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小班(推荐10篇)
【活动目标】
1、鼓励观察比较绘本中纽扣的不同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洞眼的数量),并能用语言大胆讲述这些不同特征。
2、知道捡到东西要归还主人,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圆形、三角形。
物质准备:故事PPT、纽扣一颗,纽扣图片和没有纽扣的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纽扣)这颗纽扣是什么样子的呢?纽扣上面有什么呀?(洞眼)这颗纽扣是小老鼠捡到的,这颗纽扣是不是你衣服上的呀?听了故事《一颗纽扣》你就会找到纽扣的主人啦。让我们和小老鼠一起来帮纽扣寻找它的主人吧!
二、欣赏故事,观察比较绘本中纽扣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
1、观看PPT1
师:小老鼠在路上捡到一颗纽扣,一颗黄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是谁丢的纽扣呀?丢纽扣的人一定很着急。一定要帮纽扣找到它的主人,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2、观看PPT2,区分纽扣的颜色。
师:小老鼠走呀走,看见小兔正拿着放大镜在找纽扣,连忙问小兔。(音频)小兔,小兔!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兔拿着放大镜仔细得看了看,连忙摇摇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红色的。
师小结:原来小兔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黄色的,纽扣的颜色不一样,所以这不是小兔丢的纽扣!
3、观看PPT3,区分纽扣的形状。
师:小老鼠又往前走,遇到了小狗,小狗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是一样的颜色,小老鼠问小狗。(音频)小狗小狗,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狗看了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师小结:纽扣的颜色一样可是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了,小狗的纽扣是三角形的,而小老鼠捡的纽扣是圆形的,要颜色和形状都一样才行。所以,这不是小狗的纽扣。
4、观看PPT4,区分纽扣的大小。
师:小老鼠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又遇到了谁呢?(蟋蟀,大象)
师:小老鼠发现纽扣的颜色和形状都一样了,急忙问他们,(音频)蟋蟀蟋蟀,纽扣是你的吗?大象大象,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吗?为什么?
幼:蟋蟀的纽扣很小,大象的纽扣很大。
师:他们会怎么说呢?(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小小的,和黄豆一样小。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大大的,比篮球还大。
师小结:你们果然厉害,原来蟋蟀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小,大象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大,纽扣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可是纽扣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
5、观看PPT5。区分洞眼的数量。
师:小老鼠不放弃,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遇到了小刺猬。(音频)小刺猬,小刺猬,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不是小刺猬的纽扣?为什么?(洞眼数量不一样)(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有六个洞眼呢!
师:虽然小老鼠捡的纽扣和小刺猬的纽扣颜色一样,形状一样,大小一样,但是小刺猬的纽扣有6个洞眼,小老鼠的纽扣只有4个洞眼。纽扣的洞眼数量不一样,也是不行的。所以不是小刺猬的纽扣。我们要和小老鼠一起找到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样的纽扣主人。
6、观看PPT6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现鼠妈妈衣服上掉了一颗纽扣。
师:问遍了所有的好朋友,但是都没有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垂头丧气的回家了,妈妈给他做了好多好吃的点心,小老鼠闻着香味抬起头,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惊讶的叫了起来…请小朋友说一说,小老鼠为什么看见妈妈会惊讶的叫起来?
幼:因为妈妈的衣服上少了一颗纽扣。
师:这会不会是妈妈丢的纽扣呢?为什么是妈妈的纽扣?(因为都是黄色的,圆圆的,一样大,都是四个洞眼。)
师:纽扣的主人是谁呀?(妈妈)那我们把这纽扣给妈妈装上试试!(点击操作)真的是妈妈的纽扣耶!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模一样的纽扣,妈妈很高兴,狠狠地亲了亲小老鼠说:谢谢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
(2)感受助人为乐的情感。
师:小老鼠帮助妈妈找到了纽扣,它的心情怎么样?
幼:开心、高兴。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真开心。原来帮助别人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三、操作找纽扣:按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洞眼。
1、师: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但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有找到呢!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听小动物音频,幼儿集体连线匹配)
2、你们学会了找纽扣的本领,今天真是幸运的一天,可又是奇怪的一天,因为森林里动物们都丢了一颗纽扣,需要你们的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一会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一个小动物,先观察一下它衣服上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然后在盒子里找出小动物丢失的纽扣。
3、幼儿操作
四、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的纽扣有没有找到了,和旁边小朋友互相看一看。
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语言、情节重复且充满趣味性的图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盲目性大,不能长时间地静心阅读。
绘本《小老鼠学画画》内容本身就多彩、有趣。故事以形象逼真的小老鼠为主角,以它们跳进不同颜色的颜料桶画出相关联的物体为主线,在不断跳跃、不断绘画的重复过程中感知色彩间的关联。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符合小班孩子的阅读特点。为了使活动更具趣味性,让幼儿对阅读更有兴趣,我选择对画面进行处理,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最终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表述,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仔细观察画面,愿意大胆地猜测和表述小老鼠学画画的过程,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大图书(图书内容详见视频。重点图片设计意图:图1,妈妈在门外的喊声有符号提示,小老鼠未拉出之前仅在洞口露出一点尖尖的嘴巴,有助于幼儿对画面细节进行观察。图2,小老鼠用红色画出的物体开始是折起看不见的,在幼儿猜测之后再自上而下展开。图3,三个可折叠可拉出的黄色颜料桶,动静结合吸引孩子的注意。图4、图5,幼儿可以在自制绘本上实现故事情境中的“变”。绿色的颜料桶内能一个接一个拉出绿色的植物和动物;紫色的颜料桶内把白色的葡萄放进去,能“变”出紫色的葡萄等)。
活动过程
一、集体阅读
1.集体阅读大图书画面的前两页。
提问:这是谁?它想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提示: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表述。可以先让幼儿仔细观察,然后教师从自制图书的墙洞内拉出一串老鼠,让幼儿有出乎意料的惊喜,引导幼儿一起数一数有多少只。
提问:谁出现了?它们想干什么呢?
提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五只老鼠的动作,从动作中解读、猜测老鼠间的对话。
2.做一做,说一说。
提问:第一只老鼠跳进什么颜色的颜料桶里?红色可以画什么?
提示:教师可将老鼠跳进红色颜料桶里的情境游戏化,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模仿跳入颜料桶的动作,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你变成什么颜色的老鼠了,你用红色可以画出什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再让幼儿观察绘本中的老鼠用红色画了什么。当幼儿说“老鼠用红色画了苹果”时,教师可以追问“你吃过的苹果是什么味道”;当幼儿说“老鼠用红色画了棒棒糖”时,教师可以提问“红红的棒棒糖可能是什么口味的”;当幼儿说“老鼠用红色画了蝴蝶结”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戴蝴蝶结,戴上蝴蝶结感觉是怎样的”,激发幼儿对自身体验的表述。
提问:第二只老鼠跳进什么颜色的颜料桶?黄色可以画什么?
提示:可引导幼儿对生活中黄色的物体进行回忆,如黄色的水果、黄色的动物以及黄色的日用品,并根据种类进行大胆猜测、表述。
二、自主阅读
提示: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前提问“还有三只老鼠跳进什么颜色的颜料内?画了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过程中注意对个别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让书平摊在桌上,一页页翻看,轻声交流等。
1.依次提问:你找到了什么颜色的老鼠?小老鼠用绿色画了什么?除了小老鼠画的,你认为绿色还能画什么呢?小老鼠用紫色画了什么?紫色还能画什么?小老鼠用蓝色画了什么?
提示:借助提问引发幼儿阅读画面后充分表达,同时运用辅助性提问“绿色还能画什么?紫色还能画什么”,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颜色的关注。绿色的老鼠画了圣诞树和叶子,教师可在大绘本上“变魔术”,从绿色颜料桶内拉出绿色的物体。紫色的老鼠在小绘本上画了葡萄和茄子,可以让幼儿到前面的自制绘本上“变一变”,把白色的葡萄放进颜料桶变出紫色的葡萄等。
2.延伸提问:五只老鼠都跳到画册上画画了,到底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回到教室里和朋友一起去看看吧。
(一)从语言学科的角度看
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在一个雨夜,鼹鼠爸爸听到了“叮咚叮咚、哐当哐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滴答滴答……”各种各样的声音。到底是谁发出的声音呢?鼹鼠爸爸很好奇,于是就去寻找,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些声音都是春雨发出来的,那是春天的声音。
(二)从社会情感的角度看
作品通过描写雨点敲打门铃、拍打窗户,春风吹拂雨点,雨点落在小溪里、草地上、地面上等发出的声音,让幼儿充分感受春雨发出的各种各样声音的美妙,萌发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好奇,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春雨发出来的,体验阅读活动带来的快乐。
2.能自由想象并大胆表达春雨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3.萌发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好奇。
三、活动准备
1.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录音(小动物叫声、雷电声、走路声、汽车声……)。
2.《春天的声音》PPT和大图书一本。
四、活动过程
(一)播放声音录音,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是谁发出来的。(幼儿边听边猜)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环节通过玩游戏“听一听,猜一猜”,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出示PPT,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1.师: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都被你们猜到了,真棒!可是鼹鼠爸爸有烦恼了,怎么回事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逐页展示故事内容,幼儿边看、边猜、边说故事的前半部分,教师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1)师:这是在什么时间?鼹鼠爸爸在干什么?
(2)师: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是谁在敲门呀?
(3)让幼儿依次猜测“哐当哐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这些声音分别是谁发出来的。
(4)师:叮咚叮咚,又是谁啊?(教师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评析:第二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绘本里的内容一张张地展现在大屏幕上,使图像更加清晰,形象更加逼真,以引起幼儿猜测的欲望,开拓幼儿的思路,丰富幼儿的想象,引发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
(三)出示大图书,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春雨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1.师:鼹鼠爸爸听到了哪些声音?谁能来学一学这个声音?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随机翻页,鼓励幼儿用手、脚、身体动作等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利用手发出的声音、脚发出的声音或身体动作等,创编声势,表现春雨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的设计,增加了情趣,使本比较单一的语言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四)师幼完整讲述绘本内容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讲一讲这个故事,等讲到各种各样声音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刚才好玩的动作来表示。
(评析:这个环节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师幼共同讲述故事,在顺利迁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既使幼儿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又很好地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
1.师:雨点还会落到哪儿呢?会发出什么样好听的声音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师: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吧。
活动目标:⒈观察图画,了解动物妈妈对动物宝宝表达爱的方式。⒉从动物的拥抱爱抚中,感受妈妈的爱和拥抱的温馨。活动准备:绘本《妈妈抱抱我》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感受母爱的表达
⒈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爱我们)
⒉那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呢?妈妈为宝宝做过什么事?(妈妈给我买吃的、妈妈给我讲故事、妈妈喜欢抱抱我等)
⒊师:你们的妈妈真爱你们,因为你们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二、导入故事,感受动物妈妈对小动物表达爱的方式
⒈今天陈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有关动物妈妈爱自己宝宝的故事,名字叫《妈妈抱抱我》,你们想听吗?(想)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啊?那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⑴感受鸡妈妈的爱
①(出示第二张图片)看看图片上有谁?(小鸡的妈妈是谁?那小鸡的爸爸叫什么呢?)②你们猜鸡妈妈是怎么抱小鸡的?用什么抱小鸡呢?
③(出示第三张图片)原来鸡妈妈是用翅膀抱它的孩子的。我们也来抱一抱。每当鸡宝宝遇到危险的时候,鸡妈妈就会用翅膀把小鸡紧紧地护住。⑵感受狗妈妈的爱
①听!谁来了?(播放狗的叫声)②(出示第四张图片)原来是狗妈妈和它的孩子。狗妈妈是怎么爱她的孩子的?你们家养小狗吗?你家小狗看见你会怎么样?(摇尾巴,用舌头舔你)
③(出示第五张图片)看,故事里的狗妈妈用舌头轻轻地舔它的孩子。⒉体验和妈妈的爱,感受拥抱的温馨
⑴(出示第八张图片)小女孩回到家中,翻出一本书,她在看什么书啊?(幼儿观察,大象的书)那么大象妈妈会怎么爱自己的宝宝呢?
⑵(出示第九张图片)瞧!象妈妈用鼻子温柔地抚摸着小象呢!想想看在你们睡觉的时候,妈妈轻轻地抚摸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⑶(讲述第十,第十一张图片)小女孩和妈妈幸福地抱在一起。
师:想想看小女孩和妈妈幸福地抱在一起,小女孩会说什么?妈妈会说什么?(我爱你妈妈,我也爱你宝宝……)老师妈妈也很喜欢你们,宝宝们呢?老师妈妈也想抱抱你们,宝宝愿意吗?
三、完整欣赏故事
⒈师:让我们完整的来欣赏下这个故事吧!⒉师:好温暖的故事,故事里有许多许多的爱。
四、鼓励幼儿主动拥抱自己的亲人、老师和小伙伴,感受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浓浓亲情。
师:除了妈妈爱你们,还有谁爱你们?我们的身边也充满了爱,记得有爱要说出来,做出来哦!宝宝们,去抱一抱你爱的人吧!并且告诉他我爱你。
小班绘本教案《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和老师一起看绘本书,发现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体会故事语言的趣味性。
2、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爱牙重要性。
难点:理解重复的句子,表达了鳄鱼和牙医不同角色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绘本及PPT课件。
2、鳄鱼头饰和医生帽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鳄鱼,引出课题:
师:“有一位鳄鱼先生在我们教室里睡觉休息呢,我们一起问问他吧,鳄鱼先生你怎么啦?”(我牙疼,打算去看医生,可是好怕哦!)“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看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二)共读绘本,猜测联想:
第一遍看绘本PPT:引导幼儿逐一看图猜测讲述,然后教师用书上的文字逐一讲述。
重点提问:刚才老师说故事的题目是什么?你们猜为什么鳄鱼会怕怕?牙医会怕怕?后来鳄鱼去看牙医了吗?牙补好了,鳄鱼会怎么说?牙医呢?
(三)学习对话,体会心理:
1、提问:谁还记得故事书的题目?你们觉得鳄鱼可怕?还是牙医可怕?为什么?
2、师: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故事书吧。
3、第二遍看绘本PPT: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学说重复对话部分(教师先说一句鳄鱼的话,幼儿学说一句牙医的话)重点引导幼儿体会角色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提问:谁发现了一个秘密,鳄鱼和牙医说的话是怎么样的?(一样的)
5、第三遍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表演故事,重点体会角色的心理,并尝试用动作、表情、神态来表现。
(四)懂得爱牙,天天刷牙:
1、鳄鱼的牙齿怎么会蛀会疼的?(不刷牙、吃太多糖、睡觉前吃东西)
2、师:现在,连鳄鱼都懂得要爱护牙齿呢,我们就更加要爱护,怎么爱护呢?(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3、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小班绘本教案《好饿的毛毛虫》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过程和体会毛毛虫破茧而出的过程。2.感受绘本故事带来的色彩美。
二、活动准备 PPT
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PPT毛毛虫面包图片
教师:宝贝们!看!这是什么?那你见过真的毛毛虫吗?它长什么样啊?毛毛虫可调皮了,它爬呀爬,爬到了我们小一班,看,它来了„” 2.理解故事内容 结合PPT讲解故事
(1)讲到“它想要找些东西来吃”PPT停止。
提问:毛毛虫现在想去干什么?如果你是这只毛毛虫你会去吃点什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去吃什么了!(2)继续讲到“星期五,它吃了五个桔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提问:哇!毛毛虫吃了这么多水果啊,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了两个梨子,星期三吃了三个李子,星期四吃了四个草莓,星期五吃了五个桔子。星期六应该是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六个!哇,这么多好吃的啊,我们先来数数是不是六个?小朋友猜猜这都是些什么好吃的?你吃过哪一个?(3)继续讲到“到了晚上它就胃痛起来”
提问:谁知道它为什么胃痛了?毛毛虫想让你们给他想想办法,怎么才能不胃痛啊?(4)继续讲到“把茧咬破了一个洞,钻了出来”
提问:呀!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了,钻出来的不是毛毛虫了,你们猜猜谁出来了?老师先不告诉小朋友是什么!
看图片:知了猴长大后变成了知了、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小青蛙。
它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是不是一点都不一样啊!老师告诉小朋友们毛毛虫和它们一样长大后也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小朋友想想毛毛虫从茧里出来以后会变成什么?提示:它会飞,喜欢花。
(5)继续讲完
提问:毛毛虫变成蝴蝶了,你们喜不喜欢这只蝴蝶? 3.结束。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幼儿扮演毛毛虫,钻进布袋做茧。随音乐作蝴蝶飞出教室。
小班绘本教案《鼠小弟的小背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动物穿小背心的有趣画面,理解动物的感觉及小背心变化的原因。
2、愿意用动作、表情及故事中的语言,愉快地参与阅读活动。活动准备:
绘本PPT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开头与结尾导入,吸引幼儿兴趣。
【图1】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呀?(小老鼠)它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叫鼠小弟。初次见面,和鼠小弟打个招呼吧!
师:鼠小弟穿着红色的小背心,它对大家说:“这是妈妈给我织的小背心,很好看吧!”(音频)小背心不仅漂亮,而且还很合身,不大不小正合适!你瞧,鼠小弟穿着这件小背心,多开心、多神气呀!一起来学学它神气的样子。
【图2】师:呀!怎么啦!本来很合身、很漂亮的小背心变得怎么样了?
师:漂亮的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你想知道吗?那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二、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1)分段欣赏绘本
1、猴子
【图3】师:瞧,鼠小弟碰到谁啦?(猴子)它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猩猩在拉鼠小弟的小背心,因为它也喜欢小背心”)
师:那猩猩会怎么对鼠小弟说呢?我们来听听看!(音频“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我们一起来学学。
师:猜猜鼠小弟会肯吗?听听看!(音频“好的”)
【图4】师:猩猩穿上了小背心,你觉得小背心合身吗?一起来听听小猴自己怎么说!(音频“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2、狮子
师:接下来,猩猩又会碰到谁呢?听!(狮子吼声)
【图5】师:猩猩碰到了狮子,狮子也想穿这件背心,他会怎么对猩猩说呢?(音频“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
师:猜猜看,狮子穿上小背心感觉会怎么样?小背心会合身吗?
【图6】师:一起来听听看(音频“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谁来学一学大狮子穿着小背心的表情?
3、马
师:听,谁来啦?(马叫声)
【图7】师:原来是马来了,马看见这件漂亮的小背心也想要穿,要怎么对狮子说呢?(音频“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
【图8】师:马穿上小背心觉得怎么样?合身吗?(音频“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4、大象
师:接下来,还有谁会想穿这件小背心呢?听!(大象叫声)
【图9】师:大象要怎么对马说?(音频“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
【图10】小背心穿在大象的身上,变得怎么样了?(幼儿自由的说)虽然小背心被拉的又细又长,都嵌到大象的肉里去了,但是他还是说(音频“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的”)
【图11】师:鼠小弟看见自己的小背心穿在大象身上,它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它为什么跳的那么高?那它会说什么?听一听!(音频“哎呀!我的小背心!”)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图12】师:大象不好意思的脱下小背心,还给了鼠小弟。可小背心已经变成这样了,不能穿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小背心会变成这样了吧?(引导幼儿说出有很多动物穿过)
【图13】师:这件小背心本来是谁的?接下来给谁穿了?(引导幼儿按顺序说出动物,幼儿说一个,教师出示一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小背心被撑得又长又大是因为穿小背心的动物一个比一个怎么样?(大)(2)完整欣赏绘本
师:我们再来完整的看一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会讲的地方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跟着一起讲讲哦!(【图14】—【图23】)
(教师讲述绘本故事,对话部分教师放慢语速,引导幼儿讲述)
三、情感迁移:哄鼠小弟开心
1、【图24】师:鼠小弟看到漂亮的小背心变成这样,心里很伤心、很难过。我们小朋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哄鼠小弟开心呢?
师:小朋友真会关心、帮助朋友,想了这这么多好办法。大象看见鼠小弟那么难过,它也想了一个好办法哄鼠小弟开心,你瞧!是什么办法啊?【图25】
师:原来大象把小背心挂在自己的鼻子上,做了一个秋千送给鼠小弟,现在的鼠小弟荡着秋千可开心啦!
2、小结:
师:所以当你的朋友伤心、难过、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去逗他开心,让他高兴起来,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3、师:这本书有趣吗?这么有趣的书还不知道名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26】绘本封面,知道书名)那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听,好吗?(教师带幼儿离场)
小班绘本教案《好饿的小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动准备:《好饿的小蛇》绘本书及课件,西瓜、桃子、草莓等图片、小蛇头饰。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呀!教师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前环衬。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森林里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3、小蛇和香蕉的图片: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4、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5、小蛇和饭团的图片: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什么?什么形状的饭团,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那小蛇会怎样吃饭团呢?(带幼儿模仿)
6、吃下饭团的小蛇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7、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吃下葡萄的图片)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小蛇和葡萄的图片)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8、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吃下菠萝的图片让幼儿看图猜测)如果是菠萝,那菠萝是什么样子的?
9、小蛇和菠萝的图片: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10、葡萄肚和香蕉肚图片: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11、小蛇和苹果树的图片: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12、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13、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2、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
它吃苹果(香蕉、饭团„„)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
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饭团„„)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1、看着小蛇吃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老师也饿了也想找些好吃的东西来吃,你们想不想啊!那我们就学这小蛇的样子来找些好吃的好不好呀!
2、(将草莓、桃子、西瓜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请小朋友带上头饰,模仿小蛇进行情景表演。
3、提问:吃掉草莓(桃子、西瓜)的小蛇,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五、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那小朋友想一下为什么小蛇的肚子会变成它吃的东西的形状?小蛇它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简单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习小蛇,啊呜一口吞下去,小肚皮要撑坏的。
小班绘本活动《鼠小弟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够了解、想象故事剧情的发展,学会欣赏绘本。
2、学习句式“我也要荡秋千”“你太重了,荡不了”。
3、能够懂得与伙伴和睦相处,一起分享玩具的道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绘本内容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绘本。
提问:你从封面上看到了什么?猜猜鼠小弟想干什么?
二、分段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含义,学说句式
1、第一副图:
⑴观察画面: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提问:大象想干嘛?
⑵引出句式:我也要荡秋千。请幼儿跟着老师学习句式提问:那么小鸟会让它荡秋千吗?为什么?
引出句式:你太重了,荡不了。请幼儿跟着老师学习句式。
2、第二幅图:⑴观察画面: 提问:谁来了?它想干嘛呢?
⑵学习句式: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句式。
3、第三幅图: ⑴观察画面: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提问:猜猜接下来会是谁来了?是谁啊?
⑵复习句式: 请幼儿说句式。
提问:小鸟会给鼠小弟玩吗?为什么?
5、第四幅图: ⑴观察画面: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提问:这老猫看起来怎么样?谁来学一学它的样子。它那么凶想干嘛呢?
⑵引出句式:提问:它想玩,但是它会说那句好听的话吗 猜猜它会怎么说?
6、第五幅图: 提问:正在老猫玩得开心的时候,秋千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
之前的三位动物朋友是因为太重了所以没有玩到秋千,后来来了鼠小弟和老猫,它们都不重,都玩到了秋千,但是老猫却被重重的摔了下来。因为它太霸道太凶了。
三、透过绘本,悟出道理
提问:在这个绘本里,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总结:以后我们小朋友之前玩玩具,一定要好好说话交流,和睦相处,这样才玩的开心.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藏在哪里了
活动目标:1.能根据动物显着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2.愿意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3.体验捉迷藏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石头、树、草、花;2.毛绒玩具:小兔子、小松鼠、小鸭子、小象、梅花鹿;3.表演道具:兔子的长耳朵、小鸭了黄脚丫、松鼠的大尾巴、小象的长鼻子、梅花鹿的角;4.PPT课件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关注故事的名字(1)教师介绍故事的名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藏
在哪里了》,名字叫什么?
(2)猜猜故事里的小动物们在玩什么游戏呢?(3)你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4)教师小结:在森林里,动物朋友们在玩捉迷藏,真有趣。我们跟他们一起玩吧!
2.出示PPT课件,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开始部分(1)有哪些动物朋友在捉迷藏?(追问幼儿:哪个是小兔?小象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的外形)(2)教师讲述:谁来躲,谁来找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剪刀、石头、布。最后,小狐狸输了,它对朋友说:“你们都躲起来吧,好好地躲起来,我来找,一定能找到。”
3.进入场景,参与寻找,讲述故事内容(1)引导幼儿在场景中寻找。教师以小狐狸的口吻说:“咦,都躲到哪里去了呢?请宝宝们帮我一起来找吧!”“石头后面有谁呢?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子呀?小兔躲在哪里了?
(2)还有小动物藏在哪里了?你找到了谁?在哪里找到的?(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松鼠躲在大树后面,小鸭躲在花丛里,小象躲在草丛里)你是怎么会发现它的?
(3)小鹿躲在哪里了呢?小狐狸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你发现了吗?为什么小狐狸找不到小鹿呢?(小结:小鹿真聪明,躲在树林里,大家把它的角当成树枝,所以找不到它。)4.完整欣赏故事(1)教师:小动物们捉迷藏的游戏好玩吗?我们把这件好玩的事讲出来吧!
(2)操作PPT,讲述故事。(3)提问:有哪些动物朋友来玩捉迷藏的游戏?你记得它们躲在哪里了?5.出示表演道具,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故事(1)教师:我们也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吧!
(2)分配角色,其余幼儿做小狐狸,边找边讲述:你们都躲起来吧,好好地躲起来,我来找,一定能找到。都躲到哪里去了呢?石头后面有对长长的耳朵,找到了,小兔躲在石头后面。都躲到哪里去了呢?大树后面有条花花的尾巴,找到了,松鼠躲在大树后面。都躲到哪里去了呢?花丛中有两只黄色的小脚丫,找到了,小鸭子躲在花丛中。都躲到哪里去了呢?小草后面有个长长的鼻子,找到了,小象躲在小草后面。长着美丽的角的小鹿躲到哪里去了呢?没找到。
6.出示绘本,引发幼儿阅读的欲望教师:《藏在哪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在这本书宝宝里面,我们
1、在听听、看看、猜猜中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尝试用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集体阅读,进一步理解绘本中蕴含的道理:小孩安心做好小孩,长大后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活动准备
PPT课件;绘本图书若干;根据孩子的本领,适当准备道具。
活动过程
1、聊一聊,现场展示,介绍拿手本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有许多本领,是这样吗?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刚才每位小朋友都介绍了自己的本领,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会跳骑马舞哟。老师准备了音乐,请他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好吗?掌声送给他!
2、猜一猜封面人物有什么本领,引出绘本故事。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他叫毛头小鹰,一起向他打个招呼吧!猜猜看,毛头小鹰的本领是什么?怎么知道的?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毛头小鹰的故事吧。
3、听一听,观察画面,猜想故事情节。
师:(讲述故事)小毛头假装可怜的说:“我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半个亲人,我是个孤儿”那么小猫头鹰是孤儿吗?小朋友们肯定说“是”。
师:那我们接着往下读,“说什么傻话呢,你当然有爸爸,也有妈妈”,呵呵,小毛头鹰不是孤儿,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小毛头说:“我当然知道,我在表演呀”
爱表演的毛头
师:小毛头学习蜂鸟在空中悬停;学习大嘴鸟向下俯冲;飞进大雁的编队假装大雁,一起排成人字飞行,大雁“嘎嘎”地叫着,而毛头的叫声却是“胡!胡!”惹人发笑;毛头还学鸵鸟把头伸进沙子里,学火烈鸟在水边“金鸡独立”……小朋友是不是也爱表演呢?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
爱学习小毛头
师:小毛头讨爸爸的欢心,学习医生和律师,也讨妈妈的欢心,学习表演和跳踢踏舞。小朋友猜一下,小毛头在什么上跳的踢踏舞呢?小朋友故事马上就要讲完了,你们知道小毛头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吗?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答案就藏在书里。老师在你们看插画的时候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当音乐结束的时候,请你把书放回到书架上。
4、读一读,绘本图书,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1)师: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
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毛头小鹰》。
(2)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轻轻地打开第一页,故事开始了,遇到你喜欢的地方,也可以跟着老师说哟!(人手一本绘本图书,边看,边听,边说。)
故事读完了,轻轻地把书合上,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哟!
师:孩子们,你喜欢毛头小鹰吗?你们都喜欢毛头小鹰的什么呢?鼓励小朋友们发言。
目标预设:
1、通过绘本故事了解刮蜡画特征,初步尝试用刮蜡的方法来画画。
2、初步学习用点、线、圈,由中心向外画放射性花纹,表现烟花喷射出的火焰。
3、喜欢刮蜡画,体验刮蜡画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绘本故事了解刮蜡画特征,初步尝试用刮蜡的方法来画画。
活动难点: 尝试用点、线、圈,由中心向外画放射性花纹,表现烟花喷射出的火焰。
设计理念: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本次活动通过作画工具、作画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出刮蜡画的由来。后引导幼儿欣赏PPT,观察烟花的样子、颜色,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烟花。激起幼儿想自己动手也来用刮画笔表现出漂亮的烟花的欲望,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审美力、表现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故事PPT
2、刮画人手一张、刮画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这可是一张神奇的黑纸,它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引出刮蜡画
1、结合PPT,讲述故事。
2、交待主人公——小黑,突出小黑被排挤,凸现离开集体的难过情绪。
师:所有蜡笔都被请上来画画了?还有小黑没请到。
小黑也想和朋友们一起画画了,可他刚想走上画纸,其他的蜡笔朋友开始不高兴了:“我们现在不需要你,这么漂亮的画会被你弄脏的!”
师:大家为什么不欢迎小黑呢?
师:是呀,看到大家都开开心心一起画画,小黑心里很难过:为什么我是黑色呢?
3、出示乱七八糟的背景
继续讲述:突然蜡笔们吵了起来„„
师:原来蜡笔们只顾自己一个劲地画,把好好的画纸画得乱七八糟。看不清树、看不清草更看不到美丽的小花了,真是太糟糕了!这可怎么办呀!
4、讲解——涂黑、刮画的过程
师:这时,小黑来了,他说:看我的!
于是,小黑吱吱吱吱,用力涂抹起来„„一张纸全都涂黑了(教师示范涂黑),师:小黑变戏法喽!它请来了一位竹笔哥哥和他一起变魔术。
师:哇!发生什么事情了?纸上出现了一条条彩色的线。
5、出示刮蜡画画出的烟花。
师:瞧!竹笔哥哥在纸上划出了什么?
师:原来竹笔哥哥用的方法叫刮画,黑颜色被笔尖刮掉了,露出了漂亮灿烂的颜色!这张神奇的黑纸就叫刮蜡纸。
师:蜡笔们看到了自己糟糕的画在小黑的帮助下变出了美丽的烟花,他们会对小黑说什么呢?
三、幼儿操作,体验刮画的乐趣
1、引导幼儿欣赏烟花PPT,观察烟花的样子、颜色。
2、出示刮笔和刮画纸,讲述操作方法,并进行示范。
(1)讲解刮笔的使用方法和技巧。(2)讲解烟花的刮画方法
师:你们想放什么样子的烟花?教师根据幼儿说的示范并讲解。
象喷泉一样的(喷呀喷,喷得有高有低)
象雨点一样的(雨一滴一滴密密麻麻的落下来)
象太阳一样的(画一个圆,放出许多的光芒)着重让幼儿感知从中向外四周扩散。(3)教师示范刮画“烟花”。
儿歌:小画笔画一画,踮起脚尖四处滑。向上滑、向下滑,左滑滑、右滑滑,变出烟花真漂亮。
3、幼儿操作,进行刮画“美丽的烟花”,教师进行指导。
(以表扬和语言建议的方式指导能力强的宝宝尝试操作完一种颜色后能主动尝试用其它颜色大胆地表现烟火的不同造型,鼓励能力中等的宝宝大胆把颜料向四周扩散刮开、根据表现状况及时重复技能方法、降低或陪伴能力弱的宝宝进行操作表现。)
四、评价作品。
绘本, 英文称Picture Book, 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以绘画为主, 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绘本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知识点, 甚至在绘图中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绘本充实教学内容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 各数的认识》, 绘本则选择的是《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 (2) 》《第四章:数字圈圈》, 绘本中作者是这样描述他写“数字圈圈”的意义的:现在的孩子们都会数数, 也有年仅4岁就能数到10 万的天才儿童。然而, 就像最初写在海伦手掌上的符那样, 我认为这和数学扯不上关系。这本绘本就是想让学生们通过画画这件感兴趣的事情来感受符号的作用, 把人或物描画成简单的符号, 再由更方便简洁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替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11~20各数, 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 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在教学中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体会“10个一就是1 个十”。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 初步学会认、读11~19 各数, 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 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
“数字圈圈”讲的是数字的形成, 先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解数的形成, 低龄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不讲具体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数数、认数这件事从学生会说话就开始了, 我们成年人每天也会用到数字, 但是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用数字呢?我从绘本“数字圈圈”切入, 从画画说起:当我们画一群马时, 可以很细致地画出马的毛色、神态等特征。但如果只是想表示马的多少时, 可以忽略掉细节, 画成马的示意图, 甚至可以简化成用圆圈来代替马。最后发现, 无论哪种事物, 我们都可以用圆圈来代表个数, 把这些圆圈变成方块, 以便叠放在一起, 但是无论是画圈圈还是叠方块都是很麻烦, 不如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个数的圈吧, 于是就有了数字。而这正是古人从结绳记事、石头计数到发明数字的过程。通过绘本形象的描述, 学生了解到数数不再是单一的操作, 而是经历了数的演变历史。
二、数学绘本拓宽儿童视野
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运用。数学绘本的故事和图画的精美能帮助学生把一个问题想象成一组图像, 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 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 充分的展开想象, 为自己的理论找到充足的理由。
在讲完关于“找规律”的绘本《超级眼镜》后, 我的学生何佳灿写了一篇名为《我也想拥有超级眼镜》的数学日记, 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绘本名叫《超级眼镜》。这本书很有意思:一个叫莫莉的小女孩因为戴了眼镜受到弟弟艾迪的取笑, 于是她运用所掌握的数字规律的知识谎称眼镜具有超级功能, 赢得了弟弟艾迪的敬佩。
莫莉运用的数学知识是数字排序的规律如:2, 4, 6, 8, 10……;1, 2, 3, 4, 5……
读完这本书, 我知道了运用数学规律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例如, 我想找一个门牌是208室的好朋友家, 看见第一个门洞的门牌是101 和102, 那第二个门洞应该是103和104, 依此类推, 第四个门洞是107和108, 我要找的208 应该就在第四个门洞的二层楼。我觉得:数学知识就是莫莉的超级眼镜。我要好好学习, 这样我也能拥有超级眼镜了。
绘本的运用让我的课堂多了色彩, 也让学生多了观察生活的视角, 我的此次课题研究看似已经结题, 实际才刚刚开始。
三、数学绘本服务数学教材
数学绘本的情境提供了学生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 故事的情景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数学问题发生在故事图画中。通过数学绘本与数学教材相结合, 选择与教材适切的绘本, 利用“错时阅读”和“辅助阅读”两种方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与意义。错时阅读即提前阅读或滞后阅读, 提前阅读然后学习相应知识时适时引导, 激发阅读积淀;滞后阅读则是学习相应知识后再阅读, 辅助阅读更多用在概念教学, 辅助教材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绘本安排如下:
【关键词】幼儿园 小班 电子绘本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9-02
1.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的意义
绘本教学历史悠久,精美的绘本丰富了幼儿的心灵世界,让幼儿在快乐中得到学习,认识到世界的美丽,让幼儿在享受绘本教学的同时产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幼儿电子绘本教学为绘本教育增添了许多光彩。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育通过丰富的美丽插图和简单的文字让幼儿看图识字,开拓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开发了幼儿的多元化智力,让幼儿从绘本中学到知识。电子绘本教育并不只是展现图画,而是用来传递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色彩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视觉文化。
优秀的电子绘本的制作能更形象生动地带领幼儿们走进绘本阅读的殿堂,电子绘本用它特有的图文、影响、声音和动画等方式将绘本故事淋漓尽致地演示给幼儿们观看。如绘本:《小威向前冲》,讲述了一个小精子变成小宝宝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难讲清楚的事,虽然绘本用图文来让幼儿了解一个精子变小宝宝的过程,制作成电子绘本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更能让图中的形象鲜活起来,让幼儿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所以电子绘本能让幼儿了解事物的演化过程,同时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电子绘本能让幼儿关注绘本细节。绘本中每一个图像,都隐含着作者的寓意,对于这些细节,作者不会用太大的画面来呈现。这时,我们将绘本制作成电子绘本画面,用动画让这些细节明朗化,幼儿们能更加有目的地去关注绘本的细节。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在帮小猪寻找谁咬了它的大饼的时候,电子绘本能够将各种动物的嘴巴和牙齿形状与大饼被咬的缺口进行一一对应和比较,让幼儿关注绘本阅读的知识要领,让绘本的表现力更强。
2.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的问题
中国的幼儿绘本教育起步比较晚,而且因为电子绘本的资源比较昂贵,许多幼儿园缺少绘本教学工具。中国目前的城乡差别还很大,农村很多幼儿园没有开展电子绘本教学模式。
而且,中国幼儿园的很多教师专业素质不匹配,幼教基本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没有受过大学专业的学前教育,有的幼儿教师素质并不高。在欧美国家,幼儿教育被看作最重要的教育,最好的教师资源集中在幼儿园,而在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缓慢,最好的师资资源集中在大学,幼儿园的许多老师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并不高。教师并不理解电子绘本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很多老师以为绘本教学就是讲述课本知识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文字。
与此同时,很多绘本的内容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等,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基本只有两三岁,幼儿园选择的绘本难度过大,幼儿并不理解,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开展绘本教育。因为绘本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很多绘本内容都讲得是外来文化,中国的文化相对较少,国内绘本资源奇缺。
3.如何做好幼儿园小班绘本教学
3.1幼儿园要选择合适幼儿教育的绘本
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等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绘本教材,幼儿教师在电子绘本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盲目照搬原著内容进行教学,需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只有合适的绘本教学内容才可以发展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开创幼儿的想象力空间,开发幼儿的多元化智力,达到传递视觉文化,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色彩感。
3.2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幼儿园电子绘本教育
因为城乡差别比较大,农村的幼儿园没有条件开展幼儿电子绘本教育。所以,有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幼儿园提供需要的教学设备,创办属于农村的幼儿园,为农村孩子提供上幼儿园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幼儿园电子绘本教育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了进一步推动幼儿园电子绘本教学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要选择合适幼儿教育的绘本教材,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幼儿园电子绘本教育,并开展有益于幼儿园电子绘本教学的活动,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柴林丽.儿童绘本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0(5)
1.引导幼儿掌握基本句式“xx去”。
2.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
3.能够感受故事幽默的结局,喜欢阅读这本书。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及文字、PPT
活动过程:
一、以小图形式分析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逐个出示小蛇、狮子、斑马、河马、大象的图片,并配以文字,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片,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
提问:谁来了?对,是小蛇游的动作。
二、观察分析大书画面
1.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友带来了一些动物的图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蛇。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马、河马、大象出示如上)
师:今天呀,这些动物们都去参加了动物王国开展的一场运动会,动物们都好累啊!他们要回去睡觉了。看,这就是动物们睡的床。
提问:这个床跟我们小朋友睡的床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这个是这个是用一块很大的布,把布的两端吊在两颗椰子树的上面,这样就变成了一张吊床。
2.引导幼儿逐页分析画面。
⑴出示第一页,师:谁第一个上床去睡觉?(小蛇)床上还有些什么呢?它会睡在床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⑵出示第二页,师:小蛇睡在了哪个位置?又有谁上床去谁觉?(狮子)你们觉得狮子应该睡在哪里呢?为什么?猜一猜,接下来谁会上床去睡觉?
⑶出示第三页,师:狮子睡在了哪个位置?现在谁来了啊?(斑马)上床去睡觉了,小蛇和狮子看到斑马上床来睡觉,它们是什么表情呢?为什么?它会睡在哪个位置?
⑷出示第四页,师:谁又来睡觉了?(河马)它是什么表情?它会睡在哪个位置?现在还剩下几个枕头?为什么小蛇没有枕头?
师:河马这么重,上床睡觉后吊床会变的怎么样呢?还会有小动物上床睡觉吗?它可能是谁?
⑸出示第五页,师:最后谁会来睡觉?(大象)哎呀,大象也来睡觉了,动物们欢迎它来吗?你从那里看出它们不欢迎的?为什么?如果大象也睡到了床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⑹出示第六页,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砰,吊床它们都动物们好害怕、好紧张,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动物摔下来害怕的样子。
师:动物们摔下来以后会怎样呢?
⑺出示第七页,师:动物都怎么啦?你怎么知道这里是医院?它们哪里受伤了?
三、总结分享:
1.请幼儿回忆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到吊床上睡觉。幼儿说出一种动物,教师就把相应的动物图片粘贴到黑板上。再请幼儿回忆这些小动物上床睡觉的顺序,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排列动物图片。
2.然后请幼儿根据排列好的图片发现小动物身材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通州湾东凌幼儿园
邱红梅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想想、玩玩中了解绘本内容。
2.在游戏情境中感知点点的颜色、数量、大小、方位等变化。3.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2.红黄蓝点点卡片若干、大卡纸、绘本《点点点》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激发兴趣。
变魔术出示黄点点,引起幼儿兴趣。二.趣味游戏,感知绘本内容。
1. 魔术中感知点点颜色、数量变化(1)按一按点点会变多(2)摸一摸点点会变色(3)按5次点点又变多