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2025-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精选7篇)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篇1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3.2 创意和行销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篇2

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全国农业与旅游协会”。这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然而,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成为一个产业,则是在20世纪以后。20世纪30~40年代,休闲观光农业首先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陆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1]。

1 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功能

“休闲农业”在台湾最早出现于1998年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主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2]。研讨会后认为休闲农业系利用农村设备、农村空间、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农业经营活动、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及农村休闲游憩功能,增进国人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提升旅憩的质量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

从服务业的观点而言,休闲农业为在农业生产或农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休闲服务业[3]。因此,休闲农业是属于一种产业,也就是休闲农场所经营的核心事业。

而从农场经营管理的观点来看,陈昭郎[4]认为休闲农业可以说是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所得、繁荣农村社会所实行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一方面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则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结合了初级产业及三级产业的特性,可说是近年来发展的农业经营新形态。

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可提供多项功能,诸如经济、社会、休闲、生态、教育、医疗、文化传承、美学等,对增进国民生活质量、维护自然景观及儿童生态教育均有相当大的帮助。

2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现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1 观光农园阶段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最初是从70年代开始的。到了70年代后期,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的形式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1970年,台北市推出了“木栅观光农园”,开启了观光农园先河。

2.2 休闲农业区阶段

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开始向内容更丰富的层次发展,规模场地也不断扩大,有自助农园、休闲娱乐农场、森林游乐区、昆虫馆等,能提供采果、烤肉、露营、垂钓等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经常性经营。这一时期的经营方式以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采摘、品尝及购买为主。

2.3 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并存阶段

台湾休闲农业于1994—1999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政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了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

2.4 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以观光果园为主的台湾休闲农业经营形态逐步发展为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这使利用人文习俗、农村自然风光等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形态,成为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并平稳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而被广泛接受和推广[5]。现在,台湾农业已进入以创意为标志的“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阶段。

3 台湾休闲农业现状

休闲农业在台湾扎根约三十年的历史中,先后拟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及“休闲农业区管理方法”等,同时出现了走马濑农场、香格里拉农场、东河休闲农场、东势林场等较为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台湾休闲农业的地区分布以中部与东部相对发达,而县市中则以宜兰县、南投县、花莲县和苗栗县发展较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6]。

(1)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等。目前,全台湾有逾202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见图一)。其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每年接待游客4900万人次,投资回报率高达35%。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宜兰的北关休闲农业区、梗坊休闲农业区等区域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经营形态主要为休闲农场、体验农场、观光农场、教育农场、乡土餐厅、乡村民宿、农特产品店等。

(2)观光农园

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花园、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台湾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3)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产品消费场所、休闲旅游场所和农业生产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是多种多样的,除果品、花卉、水稻、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农业公园为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

(4)旅游胜地

旅游胜地是指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旅游胜地。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一些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使游客获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并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代表性的为千户传奇生态农场、嘉义阿里山龙云农场等。

(5)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果树、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等。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相结合,逐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其中,以财团法人的经营方式创办的农业公园最受欢迎。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教育农园、假日花市、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

4 泉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4.1 发展现状

泉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台湾相比较晚,经过多年粗放型的发展之后,乡村休闲产业将迎来整合与提升的阶段。据估算,泉州已有大小规模和接待能力的各类休闲农业点60多个,准备筹建的休闲点10多个。去年,休闲点年接待游客315.78万人次,从业人员7300人,年利润可达7943.2万元,资产总额达75346万元。2012年,泉州以“五朵金花”为概念,使紫帽山、洛江、晋江、安溪、永春等地的农庄集群发展和集体营销机制,努力打好休闲农业和农业综合体这张牌。

如果从模式上来看,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采摘果园(如河市草莓园、武陵芒果园)、森林公园(如罗溪森林公园、崇武海滨森林公园、云龙谷)、市民农园(如吉隆农场、古院农场、田格里拉)、休闲渔村(如惠屿岛、水口岱仙湖、围头战地文化渔村)、休闲农庄(如绿笛山庄、金斗洋生态园、益湖农庄)、古村聚落(如樟脚村、西芹村)、度假山庄(如香草世界、武陵农场、风雅颂休闲山庄)、农家乐休闲村(如北溪村、运火村、尤俊农耕文化园)、乡村特色工业休闲游(如德化月记古瓷窑)等十种模式。

目前,泉州休闲山庄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方式:(1)村民自发形成的夫妻庄园。比如清源山脚下的草莓园等,这类庄园面积规模都不大,很多还具有观光季节性。(2)规模化的发展。这类庄园一般是具有财力的公司或集团投资兴建的,属于“从无到有”类型,园区的投资较大,涉及的休闲、娱乐项目也较多。(3)属于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发展。

4.2 泉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4.2.1 良好的发展契机

目前从泉州的整体发展阶段来看,发展休闲农业正合时宜。(1)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背景。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2)目前,泉州人民要求提高生活品质,而这与落后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当前发达地区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发展休闲农业可以逐步解决这一矛盾。(3)《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泉州作为三个都市型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之一,加大力度重点发展。(4)在农业需要转型、提高附加值以及农业的综合效益与旅游消费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以外的第三项消费项目的两大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4.2.2 优越的条件

(1)“工作在城市,休闲在乡村”将成为泉州现代人新的追求。“放飞自然,上山下乡”将成为泉州的时尚。由于泉州经济发展,带动人们所得快速增加,导致个人可支配所得提高,及工商业自动化,隔周休二日制度的实施,人们休闲时间增多,是造成休闲人口蹿升的主因[7]。另外,相对增加公园绿地需求,使得农村休闲活动与设备显得珍贵;泉州地处厦、漳、泉金三角,交通区位优越,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便捷,有车族也不断增多,公路通村率达100%,硬化率90%以上。因此,这些都是影响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大幅增加的因子。(2)泉州具有亚热带渔、茶、果产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结合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高、新农村建设发展好等特点,可以重点发展休闲农(茶、果)庄型、农业产业文化展示型(雕艺城、茶博院)、民俗文化型、健身养生度假型等休闲农业。目前,泉州已经形成茶叶、龙眼、芦柑等10个优势农产品、23个优势产区,农业区域经济特色明显。

4.2.3 足够的资金支持

泉州综合经济实力强,连续十年居全省首位,私营经济活跃,市场机制灵活,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另外,也可以大力利用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文化特色相结合来吸引外资、台资等,保障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5 台湾休闲农业对泉州发展的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是农业生产自身发展与人类高质量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其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泉州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开发建设缺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对泉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启示。

5.1 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的理念

泉州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思路来思考农业的发展;要把农业作为手段,把休闲旅游作为目的,农业生产要服务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包装农业的过程,必须进行商业化运作,重视营销。通过加强两岸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台湾农业名优良种(如台湾芒果等)及休闲农业的先进创新的经营理念,能有效促进泉州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利用乡村的环境、乡村习俗和乡村特有景观等优势开发休闲农业。

5.2 增强机遇人事,加强泉台政府的协作

台湾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与台湾当局的重视关系密切,已成为政府行为。当局直接参与规划指导,农政部门负责管理、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及贷款,有利地推动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鼓励开展泉台乡镇对接交流活动,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交流。相关部门将策划开展泉台休闲农业企业对接活动,开展“一对一”的互访、规划、活动、运营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泉州休闲农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和扶持鼓励,农业等部门的行业规划,休闲协会的职能发挥,以及工商资本捷足先登的勇气和休闲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目前泉州一些休闲农场,以观赏为主,游乐设施较少,可以增设一些休闲娱乐项目,让游客们“动起来”,比如台南走马濑农场。

5.3 制定相应的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

台湾当局对休闲农业制定了详细完备的法规法令,使其发展经营规范、有序、制度化。如:1982年的《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2年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2001年的《二十一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等。在政策、法规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台湾还不断制订、完善各种规范、标准,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监管、淘汰。泉州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然而政府方面负责辅导远远不够,法规法令方面更是欠缺。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休闲农业无序杂乱,整体水平低劣,资源严重浪费。要结合泉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法规条例草案,进行先期发展指导,并伴随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法规的修正,以保证休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休闲农业。

5.4 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泉州应重视作好整体及具体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本地资源特点,作好市场调研,确定休闲农业区的开发方向。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富有奇趣性、参与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的项目,避免雷同。此外,重视休闲农场之间的合作,逐步摆脱“散兵游勇”的境地,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或引进台湾专才,提高泉州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善服务档次品质,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挥休闲农业的功能[8]。同时,鼓励农户通过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6 结束语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实现机械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泉州必须抓住当前实施海西战略的有利时机,利用与台湾地缘相近(见图二)、物候相似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台湾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经验,并与泉州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相结合,推动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多元化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体等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中心区,把泉州建设成为“滨海休闲之都”。

摘要:近几年来,泉州的休闲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台湾相比不在同一发展阶段。无论是经营模式、理念,还是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简要分析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历程,以及泉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机遇,认为要改变两地休闲农业的差距,需要从理念、政府、法律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加强泉台之间的相互协作。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历程,经营形态,泉州,台湾

参考文献

[1]严力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经验与问题[J].新农村,2006,(12):21-21.

[2]郑健雄.从服务业观点论休闲农业之营销概念[J].中国农业经营学会年刊,1998b,(04):127-147.

[3]萧昆杉.休闲农业区的教育倡导与解说标志[M].1991.

[4]陈昭郎.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J].大自然季刊,1996,(50):5-13.

[5]胡冰.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4):96-99.

[6]周琼,曾玉荣,杨勋华.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9,(05),15-20.

[7]刘荣章,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的理念应用于闽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5,(04):25-28.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篇3

在兴安盟地区, 来自兴安盟三个旗县委政府及各科局、乡镇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达700多人参加培训讲座。在呼和浩特畜牧局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有200名有关企业的负责同志和相关管理人员,十二连城乡全体乡干部、村支书、主任、大学生村干部,乡属单位负责人、驻地企业负责人和种养殖大户参加了讲座。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很快,水平较高,已经成为台湾农村的一个产业。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目前,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端于本世纪初,从都市人到周边地区品尝农家饭开始,即所谓“农家乐”一类主要以饮食为主的服务项目。近年来,随着人们理念的不断更新,外界传来的不同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渗透到大陆农村,休闲农业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有一些休闲山庄已经开始了集垂钓、篝火晚会、各种娱乐和不同流派餐饮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已经显现出了现代休闲农业的缩影。相比台湾的休闲农业,无论是理念、设备、规模还是普及程度,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内蒙古各地的休闲农业项目近年来也在飞速发展,各种不同的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但大多还处在“农家乐”的层面上。如何及时引导我区休闲农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尽快使自治区的休闲农业项目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新路,是大家共同盼望的一件事情。

为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提升两岸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加强两岸农业领域相关人员友好往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兴安盟科協、内蒙古农牧民科技服务协会共同合作举办了本次培训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李纯黎 编辑:晟晔)

台湾休闲旅游业发展模式 篇4

与台湾一样,广东作为大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先发地区,已经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市场基础。广东与台湾旅游发展条件类似,如同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泉资源、农业资源、滨海资源、海岛资源、山地资源都很丰富,餐饮富有地方特色,故可借鉴台湾休闲旅游发展经验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刘少和

台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发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休闲旅游业发展模式亦值得旅游发展条件与之相似的广东省借鉴。

台湾休闲旅游业发展模式

由于台湾海洋海岛型的地形地貌、资源环境,出境、入境、岛内“三位一体”的旅游休闲市场格局,以及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使台湾休闲旅游业在空间布局、行业管理、公共利益、私人产权、社区发展、政府角色、产业特色等方面与众不同,并形成一定模式。

1.环岛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基于“番薯”形台湾岛的环状交通,以及从中央山地到其下河谷平原、盆地再到滨海沙滩、海上岛屿的资源分布,台湾休闲旅游业自然形成了环状空间布局。主要由环岛铁路、环岛省道、西部高铁、西部高速、西部快速,以及横贯东西的三条省道(宜兰到台中、花莲到南投、台东到高雄)、城市连接乡村的产业道路,将旅游景区点连成线、网,构成了由点到线到网面的环岛旅游格局,环岛游不必走回头路;并且实现了飞机、火车(普铁、高铁、地铁、轻轨)、汽车(客运巴士、出租车、自驾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方便了自由行游客;特别是将公路与休闲游憩区有机融为一体,更利于自驾游出行。例如,连接花莲和台中特别是南投的中横公路,即是一条风景道、旅游道,沿途众多游憩服务中心连接着周围游览点。

2.隶属交通的行业管理模式。1956年成立“台湾省观光事业委员会”,后改为观光局,隶属台湾交通部,体现了交通与旅游的密切关系。因此,台湾旅游业一个最大特征是旅游交通的方便、舒适、快捷、有序,各种交通的无缝对接使旅游出行十分便利,如客运巴士可以直接开进高铁站下停车,游客不必另外搭乘的士;而且公路、自行车道与休闲游憩区点紧密结合,汽车、摩托车在停靠公路两侧的驿站服务区、游憩服务区后,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进入游憩区游览观光、开展户外活动,如太鲁阁国家公园、东北角暨宜兰海岸风景区等。

在行业管理上,台湾旅游相关行业除森林游乐区(林务局)、休闲农场(农委会与退辅会)、观光工厂(经济部工业局)外,几乎都归属观光局统一管理,有利于统筹协调,服务岛内公民与外来游客。

3.公益优先的旅游开发模式。公共旅游资源如温泉、火山、海滩、森林等,主要开发为供国民、游客免费观光、休闲、游憩的公园、风景区、游憩区等公共产品,如温泉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城市公园、风景区、游憩区,除非需要限制游客数量以保护资源、环境才不得不收费外,但也收费不高,如大陆游客必游的野柳国家地质公园门票是新台币100元(约20元人民币)。尽管温泉开发兼具私人营利性经营,但首先是保障公共利益,如北投温泉谷在城市公园、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建设私人温泉宾馆,抽取温泉水利用。城市公共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公园,即便街角空地,也要通过休闲设施建设成为街角公园,这与台湾民选政府不参与营利,以及将人均绿地面积多少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制度有关。

4.对口辅导的旅游扶持模式。由于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旅游发展必须尊重私人业主和基层主体——社区,以他们为主导,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专家、学者)只能作为辅导力量,通过智力、技术、经费支持,引导旅游业多元、特色发展。例如,农委会对休闲农业、经济部工业局对观光工厂、林务局对森林游乐区发展的辅导。渔业行业协会即“渔会”由民选理事组成,理事推出理事长、理事长聘总干事、总干事聘雇员,对休闲渔业发展具有指导、贷款、规范等作用。又如,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为推行农业精致化,自1992年起实施发展地方伴手计划,辅导各地农会及农民团体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并与观光业结合,成为各地区旅游的伴手产品,并提出产品“品质自然化、加工科学化、健康大众化”,关注食品与健康结合。

5.基于产权私有的多元发展模式。由于社会制度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使个体、家庭、企业在私有土地、房产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新产品,形成特色,展现私人经济、个体经济的创造力。其中以乡村民宿和老街夜市最具特色。乡村民宿乃家庭个体经济,提供家庭食宿、追求主题特色、少有相互雷同,如清境的欧风、垦丁的地中海风、峆里岛风、宜兰的农舍别墅风、九份的老厝创意改造风、金门的闽南文化古厝风等,异国情调、田园格调、原住民风、海岛风情、山居特色,从宾馆制式服务到观光旅馆、精品旅馆、汽车旅馆、度假村、休闲农场、传统山庄、乡村民俗的特色服务一应俱全;老街夜市亦为家庭个体经济,提供手工产品,有前店后厂、流动摊贩,特色有序,如台北饶河夜市的热闹、淡水老街的古朴、九份老街的恬静、高雄六合夜市的平实、垦丁夜市的时尚,风情各异,特色鲜明。

6.基于社区力量的整合开发模式。在城市,社区力量是城市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设施建设的支持者,如北投温泉谷城市公园、生态博物馆的成功建设就得益于当地社区的支持;在乡村,由村落主导,借助大学智力帮助(如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制定社区营造方案,取得相关部门经费支持(如农委会),最终完成社区改造。例如,阳明山国家公园中的竹子里和湖田里等社区就依托海芋花种植、旅游餐饮完成了社区营造;台湾9·21地震(1999年)中被掩埋的南投县埔里桃米村,依托生态科普(青蛙共和国及其栖息地)与地震遗址教育,以及文创产业进行社区营造,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从一个传统农村向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体验的教育基地转型,并使“爱与互助”成为社区灵魂,成为现代版“世外桃源”;位于台北市郊区的坪林金瓜寮村依托郊野游憩、茶叶产业进行社区改造,成为有名的茶乡生态示范村。

7.基于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了增加农业产品、工业产品附加值,台湾农业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工业特别是生活用品行业经历了从单纯生产型工厂向观光、休闲、创意工厂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文化创意在休闲旅游中得到充分展示,文创馆比比皆是,如南投日月潭鱼池乡红茶文创馆、宜兰汤韦沟温泉公园的辣椒文创馆等。高雄市老火车站和香蕉码头的文创公园、文创码头,充分证明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推动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路径。

对广东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的启示

与台湾一样,广东作为大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先发地区,已经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市场基础。尽管多年来广东一直是旅游大省、旅游强省,但与台湾休闲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差距。广东与台湾旅游发展条件类似,如同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泉资源(中国排前3)、农业资源、滨海资源、海岛资源、山地资源都很丰富,餐饮富有地方特色,故可借鉴台湾休闲旅游发展经验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1.因地制宜设置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可以依据地方旅游休闲行业特色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设置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明晰权责,如深圳的文体旅游局。

2.道路交通与旅游休闲发展融为一体。包括:旅游环状道路建设,如除大珠三角环状城际轻轨外,粤东、粤北、粤西也考虑形成环状旅游风景道;增设公路游憩服务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要与周围景区点形成连接;完善连接城乡的产业道路;发展有利于健身的城乡自行车道和步道;各种交通工具逐步实现无缝对接,等等。

3.旅游资源开发要兼顾公益和营利。公共旅游资源要向公园、风景区、游憩区、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产品发展,向国民免费提供、最多收取成本价;经营性项目则向市场开放。特别防止像温泉、滨海、海岛、森林、湿地等公共资源为私人所垄断。

4.学习台湾文创产业发展,借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推动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一方面,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延伸产品、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广东农业、工业特别是生活用品生产行业向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发展观光、休闲、创意农业或工业。

5.学习台湾社区营造计划,依托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力量,发挥个体、私人、基层社会创造力。主导地方经济、地方旅游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地方旅游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智囊主要作为辅导、引导力量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智力支持。

6.国民健康与旅游休闲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旅游休闲发展的根本点不是唯经济利益,而是国民和游客的健康,需要将健康理念融入到旅游休闲发展之中,包括户外游憩活动、体育运动、文化娱乐、保健休闲、机械游乐、健康食品、乐活、慢活慢游等。

7.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在内的社会大环境是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和谐友善、文明礼貌的人文环境,以及更多的无形资产——包括人们的相互信任、清晰的产权、廉洁高效的政府、公正的司法系统和有效的国家管理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所创造出来的公正的法律机制、人力资本价值和保证经济行为的“制度质量机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篇5

根據知名國際遊艇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 2009年12月公布之最新全球大型遊艇(80英尺以上)訂單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大型遊艇訂單數為752艘,較2009年992艘下滑。在各國遊艇製造排名部分,義大利以遊艇總長44,944英尺排名第1,其次分別為美國、荷蘭、德國、英國及土耳其,台灣以4,432英尺排名全球第7,領先第8的中國2,014英尺達1倍以上;而從平均接單長度來看,德國以248英尺排名第1,荷蘭173英尺第2,土耳其147呎第3,台灣則從96英尺微幅增加到101英尺,同樣名列第7。

(相對於遊艇外銷的佳績,受限於硬體建設及配套設施不足、法規限制、國人習慣等因素,國內遊艇活動服務產業則始終難以開展,無法透過國內遊艇活動的發展,進而衍生周邊水上娛樂、遊艇運輸、遊艇港休閒設施開發、餐飲服務等關連服務業龐大商機與就業機會,殊為可惜。

目前政府已經注意到國內發展遊艇活動的潛力與重要性,交通部刻正研擬中的「推動遊艇活動發展方案」,針對相關法規制度的鬆綁、檢討開放遊艇活動水域、簡化CIQS(Customs, Immigration, Quarantine and Security, 即通關、入出境、檢疫及安檢)程序、增加規劃闢建遊艇港等,均提出相關規劃。另,鑒於遊艇有別於一般運輸之船舶,有關遊艇所涉檢查、丈量、登記註冊、給照等航政管理,業納入「船舶法修正草案」增訂遊艇專章予以鬆綁,俟完成立法程序即可施行。

的台湾概况导游词 篇6

农场以种植温带水果为主,还有高冷蔬菜;另外,农场内还饲养了绵羊和肉牛,牛羊缓步在草原上,别具欧洲风情。农场内的景点包括思源游乐区、步步高升步道、青青草原、畜牧业中心等;走在广大的草原上,四周层叠起伏的山脉风光,尽收眼底,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 版甘肃概况导游词

★ 常州概况导游词

★ 拙政园概况导游词

★ 精选广东概况导游词合集

★ 兰州概况导游词简单

★ 重庆市概况导游词

★ 白银概况导游词

★ 日照概况导游词

★ 潍坊概况导游词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篇7

1. 定义

创业投资是以支持“新创事业”, 并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活动, 但并不以经营产品为目的。进一步说, 就是将资金投资于需要并购和重整的未上市企业, 以实现其再创业理想的投资行为。与投资于一般公开流通的证券投资活动不同, 创业投资是主要以私人股权方式从事资本经营, 并以培育和辅导企业创业或再创业, 以追求长期资本增值的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创业投资基金 (Venture Capital Fund) 则是指由一群具有科技或财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操作, 并专门投资在具有发展潜力以及快速成长公司的基金。

一般而言, 台湾的创业投资公司主要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投资新兴并且快速成长中的科技公司;

●协助新兴的科技公司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援及产品行销渠道;

●承担投资的高风险并追求高报酬;

●以股权的型态投资于这些新兴科技公司;

●经由实际参与经营决策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协助。

2. 资金来源

台湾地区创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台湾岛内法人 (77.43%) 、岛内个人 (15.56%) 、海外法人 (6.65%) 和海外个人 (0.37%) , 岛内法人机构所占比例有逐渐增加之势。从产业看, 台湾创投资金主要来自产业界, 随着创业投资在台湾日渐发展成熟, 当地政府的投资比重已逐渐下降, 从1994年起台湾地区在创投领域开始向保险公司、民间银行开放, 即银行保险开始可以投资创投领域, 具体规定是保险公司投资金额不得超过该创投公司资本额25%或1亿元, 银行则受资本额5%的限制。国外创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为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及捐赠等长期稳定的社会资金, 与之相比, 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资金流通渠道不畅, 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3. 投资阶段分析

一般来说,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在其成立后第五年开始稳定获利, 而其获利高峰期则通常是在成立后第九到十一年间。为分散投资风险, 基金管理团队会成立一个包括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地区的投资组合, 并追求高报酬。一般来说, 台湾创业投资所投资的科技事业可分为如下阶段:

(1) 种子期:即产品发明前的阶段, 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此阶段投资风险极高, 投资额虽然不多, 但对产品、技术、研发、团队充满不确定性, 投资年限可长达五年以上, 但若案例成功, 获利最高。

(2) 创建期:即从产品开发成功到大量商品化生产开始的阶段。资金主要用于购置生产设备、产品的开发及行销、建立组织管理制度等。此阶段风险最高, 大部分企业失败亦在此阶段, 因为企业无过去绩效记录, 且资金需求迫切。依产业不同, 此阶段期间约需六个月至四、五年之间。

(3) 扩充期:这一期间企业已逐渐有经营绩效, 为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及扩充设备、量产、存货规划及加强行销能力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但此时却距离股票上市或上柜为时尚早, 若向金融机构融资需提出保证及担保品, 筹资管道有限。此阶段投资期可长或短, 大约两至三年, 由于企业已有经营绩效, 投资风险较平稳, 因此创投投入最多。

(4) 成熟期:即企业开始获利并即将上市或上柜前的阶段。此阶段增资目的主要是引进在产业界较具影响力的股东, 以提高企业知名度。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财务结构, 为股票上市或上柜做准备。此阶段投资风险最低, 相对获利亦较低。

(5) 重整期:这一阶段企业通常已营运困窘或陷入亏损, 创业投资公司除投入资金维持其营运外, 尚需协助其改善经营管理, 必要时还须介入企业经营, 使企业得以完成整顿后再出售获利。创投的主要工作在于协助企业重拟营运计划, 开发新产品, 使其转亏为盈。由于台湾创业投资公司人员相当精简, 而重整期企业要求介入较深, 因此创投通常较不愿参与经营陷入危机的公司。此阶段投资额及投资期限亦较难评断。

二、创业投资事业投资结构分析

1. 投资综述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主要投资的产业包括半导体、资讯、电子、通讯、光电、软件、网络、生物科技等科技产业及其他投资事业、传统非科技产业。根据台湾地区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资料, 截至2000年底,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转投资案件数累计有6343家, 总投资金额达1255亿新台币, 投资地区主要是台湾 (约占总投资的70%) , 其次为美国硅谷地区, 第三为美国其他地区。就投资产业的案件数而言, 以半导体业居多, 共1022家, 占总投资案件的16.1%;光电业579家, 占总投资案件的9.1%;软件工业555家, 占总投资案件的8.7%;网络行业284家, 占总投资案件的4.5%;生物科技182家, 占总投资案件的2.9%等。

就投资金额而言, 仍以半导体业最多, 累计投资231.5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18.4%;随后依次为资讯工业220.8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17.6%;电子工业181.7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14.5%;通讯工业154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12.3%;光电业122.9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9.8%;软件工业77.8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6.2%;生物科技35.7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2.8%;网络业35.2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2.8%。

就投资阶段而言, 扩充期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居首位, 为2906家, 占45.8%和568.7亿新台币, 占45.3%。创建期居第二位, 其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1514家, 占23.9%和299.2亿新台币, 占23.8%。成熟期居第三位, 其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1342家, 占21.1%和275.4亿新台币, 占21.9%。种子期居第四位, 其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506家, 占8%和99.5亿新台币, 占8%。重整期的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则分别为75家, 占1.2%和12.2亿新台币, 占1%。

2. 主要投资产业分析

(1) 资讯工业。资讯工业向来都是台湾创业投资业者最主要的投资产业, 据台湾地区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资料, 1997年投资于资讯工业的案件数和金额均居各产业之首, 分别为213家、37.9亿新台币, 分别占投资总案件数和金额的22.4%和21.6%;1998和1999年投资案件数分别为208家、219家, 投资金额分别为32.7亿新台币、54亿新台币, 占投资总案件数和金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 随着后PC时代的来临, 因原归属于资讯工业的网络行业独立计算以及台湾创业投资事业的投资逐渐多元化等原因,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资讯工业的案件数及金额分别为111家、201亿新台币, 较1999年分别衰退49.3%、62.8%, 其占投资总案件数和金额的比重再降为6%、6.5%, 且排位落至各投资产业的第七位。

(2) 半导体业。台湾半导体业凭借垂直专业分工及科学园区形成的群聚效应, 已具备世界级的竞争优势。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半导体的案件数和金额由1997年的140家、27.7亿新台币逐年增加至2000年的312家、64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则分别由1997年的15.8%逐年上升至2000年的20.8%, 位居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产业之冠。

(3) 通讯工业。随着固网宽带的流行和无线通讯的发展,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通讯工业的案件数和金额由1997年的63家、8.1亿新台币逐年增加至2000年的292家、58.2亿新台币, 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则分别由1997年的4.6%逐年上升至2000年的18.9%, 对创业投资事业的重要性仅次于半导体行业。

(4) 光电业。1997至2000年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光电业的案件数和金额除1998年投资金额小幅增长3.7%外, 其余增长率均维持在20%以上。未来随着我国在光通讯领域技术层次及人才素质的提高, 以及台湾光通讯厂商移往中国大陆发展的趋势下, 台湾创业投资事业将更积极地投资于光电行业。

(5) 电子工业。1997—2000年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电子工业除2000年投资金额较1999年衰退12.7%外, 其他年度的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均较前一年有所增长, 而投资案件数和金额比重均维持在11.5%以上。台湾电子工业行业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稳定。

(6) 软件工业。1997年台湾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于通讯工业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61家、8.8亿新台币;1998年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均大幅增加;1999年投资案件数的增长趋缓, 投资金额甚至比1998年下降12.8%;2000年投资于软件工业的创投案件共241家, 较1999年增长99.2%, 是1997年的四倍, 投资金额为26.8亿新台币, 较1999年增长56.7%, 为1997年的三倍。可见台湾创业投资事业逐渐重视对软件工业的投资。

(7) 网络行业。台湾创业投资事业在1999年以前对网络行业的投资只能以专案的行式申请且隶属于资讯工业范畴, 1999年的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99家、12亿新台币。由于网络的应用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000年创业投资案件数和金额分别为185家、23.3亿新台币, 较1999年分别增长86.9%、94.2%。

三、创业投资事业的退出机制

我国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事业的退出机制在于构建了完善健全的资本市场。退出战略是经营风险资本的银行或公司经营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本质上就是将资金投入高技术公司的创立或复兴上, 一旦这些企业开始运转, 风险资本公司 (银行) 就会去寻找新的投资对象。股票上市交易即经营风险资本的金融公司或银行能够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退出是一个最理想的方式。为此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流动, 如对科技型企业实行“报备股票制”, 只要企业愿意随时公告其财务状况, 就可以在主市场上市。80年代台湾两家高技术公司———联合微电子公司和微电子技术公司首次成功上市, 既巩固了创业资本的投资成果, 又为创业资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除了公开上市以及并购之外, 在台湾还有发达的“店头市场”、非上市股票的“黑市交易” (“gray market”) 以及在合同中订有“强迫买回” (“put option”) 的概念。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 场外交易市场一直是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也经历了一个由店头市场———集中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所) ———店头市场与集中交易市场并存的过程。

四、创业投资事业发展路径的启示

我国内陆与台湾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法律制度不同, 创业投资的市场定位也多种多样, 而各国的创投投资重点亦有所不同, 如新兴中小企业、高技术创业企业、企业购并等等, 台湾创投的曲折发展过程更说明了创业投资市场定位不能照抄照搬, 必须在借鉴国际一般经验的基础上, 依据具体国情, 应时而变,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投资体制。

1. 景气低迷时, 创业投资当时行。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台湾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台湾能躲过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劫难, 据台湾“经健会”分析其主要原因除台湾金融体制健全、经营良好、台湾外汇储备非常高及经常项目顺差以外,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台湾的经济成长不依赖外资, 而依赖于以高科技及原材料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台湾以高科技及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最终依赖于台湾风险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目前在我国的其他地区, 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创业投资的共识, 加速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目前发展创业投资事业可谓正当其时。

2. 恰当把握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定位。

从台湾的发展实践来看, 当地政府为扶持创业投资的发展, 采用了管理与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政府在创业投资的起步阶段是应该给予支持的, 如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种子基金, 通过信用担保制度, 以少量资金带动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创业企业。但内陆与台湾地区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这更多地体现于体制的不同, 特别是目前我们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 所采取的政府扶持手段大都是政府直接投入或政策性贷款,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政府更多地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有关创业投资的立法工作。因为创业投资不是投资, 注资时没有任何抵押, 完全靠法律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其次, 界定投资范围, 政府既不能包办创业投资, 也不能完全脱离政府, 全面进入市场。从台湾的经验看, 政府扶植应主要针对投资于创业早期即种子期的投入, 而对于创业后期的创业投资企业则主要发挥市场的力量, 政府一般不再介入。

3.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台湾的创业投资能取得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店头市场的完善。自70年代店头市场的重新恢复, 为创业投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借鉴台湾的经验, 为了我国其他地区创业投资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建立以第二板块股票市场 (简称“二板市场”) 为主的多渠道退出机制是当务之急。台湾的店头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二板市场”是股票主板市场的补充, 由于新兴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 开辟“二板市场”可以降低主板市场的风险。而主板市场10年的发展经验也为“二板市场”的开辟提供了技术和监管上的保证。同样由于“二板市场”的高风险, 需要通过制定特殊的管理办法来实现, 这也为主板市场的发展起了向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凤典, 田华.集约式持续发展:资源型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论月刊.2002, (5) .

[2]洪夏.创业板修改规则例有利市场发展.经济导刊 (香港) .2000, (3) .

[3]胡海峰, 陈闽.创业资本经营.中信出版社, 1999.

[4]林世渊.论台湾风险投资的特点.科技导报.1995, (1) .

[5]林世渊.台湾电子资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亚太经济.2000, (1) .

[6]刘常永.创业投资评估决策程序.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 (12) .

[7]孟长康.美国风险投资企业运作框架的法律设计.开放导报.1999, (10) .

上一篇:我们说好的幸福去了哪里作文下一篇:IPTV视频教学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