结线虫虫卵。结合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B超、X线、尿液、粪便检查肾、肠腔、腰部均未见异常。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3%),余为正常的结果,故判断患者体内仅为肾膨结线虫童虫寄生。嘱患者杜绝半生食鱼虾肉,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避再染,否则虫体发育至成虫阶段不仅需手术取虫,而且造成对肾脏实质的损害难以挽回。并要求患者近日大量饮水便于肾脏、输尿管与膀胱、尿道的冲洗与童虫的排出。在大量饮水的第3d于尿中再次检获1条1.5cm长的肾膨结线虫童虫。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排虫2周后症状消失,未再见虫体从尿中排出。该例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肾膨结线虫感染而非泌尿系统蝇蛆。对患者3月与半年2次电话随访未见异常,尿中也未再见该虫体排出。现有资料表明除本病例外,国内目前已见8例从尿中排出肾膨结线虫的病例报道,多以1~2条虫体为常见,其中1例在2年中排出22条虫体为国内外罕见[6]。

病例3:患者林某,男,15岁,学生,成都市人。以头痛、头晕、双颞麻木,发热、颈强直、全身肌肉疼痛、触痛、四肢无力为主的症状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曾于成都市几所医院就诊。分别被视为“严重感冒”、“痢疾”、“食物中毒”、“体位性低血压”、“贫血”处置。经止痛、抗病毒、抗菌、镇静、补血药物治疗及营养补充40d,患者症状仍未见好转,四川省疾控中心查治。针对患者在市几所医院血象检查中21项指标除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7%),其余各项指标未见异常的情况,结合患者头痛、双颞麻木、发热、颈强直、全身肌肉疼痛的典型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疑患者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患者进行饮食习惯、近期饮食种类、烹饪方法、卫生习惯、外出史等问诊中得知患者本人及家人从未有过该症状,在发病的半月前患者同家人曾去云南大理与在滇亲戚利用假期团聚时,曾进食过凉拌福寿螺肉。当即嘱患者家长与云南同餐进食凉拌螺肉的其余15名亲戚联系后得知,该15名亲戚中2/3的人员不同程度出现该患者的症状。并有1名6岁与1名77岁的症状与体征严重的女性患者已在当地入院治疗,被当地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为此,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对该患者作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诊断。对患者采用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布洛芬胶囊止痛、健脑安神片镇静与多种维生素片药物治疗后第3d,症状与体征缓解,1周后全身症状明显改善,10d后症状消失。治后的1月与4月随访中见患者精神饱满,已在校学习无任何不适,愈后良好[7],患者经驱虫治疗后的转归表明并非驱虫治疗前的“严重感冒”、“痢疾”、“食物中毒”、“体位性低血压”、“贫血”等临床诊断结果,而系因生食螺肉所致广州管圆线虫病。

病例4:患者,女,34岁,藏族。在家因生食风干羊肉约250g,3d后出现39~40℃的发热伴腹痛、腹泻、颜面出现红色痘状疹块及头痛,继而面部及四肢出现水肿,全身肌肉疼痛,因病情加重入住藏区某医院被视为红瘢性狼疮治疗。经口服强的松、输入白蛋白及抗炎、止痛对症处理72d后,不仅症状未见好转,而且全身肌肉疼痛、发热、颜面及四肢水肿症状加剧,为此,患者从藏区来四川省疾控中心咨询与诊治。根据患者发热、水肿、全身肌肉疼痛的三大症状,触诊中且又以腓肠肌疼痛为甚的临床表现,视患者为旋毛虫感染。当即建议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腓肠肌直接压片检查与住院治疗,入院后在腓肠肌检出旋毛虫囊包而确诊为旋毛虫病。嘱患者食动物肉以免再染。对患者采用阿苯达唑32mg/kg/d,分3次口服连服10d,间膈1周再行1个疗程驱虫治疗、营养补充、卧床休息、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d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行动自如,2周后康复出院[8-9]。该患者因当初临床误诊、误治2月余,给患者带来1万余元的经济损失,不仅给不宽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当初临床误诊为红癍性狼疮使患者服用2月的强的松也引起患者体形的一些改变。

病例5:患者,男性,80岁,因脑梗塞入住成都某三甲医院。近日该院医务人员发现从患者鼻腔钻出近30条乳白色圆柱状虫体,次日再次从该部位检获26条同样的虫体。因临床与检验科人员不知何种虫体,便将虫体送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鉴定与咨询。经肉眼与镜下鉴定为蝇蛆。建议首先应清除患者鼻腔寄生虫体,保持鼻腔清洁,如有感染采用抗菌素治疗3~5d与对症处理即可。注意居住环境、医疗器具的清洁卫生与消毒,防蝇与环境灭蝇、特别应消除居住临近蝇类滋生场所。采用上述措施后1月电话随访对方告知未再见蝇蛆从患者鼻腔钻出。据目前资料显示,国内此病例资料已有数例报道,分布于广东、福建、河北、云南、甘肃等省境内[10~11]。2讨论

四川省是我国主要寄生虫病流行省区之一,据1988-1992年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经病原学检获蛔虫、鞭虫、蛲虫、东方毛圆线虫、粪类圆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日本血吸虫、斯氏肺吸虫、缩小膜壳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猪囊尾蚴、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溶组织阿米巴、兰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哈氏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结肠小袋纤毛虫、人毛滴虫等26种寄生虫[12]。加之原有调查与防治中的疟疾、丝虫、黑热病与其他部分少见并已有报道的寄生虫病例,人体寄生虫病种在50种以上。而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经过50年的防治过去一些农村人群感染极为普遍的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蛲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等这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已被消灭(丝虫病)。但是城镇与农村人群因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卫生意识、饮食习惯、生产方式、环境、经济、城乡各地寄生虫病在人群中防治力度的不同,卫生、医疗条件的差异,故城镇与乡村人群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历来农村高于城市。而该省适宜的气候与地理条件、相当数量的农村目前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浇灌农作物,人群进食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生饮渠、溏、山泉、河流生水、部分人群生食动物肉类等,均为寄生虫病在我省各地的流行、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也是该省目前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寄生虫虫种在一些地方引起人群不同程度的感染率,而且在短期内又难以达消灭的重要因素。目前省内个别地方的蛔虫、钩虫等土源性线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仍然高达40%~60%以上。同时也为从事临床与疾病控制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与重要性。因多数寄生虫病通常缺乏特异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临床医务人员在对这类患者的问诊中往往有些忽视寄生虫病史的询问,如了解患者是否到过疫区、有无接触与饮用河塘、溪流与山泉生水、生食未加洗净的蔬菜瓜果与动物肉类、赤脚田间地头劳动、有无不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注意患者职业、种植、施肥种类及方式、居住环境、患者是否接受过某种寄生虫检查、诊断结果是什么?驱虫疗效与患者转归等均是对寄生虫病患者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因素。

在患者血象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表明寄生虫感染的存在,也是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寄生虫感染者应作出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的提示,了解为何种虫体感染所致。然而,目前临床各类医院常用的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普遍作为人体肠道蠕虫卵的检查方法,其粪便取样量仅为3~4mg,远远低于WHO推荐与认可的kato-katz法。后者受检标本取样量不仅为41.67mg,而且粪便均经尼龙绢过滤后去除了粪便中的粗细纤维,更有利于虫卵的检出。此法受检标本取样量不仅高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的10余倍,而且检出率高,漏检率低,已被各国公认为是一种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人体肠道蠕虫检查标准方法。为此,也可解释在一些不同地区的三甲医院(含少许相当规模的三甲医院)患者临床寄生虫检查结果为阴性,而应用kato-katz法检查未经驱虫治疗的同一患者却为阳性的依据所在。提倡临床检查肠道蠕虫卵应采用Kato-katz法,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应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原虫包囊应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即检查某些不同种类的人体寄生虫应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不仅可提高检出率,而且能防止因检查方法的不当,造成对部分临床寄生虫病患的漏检引起的误诊与误治。

影像诊断误诊病例分析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05-03~2008-12在我院行乳腺MR检查的病例共753例,其中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236例(恶性152例,良性84例),女性234例,男性2例,年龄18~75岁,平均46岁。

1.2 MRI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Signal Excite HD 1.5T超导MR扫描仪和乳腺专用表面线圈。病人取俯卧位,双侧乳腺自然悬垂。MR平扫序列包括SE-T1WI(TR=600ms,TE=11.5ms,层厚=4mm),脂肪抑制的FSE-T2WI(TR=6260ms ,TE=89.2ms,层厚=4mm),EPI-DWI序列(TR=8400ms ,TE=73.3ms,b值=0和1000s/mm2,层厚=4mm),动态增强扫描使用3D-VIBRANT序列(TR=4.8 ms,TE=2.3ms,层厚2.4mm),注射造影剂前及后即刻扫描,扫描时间1min/期,重复扫描8次。造影剂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剂量为0.1mmol/ kg体重,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为2ml/s,随后注入20ml生理盐水。

1.3 MR的影像学分析与病理的对照分析

采用盲法由2名有乳腺MR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析236例乳腺病变的MR表现,并根据MRI-BI-RADS进行最终评估[3],诊断要点包括: 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表现及ADC值。病理标本均采用HE染色及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2.1 MR诊断乳腺癌效能

236例中恶性152例,良性84例。MR诊断错误25例(其中恶性7例,良性18例),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8.6%,诊断准确率为89.4%(表1)。

2.2 MR误诊为良性的恶性病例

共7例(表2),包括导管内癌、粘液腺癌、浸润性筛状癌、髓样癌、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1例导管内癌于MR上未见明确肿瘤显示,双乳见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增强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上升型,DWI未见异常高信号,术前诊断为BI-RADS3级,考虑为双乳增生改变。1例粘液腺癌表现为囊性病变,中心呈液性信号,无增强,囊壁呈厚薄不均的轻度环形增强,囊壁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上升型,DWI呈等信号,术前MR误诊为囊肿;术后病理显示病变内充满粘液,粘液内可见癌细胞。浸润性筛状癌、髓样癌及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均表现为直径小于1厘米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性病变,边缘光滑,无毛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上升型,DWI呈稍高信号,ADC值>1.2×10-3mm2/s,术前MR诊断为BI-RADS3级,考虑为纤维腺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分化好,SBRⅠ级~Ⅱ级,肿瘤较小,最大径<1cm(图1~6)。1例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表现为直径约8毫米的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无毛刺,ADC值>1.2×10-3mm2/s,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上升下降型,术前MR诊断为BI-RADS4级,考虑纤维腺瘤可能性大,不除外恶性;手术病理显示肿瘤最大径为8毫米,肿瘤细胞分化好,SBRⅠ级。1例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非肿块性病变,ADC值>1.2×10-3mm2/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上升型,术前MR诊断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手术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呈原位癌改变,SBRⅡ级。

2.3 MR误诊为恶性的良性病例

共18例(表3),包括慢性炎症2例,脂肪坏死1例,腺病及增生6例,纤维腺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2例慢性炎症均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多个肿块性病变,边缘增强明显,边缘不光滑,其中1例毛刺征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上升平台型,ADC值介于良恶性之间,术前MR诊断为BI-RADS5级,乳腺癌可能性大;术中见病变形成不规则肿块,术后病理为慢性炎症伴淋巴组织增生(图7~11)。1例脂肪坏死MR表现为环形增强的肿块,边缘不光滑,内可见增强的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上升平台型,ADC值亦介于良恶性之间,术前MR诊断为BI-RADS4级,恶性可能性大;术后病理为脂肪坏死伴肉芽组织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5例),MR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分叶状结节样增强6例,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呈上升下降型4例,ADC值<1.2×10-3mm2/s者3例,平扫显示导管分支样及结节样高信号3例,术前MR诊断为BI-RADS4级,恶性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见6例肿块呈乳头状,肿瘤细胞排列致密,血供非常丰富,3例导管内见陈旧性出血。1例纤维腺瘤MR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增强结节,ADC值<1.2×10-3mm2/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上升下降型,故术前诊断为BI-RADS4级,恶性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见肿瘤细胞排列致密,血供丰富。6例纤维腺病的MR形态学表现复杂多样,多为网格样或斑片样增强的非肿块性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增强不均匀,术前MR诊断为BI-RADS4级,恶性可能性大;穿刺或手术病理为纤维腺病,部分导管上皮增生。

3 讨论

3.1 MR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MR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参数的合理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其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4]。Peters 等对以往251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得出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约90%,特异性约72%[5]。本研究将基于高空间分辨力的形态学表现和基于高时间分辨力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有机结合,同时还增加了DWI的诊断信息,结果表明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甚至高于以往的文献报道。

3.2 乳腺恶性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95.4%)高,而特异性(78.6%)较低,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5],说明大多数乳腺癌都能被MR有效地检出而不易漏诊,因此术前MR检查是检出乳腺癌的有效手段。

3.2.1 导管内癌

导管内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预后,但是导管内癌的术前MR诊断相对困难。文献报道导管内癌的形态学表现多样,59.4%的导管内癌表现为非肿块性病变,12.5%表现为局灶性病变,仅14.1%表现为肿块性病变[6]。典型的导管内癌表现为导管样或节段性分布的非肿块性病变,呈簇状或不均匀增强。文献报道导管内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25%为平台型,44%为上升下降型[7]。本研究中1例导管内癌误诊原因为乳腺增生改变明显,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轻度增强灶,而掩盖了导管内癌,表明在中度或重度的乳腺增生背景下导管内癌更容易漏诊,因此,还应结合乳腺钼靶等其他检查方法以减少漏诊。

3.2.2 浸润性导管癌、粘液腺癌和髓样癌

文献报道MR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的敏感性较高,甚至有报道敏感性高达93~100%[8],而本研究结果表明少数的浸润性乳腺癌术前MR也有可能漏诊。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筛状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尤其当肿瘤直径小于1cm时,其形态学常为良性表现,毛刺征常不明显,ADC值也可接近良性病变,尤其是当其血供不丰富而呈现良性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时,术前MR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文献报道粘液腺癌由于肿瘤中心血供不丰富而不增强 [9],本研究中1例粘液腺癌因肿瘤内部富含粘液而呈囊性为主的病变,被误诊为良性囊肿。因此,对于囊性病变,应注意观察其囊壁是否有不均匀增厚,以除外恶性。文献报道髓样癌常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10],本研究中1例髓样癌也因良性的形态学表现而误诊为良性。

3.3 乳腺良性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

本研究表明MR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相对低(78.6%),以下几种情况的良性病变MR容易误诊: (1)形成肿块的乳腺慢性炎症容易误诊为乳腺癌。其缺乏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MR可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性病变,边缘不光滑,ADC值常介于良恶性之间,而且其血供也较丰富,以周边环形增强为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为上升平台型。(2)脂肪坏死常表现为环形增强而容易误诊为乳腺癌。(3)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形态学表现为良性,但因肿瘤血供非常丰富,可呈现快进快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而难以鉴别其良恶性,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11]。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细胞排列致密,其ADC值降低而接近于恶性病变,难以鉴别其良恶性。(4)少数纤维腺瘤虽然形态学为良性,但当肿瘤呈现快进快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时,与髓样癌鉴别困难而容易误诊为恶性。(5)纤维腺病的MR表现复杂多样,当其形态不规则,增强不均匀时,与非肿块性的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因此对于术前MR诊断为恶性肿瘤的乳腺病变采取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切勿盲目行乳腺根治手术,以减少误诊。

3.4 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

MR鉴别乳腺良恶性的要点是形态学表现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但是当二者表现不一致时应如何做出最终诊断尚存在争论。有文献认为形态学表现较血流动力学表现更重要, 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CR)出版的MRI-BI-RADS明确指出[3]: 血流动力学表现与形态学表现同等重要,当形态学为恶性表现时,不论其血流动力学表现如何,均应首先考虑恶性;当其形态学表现为良性,而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恶性时应活检以除外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不一致时,偏重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诊断错误,因此应当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笼统地只偏重某一种表现。

总之,术前MR检查是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有效手段,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高,而特异性相对低;分化好的、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及直径小于1厘米的早期乳腺癌术前MR容易漏诊;形成肿块的慢性炎症、血供丰富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表现复杂多样的腺病容易误诊为恶性。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MR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病理学表现对照分析,探讨MR对于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总结术前行MR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共236例,采用盲法由放射科医生根据BI-RADS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最终评估,由病理科医生分析MR误诊病例的病理学特征,探讨MR误诊的病理学基础。结果:236例乳腺病变(恶性152例,良性84例)中MR诊断错误25例,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8.6%,诊断准确率为89.4%;其中漏诊7例,包括导管内癌1例,粘液腺癌1例,浸润性筛状癌1例,髓样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MR误诊为恶性者18例,包括慢性炎症2例,脂肪坏死1例,腺病或增生6例,纤维腺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结论:术前MR检查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对低;分化好的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MR容易漏诊;慢性炎症、脂肪坏死、表现复杂的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癌鉴别有一定困难。

关键词:乳腺肿瘤,MRI,BI-RADS,病理学

参考文献

[1] Thibault F,Nos C,Meunier M,et al.MRI for surgical planning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ho underg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Am JRoentgenol,2004,183(4):1159

[2] Kuhl CK.Current status of breast MR imaging.I.Technical issues.Ra-diology,2007,244(2):356

[3]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atlas(BI-RADS atlas).Reston,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03:98

[4] Vassiou K,Kanavou T,Vlychou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breast le-sions with CE-MR multimodal morphological and kinetic analysi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mammography and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Eur J Radiol,2009,70(1):69

[5] Peters NH,Borel Rinkes IH,Zuithoff NP,Mali WP,Moons KG,Peeters PH.Meta-analysis of 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Radiology,2008,246(1):116

[6] Rosen EL,Smith-Foley SA,DeMartini WB,et al.BI-RADS MRI 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Breast J,2007,13(6):545

[7] Jansen SA,Newstead GM,Abe H,et al.Pur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kinetic and morphologic MR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mammographicappearance and nuclear grade.Radiology,2007,245(3):684

[8] Del FC,Borghese L,Cedolini C,et al.Role of pre-surgical breast MRIin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Breast,2007,16(5):469

[9] Fischer U,Kopka L,Grabbe E,et al.Invasive mucinous carcinoma ofthe breast missed by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of the breast.Eur Ra-diol,1996,6(6):929

[10] Tominaga J,Hama H,Kimura N,Takahashi S.MR imaging of medu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Eur J Radiol,2008,39

发热误诊病例一例分析 篇3

入院后查血糖明显升高,故考虑合并糖尿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WBC 6.8*109/L,NEU% 78.7%;PCT 0.55ng/mL;ESR 63mm/h;尿常规:酮体2+,尿糖3+;便常规正常;痰检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杆菌r-干扰素释放实验阴性。

经左氧氟沙星静点后患者仍有反复发热,无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诉右季肋部偶有疼痛,发生于深吸气时,肝区无叩痛,完善腹部彩超检查考虑肝脓肿,转外科进一步治疗。考虑细菌性肝脓肿,经抗生素及外科引流后症状好转出院。

关于肝脓肿,我们需要了解: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是由于细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肝,在肝实质内滞留引起局部、全身炎症反应和肝实质病灶坏死液化形成脓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目前亚洲国家中,肺炎克雷伯菌已经取代了大肠埃希菌成为肝脓肿致病菌中的第一位。

肝脓肿临床多见且有一定的病死率,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可有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由于脓肿部位不同可以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腹部症状。肝脏多有肿大,可有有局限性水肿及明显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PHA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黄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既往常合并有肝胆疾病或糖尿病,随着诊疗设备的进步,肝脓肿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误诊率在逐年下降。可是对于一些隐匿性肝脓肿的患者,如果抓不住临床特征,很难想到肝脓肿的可能,进而造成误诊。

以下辅助检查有参考诊断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阿米巴肝脓肿粪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中抗阿米巴抗体,可帮助确定脓肿的性质。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巧克力色脓液;细菌性可抽出黄绿色或黄白色脓液,培养可获得致病菌。卡松尼皮试可除外肝包虫病。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及确定脓肿部位有较肯定的价值。X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有时可见胸膜反应或积液。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区,内可见气泡。增强扫描脓腔密度无变化,腔壁有密度不规则增高的强化,称为“环月征”或“日晕征”。

解放军总医院曾有一篇文献记载:96例均以FUO就诊,来诊后确诊时间平均2.3 d。糖尿病患者和肝胆疾病患者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主要因素。实验室检查中,有7例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提示我们不能仅依据外周血白细胞的高低来判断感染情况,还要综合寻找感染证据。间歇热的发热特点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热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教科书上描述化脓性疾病常见于弛张热,也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热型属弛张热。但本组肝脓肿病例中 61.46%为间歇热,可能与细菌入血形成脓毒症有关。病例中有肝胆相关疾病23例,占23.96%,糖尿病39例,占40.62%,提示糖尿病已成为PHA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易发生PHA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而分解代谢加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另外,长期高血糖可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管系统疾病,细菌易经血液循环或胆管进入肝而发生感染。

细菌性肝脏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全身情况差合并营养不良,抵抗力差者预后差;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高,尤其是左右两叶均有脓肿的肝脓肿患者病死率更高;感染细菌毒性强且耐药的肝脓肿者预后差;原发病为败血症、脓毒血症者预后不良;引流不通畅者预后差。近10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病死率较前有明显下降,但仍高达5.8%—9%。

结合本例患者,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早期未得到明确诊断,但仍应从患者深吸气时有右季肋部疼痛的主诉,结合热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查找到蛛丝马迹,明确诊断。

基于此病例,建议临床医师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应提高对肝脓肿的警惕,常规完善腹部彩超检查,以免漏诊。

医学影像科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篇4

一、每月底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对本月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二、疑难病例片一般在科内讨论,若遇有特殊病例需要临床医师参加时则邀请有关医师参加。

三、每次疑难病例讨论时必须事先由住院医师做好准备,负责有关材料准备并加以整理、作好发言准备。

四、讨论前指定专人作好记录

填写随访记录,并实行签到。

影像诊断误诊病例分析 篇5

引起误诊的重要原因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诊断欠缺科学思维方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现象, 忽略本质的诊断思维

例1, 男69岁。发热, 全身酸痛4d, 昏迷5h。入院查体:T39℃, BP10/7kPa, 面色潮红, 球结膜充血, 水肿, 点状出血, 四肢湿冷, 两肺散在痰鸣音。实验室检查:WBC 18.1×109/L, N 0.87;蛋白尿 (+) 。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给予积极抗感染, 抗休克治疗, 而昏迷加深, 尿量减少, 血压不升。如果此时只注意发热。昏迷, 休克, 粒细胞升高, 而对休克的本质未深入研究, 就易导致误诊。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是由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大量外渗, 血液浓缩, 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 必须很快提高胶体渗透压。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临床现象是疾病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多变易逝, 只反映疾病本质的某一方面;本质才是疾病表现的根源, 蕴藏在疾病内部, 为人们的感官所不易直接感知, 须经过理论思维才能把握, 发病过程中, 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机体的防御机能互相作用, 从而演绎出各种临床表现, 尤其在疾病早期, 本质隐匿, 如只注意表面现象, 就会引起误诊。

2 主观武断和狭隘经验的诊断思维

例2, 男28岁。发热, 寒战, 头痛, 呕吐3d, 狂躁2d。查体:T39.1℃, 躁动不安, 瞳孔对光的反射迟钝, 咽充血, 腋下及软腭有出血点, 颜面, 胸部潮红, 克尼格征, 布鲁辛斯基征及巴彬斯基征均阳性, 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亢进。诊断为脑膜炎, 给予甘露醇脱水。腰穿检查示脑脊液压力增高, 蛋白稍高, 细胞总数, 分类增高, 糖, 氯化物正常, 则更加确信此诊断。直到入院第4d出现明显少尿才考虑流行性出血热, 查尿蛋白 (+++) , 特异性IgM、IgG均阳性, 才确诊。但由于甘露醇用量过大, 导致肾小管损伤, 患者死于尿毒症。如果能客观考虑病情, 对面色潮红出血点的表现加以研究, 能及时检测蛋白尿及特异性抗体就不会出现误诊

例3, 男24岁。高热, 阵发性剧烈腹痛, 恶心, 呕吐伴头痛4d。查体:BP12/8kPa, 咽充血, 软腭, 腋下有出血点, 腹肌紧张, 弥漫性压痛, 上级医师诊断为肠梗阻, 实习医师问:是否应考虑流行性出血热?上级医师反问:流行性出血热能有如此剧烈的腹痛吗?决定立即手术。结果根本无肠梗阻, 整个肠腔弥漫性出血点, 肠系膜根部水肿, 此时, 才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转传染科综合治疗, 腹痛消失, 治愈出院。在狭隘经验主义思想指导下, 即使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 在经验与疾病的客观事实相脱离时, 也难免发生误诊。在主观武断的狭隘经验思维方式指导下, 往往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 体征及实验结果中的某一点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 作出诊断, 若疾病的变化超出原有范围, 仍按固定思维去认识, 就会误诊。

3 静止和局限性的诊断思维

例4, 女38岁。畏寒, 发热, 头疼, 咳嗽, 咽痛4d。查体:急性热病容, 咽部明显充血, 扁桃体稍大, 尿蛋白阴性,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服用感冒药, 而未进行动态观察, 直到3d后患者意识模糊, 血压降至9/7kPa时才考虑流行性出血热, 而此时患者已面部潮红, 腋下, 前胸散在出血点, 异型淋巴细胞10%, 尿蛋白 (++) , 如果能动态观察病情的变化, 及时查尿蛋白, 就能及早诊断。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因此临床医生不能把一定阶段获得的对疾病的认识固定不变, 需要在病程的演变中不断充实, 并综合疾病进展的全过程揭示疾病本质。

例5, 男50岁。发热, 腹痛, 频繁呕吐咖啡样液5d。查体:T38℃, BP10/7kPa, 急性热病容, 结膜充血, 颈胸部潮红, 未见出血点, 上腹部明显压痛。血红蛋白90g/L, 白细胞11.2×109/L, 尿蛋白 (+) , 根据腹痛, 频繁呕吐咖啡样液体, 即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胃炎”, 但如果进行整体分析, 把消化道症状与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相结合, 不难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命活动是整体联系中实现的, 疾病的临床表现不是孤立的, 一个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人体一系列的变化所引起, 一种疾病可引起许多症状, 而这些症状之间处在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之中, 作为临床医师既要看到局部症状, 又要看到全身症状;既注意典型症状, 又不忽视非典型症状, 才能进行正确诊断。

4 轻视实践性原则的诊断思维

例6, 女32岁。发热, 全身酸疼, 腰腾, 排尿痛5d。结合尿常规尿蛋白 (±) , 白细胞 (++) , 诊断为尿路感染, 给予抗生素治疗, 2d后患者因休克入院。如果当时接诊医师能认真进行查体, 不难发现患者颜面潮红, 前胸及腋下有散在出血点, 软腭有网状充血, 而进行特异性抗体IgM检测, 这样就不会误诊。在诊断过程中, 体征要通过医师的查体来确认, 只有通过实践, 确切掌握这些感性材料, 才能明确诊断。

5 过分依赖检验结果的诊断思维

例7, 女48岁。发热, 头痛, 眼痛, 视力锐减5d。查体:面部潮红, 眼睑及球结膜水肿, 颊粘膜有出血点。视力减退, 角膜混浊血白细胞不高尿蛋白阴性诊断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 3d后出现明显少尿, 方知误诊。

例8, 男16岁。畏寒, 头痛, 发热, 腰痛明显心慌, 气短, 呼吸困难4d;尿蛋白可疑阳性, 出血热抗体 (++) 。由此可见, 不能只凭某项化验结果否定或肯定诊断, 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正确评价实验结果的意义, 才能避免误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在不断提高, 可在疾病的早期获得阳性结果。但任何检验都受到机械性能, 操作方法, 试剂纯度, 患者个体差异及检测者的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假象和误差。

肝癌彩色超声诊断病例分析 篇6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将于2015-2020年将会达到高峰,我国是世界第一肝癌高发大国,全球每年新患肝癌病人中55%发生在中国,肝癌的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第2位,我国的肝癌诊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大类。在肝癌中肿瘤的几乎90%以上为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与病毒性肝炎有密切联系,81.8%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感染。转移性肝癌是指肝外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而继发的肝脏肿瘤。

资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

29例肝癌全部经CT、MRI结合病理检查证实,其中女11人,男18人,均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50-88岁之间,平均年龄60岁,8例因上腹痛伴消瘦就诊,7例因纳差、乏力伴消瘦来院检查,6例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多年伴纳差、乏力来院就诊,2例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年伴乏力消瘦来院就诊,5例因上腹扪及包块伴黄疸就诊,1例常规体检发现。29例患者中有27例经过穿刺病理证实,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7例为高分化癌(24.1%),11例为中分化癌(37.9%),8例为低分化癌(27.6%),2例为透明细胞癌(6.9%),1例为肝纤维板层癌(3.4%)。

二、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LOGIQ7、 LOGIQ9、V73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高频探头7.5-10MHZ,患者空腹,常规肝脏多切面检查,重点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边界情况,肝内胆管和血管的走行及腔内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PW)测量阻力指数(RI),能量多普勒(PDI)及PW测量肿块的最高血流速度,必要时用组织弹性成像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组织弹性成像是使人体不同组织受压后发生变形,再把这种形变的差别用不同的彩色显示出来。即将最软的组织以红色显示,中间者显绿色,最硬者显蓝色,并以其≥3级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1级:病灶区域整个变形明显。2级:病灶区域部分扭曲变形。3级:病灶区域边缘扭曲变形。4级:病灶区域没有明显变形。5级:病灶区域及其周边没有明显变形)。除了仔细扫查肝脏外,还有注意门静脉的宽度及血流情况,看是否有门静脉栓子形成,同时要扫查腹腔最低点(肝肾隐窝及脾肾隐窝)、盆腔最低点(女性为子宫直肠凹)及肠间隙间有无积液。此外,腹主动脉旁、胆囊、胆总管、胰腺、脾脏、双侧肾脏等临近结构也应仔细扫查,看是否有转移灶或同时并发这些部位的占位性病变。发现肝占位时,要仔细询问病人病史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初步断定该肿块到底是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

结果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29例中27例(93.1%)为原发性肝癌,3例(6.9%)为转移性肝癌,有7例(24.1%)是单发肿块,其余的均是多发性肿块,超声测量最大径为10.6cmx8.3cm,平均大小约4cm~6cm,声像图显示为低回声8例(27.6%),等回声5例(17.2%),高回声7例(24.1%),混合回声9例(31.0%),病灶周边显示声晕6例(20.7%),病灶中显示结中结4例(13.8%),病灶内探及动脉血流信号的有20例(70.0%),这20例中19例(95.0%)RI≥0.60,仅1例(5%)RI=0.57<0.60。可测及血流信号的肿块中11例(55.0%)PW测血流信号类似肝动脉的血流信号,7例(35.0%)即有类似肝动脉的血流信号,又有类似门静脉的血流信号,2例(10.0%)仅探及类似门静脉的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为87cm/s,平均血流速度约48cm/s~69cm/s。20例(70.0%)患者查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CVAg)阳性,发现肝占位时体积都较大或者实性团块的数目较多,4例(20.0%)病人门静脉癌栓形成。所证实的这些肝癌中,总共6例(20.7%)病人门静脉血栓形成,9例(31.0%)伴有腹水,8例(27.6%)胆囊水肿呈双层或多层,1例(3.4%)伴有胆囊浸润并胆囊部分呈实块性,1例(3.4%)伴有胆总管占位及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6.9%)伴有下腔静脉栓子形成并肝静脉栓子形成,1例(3.4%)伴有腹腔内转移并腹水,腹腔内肿块达17.1cmx12.1cm,肝内外胆管扩张,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8例(27.6%)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基本上都1cm以上,大的达4cm,有单个的、也有数个的,2例(6.9%)发现时肝癌已占据整个右叶及大部分左叶,仅见少许正常的左叶组织,如果不仔细追问病史,很容易和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病变混淆。经过病理、病史结合其他检查确诊,原发性肝癌26例(89.7%),转移性肝癌(10.3%)。组织弹性成像发现29例病人均3级以上。

讨论

肝癌有其独特的超声特点,可以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强回声或混合回声,可以单个或多个,也可以弥漫全肝,形态可以多样化,实时立体观球体感强,病灶可大小不等,境界可清晰或不清晰。无回声类型要与肝囊肿鉴别,低回声的要与非均匀性脂肪肝鉴别,等回声的要与肝脏正常组织鉴别,高回声的要与肝血管瘤鉴别,混合回声要与肝脓肿、囊腺瘤、包虫病鉴别。CDFI检查时,多血管型者在肿瘤周围可出现异常走向、具有收缩和舒张的高流速动脉血流,有的可成纤细的网状血流图像及搏动性血流频谱,一般认为是围绕肿瘤周围的滋养动脉和门静脉,不同切面检查时其形态、粗细和走向各异,常可呈搏动性频谱。进展期肿瘤的供应动脉常增粗、流量增加、病灶内的血流图像表现常呈粗点状、簇状、线状、分支状,而病灶周围则成环状、绕行状或网篮状血流。可检出血流的那些大部分RI>0.6,血流速度也较快,多数>40cm/s,最高流速可达(70~90)cm/s或更高。检查肝脏时,以下两个部位应该仔细扫查:近膈肌区的肝脏因被肺组织所遮挡,超声难以进入,成为超声探测盲区,该部位较小的占位性病变常会在超声检查时被遗漏,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扫查手法配合患者的呼吸运动。肝右后检查时可以从右肋间、右肋下及右肋弓旁斜切并配合患者的呼吸运动。向肝脏脏面生长的癌肿,有时与原发于肝外的癌肿不易区别,鉴别的方法是在超声探测时应注意:纵、横、斜多方向切面进行连续扫查观察,可发现原发于肝脏的病变与肝组织的轮廓回声相连续,病变区在被膜回声之内。深呼吸观察时与肝脏作相应同向运动。肝内病变将肝周围组织推开。较小的浅表癌肿,腹部探头分辨不清时,可以结合高频探头反复探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脏肿瘤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超声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可以作为初筛或者某些良性病变的随访手段,但对病变细节的显示以及定性诊断还有很大局限。超声结合血管造影、CT、MRI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超声诊断学/龚渭水.、徐颖主编,肝癌,-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超声医学(上、下册)/郭万学主编.—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3]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王新房等主编.—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消化系统肿瘤学/高春芳、王仰坤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

一个险些被误诊的低血钾病例 篇7

老汪大夫蹲下查看老人的双腿,又进行了听诊。这时,老人又增添了呕吐的症状。老汪大夫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老人可能患上了低血钾症。此病来势迅猛,若抢救不及时会危及其生命。于是他让小王大夫陪患者去做一下心电图、查一下血钾。经查,老人的血钾已经低到极限,且有心律失常的现象。老汪大夫确诊这位老人患上了低血钾症,便给老人开了2克的氯化钾颗粒,让其儿子帮他服了下去。一会功夫,老人低血钾的症状就得到了缓解。老人到下午3点多钟,感觉双腿有劲了。家人扶着老人试走了几步。老人说:“我好像能走了”。于是他推开大家,自己走出了医院。

那么,如何鉴别低血钾症和膝关节疾病呢?这两种病的相同之处是,患者都有肢体活动受限的症状。他们的不同点是:低血钾症会使人出现全身无力、神志不清、反应能力降低和厌食、恶心、呕吐、胀气、大便不畅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时会使人软瘫和感到呼吸困难,也会使人出现心肌的应激性增高、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发生房颤和室颤等病症。而患有膝关节疾病的人,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痛、双膝不能并拢、膝盖不能弯曲等症状。

治疗低血钾症应采用补充钾制剂的办法进行治疗:①可口服氯化钾颗粒或氯化钾缓释片,每日服5~6克,分3次服用。患者若不能口服此药或服用此药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刺激性反应,可改为口服果味钾(枸橼酸钾)进行治疗。②静脉输注氯化钾溶液。存在持续的腹泻或持续服用利尿药、排尿量大于每小时30毫升等情况的人需要静脉补钾。静脉补钾的方法是:取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1升,往其中加入10%的氯化钾10~20毫升,然后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要保持匀速。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随意进行静脉补钾,在静脉补钾时滴速不能过快,也不要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补钾,否则会导致患者血清里的钾浓度突然增高,造成其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通常情况下,成年的缺钾患者每天补充3~4克的氯化钾即可,最多不可超过6克。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补钾,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要预防低血钾症,人们在平时应注意通过饮食补钾,特别是经常出现腹泻或排尿量增多的人更应该注意补钾。含钾高的食物主要有香蕉、核桃、花生、青豆、黄豆、绿豆、鲜蚕豆、土豆、山药、菠菜、苋菜、海带、紫菜、黑枣、杏仁、毛豆、羊肾、猪肾等。

上一篇:忙碌充实的大扫除作文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